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随堂练习卷(第1章+3.1-3.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随堂练习卷(第1章+3.1-3.4)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随堂练习卷(第1章+3.1-3.4)
1.(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几项实验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测溶液pH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稀释浓硫酸
D.取用液体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要入玻璃器皿中称量分析;
C、根据浓硫酸稀释“酸入水”中分析;
D、根据倾倒液体瓶塞、试剂瓶口、标签三处的要求分析。
【解答】A、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不能放滤纸上称量,应放玻璃容器中称量,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要“酸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5九上·杭州月考)研究发现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中最适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A.稀硫酸 B.氯化铵 C.硝酸钾 D.熟石灰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图像信息以及常见物质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解答】 由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土壤的pH越小,水稻对镉的吸收量越多。
A、稀硫酸显酸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
B、氯化铵溶液显酸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溶液显中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
D、熟石灰溶液显碱性,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现象描述以及对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变小,因为浓盐酸易挥发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变大,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浓盐酸敞口放置,长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
D.盐酸可用来除铁锈,因为盐酸会与铁锈反应
【答案】C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来分析;
B.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来分析;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AC.浓盐酸敞口放置时会挥发HCl气体,从而导致质量减小。根据可知,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B. 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变大,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D. 盐酸可用来除铁锈,因为盐酸会与铁锈反应 生成氯化铁和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2025九上·杭州月考)碱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 Ba(OH)2 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
D.能与 CO2 反应生成水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钡离子和硫酸钠能产生硫酸钡分析;根据碱的通性分析。
【解答】含有钡离子的化合物能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钡也可能是硝酸钡、氯化钡等,故C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
5.(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同学进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记录并绘制了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依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 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 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滴加前溶液的pH分析;
B.根据滴入液体5mL时溶液的pH判断;
C.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
D.根据反应进度和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种类。
【解答】 A.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A错误;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大于7,所得溶液呈碱性,故B错误;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C正确;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故D错误。
故选C。
6.(2025九上·杭州月考)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蒸发结晶,滤渣洗涤烘干
B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 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钠 加入少量的氯化钙
D 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 先测溶液的pH<7,再加入Zn粒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 A.根据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溶解性大小进行分析;
B.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进行分析;
C.除杂要遵循不增不减的原则,据此分析;
D.要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需要验证溶液中存在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据此分析。
【解答】A.加入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可得到碳酸钙滤渣,将滤渣洗涤烘干可得到纯净的碳酸钙;滤液为氯化钙溶液,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钙固体,故A正确;
B.加入过量稀盐酸会把需要保留的铁粉除去,而不能除去铜粉,不能达到除去铁粉中铜粉的目的,故B错误;
C.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虽然除去了部分碳酸钠,但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且加入少量氯化钙不能将碳酸钠完全除去,不能达到提纯碳酸钠的目的,故C错误;
D.先测溶液pH<7,说明溶液显酸性,但不能确定就是稀硫酸,故D错误。
故选A。
7.(2025九上·杭州月考)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溶液中都含有H+,则酸一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C.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盐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硝酸铵中没有金属离子,所以不属于盐
【答案】A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解答】A、酸:电离时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可知酸溶液中一定含有氢离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A正确;
B、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例如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也会生成盐和水,故B错误;
C、 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不能使酚酞变色,故C错误;
D、硝酸铵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5九上·杭州月考)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CuCl2溶液至过量,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化学反应原理:2NaOH+CuCl2 =Cu(OH)2 ↓+2NaCl,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2)水的质量变化:反应过程中没有额外生成水(不考虑溶液中的溶剂水),所以水的质量不会因为反应而增加,若有变化只是因为加入的氯化铜溶液中含有的溶剂水,但不会突然增加,A 选项图像不符合。
(3)溶液 pH 变化: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 大于 7,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碱性减弱,pH 逐渐减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氯化铜溶液,溶液显酸性,pH 小于 7,B 选项图像不符合。
(4)沉淀质量变化: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沉淀(氢氧化铜)质量不断增加,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C 选项图像符合。
(5)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变化: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其质量分数不断减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其质量分数变为 0,而不是先保持不变再减小,D 选项图像不符合。
【解答】A 、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水的质量应该是一直增加的,不会出现水平的线段,错误;
B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因此开始时溶液的pH>7,而不是小于7,错误;
C、一开始没有沉淀,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沉淀质量逐渐增加,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会出现水平线段,正确;
D、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钠逐渐被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而不是不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变为0,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5九上·杭州月考)跳绳是杭州市体育中考的选考项目之一。某位男生在体育中考中跳了185次,得了满分。则他的功率最接近于(  )
A.0.75W B.7.5W C.75W D.750W
【答案】C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估测同学的质量和跳起的高度,结合和计算功率。
【解答】假设他的体重为50kg,每次跳绳脚离地高度为5cm(0.05m),则跳绳的功率为。
故答案为:C。
10.(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A.钳子 B.镊子
C.自行车手闸 D.
【答案】B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例子:钳子、撬棍、开瓶器等。
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例子:镊子、钓鱼竿、筷子等。
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不省力也费力,例子:天平。
【解答】A、钳子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A错误;
B、镊子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B正确;
C、自行车的手闸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C错误;
D、天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秸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0为麦秸秆的中点,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0点分别向着麦秸秆的两端匀速爬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秸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则(  )
A.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
B.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C.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与其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
D.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一定相等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分析,题中没有说明两只蚂蚁的质量是否相同,所以不能确定速度是否相同,只能确定力与力臂的乘积不变,即压力与速度的乘积不变。
【解答】杠杆始终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即 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与其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由于速度大小情况未知,所以压力大小情况也不能确定,则蚂蚁质量大小也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C。
12.(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重为8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的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 8N
B.0~2s内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C.2~6s 内拉力F做的功是120J
D.2~6s 内拉力F的功率是40W
【答案】C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解答】A、重力和吸引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题中信息,无法确定吸引力的大小,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0-2s内,铁块的速度逐渐变大,即铁块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
C、2-6s铁块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拉力等于重力加摩擦力,可知拉力大小为8N+2N=10N,拉力做功,故C正确;
