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层作业)(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层作业
1.(2025·湖南湘西·二模)《庄子》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
A.提高氧气浓度 B.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
C.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 D.制造可燃物
2.(2025·山西长治·二模)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下图方式插入蜡烛火焰中,可以看到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该白烟没有燃烧是因为( )
A.白烟不是可燃物 B.白烟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未达白烟着火点 D.白烟的着火点升高了
3.(2025·贵州铜仁·三模)将在20 mL95%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的液体中浸透的手绢轻轻拧干后,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熄灭后, 观察到手绢没烧坏,手绢没烧坏的原因是( )
A.手绢不是可燃物
B.温度没有达到手绢的着火点
C.手绢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酒精内的水降低了手绢的着火点
4.(2025·河南洛阳·一模)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④处白磷燃烧,②③处红磷、白磷不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②处实验现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有隔绝空气
C.对比③④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将④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产生相同现象
5.(2025·河南南阳·一模)重点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观察到Y形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B.该实验只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进入空气,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
D.白磷在实验室里的保存方法及原理是:在水中保存以隔绝氧气
6.(2025·河北石家庄·二模)《本草纲目》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绒是可燃物 B.和氧气接触是艾绒燃烧的条件之一
C.阳燧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该过程中涉及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7.(2025·重庆北碚·模拟预测)从燃烧的角度看反应的发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S是可燃物 B.点燃条件表明该反应吸热
C.点燃使温度达到S的着火点 D.S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8.(24-25九年级上·广东肇庆·阶段练习)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水分子受热分解 b. 水分子不断运动 c. 水分子间隔变大 d. 水分子数目减少
9.(2025·宁夏银川·模拟预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某同学在探究A、B两种物质性质时做如下图所示实验。
(1)将A、B两种物质用酒精灯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A发生燃烧,B未发生燃烧。结论:A物质具有 性,B物质可能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但也可能具有,只是因为 。
(2)本实验明显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参照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在此实验中,该同学是将 和 条件控制在相同状况下保持不变,从而探究它们的性质。
10.(2025·山西忻州·三模)合作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完成下列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探究。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实验原理:
(1)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 ,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结论: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
【问题与思考】
(4)图2装置也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与图1相比的优点为 。由磷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知,剧烈燃烧的影响因素是 。
11.(2025·河南南阳·二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的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结合燃烧所需的条件,分析火星的作用是什么。
12.(2025·河南许昌·二模)化学实验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按照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观察到 Y型管中 的现象时,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哪吒之魔童闹海》影片中,哪吒与敖丙在战斗时出现了“水火交融”的场景。若在如图所示实验中,烧杯底部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你的操作方法是 。
1.(2025·陕西·中考真题)如图,水槽液面上漂浮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事先从其底端用小刀切下的一小块蜡烛,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是可燃物 B.蜡烛难溶于水
C.蜡烛硬度比较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氧气浓度小
2.(2025·福建泉州·模拟预测)下图所示的“纸杯烧水”实验中,水烧开后,纸杯却未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不是可燃物 B.纸杯没有接触到空气
C.纸杯装水后着火点降低 D.纸杯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
3.(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火种采集的独特之处是“以冰燃火”,其火种是通过一面晶莹剔透的冰透镜汇聚太阳光获得。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火炬上添加的引燃物着火点要高些
B.取火原理是汇聚阳光使着火点升高
C.采集火种最适宜的时段是中午时分
D.火炬与冰透镜的距离越近越易点燃
4.(2025·四川乐山·二模)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B.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
C.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D.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5.(24-25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和 红磷或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一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的现象是 。
(2)改进后的实验(如图二)与实验一相比,其优点是 。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此时80℃热水的作用是 。
1.(2025·福建漳州·模拟预测)“水能生火”的魔术是将水滴到包裹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就会燃烧。下列对该魔术解释错误的是( )
A.滴太多的水不会影响魔术 B.脱脂棉是可燃物
C.水和过氧化钠反应会放热 D.过氧化钠可用作供氧剂
2.(2025·广东·二模)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中表示该物质与氧气和物质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点时该物质会剧烈燃烧 B.N点时该物质不可能燃烧
C.P点时该物质燃烧最旺 D.Q点时该物质燃烧最旺
答案和解析
1.(2025·湖南湘西·二模)《庄子》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
A.提高氧气浓度 B.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
C.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 D.制造可燃物
【答案】B
【解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木与木相摩” 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木材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时,木材就会燃烧起来。
故选:B。
2.(2025·山西长治·二模)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下图方式插入蜡烛火焰中,可以看到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该白烟没有燃烧是因为( )
A.白烟不是可燃物 B.白烟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未达白烟着火点 D.白烟的着火点升高了
【答案】C
