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让小车运动起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让小车运动起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1《让小车运动起来》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不属于小车动力来源的是( )。
A. 垫圈的重力转化的拉力
B. 人的推力
C. 小车自身的重力
2.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时,我们应( )。
A. 每次增加多个垫圈,快速完成实验
B. 只测1次数据,直接得出结论
C. 控制小车的起点和终点相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 关于重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 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C. 垫圈的重力越大,对小车的拉力越小
4. 要让静止的小车运动,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给小车施加一个拉力
B. 让小车自己“使劲”
C. 什么都不做
5. 实验中,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短,说明小车运动( )。
A. 越慢B. 越快C. 不变
6. 下列车的动力与“垫圈拉小车”的动力类型最相似的是( )。
A. 人力三轮车B. 马车C. 缆车
二、填空题
1. 要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给它施加 ;要让运动的小车静止,需要施加 。
2. 本实验中,小车的拉力由 提供,拉力的大小可以用 来表示。
3. 重力是 对物体的吸引力,树上的苹果下落就是 作用的结果。
4. 实验中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的关系时,应控制 、 等条件不变,只改变 。
三、判断题
1. 只有推力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拉力不能让小车运动。( )
2. 垫圈个数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运动得越快。( )
3. 实验中每次测量小车运动时间只需测1次,就能得到准确结果。( )
4. 重力不仅能让苹果下落,也能让被拉的小车运动,因为垫圈的重力产生了拉力。( )
5. 用手挡住运动的小车,是通过施加阻力让它静止的。( )
四、连线题
1.将车的类型与对应的动力连线。
小推车 电力
马车 人力
电动车 马力
缆车 缆绳的拉力
蒸汽火车 蒸汽动力
五、简答题
1.请设计“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小车、垫圈、绳子、 、 、光滑桌面。
实验步骤:
①组装装置:用绳子连接小车和垫圈,将小车放在 ,垫圈悬空。
②控制变量:保持小车起点、终点(用刻度尺标记)、桌面 不变。
③第一次实验:挂1个垫圈,释放小车,用秒表记录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重复3次求 。
④第二次实验:挂3个垫圈,重复步骤③。
⑤第三次实验:挂5个垫圈,重复步骤③。
变量控制:只改变 (拉力大小),其他条件均不变。
预期结论: 。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 C
解析:小车自身重力若无外力,如斜面、拉力,无法让小车运动;垫圈的重力转化的拉力、人的推力都是常见动力来源。
2. C
解析:对比实验需控制变量,起点、终点、路面等,多次测量求平均以保证实验准确性。
3. C
解析:垫圈重力越大,对小车的拉力越大而非越小,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对重力的描述均正确。
4. A
解析:施加拉力能让静止小车运动;让小车自己“使劲”无法提供动力。
5. B
解析:运动时间越短,说明单位时间内运动距离越长,即速度越快。
6. C
解析:缆车通过缆绳的拉力运动,重力转化,与垫圈拉小车的动力原理相似;人力三轮车是人力、马车是马力、与实验动力类型不同。
二、填空题
1. 动力;阻力
解析:运动需要动力,静止需要阻力,体现“力改变运动状态”的核心概念。
2. 垫圈的重力;垫圈的个数
解析:实验中通过垫圈重力提供拉力,个数越多拉力越大,是量化探究的关键。
3. 地球;重力
解析: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苹果下落、垫圈下拉小车都是重力的体现。
4. 小车的起点和终点;路面光滑程度;垫圈个数
解析:对比实验需控制变量,只改变拉力,垫圈个数,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三、判断题
1.F
解析:拉力、推力、马力、电力等都能作为动力让小车运动,拉力是本实验的典型动力之一。
2. T
解析:在实验范围内,垫圈个数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越短。
3. F
解析:实验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减少误差,只测1次结果不准确。
4. T
解析:垫圈受重力下落,对小车产生拉力,因此重力间接让小车运动。
5. T
解析:手的阻挡对小车产生阻力,使运动的小车由动变静,体现阻力的作用。
四、连线题
1.
解析:根据车的类型与对应的动力,小推车对应的动力是人力;马车对应的动力是马力;电动车对应的动力是电力;缆车对应的动力是缆绳的拉力;蒸汽火车对应的动力是蒸汽动力。
五、简答题
1.秒表;刻度尺;起点;光滑程度;平均;垫圈个数;垫圈个数越多,小车运动时间越短,即运动越快。
解析:实验材料:小车、垫圈、绳子、秒表、刻度尺、光滑桌面。实验步骤:① 组装装置:用绳子连接小车和垫圈,将小车放在起点,垫圈悬空。② 控制变量:保持小车起点、终点(用刻度尺标记)、桌面光滑程度不变。③ 第一次实验:挂1个垫圈,释放小车,用秒表记录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重复3次求平均。④ 第二次实验:挂3个垫圈,重复步骤③。⑤ 第三次实验:挂5个垫圈,重复步骤③。变量控制:只改变垫圈个数(拉力大小),其他条件均不变。预期结论:垫圈个数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时间越短,即运动越快。
2.启动:骑自行车时,人用力蹬脚踏板,自行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停止:跑步时,脚用力踩地,人从运动逐渐停下。变快:汽车加油门,速度由慢变快。变慢:汽车刹车,速度由快变慢。
解析: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即可,体现“力改变运动状态”的核心逻辑。启动:骑自行车时,人用力蹬脚踏板(施加动力),自行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停止:跑步时,脚用力踩地(施加阻力),人从运动逐渐停下。变快:汽车加油门(增大动力),速度由慢变快。变慢:汽车刹车(施加阻力),速度由快变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