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22.(10分)
24.(10分)
历史·答题卡
(1)改革:
(2分)
(1)态度:
举措: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条形码粘贴处
(2分)
(2分)
级: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内)
注意事项
(2)实现:
根本原因: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
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考生禁填:缺考标记

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违纪标记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2B铅笔
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
填涂
(2分)
(2分)
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3)
(2)革命:
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
选择题填涂样例:
答题无效。
正确填涂■
(2分)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错误填涂X1「√1【/1

(3)世界新秩序: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2分)(请用2B铅笔填涂)
(4分)
1.AB可CD
8.AB
c D
15.ABc
D
(2分)
2.A回回
9.ABc
1
16.因回@
(4)启示:
3因
D
10.囚
B
a

17.AB
D
23.(10分)
4.A
D11.A
18.AB
(1)背景:
5.AB0
D
12.ABc

19.ABc

6囚
a

13.因
a
20.A
Bc
D
7.AB
14.AB
D
(2分)
(2分)
第二题、综合题(10分10分10分10分)(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特点:
(2分)
21.(10分)
根本目的:
(1)类型:
(2分)
(2分)
(2)政策:
(2分)
(3)措施:
请勿在此
表现:
(2分)
(2分)
(4)影响:
区域内作答
(3)创造:
(2分)
积极作用:
(2分)
(2分)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 史
(范围:九下第8-19课;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战争开始后,帝国主义国家提出了自己的战争目的和领土要求。德国妄图夺取英、法等国的殖民地,英国力图打垮其劲敌德国,沙俄企图夺取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海峡……由此可知,一战的性质是( )
A. 德国和英国争夺经济霸主 B. 德国抢夺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C. 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战争 D. 列强争夺在欧洲的殖民地位
2.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往波多斯里克省的特派员斯特拉霍夫写道:“所爆发的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政权的崩溃和无能为力,没有什么可指望的了,这场龙卷风是止不住的。”材料中的“这场龙卷风”使俄国
A. 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B.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表面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的条约是
A. 《凡尔赛条约》 B. 《四国条约》 C. 《九国公约》 D. 《色佛尔条约》
4. 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中的排名表。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A. 1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C. 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导致机器制造业发展停滞
D. 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5. 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A.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6. 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发展商品经济
C 大力推行工业化 D. 实行农业集体化
7. 苏俄政府规定:农民缴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及其他产品,可以自由支配;凡工人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人数在10人以上,没有机器的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停止国有化,并鼓励私人资本创办企业。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8. 杜德在《今日印度》中写道:“他把我们吓了一大跳!他的计划使我们把监狱塞满了。决不能永远逮捕人民,你也知道一何况他们有三亿一千九百万人。要是他们竟采取了他的下一步而拒绝纳税呢!天晓得我们要怎么样了!”“他”是( )
A. 甘地 B. 扎格鲁尔 C. 卡德纳斯 D. 尼赫鲁
9.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几十座水坝、水电站,不仅发展了水电,还增加了就业。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 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 整顿金融体系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推行“以工代赈”
1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千疮百孔。人们在寻找西方文明的缺陷。普遍认为问题出在“制度”上,资本主义行不通,马克思的预言即将成为现实。而相信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人却认为制度可以从内部进行改革,判断准确的干预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只会刺激经济发展。罗斯福采取了这一方案,他执政的六年里,美国经济逐步好转。材料反映出
A. 改革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B. 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其经济的发展
C. 罗斯福和马克思在思想上根本对立 D. 发展经济要采用正确灵活的方式
11. 一位著名记者曾经在1933年分别游历了苏联、美国、中国和德国,发出了以下四篇报道。不正确的是
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C. 中国东北三省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D. 德国被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
12. 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利于我们了解(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进程
C.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苏联卫国战争主要进程
13.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与剥夺之上。然而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牌殖民国家大多不堪一击,以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材料旨在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 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B.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 削弱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势力 D.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 北约成立后,其各项政策都反映了美国的主要意愿,特别是其军事战略就是美国军事战略的翻版,从酝酿建立,拟定条约草案,正式成立和扩大,都由美国一手操控。这说明北约( )
A. 积极遏制苏联的扩张 B. 使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 反映美国的国家利益 D. 扩大了欧洲的影响力
15. 有评论家评价马歇尔计划“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评论成立的理由是马歇尔计划( )
A. 起到了遏制苏联的作用 B.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C. 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 恢复了东欧的经济
16. 56年前,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3个组织的理事会及其执行机构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促进“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
C.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 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