【解析】A、“白烟”是石蜡蒸气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烟”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白烟没有燃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烟”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白烟没有燃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发生改变,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5·贵州铜仁·三模)将在20 mL95%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的液体中浸透的手绢轻轻拧干后,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熄灭后, 观察到手绢没烧坏,手绢没烧坏的原因是( )
A.手绢不是可燃物
B.温度没有达到手绢的着火点
C.手绢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酒精内的水降低了手绢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手绢通常由棉或纤维制成,属于可燃物(在空气中可直接点燃),因此该选项错误。
B、混合液中水含量较高(约36.7%),酒精燃烧时,水蒸发吸收大量热量,使手绢温度降低,无法达到其着火点(棉的着火点约200-300℃),因此手绢未被点燃。该选项正确。
C、手绢在空气中是可燃的,实验中未燃烧是因条件不足,并非不能燃烧,因此该选项错误。
D、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会因外部添加水而改变;因此该选项错误。
故选B。
4.(2025·河南洛阳·一模)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④处白磷燃烧,②③处红磷、白磷不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①②处实验现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有隔绝空气
C.对比③④处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将④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产生相同现象
【答案】C
【解析】A、①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②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红磷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有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③处白磷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不燃烧;④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将④处白磷换成红磷,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燃烧,故不能产生相同现象,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5·河南南阳·一模)重点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可观察到Y形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B.该实验只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进入空气,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
D.白磷在实验室里的保存方法及原理是:在水中保存以隔绝氧气
【答案】B
【解析】A、Y形管中a处白磷接触氧气(或空气)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b处红磷接触氧气(或空气)但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可观察到Y形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不符合题意;
B、对比a处白磷和b处红磷产生的现象,可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烧杯中c处白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未接触氧气(或空气),不燃烧,对比a处白磷和c处白磷产生的现象,可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符合题意;
C、有毒,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气球可以防止进入空气,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不符合题意;
D、白磷的着火点低,易自燃(白磷着火点为),通常保存在水中,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5·河北石家庄·二模)《本草纲目》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绒是可燃物 B.和氧气接触是艾绒燃烧的条件之一
C.阳燧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该过程中涉及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C
【解析】A、艾绒能被点燃燃烧,艾绒是可燃物,故A说法正确;
B、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即充足的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故B说法正确;
C、阳燧(凹面镜)通过聚焦阳光产生高温,使温度达到艾绒的着火点,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说法错误;
D、利用太阳能转化热能使艾绒燃烧,则该过程中涉及将太阳能转化内能,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7.(2025·重庆北碚·模拟预测)从燃烧的角度看反应的发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S是可燃物 B.点燃条件表明该反应吸热
C.点燃使温度达到S的着火点 D.S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
【答案】B
【解析】A、由可知,硫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硫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点燃条件是为了达到磷的着火点,不是表明该反应吸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点燃的目的是使温度达到S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支持燃烧,氧气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S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剧烈,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24-25九年级上·广东肇庆·阶段练习)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水分子受热分解 b. 水分子不断运动 c. 水分子间隔变大 d. 水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1) 油 炷 三
(2) 放热 升高 挥发
(3)bcd
【解析】(1)图中包含三种物质,其中水不是可燃物,油和炷是可燃物,故填:油;炷;
燃烧有三要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三;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故填:放热;升高;挥发;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空中水分子间隔变大形成水蒸气,下层盏中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该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不是水分子受热分解。
故选bcd。
9.(2025·宁夏银川·模拟预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某同学在探究A、B两种物质性质时做如下图所示实验。
(1)将A、B两种物质用酒精灯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A发生燃烧,B未发生燃烧。结论:A物质具有 性,B物质可能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但也可能具有,只是因为 。
(2)本实验明显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参照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在此实验中,该同学是将 和 条件控制在相同状况下保持不变,从而探究它们的性质。
【答案】(1) 可燃 温度未达到B物质的着火点
(2) 温度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解析】(1)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将A、B两种物质用酒精灯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A发生燃烧,B未发生燃烧,说明A物质具有可燃性,B物质可能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但也可能具有,只是因为温度未达到B物质的着火点;
(2)本实验明显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参照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在此实验中,该同学是将温度和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条件控制在相同状况下保持不变,从而探究它们的性质。
10.(2025·山西忻州·三模)合作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完成下列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探究。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实验原理:
(1)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 ,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结论: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
【问题与思考】
(4)图2装置也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与图1相比的优点为 。由磷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知,剧烈燃烧的影响因素是 。
