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测试卷 科学(1.1-3.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测试卷 科学(1.1-3.4)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测试卷 科学(1.1-3.4)
1.(2025九上·杭州月考)正确操作是实验成功、保证安全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测定溶液的pH
C.验证酸碱之间反应
D.稀释浓硫酸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闻药品气味“扇闻法”分析;
B、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解答】A、正确闻药品气味要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不能将鼻孔凑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B、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
C、滴管要在容器口上方垂直悬空滴加液体,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倒入水中,并有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5九上·杭州月考)10克 a%的盐酸和10克a%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值
A.>7 B.=7 C.<7 D.不能确定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比:盐酸(HCl)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其中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当两者质量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HCl)物质的量更多。
【解答】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均为10g,溶质质量分数均为a%,则HCl的质量为10g×a%,NaOH的质量为10g×a%。
根据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36.5份质量的HCl与40份质量的NaOH恰好完全反应。由于36.5<40,所以等质量的HCl和
NaOH反应时,HCl有剩余。反应后溶液呈酸性,pH<7。
故答案为:C。
3.(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滑板运动员从高处平台的末端水平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
A.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增大
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
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增大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小
【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当物体下落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机械能守恒:不计空气阻力时,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解答】A、运动员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因为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变,不是增大,故该选项错误。
B、运动员下落时高度减小、速度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且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变,故该选项正确。
C、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且机械能不变,不是增大,故该选项错误。
D、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且机械能不变,不是减小,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5九上·杭州月考)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如图所示。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接近图中的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铅球的运动轨迹:铅球离手后在空中先上升后下落,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因此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A、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与铅球先上升后下落的高度变化不符,故该选项错误。
B、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从 0 开始先增大后减小,而铅球离手时具有一定高度,重力势能不为 0,故该选项错误。
C、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铅球高度先增后减的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D、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从初始值开始先增大后减小,与铅球先上升(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后下落(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的过程一致,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5九上·杭州月考)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甲: Na2CO3、稀HCl 乙: NaOH
B.甲: Zn、稀H2SO4 乙: Ba(NO3)2溶液
C.甲: MgO、稀盐酸 乙: AgNO3
D.甲: CuO、稀H2SO4 乙: BaCl2溶液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1)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化:当试管 Ⅰ 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时,装置内压强增大,会将试管 Ⅰ 中的液体压入试管 Ⅱ 中,若试管 Ⅱ 中的试剂能与压入的液体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会出现题目中的实验现象。
(2)常见化学反应及沉淀生成:需要分析各选项中试管 Ⅰ 的反应是否产生气体,以及试管 Ⅱ 中反应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A、甲中Na2 CO3与稀HCl反应生成CO2 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甲中液体压入乙中,乙中NaOH与压入的NaCl、HCl(可能剩余)反应,无白色沉淀生成,故该选项错误。
B、甲中Zn与稀H2 SO4 反应生成H2 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甲中生成的ZnSO4 溶液压入乙中,乙中Ba(NO3 ) 2 与ZnSO4反应生成BaSO4 白色沉淀,故该选项正确。
C、甲中MgO与稀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会将甲中液体压入乙中,无白色沉淀生成,故该选项错误。
D、甲中CuO与稀H2 SO4反应无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会将甲中液体压入乙中,无白色沉淀生成,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胡和小新决定进行爬山比赛,他们同时出发,想判断谁的功率大,不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
A.山的高度 B.二人的体重 C.爬山的时间 D.二人的身高
【答案】D
【知识点】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P等于功W除以时间t,即 ;而爬山时克服重力做的功W=Gh(G是体重,h是山的高度),所以功率。
【解答】A、山的高度h是计算功的必要物理量,故该选项错误。
B、二人的体重G是计算功的必要物理量,故该选项错误。
C、爬山的时间t是计算功率的必要物理量,故该选项错误。
D、二人的身高与爬山的功和功率无关,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 Fe3+、Na+、OH- B.K+ 、SO42、Ba2+、NO3-
C.Cl-、K+、SO42-、Na+ D.Ca2+ 、Cl-、CO32-、Na+
【答案】C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H+、OH-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B、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显蓝色,故选项错误。
C、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H+、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一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 HCl 过量CaCO3、过滤
B NaOH 溶液 Ca(OH)2 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C FeCl3溶液 HCl 过量铁粉、过滤
D CO2 H2O 通过盛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1)除杂的原则: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2)金属的化学性质: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也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解答】A、HCl能与过量CaCO3 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该选项正确。
B、Ca(OH)2能与适量Na2 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该选项正确。
C、HCl和FeCl3溶液均能与过量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该选项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5九上·杭州月考)向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用如图所示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甲 乙
A 铜、锌的混合物 稀盐酸
B 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钡溶液
D 铁钉 稀盐酸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2)酸碱盐的反应顺序:当溶液中有多种溶质时,加入的试剂会先与其中一种溶质反应,再与另一种溶质反应。
【解答】A、铜不与稀盐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氢气,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该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硫酸反应完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沉淀质量先为 0,后逐渐增加,最后保持不变,与图像一致,故该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该选项错误。
D、铁钉与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氢气,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AC>BC,用相同的推力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AC和BC 分别将同一重物从底部推到顶端,则此过程中
A.两次推力做功大小相同
B.两次克服摩擦力做功大小相同
C.两次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大小相同
D.两个斜面的支持力对物体做功大小不相等
【答案】C
【知识点】功;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功的计算公式:功W等于力F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的乘积,即W=Fs;克服重力做功W=Gh(G是物体重力,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克服摩擦力做功与斜面的长度和摩擦力有关。
(2)力做功的条件: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
【解答】A、已知AC>BC,推力F相同,根据W=Fs,两次推力做功WAC =F×AC,W BC =F×BC,所以W AC >W BC,故该选项错误。
B、同一重物,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斜面越陡(BC更陡),摩擦力越小,且AC>BC,根据克服摩擦力做功Wf =fs,两次克服摩擦力做功大小不同,故该选项错误。
C、同一重物,上升的高度h相同(都是从底部到顶端C的竖直高度),根据W=Gh,两次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大小相同,故该选项正确。
D、斜面的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斜面,物体沿斜面移动,支持力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不做功,两次支持力做功都为0,大小相等,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天平 B.开瓶器
C.钳子 D.食品夹
【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杠杆的分类: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和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解答】A、天平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属于等臂杠杆,故该选项错误。
B、开瓶器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该选项错误。
C、钳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该选项错误。
