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1.1-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1.1-2.1)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1.1-2.1)
1.(2025八上·鄞州月考)端午假期期间,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能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口鲜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听到声音利用的是听觉。
【解答】学包粽子,利用的是视觉;闻到阵阵香气,利用的是嗅觉;一口下去,满口鲜香,利用的是味觉。
故答案为:B。
2.(2025八上·鄞州月考)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2)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振动的部位不同。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而不是音调。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C错误。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弦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八上·鄞州月考)人生如三道茶,先苦后甜,最后回味无穷。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描述,错误的是 (  )
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
B.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C.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味觉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鼻与嗅觉;舌与味觉
【解析】【分析】(1)味觉:人有四种基本味觉,分别是甜、酸、苦、咸,辣不属于基本味觉,是一种痛觉。
(2)痛觉与嗅觉味觉的关系:痛觉能让人体感知到伤害性刺激,对人有保护意义;人感冒时,鼻腔黏膜肿胀等会影响嗅觉,进而使味觉的灵敏度降低。
【解答】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咸,辣不是基本味觉,故该选项错误。
B、痛觉的产生能让人体感知到有害刺激,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故该选项正确。
C、人在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而味觉的灵敏度会因嗅觉的影响也降低,故该选项正确。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味觉,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
4.(2025八上·鄞州月考)同学们要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下列行为中,符合科学用眼原则的是(  )
A.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
B.如有异物进入,马上用手擦拭
C.可以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电脑等进行学习
D.定期去正规医院进行眼睛检查
【答案】D
【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解答】A、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不利于保护眼睛,A做法错误;
B、如果异物较大,揉眼则擦伤角膜,甚至会将异物嵌在角膜内不易脱落出来,加重损伤,影响视力,B做法错误;
C、看书、看电视或使用手机、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如果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电脑,不利于保护眼睛,C做法错误;
D、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能预防近视,D做法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答】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6.(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B.丁声音是一种噪声
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A、从波形图看,甲的振幅最小,因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该选项正确。
B、丁的波形是无规则的,而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丁声音是一种噪声,该选项正确。
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由于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该选项正确。
D、乙和丙的波形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振动频率相同,说明音调相同,所以该选项说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上·鄞州月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噪音的控制包括:在声音产生处进行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及在人耳处控制。动车轨道用的无缝钢轨,避免了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属于在声音产生处进行的控制。
【解答】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属于对噪声的检测,但不能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属于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进行控制,故C不符合题意;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属于在人耳处进行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尺子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会听到更高的音调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等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正确;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
尺子振动的幅度变大,可知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5八上·鄞州月考)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眼睛“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只有物体发出光线或反射光线,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点亮的灯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没有发光的灯泡上,它反射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这盏未发光的灯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2025八上·鄞州月考)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图中数字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顺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作光路图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首先画出反射光线,使其竖直射入井中,根据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作出其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作出与法线垂直的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11.(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据此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上的目标。
故答案为:C。
12.(2025八上·鄞州月考)潜水员潜入水中工作时看见岸上的树梢位置变高了,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B。
13.(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太阳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经三棱镜折射后会分解成这些色光。
(2)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红外线位于红光外侧,具有热效应,肉眼不可见;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等,肉眼不可见。且紫光的折射程度大于红光。
【解答】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故A正确;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
C、①区域的光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
D、②区域的光是紫外线,无法用肉眼观察,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4.(2025八上·鄞州月考)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像成在视网膜前和后判断属于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解答】AB、甲像成在视网膜后,可知属于远视眼,应佩戴具有聚光能力的凸透镜进行矫正,故AB错误;
CD、乙像成在视网膜前,属于近视眼,应佩戴具有发散光线能力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5八上·鄞州月考)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A、转转花本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故A错误;
B、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花遮挡了部分光线,所以形成了影子,故B正确;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一只小鸭子正在湖中游泳。小鸭子的脚掌向后拨水,自身受力向前运动,使小鸭子前进的力是(  )
A.湖水对小鸭子身体的力 B.湖水对小鸭子脚掌的力
C.小鸭子的脚掌对湖水的力 D.鸭子腿部肌肉产生的力
【答案】B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两个物体上。
【解答】小鸭子向后拨水,给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水给鸭子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鸭子向前运动。
故答案为:B。
17.(2025八上·鄞州月考)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如下图)。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表示重力,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球离开脚后,脚不再给球力的作用,球在飞行时只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解答】因不计空气阻力,所以空中飞行的足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从四个选项可判断出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2025八上·鄞州月考)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物距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物距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进行分析。
