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质量检测(时间:60分钟 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蓝田人被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据此可知,蓝田人( )A.处在旧石器时代 B.学会使用天然火C.过上了定居生活 D.掌握了农耕技术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的出土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从事农业种植B.靠采集、狩猎为生C.过着群居生活D.具有爱美意识3.20世纪50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考古学家对该遗址中的建筑进行了复原(见下图)。该地居民是( )A.北京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山顶洞人4.有学者研究良渚文化墓地资料发现,该时期的墓地可分为至少四个等级:最高等级为王陵级别墓地,如瑶山、反山墓地;第二等级为高等级贵族墓地,如姜家山墓地;第三等级为低等级贵族墓地,如文家山墓地;第四等级为平民墓地,如卞家山墓地。这说明( )A.良渚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良渚先民崇尚祭祀文化C.良渚部落的手工业发达 D.良渚古城是成熟的国家5.甲午年(2024年)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末尾,全体参加人员向黄帝陵三鞠躬,表达敬仰与缅怀之情。随后,部分参加人员到桥山顶的黄帝陵冢按逆时针方向绕行一周,寓意时光倒流,表达对黄帝的无限追思。此举( )A.见证了传说人物的真实性 B.描绘了华夏族的形成过程C.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勾画出禅让制的美好愿景6.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王朝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a 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7.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 《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到战国后期仅剩秦、赵等七大强国。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分封制逐渐强化 B. 郡县制的推广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民族交融的发展8. “秦故都陕西雍城春秋中期贵族墓中出土了铁铲;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有铁铲、铁口锄等”“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出土了179件铁器,其中有锄36件、斧12件、犁4件、镰1件等”。材料可以印证春秋战国时期( )A.随葬品不断增多 B.手工业不断进步C.原始农业的兴起 D.铁制农具的使用9.“孔子把原来深藏在奴隶制宫廷的文化典籍加以重新整理,公开传授,使新兴地主阶级、大商人和一般自由民的子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这说明孔子( ) A.重在因材施教 B.主张遵循周礼 C.推崇儒学正统 D.力行普及教育10.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下列与这一思想对应的是( )选项 学派 思想A 道家 “无为而治”B 墨家 “兼爱”“非攻”C 儒家 “民贵君轻”D 法家 以法治国11.《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12.陕西出土的秦代封泥(即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见下图所示拓本)、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B.出现了最早的篆刻技术C.实行了郡县制度D.境内人员流动非常频繁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图A 图B (1) 图A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图B选自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名医 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3分)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2)材料二中的“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1分)材料二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此起彼伏的各种学术思想,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3)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1分)带来什么影响?(2分)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1铁制农具 图2穿有鼻环的牛尊(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2分)材料二 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李惺在魏国推行变法……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七年级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目的。(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材料三图3 图4(3)分析材料三中从图三到图四,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2分)并分析商鞅变法对我国当今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2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 周本纪》(1)图A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结合所学指出西周实施分封制的依据?(2分)材料一表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政治格局有何变化?(2分)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摘自人教版七上教材(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完成统一的条件。(2分)秦的统一有何意义。(2分)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 秦始皇本纪》(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3分)并分析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2分)(4)综合上述,结合所答,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2分)期中考试历史答案1-5 ADBAC 6-10 ACDDC 11-12BC13.(2)甲骨文、《诗经》 扁鹊(3分)(2)儒家(1分);思想:反对苛政,为政以德(2分)(3)局面:百家争鸣(1分);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分)(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传承并创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14(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2)目的: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2分)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3)从分裂到统一;(2分)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改革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勇于改革(2分)15(1)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功劳的大小。(2分)变化: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最终形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2分)(2)条件: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秦王积极筹划统一大计;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2分)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分)(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3分)意义: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分)(4)认识: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重要保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2分)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检测.docx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检测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