D、食品夹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A点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B 点施加一个力并使该力最小,该力应沿
A.BM方向 B.BN方向 C.BP方向 D.BQ方向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杠杆中最小力问题
【解析】【分析】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都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则动力越小。所以要判断哪个动力最小,就看哪个动力对应的动力臂最长。支点与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最长的动力臂,与这条动力臂垂直的力即为最小动力。
【解答】 由图可知,O为支点,A点挂一重物,阻力方向向下,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B点施加一个力,则动力F与杠杆垂直且方向向下,
要使该力最小,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都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则动力越小;
由图可知,BP 对应的动力臂最长,所以该力应沿BP 方向。
故答案为:C。
13.(2025九上·杭州月考)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A.NaOH CuSO4 Na2CO3 B.NaOH HCl Ba(NO3)2
C.Ba(OH)2 CuSO4 CuO D.KOH HNO3 K2CO3
【答案】D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A、C能与稀硫酸反应,硫酸能转化为B,A与B能发生反应,B与C能发生反应,且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带入验证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硝酸钠与硫酸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但盐酸不能与硝酸钡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Ba(OH)2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但硫酸铜不能与氧化铜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K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硫酸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碳酸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KOH、K2CO3均硝酸反应,能与且它们分别属于碱、酸、盐,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4.(2025九上·杭州月考)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至 b段发生的反应是NaOH+HCl═NaCl+H2O
B.a至d段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
C.c至 d段溶液pH不断增大
D.c点比 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 A、a至b段发生的反应是:NaOH+HCl═NaCl+H2O,该选项说法正确;
B、a至c段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c至d段氯化钠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碱性增强,pH不断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溶质是氯化钠,a点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5.(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一根可绕O点转动的均匀硬棒重为G,在棒的一端始终施加水平力F,将棒从图示位置缓慢提起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  )
A.F的力臂变小,F的大小变大 B.F的力臂变大,F的大小变小
C.重力G与它的力臂乘积变大 D.重力G与它的力臂乘积保持不变
【答案】B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力臂的概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分析动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在棒的一端始终施加水平力F,将棒从图示位置缓慢提起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根据力臂的定义可知,F的力臂变大,重力G的力臂减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可知,重力不变,重力的力臂减小,则重力与重力的力臂的乘积减小,动力臂变大,故动力F减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5九上·杭州月考)从H、O、S、C、Na元素中的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化学式填在空格中:
(1)写出一种酸:    。
(2)写出一种碱:    。
(3)写出一种盐:    。
【答案】(1)H2 SO4
(2)NaOH
(3)Na2 C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2)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的化合物。
(3)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1)从给定元素中,可组成的酸有硫酸(H2 SO4)。
(2)可组成的碱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3)可组成的盐有碳酸钠(Na2 CO3)等。
17.(2025九上·杭州月考)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同学总结了盐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五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请回答:
(1)利用如图盐酸性质②可除去铁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填字母)。
A.Na2CO3 B.CuSO4 C.NaCl D.AgNO3
(3)图中⑤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
【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
(2)A;D
(3)碱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盐的定义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根据碱的特征及通性分析.
(3)根据酸的通性进行分析;
【解答】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A、Na2 CO3 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正确。
B、CuSO4 与盐酸不反应,不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错误。
C、NaCl与盐酸不反应,不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错误。
D、AgN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有沉淀生成,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D。
(3)根据酸的通性,能与酸碱指示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反应,还能与碱反应;
18.(2025九上·杭州月考)为保护环境,工业废水检测合格才能排放,某废水经过处理后还含有氢氧化钡而呈碱性(不含其它杂质),小滨取该废水样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溶液来测定氢氧化钡的浓度。
(1)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将下列操作合理排序   。
A、量取
B、计算
C、溶解
(2)溶解时,小滨将适量水缓慢倒入装有适量浓硫酸的量筒中,此操作存在问题,请将其改正:   。
(3)取废水样品 20克,滴加1滴酚酞试液,逐滴加入9.8%稀硫酸,恰好褪色时用去稀硫酸4克,则该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BAC
(2)将适量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3.42%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消耗硫酸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消耗氢氧化钡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1)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浓硫酸和水的质量,再量取所需的浓硫酸和适量的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AC。
(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小滨将适量水缓慢倒入装有适量浓硫酸的量筒中,此操作存在问题,应改为:将适量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设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x=3.42%
答: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3.42%。
19.(2025九上·杭州月考)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能的形式:
(1)运载火箭使用偏二甲肼作为主要燃料,其中储存了   。
(2)火箭发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时具有   。
(3)升空过程中的火箭具有   。
(4)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展开两块巨大的电池板吸收太阳发出的   。
【答案】(1)化学能
(2)声能
(3)机械能
(4)太阳能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化学能的定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或储存的能量,燃料中储存的能量属于化学能。
(2)声能的定义:声音具有的能量,火箭发射时的巨大声音具有声能。
(3)机械能的组成: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升空的火箭有速度和高度,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即机械能。
(4)太阳能的定义:太阳辐射出的能量,电池板吸收的是太阳的太阳能。
【解答】(1)偏二甲肼作为燃料,其中储存了化学能。
(2)火箭发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时具有声能。
(3)升空过程中的火箭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4)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展开的电池板吸收太阳发出的太阳能。
20.(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同学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若要证明反应发生,实验思路有两条:①验证反应物消失;②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1)从甲试管中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并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钡已经发生反应的结论。其实验原理所选用的思路是   (填“①”或“②”)。
(2)根据图乙,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
【答案】(1)①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思路,验证反应物消失是通过检验某一反应物是否存在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
(2)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酸中的氢离子(H+)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分子(H2O)。
【解答】(1)无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若盐酸与氢氧化钡未反应,溶液显碱性,滴入酚酞会变红;现在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氢氧化钡这种反应物了,所以其实验原理所选用的思路是①验证反应物消失。
故答案为:①。
(3)从图乙可以看到,氢氧化钡在溶液中解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在溶液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反应后生成氯化钡(在溶液中以钡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存在)和水。所以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1.(2025九上·杭州月考)甲站在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乙站在以0.7m/s的速度匀速下行的自动扶梯上,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该时刻甲的重力势能   乙的重力势能,甲的动能   乙的动能。(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小于;小于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答】在图示位置中,甲、乙两人的高度相同,甲的质量比乙小,根据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由质量和举高的高度这两个因素来决定可知,所以甲的重力势能小于乙的重力势能。
在图示位置中,甲的速度比乙小,甲的质量比乙小,根据动能的大小由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来决定可知,所以甲的动能小于乙的动能;
