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项目八 设计并制作装置,饲养一种动物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项目八 设计并制作装置,饲养一种动物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综合实践项目八 设计并制作装置,饲养一种动物
【突破点】
1.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存。绝大多数生物需要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鱼类的生活还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适宜的水温等。
2.家蚕的发育:家蚕的发育经过卵 → 幼虫 → 蛹 → 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对点训练】
1.(2024·福建学业考)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朵朵参加“美丽中国蚕”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并交流了活动成果。
(1)孵化蚕卵
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变量是 。
(2)选取食物
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 的结果。
(3)幼虫生长
测量幼虫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体长,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体长变化曲线。
(4)吐丝结茧
吐丝时家蚕处于发育过程的 时期,延长这一时期,可以提高蚕丝产量。
(5)羽化成蛾
蚕蛾身体分节,有1对触角、2对翅和3对足,触角和足分节,具有 动物的特征。家蚕的发育方式为 。
(6)知识链接
①西南大学蚕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蚕饲料,攻克全天候养殖瓶颈;
②技术工匠们研制的自动给桑养蚕机,降低人力成本;
③我国蚕学家利用 技术将某基因导入蚕卵,得到的蚕茧更大,实现提质增量。
2.(2024·牡丹江学业考)饲养观赏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材料准备:小鱼,大玻璃缸,大烧杯,温度计,已晒过的自来水,热水,冰块。
方法步骤:
①向大烧杯中倒入已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3条小鱼一起放入大烧杯中。
②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烧杯中稍加热水,当温度上升到25 ℃时,保持温度稳定,小鱼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小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两次,记录观测数据。(每名学生只记录其中1条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③向大玻璃缸内加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到20 ℃、15 ℃、10 ℃、5 ℃,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各温度下1分钟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温度与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关系记录表
统计 水温 每分钟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 均 值
1号 鱼 2号 鱼 3号 鱼 1号 鱼 2号 鱼 3号 鱼 1号 鱼 2号 鱼 3号 鱼
5℃ 10 7 9 11 6 9 10 7 8 9
10℃ 17 14 16 18 14 17 16 13 15 16
15℃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76 45 63 65 53 62 69 47 61 60
25℃ 132 112 109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 。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 (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 。
3.(2025 烟台学业考节选)同学们开展了饲养家蚕综合实践活动。
(1)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距今7 000~5 000年)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等文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距今7 000~
5 000年的仰韶先民就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这一陈述是 (填“事实”或“观点”)。
(2)在养蚕的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并记录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如图),家蚕与蝗虫个体发育过程的相同点是 。
(3)如何让蚕吐出更多的丝 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南方地区常喷洒保幼激素来增加蚕丝的产量,保幼激素具有抑制变态的作用,能使昆虫保持幼虫性状。保幼激素能提高家蚕的吐丝量吗 请利用以下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材料用具:80只五龄蚕(生理状况良好且大小相似)、一定浓度的保幼激素溶液、蒸馏水、喷壶。
实验步骤:
① 。
② ,其他生存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
③把即将吐丝的蚕放到蚕蔟上待其吐丝结茧。
④5日后剪出蚕茧,称重并记录实验结果。
预期结果及结论: 。综合实践项目八 设计并制作装置,饲养一种动物
【突破点】
1.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存。绝大多数生物需要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鱼类的生活还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适宜的水温等。
2.家蚕的发育:家蚕的发育经过卵 → 幼虫 → 蛹 → 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对点训练】
1.(2024·福建学业考)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朵朵参加“美丽中国蚕”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并交流了活动成果。
(1)孵化蚕卵
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变量是温度(或湿度或光照等)。
(2)选取食物
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幼虫生长
测量幼虫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体长,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体长变化曲线。
答案:
(4)吐丝结茧
吐丝时家蚕处于发育过程的幼虫时期,延长这一时期,可以提高蚕丝产量。
(5)羽化成蛾
蚕蛾身体分节,有1对触角、2对翅和3对足,触角和足分节,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家蚕的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
(6)知识链接
①西南大学蚕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蚕饲料,攻克全天候养殖瓶颈;
②技术工匠们研制的自动给桑养蚕机,降低人力成本;
③我国蚕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基因导入蚕卵,得到的蚕茧更大,实现提质增量。
2.(2024·牡丹江学业考)饲养观赏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材料准备:小鱼,大玻璃缸,大烧杯,温度计,已晒过的自来水,热水,冰块。
方法步骤:
①向大烧杯中倒入已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3条小鱼一起放入大烧杯中。
②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烧杯中稍加热水,当温度上升到25 ℃时,保持温度稳定,小鱼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小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两次,记录观测数据。(每名学生只记录其中1条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③向大玻璃缸内加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到20 ℃、15 ℃、10 ℃、5 ℃,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各温度下1分钟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温度与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关系记录表
统计 水温 每分钟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 均 值
1号 鱼 2号 鱼 3号 鱼 1号 鱼 2号 鱼 3号 鱼 1号 鱼 2号 鱼 3号 鱼
5℃ 10 7 9 11 6 9 10 7 8 9
10℃ 17 14 16 18 14 17 16 13 15 16
15℃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76 45 63 65 53 62 69 47 61 60
25℃ 132 112 109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2)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温度。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温度对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3.(2025 烟台学业考节选)同学们开展了饲养家蚕综合实践活动。
(1)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距今7 000~5 000年)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以及骨雕、牙雕或石雕的蚕蛹、蚕形象等文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距今7 000~
5 000年的仰韶先民就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这一陈述是事实(填“事实”或“观点”)。
(2)在养蚕的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并记录了家蚕的发育过程(如图),家蚕与蝗虫个体发育过程的相同点是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都是变态发育。
(3)如何让蚕吐出更多的丝 查阅资料发现我国南方地区常喷洒保幼激素来增加蚕丝的产量,保幼激素具有抑制变态的作用,能使昆虫保持幼虫性状。保幼激素能提高家蚕的吐丝量吗 请利用以下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材料用具:80只五龄蚕(生理状况良好且大小相似)、一定浓度的保幼激素溶液、蒸馏水、喷壶。
实验步骤:
①将80只五龄蚕随机平均分成A、B两组。
②用喷壶给A组蚕喷洒一定浓度的保幼激素溶液,给B组蚕喷洒等量的蒸馏水,其他生存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养一段时间。
③把即将吐丝的蚕放到蚕蔟上待其吐丝结茧。
④5日后剪出蚕茧,称重并记录实验结果。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A组蚕茧的重量大于B组,说明保幼激素能提高家蚕的吐丝量;若A组蚕茧的重量等于B组,说明保幼激素不能提高家蚕的吐丝量;若A组蚕茧的重量小于B组,说明保幼激素降低家蚕的吐丝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