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项目六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项目六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综合实践项目六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突破点】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对点训练】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4 题。
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后,某生物研究社团的同学按照以下步骤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细沙;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细沙中,将绿萍放在水面;
第三步:静置24小时后,放入适量螺蛳、黑壳虾、孔雀鱼(注:孔雀鱼为杂食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是22~28℃);
第四步:密封瓶口,并持续观察。
1.(2025 苏州学业考)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有( )
①绿萍  ②黑壳虾  ③孔雀鱼 
④螺蛳  ⑤金鱼藻
A.①④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2025 苏州学业考)为了能较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稳定,应将生态瓶放置在( )
A.温暖明亮处 B.温暖黑暗处
C.低温明亮处 D.低温黑暗处
3.(2025 苏州学业考)其他社团的同学对该生态瓶进行了评价,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容器无色透明,有利于其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所选动植物间有捕食关系,能量可在生物成分间流动
C.容器未装满水,保留部分空气有利于瓶内生物的生存
D.这个生态瓶不完整,因为缺少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4.(2025 苏州学业考)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该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孔雀鱼出现浮头现象(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于是他们另取3个透明玻璃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生态 瓶编 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 溶解氧含量 (毫克/升)
水源 金鱼藻 数/枝 孔雀鱼 数/条 光照
①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
② 池塘水 6 3 散射光 8.6
③ 池塘水 9 3 8.0
A.①号瓶应改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
B.③号瓶的光照条件应设置为黑暗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D.实验表明,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
5.(2024·山西学业考)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图所示),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 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 ,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 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 优点: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下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结论是 。
【探究二】水温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4)下表是小华组的实验结果。
组 别 小鱼数 量(条) 水温 (℃) 呼吸频率(次/分钟)
第一次 平均值 第二次 平均值 第三次 平均值 平均 值
1 3 15 32 32 32 32
2 3 20 61 60 59 60
3 3 25 118 113 116 116
4 3 30 192 185 184 187
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本实验的结论是 。
(5)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 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
6.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图一为同学们设计的生态瓶示意图,图二为该生态瓶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瓶中的成分,1~7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输入其中的总能量为 ;从生物成分上分析,加入细沙的目的是增加 。
(2)该小型水生生态系统中,金鱼藻和绿萍作为生产者通过图二中 (填数字)过程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孔雀鱼等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 。
(3)该小型水生生态系统中,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均适宜,孔雀鱼等生物存活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死亡了。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综合实践项目六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突破点】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对点训练】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4 题。
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后,某生物研究社团的同学按照以下步骤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细沙;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细沙中,将绿萍放在水面;
第三步:静置24小时后,放入适量螺蛳、黑壳虾、孔雀鱼(注:孔雀鱼为杂食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是22~28℃);
第四步:密封瓶口,并持续观察。
1.(2025 苏州学业考)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有(B)
①绿萍  ②黑壳虾  ③孔雀鱼 
④螺蛳  ⑤金鱼藻
A.①④ B.①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2.(2025 苏州学业考)为了能较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稳定,应将生态瓶放置在(A)
A.温暖明亮处 B.温暖黑暗处
C.低温明亮处 D.低温黑暗处
3.(2025 苏州学业考)其他社团的同学对该生态瓶进行了评价,其中不恰当的是(D)
A.容器无色透明,有利于其中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所选动植物间有捕食关系,能量可在生物成分间流动
C.容器未装满水,保留部分空气有利于瓶内生物的生存
D.这个生态瓶不完整,因为缺少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4.(2025 苏州学业考)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该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孔雀鱼出现浮头现象(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的现象),于是他们另取3个透明玻璃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
生态 瓶编 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 溶解氧含量 (毫克/升)
水源 金鱼藻 数/枝 孔雀鱼 数/条 光照
①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
② 池塘水 6 3 散射光 8.6
③ 池塘水 9 3 8.0
A.①号瓶应改用清水作为空白对照
B.③号瓶的光照条件应设置为黑暗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D.实验表明,金鱼藻数量越多,生态瓶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
5.(2024·山西学业考)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图所示),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和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和二氧化碳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 优点:容器无色透明,生态瓶内有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部分,还有水、氧气等非生物部分;生态瓶中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下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的变量是水温,实验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先增强后减弱。
【探究二】水温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4)下表是小华组的实验结果。
组 别 小鱼数 量(条) 水温 (℃) 呼吸频率(次/分钟)
第一次 平均值 第二次 平均值 第三次 平均值 平均 值
1 3 15 32 32 32 32
2 3 20 61 60 59 60
3 3 25 118 113 116 116
4 3 30 192 185 184 187
该实验中,数据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本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水温越高小鱼的呼吸频率越快。
(5)受以上两组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或水的含氧量、水质等)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
6.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图一为同学们设计的生态瓶示意图,图二为该生态瓶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瓶中的成分,1~7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输入其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从生物成分上分析,加入细沙的目的是增加分解者。
(2)该小型水生生态系统中,金鱼藻和绿萍作为生产者通过图二中6(填数字)过程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孔雀鱼等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该小型水生生态系统中,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均适宜,孔雀鱼等生物存活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死亡了。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