22.(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第一次用竖直向上的力 只作用于 ab 的中点,第二次用竖直向上的力F2作用于 bc的中点,都使它们在竖直方向上慢慢向上移动h(h1   F2; F1所做的功 F1   F2所做的功; 第一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第二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等于;等于;等于
【知识点】功;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砖不滑动时可认为砖是以触地点为支点形成的一种转动,因微微抬起所以可以看做为转动的动态平衡;在逐渐抬起的过程中,动力始终向上;动力臂大小不变;物体的重力和阻力臂也保持不变,从而可知动力的大小变化。
(2)根据公式W=FS可以比较出两个力做功的多少。
(3)根据公式W=Gh可以比较出克服重力做功的多少。
【解答】 第一次以与地面接触的下边为支点转动,F1克服重力才能将砖抬起,
即F1×cb=mg×cb;
F1=mg;
第二次同理有:
F2×ab=mg×ab,F2=mg,所以F1=F2;
拉力F1做的功W1=F1h
拉力F2做的功W2=F2h
因为F1=F2,所以W1=W2。
第一次克服重力做的功W1=Gh1,
第二次克服重力做的功W2=Gh2,
因为两块砖都是沿着拉力慢慢向上移动h,h1=h2=h,所以W1=W2。
23.(2025九上·杭州月考)化工生产中需要对原料提纯,以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经测定某氯化钠样品中混有硫酸钠,为了除去杂质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根据某学生设计方案回答问题。
(1)写出步骤②中化学方程式   。
(2)操作②能否用硝酸钡溶液 说明理由   。
(3)步骤②,应加入   (填“少量”或“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4)此设计方案不严密,请补充缺少的实验步骤   。
【答案】(1)BaCl2+Na2SO4═BaSO4↓+2NaCl
(2)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判断硫酸钠已除尽,方法是向上清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3)过量
(4)过滤后加入足量稀盐酸。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解答;
(2)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解答;
(3)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4)根据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1)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2)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判断硫酸钠已除尽,方法是向上清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3)进行步骤②后,判断硫酸钠已除尽的方法是取步骤②后的澄清溶液于试管中,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这样才能将硫酸钠完全除去。
(4)此设计方案不严密,是因为没有除去过量的碳酸钠,补充的实验步骤应该是过滤后加入足量稀盐酸。
24.(2025九上·杭州月考)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曹同学设计了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让铁球从同一斜面上某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铁球与纸盒在水平面上共同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   (填“铁球”或“纸盒”)动能的影响因素。
(2)分析乙、丙两图,可得结论:   
(3)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该实验将   (填“还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纸盒将在光滑水平面上做   。
【答案】(1)铁球
(2):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甲、乙
(4)不能;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动能的影响因素探究,实验中通过铁球撞击纸盒的距离来反映铁球的动能大小,因此探究的是铁球动能的影响因素。
(2)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分析乙、丙两图,铁球质量相同,从不同高度滚下,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撞击纸盒的距离不同。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需控制速度相同(即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改变质量。
(4)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不受摩擦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无法通过纸盒移动的距离来反映铁球的动能大小。
【解答】(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铁球动能的影响因素,因为实验通过铁球撞击纸盒的距离来体现铁球动能的大小。
(2)分析乙、丙两图,铁球质量相同,从不同高度滚下(乙图高度h大于丙图高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乙图中纸盒移动距离s2大于丙图中s3,可得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需控制速度相同(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改变质量,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纸盒将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通过纸盒移动的距离来判断铁球动能的大小,因此该实验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5.(2025九上·杭州月考)“用微观思想解决宏观物质问题”是重要的学科观念,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
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如图甲是项目活动小组同学探究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的实验,根据思维路径,小组同学认为实验①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其本质是Ba2+与CO2,的反应,且 Ba2+与CO2-的反应存在三种情况:
①恰好反应: ②Ba2-过量; ③CO3过量。
请回答:
(1)为验证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微粒成分。
①小科取实验①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小科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②小金则取实验①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实验①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已经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请对小金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2)若向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滴加稀盐酸,沉淀质量随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像a——b段沉淀质量不改变的原因是   。
(3)若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不滴加稀盐酸,直接将图甲实验①、②试管中所得混合物倒入洁净的③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烧杯③中最终得到的溶液溶质成分可能是   (写化学式)。
【答案】(1)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钡离子或者过量的碳酸根离子;②小金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所以碳酸钠可能过量;;小金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所以碳酸钠可能过量;
(2)稀盐酸先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
(3)NaCl、BaCl2或HCl、NaCl、BaCl2。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1)①根据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碳酸钠可能过量来分析解答;
(2)根据稀盐酸先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沉淀溶解来分析解答;
(3)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
【解答】 (1)①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若反应后溶液中存在钡离子,加入稀硫酸,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若存在过量的碳酸根离子,加入稀硫酸,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小科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钡离子或者过量的碳酸根离子;
②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如果向实验①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有可能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也有可能是碳酸钠过量,溶液中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所以小金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所以碳酸钠可能过量;
(2)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当向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沉淀溶解,所以图像a-b段沉淀质量不改变;
(3)实验①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②中稀盐酸有剩余(因为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沉淀全部溶解),将①、②试管中所得混合物倒入洁净的③烧杯中,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且稀盐酸可能有剩余,所以最终得到的溶液溶质成分是NaCl、BaCl2或HCl、NaCl、BaCl2。
26.(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金进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他所列实验步骤如下:
A求出每次实验中的“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数值,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B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几次,将数据填在表格内。
C记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值。
D把钩码挂在杠杆的支点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小金漏掉的重要一步是   。
若该步骤的序号为“E”,则正确合理的步骤顺序依次是   (填字母序号)。
(2)下面三幅图是小金的实验情况,下表为实验数据记录表:(杠杆上每小格表示 4 厘米每个钩码重1牛)。
次数 F1/牛 l1厘米 F2/牛 l2/厘米 /(牛·厘米) /(牛·厘米)
1 1   2 4   8
2 2 8   16   16
3 2 12 3   24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为   (用文字表述)。
【答案】(1)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E、D、C、B、A。
(2)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步骤,实验前需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消除,且便于测量力臂。
(2)杠杆平衡条件,即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来总结这一结论。
【解答】(1)在实验前,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根据实验的基本步骤,所以首先为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挂钩码进行实验,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并记录数据。改变力和力臂再做几次,并记录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正确合理的步骤顺序依次是E、D、C、B、A。
(2)通过数据分析:
第 1 次:F1l1= 1N×8cm = 8N·cm,F2l2= 2N×4cm = 8N·cm;
第 2 次:F1l1= 2N×8cm = 16N·cm, F2l2 = 1N×16cm = 16N·cm;
第 3 次:F1l1 = 2N×12cm = 24N·cm, F2l2 = 3N×8cm = 24N·cm。
得出实验结论为杠杆平衡时,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27.(2025九上·杭州月考)兴趣小组以“土壤酸碱性形成原因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研究。
【任务一】测定土壤的酸碱度及对作物的影响取我市某区3 份不同地方土样,干燥后分别与自来水按2:5的质量比混合,操作如下图所示。测得三个土样的pH 分别为5、1、5.2、5.3。
(1)纱布相当于过滤器中的   (填实验材料名称)。
(2)请指出该实验中不够严密的地方   (写一点)。
(3)模拟不同酸碱度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项目小组分别在5个烧杯中倒入不同pH 溶液50mL,保持其他条件一致,放入8粒大小一样的绿豆,观察记录,数据如图,由图可知结论,   。
(4)【任务二】酸性土壤形成的原因及改良
长期施用一些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以化肥为例: 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认为可以加入熟石灰来改良已酸化的土壤,请你解释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而用熟石灰: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滤纸
