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题型二 资料分析类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部分 题型二 资料分析类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6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题型二 资料分析类
【课标要求】 1.初步的理解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初步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资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解题模板】
类型1与最新时政要闻联系题
1.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世纪因船只航行、过度捕捞、污水排放等,造成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下降,其中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数量降至1 012头,比大熊猫数量还少。位于湖北的长江天鹅洲故道,水质优良,是首个对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喜食水草和虾的短颌鲚等小型杂食性鱼类资源丰富,为江豚提供了多种食物。在保护区内,经常人工投放鳙、鲢等大中型鱼类的幼鱼,作为江豚的补充食物,以促进其种群数量快速恢复。目前,天鹅洲故道的江豚数量已从最初的5头上升至约160头,保护效果显著。同时,因环境适宜,鳙、鲢等大中型鱼类也得到快速繁殖。
资料二: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比白鲟幸运的是,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
(1)20世纪由于船只航行、过度捕捞、污水排放等,造成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事实,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生物影响环境。
(2)长江流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是遗传(基因)多样性。长江中白鲟、江豚和虾的生活环境相似,但属于不同的类群,白鲟、江豚都属于脊椎动物。
(3)某同学依据资料一构建了如图所示的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中短颌鲚与虾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在此食物网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江豚。请写出图中江豚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水生植物→鲢鱼→江豚(水生植物→短颌鲚→江豚)。
类型2与最新生物科技进展联系题
2.2019年,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首次成功用人体细胞打印出3D心脏(图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程序,可3D打印患者柔软而灵活的心脏复制品,并可控制其泵送动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定制治疗方案。研究团队于2023年2月22日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报告了该成果。
研究人员首先将患者心脏的医学图像转换为3D计算机模型,然后使用基于聚合物的墨水进行3D打印,得到的是一个柔软、灵活的外壳,与患者自己的心脏形状一模一样,研究小组还可使用这种方法打印患者的主动脉。
(1)心脏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心肌属于肌肉组织;另外,心脏的表层分布有上皮组织,心脏壁中分布有神经组织等。由此可知,心脏属于生物体结构层次中的器官。
(2)3D打印心脏的心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均来自人的多能干细胞,如图2所示。多能干细胞经过①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开,随后细胞膜内陷,最终将细胞缢裂成两个。再经过②细胞分化过程,产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不同的心肌细胞和上皮细胞。
(3)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需要大量能量。由此推测,与上皮细胞相比,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填细胞结构)数量更多。
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与神舟十五号乘组空间站成功对接。之前的神舟十四号乘组带回了经过120天空间培育的水稻种子,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也是水稻首次在太空结籽。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生命支持系统的主要候选粮食作物。每100克可食用稻米中所含营养物质的量如表。请回答问题。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膳食 纤维 维生素 E 钙 铁 锌
77.2 g 7.4 g 0.8 g 0.7 g 0.46 mg 13 mg 2.3 mg 1.7 mg
(1)由表可知,水稻的营养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糖类,其主要功能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2)从注入营养液启动在轨太空实验至结束实验,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请你推测培养液中至少应该包含水和无机盐等成分,吸收这些营养成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3)你认为在太空中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意义是扩展水稻的种植范围(或研究水稻的遗传与变异或有利于水稻育种领域方面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类型3与环境保护联系题
4.(2024·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学业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5 635万公顷,黑龙江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资料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聚焦于“塑料污染解决方案”,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我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候鸟的体内积累最多。
(4)湿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越丰富,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结合资料二,为减少全球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不随手乱扔塑料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尽可能减少塑料袋使用,去超市购物自带购物袋。
5.(2024·广西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鳄蜥(如图所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被誉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鳄蜥主要分布在溪流纵横交错的常绿阔叶林地区,常栖息于溪流积水坑上方的枝条上;当遇到蛇类或鸟类时,立即跃入水中避险;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小鱼、虾等。
材料二 ①过去,由于人们在鳄蜥栖息地开采煤矿、改造林地,导致溪流两岸的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难以恢复,鳄蜥失去生存家园。②在宠物贸易和药用价值等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不断有不法分子捕捉和倒卖鳄蜥,造成其数量骤减。
材料三 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鳄蜥数量有所回升。广西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人工繁育并野外放归鳄蜥。2024年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在广西启用,提高了社会对鳄蜥的关注度,引导群众依法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1)据材料一分析,鳄蜥的栖息地属于森林(填“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请补充完整一条食物链:植物→昆虫(小鱼、虾)→鳄蜥→蛇。鳄蜥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
