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生物学二轮专题练 :大单元7 限时练21 生物与环境保分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生物学二轮专题练 :大单元7 限时练21 生物与环境保分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大单元七 生物与环境
限时练21 大单元七查缺补漏保分练
(选择题每小题3分)
[刷真题1]
一、选择题
1.(2025·广东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最能体现生态系统的 (  )
A.整体性     B.独立性
C.稳定性 D.层次性
2.(2025·湖北卷)花鼠取食偏好红松球果,且具有分散贮食和遗忘贮藏点的特性。研究人员在2019—2023年间,对某地红松林中花鼠种群数量和红松结实量开展调查,发现2022年红松结实量最高,与其余四年的结实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四年之间的结实量没有显著差异。花鼠种群5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时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性别比例(雌∶雄) 0.77 0.76 0.78 1.16 0.98
幼年组 14 21 26 47 37
成年组 62 56 60 54 62
老年组 2 2 3 5 3
A.花鼠能促进红松种子的传播
B.红松结实量受到花鼠种群数量的调控
C.花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与其性别比例之间没有关联
D.从年龄结构分析,上述花鼠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3.(2025·云南卷)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保护下,中国境内亚洲象数量明显增加。2002—2023年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使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
B.2016—2017年,该种群新出生3头亚洲象
C.2021—2022年,亚洲象种群增长率为3%
D.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至K值后仍然会波动
4.(2025·山东卷)某湿地公园出现大量由北方前来越冬的候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候鸟前来该湿地公园越冬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鸟类与鸟类之间
B.鸟类的到来改变了该湿地群落冬季的物种数目,属于群落演替
C.来自不同地区鸟类的交配机会增加,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湿地水位深浅不同的区域分布着不同的鸟类种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2025·黑吉辽蒙卷)红藻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并取食红藻表面附生的硅藻,在此过程中携带了红藻的雄配子,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海蟑螂与红藻存在互惠关系,二者协同进化
B.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
C.硅藻附生于红藻,因此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海蟑螂与红藻的关系类似传粉昆虫与虫媒花
6.(2025·云南卷)群落演替理论为实施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可加快演替的速度
C.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7.(2025·黑吉辽蒙卷)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B.野猪数量下降时,虎对豹的排斥加剧
C.图中的食物网共由6条食物链组成
D.树木同化的能量约有10%~20%流入野猪
8.(2025·广东卷)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蜜蜂和油菜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四级消费者
C.增加鱼的数量可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
D.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是鱼
9.(2025·陕晋宁青卷)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帮助植物吸收磷,同时从植物中获取有机物。我国科研人员最近研究发现,小麦CNGC15基因突变后根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黄酮类物质增加,吸引更多的AMF在小麦根部定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基因突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B.低磷条件下AMF与小麦互利共生
C.小麦和AMF通过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
D.该基因突变不影响AMF和小麦种群间能量流动
10.(2025·河北卷)口袋公园是指在城市中利用零星空地建设的小型绿地,可满足群众就近休闲需求,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量口袋公园的建设有效增加了绿地面积,有助于吸收和固定CO2
B.适当提高口袋公园的植物多样性,可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
C.口袋公园生态系统不具备自我调节能力,需依赖人工维护
D.从空地到公园,鸟类等动物类群逐渐丰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2025·湖南卷改编)某人擅自在一湖泊中“放生”大量鲶鱼。短期内鲶鱼大量死亡,导致水质恶化,造成生态资源损失,此人被判承担相关责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鲶鱼同化的能量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B.鲶鱼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水体中氧气不足
C.鲶鱼死亡与水质恶化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D.移除死鱼有助于缩短该湖泊恢复原状的时间
12.(2025·北京卷)近年来,北京建设了许多大型湿地公园,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积极作用。以下关于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蓄洪水,减缓水旱灾害
B.改变温带季风气候
C.自然净化污水
D.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13.(2025·四川卷)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部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的问题。下列措施中不属于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是(  )
A.选繁殖能力强的个体进行人工繁育
B.建立基因库保存不同种群的遗传材料
C.建立生态走廊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
D.在隔离的小种群中引入野化放归个体
14.(2025·北京卷)塞罕坝曾森林茂密,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破坏而逐渐变成荒原。上世纪60年代以来,林业工人不断努力,种植了华北落叶松等多种树木,如今已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成为人类改善自然环境的典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塞罕坝造林经验可推广到各类荒原的治理,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B.植树造林时要尽量种植多种树木,以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塞罕坝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进程和方向
D.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现在塞罕坝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大幅增加