(2)使用自来水而不是蒸馏水
(3)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影响,pH 为 8 时更有利于绿豆芽生长;
(4)氢氧化钠腐蚀性强、碱性过强,会损害土壤和植物,熟石灰碱性较弱且经济实惠。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的组成,过滤器由漏斗、滤纸等组成,滤纸起到分离固体和液体的作用,纱布在此实验中功能类似滤纸。
(2)实验的严谨性要求,在探究实验中,应控制变量,使用蒸馏水可避免自来水本身的酸碱性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 pH 溶液中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分析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4)酸碱中和反应在改良土壤中的应用,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强碱性,使用时会对土壤和植物造成危害,而熟石灰碱性较弱且价格低廉、来源广泛。
【解答】(1)纱布相当于过滤器中的滤纸,滤纸在过滤操作中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纱布在此实验中起到类似的分离土壤固体和浸取液的作用。
(2)该实验中不够严密的地方是使用自来水而不是蒸馏水,因为自来水可能本身带有一定的酸碱性,会影响土壤浸取液 pH 的测定结果,应使用蒸馏水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3)由图可知,在不同 pH 溶液中,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不同,pH 为 8 时绿豆芽生长最好,因此结论为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影响,该实验中 pH 为 8 的环境更有利于绿豆芽的生长。
(4)不用氢氧化钠而用熟石灰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强碱性,会损害土壤和植物,而熟石灰碱性较弱,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不会对土壤和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28.(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一瓶忘了盖瓶盖的 NaOH 固体,对其成分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同学们作出了以下猜想,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 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1: 只含 NaOH:
猜想2:只含有
猜想3: 含有 NaOH 和 Na2CO3;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   不成立。
(2)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回答:
①加入过量 BaCl2溶液的作用是   。
②不能用适量 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   。
【答案】(1)1
(2)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个氯化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猜想1不成立。
(2)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故填: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②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29.(2025九上·杭州月考)“液态阳光”是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以甲醇为代表的液态燃料和有机化学品的技术。目前我国“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已经投产运行,该项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取甲醇(理论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转移至甲醇中)三个基本单元构成。
请回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该液体燃料含有的主要成分为氢气、甲醇
B.该项目最终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
C.“液态阳光”项目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碳排放及气候变化问题
D.甲醇、二氧化碳都属于有机物
(2)可用 NaOH 溶液实现“碳捕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理论上计算,合成16 吨甲醇(CH3OH)能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答案】(1)B
(2)2NaOH+CO2=Na2CO3+H2O
(3)设合成16吨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22t
答:合成16t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t。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液态阳光”技术的原理和相关物质的性质,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2)依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甲醇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通过甲醇的质量计算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 (1)A、该液体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甲醇,氢气是制取甲醇的原料,不是液体燃料成分,故A错误。
B、该项目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最终将光能转化为甲醇中的化学能,类似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故B正确。
C、“液态阳光”项目能减少碳排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碳排放及气候变化问题,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虽然含碳元素,但它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B。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设合成16吨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22t
答:合成16t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t。
30.(2025九上·杭州月考)跳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健身活动,经测试;质量为50kg的小张同学1min跳绳120次,每次离地约0.05m(假设每次离地高度和时间都相同)。
(1)小张同学跳一次做功多少焦耳
(2)他在这 1m in的锻炼中的功率是多大
【答案】(1)小张的体重G=mg=50kg×9.8N/kg=490N,
小张同学跳一次做功:W=Gh=490N×0.05m=24.5J;
(2)1min做的总功W总=120×24.5J=2940J,
消耗的功率:;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G=mg求出小红的体重,根据W=Gh求出跳一次做的功;
(2)求出1min做的总功,根据求出功率;
【解答】 (1)小张的体重G=mg=50kg×9.8N/kg=490N,
小张同学跳一次做功:W=Gh=490N×0.05m=24.5J;
(2)1min做的总功W总=120×24.5J=2940J,
消耗的功率:;
31.(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明将14.4g含杂质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90g稀盐酸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t/s 10 t1 l2 l3 l4 ls 16 17
气体质量m/g 0 0.88 1.76 2.64 3.52 4.4 x 4.4
(1)表中X 的值为   。
(2)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3)计算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答案】(1)4.4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反应生成 NaCl的质量为 y。
解得:x=10.6g,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4.4g-10.6g=3.8g;
(3)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11.7g+3.8g=15.5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由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根据图表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和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3)溶质质量的计算,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包括原样品中的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需分别计算后求和。
【解答】 (1)根据图表数据在T5和T7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均为4.4g,说明在T5时碳酸钠已完全反应后,故T6时生成CO2的质量为4.4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反应生成 NaCl的质量为 y。
解得:x=10.6g,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4.4g-10.6g=3.8g;
答: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3.8g;
(3)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11.7g+3.8g=15.5g
32.(2025九上·杭州月考)一轻质杠杆AB水平放置,杠杆长1米,O为杠杆的支点,OA 长0.2米,B点用量程为10牛的弹簧测力计竖直提起,其装置如图所示。
(1)将一只西瓜悬挂于杠杆上,悬挂点距O点0.4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牛,求该西瓜的重力;
(2)要使轻质杠杆AB始终处于水平平衡,求西瓜悬挂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
【答案】(1)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G×L=F×(AB-OA),
则,G×0.4m=8N×(1m-0.2m),
解得西瓜的重力:G=16N。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10N,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时,d'=0m,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G×d''=F最大×(AB-OA),
则,16N×d''=10N×(1m-0.2m),
解得,d''=0.5m。
西瓜悬挂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
0≤d≤0.5m。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杠杆的应用
【解析】【分析】 (1)AB是杠杆,O是支点,西瓜对杠杆的拉力是阻力,悬挂点和支点之间的距离是阻力臂,OB是动力臂,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是动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西瓜重力。
(2)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拉力是10N,西瓜的重力不变,能求出悬挂点的最大距离。
【解答】 (1)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G×L=F×(AB-OA),
则,G×0.4m=8N×(1m-0.2m),
解得西瓜的重力:G=16N。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10N,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时,d'=0m,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G×d''=F最大×(AB-OA),
则,16N×d''=10N×(1m-0.2m),
解得,d''=0.5m。
西瓜悬挂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
0≤d≤0.5m。
1 / 1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测试卷 科学(1.1-3.4)
1.(2025九上·杭州月考)正确操作是实验成功、保证安全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测定溶液的pH
C.验证酸碱之间反应
D.稀释浓硫酸
2.(2025九上·杭州月考)10克 a%的盐酸和10克a%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值
A.>7 B.=7 C.<7 D.不能确定
3.(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滑板运动员从高处平台的末端水平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
A.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增大
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机械能不变
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增大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减小
4.(2025九上·杭州月考)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如图所示。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接近图中的