D、 2~6s 内拉力F的功率,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甲、乙、丙是完全相同的小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甲以速度v竖直上抛,乙以速度v向斜上方抛,丙球沿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以速度y上滑。比较达到最高点时小球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均不计空气阻力)(  )
A.动能: B.动能:
C.重力势能: D.重力势能:
【答案】A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解答】甲和丙小球最高点速度为零,乙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不为零,可知甲、丙小球的动能相等且最小。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可知甲丙小球重力势能相等且最大,乙重力势能最小。
故答案为:A。
14.(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是蹦极运动过程示意图,小明从O点开始下落,OA长度是弹性绳的自由长度,在B点时他所受弹性绳弹力恰好等于自身重力,C点是下落到达的最低点。蹦极过程中人和弹性绳的能量变化如图乙(忽略空气摩擦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图像表示人的重力势能 B.时刻人在B点位置
C.时刻绳的弹性势能最大 D.时刻人的动能为零
【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根据甲图可知运动员从O到A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 从A点到B点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弹力小于重力,所以运动员向下做加速运动,速度变大,质量不变,动能变大; 从B到C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向下做减速运动,质量不变,动能变小;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A.根据乙图可知,a先变大后变小,表示的是人动能的变化图像,故A错误;
B.t2时刻人的动能最大,所以人在B点位置,故B错误;
C.t2时刻弹性绳的形变程度不是最大,弹性势能不是最大,故C错误;
D. b在t1时刻后逐渐增大,为弹性势能的变化图像;t3时刻人的速度为0,在最低点,人的动能为零; 故D正确。
故选D。
15.(2025九上·杭州月考)质量为6kg的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使物体以0.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始终保持水平,其示数为3N,不计绳子与滑轮组之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为9N B.水平桌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是3N
C.在2s内拉力F做功1.2J D.在2s 内拉力F的功率是1.8W
【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有几股绳子受力,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绳子自由端拉力的几倍,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物体A移动距离的几倍。
【解答】A、测力计示数为3N,即每股绳子上的拉力为3N,则F为3N,故A错误;
B、有3股绳子受力,可知A左侧受到9N的拉力,A静止,受力平衡,可知地面给A的摩擦力为9N,故B错误;
C、 在2s内拉力F做功,故C错误;
D、 在2s内拉力F的功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5九上·杭州月考)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化学试剂,可以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质。下图展示了它的发现及发展历史。
(1)小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红茶茶叶来初步测定自己汗液的酸碱性,发现茶叶颜色变红,则说明小明汗液呈   性。
(2)为进一步精确地获取汗液的酸碱度,小明利用pH试纸进行测定,操作方法是   。
(3)关于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及发展历史,下列观点正确的有____。
A.现代的酸碱指示剂能够更加精确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因此石蕊试液会被淘汰
B.酚酞可以用来区分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C.生活中处处存在科学,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现、勇于探索
D.人们对于酸碱指示剂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
【答案】(1)酸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汗液,滴在pH试纸上,待颜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值
(3)C;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和滴入汗液后红茶颜色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测量pH值时,不能将试纸放入待测液中测量。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们对指示剂的认识在逐步发展、完善。
【解答】(1)由题中信息可知,红茶遇酸性物质会变红,汗液能使红茶变红,说明汗液呈酸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的操作: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汗液,滴在pH试纸上,待颜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值。
(3)A、虽然现代有更精确的pH计或复合指示剂,但石蕊试液因其简便性仍在实验室和教学中广泛使用,不会被完全淘汰,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为无色溶液,不能区分酸性和中性溶液,故B错误;
C、题目中提到的红茶茶叶检测汗液酸碱性,正体现了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故C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 从早期的天然植物色素(如紫罗兰)到合成指示剂(如酚酞),人们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17.(2025九上·杭州月考)在工业生产中,湿法脱硫技术是减少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排放的有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起到关键作用,这同时也是“碱的通性”的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来看,二氧化硫通入碱池(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碱池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符号是   ;脱硫过程中,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种离子中,数量保持不变的是   (填“①”、“②”或“③”)
(2)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①
(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解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
【解答】(1)二氧化硫通入碱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前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一定存在钠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碱池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符号是;脱硫过程中,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种离子中,数量保持不变的是钠离子,故填①;
(2)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硫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二氧化硫通入碱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前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一定存在钠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碱池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符号是;脱硫过程中,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种离子中,数量保持不变的是钠离子,故填①;
(2)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硫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8.(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发生过程中各项的变化,请分析:
图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烧杯中的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此时是图二中的B点,继续滴加该试剂,得到完成的图二、图三。
(1)图三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2)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下列试剂不能帮助确定上述反应是否发生的是   。
a.铁粉 b. AgNO3溶液 c. Na2CO3溶液
(3)小敏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实验也有图二的图像,证明了酸与碱反应放热。小林认为小敏的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答案】(1)、
(2)b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干扰实验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
(2)验证反应是否发生,检验的是反应物是否被消耗,检验时要注意生成物的干扰。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会导致温度升高,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做实验,应使用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1)由图三可知,C点溶液呈酸性,可知盐酸过量,溶质为、。
(2)a.铁粉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加入铁粉,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被消耗,可说明反应发生;
b.硝酸银和盐酸及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反应是否发生;
c.碳酸钠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加入碳酸钠,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被消耗,可说明反应发生。
故答案为:b。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会放热,无法证明温度升高是中和反应导致的。
19.(2025九上·杭州月考)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   。
(2)写出第二步无色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方程式   。
(3) 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 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
【答案】(1)硫酸铜和硫酸钠
(2)
(3)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氯化钠的检验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碳酸钡能溶于酸,并产生气泡,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2)根据沉淀为碳酸钡书写方程式。
(3)氯化钡中含有氯离子,会干扰氯化钠的检验,所以不能使用氯化钡。
【解答】(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可知一定不含硫酸铜。加硝酸钡有白色沉淀产生且该沉淀能全部溶于稀硝酸,说明沉淀为碳酸钡,可知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钡不溶与酸,可知不含硫酸钡,则不含硫酸钠。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氯化钠,可知一定含有的是碳酸钠和氯化钠,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硫酸钠。
(2)由(1)可知,加硝酸钡沉淀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钡,则方程式为。
(3)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氯化钠的检验。
20.(2025九上·杭州月考)年轻人酷爱挑战惊险刺激的过山车活动如图甲,图乙所示为模拟过山车的某一段,过山车从0处由静止滑下,沿轨道先后经过 a、b、c、d、e,其中a与d等高、c与e等高。(已知过山车与轨道之间的机械摩擦不能忽略)
(1)过山车从a到b的过程中,机械能   。(选填“守恒”或“不守恒”)
(2)过山车经过a点时的动能   经过d点时的动能。(选填“>”.“=”或“<”)
【答案】(1)不守恒
(2)>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是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
(2)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解答】(1)山车与轨道之间的机械摩擦不能忽略,由a到b,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即机械能不守恒。
(2)a与d等高,因此过山车在这两点的重力势能相同,从a点到d点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摩擦继续损耗机械能。因此,d点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小于a点的总机械能,可知a点的动能大于d点的动能。
21.(2025九上·杭州月考)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长方体木箱。小林用水平推力F把木箱向前推,如图甲所示。此过程中,推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木块前进的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
(1)0~1秒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   瓦;
(2)1~3秒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3)3~6秒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   焦。
【答案】(1)0
(2)200
(3)400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大小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其大小与推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解答】(1)由图丙可知,0-1s木箱没有移动,可知推力做功为0,则功率为0。
