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之江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测试 科学(第1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之江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测试 科学(第1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之江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测试 科学(第1章)
1.(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嗅神经 B.皮肤 C.耳 D.眼
2.(2025八上·杭州月考)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美国一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20岁女子声称,自己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感染症状,包括丧失听力、味觉和嗅觉。经研究证实发现个别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感官失调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以上症状不可能由神经损伤引起
3.(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2025八上·杭州月考)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精彩片段——“将进酒”,将古诗词以歌曲演唱,加上舞蹈表演,带给现场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女演员的声音尖细是因为响度太
B.音乐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的耳内
C.人们通过音调区分不同演员的声音
D.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分别在视网膜和耳蜗形成
5.(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观察鼓面上的纸屑跳起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传播的示意图,其中实线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B 是拆射光线 B.AO是入射光线
C.入射角是30° D.空气在 NN'的右侧
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一个物体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D.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B.用冰透镜取火
C.用镜使阳光射入井底
D.形成手影
10.(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表示飞鸟看水中鱼或飞鸟看树倒影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容器中的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若将容器右端抬高一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入射角不变,反射角增大 D.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
12.(2025八上·杭州月考)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3.(2025八上·杭州月考)平静的西湖水面上有数只鸟俯冲嬉戏。下列关于鸟在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鸟是等大的实像
B.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鸟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倒影变大
D.若湖水深3米,鸟与水中倒影距离为 6 米,
1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嘴吹瓶口,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
15.(2025八上·杭州月考)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1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是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眼球内折光系统由外到内依次由【   】 房水 【   】    玻璃体构成。(【】中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下同。)
(2)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能看清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   变大了。
(3)图乙所示为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球同时看一个圆球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表示近视眼的是   。
(4)图丙中,听觉感受器位于   ,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   内外气压平衡。
17.(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
(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选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18.(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装置,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经2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   。该平面镜反射装置的作用是   。
19.(2025八上·杭州月考)水火箭的舱体主要由饮料瓶衔接而成,把水注入“动力舱”,加入高压,在反冲力的作用下,“水火箭”即能快速升空,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水火箭获得上升的推力不断升空,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
20.(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O点的   (选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选“增大”、“不变”或“减小”)。
21.(2025八上·杭州月考)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所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所),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仪盘上的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
(3)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   。
22.(2025八上·杭州月考)爱动脑筋的小金在项目化学习中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简易投影仪。他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设计如图甲所示。
(1)选用的透镜应该为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为了获得清晰的画面,透镜离墙的距离应    (选填“小于f”“大于f且小于2f”或“大于2f”)。
(3)如图乙是正立的手机画面,为了在墙上获得正立的画面,手机应该   (选填“正放”或“倒放”)。
(4)若想让白墙上的像变大些,进行的操作是   ,同时将投影仪远离白墙。
23.(2025八上·杭州月考)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前后的光线。
24.(2025八上·杭州月考)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5.(2025八上·杭州月考)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2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0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 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27.(2025八上·杭州月考)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小胡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 A”或“底面 BC”)偏折。
(3)了解了小胡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胡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胡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4)小胡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 小胡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   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选填“红光”或“紫光”)。
28.(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带支架的厚为2mm的无色玻璃;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蜡烛B的位置,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小胡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 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9.(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胡在实验室利用水透镜和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前,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至   。
(2)图中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如果光具座上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固定不动,只移动水透镜,请问移动至   刻度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的像会偏离光屏中心,下列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让像重新居中____。
A.小心将蜡烛适当往上移动 B.小心将蜡烛适当往下移动
C.将凸透镜适当往上移动 D.将凸透镜适当往下移动
E.将光屏适当往上移动 F.将光屏适当往下移动
(4)如果这时小胡用硬纸板将水透镜遮住一半,则____。
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
