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沪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新沪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2025新沪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50分 测试范围:专题1~专题3
一、“84”消毒液(12分)
“84”消毒液是现在家庭中常用的消毒剂,常用于医疗器械、餐具、地面等处的消毒。“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其消毒原理是次氯酸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和消毒的作用,但次氯酸见光易分解。“84”消毒液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Cl2),吸入时会对人的喉咙和眼睛造成强烈刺激,严重时会造成窒息。“84”消毒液制作方法之一是将氯气(Cl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次氯酸钠。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能和棉纤维上的天然色素之间发生复杂反应,使其褪色。不同温度下,通过实验测得“84”消毒液的ORP值(ORP可衡量“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数值越大,“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强),记录如表所示:
“84”消毒液与水的体积比 温度/℃ ORP值
1:25 3 608
1:25 16 592
1:25 52 558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84”消毒液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任写一条)。
(2)由材料可知,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
(3)“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原因是_______。
(4)若不慎将“84”消毒液喷洒在手上,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
(5)“84”消毒液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6)氯酸钠(NaClO)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填名称)。
(7)“84”消毒液应存放于_______(填字母序号)。
(8)下列物质不能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的是______(填字母符号)。
A.塑料玩具 B.教室不锈钢桌椅支架 C.红色纯棉短袖
(9)“84”消毒液消毒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10)分析表格可知使用“84”消毒液漂白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
二、海水晒盐(13分)
海水是宝贵的资源。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含不溶性杂质,制成精盐的操作流程如下:
(1)称取mg粗盐样品:称量时,在电子天平上放一张称量纸,然后按去皮键,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取粗盐加到称量纸上,直到天平显示mg;
(2)操作a的名称_______,溶液中进一步分离获得精盐,操作b的名称是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在本实验中用得最多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在溶解时,其作用是_______;
(5)提纯并计算产率的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填序号)
A.过滤 B.溶解 C.蒸发 D.称量
(6)该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并指出错误:_______;
(7)上述实验得到的蒸发皿中的固体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8)在蒸发操作中,当观察到_______时,停止加热。
(9)该实验中应该标注的图标有_____(填序号)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⑥
(10)已知:产率=精盐的质量/粗盐的质量×100%,实验后各小组的产率及评价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产率 75% 65% 88% 72%
对产率的评价 偏低 偏低 偏高 偏低
下面是对造成产率偏高或偏低的原因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第1组:没有蒸干,精盐中仍有水分
B.第2组: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C.第3组:过滤时不小心捅破了滤纸
D.第4组:食盐未溶解完就开始过滤
三、蜡烛的化学史(13分)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的蜡烛】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体现了蜡烛的奉献精神。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蜡炬成灰”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_扩散到空气中。
【化学实验中的蜡烛】
《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再一次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2)实验A,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层,其中________部分最明亮。同学们由此联想到加热物质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该焰层进行加热。
(3)实验B,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_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为________。
(4)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同学们对烛芯周围所含物质进行探究(实验C)。点燃蜡烛,用注射器从烛芯周围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气体物质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猜想二:水蒸气;猜想三:石蜡蒸气。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将注射器内的物质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 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一不成立
②将注射器内的物质注入________的烧杯中 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二不成立
③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气体物质燃烧 猜想三____
【实验结论】固态石蜡受热先熔化,然后在烛芯周围汽化后才可燃烧。
【实验反思】同学们由此推测操作②现象中的白色固体物质是____。
(5)实验小组同学对密闭体系中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蜡烛高度、烛芯长度会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
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置于玻璃片上,将集气瓶倒扣在玻璃片上(如图),记录从倒扣集气瓶至蜡烛熄灭的时间。(控制其他因素均相同)
实验序号 蜡烛高度/cm 烛芯长度/cm 燃烧时间/s
① 1 0.5 17.58
② 3 0.5 Y
③ 5 0.5 8.99
④ 2 0.2 16.01
⑤ X 0.5 12.90
⑥ 2 0.7 11.40
解释与结论:
①表中X=______;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②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③该小组同学认为比较实验①④没有价值,他们的理由是______。
~~四、制氧机(12分)
“制氧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保健、急救、大型化工生产等都需要制氧。某兴趣小组对便携式家用制氧机开展探究。
氧立得 A剂:固体氧释放剂 B剂:不溶于水的黑色粉末 用法:将A剂、B剂先后放入装好水的氧立得制氧器反应仓中,通过导管或鼻塞吸氧。 规格:A剂50g/包,B剂3g/包
【查阅资料】氧立得A剂是白色的过碳酸钠颗粒,溶于水后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活动一】探究B剂作用。
(1)先将A剂放入洁净烧杯中,加水至完全溶解,无明显气泡产生,加入一包B剂立即产生大量气泡,经检验是氧气,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
(2)待烧杯内不再有气泡后,将烧杯内物质经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得到黑色固体3g,小明认为B剂起催化作用。
(3)交流:同学们对小明的结论提出质疑,理由是___________。
(4)请写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制取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5)氧立得制氧机用过碳酸钠作为原料而不用过氧化氢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A.过碳酸钠不用加入二氧化锰就能快速产生氧气
B.过碳酸钠是固体且较稳定,易于携带保存
C.过氧化氢溶液不稳定,易分解,不易存放
(6)图3为该便携式制氧机的装置及供氧原理示意图。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
制氧机内部气流采用高压进低压出(即产生的气体在高处聚集,经导管从低处进入加湿过滤仓)的方式,目的可能是______。
【活动二】设计并制作简易制氧机
【设计制作】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塑料瓶、吸管等制作了简易制氧机,如图3所示。
【交流讨论】
(7)用化学试剂制取氧气时可供选择的反应物较多,从物质组成上必须含有______(名称)。
(8)该制氧机中A瓶利用氧气________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根据__________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9)过氧化氢溶液在医学上有重要应用。使用医用过氧化氢消毒液清洗伤口时,过氧化氢分解会产生较多气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成果分享:通过上述探究,同学们了解了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原理、反应仓中二氧化锰的作用,设计并制作了简易制氧机。
(10)如图所示,往右瓶装入半瓶水,向左侧瓶中加入制氧药品后,发现有缺陷的装置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参考答案
一、“84”消毒液(12分)
【答案】(1)无色或淡黄色(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合理即可)
(2)强氧化性 见光易分解
(3)“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
(4)皮肤受到腐蚀
(5)混合物
(6)3(或三) 钠(或钠元素)
(7)B
(8)C
(9)次氯酸钠+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钠+次氯酸
(10)温度过高会使“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减弱
二、海水晒盐(13分)
【答案】(1)药匙
(2)过滤 蒸发
(3)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4)玻璃棒 搅拌,加速溶解
(5)BACD
(6)AC A中瓶塞没有倒放,C中缺少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7)混合物
(8)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
(9)A
(10)CD
三、蜡烛的化学史(13分)
【答案】(1)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外焰
(3)变蓝 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4) ①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②干燥 成立 固态石蜡
(5)①2 8.99~12.90
②探究蜡烛亮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③变量不唯一(或存在两个变量)
四、制氧机(12分)
【答案】(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烧杯口,木条复燃,则说明为氧气
(2)过滤
(3)没有证明反应前后B剂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4) 分解反应
(5)BC
(6)将得到的氧气充分润湿(合理即可)
(7)氧元素
(8)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产生气泡的快慢
(9)血液中含有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分解的物质
(10)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