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生物学二轮专题练 :知识点小题练 11.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生物学二轮专题练 :知识点小题练 11.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生物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11.生物与环境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5·辽宁模拟)某调查小组于2023年4月至12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共设置了36个20 m×20 m的样方(其中鹦哥岭24个、霸王岭5个、黎母山4个、吊罗山3个),调查记录样方内的所有野茶个体,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径级 鹦哥岭 霸王岭 黎母山 吊罗山 总计
Ⅰ 547 131 176 10 864
Ⅱ 317 27 78 15 437
Ⅲ 118 12 13 0 143
Ⅳ 35 2 0 0 37
Ⅴ 3 2 0 0 5
Ⅵ 3 0 0 0 3
注:DBH为胸径,野茶的径级分为6级,Ⅰ级为幼苗(DBH<1 cm)、Ⅱ级为幼树(1 cm≤DBH<5 cm);Ⅲ级(5 cm≤DBH<10 cm)和Ⅳ级(10 cm≤DBH<15 cm)为中树的两个阶段;Ⅴ级为大树(15 cm≤DBH<20 cm);Ⅵ级为老树(DBH≥20 cm)。
A.利用样方法调查野茶种群数量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B.该国家公园野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C.野茶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D.与其他区域相比,吊罗山区域更需要加强幼苗和幼树保护,确保其能向大胸径个体转化
2.(2025·河南开封三模)某种植园在接种根瘤菌前后,豆科植物A、B种群数量和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接种后豆科植物B减少是因为根瘤菌抑制它生长
C.两种豆科植物中对根瘤菌依赖程度较高的是豆科植物B
D.接种根瘤菌后豆科植物B减少,该种植园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3.(2025·江西模拟)群落组装是指某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新稳态的过程。群落组装受生态漂变、变量选择等因素影响,前者比例越高,组装过程的随机性越强,后者的比例越高,组装过程的确定性越强。研究者分析了某湖泊自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不同年份影响群落组装的因素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该湖泊浮游植物丰富度时,可以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
B.群落组装过程中,部分物种的关系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稳定
C.随着调水持续,该湖泊群落组装过程中生态漂变比例下降,变量选择比例增加
D.随着调水持续,该湖泊群落组装过程的转变趋势是从确定性向随机性转变
4.(2025·河南模拟)某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新型鱼菜共生系统,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有机结合。在这个系统中,鱼的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蔬菜生长的养分,蔬菜生长有效净化了养殖水体的水质,实现了可持续可循环、零污染零排放的生态目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该鱼菜共生系统可体现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循环等原理
B.蔬菜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鱼的排泄物经分解后可为蔬菜提供养分,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并减轻环境污染
D.与单一系统相比,该鱼菜共生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5.(2025·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濒危物种大树杜鹃为高大的乔木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且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导致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 ℃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易地保护以及建立种子库等措施保护大树杜鹃
B.温度属于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彻底清除林下凋落物一定有利于提高该地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
D.大树杜鹃植株高大,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是贡山山区的优势物种
6.(2025·广东佛山二模)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下图是“草—羊—蚓—鱼—禽—菌”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未显著增加
B.有机物在牧草、动物和食用菌之间的循环可减少代谢废物的产生
C.层叠式堆肥的目的是利用好氧细菌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无机物
D.能量沿食物链“草→羊→蚯蚓→鱼”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7.(2025·福建三明三模)中华传统文化是国之瑰宝,许多优秀的传统诗词中也蕴含了生物学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其中蛱蝶的“穿花”行为可以为植物传粉,体现了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关系
B.“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文中大雁等候鸟可以通过接收地球磁场信号辨明方向,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信息传递
C.“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苏轼《浣溪沙》),麻类植物茎秆直立,古人将其用于纺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孔子主张:钓鱼不用密网(“纲”),不射归巢的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念
8.(2025·四川成都三模)林业工作人员从2017年开始对成都某湿地景观和林地景观进行生态修复,截至2024年,该湿地和林地的破碎化指数(破碎化指数越高景观越破碎)和聚集度指数(聚集度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强)变化如下表。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景观类型 破碎化指数(2017年→2024年) 聚集度指数(2017年→2024年)