【解答】A、已知凸透镜焦距f=15cm,蜡烛在a处时,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从a处到b处,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光屏上成的清晰像会变大,即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在c处时,物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而照相机是根据物距u>2f,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在d处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一块薄钢片,下端固定,现给它施加力,出现甲、乙、丙、丁的情形,虚线表示钢片变形后的情形,其中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与图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B.图甲与图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C.图丙与图丁,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图乙与图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同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答】A、图甲与图乙,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F1>F2,钢片形变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故该选项正确。
B、图甲与图丙,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方向不同,钢片形变方向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故该选项正确。
C、图丙与图丁,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钢片形变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该选项正确。
D、图乙与图丙,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均不同,无法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一要素的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20.(2025八上·鄞州月考)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的。小科把发光物“F”置于距离凸透镜13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
【解答】 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图可知,光源“F”开口向里(即垂直于纸面向里),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即像与物体的左右、上下相反,所以,在光屏前面看到的字母“F”是开口向外的(或开口向右),即像的形状应该是“”,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   。
【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能量。
22.(2025八上·鄞州月考)住宅的玻璃门窗通常采用真空玻璃。其结构特点是将两块玻璃边部密封在一起,通过抽气口将两层玻璃之间抽成接近真空,并用玻璃柱支撑,如图所示。这种双层真空玻璃“既不影响采光,又能隔音”,“能隔音”的原因是   。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在   减弱噪声的。
【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指在声音从声源传播到人耳的过程中,采取措施阻碍声音的传播。
【解答】双层真空玻璃 “能隔音” 的原因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声音无法在双层玻璃之间的真空层传播,从而起到隔音效果。
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因为双层真空玻璃是在声音传播的路径上,通过真空层阻碍声音的传播,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3.(2025八上·鄞州月考)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
(2)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为入射点,折射角为   度,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或“右”)边是水。
【答案】(1)折射
(2)35;右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折射角的度数。
【解答】(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而眼睛是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这实际上看到的是偏高的鱼的虚像,所以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但不会成功。
(2)由图可知∠AOM=∠BOM'=30°,则∠AON=∠BON=90°-30°=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NN'为法线,MM'为界面;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折射角为∠CON'=90°-55°=35°
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界面MM'的左边是空气,右边是水。
24.(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4.6;12:05;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图中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人在视力表前面0.4m,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2.5m+2.5m-0.4m=4.6m。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可知实际时间为12:05。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当小红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25.(2025八上·鄞州月考)凸透镜对光有   ,凹透镜对光有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作凸透镜的   ,用F 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作   ,用f 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距越小的凸透镜,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就越   。
【答案】会聚作用;发散作用;焦点;焦距;强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会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变得发散。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并且,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距越小,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因为光线会更快地会聚到焦点上。
【解答】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根据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按照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依据焦距的定义,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由于焦距越小,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26.(2025八上·鄞州月考)中国姑娘郑钦文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获得网球女单冠军,如图是她用球拍击球的精彩瞬间。击球时,网面和球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击球后,球的运动轨迹会发生改变,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答案】相互;运动状态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解答】网面和球都发生了形变,说明网面和球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球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轨迹发生改变。
27.(2025八上·鄞州月考)小张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在A处用不同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力大一点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答案】作用点;大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
【解答】[1]图中,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在A处用不同大小的力推门,感觉到用不同的力,推开门的难易程度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8.(2025八上·鄞州月考)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对折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B.如图甲所示,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 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 和角r。
D.纸板ENF 由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在光的反射中,   。
(3)该实验中硬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光的反射中   。
(4)在图甲中,如果将光线沿着BO 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的规律是   。
【答案】(1)较黑暗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越大,像越清晰,进行分析。
(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将纸板NOF向后折, 两侧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将观察到F纸板上没有反射光线。
(4)光路可逆,即入射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光线将从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解答】(1)在较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像与周围的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像更清晰。
