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地理学科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D 6.B 7.A 8.D 9.D 10.C
11.B 12.D 13.C 14.C 15.B 16.A 17.A 18.A 19.C 20.D
21.B 22.A 23.C 24.B 25.A 26.A 27.C 28.C 29.D 30.B
二、综合题
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黑龙江 。
广东省 , 云南省 。
印度 , 蒙古 , 韩国 , 菲律宾 。
陕或秦 , 闽 。
黄海 , 南海 。
32.
昆仑 。
内蒙古 , 蒙古 。
云贵 。
水田 。
渤 。
台湾 。
33.
唐古拉 , 湖口 。
渭河 , 上 。
黄土高原 , 地上河 , 加强水土保持 。
雅砻江 , 鄱阳湖 , 葛洲坝 。
黄金水道 。
34.
A 。
① , ② , 青藏高原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高温多雨 , 温和少雨 。
秦岭 , 淮河 。
(5) 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装订线内不许答

)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 60分钟
2、全卷共两道大题,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中国的四至位置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我国领土最西端在( )
A.西藏自治区 B.南沙群岛 C.黑龙江 D.新疆
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3.我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 )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光热丰富 B.地跨寒、温、热三带,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陆兼备,利于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D.东靠亚欧大陆,西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
4.下列海域中,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
A.渤海、琼州海峡 B.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C.渤海、北部湾 D.渤海、黄海
5.贝贝看到一辆牌照为“豫-A65320”的大货车从门前经过,可以推断该车属于( )
A.山东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河南省
读我国四个省区轮廓图,完成下面6-7小题。
6.以上四省区轮廓、简称、行政中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滇—成都 B.②—新—乌鲁木齐
C.③—湘—武汉 D.④—秦—太原
7.以上四省区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如图为我国第六次(2010年)和第七次(2020年)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 B.青壮年人口比重不变
C.少儿人口比重下降 D.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9.图中所反映的我国人口问题,可能带来( )
A.粮食需求锐减 B.男女比例失衡
C.经济发展停滞 D.赡养负担加重
10.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
A.少数民族只分布在边疆地区 B.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D.各民族均匀分布
中国自然环境多姿多彩,地形多样,山脉纵横交织。读“中国地势阶梯略图”,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图中甲山脉是( )
A.太行山 B.大兴安岭 C.阴山 D.贺兰山
12.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①地区地表形态的是( )
A.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黑土面积广大,起伏和缓 D.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13.下列对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B.有著名的珠穆朗玛峰
C.地形以盆地、高原为主 D.阶梯内有长江中下游平原
14.下列关于我国地势对河流、交通、农业、水能等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许多大河自东向西流入海洋
B.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我国众多大河沟通了南北交通
C.便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D.河流从第三级阶梯流向第一级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15.就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而言,绥化市望奎县属于( )
A.暖温带、半干旱地区 B.中温带、半湿润地区
C.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D.中温带、半干旱地区
16.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的影响 C.冬季风的影响 D.洋流的影响
400mm等降水量线并非简单的气候分界线,它的两侧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明体系。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17-18小题。
17.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C.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D.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18.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地区,所属的干湿区是( )
A.湿润、半湿润区 B.半湿润、半干旱区
C.半干旱、干旱区 D.湿润、干旱区
19.我国水资源的空间特征大致是( )
A.东北多,西南少 B.西部多,东部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北方多,南方少
读图“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20-22小题。
20.唐代诗人王之涣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却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影响玉门关地区的风是( )
A.夏季的东南风 B.夏季的东北风 C.冬季的西南风 D.冬季的西北风
21.图中①处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2.该图所反映的我国气候特征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热带面积广阔 C.海洋性气候显著 D.极地气候为主
京杭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国人倍感自豪。图1为京杭运河沿线地形剖面图,图2为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下列有关京杭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沟通了我国东西部交通 B.途经地区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C.沟通了我国南北方交通 D.北方段比南方段航运能力强
24.图2中数字序号代表的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注入北冰洋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25.下列有关水资源时间调节的主要措施是( )
A.兴建水库 B.跨流域调水
C.南水北调 D.引滦入津
为更好地治理黄河,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农业节水等降损措施,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读图“黄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26-27小题。
26.黄河( )
A.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 B.中游和下游分界点是河口
C.最后注入黄海 D.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27.黄河各河段需要治理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①源头---洪涝灾害 B.②上游——“地上河”
C.③中游——水土流失 D.④下游——土地荒漠化
28.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青藏高原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东部季风区 D.寒温带地区
29.下列不属于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区的是( )
A.西南林区 B.东南林区 C.东北林区 D.西北林区
30..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与主要分布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耕地—内蒙古高原 B.林地—大兴安岭
C.草地—华北平原 D.林地—塔里木盆地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2分)
(1)A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填全称)
(2)B是我国的 省,我国最东端和最北端都位于该省。
(3)图中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台湾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 。(填全称)
(4)我国疆界绵长,陆上相邻的国家较多,其中①是 ,②是 。我国海岸线漫长,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其中③是 ,④是 。
(5)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E ,D 。
(6)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海域名称:a ,b 。
32.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7分)
(1)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A 山脉一祁连山脉一横断山脉。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常用来形容B 高原,该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族。
(3)C地区是 高原。
(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耕地以 (填旱地或水田)为主。
(5)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中,属于内海的E是 海。
(6)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F是 岛。
33.读长江和黄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1分)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山脉,图中城市②是 ,它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
(2)黄河流域最长的支流是 ,长江和黄河水能资源都十分丰富的河段是 游河段。
(3)黄河从地形区A 带走大量泥沙,在下游河段成为举世闻名的“ ”,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
(4)长江的支流D是 ,湖泊b是 ,F水利枢纽是 。
(5)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四川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有“ ”的美誉。
34.读图1及图2,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图1中 AB 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 。
(2)在图2中①②③④四座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填代号),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填代号),该城市所在的地形区为 。
(3)图2中城市④所在的气候类型是 ,其气候特点是夏季 ,冬季 。
(4)图2中CD的分界线大致在 —— 一线 。
(5)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地理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综合题
31.


, 。
, , , 。
, 。
, 。
32.

, 。




33.
, 。
, 。
, , 。
, , 。

34.

, , 。
, , 。
, 。

第 3 页,共8 页 第 4页,共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