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喀什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测试历史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 A B B B A B B B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B D B D B C D A D21 22 23 24B C D D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3分)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名称: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2分)①尚书省。(1分)(2)制度: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3点6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利于公平公正、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每点2分,3点即可得6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地理志》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同时,“始置诸州通判”。——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材料三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6分)措施:郡国并行制。(2分)(2)措施: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互相监督;将地方财政的大部分上缴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6分)(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奠定了后世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各级官吏的任用都须经过考试,“才学”成为重要标准;政府机构在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调整,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稳定;赋税制度也有探索,新的征税原则成为此后历代税制之基。——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上)》等材料二两宋精神文明高度繁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士大夫阶层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创立了庞大精微的理学体系。皇帝文治开明,还亲自参与翰林书艺局、图画院的设立。宋朝同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持续动力。以词、曲、话本、风俗画为代表的世俗文学艺术生机盎然、成就璀璨,便是广泛的商业生活与市民趣味的反映。——据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文明创新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原因。(8分)(1)创立并发展了科举制;建立并推行三省六部制;推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每点2分,共6分。)(2)社会经济繁荣(物质文明发达);政府提倡文治(政治环境宽松、统治者的重视);士大夫阶层的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市民阶层活跃;印刷术的改进。(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三帝国”加强皇权主要措施(6分)(2)概括“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建立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必须从三个时期回答,每个时期任答一点得2分,共6分)主要表现:强化君主专制;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强化文化专制。(任答三点,每点1分,共3分)影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社会转型),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每点2分,共4分)喀什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测试历 史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宫殿和水利工程。在同一时期,北方辽河上游出现的文化遗存是(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红山文化2.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献。以下制度中,与家谱最为相关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3.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即丧葬费用):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天子向鲁国求粮;二十三年,周桓王又派大夫家父向鲁国求车。这些事件体现了( )A.鲁国成为春秋霸主 B.王室的衰微C.宗法秩序不复存在 D.分封制消亡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井田制度逐渐完善 B.国家组织能力凸显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铁制生产工具普及5.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这种治国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6.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里评价的是秦始皇( )A.确立起的政治制度 B.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C.加强对西南夷控制 D.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7.西汉景帝在位期间,采用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与此历史事件相关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节度使制8.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在各地设均输官,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送到所需地贩卖,以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运输的费用。这一措施(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增加了政府收入C.打击了豪强势力 D.减轻了农民负担9.公元4世纪末,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前期洞窟的形制仿照印度草庐建筑形式,稍晚一些代之以竹木结构的汉式楼阁、殿堂样式;前期菩萨的装饰是当时印度贵族的装饰,后期部分雕像穿上了汉人士大夫样式的服装。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代张居正改革10.历史探究可以有效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某同学在历史探究中读到了“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天可汗”等内容。该同学探究的是(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大定之治”11.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改变了这种现象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汉高祖12.唐朝中期,政府推行了一项新的经济制度,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该制度是( )A.井田制 B.两税法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13.宋代上层社会嫁娶前,先问的是聘财多少,上层社会之外的婚姻关系亦是如此,宗室贵戚因财与平民联姻也已不是稀罕事。这反映宋代(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婚姻自主形成社会风尚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14.宋代,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同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这些措施( )A.杜绝了官员的徇私舞弊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反映了崇文抑武的方针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15.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一制度的实施( )A.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 B.完善了国家的边疆治理C.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16.元代的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统治格局。推动这一统治格局形成的是( )A.南北面官制 B.行省制 C.猛安谋克制 D.盟旗制17.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为八思巴之住地和教法所在,……”基于此实际情况,元朝政府对西藏采取的措施是( )A.由中央宰相机构进行直接管理 B.设立行省使西藏与内地一体化C.由宣政院实行政教合一的治理 D.设置理藩院管理蒙、回、藏族18.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万历皇帝的上疏中提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反映了明朝(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B.海外贸易繁荣发展C.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自由雇佣劳动出现19.明末清初的思想界出现活跃局面。下列思想主张由黄宗羲提出的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C.“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20.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的距离。这一布局变化( )A.反映了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凸显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C.体现了皇宫布局更趋合理 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21.中国古代某机构的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该机构是( )A.尚书台 B.内阁 C.中书省 D.军机处22.清代统治者在接受强势外来者挑战的影响下,对于国家疆域的认识和观念已大异于前代王朝。经过康雍乾嘉四代,清朝国力达到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并迫使沙俄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双方订立( )A.《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B.“绍兴和议”C.《尼布楚条约》 D.“隆庆和议”23.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清朝历史时绘制的示意图,其中②处应填写( )A.设置西域都护府 B.设置安西都护府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伊犁将军24.史料记载,明代中后期南京店铺林立,甚至侵占了官道。店铺招牌上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有的写着“川广杂货”,有的写着“南北果品”。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12分)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唐朝的中央官制的名称,并写出①的名称。(3分)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隋书·地理志》材料二(宋太宗)吸取唐朝失败教训,“杯酒释兵权”,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谷”,不许地方州郡一级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派文官担任州郡长官。同时,“始置诸州通判”。——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材料三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隋唐时期的制度文明奠定了后世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各级官吏的任用都须经过考试,“才学”成为重要标准;政府机构在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调整,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稳定;赋税制度也有探索,新的征税原则成为此后历代税制之基。——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上)》等材料二两宋精神文明高度繁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士大夫阶层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创立了庞大精微的理学体系。皇帝文治开明,还亲自参与翰林书艺局、图画院的设立。宋朝同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持续动力。以词、曲、话本、风俗画为代表的世俗文学艺术生机盎然、成就璀璨,便是广泛的商业生活与市民趣味的反映。——据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文明创新的主要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原因。(8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三帝国”加强皇权主要措施(6分)(2)概括“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历史期中测试答案.docx 高一期中测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