(2)3-5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等于200N。1-3s物体做加速运动,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在推动过程中,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可知摩擦力不变,则1-3s内受到的摩擦力也为200N。
(3) 3~5秒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5-6s推力为零,做功为零,可知3-6s内,推力做功为400J。
22.(2025九上·杭州月考)图甲、乙所示分别为体育中考自选项目掷实心球和仰卧起坐,图甲为小科同学投实心球的过程,实心球在b点离手,经过最高点c,最后落在d点。
(1) 图甲中小科对实心球做功的阶段是   (填“ab”、“bc”或“cd”)。
(2)图乙小科在展示做仰卧起坐,前半段是背部由平躺地面变成脊柱弯曲,后半段是上半身完全离开地面。仰卧起坐时,人体可看成杠杆模型,0为支点,肌肉的拉力 F为动力。从平躺至坐起过程中,运动员肌肉所施加的动力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卡车的车厢高1.5m,工人师傅将一块5m长的木板搭在地面与车厢之间构成斜面(如图丙所示),在车上用400N的拉力将重为1000N的木箱匀速拉上车厢,则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答案】(1)ab
(2)变小
(3)75%;100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结合力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额外功等于总功减去有用功,额外功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解答】(1)ab段小科对实心球有力的作用,且实心球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可知在ab段小科对实心球做功。bc段和cd段小科与球分离,不再有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对球做功。
(2)人体杠杆模型中,支点 O 在髋关节处,动力 F(肌肉拉力)的力臂逐渐增大,而阻力(重力)的力臂逐渐减小,阻力大小不变,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将逐渐减小。
(3)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
克服摩擦力做功为额外功,可知摩擦力为。
23.(2025九上·杭州月考) 小科用图甲、乙实验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每个钩码质量均相同。
(1)如图甲所示,在A点挂四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 B 点挂   个相同的钩码。
(2)如图乙所示,小科制作了一个密度均匀的圆盘(相当于杠杆) ,圆盘可以绕着圆心O转动(转轴阻力忽略不计) 。为探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否影响杠杆平衡”,他先在圆盘的 C点挂上4个钩码,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接着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 D、N两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若观察到   现象,则说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
(3)如图丙所示,停车场入口处用横杆控制车辆进出。小科把该装置简化成如图丁所示的杠杆模型,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可知,该装置属于   杠杆(选填“省力”、 “费力”或“等臂”) 。
【答案】(1)6
(2)圆盘静止不动
(3)费力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B点挂的钩码个数;
(2)根据乙图可知,当钩码从G点,改挂到N和D点时,虽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力臂的大小不变,因此此时圆盘静止不动,即杠杆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说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对杠杆没有影响;
(3)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解答】(1)根据甲图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4G×3L=nG×2L;
解得:n=6;
即应该在B点挂6个相同的钩码。
(2)他先在圆盘的 C点挂上4个钩码,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接着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 D、N两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若观察到圆盘静止不动现象,则说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
(3)根据丁图可知,动力臂为OA,阻力臂为O到重力作用点的距离,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应该为费力杠杆。
24.(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科为寻找如下无明显现象反应的证据,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证明澄清石灰水能与盐酸反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a中,然后   (填写操作)。
(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中   ,说明澄清石灰水能与盐酸反应。
(3)【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如图乙所示,小乐将盛满干燥的二氧化碳的U型管开口端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内,观察到烧杯中的溶液倒吸进入U型管,并充满U型管。但此现象并不能作为两者发生反应的证据,理由是   。
(4)若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则改进的思路是   。
【答案】(1)将盐酸滴入b中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导致气压减小,使溶液倒吸
(4)设置对照组,用等体积的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比较倒吸程度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
(2)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无色。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会干扰实验。
(4)为了排除水的干扰,应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别是用等量的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1)(2)酚酞在氢氧化钙溶液中呈红色,再向b中滴入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入a中与氢氧化钙反应,至溶液不再呈碱性,酚酞由红色变为无色,可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即使不加氢氧化钠),导致U型管内气压降低,溶液倒吸。因此,仅凭倒吸现象无法证明一定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4)为了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干扰, 应设置对照组,用等量的水代=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若实验组的倒吸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则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5.(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科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为确定反应后溶液的组成,小科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建立猜想】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猜想②:盐酸过量;猜想③: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不成立。
方案二:用下表中步骤进行探究,得出猜想②成立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剂; 变红
Ⅱ 继续滴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1)如上图乙描述的是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是   。
(2)步骤Ⅱ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有:   。
(3)【拓展探究】
小科在教师引导下用图丙装置进一步探究:已知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弹簧秤下挂着一铁块,烧杯中有磁力搅拌器能使溶液迅速混合均匀。往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直至过量。
资料1:同种溶液的导电性随自由离子的数量和浓度增大而增强,且电极材料不参与反应,滴加试剂引起的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
资料2:
请综合上述信息,判断图丙中的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为   ,实验结束后丙图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   。
【答案】(1)H+与OH-结合生成水
(2)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3)先变小后变大;硫酸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2)酸碱盐混合体系中,酸优先发生反应。
(3)根据方程式和题中关于导电性的说明进行分析,电路中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对铁块的吸引力越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解答】(1)氢氧化钡(Ba(OH)2)与盐酸(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微观角度看,H+与OH-结合生成水,而Ba2+和Cl-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明显变化。
(2) 溶液中的溶质为盐酸和氯化钡,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盐酸耗尽,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3)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后溶液中只有移动的离子的数量和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弱,电路中电流减小,电磁铁的磁性减弱,对铁块的吸引力减小,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后来硫酸过量,溶液中离子数量和浓度又逐渐增大,导电性增强,磁性增强,吸引力变大,测力计示数变大。
实验结束后,溶质为过量的硫酸。
26.(2025九上·杭州月考)兴趣小组实验中,将NaOH 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 Cu(OH)2, 也会生成(碱式硫酸铜)。
②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
③Cu4(OH)6SO4不溶于水, 能与酸反应, 分解温度需300℃。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 Cu(OH)2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   。
猜想三: 浅绿色固体为 Cu(OH)2和Cu4(OH)6SO4的混合物
(2)【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 100℃,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   。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   。
(3)【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   正确。
【答案】(1)Cu4(OH)6SO4
(2)Cu(OH)2;BaSO4
(3)三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的生成物以及其它猜想判断猜想二的内容。
(2)根据Cu(OH)2和 Cu4(OH)6SO4 分解温度判断是否存在Cu(OH)2,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2)根据(2)中所得固体成分判断猜想三正确。
【解答】(1)由“ 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 Cu(OH)2, 也会生成”和猜想一和三的内容可知,猜想二的 内容为:浅绿色固体为Cu4(OH)6SO4 。
(2)①氢氧化铜在80℃ 会分解生成CuO ,氧化铜为黑色固体, Cu4(OH)6SO4 分解温度需300℃ ,可知浅绿色固体中存在Cu(OH)2。
②滴加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白色沉淀为BaSO4 。
(3)由(2)可知,浅绿色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铜和,即猜想三正确。
27.(2025九上·杭州月考)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车祸的危害程度与汽车的动能大小有关,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汽车的动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由“十次车祸九次快”可猜想:汽车的动能可能跟速度有关;由“安全驾驶莫超载”可猜想:汽车的动能可能跟质量有关;
【进行实验】他们做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用金属球模拟汽车,让金属球从斜槽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碰到水平面上的物块,将物块撞出一段距离;
(1)【分析论证】分析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到的结论是:   ;
(2)【实践应用】用甲、丙两图的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解释汽车   (选填“超载”或“超速”)行驶时危险性更大的原因;
(3)【评估交流】如果换用图丁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可以研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   (选填“质量”、“速度”或“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他们由此还联想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让同一小车沿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向下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表面运动直至停止;在水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1、P2,则P1   P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超速
(3)速度
