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生物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等内容在答题卡、试题相应位置填写(涂)正确。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在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能影响生物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
C.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 大树底下好乘凉——环境影响生物
2. 在用干湿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裸地上要选择有水的地方测量
B. 测试中,裸地组的数据起对照作用
C. 测量时,干湿表应放在地上进行
D. 对某点测试要进行三次,取最大值分析
3. 深秋的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校园里榕树上的果子被小鸟啄落一地,又引来一群蚂蚁;有时候还能看到潮湿、富含有机质的花园中钻出一两条蚯蚓;劳动实践基地里种植了很多小菜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菜苗。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劳动实践基地里的小菜苗与杂草是竞争关系
B. 影响校园里榕树生活的只有雨水等非生物因素
C. 雨后土壤中缺氧,因此蚯蚓爬出地面,说明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
D. 蚯蚓生活在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
4.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可以循环的 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减少的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可以循环的 D.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单向的
5. 以下根据成语写成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 草尽狐兔愁:草→兔→狐
C.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
B. 甲可以表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该生态系统中,若丙的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的数量也减少
D. 这四种生物与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7.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描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 蛇和猫头鹰只存在捕食关系
C. 食物网中每一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都是草
D. 食物网中的生物再加上非生物部分构成了生态系统
8. 小明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参加学校科技节生物学项目的评选。下列对此生态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瓶应放在阳台上
B. 该生态瓶中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是水草
C. 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只有水和泥沙
D. 该生态瓶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水草→食草小鱼
9. 在美国罗亚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完全依靠彼此而生存。20世纪50~90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调查,结果发现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狼和驼鹿只存在捕食关系
B. 狼和驼鹿相互制约,使两者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
C. 1975年至1980年狼的数量多于驼鹿的数量
D. 若狼大量死亡,驼鹿的数量短时间内会迅速上升
10. 酸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等都有危害。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A. 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B. 禁止乱砍滥伐,增大绿化面积,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C. 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燃料,开发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D.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并通过使用净化装置减少其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做好这些污染物的回收和利用工作
11. 生态安全攸关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安全主要是指没有环境污染
B. 只要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就能确保生态安全
C.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D. 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12. 如图为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萌发过程中子叶逐渐萎缩
B. 萌发过程中由胚乳提供营养物质
C. 胚轴发育成幼苗的茎
D. 种子萌发需要肥沃的土壤
13. 科研人员分别选取在种质库(-18℃)和常温下保存的同一品种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培养,以测定其发芽率。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子保存条件 发芽率(%) 畸形苗
种质库(-18℃) 100 无
常温 <50 有
A. 实验前应充分浸种,解除种子的休眠
B. 常温保存的种子发芽率低,畸形苗出现的概率高
C. 保存种子的温度越低,种子的发芽率一定越高
D. 种质库保存更有利于维持种子的活力
14. 下列与种子萌发有关农业生产措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B.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明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C. 将大米播种到地里,不能萌发是因为胚被破坏了
D. 播种苋菜种子后的菜地,用黑网遮盖,是因为所有种子的萌发都不需要光照
15. 地球只有一个。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行为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的是(  )
①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②常用一次性筷子;③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④大胆食用野味;⑤郊外游玩,随意践踏草地;⑥丢垃圾时,会进行分类;⑦购物时多用几个塑料袋;⑧参与公益植树活动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⑧ C. ②④⑤⑦ D. ②④⑥⑧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5分)
16. 生物的生活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请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俗话说:“霜降摘柿子”,每年霜降过后,天气就会越来越冷,这时候摘的柿子做成的柿饼味道更甜,这体现了环境会________(填“适应”或“影响”)生物。
(2)骆驼刺的叶片较小,根系非常发达。芭蕉的叶片呈长圆形,叶面较宽大。由此推测骆驼刺、芭蕉分别适于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中。(填“潮湿”或“干旱”)
(3)空气湿度对生物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探究不同植被条件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某学习小组测量了一天内不同时间、不同植被条件下的空气湿度,得到的平均数据如下表(早晨、中午和晚上的数据分别是在6:00、12:00、18:00测量的值)。
时间 裸地 草地 灌丛
早晨 57.5 72.5 90.6
中午 40.0 61.1 73.1
