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三省一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三省一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省一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以下是东北四台遗址发掘的成果
第一层遗址 距今约7600年 大量的石磨盘,磨及石铲翻土工具。
第二层遗址 距今约9000年 4座半地穴房址,骨针,骨锥研磨器。
第三层遗址 距今约1万年 灶,柱洞,灰烬堆积,打制的细石器。
这些发现反映该遗址先民( )
A.万邦时代的生活景象 B.流动栖居走向逐渐定居
C.家庭私有制阶级产生 D.长期处于游牧渔猎阶段
2.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3.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 )
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
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
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4.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5.康熙三十年五月,关于长城修缮的问题,康熙谈道,“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反映了康熙( )
A.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B.固守传统华夷之辨
C.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D.推崇儒家民本思想
6.1843年,中英订约时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改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而在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官员将“一体均沾”概念调整为“利益均沾”。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指出,“本意在持平办理,务使中俄商人均沾利益,两不相妨”。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
A.逐渐形成国家主权观念 B.重视发展对俄关系
C.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7.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部分列强计划在中国修建铁路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国家 计划修建铁路
1858年 俄国 连接莫斯科和中国黑龙江地区的铁路
1862年 英国 通过缅甸到达中国云南的铁路
1885年 法国 将越南铁路接至中国云南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近代化进程的加快
C.西方列强内部矛盾尖锐 D.边疆危机日益加深
8.1912元7月,康有为任《致仲远书》中称:“适者大夸,礼俗沦亡,敦化扫地,非豫一时之革命。实中国五千年政教文尽革。——顷并议废孔教,尤为可骇,若坠重渊,渺无所属。呜呼痛哉!自吾中国以来,老母变若今之甚者也。”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思想论战 B.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
C.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纷争 D.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9.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各边区进一步深化精兵简政。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系统的工作人员由548人减少到100人,八路军前方总部机关和第129师师部合并办公,该区党政军脱产人员被压缩到边区人口的3%以下。该举措旨在( )
A.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 B.改善边区政府工作作风
C.奠定坚持持久抗战的基础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由如表可知( )
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表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国内经济已经恢复繁荣 B.传统城市布局还未打破
C.国家市场管控能力增强 D.公私合营已成时代主流
11.鉴于国内缺乏重型汽车的现状,1965年,中国正式向法国购买重型汽车制造权,一年后我国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装配下线,开创了我国汽车制造的新篇章。这反映出( )
A.对外政策调整促进国内经济建设
B.我国初步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C.外交新局面的转机助推国家发展
D.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出现分化
12.如图是198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漫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漫画自拟题目写——篇议论文。当时不少考生看不懂题意,甚至有位考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这说明当时( )
A.民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B.人民公社体制依然保有活力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D.思想解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3.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 )
A.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 B.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C.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D.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14.据考证,古埃及的历史大约从公元前31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样式始终保持着,正如柏拉图所说,“埃及艺术在一万年间没有任何变化”。由此可见,当时埃及( )
A.城市国家较为普遍 B.楔形文字逐渐成熟
C.职业世袭日益形成 D.农业生产相对稳定
15.与研究西方文明的传统观点不同,德国古史学家迈耶和英国历史学家伯里都认为,应该把地中海地区视为一个整体,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区域文明的传播与扩展 B.西方文明产生于古代希腊和罗马
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起源 D.临近大河是文明诞生的必要条件
16.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位于山脊之上,以中央广场为界,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地势高,神庙、宫殿、贵族宅第聚集于此;东区地势低,分布着普通住宅、仓库及其他设施,房子粗糙矮小。全城还建有完善的供水系统,水池、水渠皆用岩石或直接从岩体中雕琢而成,引高山泉水,供饮用、沐浴和灌溉之用。据此推断,印加( )
A.早期国家特征鲜明 B.城市国家经济发达
C.组织动员力量强大 D.祭司掌握最高权力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跟随贵族征战的平民并未得到任何土地,加之连年战争加重了平民负担,引起了平民的愤怒,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罗马平民以集体撤离的方式逼罗马贵族作出让步,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量刑定罪有法可依,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对此指出:“这场平民的胜利,使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后完全融入国家中了。”
——摘编自黄文莲《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平民社会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平民胜利”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由于标识不清,工作人员无法判断中国现代三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请你仔细分析帮助工作人员判断三幅示意图对应的时间段,并结合史实说明判断的依据。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变局”论
最早用“变局”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国内外形热的国人是黄钧宰。1844牛秋,他在《金击 七墨》一书中写道:中国官民“初不知洋人何状革法国何方也。乃自中平西北,环海而至在 南……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1848年秋徐继畬在《瀛环志略》甲指出:“南洋诸岛 国苇杭闽粤,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背变为欧罗巴诸 国埔头,此古今一大变局。”据统计,1840—1861 年有关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只有22 种,而阅读过这些书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士大夫的时代觉醒,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变局.当是在1860年以后。就在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里写道:“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的著作对当时读书人有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用到“变局”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时代。薛福成 1865年上书曾国藩,说“迄于今日,西洋诸国……并至于中国……以英吉利、俄罗斯、佛兰 西、米利坚四国为最强,于是地球几无不通之国”。认为中国的内政不修,深闭固拒,墨守旧法亦是无法应对“变局”的重要原因。随着危机不断加深,“变局”论渐成时人共识。
——摘编自张宁等《浅论晚清士大夫的夷洋观和变局观》刘纯《“大变局”下中国近代文化的“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前期“变局”论进行阐释。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制度中,“天下大同,四海一家”是它的终极情怀。正是在这种治理结构的文明导向下,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大一统的治理理念和天下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西汉董仲舒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莫不以文化上的中华自居,寻求与华夏先祖的渊源,以此来保证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如匈奴人刘渊以“汉氏之甥”身份入主中原,开启了少数部族继承“大一统”的先河,而后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均无不如此。
——摘编自李伟《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存在着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广大民众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领主,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而非全国性、全民族性。……在各世俗的封建国家内部,人们尚未形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以及忠诚与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
——摘编自张涛华《论欧洲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一统”观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西欧在民族观和国家观方面的不同,并谈谈你对国家观和民族观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2.A
3.B
4.D
5.D
6.A
7.D
8.B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A
16.A
17.(1)表现: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门第观念淡化)。原因:门阀士族衰落;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思想的影响。
(2)意义: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扩大和巩固了罗马的统治基础;增强了罗马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罗马对外扩张;限制罗马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益;推动罗马法律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
18.图甲:1959—1963年。
依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60年代初,国家提出“八字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推动经济逐步恢复。
图乙:2001—2005年。
依据: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WTO积极融入全球化等因素保证了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图丙:1954—1958年。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一化三改”开展,1954—1956年经济较快发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工农业产量提高。
19.
阐释: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殖民国家加速扩张,把矛头指向中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开明士大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翻译、编纂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等知识的书籍,开阔了部分国人的视野。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提出变局”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虽然出现了“变局”论,但是传播范围较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士大夫认可了“变局”论,“变局”论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变局”论包含了对世界形势,中国国际地位,外部挑战等方面的认识,也包含着中国应改变封闭自守、不思改革的现状,积极应对“变局”的主张。 近代早期“变局”论的形成是中国有识之士逐渐觉醒的表现,体现了先进中国人面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理性思考和责任担当。“变局”论推动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更多国人关注世界形势,助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20.(1)政治层面:形成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和版图;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经济层面:推动农耕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促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2)不同: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大一统,各民族形成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世纪西欧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看法:受国情和历史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观念不同;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