(4)小于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物体被小球撞击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解答】(1)分析甲、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相等,物体的质量不同,甲小球的质量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是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分析甲、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不相等,物体的质量相同,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甲图小球的速度越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可以解释汽车超速行驶时危险性大的原因。
(3)用同一小球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的动能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不相同时,小球与弹簧分开后获得的初速度不相同,而小球的质量不变,故可以研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4)小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来自小车的动能,小车的动能刚开始时是相等的,最终小车停下来,则小车的动能为零,所以小车无论在什么样的水平面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P2,接触面越光滑,小车的运动距离越远,由于玻璃表面更光滑,则小车在玻璃面运动时间更长,由于克服摩擦所做的功相同,根据可知,则P1(1)分析甲、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相等,物体的质量不同,甲小球的质量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是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分析甲、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不相等,物体的质量相同,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甲图小球的速度越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可以解释汽车超速行驶时危险性大的原因。
(3)用同一小球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的动能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不相同时,小球与弹簧分开后获得的初速度不相同,而小球的质量不变,故可以研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4)小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来自小车的动能,小车的动能刚开始时是相等的,最终小车停下来,则小车的动能为零,所以小车无论在什么样的水平面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P2,接触面越光滑,小车的运动距离越远,由于玻璃表面更光滑,则小车在玻璃面运动时间更长,由于克服摩擦所做的功相同,根据可知,则P128.(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G14/N 钩码重G8/N 钩码上升高度 hm/m 直接将钩码举高做的功 Wm/J 动力F4/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m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WA/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3 1 0.1 0.1 0.7 0.3 0.21 47.6%
2 2 0.1 0.2 1.1 0.3 0.33  
3 4 0.1 0.4 2 0.3 0.6 66.7%
(1)请你在图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
(2)在第2次实验中,机械效率为   。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   (填“相同”或“不同”)。
(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重增加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填“变小”、“变大 或“不变”),若不计绳重与摩擦,请列式证明该结论正确   。
【答案】(1)
(2)60.6%
(3)相同
(4)变大;
【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解析】【分析】(1)有几股绳子受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几倍。
(2)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3)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可以用W=Gh进行计算。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是钩码上升高度h的三倍,可知有效绳子股数为3股,如图所示

(2) 在第2次实验中,机械效率为。
(3)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等于动滑轮的重力与动滑轮移动距离的乘积,动滑轮重力不变,移动距离也不变,可知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大小相等。
(4)由表中数据可知,从实验1至实验3,使用同一滑轮组,物体的重力逐渐变小,机械效率逐渐变大。
不计绳重与摩擦,机械效率为,动滑轮的重力不变,物体的重力越大,比值越小,机械效率越大。
29.(2025九上·杭州月考)一辆重为6000N的汽车在水平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1min内通过的路程为1200m,已知发动机的功率为24KW,求:
(1)发动机对汽车所做的功
(2)匀速行驶过程中,重力对汽车做的功
(3)汽车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提示:考虑汽车牵引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答案】(1)发动机对汽车所做的功
(2)匀速行驶时,汽车没有在重力的方向移动距离,可知重力做功为零。
(3)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牵引力,可知摩擦力为。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发电机所做的功用W=Pt进行计算。
(2)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3)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30.(2025九上·杭州月考)面馆大锅捞面条通常用长筷子(为避免被蒸汽烫伤),并辅以漏勺(图甲),家里捞面条通常只用筷子即可,为什么面馆需要漏勺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小金实地勘察并查阅资料后,建立了筷子横拿时的模型,如图乙所示,AC长度为40厘米,BC长度为36厘米,C、C1为面条所在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使筷子对面条的压力为2牛,需要在B点施加的力为多少牛
(2)已知AB长度与A1B1长度相等,AC长度大于A1C1长度,请列式分析长筷子捞面条需要配漏勺,而短筷子不需要的原因。
【答案】(1)A为支点,动力是B点施加的力,阻力是面条在C点施加的力,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代入数据可得,,解得。
(2)长筷子由于阻力臂较长,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对面条产生足够的压力,操作不便,因此需要漏勺辅助;而短筷子阻力臂较短,操作更灵活,不需要漏勺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1)找到杠杆的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动力大小。
(2)结合杠杆平衡条件和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2)长筷子和短筷子的动力臂相同,长筷子的阻力臂比短筷子的阻力臂大,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要给面条同样大小的力,使用长筷子需要更大的力,所以需要漏勺辅助。
31.(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高空修剪树枝的工具——高枝剪。当树枝进入两剪片形成的刀口中,拉动拉绳就能轻松剪断树枝。
(1)为了剪断较粗较硬的枝条,除了增大拉力外,还应尽量将枝条靠近   (选填“A点”或“0点);
(2)用80N的拉力作用在绳子自由端时,B点受到绳子a的拉力是   牛。
(3)某时刻,弹簧处于原长,若修剪刀的刀口A点对树枝施加的力为540牛,此时绳子端需施加的力F为多大 (列式计算,已知OB=6厘米,OA=4厘米,滑轮中各股绳子视为平行,不计绳重、滑轮自重及摩擦)
【答案】(1)O点
(2)240
(3)杠杆平衡条件:剪刀可以看作一个杠杆,支点为O点。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代入数据可得,解得。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2)滑轮上方有一股绳子,下方有三股绳子,滑轮受力平衡,可知上方绳子受到的拉力为下方绳子自由端受到拉力的三倍。
(3)结合杠杆平衡条件计算B点受到的拉力,自由端绳子的拉力为B点受到拉力的三分之一。
【解答】(1)高枝剪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杠杆。为了更轻松地剪断较粗较硬的枝条,应尽量将枝条靠近支点,以减小阻力臂,从而增大剪刀的剪切力。支点位于剪刀的固定点O,因此枝条应尽量靠近O点。
(2)由图可知,有效绳子股数为3股,可知B受到绳子的拉力为。
32.(2025九上·杭州月考)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发生了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变质程度,作出如下猜想:①可能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②可能全部变质,固体是 Na2CO3。
(1)首先对固体的成分进行确定。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   溶液,出现溶液变红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   ;
(2)称取10.6g该固体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得到数据如下表:请计算该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
样品质量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10.6克 148.5克 146.3克
【答案】(1)氯化钡或氯化钙、硝酸钡、硝酸钙;酚酞;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
(2)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8.5g-146.3g=2.2g,设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解得x=5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的试剂能与Na2CO3反应生成沉淀,通常选择氯化钙(CaCl2)或氯化钡(BaCl2)溶液或硝酸钡溶液或硝酸钙溶液,因为Ca2+或Ba2+与CO32-反应生成CaCO3或BaCO3白色沉淀。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1)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碳酸钠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应先检验碳酸钠并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可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硝酸钡、硝酸钙,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再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则含有氢氧化钠,可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10月随堂练习卷(第1章+3.1-3.4)
1.(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几项实验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测溶液pH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稀释浓硫酸
D.取用液体
2.(2025九上·杭州月考)研究发现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中最适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A.稀硫酸 B.氯化铵 C.硝酸钾 D.熟石灰
3.(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现象描述以及对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变小,因为浓盐酸易挥发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变大,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浓盐酸敞口放置,长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
D.盐酸可用来除铁锈,因为盐酸会与铁锈反应
4.(2025九上·杭州月考)碱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 Ba(OH)2 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
D.能与 CO2 反应生成水
5.(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同学进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记录并绘制了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依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 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 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
6.(2025九上·杭州月考)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滤液蒸发结晶,滤渣洗涤烘干
B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 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钠 加入少量的氯化钙
D 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 先测溶液的pH<7,再加入Zn粒
A.A B.B C.C D.D
7.(2025九上·杭州月考)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溶液中都含有H+,则酸一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
C.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D.盐通常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硝酸铵中没有金属离子,所以不属于盐
8.(2025九上·杭州月考)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CuCl2溶液至过量,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9.(2025九上·杭州月考)跳绳是杭州市体育中考的选考项目之一。某位男生在体育中考中跳了185次,得了满分。则他的功率最接近于(  )
A.0.75W B.7.5W C.75W D.750W
10.(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
A.钳子 B.镊子
C.自行车手闸 D.
