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五中等2025-2026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五中等2025-2026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第一学期初四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题共 道大题,总分120分
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卡所对应的题号后的指定区域内
积累·强化基础(8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1-4题
自古以来,书就是人类的好朋友,至圣先师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兴中华。悬梁刺股、囊萤映雪、A______都告诉了我们阅读的魅力。
读书之乐,乐在读之。读书,并非一日之功,靠的是慢火。每天心无旁wù地阅读一点,汲取其中的养分,如此日积月累,不断积淀,必然收效。倘若急于求成,过于执拗,昼夜坐于书桌前,终日恍惚,渐趋鲁dùn,许是翻再多的书,也是枉然。儿时,我在被窝里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读过《西游记》,在破晓时分大声朗读过唐诗宋词;初中时,我在完成繁重的学业之余看过《平凡的世界》,在夏夜里冒着蚊虫的叮咬默诵过泰戈尔的诗。每天我只有读上几页书,就觉得日子没有虚度,偶或得到一丝感悟,便会感到快乐满足。
毕淑敏说:“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的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B眉飞色舞,独享其乐。”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本,轻嗅墨香,沉静内心,浸润其中,因为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1.请补全语段中难写易错字的汉字和拼音。(3分)
心无旁wù( ) 汲( )取 鲁dùn( )
2.B处“眉飞色舞”的短语类型是________(2分)
3.请帮小语在横线A处再写一个关于勤学苦读的短语。(1分)A_____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2分)____
二、思接千载,陶冶情操(11分)
5.按语意将古诗文补充完整(7分)
面对离乡背井,文人们大都借月抒怀: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①________”的绵绵情思,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②________”的美好祝愿,温庭筠《商山早行》中“③________,④________的早行之苦动人心扉。面对诗意人生,我们感受诗歌的魅力:李商隐《无题》中“⑤________⑥_________”,借春蚕、蜡烛书写炽烈的情感;秦观《行香子》中“倚东风,⑦________”,在大自然中感受春风的喜悦。阅读增长见识,思考丰盈心灵。
6.古诗文阅读(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悲凉地,二十二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吐自己无罪而长久遭贬的酸楚与愤懑,而是经过_______和_______这些富裕感彩的词语的衬着,让,读者自已感觉。(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三、经典引路·知行合一(10分)
(1)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校将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悟自强内涵】
中国古代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请选择其中一项,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3分)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我选择______(填序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
【知自强故事】
活动中某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自强不息的故事,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1分)( )
闻鸡起舞B.高山流水C.悬梁刺股D.断齑画粥
【访自强人物】
大新理念情境化设题北京冬残奥会举办期间,来自邵阳洞口县的18岁小将张义琦出征,实现了湖南省与冬残奥赛事首次“结缘”。如果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这个身残志坚的家乡人,请拟写出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问题。(2分)
名著阅读(4分)
10.同学们为自己喜欢的人物绘制了人生轨迹图。上图是水浒英雄___________的人生轨迹,为A、B补充情节。(2分)
A________B________
11.《水浒传》中的好汉们既有敢作敢为、宁折不弯的人格精神,也有行侠仗义、扶弱锄强的同道互助精神,更有突破传统的超越精神。请从武松、宋江、鲁智深中任选一位,结合其具体事迹阐述其中一种精神内涵。(2分)
书海识珍,阅文悦心
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3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收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株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共乐,酲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思。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雷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背:远离。②比:连续,常常。③登:丰收。④安:以·····为安,这里是习惯的意思。⑤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⑥秫(shú):黏高梁,可以做烧酒。⑦瀹(yuè):煮。
12.下列句中画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而不知人之乐人 固疑余之不乐也 B. 醒能述以文者 以修补破败
醒能述以文者 发之白者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闻而赋之
1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分)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2分)
15.甲文表现了欧阳修____________的政治理想,乙文表现了苏轼____________的人态度。(用四字短语填空)(4分)
(二)阅读《藏在葡萄里的父爱》做16—19小题(10分)
①“紫玉乳圆秋结穗,水晶珠莹露凝浆。”盘子里一粒粒的珠圆玉润,是我从老家带回来的葡萄,放一颗在嘴里,汁液爆开,满满的都是父爱的甘甜。
②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葡萄,是在姥姥家。那天,母亲带我去看姥姥,她端出一盘红得透紫的葡萄,我一看见那圆溜溜、散发着香气的葡萄,眼睛都直了,一颗接一颗地吃起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葡萄可是稀罕物。于是母亲时不时扯扯我的衣角,用眼神示意我别再吃了。最终我不得不停下了手上的动作,可目光却仍黏在上面挪不开,嘴巴里还不断分泌口水,哈喇子都要流一地了。
③父亲知道了我爱吃葡萄,就辗转打听,终于弄到了一株葡萄苗。从此,我的生活里多了一份期待。时不时都会去瞧瞧,看着那鹅黄色的嫩叶变成嫩绿嫩绿的,慢慢抽出葡萄须子,绽放一串串乳黄色的花苞,最后结出小小的葡萄粒,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雀跃。葡萄刚刚泛红,我就忍不住摘下几颗塞到嘴巴里,却像掉进了“酸缸”,牙齿都要被酸倒了。“莫急,好饭不怕晚,好事不怕慢。”看着我被酸得龇牙咧嘴,父亲笑着打趣。
④那时候,最喜欢下雨天,我会猫在葡萄架下面,听着雨水滴落在叶子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眼睛瞄来瞄去看哪颗葡萄变紫了,就摘下来。被雨水浸润过的葡萄又凉又甜,吃起来很是爽口。一大串紫葡萄,很快就被我吃得只剩几个可怜巴巴的小不点了。
⑤长大离家,葡萄也变得普通起来,水果店里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可我总觉得外面卖的葡萄没有家里的葡萄有味儿。而父亲为了让我回家也能吃到完整的葡萄串,开始学着给葡萄套袋。
⑥今年暑假,我因为有事没回老家,父亲打电话过来抱怨:“啥时候回来呀?你妈天天都念叨你和孩子,我耳朵都快被她磨出茧子了!”前几天赶回老家,父亲趁着我和母亲聊天,架上梯子,爬到葡萄架上给我摘下几串葡萄。母亲嘀咕着:“你不知道你爸,他把那几串葡萄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谁都不让动一下,金贵着呢!”看着父亲笑呵呵地将葡萄洗净递到我手里,我心里清楚那是他专门留给我的,他一直在等我回家。