二、非选择题
15.(10分)(2025·云南卷)云南某地苹果糖度高、香味浓,果农为打造高原生态苹果,可在生态苹果林中种植大豆,并在果树侧枝悬挂黄色粘虫板引诱捕杀害虫。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大豆后,可以降低含    (填“氮”“磷”或“钾”)化肥的使用,原因是   。
(2)悬挂黄色粘虫板是利用    信息引诱捕杀害虫,从而减少害虫数量;与化学防治相比,其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意义是   。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的体现有                           (答出2点即可)。
限时练21 大单元七查缺补漏保分练
[刷真题2]
一、选择题
16.(2024·浙江卷)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 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 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17.(2024·天津卷)为研究生物多样性对盐沼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优势种去除后,调查滨海盐沼湿地植物的物种组成,结果如下图。有关优势种去除后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的生态位持续收缩
B.三种盐沼植物的K值一直上升
C.优势种去除是甲消失的主要原因
D.盐沼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18.(2024·广东卷)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19.(2024·广东卷)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
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
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
20.(2024·福建卷)橘小实蝇是一种危害柑橘类果树的害虫。研究发现,雄虫能提供底物给直肠中的芽孢杆菌,让芽孢杆菌合成吸引雌虫的信息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小实蝇雄虫吸引雌虫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B.雄虫直肠中的芽孢杆菌有利于橘小实蝇种群繁衍
C.利用该信息素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属于化学防治
D.用含该信息素的诱杀饵剂可改变橘小实蝇种群的性别比例
21.(2024·海南卷)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上岸产卵的行为促进了海洋与陆地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龟卵孵化过程中,巢穴的物质和能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龟卵中的能量来自母龟同化的能量
B.螃蟹能取食幼龟和死亡胚胎,说明螃蟹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巢穴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将根插入发育中的龟卵吸收营养,说明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巢穴中的部分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22.(2024·贵州卷)孑遗植物桫(suō)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
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
23.(2024·甘肃卷)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 mg/kg)。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镉浓度/(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24.(2024·湖北卷)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
25.(12分)(2024·江西卷)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
科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 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 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甲 10 4.6~4.8 8 1.1~1.8
乙 9 3.1~3.3 7 1.8~2.5
丙 5 3.1~3.3 4 3.0~3.2
丁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A 解析 花鼠取食偏好红松球果,且具有分散贮食和遗忘贮藏点的特性,所以花鼠在取食过程中能促进红松种子的传播,A项合理。据表格可知,花鼠在2019—2023年间的种群数量分别为78、79、89、106、102,而调查发现2022年红松结实量最高,与其余四年的结实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四年之间的结实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红松结实量不受花鼠种群数量的调控,B项不合理。据表格可知,前三年花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较低,种群数量较少,后两年的性别比例(雌∶雄)较高,种群数量较多,而2022年性别比例最高,种群数量最多,可见花鼠的种群数量波动与其性别比例之间有关联,C项不合理。从年龄结构分析,幼年个体比例升高,种群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上述花鼠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D项不合理。
3.B 解析 红外触发相机可以在不干扰亚洲象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监测和记录,能够较为准确地统计亚洲象的种群数量等信息,A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出生率,还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有关,仅从所给的种群数量数据,无法得出2016—2017年亚洲象的死亡数量等其他信息,故不能仅仅根据两年的种群数量差值就确定新出生的亚洲象数量,B项错误。种群增长率=增长数量/初始数量×100%,2021年亚洲象种群数量为100头,2022年为103头,增长数量为103-100=3(头),初始数量为100头,则种群增长率为3/100×100%=3%,C项正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增长至K值后,由于受到环境因素(如食物、天敌、气候等)的影响,种群数量仍然会在K值上下波动,D项正确。
4.C 解析 候鸟越冬的信息传递,有物理信息(如温度)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传递,并非只发生在鸟类与鸟类之间,A项错误。群落演替是群落长期优势种取代等过程,鸟类改变物种数目,未发生优势种替代,不属于演替,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项错误。不同地区鸟类交配增加利于基因交流,体现了对生物进化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湿地水位深浅不同区域分布不同鸟类,是群落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体现水平结构,D项错误。
5.C 解析 海蟑螂与红藻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互惠关系,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协同进化,A项正确。海蟑螂能够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其数量减少会使红藻的有性生殖成功率下降,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B项正确。硅藻附生于红藻,但两种藻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属于生产者,因此二者不存在寄生关系,C项错误。海蟑螂帮助红藻进行雄配子的传播,类似传粉昆虫帮助虫媒花传粉,D项正确。