11.(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秸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0为麦秸秆的中点,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0点分别向着麦秸秆的两端匀速爬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秸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则(  )
A.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
B.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C.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与其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
D.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一定相等
12.(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重为8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的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等于 8N
B.0~2s内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C.2~6s 内拉力F做的功是120J
D.2~6s 内拉力F的功率是40W
13.(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甲、乙、丙是完全相同的小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甲以速度v竖直上抛,乙以速度v向斜上方抛,丙球沿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以速度y上滑。比较达到最高点时小球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均不计空气阻力)(  )
A.动能: B.动能:
C.重力势能: D.重力势能:
14.(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是蹦极运动过程示意图,小明从O点开始下落,OA长度是弹性绳的自由长度,在B点时他所受弹性绳弹力恰好等于自身重力,C点是下落到达的最低点。蹦极过程中人和弹性绳的能量变化如图乙(忽略空气摩擦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图像表示人的重力势能 B.时刻人在B点位置
C.时刻绳的弹性势能最大 D.时刻人的动能为零
15.(2025九上·杭州月考)质量为6kg的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使物体以0.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始终保持水平,其示数为3N,不计绳子与滑轮组之间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为9N B.水平桌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是3N
C.在2s内拉力F做功1.2J D.在2s 内拉力F的功率是1.8W
16.(2025九上·杭州月考)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化学试剂,可以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质。下图展示了它的发现及发展历史。
(1)小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红茶茶叶来初步测定自己汗液的酸碱性,发现茶叶颜色变红,则说明小明汗液呈   性。
(2)为进一步精确地获取汗液的酸碱度,小明利用pH试纸进行测定,操作方法是   。
(3)关于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及发展历史,下列观点正确的有____。
A.现代的酸碱指示剂能够更加精确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因此石蕊试液会被淘汰
B.酚酞可以用来区分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C.生活中处处存在科学,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现、勇于探索
D.人们对于酸碱指示剂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的过程
17.(2025九上·杭州月考)在工业生产中,湿法脱硫技术是减少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排放的有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起到关键作用,这同时也是“碱的通性”的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来看,二氧化硫通入碱池(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碱池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符号是   ;脱硫过程中,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种离子中,数量保持不变的是   (填“①”、“②”或“③”)
(2)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是   。
18.(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发生过程中各项的变化,请分析:
图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烧杯中的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此时是图二中的B点,继续滴加该试剂,得到完成的图二、图三。
(1)图三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2)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下列试剂不能帮助确定上述反应是否发生的是   。
a.铁粉 b. AgNO3溶液 c. Na2CO3溶液
(3)小敏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实验也有图二的图像,证明了酸与碱反应放热。小林认为小敏的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19.(2025九上·杭州月考)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   。
(2)写出第二步无色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方程式   。
(3) 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 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
20.(2025九上·杭州月考)年轻人酷爱挑战惊险刺激的过山车活动如图甲,图乙所示为模拟过山车的某一段,过山车从0处由静止滑下,沿轨道先后经过 a、b、c、d、e,其中a与d等高、c与e等高。(已知过山车与轨道之间的机械摩擦不能忽略)
(1)过山车从a到b的过程中,机械能   。(选填“守恒”或“不守恒”)
(2)过山车经过a点时的动能   经过d点时的动能。(选填“>”.“=”或“<”)
21.(2025九上·杭州月考)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长方体木箱。小林用水平推力F把木箱向前推,如图甲所示。此过程中,推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木块前进的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
(1)0~1秒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的功率   瓦;
(2)1~3秒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3)3~6秒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   焦。
22.(2025九上·杭州月考)图甲、乙所示分别为体育中考自选项目掷实心球和仰卧起坐,图甲为小科同学投实心球的过程,实心球在b点离手,经过最高点c,最后落在d点。
(1) 图甲中小科对实心球做功的阶段是   (填“ab”、“bc”或“cd”)。
(2)图乙小科在展示做仰卧起坐,前半段是背部由平躺地面变成脊柱弯曲,后半段是上半身完全离开地面。仰卧起坐时,人体可看成杠杆模型,0为支点,肌肉的拉力 F为动力。从平躺至坐起过程中,运动员肌肉所施加的动力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卡车的车厢高1.5m,工人师傅将一块5m长的木板搭在地面与车厢之间构成斜面(如图丙所示),在车上用400N的拉力将重为1000N的木箱匀速拉上车厢,则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23.(2025九上·杭州月考) 小科用图甲、乙实验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每个钩码质量均相同。
(1)如图甲所示,在A点挂四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 B 点挂   个相同的钩码。
(2)如图乙所示,小科制作了一个密度均匀的圆盘(相当于杠杆) ,圆盘可以绕着圆心O转动(转轴阻力忽略不计) 。为探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否影响杠杆平衡”,他先在圆盘的 C点挂上4个钩码,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接着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 D、N两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若观察到   现象,则说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
(3)如图丙所示,停车场入口处用横杆控制车辆进出。小科把该装置简化成如图丁所示的杠杆模型,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可知,该装置属于   杠杆(选填“省力”、 “费力”或“等臂”) 。
24.(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科为寻找如下无明显现象反应的证据,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证明澄清石灰水能与盐酸反应
(1)如图甲所示,小科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a中,然后   (填写操作)。
(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中   ,说明澄清石灰水能与盐酸反应。
(3)【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如图乙所示,小乐将盛满干燥的二氧化碳的U型管开口端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内,观察到烧杯中的溶液倒吸进入U型管,并充满U型管。但此现象并不能作为两者发生反应的证据,理由是   。
(4)若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则改进的思路是   。
25.(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科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为确定反应后溶液的组成,小科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建立猜想】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猜想②:盐酸过量;猜想③: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不成立。
方案二:用下表中步骤进行探究,得出猜想②成立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剂; 变红
Ⅱ 继续滴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1)如上图乙描述的是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是   。
(2)步骤Ⅱ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有:   。
(3)【拓展探究】
小科在教师引导下用图丙装置进一步探究:已知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弹簧秤下挂着一铁块,烧杯中有磁力搅拌器能使溶液迅速混合均匀。往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直至过量。
资料1:同种溶液的导电性随自由离子的数量和浓度增大而增强,且电极材料不参与反应,滴加试剂引起的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
资料2:
请综合上述信息,判断图丙中的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为   ,实验结束后丙图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   。
26.(2025九上·杭州月考)兴趣小组实验中,将NaOH 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 Cu(OH)2, 也会生成(碱式硫酸铜)。
②Cu(OH)2在80℃会分解生成CuO。
③Cu4(OH)6SO4不溶于水, 能与酸反应, 分解温度需300℃。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 Cu(OH)2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   。
猜想三: 浅绿色固体为 Cu(OH)2和Cu4(OH)6SO4的混合物
(2)【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 100℃,观察到有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   。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   。