湿地 0.85→0.62 72→89
林地 0.78→0.55 65→92
A.湿地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中的鱼类捕食范围变小
B.景观连通性增强以后,该地物种丰富度会明显升高
C.林地聚集度指数升高,有利于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
D.若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则其中的营养级会不断增加
参考答案
1.B 解析 野茶种群数量调查采用的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A项正确。野茶的径级分为6级,Ⅰ级和Ⅱ级为幼苗和幼树,共计1 301棵,Ⅲ级和Ⅳ级为中树,Ⅴ级为大树,共计185棵,Ⅵ级为老树,共计3棵,由此可见,野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会增长,B项错误。野茶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吊罗山区域幼苗10棵,幼树15棵,与其他区域相比,数量少,需要加强幼苗和幼树的保护,确保其向大胸径个体转化,D项正确。
2.D 解析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A项错误。豆科植物B减少可能是由于种间竞争(如资源争夺),而非根瘤菌抑制其生长,题目未提供根瘤菌抑制豆科植物B的直接证据,B项错误。接种后豆科植物A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而豆科植物B减少,说明豆科植物A更依赖根瘤菌的共生作用,豆科植物B可能依赖程度较低或无法有效利用根瘤菌,C项错误。接种根瘤菌后,豆科植物B减少,同时会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增多),物种多样性提高,所以该种植园抵抗力稳定性提高,D项正确。
3.D 解析 由图可知,非调水期和调水期,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态漂变的比例均下降,变量选择的比例均上升。许多浮游植物肉眼不可见,调查湖泊浮游植物丰富度时,可以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A项正确。根据群落组装的定义可知,在群落组装过程中,部分物种的关系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稳定,B项正确。据图并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随着调水持续,该湖泊群落组装过程中生态漂变比例下降,变量选择比例增加,该湖泊群落组装过程的转变趋势是从随机性向确定性转变,C项正确,D项错误。
4.B 解析 据图可知,该鱼菜共生系统实现了可持续可循环、零污染零排放的生态目标,且该系统可收获瓜果蔬菜、鱼产品等,具有经济价值,说明该鱼菜共生系统可体现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循环等原理,A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蔬菜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以及硝化细菌等其他生产者固定的化学能,B项错误。微生物将鱼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为蔬菜提供养分,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且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可减少环境污染,C项正确。与单一系统相比,鱼菜共生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多,物种丰富度相对增加,且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5.B 解析 由题意可知,大树杜鹃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故不适宜易地保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A项错误。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该因素属于环境制约因素,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项正确。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适度清除凋落物,可能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而彻底清除林下凋落物会破坏其原有环境,不一定能提高其种子发芽率,C项错误。大树杜鹃植株高大,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但由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因而属于濒危物种,不是优势物种,D项错误。
6.A 解析 在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中,虽然对废弃物等进行了循环利用,但并没有显著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未显著增加,A项正确。食用菌属于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机物不能在牧草、动物和食用菌之间循环,B项错误。层叠式堆肥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分解者(包括好氧细菌等)将有机物不彻底分解,C项错误。蚯蚓属于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项错误。
7.A 解析 蛱蝶可以采食花粉,可以为植物传粉,属于原始合作关系,A项错误。地球磁场信号属于物理信息,大雁等候鸟可以通过接收地球磁场信号辨明方向,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信息传递,B项正确。古人将麻类用于纺织,属于生活用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正确。钓鱼不用密网(“纲”),不射归巢的鸟,属于保护幼年个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念,D项正确。
8.C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无论是湿地还是林地,破碎化指数都在降低,聚集度指数都是增加。湿地破碎化程度降低,意味着湿地的连通性增强,景观中的鱼类捕食范围应该变大,而不是变小,A项错误。景观连通性增强后,可能会使一些物种更容易迁徙和交流,但不一定会使该地物种丰富度明显升高,物种丰富度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B项错误。林地聚集度指数升高,说明林地的连通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C项正确。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并不一定会使其中的营养级不断增加,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D项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