6.A 解析 森林火灾后,原有植被虽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等人类活动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B项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会发生改变,优势种的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项正确。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火灾、洪水等,是诱发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D项正确。
7.B 解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图中所示为部分食物网,且所列生物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A项错误。野猪数量下降时,虎的食物减少,虎和豹在食物方面的竞争加剧,虎对豹的排斥加剧,B项正确。图中的食物网共由8条食物链组成,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比例,第一营养级(包括树木、草等)同化的能量约有10%~20%流入第二营养级(包括野猪、梅花鹿、野兔等),D项错误。
8.C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蜜蜂通过采蜜为油菜传粉,帮助油菜完成繁殖,油菜则为蜜蜂提供食物等条件,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原始合作关系(蜜蜂和油菜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A项错误。该食物链是油菜→蜜蜂→蜻蜓→鱼,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B项错误。一定范围内,增加鱼的数量能够减少蜻蜓数目,蜻蜓数量减少会减少对蜜蜂的捕食,则蜜蜂数量增加,利于为油菜传粉,帮助油菜完成繁殖,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C项正确。分析题意,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结合题图可知,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水中,而成虫可生活在陆地,是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D项错误。
9.D 解析 基因突变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A项正确。低磷条件下,AMF可帮助小麦吸收磷,小麦为AMF提供有机物,二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属于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B项正确。小麦分泌黄酮类物质吸引AMF在其根部定殖,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间关系,C项正确。基因突变使小麦分泌黄酮类物质增加,吸引更多的AMF在小麦根部定殖,AMF从小麦中获取有机物,所以该基因突变影响种群间能量流动,D项错误。
10.C 解析 大量口袋公园的建设可有效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CO2,A项正确。适当提高口袋公园的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变得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B项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口袋公园生态系统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该生态系统长期维持稳定,需人工维护辅助,C项错误。从空地到公园,鸟类等动物类群逐渐丰富,该动物类群作为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项正确。
11.C 解析 鲶鱼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消耗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部分,A项正确。短期内大量鲶鱼的输入会破坏溶解氧平衡,导致水体溶解氧被迅速消耗,水体中溶氧量不足引发鲶鱼大量死亡,B项正确。鲶鱼死亡导致水质恶化,水质恶化会进一步加剧鲶鱼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C项错误。移除死鱼可减少分解者耗氧和污染物积累,加速生态恢复进程,D项正确。
12.B 解析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即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其能蓄洪防旱(A项正确)、净化水质(C项正确)、调节气候(但不能改变温带季风气候,B项错误)、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及栖息场所(D项正确)。
13.A 解析 选择繁殖能力强的个体进行人工繁育,可能会导致种群中的优良基因被集中,而其他基因被忽略甚至被淘汰,不属于保护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措施,A项符合题意。建立基因库保存不同种群的遗传材料,能够保留物种的各种基因,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B项不符合题意。建立生态走廊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可以使不同种群的基因相互交换,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C项不符合题意。在隔离的小种群中引入野化放归个体,能够增加小种群中的基因种类,增加遗传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D项不符合题意。
14.A 解析 塞罕坝造林是生态工程因地制宜的成功案例,但未必适合于各类荒原的治理,A项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因此,植树造林时要尽量种植多种树木,以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项正确。人类活动使塞罕坝由森林变成荒原,通过治理又使荒原变成森林,说明人类的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与速度,C项正确。“上世纪60年代以来,林业工人不断努力,种植了华北落叶松等多种树木,如今已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说明现在塞罕坝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旺盛,光合效率高,固碳量大幅增加,D项正确。
15.答案 (1)氮 大豆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大豆利用
(2)物理 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有益生物的伤害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解析 (1)大豆根部有根瘤菌,根瘤菌能与大豆互利共生,根瘤菌可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养料供大豆利用,所以种植大豆后,可以降低含氮化肥的使用。
(2)悬挂黄色粘虫板是利用害虫对颜色(黄色)这种物理信息的趋性来引诱害虫的。与化学防治相比,优点有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有益生物的伤害等。化学防治使用的农药可能会残留在环境中,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同时也可能误杀一些有益生物;而悬挂黄色粘虫板这种物理防治方法相对环保且对有益生物影响较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害虫的意义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害虫会取食果树等植物,消耗能量,防治害虫可以减少能量流向害虫,让更多能量流向苹果等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在该生态果林中的体现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生态果林中的植物等生物可以通过根系等保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等可以参与调节局部气候。
16.B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项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项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捕获的野生黄鳝中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项错误。