【答案】(1)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 没有白烟逸散,不污染空气 氧气浓度
【解析】(1)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由此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发生了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由以上实验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图2装置与图1相比的优点为: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扩散到空气中,没有白烟逸散,不污染空气;
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剧烈燃烧的影响因素是氧气的浓度,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11.(2025·河南南阳·二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时的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结合燃烧所需的条件,分析火星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提高温度至红磷的着火点
【解析】(1)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而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燃烧,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薄铜片上白磷燃烧时的火星温度高,火星飞溅到红磷上,相当于提高温度至红磷的着火点,故引起红磷燃烧。
12.(2025·河南许昌·二模)化学实验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按照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观察到 Y型管中 的现象时,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哪吒之魔童闹海》影片中,哪吒与敖丙在战斗时出现了“水火交融”的场景。若在如图所示实验中,烧杯底部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你的操作方法是 。
【答案】(1)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2)通过导管持续不断通入,水中的白磷就能燃烧,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合理即可)
【解析】(1)Y型管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燃烧,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中的白磷属于可燃物,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燃烧,可向水中白磷处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
1.(2025·陕西·中考真题)如图,水槽液面上漂浮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和事先从其底端用小刀切下的一小块蜡烛,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是可燃物 B.蜡烛难溶于水
C.蜡烛硬度比较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氧气浓度小
【答案】D
【解析】A、蜡烛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段时间后,小块蜡烛无变化,说明蜡烛难溶于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说明蜡烛硬度比较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块蜡烛未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蜡烛的着火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5·福建泉州·模拟预测)下图所示的“纸杯烧水”实验中,水烧开后,纸杯却未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纸杯不是可燃物 B.纸杯没有接触到空气
C.纸杯装水后着火点降低 D.纸杯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
【答案】D
【解析】A、纸杯是由木材加工制成的纸,属于可燃物,A 错误;
B、实验过程中,纸杯与空气是充分接触的,B 错误;
C、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因装水等情况而降低,C 错误;
D、水的沸点是 100℃(标准大气压下),在 “纸杯烧水” 实验中,水烧开后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此时纸杯未燃烧,是因为纸杯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所以纸杯不会燃烧,D 正确。
故选D。
3.(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末)第九届哈尔滨亚冬会火种采集的独特之处是“以冰燃火”,其火种是通过一面晶莹剔透的冰透镜汇聚太阳光获得。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火炬上添加的引燃物着火点要高些
B.取火原理是汇聚阳光使着火点升高
C.采集火种最适宜的时段是中午时分
D.火炬与冰透镜的距离越近越易点燃
【答案】C
【解析】A、引燃物的着火点要低一些,才易被点燃,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取火是汇聚阳光使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中午阳光强,易汇聚足够热量使温度达着火点,适宜采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D、火炬与冰透镜距离过近,焦点位置不对,温度难达着火点,不易点燃,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2025·四川乐山·二模)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B.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
C.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D.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答案】D
【解析】A、由曲线图可知:a点时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故容器内其余气体(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浓度为85%,故氮气体积分数小于85%,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故容器内物质总质量:b点=c点,故B错误。
C、由曲线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18%,且不是质量分数,故C错误。
D、由曲线图可知:反应停止时,容器内剩余3%体积分数的氧气,由于红磷足量,故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故D正确。
故选D。
5.(24-25八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和 红磷或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一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的现象是 。
(2)改进后的实验(如图二)与实验一相比,其优点是 。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此时80℃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比较环保
(3) 氧气(或空气) 提供热量
【解析】(1)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红磷或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一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与实验一相比,改进后的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逸出,比较环保;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白磷是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则大试管中的气体可能是氧气(或空气),这样白磷才能燃烧;
该实验中80℃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其燃烧。
1.(2025·福建漳州·模拟预测)“水能生火”的魔术是将水滴到包裹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就会燃烧。下列对该魔术解释错误的是( )
A.滴太多的水不会影响魔术 B.脱脂棉是可燃物
C.水和过氧化钠反应会放热 D.过氧化钠可用作供氧剂
【答案】A
【解析】A. 如果滴加过多的水,水会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导致温度无法升高到脱脂棉的着火点,从而使脱脂棉无法燃烧,此选项错误;
B. 脱脂棉是经过处理的棉花,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易燃物质,此选项正确;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释放热量),这是魔术的关键,因为放出的热量使脱脂棉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此选项正确;
D. 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氧气,因此可用于提供氧气,例如在潜水艇、矿井或急救设备中作为供氧剂,此选项正确。
故选A。
2.(2025·广东·二模)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图中表示该物质与氧气和物质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点时该物质会剧烈燃烧 B.N点时该物质不可能燃烧
C.P点时该物质燃烧最旺 D.Q点时该物质燃烧最旺
【答案】D
【解析】A、M 点时,温度虽然高于着火点t ℃,但氧气含量为 0,该物质不能燃烧,A 错误。
B、N 点时,温度达到着火点t ℃,且有氧气存在,该物质可以燃烧,B 错误。
C、P 点时,温度低于着火点t ℃,该物质不能燃烧,C 错误。
D、Q点时,温度达到着火点t ℃,且氧气浓度较大,该物质燃烧最旺, D 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