C.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相同
(5)用自制的水透镜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情况,通过推拉注射器,调节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即“曲度”)可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若物体较近时,恰好能使像成在光屏上;则当物体较远时,应   注射器,使水透镜的焦距变长,若注射器被卡住,无法改变水透镜的焦距,则给水透镜“戴上”适当度数的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同样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0.(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种类 介质种类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00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   。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 后收到回波,求海水深度是多少米(请列式计算)
(3)我们能不能用超声测位仪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感觉器官:是具有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功能的器官,如眼(视觉)、耳(听觉)、皮肤(触觉、温度觉等)。
(2)神经:主要承担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由神经纤维集结而成,不属于感觉器官。
【解答】A、嗅神经的功能是传导嗅觉冲动,属于神经,不是感觉器官,故该选项正确。
B、皮肤能感受触觉、温度觉等刺激,属于感觉器官,故该选项错误。
C、耳是听觉感觉器官,故该选项错误。
D、眼是视觉感觉器官,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味觉与嗅觉:味觉的形成与味蕾有关,但味觉失调也可能由神经传导等其他因素导致;嗅觉的形成与嗅细胞等有关,新冠导致的嗅觉失调是病毒感染而非年龄因素。
(2)听觉的形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解答】A、味觉失调不一定只是因为味蕾受损,还可能与神经传导等有关,故该选项错误。
B、听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故该选项正确。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非年龄造成的,故该选项错误。
D、以上症状可能由神经损伤引起,比如病毒损伤了与感觉相关的神经,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解答】A、“余音未止” 不是钟声的回音,回音是声音反射形成的,此处不符合,故该选项错误。B、停止撞击大钟后,大钟仍在振动,所以还能发出声音,即 “余音未止”,故该选项正确。
C、不是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而是大钟本身还在振动,故该选项错误。
D、不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而是大钟实际还在振动发声,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1)声音的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用于区分不同发声体。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解答】A、女演员的声音尖细是因为音调高,而非响度大,故该选项错误。
B、音乐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的耳内,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故该选项正确。
C、人们通过音色区分不同演员的声音,而非音调,故该选项错误。
D、观众的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而非视网膜和耳蜗,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镜中的像和镜外的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通过转换法(如纸屑跳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2)噪声的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禁止鸣笛”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钢尺振动频率不同,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物体振动发声,且声音的频率在 20Hz - 20000Hz 之间、有传播介质、人耳听觉正常,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人耳才能听到声音。
【解答】A、鼓面振动使纸屑跳起,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可探究 “声音产生的条件”,故该选项正确。
B、“禁止鸣笛” 是阻止声源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C、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钢尺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可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该选项正确。
D、物体振动时,若声音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Hz - 20000Hz)、没有传播介质或人耳听觉有问题,都听不到声音,因此不是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①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解答】 由图可知,水平方向是MM',竖直方向是NN',∠M'OA=∠MOB=30°,
∠N'OA=∠N'OB=90°-30°=6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这两个角一个是入射角,一个是反射角,所以NN'是法线,MM'是界面;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判断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N'OA是入射角,∠N'OB是反射角,∠NOC是折射角,由∠NOC小于∠N'OA,可知空气在MM'上侧,玻璃在MM'下侧。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需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
(2)力的存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物体。
【解答】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故该选项错误。
B、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故该选项错误。
C、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发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故该选项正确。
D、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如果没有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力的作用,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检查木板棱是否直等利用了这一原理;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凸透镜取火利用了光的折射。
【解答】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该选项错误。
B、用冰透镜取火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故该选项错误。
C、用镜使阳光射入井底,是利用了光的反射,镜面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故该选项正确。
D、形成手影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A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
CD.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判断。
【解答】AB.水中的鱼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沿着折射光线反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鱼的虚像,故A、B错误;
CD.树木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会看到水中树木的虚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注意分析水面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当容器右端抬高后,由于水受重力作用,因此水面始终在水平方向,即使水面高度发生改变,但是水面的方向保持不变。因为入射光线的角度不变,所以入射角不变,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的反射角也不变。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的折射角也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 A、当v=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v=u=2f=20cm,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A、鸟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故该选项错误。
B、鸟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该选项正确。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鸟冲向水面时,倒影大小不变,故该选项错误。
D、平面镜成像中,像到水面的距离与鸟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与湖水深度无关,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用筷子敲击瓶身时,靠的是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根据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当用筷子敲击瓶身时,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水柱越来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丁、甲、乙、丙,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树影)的形成利用了这一原理;凸透镜成像: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后平行反射,漫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后向各个方向反射,电影屏幕上的 “影像” 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因为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 “倒影” 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光的折射,故该选项错误。