(2)测量角i 和角r的角度,发现两个角大小相等,故可得: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将纸板NOF向后折, 两侧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可知探究的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如果将光线沿着BO 射向平面镜时,光线将从OA方向射出,可知光路具有可逆性。
29.(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小乐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乐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B移动到特定位置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图乙是小乐同学实验中像、物的位置实验记录,由于玻璃板没有与白纸底边平行,小乐能否通过实验记录得出相应规律    (选填“能”或“不能”)。
(3)小乐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他用科学课本挡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玻璃板上看到蜡烛A 的像。
【答案】(1)像与物大小相等
(2)能
(3)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成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解答】 (1)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成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关于镜面垂直,与玻璃板是否与白纸底边平行无关,因此小乐能通过实验记录得出相应规律;
(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虚像,不会成在光屏上,所以用科学课本挡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蜡烛A仍能在薄玻璃板发生光的反射成像。
30.(2025八上·鄞州月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两块秦代木牍是我国最早的家信实物。小杰国庆期间参观博物馆,发现“秦代木牍”的展示柜中放置着凸透镜,他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为了弄清其原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杰利用图甲中的透镜进行实验,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   。
(2)调节好实验器材后,小杰在如图乙位置观察到清晰的像,若此时把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向右移动光屏由原位置到适当位置,会在光屏上承接一个清晰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放在42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没有像,此时成   (填“虚”或“实”)像。
(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他发现光屏上____(填序号)。
A.没有烛焰的像
B.只有烛焰四周的像,烛焰中心不成像
C.仍有烛焰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答案】(1)同一高度
(2)放大;虚
(3)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调节:实验前,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心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3)凸透镜成像的光线原理:凸透镜成像时,是由无数条光线会聚而成的,即使凸透镜中心被遮挡,仍有其他光线可以折射成像,只是光线减少,像的亮度会变暗。
【解答】(1)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首先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焦距f=10cm。当蜡烛放在 35cm 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 35cm=15cm,此时f当蜡烛放在 42cm 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 42cm=8cm(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挡住透镜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故答案为:C;
31.(2025八上·鄞州月考)(1)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的。
(2)将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
【答案】(1)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是虚像。
(2)凸透镜的光学性质: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1)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32.(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A为水中的鹅卵石,A'为观察者在B 处看到的鹅卵石的虚像,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先根据A'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折射点与鹅卵石A的位置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观察者看到的鹅卵石,其实是水中的鹅卵石的虚像,连接A'、B交水面于点O,点O即为入射点,分别连接入射点 O 与A、B,则AO 为入射光线,OB 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3.(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物块静止在斜面上,物块所受重力为50N,请用力的图示作出该物块受到的重力。
【答案】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过物块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G表示,大小为50N,如图所示: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无论物体处于什么位置,重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对于规则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上。
【解答】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过物块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G表示,大小为50N,如图所示:
34.(2025八上·鄞州月考)某电梯的最大载重为 8000 N,假定每名乘客的质量均为60kg,g 取 10 N/ kg。
(1)则每名乘客的重力为多少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此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多少名乘客
【答案】(1)每位乘客的重力(G= mg=60 kg×10 N/ kg=600 N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故此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13名乘客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G=mg计算每位乘客的重力;再用电梯最大载重与每位乘客的重力之比即可求出答案。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1.1-2.1)
1.(2025八上·鄞州月考)端午假期期间,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能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口鲜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2.(2025八上·鄞州月考)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3.(2025八上·鄞州月考)人生如三道茶,先苦后甜,最后回味无穷。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描述,错误的是 (  )
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
B.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C.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味觉
4.(2025八上·鄞州月考)同学们要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下列行为中,符合科学用眼原则的是(  )
A.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
B.如有异物进入,马上用手擦拭
C.可以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电脑等进行学习
D.定期去正规医院进行眼睛检查
5.(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6.(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B.丁声音是一种噪声
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
7.(2025八上·鄞州月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8.(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尺子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会听到更高的音调
9.(2025八上·鄞州月考)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眼睛“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25八上·鄞州月考)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图中数字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顺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12.(2025八上·鄞州月考)潜水员潜入水中工作时看见岸上的树梢位置变高了,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
A. B.
C. D.
13.(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太阳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14.(2025八上·鄞州月考)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15.(2025八上·鄞州月考)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16.(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一只小鸭子正在湖中游泳。小鸭子的脚掌向后拨水,自身受力向前运动,使小鸭子前进的力是(  )
A.湖水对小鸭子身体的力 B.湖水对小鸭子脚掌的力
C.小鸭子的脚掌对湖水的力 D.鸭子腿部肌肉产生的力
17.(2025八上·鄞州月考)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如下图)。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表示重力,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A. B.