(3)【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   正确。
27.(2025九上·杭州月考)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车祸的危害程度与汽车的动能大小有关,于是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汽车的动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由“十次车祸九次快”可猜想:汽车的动能可能跟速度有关;由“安全驾驶莫超载”可猜想:汽车的动能可能跟质量有关;
【进行实验】他们做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用金属球模拟汽车,让金属球从斜槽的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碰到水平面上的物块,将物块撞出一段距离;
(1)【分析论证】分析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到的结论是:   ;
(2)【实践应用】用甲、丙两图的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解释汽车   (选填“超载”或“超速”)行驶时危险性更大的原因;
(3)【评估交流】如果换用图丁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可以研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   (选填“质量”、“速度”或“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他们由此还联想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让同一小车沿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向下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表面运动直至停止;在水平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1、P2,则P1   P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G14/N 钩码重G8/N 钩码上升高度 hm/m 直接将钩码举高做的功 Wm/J 动力F4/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m 使用滑轮组动力做的功WA/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3 1 0.1 0.1 0.7 0.3 0.21 47.6%
2 2 0.1 0.2 1.1 0.3 0.33  
3 4 0.1 0.4 2 0.3 0.6 66.7%
(1)请你在图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
(2)在第2次实验中,机械效率为   。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   (填“相同”或“不同”)。
(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重增加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填“变小”、“变大 或“不变”),若不计绳重与摩擦,请列式证明该结论正确   。
29.(2025九上·杭州月考)一辆重为6000N的汽车在水平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1min内通过的路程为1200m,已知发动机的功率为24KW,求:
(1)发动机对汽车所做的功
(2)匀速行驶过程中,重力对汽车做的功
(3)汽车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提示:考虑汽车牵引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30.(2025九上·杭州月考)面馆大锅捞面条通常用长筷子(为避免被蒸汽烫伤),并辅以漏勺(图甲),家里捞面条通常只用筷子即可,为什么面馆需要漏勺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小金实地勘察并查阅资料后,建立了筷子横拿时的模型,如图乙所示,AC长度为40厘米,BC长度为36厘米,C、C1为面条所在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使筷子对面条的压力为2牛,需要在B点施加的力为多少牛
(2)已知AB长度与A1B1长度相等,AC长度大于A1C1长度,请列式分析长筷子捞面条需要配漏勺,而短筷子不需要的原因。
31.(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高空修剪树枝的工具——高枝剪。当树枝进入两剪片形成的刀口中,拉动拉绳就能轻松剪断树枝。
(1)为了剪断较粗较硬的枝条,除了增大拉力外,还应尽量将枝条靠近   (选填“A点”或“0点);
(2)用80N的拉力作用在绳子自由端时,B点受到绳子a的拉力是   牛。
(3)某时刻,弹簧处于原长,若修剪刀的刀口A点对树枝施加的力为540牛,此时绳子端需施加的力F为多大 (列式计算,已知OB=6厘米,OA=4厘米,滑轮中各股绳子视为平行,不计绳重、滑轮自重及摩擦)
32.(2025九上·杭州月考)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发生了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变质程度,作出如下猜想:①可能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②可能全部变质,固体是 Na2CO3。
(1)首先对固体的成分进行确定。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   溶液,出现溶液变红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   ;
(2)称取10.6g该固体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得到数据如下表:请计算该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
样品质量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10.6克 148.5克 146.3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要入玻璃器皿中称量分析;
C、根据浓硫酸稀释“酸入水”中分析;
D、根据倾倒液体瓶塞、试剂瓶口、标签三处的要求分析。
【解答】A、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易潮解,不能放滤纸上称量,应放玻璃容器中称量,不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要“酸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D、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图像信息以及常见物质溶液的酸碱性来分析。
【解答】 由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土壤的pH越小,水稻对镉的吸收量越多。
A、稀硫酸显酸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
B、氯化铵溶液显酸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溶液显中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
D、熟石灰溶液显碱性,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来分析;
B.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来分析;
D.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AC.浓盐酸敞口放置时会挥发HCl气体,从而导致质量减小。根据可知,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B. 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会变大,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正确不合题意;
D. 盐酸可用来除铁锈,因为盐酸会与铁锈反应 生成氯化铁和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钡离子和硫酸钠能产生硫酸钡分析;根据碱的通性分析。
【解答】含有钡离子的化合物能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钡也可能是硝酸钡、氯化钡等,故C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
5.【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滴加前溶液的pH分析;
B.根据滴入液体5mL时溶液的pH判断;
C.当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
D.根据反应进度和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种类。
【解答】 A.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A错误;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大于7,所得溶液呈碱性,故B错误;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C正确;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 A.根据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溶解性大小进行分析;
B.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而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进行分析;
C.除杂要遵循不增不减的原则,据此分析;
D.要验证某溶液为稀硫酸,需要验证溶液中存在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据此分析。
【解答】A.加入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可得到碳酸钙滤渣,将滤渣洗涤烘干可得到纯净的碳酸钙;滤液为氯化钙溶液,蒸发结晶可得到氯化钙固体,故A正确;
B.加入过量稀盐酸会把需要保留的铁粉除去,而不能除去铜粉,不能达到除去铁粉中铜粉的目的,故B错误;
C.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虽然除去了部分碳酸钠,但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且加入少量氯化钙不能将碳酸钠完全除去,不能达到提纯碳酸钠的目的,故C错误;
D.先测溶液pH<7,说明溶液显酸性,但不能确定就是稀硫酸,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解答】A、酸:电离时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可知酸溶液中一定含有氢离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A正确;
B、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例如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也会生成盐和水,故B错误;
C、 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不能使酚酞变色,故C错误;
D、硝酸铵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化学反应原理:2NaOH+CuCl2 =Cu(OH)2 ↓+2NaCl,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2)水的质量变化:反应过程中没有额外生成水(不考虑溶液中的溶剂水),所以水的质量不会因为反应而增加,若有变化只是因为加入的氯化铜溶液中含有的溶剂水,但不会突然增加,A 选项图像不符合。
(3)溶液 pH 变化: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 大于 7,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碱性减弱,pH 逐渐减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氯化铜溶液,溶液显酸性,pH 小于 7,B 选项图像不符合。
(4)沉淀质量变化: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沉淀(氢氧化铜)质量不断增加,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C 选项图像符合。
(5)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变化: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其质量分数不断减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其质量分数变为 0,而不是先保持不变再减小,D 选项图像不符合。
【解答】A 、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水的质量应该是一直增加的,不会出现水平的线段,错误;
B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因此开始时溶液的pH>7,而不是小于7,错误;
C、一开始没有沉淀,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沉淀质量逐渐增加,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会出现水平线段,正确;
D、随着氯化铜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钠逐渐被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而不是不变,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变为0,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估测同学的质量和跳起的高度,结合和计算功率。
【解答】假设他的体重为50kg,每次跳绳脚离地高度为5cm(0.05m),则跳绳的功率为。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例子:钳子、撬棍、开瓶器等。