A. B.
C. D.
5.(2025九上·杭州月考)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甲: Na2CO3、稀HCl 乙: NaOH
B.甲: Zn、稀H2SO4 乙: Ba(NO3)2溶液
C.甲: MgO、稀盐酸 乙: AgNO3
D.甲: CuO、稀H2SO4 乙: BaCl2溶液
6.(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胡和小新决定进行爬山比赛,他们同时出发,想判断谁的功率大,不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
A.山的高度 B.二人的体重 C.爬山的时间 D.二人的身高
7.(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 Fe3+、Na+、OH- B.K+ 、SO42、Ba2+、NO3-
C.Cl-、K+、SO42-、Na+ D.Ca2+ 、Cl-、CO32-、Na+
8.(2025九上·杭州月考)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一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 HCl 过量CaCO3、过滤
B NaOH 溶液 Ca(OH)2 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C FeCl3溶液 HCl 过量铁粉、过滤
D CO2 H2O 通过盛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9.(2025九上·杭州月考)向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用如图所示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甲 乙
A 铜、锌的混合物 稀盐酸
B 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钡溶液
D 铁钉 稀盐酸
A.A B.B C.C D.D
10.(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AC>BC,用相同的推力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AC和BC 分别将同一重物从底部推到顶端,则此过程中
A.两次推力做功大小相同
B.两次克服摩擦力做功大小相同
C.两次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大小相同
D.两个斜面的支持力对物体做功大小不相等
11.(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天平 B.开瓶器
C.钳子 D.食品夹
12.(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A点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B 点施加一个力并使该力最小,该力应沿
A.BM方向 B.BN方向 C.BP方向 D.BQ方向
13.(2025九上·杭州月考)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A.NaOH CuSO4 Na2CO3 B.NaOH HCl Ba(NO3)2
C.Ba(OH)2 CuSO4 CuO D.KOH HNO3 K2CO3
14.(2025九上·杭州月考)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至 b段发生的反应是NaOH+HCl═NaCl+H2O
B.a至d段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
C.c至 d段溶液pH不断增大
D.c点比 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15.(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一根可绕O点转动的均匀硬棒重为G,在棒的一端始终施加水平力F,将棒从图示位置缓慢提起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  )
A.F的力臂变小,F的大小变大 B.F的力臂变大,F的大小变小
C.重力G与它的力臂乘积变大 D.重力G与它的力臂乘积保持不变
16.(2025九上·杭州月考)从H、O、S、C、Na元素中的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化学式填在空格中:
(1)写出一种酸:    。
(2)写出一种碱:    。
(3)写出一种盐:    。
17.(2025九上·杭州月考)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同学总结了盐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五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请回答:
(1)利用如图盐酸性质②可除去铁表面的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填字母)。
A.Na2CO3 B.CuSO4 C.NaCl D.AgNO3
(3)图中⑤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
18.(2025九上·杭州月考)为保护环境,工业废水检测合格才能排放,某废水经过处理后还含有氢氧化钡而呈碱性(不含其它杂质),小滨取该废水样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溶液来测定氢氧化钡的浓度。
(1)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将下列操作合理排序   。
A、量取
B、计算
C、溶解
(2)溶解时,小滨将适量水缓慢倒入装有适量浓硫酸的量筒中,此操作存在问题,请将其改正:   。
(3)取废水样品 20克,滴加1滴酚酞试液,逐滴加入9.8%稀硫酸,恰好褪色时用去稀硫酸4克,则该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
19.(2025九上·杭州月考)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能的形式:
(1)运载火箭使用偏二甲肼作为主要燃料,其中储存了   。
(2)火箭发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时具有   。
(3)升空过程中的火箭具有   。
(4)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展开两块巨大的电池板吸收太阳发出的   。
20.(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同学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若要证明反应发生,实验思路有两条:①验证反应物消失;②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1)从甲试管中取少量反应后溶液并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钡已经发生反应的结论。其实验原理所选用的思路是   (填“①”或“②”)。
(2)根据图乙,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   。
21.(2025九上·杭州月考)甲站在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乙站在以0.7m/s的速度匀速下行的自动扶梯上,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该时刻甲的重力势能   乙的重力势能,甲的动能   乙的动能。(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2.(2025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第一次用竖直向上的力 只作用于 ab 的中点,第二次用竖直向上的力F2作用于 bc的中点,都使它们在竖直方向上慢慢向上移动h(h1   F2; F1所做的功 F1   F2所做的功; 第一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第二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3.(2025九上·杭州月考)化工生产中需要对原料提纯,以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经测定某氯化钠样品中混有硫酸钠,为了除去杂质并制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根据某学生设计方案回答问题。
(1)写出步骤②中化学方程式   。
(2)操作②能否用硝酸钡溶液 说明理由   。
(3)步骤②,应加入   (填“少量”或“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4)此设计方案不严密,请补充缺少的实验步骤   。
24.(2025九上·杭州月考)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曹同学设计了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让铁球从同一斜面上某处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铁球与纸盒在水平面上共同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   (填“铁球”或“纸盒”)动能的影响因素。
(2)分析乙、丙两图,可得结论:   
(3)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该实验将   (填“还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纸盒将在光滑水平面上做   。
25.(2025九上·杭州月考)“用微观思想解决宏观物质问题”是重要的学科观念,确定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思维路径:
①考虑反应物用量的不同;②抓住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微粒的重组。如图甲是项目活动小组同学探究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的实验,根据思维路径,小组同学认为实验①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其本质是Ba2+与CO2,的反应,且 Ba2+与CO2-的反应存在三种情况:
①恰好反应: ②Ba2-过量; ③CO3过量。
请回答:
(1)为验证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微粒成分。
①小科取实验①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小科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②小金则取实验①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实验①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已经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请对小金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2)若向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滴加稀盐酸,沉淀质量随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像a——b段沉淀质量不改变的原因是   。
(3)若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不滴加稀盐酸,直接将图甲实验①、②试管中所得混合物倒入洁净的③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烧杯③中最终得到的溶液溶质成分可能是   (写化学式)。
26.(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金进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他所列实验步骤如下:
A求出每次实验中的“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数值,根据计算结果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B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几次,将数据填在表格内。
C记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值。
D把钩码挂在杠杆的支点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小金漏掉的重要一步是   。
若该步骤的序号为“E”,则正确合理的步骤顺序依次是   (填字母序号)。
(2)下面三幅图是小金的实验情况,下表为实验数据记录表:(杠杆上每小格表示 4 厘米每个钩码重1牛)。
次数 F1/牛 l1厘米 F2/牛 l2/厘米 /(牛·厘米) /(牛·厘米)
1 1   2 4   8
2 2 8   16   16
3 2 12 3   24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为   (用文字表述)。
27.(2025九上·杭州月考)兴趣小组以“土壤酸碱性形成原因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研究。
【任务一】测定土壤的酸碱度及对作物的影响取我市某区3 份不同地方土样,干燥后分别与自来水按2:5的质量比混合,操作如下图所示。测得三个土样的pH 分别为5、1、5.2、5.3。
(1)纱布相当于过滤器中的   (填实验材料名称)。
(2)请指出该实验中不够严密的地方   (写一点)。
(3)模拟不同酸碱度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项目小组分别在5个烧杯中倒入不同pH 溶液50mL,保持其他条件一致,放入8粒大小一样的绿豆,观察记录,数据如图,由图可知结论,   。
(4)【任务二】酸性土壤形成的原因及改良
长期施用一些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以化肥为例: 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认为可以加入熟石灰来改良已酸化的土壤,请你解释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而用熟石灰:   (写出一条即可)。
28.(2025九上·杭州月考)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一瓶忘了盖瓶盖的 NaOH 固体,对其成分是否变质以及变质程度产生了兴趣,同学们作出了以下猜想,并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NaOH 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1: 只含 NaOH:
猜想2:只含有
猜想3: 含有 NaOH 和 Na2CO3;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   不成立。
(2)进一步探究过程如下: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回答:
①加入过量 BaCl2溶液的作用是   。
②不能用适量 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   。
29.(2025九上·杭州月考)“液态阳光”是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以甲醇为代表的液态燃料和有机化学品的技术。目前我国“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已经投产运行,该项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气,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制取甲醇(理论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转移至甲醇中)三个基本单元构成。
请回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该液体燃料含有的主要成分为氢气、甲醇
B.该项目最终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
C.“液态阳光”项目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碳排放及气候变化问题
D.甲醇、二氧化碳都属于有机物
(2)可用 NaOH 溶液实现“碳捕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理论上计算,合成16 吨甲醇(CH3OH)能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
30.(2025九上·杭州月考)跳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健身活动,经测试;质量为50kg的小张同学1min跳绳120次,每次离地约0.05m(假设每次离地高度和时间都相同)。
(1)小张同学跳一次做功多少焦耳
(2)他在这 1m in的锻炼中的功率是多大
31.(2025九上·杭州月考)小明将14.4g含杂质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90g稀盐酸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t/s 10 t1 l2 l3 l4 ls 16 17
气体质量m/g 0 0.88 1.76 2.64 3.52 4.4 x 4.4
(1)表中X 的值为   。
(2)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3)计算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2.(2025九上·杭州月考)一轻质杠杆AB水平放置,杠杆长1米,O为杠杆的支点,OA 长0.2米,B点用量程为10牛的弹簧测力计竖直提起,其装置如图所示。
(1)将一只西瓜悬挂于杠杆上,悬挂点距O点0.4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牛,求该西瓜的重力;
(2)要使轻质杠杆AB始终处于水平平衡,求西瓜悬挂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闻药品气味“扇闻法”分析;
B、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解答】A、正确闻药品气味要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不能将鼻孔凑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
B、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
C、滴管要在容器口上方垂直悬空滴加液体,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倒入水中,并有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比:盐酸(HCl)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其中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当两者质量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HCl)物质的量更多。
【解答】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均为10g,溶质质量分数均为a%,则HCl的质量为10g×a%,NaOH的质量为10g×a%。
根据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36.5份质量的HCl与40份质量的NaOH恰好完全反应。由于36.5<40,所以等质量的HCl和
NaOH反应时,HCl有剩余。反应后溶液呈酸性,pH<7。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当物体下落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机械能守恒:不计空气阻力时,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解答】A、运动员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因为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变,不是增大,故该选项错误。
B、运动员下落时高度减小、速度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且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变,故该选项正确。
C、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且机械能不变,不是增大,故该选项错误。
D、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且机械能不变,不是减小,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铅球的运动轨迹:铅球离手后在空中先上升后下落,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因此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A、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与铅球先上升后下落的高度变化不符,故该选项错误。
B、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从 0 开始先增大后减小,而铅球离手时具有一定高度,重力势能不为 0,故该选项错误。
C、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铅球高度先增后减的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D、该图像显示重力势能从初始值开始先增大后减小,与铅球先上升(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后下落(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的过程一致,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1)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化:当试管 Ⅰ 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时,装置内压强增大,会将试管 Ⅰ 中的液体压入试管 Ⅱ 中,若试管 Ⅱ 中的试剂能与压入的液体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会出现题目中的实验现象。
(2)常见化学反应及沉淀生成:需要分析各选项中试管 Ⅰ 的反应是否产生气体,以及试管 Ⅱ 中反应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A、甲中Na2 CO3与稀HCl反应生成CO2 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甲中液体压入乙中,乙中NaOH与压入的NaCl、HCl(可能剩余)反应,无白色沉淀生成,故该选项错误。
B、甲中Zn与稀H2 SO4 反应生成H2 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甲中生成的ZnSO4 溶液压入乙中,乙中Ba(NO3 ) 2 与ZnSO4反应生成BaSO4 白色沉淀,故该选项正确。
C、甲中MgO与稀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会将甲中液体压入乙中,无白色沉淀生成,故该选项错误。
D、甲中CuO与稀H2 SO4反应无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会将甲中液体压入乙中,无白色沉淀生成,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P等于功W除以时间t,即 ;而爬山时克服重力做的功W=Gh(G是体重,h是山的高度),所以功率。
【解答】A、山的高度h是计算功的必要物理量,故该选项错误。
B、二人的体重G是计算功的必要物理量,故该选项错误。
C、爬山的时间t是计算功率的必要物理量,故该选项错误。
D、二人的身高与爬山的功和功率无关,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H+、OH-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B、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显蓝色,故选项错误。
C、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H+、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1)除杂的原则: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2)金属的化学性质: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也能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解答】A、HCl能与过量CaCO3 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该选项正确。
B、Ca(OH)2能与适量Na2 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该选项正确。
C、HCl和FeCl3溶液均能与过量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该选项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2)酸碱盐的反应顺序:当溶液中有多种溶质时,加入的试剂会先与其中一种溶质反应,再与另一种溶质反应。
【解答】A、铜不与稀盐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氢气,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该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硫酸反应完后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沉淀质量先为 0,后逐渐增加,最后保持不变,与图像一致,故该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该选项错误。
D、铁钉与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氢气,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功;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功的计算公式:功W等于力F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的乘积,即W=Fs;克服重力做功W=Gh(G是物体重力,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克服摩擦力做功与斜面的长度和摩擦力有关。
(2)力做功的条件: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
【解答】A、已知AC>BC,推力F相同,根据W=Fs,两次推力做功WAC =F×AC,W BC =F×BC,所以W AC >W BC,故该选项错误。
B、同一重物,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斜面越陡(BC更陡),摩擦力越小,且AC>BC,根据克服摩擦力做功Wf =fs,两次克服摩擦力做功大小不同,故该选项错误。
C、同一重物,上升的高度h相同(都是从底部到顶端C的竖直高度),根据W=Gh,两次克服物体重力做功大小相同,故该选项正确。
D、斜面的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斜面,物体沿斜面移动,支持力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对物体不做功,两次支持力做功都为0,大小相等,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分类
【解析】【分析】杠杆的分类: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和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解答】A、天平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属于等臂杠杆,故该选项错误。
B、开瓶器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该选项错误。
C、钳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属于省力杠杆,故该选项错误。
D、食品夹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属于费力杠杆,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杠杆中最小力问题
