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亚洲大陆上,已经存在了具有直立人类特征的古人类,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该遗址位于图中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荀子》一书肯定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韩非子》中有篇章在吸收《道德经》思想的基础上,阐述“道”在政治实践层面的体现。这些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B.不同思想学派间相互影响
C.法家学派不断壮大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3.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对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征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驰道修筑的主持者是丞相李斯;直道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这一做法
A.服务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 B.继承了秦国大兴土木的传统
C.体现了交通服务政治的特点 D.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4.宋朝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矫前世之弊矣。”由此可知,西汉为“矫前世之弊”而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皇帝制 D.三公九卿制
5.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专制主义的顶峰与衰落
6.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出现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汉语声韵学者陆法言。同时鲜卑的民歌也译成了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这说明
A.少数民族汉化明显 B.北方社会较为安定
C.鲜卑族封建化加强 D.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描述,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②“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③“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④“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8.隋唐时期,将相权分配给三个机关,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运作程序为“出令——审驳——实行”三个程序。“出令——审驳——实行”为下行程序,反过来,尚书省在将政务下发六部执行前,先提请实行,然后交由门下审驳定义,然后移给中书省堪议出令,此为上行程序。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
A.完善了民主政治机制 B.扩大了宰相的行政决策权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使中央行政体系趋于完备
9.日本八、九世纪的都城平城京和平安京,其形制、布局皆模仿中国唐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尤其以对长安城的模仿更为显著。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仿照当时唐朝京师长安的东西对称布置,而坊市的模数大小则与唐朝东都洛阳类似。这反映了
A.中华文化对外辐射 B.古代中日交流互鉴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唐代都城影响世界
10.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A.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B.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C.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D.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11.某史著打破常规,将夏、辽、金作为“积极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辽作为“主演角色”的史实是
A.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B.实行“猛安谋克”
C.各项制度模仿北宋 D.设置南、北面官
12.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凡天下之物,都应因其已知之理而日加穷究,以求达到其极点。天长日久,一日豁然贯通,对众物的表里精粗就会无不知晓,而我心也就无不明朗”。基于此,他主张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为生民立命
13.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某朝行政中枢运转机制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但忘记标注一处“机构”的名称。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图中划线的“机构”应为
A.中朝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14.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它为整顿西藏吏治,治理西藏政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驻藏大臣职权、官吏制度、军事防务、外事交涉、宗教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该章程的颁行
确保了理藩院对西藏、蒙古的管辖权
B.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灵童转世继承方式
C.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D.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对西藏进行直接管理
15.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果显著,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医学家孙思邈的《唐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17.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魏国李悝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稳定粮价。楚国吴起变法,打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这些变法
A.侧重于军事领域的改革 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要
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旨在维护贵族的利益
18.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民族交融 B.江南开发 C.政权并立 D.经济南移
19.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时,带去了唐太宗赏赐的数量繁多的经史、医典、器械等。这一事件
A.加强了唐朝对西藏地区管理 B.增强了西域与中原之间往来
C.促进了唐文化在吐蕃的传播 D.改变了吐蕃人民的游牧习俗
20.下图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属于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A.租调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21.公元997年,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分为15路,各路设有地方机构(相关信息如下表所示)。此举意在
地方机构名称 长官 简称 职责
转运司 转运使 漕臣 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
提点刑狱司 提点刑狱 宪臣 司法兼监察
安抚司 安抚使 帅臣 军事,有时监管民政
提举常平司 提举常平 仓臣 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落实崇文抑武方针
C.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D.应对军事财政危机
22.许衡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的上书中写道:“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下列关于“国朝”的统治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设立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B.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C.实行刺史制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首创行省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23.史载,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刘)大夏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据此可知
A.郑和下西洋档案在明代已经被毁 B.郑和下西洋是导致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C.时人对郑和下西洋已有不同看法 D.明朝统治者认为远洋航行益于巩固统治
24.《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据此推断,黄宗羲
A.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 B.思想体现时代潮流
C.强调重农抑商的思想 D.抨击君主专制理论
25.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满清官修史书《明史》记载张献忠“屠蜀”“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千里如烟,空如大漠”。近年来有学者运用了大量地方志史料、民间实录等史料得出结论,张献忠“屠蜀”是重大历史冤案,是清朝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和博取民心强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罪。由此可知,下列选项中合理的是
A.历史真相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 B.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争议性
C.地方志史料比官修史书更可靠 D.历史研究应注重史料甄别与运用
非选择题部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22分,共40分)。
26.宋代以来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中国经济的各种进步在江南表现的最充分,江南在许多方面常常比其它地方都领先一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明清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限制,如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实行海禁政策等。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出现了一些商业市镇,如苏州、松江、景德镇等,这些市镇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摘编自李自强《关于商品经济的流量密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重要事件。(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依据材料分析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政策因素。(9分)
27.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由作为“大夷”的楚、秦率先设县立郡,华夏诸国亦随之实行,成为当时社会与国家治理的重大变革。……它以国家力量逐渐抹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在郡县制下,诸族民众的身份统一,展现了那个时期民族融合波澜壮阔的场景。
——晁福林《“大夷”之力: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重要进阶》
材料二
中国历代有明确的夷夏之辨、胡华之别。华,是华夏,指以汉族为主体,生息繁衍于中原地区的人民。夷,则指周边民族。但华夷的界限又是模糊的,可变动和转换。历史上夷夏之间、胡人与汉人之间有四次的大融合: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宋元及明清,在这些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过程之中,不仅蛮夷被汉化,也有汉人被胡化的反向过程。夷夏之间,既是绝对的(有无礼乐教化),又是相对的(相互的融合与内化),随着每一次中原文化对外的扩散,华夏民族融合了原来的胡人,使得他们成为新的一员。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并结合所学,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10分)
综合材料一二,围绕“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撰写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2025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答案(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B B D C D A A
11 12 13 14 15
D B C C D
二、选择题Ⅱ答案(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C A C D A D C B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22分,共40分)。
26. 答案(18分)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内迁)、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每个1分)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人民辛勤劳作。(每个2分,任选其三)
(3)具体表现:白银货币化(白银大量流入)、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获得发展、商业资本的聚集、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每个2分,任选其四)
原因:重农抑商政策(1分)
27.答案(22分)
(1)意义:打破血缘界限(打破华夷界限);促进诸族民众身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任答3点得6分)
变化: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2分)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或“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2分)
(2)(12分)
【评分建议】
①题目2分:立论正确
②结构3分:总分总、总分或分总皆可(含价值升华1分)
③史实6分:史实正确且论证充分(3点)
④表述1分:表述流畅(表述不流畅,或者使用数字或符号加以罗列者不得分)
【示例1】
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经济往来,变法运动,百家争鸣,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
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并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隋唐统一,通过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等方式,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使疆域不断拓展,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通过制度建设、经济互市、文化学习等,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统一后,通过设立宣政院等机构,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设立理藩院,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
【示例2】题目: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示例3】题目:古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