17. 下图“英国脱欧”的漫画反映出
A. 加入欧盟完全违背英国国家利益 B. 欧洲的联合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C. 英国脱欧增加欧盟内部不稳定性 D. 英国脱欧必然会导致欧盟的解体
18. 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下列“高于国家的整体”最早成立的是
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联盟 C. 欧洲经济共同体 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 “30多年前,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象征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红色的年轮最终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由此带来的国际影响是( )
A. 冷战最终结束 B. 德国分裂
C. 拉丁美洲掀起独立运动的高潮 D. 出现“非洲年”
20. 1991年以后装饰在演讲台上的列宁塑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挂在墙上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这一局面的出现( )
A. 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推动冷战对峙局面出现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损失 D. 有利于联合国的出现
二、综合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共40分)
21. 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大陆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都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权变化】
材料一 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1)结合材料一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什么类型的国家(政权)?
【创新发展】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是对苏俄什么政策的评价?它的创新突破表现在哪里?
【强国模式】
材料三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年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千米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3)材料三中苏联人的“创造”指什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创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就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
——彼得一世的法令
材料二 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1890年的1620000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100%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1)据所学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场改革的哪项举措?
(2)据所学回答,材料二中的“第一个变革”是如何实现的?
(3)据所学回答,材料三中是如何“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的?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的就职演说中就宣称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由于他是在白宫楼下起居室的炉边,采取了很随意的谈话形式,历史上称为“炉边谈话”。成千上万的美国人通过收音机直接听到了罗斯福总统用那亲切有力的声音形象地解释了新政的措施。广播为稳定美国人心、战胜危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笑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炉边谈话”的?谈话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对干预型政府职能的需求,而罗斯福新政直接造就了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为美国社会进一步发展、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手段。但罗斯福终究是资产阶级代理人,其运用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李庚《罗斯福新政与美国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材料三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采取哪一措施“使人民有工作可做”?
材料四 自从1933年3月就职以来,我还从未这样明确无误地感觉到复兴的气氛。然而,这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生活的物质基础的恢复。它也是对我们民主程序和制度的信念的恢复。我们已经终于通过了一次经济大灾难的各种艰难险阻。我们已经在对我们国家考验的最黑暗的时刻保持了我们有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念。在各方面,恐惧在消失,信心在增长,对于人类借助民主政府的形式改善自己物质和精神状况的巨大可能性,人们正在重获信心。
——罗斯福《1935年第一次“炉边谈话”》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政的影响。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俄国外交大臣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战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几乎同样激动地说出了相似的话。德国主张,“我们必须彻底征服法国,使他永远不再能够挡住我们的路。”英国外交官写道:“我们读到的尽是那些一味鼓吹打仗的文章,战争影响到所有的人。”英国、法国认为,“德国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对战争的态度是什么?这场战争具有怎样的性质?
材料二:这场革命的爆发是二月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人们相信布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推翻无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自己的政权,国家才能有出路。
(2)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
材料三: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历 史
(范围:九下第8-19课;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二、综合题(21题10分,22题10分,23题10分,24题10分,共40分)
【21题答案】
【答案】(1)类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政策:新经济政策;表现: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3)创造: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积极作用: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2题答案】
【答案】(1)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举措: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2)实现: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还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
(3)如何: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把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力。
【23题答案】
【答案】(1)背景:1929-1933年,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美国社会大批工人失业,工厂倒闭,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需要稳定美国人心,战胜经济危机;同时通过广播解释并宣传新政的内容等。
影响:恢复了美国人民对政府的信心,有助于战胜经济危机;有助于新政的推广实施;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公信力;推进了美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等。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3)措施:以工代赈。
(4)影响: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4题答案】
【答案】(1)态度:支持(或欣喜、激动、渴望战争早日爆发);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2)革命:十月革命。
(3)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启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严重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