晚上 46.1 67.4 85.3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②测量不同植被条件下的空气湿度时,同学们对每个地点、每个时间都要测量3次,然后计算这3次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③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早晨、中午、晚上的不同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点是_______。
④某地区现欲增加空气中的湿度,请根据本实验的数据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写出一条)。
17. 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链食物网,图2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生态瓶,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生物学上,把光、温度、水、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
(2)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图1所示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通过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
(4)在草原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人类过度放牧、毁草种地,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5)某探究性小组制作了一个密封的模拟生态系统装置,放在一定环境中(如图2所示),则小鱼生存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18. 请仔细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图一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三种生物,1、2、3、4表示甲、乙、丙的某些生理过程。
材料二:2023年11月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第三次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污水中的核物质将随着洋流和食物链扩散,影响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图二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1)若图一中的a、b、c代表图二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c代表的生物是_______。
(2)图二中,鲨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鲨鱼与乌贼两种生物间的关系为_______。图二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________。
(3)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阳光”,太阳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来源,能量流动在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特点是:_______。
(4)图一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碳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________(填图中序号)。
(5)经检测某海域被污染后,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体内有不同放射性活度的碘-131(放射性物质),其含量如下表:
检测物 生物1 生物2 生物3 生物4
碘-131的放射性活度 3000 11444 4300 7600
若上表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生物2和生物4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中的________表示。
A.
B.
C.
19. “皎皎玉兰花,不受缁尘垢。莫漫比辛夷,白贲谁能偶。”玉兰为中国特有种,因其“色白微碧、香味似兰”而得名。为研究玉兰种子的萌发条件,某生物实践小组挑选了80粒完整饱满、大小相近的玉兰种子,平均分成4组,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只有乙组的玉兰种子萌发了。
(1)实验中用的种子大小相近、每组种子数相同,这么做都是为了________。
(2)图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________组对照实验。甲、乙两组作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
(3)在探究活动中,只有乙组种子萌发率较高,这说明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有________。
(4)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________。种子从萌发到长成幼苗过程中体内有机物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能正确反映有机物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5)生物实践小组的同学们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光照条件对玉兰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光照条件 全光照 光暗交替 全黑暗
种子萌发率 36.07% 26.82% 21.35%
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条件最适合玉兰种子的萌发。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由此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含有氮、磷等元素的物质大量进入河湖、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最终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某科技小组为了探究生态浮岛的净水效果,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1:设置边长为5米的相互隔离的正方形水池若干,注入取自同一河道的相同体积的污染河水。
步骤2:在A水池中放一个面积为4平方米的生态浮岛,浮岛上种植美人蕉,B水池中没有生态浮岛(如图所示)。A、B两组各再设置3个重复装置。
步骤3:从放置生态浮岛开始,每隔4天取样做水样分析,检测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本实验中,B水池起_______作用。
(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生态浮岛具有_______(填“减轻”或“增强”)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的作用。
(3)根据上述实验,生态浮岛能够净化水质的原因可能是浮岛植物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了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4)已知美人蕉、鸢尾两种植物均具有净水效果。为筛选出其中净水效果较好的一种,在上述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
①增设C水池,在C水池中放一个生态浮岛,浮岛上种植_______。为控制单一变量,生态浮岛的面积应为_______平方米。
②从放置生态浮岛开始,每隔4天取样做水样分析,检测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的一组净水效果较好。
(5)山水林田湖沙草是_______,我们要坚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生物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等内容在答题卡、试题相应位置填写(涂)正确。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5分)
【16题答案】
【答案】(1)影响 (2)干旱、潮湿
(3) ①. 植被条件 ②. 减小误差 ③. 灌丛 ④. 早晨 ⑤. 多种植被(如种植草地、灌丛等)
【17题答案】
【答案】(1)生态因素
(2) ①. 吃与被吃 ②. 5##五
(3) ①. 太阳能 ②. 光合作用
(4)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5)C
【18题答案】
【答案】(1)海贝 (2) ①. 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②. 捕食和竞争 ③.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1、3、4 (5)B
【19题答案】
【答案】(1)保证单一变量
(2) ①. 3##三 ②. 水分
(3)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4) ①. 胚根 ②. D
(5)全光照
【20题答案】
【答案】(1)对照 (2)减轻
(3)抑制 (4) ①. 鸢尾 ②. 4 ③. 较低 (5)生命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