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中央政府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下列材料最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B.(诸侯)封疆之内,社稷宗庙,百官具,有司存,群卿大夫皆世官
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武王)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日齐
2.据记载,有一位斯巴达母亲安葬她儿子的时候说,她儿子为斯巴达而死,正是她希望的那样,她很幸福。另外一个妇女一边将盾牌交给儿子,一边告诉他,回来的时候要么拿着盾牌,要么被用盾牌抬着(意为战死沙场)。这些母亲的言行反映出斯巴达()
A.民主政治在军事行动中占据主导 B.城邦重视公民的军事训练
C.母亲对儿子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D.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3.法国在1789年至1815年短短的20多年间,先后采用过四种不同的政府形式:一院制的君主立宪体制、人民共和制、两院制的共和制和波拿巴的军事独裁僭主体制。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法国()
A.政治转型比较艰辛 B.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
C.多元利益不可协调 D.尚不具备代议制条件
4.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确立了总统制。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后,参议院于3月8日议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变化意在()
A.完善民主共和制度的运作机制
B.防止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
C.提升内阁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D.消除孙中山的政治影响力
5.1940年秋冬,晋察冀根据地大力推进民主选举,基层村民直接选举的民主形式得到群众热烈拥护。当时参加区选的选民占全体选民的80%以上;中心区的平山、阜平等县选民参加选举的比例达到98%;此前处于社会底层、饱受压迫的妇女,也首次获得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中国妇女首次在法律层面上获得民主权利
B.晋察冀根据地已建成完善的民主制度
C.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具有广泛群众性
D.抗战时期全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迅速
6.下图所示为商鞅变法的一项改革举措。这一举措 ()
A.为郡县制普及扫清了障碍 B.加速了全国一体化进程
C.缘于秦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D.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7.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裁汰旧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令各省汰除绿营,精选若干营,将其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编练“常备军”。这两次改革()
A.对西学态度明显不同 B.主动顺应时代潮流
C.有利于中国社会转型 D.旨在镇压民主革命
8.有学者对两晋南北朝的4137位文官的出身进行了统计,并把这些文官分为士族、小姓、寒素三类(见下表)。这可用于说明,两晋南北朝()
阶层类别 占比 特点
士族 约60%-70% 家世显赫,世代为官,掌握政治主导权
小姓 约20% 地方豪族或新兴家族,有一定上升空间
寒素 不足10% 出身低微,入仕困难,政治影响力有限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庶族地主的地位明显提升
C.九品中正制度走向瓦解 D.孝文帝改革打破士族专权
9.唐代尚书省考功司负责官员考核,以“四善二十七最”为依据。“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对各类不同职位的官员职责和政绩的原则要求,最终考核结果共分九等。据此可知,唐代官员考核()
A.实行以德为先原则 B.以提升行政效率为核心
C.兼顾了品德与才能 D.强调官员间的层级差异
10.19世纪5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也导致了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于是,急需一批常任官员专门担负政府部门的工作,建立文官制度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A.助力工业革命的开展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C.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11.中国的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快速增长,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人;1909年学堂为52346所,学生为1560270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C.戊戌变法的推动 D.西方文官制度的启发
12.全国抗战爆发以来,随着国共合作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在国统区推行“地方自治”,1939年规定县设参议会。1940年,国民政府考试院拟定了《县参议员及乡镇民代表候选人考试暂行条例》,开始实施公职候选人考试。由此可见()
A.地方自治是抗战时期的主要政治任务
B.国共合作客观上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C 时局变化影响国民政府地方制度变革
D.当时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有所弱化
13.在汉代儒家看来,法家的立法是“非礼之法”,不合儒家道德原则。于是儒家向最高统治者灌输儒家道德思想,并使这种思想逐渐渗透到“令”(皇帝的诏令)和“比”(判例法)之类的法律形式中。这 ()
A.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 B.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C.增强了法律的公正性 D.消除了儒法两派的隔阂
14.1883年,康熙下旨举行盛大演出,命梨园演《目连传奇》,该曲本改编于明代郑之珍的传奇剧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曲本在突出“孝”的基础上,集中描写了关于忠臣的剧情。最后康熙还登台抛钱布施贫民,现场张灯结彩,非常热闹。这一举措旨在()
A.营造国泰民安气象 B.推动中华文化认同
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促进戏曲文化发展
15.《十二铜表法》规定,家父权即家长权。在古罗马,法律规定家父为自权人,其他家庭成员为他权人。其他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和财产等须受家父权的诸多限制。这说明罗马法()
A.深受历史传统影响 B.渗透封建等级观念
C.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D.提倡家庭和睦相处
16.在近代西方的陪审团会议中,陪审员在听取完法官的“谕示”后,会进入密室讨论案情和适用法律等事项。陪审员不得与外界接触,法官也不得入室,且不得在任何时间与陪审团或其个别成员联络。裁决结果凭投票数而定,一般裁决依法定需得到多数的票方能通过,无罪裁决须得到一致(全票)通过。这种程序和要求()
A.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 B.削弱了法官的主体地位
