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燃烧是一种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变化。
2.认识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理解着火点对于某物质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从宏观的燃烧现象出发,探析燃烧发生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
2.科学思维:通过对燃烧实验的分析推理,建立燃烧条件的模型,掌握控制变量法分析多因素影响问题的方法。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探究中的应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燃烧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增强防火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重点
1.燃烧的本质和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1.运用变量控制思想探究燃烧的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本课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燃烧知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教材编排和教学要求,本课时聚焦于燃烧的条件。教材首先通过展示生火取暖、烧制食物等常见的燃烧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燃烧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从而引出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接着,安排了一系列实验,如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的对比实验、铜片上白磷与热水中白磷的对比实验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以及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并且强调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最后,通过“纸火锅”“钻木取火”等实例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燃烧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见过一些燃烧现象,但对于燃烧的本质和条件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在思维能力方面,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在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结论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充满好奇,但对于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在理解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或降低这一概念时,可能会存在疑惑。此外,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燃烧现象,但对于如何将所学的燃烧条件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一些现象和解决一些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展示几幅图片。(展示生火取暖、烧制食物、烧制陶瓷、点火升空等图片)大家看看,这些场景是不是都很熟悉呀?仔细观察一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出是燃烧)
【分享燃烧历史】燃烧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同时燃烧可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哦。在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看到闪电引火,从而开始了用火的历史。后来又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慢慢掌握自己产生火的本领。从那以后,人类的生活就和燃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它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提出问题】大家在生活中肯定也见过各种各样的燃烧现象,那老师想问问大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
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场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燃烧现象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联系历史文化:介绍燃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化学知识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结合,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和好奇心。
3.引发思考,导入新课:提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的问题,直接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环节二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环节二 燃烧的条件
活动一:燃烧条件的探究
【问题】同学们请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一下,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吗?比如石头、木材、酒精。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对比,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燃烧需要有可燃物,为后续探究其他条件做铺垫。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石头不能燃烧,木材和酒精能燃烧。
教师: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即可以燃烧的物质。
【问题】除了可燃物,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知识回顾】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我们进行了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化学方程式,预测燃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预测】①反应物有红磷和氧气,说明红磷燃烧需要氧气;该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说明红磷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燃烧。
【实验展示1】在500 mL烧杯中加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在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同时展示实验视频。
【师生活动】
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或展示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相同环境下的燃烧情况。
【实验展示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师生活动】
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或展示实验视频,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再次确认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实验,进一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活动二:实验现象的分析
【实验分析1】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给出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的资料(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红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根据资料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补充讲解】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60 240~270 320~400 600~700
注意:着火点对于某物质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升高或降低。
【实验分析2】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铜片上白磷和热水中白磷的燃烧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得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理解热水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实验分析3】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白磷燃烧。这一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补充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得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活动三 :总结燃烧的条件及应用
【总结】经过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并且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设计意图】对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记忆。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并强调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学生:跟随教师总结,理解并记录燃烧的条件。
【交流讨论】
1.“纸火锅”加热过程中纸张为什么不燃烧?
2.“钻木取火”时为什么在木头旁边放一些稻草?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燃烧条件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交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然后代表发言。对于“纸火锅”问题,学生回答纸中盛放汤料、水等物质,水蒸发时能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纸表面温度无法达到纸的着火点;对于“钻木取火”问题,学生回答稻草的着火点低,更易引燃。
活动四 :介绍控制变量
【师生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0的方法导引,了解控制变量思想,并结合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进行分析。
学生:阅读教材P160,并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实验 控制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 可燃物、氧气 温度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 可燃物、温度 氧气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总结】在“燃烧的条件”探究中,燃烧(因变量)受可燃物、氧气、温度这三个因素(自变量)的影响,我们每次只研究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两个量不变。运用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就能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1.(2025·山西朔州·模拟预测)在古代,为防止失火,打更人会边走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从燃烧条件分析,这里“火烛”的作用是( )
A.为燃烧提供氧气 B.为燃烧提供可燃物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2.(2025·江西九江·三模)火爆春节期间的某国产动漫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两主角在战斗中展现了“水火交融”的场景。在实验室中,白磷也能够在水中燃烧,实现“水火交融”,水下白磷燃烧的条件除了与氧气接触外,还需要( )
A.白磷足量 B.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加入催化剂 D.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答案】B
3.(2025·河南郑州·模拟预测)请对下图所示实验进行分析。
(1)实验中能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 。
(2)实验中使用气球的目的是 。
(3)通过该实验推测白磷在实验室里的保存方法: 。
【答案】(1)Y型管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平衡气压,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空气
(3)保存在水中(隔绝氧气)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参与度较高,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也较好。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细致,分析问题时存在一定困难,后续应加强对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讲解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时,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偏差,可通过更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今后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