17.D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群落的生态位,据图可知,未去除组,丙的生态位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去除组,丙的生态位先下降,后升高,A项错误。由去除组数据前后对比分析可知,甲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比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可知甲物种的K值减小,而乙与丙只是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比有所变化,无法推测实际种群大小,所以无法判断其K值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据图可知,未去除组,甲也消失了,说明优势种去除不是甲消失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据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物种组成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盐沼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D项正确。
18.B 解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说明幼苗距离母株越远,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弱,A项不符合题意。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说明距离母株越远,母株的辅助作用越弱,土壤共生菌是有益菌,不是有害菌,不符合该假说,B项符合题意。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可见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有害物质,抑制同种植物生长,C项不符合题意。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避免长时间种植同种作物导致同种病原菌、昆虫等的积累,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D项不符合题意。
19.B 解析 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项正确。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植物信息素,B项错误。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可减少松树受到的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松树和寄生蜂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项正确。通过该信息的调节,松树、松叶蜂幼虫、寄生蜂之间能保持平衡,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项正确。
20.C 解析 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由此可知,橘小实蝇雄虫吸引雌虫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项正确。分析题意,雄虫能提供底物给直肠中的芽孢杆菌,让芽孢杆菌合成吸引雌虫的信息素,由此可知,雄虫直肠中的芽孢杆菌有利于橘小实蝇种群繁衍,B项正确。利用该信息素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属于生物防治,C项错误。用含该信息素的诱杀饵剂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可改变橘小实蝇种群的性别比例,D项正确。
21.C 解析 母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因此龟卵中的能量来自母龟同化的能量,A项正确。螃蟹取食幼龟说明螃蟹是消费者,螃蟹取食死亡胚胎,说明螃蟹是分解者,B项正确。植物通常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不会吸收龟卵中的营养物质,因此二者不存在寄生关系,C项错误。巢穴中的部分物质(如卵、卵壳、死亡的胚胎)通过雨水冲刷回到海洋,可为近海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D项正确。
22.B 解析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两大类,建立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B项正确。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桫椤和害虫本身不能独占一个营养级,不能说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大为20%,D项错误。
23.B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植物,因变量为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项正确。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在镉污染条件下生存能力更强,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项错误。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B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得更多,说明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项正确。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力更强,若以植物A作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项正确。
24.D 解析 芦鹀个体间通过鸣唱传递求偶信息,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信息产生的部位是信息源,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是信息受体,A、C两项正确。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芦鹀的声音信号发生分歧,这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项正确。有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不同,不能说明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只有当差异足够大,导致不同种群间不能相互识别,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25.答案 (1)福寿螺和鸭
(2)福寿螺可以取食多种生物,且没有天敌
(3)降低 入侵后总体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均下降;丁科物种个体数量占比范围明显增加,而甲、乙科的物种个体数量占比范围下降,物种均匀度降低
(4)生物 鸭偏食幼龄和中龄福寿螺,可使福寿螺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出生率降低,导致其种群数量逐渐降低,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解析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水稻为生产者,福寿螺和鸭为消费者。
(2)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可取食多种生物,且没有天敌。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由表格数据可知,入侵后总体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均下降;丁科物种个体数量占比范围明显增加,而甲、乙科的物种个体数量占比范围下降,物种均匀度降低,所以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会导致幼龄福寿螺和中龄福寿螺的个体数少于老龄福寿螺个体数,福寿螺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逐渐转变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甚至灭绝,所以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