C.与公开原则形成对立 D.体现了大陆法系的精神
17.近年来,山西省左权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当地新建的农家书屋举办“道德讲堂”336次,举办“专题宣讲”168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336次,联合妇联举办“移风易俗巾帼大宣讲"30余场。这说明左权县()
A.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B.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D.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18.元朝在西藏的收复条件上,并没有要求像其他地区一样进行绝对性的收复。当时元朝在西藏设立一定的辖区,辖区由西藏的本土统治者进行管理,中央也只是安排其中的部分官员协助当地的统治者进行管理。据此可知,元朝对西藏的管理方式 ()
A.说明行省制推广到全国 B.不利于民族间矛盾的缓和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9.绍定年间(1228-1233年),南宋政府任命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为泉州提举市舶司,负责管理泉州海外贸易,众多阿拉伯商人纷纷奔赴泉州,致使泉州获“回半城”(“回”指代阿拉伯人)之名。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外贸环境相对宽松 B.政府开始转变贸易政策
C.对外贸易疏于管理 D.商税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20.近代早期,英、法在大国竞争中,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和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成为凝聚人心的重要旗帜。而德意志的皇帝来自不同的选帝侯,各邦国在欧洲各国的角逐中并不团结;直到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才凭借“铁”和“血”建立了统一国家。由此可见()
A.王权是构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重要条件
B.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英法两国率先在欧洲建立起近代民族国家
D.民主政治的确立面临着严重阻碍
21.如表所示是1945年至1947年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体现了()
1 1945年11月,在张家口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政权性质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
2 1946年4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承德召开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
3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临时参议会举行了对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政府委员等的选举,乌兰夫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A.民族问题成为全面内战的重要议题
B.中国共产党对国内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C.民族自治问题得到宪法的高度关注
D.中国共产党系统阐述民族政策的实践依据
22.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公告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区内各民族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有权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共同促进西藏的繁荣发展与各民族的团结平等。这些规定()
A.标志着西藏百万农奴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B.完成了西藏由中央直接管辖向地方完全自治的转变
C.使西藏成为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D.首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 自治权
23.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通过支持世界民族解放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可度。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外交思路变得更加现代化,中国更加注重民间交流,而不仅仅是关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合作。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B.中国与西方经贸往来频繁
C.大国关系的复杂多变 D.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
24.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全面参与G20框架下 国际经济合作,成功主办G20杭州峰会,签署《巴黎协定》,先后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这些活动()
A.高扬了合作共赢旗帜 B.构建了新型大国关系
C.重塑了全球治理体系 D.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第一条规定设立文官委员会。文官委员会协助总统制定必要的规则与条例来实施此项法案,同时还负责组织选拔性考试、择优录取、按法定要求分配考试录取的文官名额、组织招募人员试用、禁止文官录用中的政治评估和捐献、组织非竞争性考试、发布录用与开除等相关通告并完成记录备案等工作。根据总统签署的规定,委员会需为考试制定管理规定,控制考试程序,并通过其成员或考官监督来维护考试记录,以保证记录的一致性。
-摘编自袁肖河《(彭德尔顿法)研究-兼论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
材料二1979年11月,中组部发出《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干部考核制度。意见摒弃了以往“政治挂帅”的考评路线,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德、能、勤、绩”的四维考核体系(后来增加了“廉”)。意见还根据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和不同岗位,制订了有所侧重的评测指标,例如对于技术类干部,重点考评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等指标。1984年起,中央逐渐下放考核权限。1988年6月,中组部颁发了有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专门性规章。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继续强调官员考核的四维体系,同时提出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考核方法”。199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1998年,中组部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