【解析】【分析】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都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则动力越小。所以要判断哪个动力最小,就看哪个动力对应的动力臂最长。支点与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最长的动力臂,与这条动力臂垂直的力即为最小动力。
【解答】 由图可知,O为支点,A点挂一重物,阻力方向向下,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B点施加一个力,则动力F与杠杆垂直且方向向下,
要使该力最小,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都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则动力越小;
由图可知,BP 对应的动力臂最长,所以该力应沿BP 方向。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A、C能与稀硫酸反应,硫酸能转化为B,A与B能发生反应,B与C能发生反应,且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带入验证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硝酸钠与硫酸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但盐酸不能与硝酸钡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Ba(OH)2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但硫酸铜不能与氧化铜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K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硫酸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碳酸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KOH、K2CO3均硝酸反应,能与且它们分别属于碱、酸、盐,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 A、a至b段发生的反应是:NaOH+HCl═NaCl+H2O,该选项说法正确;
B、a至c段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c至d段氯化钠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碱性增强,pH不断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溶质是氯化钠,a点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解析】【分析】力臂的概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分析动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在棒的一端始终施加水平力F,将棒从图示位置缓慢提起至虚线位置的过程中,根据力臂的定义可知,F的力臂变大,重力G的力臂减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L=GL'可知,重力不变,重力的力臂减小,则重力与重力的力臂的乘积减小,动力臂变大,故动力F减小,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H2 SO4
(2)NaOH
(3)Na2 C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2)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的化合物。
(3)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1)从给定元素中,可组成的酸有硫酸(H2 SO4)。
(2)可组成的碱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3)可组成的盐有碳酸钠(Na2 CO3)等。
17.【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
(2)A;D
(3)碱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盐的定义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根据碱的特征及通性分析.
(3)根据酸的通性进行分析;
【解答】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2)A、Na2 CO3 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正确。
B、CuSO4 与盐酸不反应,不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错误。
C、NaCl与盐酸不反应,不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错误。
D、AgN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有沉淀生成,能验证反应④发生,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D。
(3)根据酸的通性,能与酸碱指示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反应,还能与碱反应;
18.【答案】(1)BAC
(2)将适量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3.42%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消耗硫酸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消耗氢氧化钡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1)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浓硫酸和水的质量,再量取所需的浓硫酸和适量的水,最后进行溶解,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AC。
(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小滨将适量水缓慢倒入装有适量浓硫酸的量筒中,此操作存在问题,应改为:将适量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3)设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x=3.42%
答:样品中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3.42%。
19.【答案】(1)化学能
(2)声能
(3)机械能
(4)太阳能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化学能的定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或储存的能量,燃料中储存的能量属于化学能。
(2)声能的定义:声音具有的能量,火箭发射时的巨大声音具有声能。
(3)机械能的组成: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升空的火箭有速度和高度,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即机械能。
(4)太阳能的定义:太阳辐射出的能量,电池板吸收的是太阳的太阳能。
【解答】(1)偏二甲肼作为燃料,其中储存了化学能。
(2)火箭发射过程中发出巨大的声音时具有声能。
(3)升空过程中的火箭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4)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展开的电池板吸收太阳发出的太阳能。
20.【答案】(1)①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思路,验证反应物消失是通过检验某一反应物是否存在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
(2)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酸中的氢离子(H+)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分子(H2O)。
【解答】(1)无色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若盐酸与氢氧化钡未反应,溶液显碱性,滴入酚酞会变红;现在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氢氧化钡这种反应物了,所以其实验原理所选用的思路是①验证反应物消失。
故答案为:①。
(3)从图乙可以看到,氢氧化钡在溶液中解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在溶液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反应后生成氯化钡(在溶液中以钡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存在)和水。所以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1.【答案】小于;小于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答】在图示位置中,甲、乙两人的高度相同,甲的质量比乙小,根据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由质量和举高的高度这两个因素来决定可知,所以甲的重力势能小于乙的重力势能。
在图示位置中,甲的速度比乙小,甲的质量比乙小,根据动能的大小由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来决定可知,所以甲的动能小于乙的动能;
22.【答案】等于;等于;等于
【知识点】功;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砖不滑动时可认为砖是以触地点为支点形成的一种转动,因微微抬起所以可以看做为转动的动态平衡;在逐渐抬起的过程中,动力始终向上;动力臂大小不变;物体的重力和阻力臂也保持不变,从而可知动力的大小变化。
(2)根据公式W=FS可以比较出两个力做功的多少。
(3)根据公式W=Gh可以比较出克服重力做功的多少。
【解答】 第一次以与地面接触的下边为支点转动,F1克服重力才能将砖抬起,
即F1×cb=mg×cb;
F1=mg;
第二次同理有:
F2×ab=mg×ab,F2=mg,所以F1=F2;
拉力F1做的功W1=F1h
拉力F2做的功W2=F2h
因为F1=F2,所以W1=W2。
第一次克服重力做的功W1=Gh1,
第二次克服重力做的功W2=Gh2,
因为两块砖都是沿着拉力慢慢向上移动h,h1=h2=h,所以W1=W2。
23.【答案】(1)BaCl2+Na2SO4═BaSO4↓+2NaCl
(2)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判断硫酸钠已除尽,方法是向上清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3)过量
(4)过滤后加入足量稀盐酸。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解答;
(2)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解答;
(3)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4)根据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1)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2)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判断硫酸钠已除尽,方法是向上清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3)进行步骤②后,判断硫酸钠已除尽的方法是取步骤②后的澄清溶液于试管中,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这样才能将硫酸钠完全除去。
(4)此设计方案不严密,是因为没有除去过量的碳酸钠,补充的实验步骤应该是过滤后加入足量稀盐酸。
24.【答案】(1)铁球
(2):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甲、乙
(4)不能;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动能的影响因素探究,实验中通过铁球撞击纸盒的距离来反映铁球的动能大小,因此探究的是铁球动能的影响因素。
(2)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分析乙、丙两图,铁球质量相同,从不同高度滚下,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撞击纸盒的距离不同。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需控制速度相同(即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改变质量。
(4)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不受摩擦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无法通过纸盒移动的距离来反映铁球的动能大小。
【解答】(1)该实验是为了探究铁球动能的影响因素,因为实验通过铁球撞击纸盒的距离来体现铁球动能的大小。
(2)分析乙、丙两图,铁球质量相同,从不同高度滚下(乙图高度h大于丙图高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乙图中纸盒移动距离s2大于丙图中s3,可得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要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需控制速度相同(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改变质量,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纸盒将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通过纸盒移动的距离来判断铁球动能的大小,因此该实验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5.【答案】(1)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钡离子或者过量的碳酸根离子;②小金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所以碳酸钠可能过量;;小金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所以碳酸钠可能过量;