⑦赶紧捏一颗丢进嘴里,汁水不多,甜度却很高。父亲看我吃得欢喜,直说明年还给葡萄套袋,套袋后存放的时间长。我知道他是怕飞来的燕雀啄伤了葡萄,等不到他的女儿回家品尝。
⑧临走的时候,父亲摘下树上最后的几串葡萄,都给我放到袋子里。等回到家我撕开套袋,熟透了的葡萄粒很多已经掉在了袋子里。我把它们一一洗干净,放到盘子里,一颗都舍不得丢。
⑨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葡萄和蜜一样,我想那是父亲满满的爱,虽从不言还扣处处都是柔软。
16.文章以“藏在葡萄里的父爱”为题,有何妙处?(4分)
17.请品析下面句子中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可目光却仍黏在上面挪不开,嘴巴里还不断分泌口水,哈喇子都要流一地了。
1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9.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某种食物藏着深沉的爱,让你思绪万千、念念不忘。请你卸下来与大家分享。(2分)
(三)阅读《踏实走好每一步》做20-23题(10分)
①现实中,一些人在持续忙碌后,不免产生倦怠,想松口气、歇歇脚,认为短暂的懈怠不会影响大局。然而许多事实表明,在人生这场马拉松里,要想跑出好成绩,取得事业成功,每一步都忽视不得,必须踏实走好每一步。
②踏实意味着认真。无数事实表明,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份工作,才能从中收获成长进步。李大钊曾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工作中最怕眼高手低,如果只停留在空想层面,或是以“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敷衍了事,做事浮于表面,工作就难有实效,自身能力也得不到真正提升。敷衍是一时的,对后续工作的影响却会是长久且深远的。一场战争的失利可能就因为少了一只马蹄铁,缺乏认真的态度,就很容易给工作“埋雷”。我们应当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每一项工作都做细做实,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细节,不给将来留下隐患。
③踏实离不开平和的心态。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忙忙碌碌且面临各种干扰和诱惑。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不被诱惑所扰,专心做好工作,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现实中,有的人急功近利,工作中总想着走捷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失败就变得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还有的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在骄傲自满中迷失自我······这些现象的出现皆是他们心态失衡导致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平和心态,控制好自身情绪,不受外界影响,不被杂念干扰,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踏实干好工作上。
④踏实也是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工作背后是责任,踏实干工作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缺乏责任感的人,面对工作任务常常能拖则拖,不放在心卜最終数衍了领导同事,损害了集体利益,也给他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而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不能踏实完成,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混日子,就荒废了大好年华,错过了提升自己、成就事业的机会,是对自己、对岗位的极度不负责。我们要在工作中积极培养责任感,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托付的工作都尽心尽责去完成,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帮助他人,让自己的踏实形象在单位树立起来,在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单位发展的同时成就自我。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23.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说一说作为一名中学生该如何踏实走好每一步。(2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材料一】
茶在饮用之前,多入药或入汤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有“南方有嘉木”的说法。三国魏晋时代,饮茶人也增加,但还未形成唐时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茶于唐代兴起,和当时历史、经济交通发展有关系,茶运输到塞外,到吐蕃,饮茶区域扩大。唐代政府开始建立茶政,征收茶税,成为唐代经济贸易的重要环节。
【材料二】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僧侣传播进行禅茶一味的文化交流。由于朝鲜和中国接壤兼有陆路和海路的缘故,专家认为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时代就有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载入中国宋代《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国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专心修学后回国传教。他们在中国时,就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属三国时代末期人,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材料三】
喝茶,除了形而下的物质内容,还有相关理论方法,即形而上的“道”。所谓茶道,即是关于茶的理、法、真谛。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后者是在从中国引进的宋人茶事基础上发展而来,重于表现茶事规程的仪式之法,并加入以“寂”为代表的哲学思考。中国茶道是一个包容的文化综合体,从认识茶开始,逐步令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人,追求茶与水、火与水、茶与器的协调之美,并通过饮茶,在日常生活中抵达茶文化所向往的天人合一、人文与自然和合的境界。这种和合既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亦讲求以饮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趋同与融合。
24.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是( )(1分)
A.战国时期,南方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有“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B.所谓茶道,即是关于茶的理、法、真谛。
C.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通过僧侣传播进行禅茶一味的文化交流。
D.专家认为,中国的茶传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
25.请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2分)
26.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7.材料二中的画横线的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五、心有微澜,落笔生花
28请你从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 分)
把心贴近生活,体味岁月的精彩;把心贴近自然,发现生命的美妙;把心贴近经典,感受文化的魅力……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将“把心贴近_____________ ”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请以“美丽的生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套作;(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4) 不得泄漏个人信息;(5)不少于 6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