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例子:镊子、钓鱼竿、筷子等。
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不省力也费力,例子:天平。
【解答】A、钳子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A错误;
B、镊子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故B正确;
C、自行车的手闸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故C错误;
D、天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分析,题中没有说明两只蚂蚁的质量是否相同,所以不能确定速度是否相同,只能确定力与力臂的乘积不变,即压力与速度的乘积不变。
【解答】杠杆始终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即 两蚂蚁对麦秸秆的压力与其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由于速度大小情况未知,所以压力大小情况也不能确定,则蚂蚁质量大小也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解答】A、重力和吸引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题中信息,无法确定吸引力的大小,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0-2s内,铁块的速度逐渐变大,即铁块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
C、2-6s铁块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拉力等于重力加摩擦力,可知拉力大小为8N+2N=10N,拉力做功,故C正确;
D、 2~6s 内拉力F的功率,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解答】甲和丙小球最高点速度为零,乙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不为零,可知甲、丙小球的动能相等且最小。不考虑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可知甲丙小球重力势能相等且最大,乙重力势能最小。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根据甲图可知运动员从O到A的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 从A点到B点过程中,运动员受到的弹力小于重力,所以运动员向下做加速运动,速度变大,质量不变,动能变大; 从B到C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向下做减速运动,质量不变,动能变小;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A.根据乙图可知,a先变大后变小,表示的是人动能的变化图像,故A错误;
B.t2时刻人的动能最大,所以人在B点位置,故B错误;
C.t2时刻弹性绳的形变程度不是最大,弹性势能不是最大,故C错误;
D. b在t1时刻后逐渐增大,为弹性势能的变化图像;t3时刻人的速度为0,在最低点,人的动能为零; 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有几股绳子受力,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绳子自由端拉力的几倍,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物体A移动距离的几倍。
【解答】A、测力计示数为3N,即每股绳子上的拉力为3N,则F为3N,故A错误;
B、有3股绳子受力,可知A左侧受到9N的拉力,A静止,受力平衡,可知地面给A的摩擦力为9N,故B错误;
C、 在2s内拉力F做功,故C错误;
D、 在2s内拉力F的功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酸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汗液,滴在pH试纸上,待颜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值
(3)C;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和滴入汗液后红茶颜色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测量pH值时,不能将试纸放入待测液中测量。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们对指示剂的认识在逐步发展、完善。
【解答】(1)由题中信息可知,红茶遇酸性物质会变红,汗液能使红茶变红,说明汗液呈酸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的操作: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汗液,滴在pH试纸上,待颜色稳定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取pH值。
(3)A、虽然现代有更精确的pH计或复合指示剂,但石蕊试液因其简便性仍在实验室和教学中广泛使用,不会被完全淘汰,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为无色溶液,不能区分酸性和中性溶液,故B错误;
C、题目中提到的红茶茶叶检测汗液酸碱性,正体现了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故C正确;
D、由图中信息可知 从早期的天然植物色素(如紫罗兰)到合成指示剂(如酚酞),人们对酸碱指示剂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17.【答案】(1);①
(2)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解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
【解答】(1)二氧化硫通入碱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前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一定存在钠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碱池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符号是;脱硫过程中,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种离子中,数量保持不变的是钠离子,故填①;
(2)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硫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二氧化硫通入碱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前溶液中存在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一定存在钠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碱池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符号是;脱硫过程中,如图所示的①②③三种离子中,数量保持不变的是钠离子,故填①;
(2)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硫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8.【答案】(1)、
(2)b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干扰实验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
(2)验证反应是否发生,检验的是反应物是否被消耗,检验时要注意生成物的干扰。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会导致温度升高,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做实验,应使用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1)由图三可知,C点溶液呈酸性,可知盐酸过量,溶质为、。
(2)a.铁粉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加入铁粉,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被消耗,可说明反应发生;
b.硝酸银和盐酸及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反应是否发生;
c.碳酸钠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加入碳酸钠,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盐酸被消耗,可说明反应发生。
故答案为:b。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会放热,无法证明温度升高是中和反应导致的。
19.【答案】(1)硫酸铜和硫酸钠
(2)
(3)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氯化钠的检验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碳酸钡能溶于酸,并产生气泡,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2)根据沉淀为碳酸钡书写方程式。
(3)氯化钡中含有氯离子,会干扰氯化钠的检验,所以不能使用氯化钡。
【解答】(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可知一定不含硫酸铜。加硝酸钡有白色沉淀产生且该沉淀能全部溶于稀硝酸,说明沉淀为碳酸钡,可知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钡不溶与酸,可知不含硫酸钡,则不含硫酸钠。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氯化钠,可知一定含有的是碳酸钠和氯化钠,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硫酸钠。
(2)由(1)可知,加硝酸钡沉淀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钡,则方程式为。
(3)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干扰氯化钠的检验。
20.【答案】(1)不守恒
(2)>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是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
(2)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解答】(1)山车与轨道之间的机械摩擦不能忽略,由a到b,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即机械能不守恒。
(2)a与d等高,因此过山车在这两点的重力势能相同,从a点到d点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摩擦继续损耗机械能。因此,d点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小于a点的总机械能,可知a点的动能大于d点的动能。
21.【答案】(1)0
(2)200
(3)400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之间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大小不变,则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其大小与推力及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解答】(1)由图丙可知,0-1s木箱没有移动,可知推力做功为0,则功率为0。
(2)3-5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等于200N。1-3s物体做加速运动,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在推动过程中,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可知摩擦力不变,则1-3s内受到的摩擦力也为200N。
(3) 3~5秒内,推力F对木箱做功。5-6s推力为零,做功为零,可知3-6s内,推力做功为400J。
22.【答案】(1)ab
(2)变小
(3)75%;100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结合力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额外功等于总功减去有用功,额外功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解答】(1)ab段小科对实心球有力的作用,且实心球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可知在ab段小科对实心球做功。bc段和cd段小科与球分离,不再有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对球做功。
(2)人体杠杆模型中,支点 O 在髋关节处,动力 F(肌肉拉力)的力臂逐渐增大,而阻力(重力)的力臂逐渐减小,阻力大小不变,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将逐渐减小。
(3)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
克服摩擦力做功为额外功,可知摩擦力为。
23.【答案】(1)6
(2)圆盘静止不动
(3)费力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B点挂的钩码个数;
(2)根据乙图可知,当钩码从G点,改挂到N和D点时,虽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发生改变,但是力臂的大小不变,因此此时圆盘静止不动,即杠杆处于平衡状态,那么说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对杠杆没有影响;
(3)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解答】(1)根据甲图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4G×3L=nG×2L;
解得:n=6;
即应该在B点挂6个相同的钩码。