B、太阳光下的 “树影”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树挡住形成的阴影,故该选项正确。
C、“摄影” 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不是凹透镜,故该选项错误。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 “影像” 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不是镜面反射,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4;2;晶状体
(2)瞳孔
(3)②
(4)耳蜗;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乙图:
2、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图丙中,1鼓膜、2外耳道、3耳郭、4听小骨、5鼓室、6听觉神经、7半规管、8耳蜗。
【解答】(1)图甲中,眼球内折光系统由外到内依次由【4】角膜→房水→【2】晶状体→玻璃体构成。
(2)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作瞳孔对光反射。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能看清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5瞳孔变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引起的。
(3)近视眼的成像特点: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得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图乙中,②的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符合近视眼的成像特点,所以表示近视眼的是②。
(4)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图丙中,听觉感受器位于8耳蜗,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防止鼓膜破裂。
17.【答案】(1)C
(2)0.6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确定蜻蜓的实际位置,从而判断大鱼跃起的路线。
(2)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1)空中蜻蜓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水中的大鱼才能看到空气中的蜻蜓,折射光线进入了大鱼的眼睛,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大鱼逆着折射光线沿直线看到了蜻蜓的像在B点,如下图所示,像的位置比蜻蜓的实际位置偏高,则蜻蜓的实际位置在C点,所以大鱼应选择C路线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因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此时物距为0.6m,则像距也为0.6m。
18.【答案】下降;改变物体的形状;将桌面的微小形变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该装置中平面镜反射的作用是将微小的形变放大,便于观察。
【解答】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导致平面镜的角度发生变化,经2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下降。
这个实验中,桌面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该平面镜反射装置的作用是将桌面的微小形变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19.【答案】相互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水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解答】水火箭升空时,水对火箭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同时火箭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反作用力,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水火箭获得上升的推力不断升空,其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该力是水对火箭施加的,所以施力物体是水。
20.【答案】左;不变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解答】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因此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
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移动,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21.【答案】(1)反射
(2)靠近
(3)挡风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反射,形成了两个像。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3)光的反射(玻璃两个表面的反射):挡风玻璃有一定厚度,其前后两个表面都会反射光线,从而形成两个像,产生重影。
【解答】(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像也会靠近挡风玻璃,从而便于观察。
(3)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其前后两个表面都会反射光线,从而形成两个像,所以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反射,形成了两个像。
22.【答案】(1)凸透镜
(2)大于2f
(3)倒放
(4)将手机靠近透镜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能成实像用于投影。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解答】(1)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所以选用的透镜应该为凸透镜。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所以为了获得清晰的画面,透镜离墙的距离应大于2f。
(3)投影仪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如图乙是正立的手机画面,为了在墙上获得正立的画面,手机应该倒放。
(4)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若想让白墙上的像变大些,进行的操作是将手机靠近透镜,同时将投影仪远离白墙。
23.【答案】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要作出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解答】对于给定的光线,其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规律,该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应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据此画出折射光线即可。
24.【答案】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玻璃中画出反射光线;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并且反射角等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 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玻璃中画出反射光线;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5.【答案】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6.【答案】(1)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不能;在
(3)可逆的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漫反射:漫反射是指光线投射到粗糙表面时,它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所以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硬纸板的作用: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还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F 板不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3)光路的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沿着原来的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会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解答】(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若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 F 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将光线沿着 BO 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 OA 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答案】(1)大于
(2)底面BC
(3)会聚
(4)红光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从空气折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折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向哪个方向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
(4)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
【解答】(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4)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红光偏折弱就是更靠近空气中的光线的延长线,也就是折射角更大。
28.【答案】(1)刻度尺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前侧;等效替代法
(4)能;不能;虚
(5)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实验器材的作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2)玻璃板的作用: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探究方法:在实验中,人眼要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通过将未点燃的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用于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用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仍能观察到像;光屏也不能承接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析;