(2)材料二中画线部分①(填序号)表明,当人类活动对鳄蜥栖息地的干扰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鳄蜥失去生存家园。
(3)由材料三可知,保护鳄蜥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某同学参加鳄蜥科普研学后,认识到不能买卖鳄蜥,理由是买卖鳄蜥会使不法分子大量捕捉鳄蜥。
类型4与生物史实联系题
6.阅读下面与光合作用发现相关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一: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部来自土壤。此观点长期被奉为经典。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1579~1644)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推翻了这个观点。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盒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0多克。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还吸收了大量的水。
资料二:18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1733~1804)做了一系列实验,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当时有人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跟动物一样能使空气变污浊。这一结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资料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1730~1799)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①________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然而,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尚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气体。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②__________。
资料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1832~1897)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绿叶(植物体)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这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另一种产物。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
(1)海尔蒙特的实验可以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结论遭到质疑,有人认为植物跟动物一样能使空气变污浊。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实验装置处于无光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空气变得污浊。
(3)请你将资料三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①阳光照射(填“阳光照射”或“黑暗条件”),②氧气。绿叶的细胞中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4)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和消耗掉。请结合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的感悟或受到的启示:学习、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品质、细致的理性逻辑(合理即可)。
(5)“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生活”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从而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 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少乘汽车、少开空调等(合理即可)。
7.(2023·福建学业考)科学家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而不断深入。回答问题。
(1)胡克观察的实验材料来自植物(填“植物”或“动物”)。
(2)布朗观察到的球状构造是细胞核。
(3)罗伯特森观察到的结构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或保护)。
(4)能支持“植物和动物具有共同祖先”这一观点的是[③]。
(5)观察烟草花叶病毒,应选用的显微镜类型是电子显微镜。题型二 资料分析类
【课标要求】 1.初步的理解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初步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资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解题模板】
类型1与最新时政要闻联系题
1.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世纪因船只航行、过度捕捞、污水排放等,造成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下降,其中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数量降至1 012头,比大熊猫数量还少。位于湖北的长江天鹅洲故道,水质优良,是首个对江豚等珍稀水生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喜食水草和虾的短颌鲚等小型杂食性鱼类资源丰富,为江豚提供了多种食物。在保护区内,经常人工投放鳙、鲢等大中型鱼类的幼鱼,作为江豚的补充食物,以促进其种群数量快速恢复。目前,天鹅洲故道的江豚数量已从最初的5头上升至约160头,保护效果显著。同时,因环境适宜,鳙、鲢等大中型鱼类也得到快速繁殖。
资料二: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比白鲟幸运的是,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
(1)20世纪由于船只航行、过度捕捞、污水排放等,造成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事实,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长江流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多样性。长江中白鲟、江豚和虾的生活环境相似,但属于不同的类群,白鲟、江豚都属于 动物。
(3)某同学依据资料一构建了如图所示的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中短颌鲚与虾之间的关系是 。在此食物网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请写出图中江豚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类型2与最新生物科技进展联系题
2.2019年,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首次成功用人体细胞打印出3D心脏(图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程序,可3D打印患者柔软而灵活的心脏复制品,并可控制其泵送动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定制治疗方案。研究团队于2023年2月22日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报告了该成果。
研究人员首先将患者心脏的医学图像转换为3D计算机模型,然后使用基于聚合物的墨水进行3D打印,得到的是一个柔软、灵活的外壳,与患者自己的心脏形状一模一样,研究小组还可使用这种方法打印患者的主动脉。
(1)心脏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心肌属于 组织;另外,心脏的表层分布有上皮组织,心脏壁中分布有神经组织等。由此可知,心脏属于生物体结构层次中的 。
(2)3D打印心脏的心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均来自人的多能干细胞,如图2所示。多能干细胞经过① 过程,细胞核中的 先复制再平均分开,随后细胞膜内陷,最终将细胞缢裂成两个。再经过② 过程,产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不同的心肌细胞和上皮细胞。