-摘编自王文琦《我国地方官员考评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文官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我国干部考核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管理的角度,简述近代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我国干部考核制度发展趋势的启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的县政制度,起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期,形成于诸侯争雄的战国时代,确立于首次统一中华的秦王朝。两千多年来,尽管朝代更迭、社会制度变迁,但县始终是我国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县级政权始终对社会直接实施行政管理的职能。我国第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今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敦四人之业,崇五土之祠,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若籍帐、传驿、仓库、盗贼、河堤、道路,虽有专当官,皆县令兼焉。”
-摘编自王彦坤《中国古代县政职能初探》
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县政的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参加了原来成立的国际组织,而且还设立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区域合作机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二战后,集体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不但明确禁止战争,而且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这就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联合国宪章》也是现代国际法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二战后国际法院设立并在其运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法演变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评价国际法应该持有的标准。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A
【24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题答案】
【答案】(1)主要职能:协助总统实施文官法案;负责文官选拔与录用管理;制定考试管理规则;负责监督考试与把控考试流程。
(2)发展趋势:考核标准转向多维、务实;考核对象分类日益明晰;考核权限逐渐下放;考核方法转向“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考核制度转向规范化、法治化。意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提升了干部队伍
素质与行政效率;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3)启示:人事管理需以“制度法治化”为核心,确保公平与稳定;考核标准与方式需“适配实际需求”,兼顾共性与个性;管理权限分配需“平衡集中与分权”,提升管理效率。
【26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论题: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是古代县政的重要职能。
阐释: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体经济,农业生产的丰歉关系着人民生活、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因此,历代王朝大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农业生产管理。除了设置专门的农业官员外,中央政府还会让县令管理“河堤”等。国家法令也要求县官督导农民专心务农,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等举措,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汉代确立儒学官方正统思想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盛行,道德教化也成为县官的重要任务,即“导扬风化,抚字黎氓”,统治者希望通过教化安定社会。农村是古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对抗的“战场”,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地,作为直接管理广大农村的县级行政单位,县官自然需要承担“审察冤屈,躬亲狱讼”的事务,以此稳固地方秩序。中国古代为了征收赋税,实现严格的户籍制度,“籍帐”的管理也成为县官的主要事务。古代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遇到自然灾害时,社会经济容易衰败,极易破坏人民的生存条件,进而导致社会动乱。加上受到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古代王朝重视“养鳏寡,恤孤穷”,常建立社仓、常平仓等设施,县官也成为落实社会优抚的责任人。
总之,县是古代的基层政府,是封建统治的基石,县政中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良好管理有利于稳固统治,所以历代王朝都对其很重视。
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县政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
阐释:自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后,县作为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单位,始终承担着连接中央与基层的关键职能,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支撑。从职能层面看,《唐六典》记载,县令需“导扬风化”以统一思想教化,通过儒家伦理规范民众行为,减少社会思想分歧;“抚字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则直接关注民生,旨在缓解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民怨积累。在实际治理中,县级政权掌控着地方户籍、赋税与徭役征收(即“籍帐”事务),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稳定,为国家运转与边疆防御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县令“躬亲狱讼”“盗贼......兼综焉”,直接处理基层司法纠纷与治安问题,防止地方矛盾升级为大规模动乱。如明清时期县令及时处理土地纠纷、打击地方匪患,有效维护了基层秩序。若县级政权职能缺失,如东汉末年豪强把持县政导致赋税收失、民生凋敝,便会引发起义,动摇国家统治根基。
综上所述,古代县政通过全方位基层治理,为国家稳定筑牢了根基。
【2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集体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国际司法制度显著发展;国际法新分支产生;
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有利于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社会健康发展。
(2)标准:是否能够体现合法性与普遍性;是否具有公平性与非歧视性;是否具有有效性和执行力;是否能做到国家主权与国际合作的平衡;是否具有适应性与动态性;是否体现对人类共同利益关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