【解答】(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用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到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蜡烛 B 的位置,在光屏上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小柯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9.【答案】(1)同一高度
(2)倒立、缩小的实像;;30cm
(3)A;D;E
(4)B
(5)拉动;凹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调整: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至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大于像距v且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光路可逆性,当物距和像距互换时,也能成清晰的像。
(3)像的位置调整:随着蜡烛燃烧,烛焰下移,像会上移,可通过调整蜡烛、凸透镜或光屏的位置使像重新居中。
(4)凸透镜成像的完整性:凸透镜成实像时,即使遮住一部分,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会变暗。
(5)眼睛的调节与矫正: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水透镜)焦距应变长;若无法调节焦距,需用凹透镜矫正(模拟近视眼的矫正)。
【解答】(1)实验开始前,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至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光屏上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光路可逆性,蜡烛和光屏位置固定不动,只移动水透镜,当水透镜移动至30cm刻度处时,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像会偏离光屏中心,可通过将蜡烛适当往上移动(A)、将凸透镜适当往下移动(D)、将光屏适当往上移动(E)的方法让像重新居中,故答案为 ADE。
(4)用硬纸板将水透镜遮住一半,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由于透过的光线减少,像比原来暗,故答案为 B。
(5)当物体较远时,应拉动注射器,使水透镜的焦距变长;若注射器被卡住,无法改变水透镜的焦距,需给水透镜 “戴上” 适当度数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30.【答案】(1)介质种类;温度
(2)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00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
由得海水深度为:
s=vt=1500m/s×2s=3000m。
(3)不能用超声测位仪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从表中查出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海水深度。
(3)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无法传播。
【解答】 (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
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00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
由得海水深度为:
s=vt=1500m/s×2s=3000m。
(3)不能用超声测位仪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1 / 1浙江省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之江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测试 科学(第1章)
1.(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不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嗅神经 B.皮肤 C.耳 D.眼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1)感觉器官:是具有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功能的器官,如眼(视觉)、耳(听觉)、皮肤(触觉、温度觉等)。
(2)神经:主要承担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由神经纤维集结而成,不属于感觉器官。
【解答】A、嗅神经的功能是传导嗅觉冲动,属于神经,不是感觉器官,故该选项正确。
B、皮肤能感受触觉、温度觉等刺激,属于感觉器官,故该选项错误。
C、耳是听觉感觉器官,故该选项错误。
D、眼是视觉感觉器官,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5八上·杭州月考)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美国一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20岁女子声称,自己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感染症状,包括丧失听力、味觉和嗅觉。经研究证实发现个别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感官失调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以上症状不可能由神经损伤引起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味觉与嗅觉:味觉的形成与味蕾有关,但味觉失调也可能由神经传导等其他因素导致;嗅觉的形成与嗅细胞等有关,新冠导致的嗅觉失调是病毒感染而非年龄因素。
(2)听觉的形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解答】A、味觉失调不一定只是因为味蕾受损,还可能与神经传导等有关,故该选项错误。
B、听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故该选项正确。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非年龄造成的,故该选项错误。
D、以上症状可能由神经损伤引起,比如病毒损伤了与感觉相关的神经,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解答】A、“余音未止” 不是钟声的回音,回音是声音反射形成的,此处不符合,故该选项错误。B、停止撞击大钟后,大钟仍在振动,所以还能发出声音,即 “余音未止”,故该选项正确。
C、不是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而是大钟本身还在振动,故该选项错误。
D、不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而是大钟实际还在振动发声,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5八上·杭州月考)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精彩片段——“将进酒”,将古诗词以歌曲演唱,加上舞蹈表演,带给现场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女演员的声音尖细是因为响度太
B.音乐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的耳内
C.人们通过音调区分不同演员的声音
D.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分别在视网膜和耳蜗形成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1)声音的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用于区分不同发声体。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解答】A、女演员的声音尖细是因为音调高,而非响度大,故该选项错误。
B、音乐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的耳内,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故该选项正确。
C、人们通过音色区分不同演员的声音,而非音调,故该选项错误。
D、观众的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而非视网膜和耳蜗,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镜中的像和镜外的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可知选项C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6.(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观察鼓面上的纸屑跳起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通过转换法(如纸屑跳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2)噪声的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禁止鸣笛”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钢尺振动频率不同,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4)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物体振动发声,且声音的频率在 20Hz - 20000Hz 之间、有传播介质、人耳听觉正常,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人耳才能听到声音。
【解答】A、鼓面振动使纸屑跳起,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可探究 “声音产生的条件”,故该选项正确。
B、“禁止鸣笛” 是阻止声源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C、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钢尺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可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该选项正确。
D、物体振动时,若声音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Hz - 20000Hz)、没有传播介质或人耳听觉有问题,都听不到声音,因此不是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传播的示意图,其中实线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B 是拆射光线 B.AO是入射光线
C.入射角是30° D.空气在 NN'的右侧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①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解答】 由图可知,水平方向是MM',竖直方向是NN',∠M'OA=∠MOB=30°,