C. D.
18.(2025八上·鄞州月考)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19.(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一块薄钢片,下端固定,现给它施加力,出现甲、乙、丙、丁的情形,虚线表示钢片变形后的情形,其中 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与图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B.图甲与图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C.图丙与图丁,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图乙与图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20.(2025八上·鄞州月考)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光屏是用表面涂有白漆的铁板制成的。小科把发光物“F”置于距离凸透镜13 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小科看到光屏上像的形状和大小分别是 (  )
A.、放大 B.、放大
C.、缩小 D.、缩小
21.(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   。
22.(2025八上·鄞州月考)住宅的玻璃门窗通常采用真空玻璃。其结构特点是将两块玻璃边部密封在一起,通过抽气口将两层玻璃之间抽成接近真空,并用玻璃柱支撑,如图所示。这种双层真空玻璃“既不影响采光,又能隔音”,“能隔音”的原因是   。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在   减弱噪声的。
23.(2025八上·鄞州月考)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
(2)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为入射点,折射角为   度,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或“右”)边是水。
24.(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2025八上·鄞州月考)凸透镜对光有   ,凹透镜对光有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作凸透镜的   ,用F 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作   ,用f 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距越小的凸透镜,其对光的会聚作用就越   。
26.(2025八上·鄞州月考)中国姑娘郑钦文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获得网球女单冠军,如图是她用球拍击球的精彩瞬间。击球时,网面和球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击球后,球的运动轨迹会发生改变,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27.(2025八上·鄞州月考)小张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图所示。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在A处用不同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力大一点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8.(2025八上·鄞州月考)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
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对折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B.如图甲所示,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 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 和角r。
D.纸板ENF 由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在光的反射中,   。
(3)该实验中硬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光的反射中   。
(4)在图甲中,如果将光线沿着BO 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的规律是   。
29.(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甲所示,是小乐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乐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B移动到特定位置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图乙是小乐同学实验中像、物的位置实验记录,由于玻璃板没有与白纸底边平行,小乐能否通过实验记录得出相应规律    (选填“能”或“不能”)。
(3)小乐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他用科学课本挡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玻璃板上看到蜡烛A 的像。
30.(2025八上·鄞州月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两块秦代木牍是我国最早的家信实物。小杰国庆期间参观博物馆,发现“秦代木牍”的展示柜中放置着凸透镜,他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为了弄清其原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小杰利用图甲中的透镜进行实验,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在   。
(2)调节好实验器材后,小杰在如图乙位置观察到清晰的像,若此时把蜡烛放在35cm刻度线处,向右移动光屏由原位置到适当位置,会在光屏上承接一个清晰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放在42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没有像,此时成   (填“虚”或“实”)像。
(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他发现光屏上____(填序号)。
A.没有烛焰的像
B.只有烛焰四周的像,烛焰中心不成像
C.仍有烛焰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31.(2025八上·鄞州月考)(1)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的。
(2)将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
32.(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A为水中的鹅卵石,A'为观察者在B 处看到的鹅卵石的虚像,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3.(2025八上·鄞州月考)如图所示,物块静止在斜面上,物块所受重力为50N,请用力的图示作出该物块受到的重力。
34.(2025八上·鄞州月考)某电梯的最大载重为 8000 N,假定每名乘客的质量均为60kg,g 取 10 N/ kg。
(1)则每名乘客的重力为多少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此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多少名乘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听到声音利用的是听觉。
【解答】学包粽子,利用的是视觉;闻到阵阵香气,利用的是嗅觉;一口下去,满口鲜香,利用的是味觉。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2)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振动的部位不同。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而不是音调。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C错误。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弦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鼻与嗅觉;舌与味觉
【解析】【分析】(1)味觉:人有四种基本味觉,分别是甜、酸、苦、咸,辣不属于基本味觉,是一种痛觉。
(2)痛觉与嗅觉味觉的关系:痛觉能让人体感知到伤害性刺激,对人有保护意义;人感冒时,鼻腔黏膜肿胀等会影响嗅觉,进而使味觉的灵敏度降低。
【解答】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咸,辣不是基本味觉,故该选项错误。
B、痛觉的产生能让人体感知到有害刺激,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故该选项正确。
C、人在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而味觉的灵敏度会因嗅觉的影响也降低,故该选项正确。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味觉,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保护视力与用眼卫生
【解析】【分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解答】A、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书,不利于保护眼睛,A做法错误;
B、如果异物较大,揉眼则擦伤角膜,甚至会将异物嵌在角膜内不易脱落出来,加重损伤,影响视力,B做法错误;
C、看书、看电视或使用手机、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如果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电脑,不利于保护眼睛,C做法错误;
D、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能预防近视,D做法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答】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6.【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A、从波形图看,甲的振幅最小,因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该选项正确。
B、丁的波形是无规则的,而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丁声音是一种噪声,该选项正确。
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由于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该选项正确。
D、乙和丙的波形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振动频率相同,说明音调相同,所以该选项说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噪音的控制包括:在声音产生处进行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及在人耳处控制。动车轨道用的无缝钢轨,避免了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属于在声音产生处进行的控制。
【解答】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符合题意;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属于对噪声的检测,但不能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属于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进行控制,故C不符合题意;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属于在人耳处进行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等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正确;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