(2)他先在圆盘的 C点挂上4个钩码,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接着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 D、N两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若观察到圆盘静止不动现象,则说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对杠杆的平衡无影响。
(3)根据丁图可知,动力臂为OA,阻力臂为O到重力作用点的距离,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应该为费力杠杆。
24.【答案】(1)将盐酸滴入b中
(2)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导致气压减小,使溶液倒吸
(4)设置对照组,用等体积的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比较倒吸程度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
(2)酚酞在碱性条件下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无色。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会干扰实验。
(4)为了排除水的干扰,应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别是用等量的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1)(2)酚酞在氢氧化钙溶液中呈红色,再向b中滴入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入a中与氢氧化钙反应,至溶液不再呈碱性,酚酞由红色变为无色,可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即使不加氢氧化钠),导致U型管内气压降低,溶液倒吸。因此,仅凭倒吸现象无法证明一定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4)为了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干扰, 应设置对照组,用等量的水代=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若实验组的倒吸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则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5.【答案】(1)H+与OH-结合生成水
(2)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3)先变小后变大;硫酸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2)酸碱盐混合体系中,酸优先发生反应。
(3)根据方程式和题中关于导电性的说明进行分析,电路中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对铁块的吸引力越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解答】(1)氢氧化钡(Ba(OH)2)与盐酸(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微观角度看,H+与OH-结合生成水,而Ba2+和Cl-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明显变化。
(2) 溶液中的溶质为盐酸和氯化钡,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盐酸耗尽,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3)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后溶液中只有移动的离子的数量和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弱,电路中电流减小,电磁铁的磁性减弱,对铁块的吸引力减小,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后来硫酸过量,溶液中离子数量和浓度又逐渐增大,导电性增强,磁性增强,吸引力变大,测力计示数变大。
实验结束后,溶质为过量的硫酸。
26.【答案】(1)Cu4(OH)6SO4
(2)Cu(OH)2;BaSO4
(3)三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的生成物以及其它猜想判断猜想二的内容。
(2)根据Cu(OH)2和 Cu4(OH)6SO4 分解温度判断是否存在Cu(OH)2,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2)根据(2)中所得固体成分判断猜想三正确。
【解答】(1)由“ NaOH与CuSO4反应会生成 Cu(OH)2, 也会生成”和猜想一和三的内容可知,猜想二的 内容为:浅绿色固体为Cu4(OH)6SO4 。
(2)①氢氧化铜在80℃ 会分解生成CuO ,氧化铜为黑色固体, Cu4(OH)6SO4 分解温度需300℃ ,可知浅绿色固体中存在Cu(OH)2。
②滴加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白色沉淀为BaSO4 。
(3)由(2)可知,浅绿色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铜和,即猜想三正确。
27.【答案】(1)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超速
(3)速度
(4)小于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物体被小球撞击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解答】(1)分析甲、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相等,物体的质量不同,甲小球的质量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是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分析甲、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不相等,物体的质量相同,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甲图小球的速度越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可以解释汽车超速行驶时危险性大的原因。
(3)用同一小球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的动能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不相同时,小球与弹簧分开后获得的初速度不相同,而小球的质量不变,故可以研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4)小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来自小车的动能,小车的动能刚开始时是相等的,最终小车停下来,则小车的动能为零,所以小车无论在什么样的水平面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P2,接触面越光滑,小车的运动距离越远,由于玻璃表面更光滑,则小车在玻璃面运动时间更长,由于克服摩擦所做的功相同,根据可知,则P1(1)分析甲、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相等,物体的质量不同,甲小球的质量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所以可以得到结论是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2)分析甲、丙两图可知,金属球从斜槽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物体的速度不相等,物体的质量相同,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甲图小球的速度越大,物体被撞击得更远,可以解释汽车超速行驶时危险性大的原因。
(3)用同一小球将同一弹簧压缩不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的动能由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所以弹簧的弹性势能不相同时,小球与弹簧分开后获得的初速度不相同,而小球的质量不变,故可以研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4)小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来自小车的动能,小车的动能刚开始时是相等的,最终小车停下来,则小车的动能为零,所以小车无论在什么样的水平面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小车在玻璃、毛巾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P2,接触面越光滑,小车的运动距离越远,由于玻璃表面更光滑,则小车在玻璃面运动时间更长,由于克服摩擦所做的功相同,根据可知,则P128.【答案】(1)
(2)60.6%
(3)相同
(4)变大;
【知识点】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解析】【分析】(1)有几股绳子受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移动距离的几倍。
(2)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3)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可以用W=Gh进行计算。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是钩码上升高度h的三倍,可知有效绳子股数为3股,如图所示

(2) 在第2次实验中,机械效率为。
(3)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等于动滑轮的重力与动滑轮移动距离的乘积,动滑轮重力不变,移动距离也不变,可知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大小相等。
(4)由表中数据可知,从实验1至实验3,使用同一滑轮组,物体的重力逐渐变小,机械效率逐渐变大。
不计绳重与摩擦,机械效率为,动滑轮的重力不变,物体的重力越大,比值越小,机械效率越大。
29.【答案】(1)发动机对汽车所做的功
(2)匀速行驶时,汽车没有在重力的方向移动距离,可知重力做功为零。
(3)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牵引力,可知摩擦力为。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发电机所做的功用W=Pt进行计算。
(2)做功的条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距离。
(3)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30.【答案】(1)A为支点,动力是B点施加的力,阻力是面条在C点施加的力,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代入数据可得,,解得。
(2)长筷子由于阻力臂较长,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对面条产生足够的压力,操作不便,因此需要漏勺辅助;而短筷子阻力臂较短,操作更灵活,不需要漏勺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1)找到杠杆的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动力大小。
(2)结合杠杆平衡条件和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2)长筷子和短筷子的动力臂相同,长筷子的阻力臂比短筷子的阻力臂大,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要给面条同样大小的力,使用长筷子需要更大的力,所以需要漏勺辅助。
31.【答案】(1)O点
(2)240
(3)杠杆平衡条件:剪刀可以看作一个杠杆,支点为O点。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代入数据可得,解得。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2)滑轮上方有一股绳子,下方有三股绳子,滑轮受力平衡,可知上方绳子受到的拉力为下方绳子自由端受到拉力的三倍。
(3)结合杠杆平衡条件计算B点受到的拉力,自由端绳子的拉力为B点受到拉力的三分之一。
【解答】(1)高枝剪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杠杆。为了更轻松地剪断较粗较硬的枝条,应尽量将枝条靠近支点,以减小阻力臂,从而增大剪刀的剪切力。支点位于剪刀的固定点O,因此枝条应尽量靠近O点。
(2)由图可知,有效绳子股数为3股,可知B受到绳子的拉力为。
32.【答案】(1)氯化钡或氯化钙、硝酸钡、硝酸钙;酚酞;NaOH和 Na2CO3的混合物
(2)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8.5g-146.3g=2.2g,设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解得x=50%。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的试剂能与Na2CO3反应生成沉淀,通常选择氯化钙(CaCl2)或氯化钡(BaCl2)溶液或硝酸钡溶液或硝酸钙溶液,因为Ca2+或Ba2+与CO32-反应生成CaCO3或BaCO3白色沉淀。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方程式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1)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碳酸钠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应先检验碳酸钠并除去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可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硝酸钡、硝酸钙,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再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则含有氢氧化钠,可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