∠N'OA=∠N'OB=90°-30°=6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这两个角一个是入射角,一个是反射角,所以NN'是法线,MM'是界面;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判断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N'OA是入射角,∠N'OB是反射角,∠NOC是折射角,由∠NOC小于∠N'OA,可知空气在MM'上侧,玻璃在MM'下侧。
故答案为:B。
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一个物体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D.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需要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
(2)力的存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物体。
【解答】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故该选项错误。
B、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故该选项错误。
C、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发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故该选项正确。
D、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如果没有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力的作用,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四种事例中利用光的反射的是(  )
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B.用冰透镜取火
C.用镜使阳光射入井底
D.形成手影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检查木板棱是否直等利用了这一原理;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凸透镜取火利用了光的折射。
【解答】A、查木板的棱是否直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该选项错误。
B、用冰透镜取火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故该选项错误。
C、用镜使阳光射入井底,是利用了光的反射,镜面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故该选项正确。
D、形成手影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表示飞鸟看水中鱼或飞鸟看树倒影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AB.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分析;
CD.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判断。
【解答】AB.水中的鱼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沿着折射光线反向看回去,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鱼的虚像,故A、B错误;
CD.树木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后,我们会看到水中树木的虚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容器中的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若将容器右端抬高一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入射角不变,反射角增大 D.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注意分析水面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当容器右端抬高后,由于水受重力作用,因此水面始终在水平方向,即使水面高度发生改变,但是水面的方向保持不变。因为入射光线的角度不变,所以入射角不变,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的反射角也不变。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的折射角也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2.(2025八上·杭州月考)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 A、当v=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v=u=2f=20cm,所以f=10cm,故A错误;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5八上·杭州月考)平静的西湖水面上有数只鸟俯冲嬉戏。下列关于鸟在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鸟是等大的实像
B.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鸟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倒影变大
D.若湖水深3米,鸟与水中倒影距离为 6 米,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A、鸟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故该选项错误。
B、鸟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该选项正确。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鸟冲向水面时,倒影大小不变,故该选项错误。
D、平面镜成像中,像到水面的距离与鸟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与湖水深度无关,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有水,水面的高度不同。用嘴吹瓶口,如果能够分别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丁、甲、乙、丙 D.丁、丙、乙、甲
【答案】C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用筷子敲击瓶身时,靠的是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根据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当用筷子敲击瓶身时,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水柱越来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来越低,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低;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高到低分别是:丁、甲、乙、丙,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
故答案为:C。
15.(2025八上·杭州月考)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B.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B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树影)的形成利用了这一原理;凸透镜成像: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后平行反射,漫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后向各个方向反射,电影屏幕上的 “影像” 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因为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A、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 “倒影” 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光的折射,故该选项错误。
B、太阳光下的 “树影”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树挡住形成的阴影,故该选项正确。
C、“摄影” 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不是凹透镜,故该选项错误。
D、放电影时,屏幕上的 “影像” 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漫反射,不是镜面反射,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乙是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眼球内折光系统由外到内依次由【   】 房水 【   】    玻璃体构成。(【】中填序号,横线上填结构名称,下同。)
(2)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能看清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   变大了。
(3)图乙所示为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球同时看一个圆球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表示近视眼的是   。
(4)图丙中,听觉感受器位于   ,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   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   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1)4;2;晶状体
(2)瞳孔
(3)②
(4)耳蜗;咽鼓管;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乙图:
2、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图丙中,1鼓膜、2外耳道、3耳郭、4听小骨、5鼓室、6听觉神经、7半规管、8耳蜗。
【解答】(1)图甲中,眼球内折光系统由外到内依次由【4】角膜→房水→【2】晶状体→玻璃体构成。
(2)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这叫作瞳孔对光反射。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能看清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5瞳孔变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引起的。
(3)近视眼的成像特点:近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得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图乙中,②的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符合近视眼的成像特点,所以表示近视眼的是②。