(3)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需要大量能量。由此推测,与上皮细胞相比,心肌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数量更多。
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与神舟十五号乘组空间站成功对接。之前的神舟十四号乘组带回了经过120天空间培育的水稻种子,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也是水稻首次在太空结籽。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生命支持系统的主要候选粮食作物。每100克可食用稻米中所含营养物质的量如表。请回答问题。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膳食 纤维 维生素 E 钙 铁 锌
77.2 g 7.4 g 0.8 g 0.7 g 0.46 mg 13 mg 2.3 mg 1.7 mg
(1)由表可知,水稻的营养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其主要功能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 物质。
(2)从注入营养液启动在轨太空实验至结束实验,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请你推测培养液中至少应该包含 和 等成分,吸收这些营养成分的主要器官是 。
(3)你认为在太空中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意义是 (答出一点即可)。
类型3与环境保护联系题
4.(2024·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学业考)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5 635万公顷,黑龙江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资料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聚焦于“塑料污染解决方案”,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我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 ”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3)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 的体内积累最多。
(4)湿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越丰富,成分越复杂,其 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结合资料二,为减少全球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
5.(2024·广西学业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鳄蜥(如图所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被誉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鳄蜥主要分布在溪流纵横交错的常绿阔叶林地区,常栖息于溪流积水坑上方的枝条上;当遇到蛇类或鸟类时,立即跃入水中避险;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小鱼、虾等。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鳄蜥数量有所回升。广西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人工繁育并野外放归鳄蜥。2024年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在广西启用,提高了社会对鳄蜥的关注度,引导群众依法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1)据材料一分析,鳄蜥的栖息地属于 (填“森林”或“草原”)生态系统。请补充完整一条食物链:植物→ →鳄蜥→蛇。鳄蜥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2)材料二中画线部分 (填序号)表明,当人类活动对鳄蜥栖息地的干扰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时,会导致鳄蜥失去生存家园。
(3)由材料三可知,保护鳄蜥最有效的措施是 。某同学参加鳄蜥科普研学后,认识到不能买卖鳄蜥,理由是 。
类型4与生物史实联系题
6.阅读下面与光合作用发现相关的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一: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部来自土壤。此观点长期被奉为经典。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1579~1644)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推翻了这个观点。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种在木盒里,每天用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质量增加了70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50多克。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了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还吸收了大量的水。
资料二:18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1733~1804)做了一系列实验,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当时有人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跟动物一样能使空气变污浊。这一结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资料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1730~1799)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①________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然而,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尚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气体。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②__________。
资料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1832~1897)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绿叶(植物体)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这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另一种产物。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
(1)海尔蒙特的实验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结论遭到质疑,有人认为植物跟动物一样能使空气变污浊。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
(3)请你将资料三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① (填“阳光照射”或“黑暗条件”),② 。绿叶的细胞中有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4)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 运走和消耗掉。请结合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说说你在生活学习中的感悟或受到的启示: 。
(5)“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生活”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从而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 。
7.(2023·福建学业考)科学家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而不断深入。回答问题。
(1)胡克观察的实验材料来自 (填“植物”或“动物”)。
(2)布朗观察到的球状构造是 。
(3)罗伯特森观察到的结构具有的功能是 。
(4)能支持“植物和动物具有共同祖先”这一观点的是[ ]。
(5)观察烟草花叶病毒,应选用的显微镜类型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