(2)稀盐酸先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
(3)NaCl、BaCl2或HCl、NaCl、BaCl2。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1)①根据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碳酸钠可能过量来分析解答;
(2)根据稀盐酸先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沉淀溶解来分析解答;
(3)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
【解答】 (1)①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若反应后溶液中存在钡离子,加入稀硫酸,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若存在过量的碳酸根离子,加入稀硫酸,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小科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钡离子或者过量的碳酸根离子;
②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如果向实验①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有可能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也有可能是碳酸钠过量,溶液中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所以小金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硫酸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所以碳酸钠可能过量;
(2)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当向滴加碳酸钠溶液后的试管①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沉淀溶解,所以图像a-b段沉淀质量不改变;
(3)实验①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实验②中稀盐酸有剩余(因为最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沉淀全部溶解),将①、②试管中所得混合物倒入洁净的③烧杯中,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且稀盐酸可能有剩余,所以最终得到的溶液溶质成分是NaCl、BaCl2或HCl、NaCl、BaCl2。
26.【答案】(1)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E、D、C、B、A。
(2)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步骤,实验前需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消除,且便于测量力臂。
(2)杠杆平衡条件,即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来总结这一结论。
【解答】(1)在实验前,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根据实验的基本步骤,所以首先为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挂钩码进行实验,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并记录数据。改变力和力臂再做几次,并记录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正确合理的步骤顺序依次是E、D、C、B、A。
(2)通过数据分析:
第 1 次:F1l1= 1N×8cm = 8N·cm,F2l2= 2N×4cm = 8N·cm;
第 2 次:F1l1= 2N×8cm = 16N·cm, F2l2 = 1N×16cm = 16N·cm;
第 3 次:F1l1 = 2N×12cm = 24N·cm, F2l2 = 3N×8cm = 24N·cm。
得出实验结论为杠杆平衡时,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27.【答案】(1)滤纸
(2)使用自来水而不是蒸馏水
(3)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影响,pH 为 8 时更有利于绿豆芽生长;
(4)氢氧化钠腐蚀性强、碱性过强,会损害土壤和植物,熟石灰碱性较弱且经济实惠。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的组成,过滤器由漏斗、滤纸等组成,滤纸起到分离固体和液体的作用,纱布在此实验中功能类似滤纸。
(2)实验的严谨性要求,在探究实验中,应控制变量,使用蒸馏水可避免自来水本身的酸碱性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不同 pH 溶液中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分析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4)酸碱中和反应在改良土壤中的应用,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强碱性,使用时会对土壤和植物造成危害,而熟石灰碱性较弱且价格低廉、来源广泛。
【解答】(1)纱布相当于过滤器中的滤纸,滤纸在过滤操作中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纱布在此实验中起到类似的分离土壤固体和浸取液的作用。
(2)该实验中不够严密的地方是使用自来水而不是蒸馏水,因为自来水可能本身带有一定的酸碱性,会影响土壤浸取液 pH 的测定结果,应使用蒸馏水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3)由图可知,在不同 pH 溶液中,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不同,pH 为 8 时绿豆芽生长最好,因此结论为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影响,该实验中 pH 为 8 的环境更有利于绿豆芽的生长。
(4)不用氢氧化钠而用熟石灰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强碱性,会损害土壤和植物,而熟石灰碱性较弱,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不会对土壤和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28.【答案】(1)1
(2)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个氯化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是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猜想1不成立。
(2)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故填:检验并且除去碳酸钠。
②不能用适量Ba(OH)2溶液代替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29.【答案】(1)B
(2)2NaOH+CO2=Na2CO3+H2O
(3)设合成16吨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22t
答:合成16t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t。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液态阳光”技术的原理和相关物质的性质,对各选项进行判断。
(2)依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原理,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甲醇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通过甲醇的质量计算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 (1)A、该液体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甲醇,氢气是制取甲醇的原料,不是液体燃料成分,故A错误。
B、该项目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最终将光能转化为甲醇中的化学能,类似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人工光合作用”,故B正确。
C、“液态阳光”项目能减少碳排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碳排放及气候变化问题,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虽然含碳元素,但它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故D错误。
故选:B。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设合成16吨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22t
答:合成16t甲醇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t。
30.【答案】(1)小张的体重G=mg=50kg×9.8N/kg=490N,
小张同学跳一次做功:W=Gh=490N×0.05m=24.5J;
(2)1min做的总功W总=120×24.5J=2940J,
消耗的功率:;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G=mg求出小红的体重,根据W=Gh求出跳一次做的功;
(2)求出1min做的总功,根据求出功率;
【解答】 (1)小张的体重G=mg=50kg×9.8N/kg=490N,
小张同学跳一次做功:W=Gh=490N×0.05m=24.5J;
(2)1min做的总功W总=120×24.5J=2940J,
消耗的功率:;
31.【答案】(1)4.4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反应生成 NaCl的质量为 y。
解得:x=10.6g,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4.4g-10.6g=3.8g;
(3)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11.7g+3.8g=15.5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由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根据图表数据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和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3)溶质质量的计算,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包括原样品中的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需分别计算后求和。
【解答】 (1)根据图表数据在T5和T7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均为4.4g,说明在T5时碳酸钠已完全反应后,故T6时生成CO2的质量为4.4g。
(2)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x,反应生成 NaCl的质量为 y。
解得:x=10.6g,y=11.7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4.4g-10.6g=3.8g;
答: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3.8g;
(3)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11.7g+3.8g=15.5g
32.【答案】(1)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G×L=F×(AB-OA),
则,G×0.4m=8N×(1m-0.2m),
解得西瓜的重力:G=16N。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10N,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时,d'=0m,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G×d''=F最大×(AB-OA),
则,16N×d''=10N×(1m-0.2m),
解得,d''=0.5m。
西瓜悬挂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
0≤d≤0.5m。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杠杆的应用
【解析】【分析】 (1)AB是杠杆,O是支点,西瓜对杠杆的拉力是阻力,悬挂点和支点之间的距离是阻力臂,OB是动力臂,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是动力,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西瓜重力。
(2)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拉力是10N,西瓜的重力不变,能求出悬挂点的最大距离。
【解答】 (1)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G×L=F×(AB-OA),
则,G×0.4m=8N×(1m-0.2m),
解得西瓜的重力:G=16N。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10N,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时,d'=0m,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G×d''=F最大×(AB-OA),
则,16N×d''=10N×(1m-0.2m),
解得,d''=0.5m。
西瓜悬挂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d的取值范围为
0≤d≤0.5m。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