(4)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图丙中,听觉感受器位于8耳蜗,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空气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防止鼓膜破裂。
17.(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的荷尖上,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请回答:
(1)大鱼应该选择图中   (选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答案】(1)C
(2)0.6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确定蜻蜓的实际位置,从而判断大鱼跃起的路线。
(2)平面镜所成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解答】(1)空中蜻蜓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水中的大鱼才能看到空气中的蜻蜓,折射光线进入了大鱼的眼睛,此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大鱼逆着折射光线沿直线看到了蜻蜓的像在B点,如下图所示,像的位置比蜻蜓的实际位置偏高,则蜻蜓的实际位置在C点,所以大鱼应选择C路线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2)因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此时物距为0.6m,则像距也为0.6m。
18.(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装置,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经2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   (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   。该平面镜反射装置的作用是   。
【答案】下降;改变物体的形状;将桌面的微小形变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该装置中平面镜反射的作用是将微小的形变放大,便于观察。
【解答】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桌面发生形变,导致平面镜的角度发生变化,经2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下降。
这个实验中,桌面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该平面镜反射装置的作用是将桌面的微小形变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19.(2025八上·杭州月考)水火箭的舱体主要由饮料瓶衔接而成,把水注入“动力舱”,加入高压,在反冲力的作用下,“水火箭”即能快速升空,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水火箭获得上升的推力不断升空,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该力的施力物体是   。
【答案】相互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水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解答】水火箭升空时,水对火箭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同时火箭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反作用力,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水火箭获得上升的推力不断升空,其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该力是水对火箭施加的,所以施力物体是水。
20.(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O点的   (选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选“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左;不变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解答】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因此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
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移动,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21.(2025八上·杭州月考)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所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所),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仪盘上的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   (选填“远离”“靠近”)挡风玻璃。
(3)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   。
【答案】(1)反射
(2)靠近
(3)挡风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反射,形成了两个像。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3)光的反射(玻璃两个表面的反射):挡风玻璃有一定厚度,其前后两个表面都会反射光线,从而形成两个像,产生重影。
【解答】(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像也会靠近挡风玻璃,从而便于观察。
(3)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厚度,其前后两个表面都会反射光线,从而形成两个像,所以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反射,形成了两个像。
22.(2025八上·杭州月考)爱动脑筋的小金在项目化学习中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简易投影仪。他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设计如图甲所示。
(1)选用的透镜应该为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2)为了获得清晰的画面,透镜离墙的距离应    (选填“小于f”“大于f且小于2f”或“大于2f”)。
(3)如图乙是正立的手机画面,为了在墙上获得正立的画面,手机应该   (选填“正放”或“倒放”)。
(4)若想让白墙上的像变大些,进行的操作是   ,同时将投影仪远离白墙。
【答案】(1)凸透镜
(2)大于2f
(3)倒放
(4)将手机靠近透镜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能成实像用于投影。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解答】(1)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所以选用的透镜应该为凸透镜。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所以为了获得清晰的画面,透镜离墙的距离应大于2f。
(3)投影仪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如图乙是正立的手机画面,为了在墙上获得正立的画面,手机应该倒放。
(4)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若想让白墙上的像变大些,进行的操作是将手机靠近透镜,同时将投影仪远离白墙。
23.(2025八上·杭州月考)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前后的光线。
【答案】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要作出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解答】对于给定的光线,其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焦点,根据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规律,该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应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据此画出折射光线即可。
24.(2025八上·杭州月考)一束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请作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答案】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玻璃中画出反射光线;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并且反射角等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 过入射点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玻璃中画出反射光线;
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根据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5.(2025八上·杭州月考)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答案】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2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硬纸板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0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   。
(2)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将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OA 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答案】(1)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不能;在
