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6 双曲线 课时练作业 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8.6 双曲线 课时练作业 ppt

资源简介

(共100张PPT)
简洁
实用
高效
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
8.6 双曲线
数学
内容索引
必备知识回顾
关键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考点1 双曲线的定义
考点2 双曲线的方程
01
02
考点3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03
课时作业
第三部分
高考创新方向 创新考法
04
1.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轴长、渐近线、离心率).
3.了解双曲线的简单应用.
自主学习·基础回扣
必备知识回顾




1.双曲线的定义
(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__________等于非零常数(小于_______)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____,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____.
(2)等轴双曲线:__________等长的双曲线叫做等轴双曲线,它的渐近线方程为________,离心率为e=____.
教材回扣
差的绝对值
|F1F2|
焦点
焦距
实轴和虚轴
y=±x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
项目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F1(0,-c),
F2(0,c)
焦距 |F1F2|=2c a,b,c 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 F1(-c,0),F2(c,0)
c2=a2+b2
项目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简 单 几 何 性 质 范围 x≤-a或x≥a, y∈R y≤-a或y≥a,
x∈R
对称性 对称轴为坐标轴,对称中心为原点 顶点 (-a,0),(a,0) _____________________
轴长 实轴长|A1A2|=2a,虚轴长|B1B2|=____ 渐近线 ______
______
离心率 e=__,且e∈__________ (0,-a),(0,a)
2b
(1,+∞)
1.双曲线的焦点到其渐近线的距离为b.
2.若P是双曲线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则|PF1|min=a+c,|PF2|min=c-a.
教材拓展
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平面内到点F1(0,4),F2(0,-4)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
基础检测
×
×


C
3.(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127习题T3改编)双曲线9y2-16x2=144的渐
近线方程是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及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8,因为|PF1|=9,所以|PF2|=1或|PF2|=17.又|PF2|≥c-a=2,故|PF2|=17.
17
互动探究·考点精讲
关键能力提升




考点1 双曲线的定义
【例1】 (1)已知一个动圆P与两圆C1:(x+3)2+y2=1和C2:(x-3)2+y2=9都外切,则动圆P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
A
C
规律总结
双曲线定义的应用策略
(1)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可判断平面内动点的轨迹是否为双曲线.
(2)在“焦点三角形”中,常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结合||PF1|-|PF2||=2a,运用平方的方法,建立所求与|PF1|·|PF2|的联系.
(3)利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三点:①距离之差要取绝对值;②2a<|F1F2|;③焦点所在的坐标轴.
C
C
考点2 双曲线的方程
D
C
规律总结
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
(1)定义法:由题目条件判断出动点轨迹是双曲线,确定2a,2b或2c,从而求出a2,b2.
【对点训练2】 (1)过点(2,3)且与椭圆5x2+9y2=45有相同焦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C
考点3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命题角度1 渐近线
y=±2x
规律总结
命题角度2 离心率
【解析】 如图所示,由双曲线的定义,P为双曲线右支上任意一点,可得
规律总结
A
AD
高考创新方向 创新考法
(2)(ⅰ)如果把(1)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双曲线,你能得到什么相应的结论?请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创新解读
本题考法新颖,不同于以往解析几何大题先求曲线方程的常规套路,而是要求证明一个二级结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易关注常见结论,而忽视结论的由来和证明,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本题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推导过程的学习.
考教衔接
圆锥曲线的第三定义
1.链接教材:(1)(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108例3)
2.圆锥曲线的第三定义
平面内的动点到两定点A1(-a,0),A2(a,0)的斜率之积等于常数e2-1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或双曲线,其中两个定点为椭圆或双曲线的两个顶点.其中如果常数e2-1∈(0,+∞),轨迹为双曲线,如果常数e2-1∈(-1,0),轨迹为椭圆.
3.圆锥曲线的第三定义的有关结论
【典例】 (1)已知A,B分别是双曲线E的左、右顶点,点M在E上,△ABM为等腰三角形,且顶角为120°,则E的离心率为(   )
D
B
课时作业58




A
A
B
4.(5分)(2024·福建莆田三模)已知圆C:(x-3)2+y2=16,A(-3,0),P是圆C上的动点,线段PA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PC(点C是圆C的圆心)交于点M,则点M的轨迹是(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解析:由题意可得圆心C(3,0),半径r=4.因为M在线段PA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MA|=|MP|,则||MA|-|MC||=||MP|-|MC||=|CP|=4.因为|AC|=6>|CP|,所以点M的轨迹是以A,C为焦点的双曲线.故选C.
C
A
6.(5分)已知F1,F2分别为双曲线C的左、右焦点,过F1的直线与双曲线C的左支交于A,B两点,若|AF1|=2|F1B|,|AB|=|BF2|,则cos ∠F1BF2=(   )
B
7.(5分)(2024·全国甲卷)已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分别为(0,4),(0,-4),点(-6,4)在该双曲线上,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4 B.3
C
C
A.λ的取值范围为(-6,3)
B.C的焦点可在x轴上也可在y轴上
C.C的焦距为6
D.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为(1,3)
AC
ACD
BCD
A
A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