(3)可逆的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漫反射:漫反射是指光线投射到粗糙表面时,它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所以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硬纸板的作用: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还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F 板不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3)光路的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沿着原来的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会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解答】(1)实验时从硬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入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其中硬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若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 F 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如果将光线沿着 BO 方向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着 OA 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2025八上·杭州月考)三棱镜是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 小胡用红光以一定角度斜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如图1所示。改变斜射角度,光路如图2、图3所示。回答问题:
(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 A”或“底面 BC”)偏折。
(3)了解了小胡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胡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胡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
(4)小胡还利用三棱镜进行了光的色散实验,得到红上紫下的彩色光带。为什么是红上紫下而不是紫上红下排列 小胡经过思考,发现其原因是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从相同角度斜射入玻璃时,   的折射角会更大一些(选填“红光”或“紫光”)。
【答案】(1)大于
(2)底面BC
(3)会聚
(4)红光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从空气折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折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向哪个方向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
(4)不同颜色的光经玻璃的折射本领不同;
【解答】(1)分析图1、2或3可知,当光线从玻璃中折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红光都向底面BC偏折;
(3)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
(4)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红光偏折弱就是更靠近空气中的光线的延长线,也就是折射角更大。
28.(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厚为2mm的茶色玻璃:带支架的厚为2mm的无色玻璃;铅笔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
(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请判断该同学是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蜡烛B的位置,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像。
(5)小胡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 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答案】(1)刻度尺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前侧;等效替代法
(4)能;不能;虚
(5)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实验器材的作用: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2)玻璃板的作用: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探究方法:在实验中,人眼要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通过将未点燃的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用于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用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仍能观察到像;光屏也不能承接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据此分析;
【解答】(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用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到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蜡烛 B 的位置,在光屏上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小柯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9.(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胡在实验室利用水透镜和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前,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至   。
(2)图中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如果光具座上的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固定不动,只移动水透镜,请问移动至   刻度处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的像会偏离光屏中心,下列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让像重新居中____。
A.小心将蜡烛适当往上移动 B.小心将蜡烛适当往下移动
C.将凸透镜适当往上移动 D.将凸透镜适当往下移动
E.将光屏适当往上移动 F.将光屏适当往下移动
(4)如果这时小胡用硬纸板将水透镜遮住一半,则____。
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
C.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相同
(5)用自制的水透镜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情况,通过推拉注射器,调节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即“曲度”)可以改变水透镜的焦距。若物体较近时,恰好能使像成在光屏上;则当物体较远时,应   注射器,使水透镜的焦距变长,若注射器被卡住,无法改变水透镜的焦距,则给水透镜“戴上”适当度数的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同样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同一高度
(2)倒立、缩小的实像;;30cm
(3)A;D;E
(4)B
(5)拉动;凹透镜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调整: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至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大于像距v且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光路可逆性,当物距和像距互换时,也能成清晰的像。
(3)像的位置调整:随着蜡烛燃烧,烛焰下移,像会上移,可通过调整蜡烛、凸透镜或光屏的位置使像重新居中。
(4)凸透镜成像的完整性:凸透镜成实像时,即使遮住一部分,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会变暗。
(5)眼睛的调节与矫正: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水透镜)焦距应变长;若无法调节焦距,需用凹透镜矫正(模拟近视眼的矫正)。
【解答】(1)实验开始前,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至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光屏上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光路可逆性,蜡烛和光屏位置固定不动,只移动水透镜,当水透镜移动至30cm刻度处时,光屏上又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像会偏离光屏中心,可通过将蜡烛适当往上移动(A)、将凸透镜适当往下移动(D)、将光屏适当往上移动(E)的方法让像重新居中,故答案为 ADE。
(4)用硬纸板将水透镜遮住一半,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由于透过的光线减少,像比原来暗,故答案为 B。
(5)当物体较远时,应拉动注射器,使水透镜的焦距变长;若注射器被卡住,无法改变水透镜的焦距,需给水透镜 “戴上” 适当度数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30.(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种类 介质种类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00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   。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 后收到回波,求海水深度是多少米(请列式计算)
(3)我们能不能用超声测位仪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为什么
【答案】(1)介质种类;温度
(2)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00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
由得海水深度为:
s=vt=1500m/s×2s=3000m。
(3)不能用超声测位仪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信息总结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固体的传声速度大于液体、气体中的传声速度;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温度越高,传声速度越快。
(2)从表中查出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海水深度。
(3)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无法传播。
【解答】 (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
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
②声音在 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温度为 25℃的海水中的速度v=1500m/s,
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
由得海水深度为:
s=vt=1500m/s×2s=3000m。
(3)不能用超声测位仪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