尺子振动的幅度变大,可知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只有物体发出光线或反射光线,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点亮的灯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没有发光的灯泡上,它反射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这盏未发光的灯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作光路图的一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首先画出反射光线,使其竖直射入井中,根据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作出其角平分线即为法线,再作出与法线垂直的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据此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过入射点垂直于平面镜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上的目标。
故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经三棱镜折射后会分解成这些色光。
(2)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性:红外线位于红光外侧,具有热效应,肉眼不可见;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等,肉眼不可见。且紫光的折射程度大于红光。
【解答】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故A正确;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
C、①区域的光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
D、②区域的光是紫外线,无法用肉眼观察,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像成在视网膜前和后判断属于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解答】AB、甲像成在视网膜后,可知属于远视眼,应佩戴具有聚光能力的凸透镜进行矫正,故AB错误;
CD、乙像成在视网膜前,属于近视眼,应佩戴具有发散光线能力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A、转转花本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故A错误;
B、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花遮挡了部分光线,所以形成了影子,故B正确;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B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两个物体上。
【解答】小鸭子向后拨水,给水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水给鸭子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鸭子向前运动。
故答案为:B。
17.【答案】A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球离开脚后,脚不再给球力的作用,球在飞行时只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解答】因不计空气阻力,所以空中飞行的足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因此从四个选项可判断出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物距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物距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进行分析。
【解答】A、已知凸透镜焦距f=15cm,蜡烛在a处时,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从a处到b处,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光屏上成的清晰像会变大,即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在c处时,物距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而照相机是根据物距u>2f,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在d处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同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答】A、图甲与图乙,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相同,F1>F2,钢片形变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故该选项正确。
B、图甲与图丙,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方向不同,钢片形变方向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故该选项正确。
C、图丙与图丁,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钢片形变程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该选项正确。
D、图乙与图丙,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均不同,无法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一要素的关系,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20.【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
【解答】 凸透镜的焦距f=10cm,物距u=13cm,满足2f>u>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图可知,光源“F”开口向里(即垂直于纸面向里),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即像与物体的左右、上下相反,所以,在光屏前面看到的字母“F”是开口向外的(或开口向右),即像的形状应该是“”,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能量。
22.【答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指在声音从声源传播到人耳的过程中,采取措施阻碍声音的传播。
【解答】双层真空玻璃 “能隔音” 的原因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声音无法在双层玻璃之间的真空层传播,从而起到隔音效果。
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因为双层真空玻璃是在声音传播的路径上,通过真空层阻碍声音的传播,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3.【答案】(1)折射
(2)35;右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折射角的度数。
【解答】(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而眼睛是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这实际上看到的是偏高的鱼的虚像,所以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但不会成功。
(2)由图可知∠AOM=∠BOM'=30°,则∠AON=∠BON=90°-30°=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NN'为法线,MM'为界面;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折射角为∠CON'=90°-55°=35°
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界面MM'的左边是空气,右边是水。
24.【答案】4.6;12:05;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图中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人在视力表前面0.4m,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2.5m+2.5m-0.4m=4.6m。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可知实际时间为12:05。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当小红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25.【答案】会聚作用;发散作用;焦点;焦距;强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会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变得发散。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并且,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距越小,说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因为光线会更快地会聚到焦点上。
【解答】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根据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按照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依据焦距的定义,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由于焦距越小,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26.【答案】相互;运动状态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解答】网面和球都发生了形变,说明网面和球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球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轨迹发生改变。
27.【答案】作用点;大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
【解答】[1]图中,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可以感受到在A点用力容易把门推开。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在A处用不同大小的力推门,感觉到用不同的力,推开门的难易程度不同,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8.【答案】(1)较黑暗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像与周围环境间的差异越大,像越清晰,进行分析。
(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将纸板NOF向后折, 两侧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将观察到F纸板上没有反射光线。
(4)光路可逆,即入射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光线将从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解答】(1)在较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像与周围的环境间的差异更大,像更清晰。
(2)测量角i 和角r的角度,发现两个角大小相等,故可得: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将纸板NOF向后折, 两侧的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可知探究的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如果将光线沿着BO 射向平面镜时,光线将从OA方向射出,可知光路具有可逆性。
29.【答案】(1)像与物大小相等
(2)能
(3)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成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解答】 (1)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成的像和蜡烛大小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关于镜面垂直,与玻璃板是否与白纸底边平行无关,因此小乐能通过实验记录得出相应规律;
(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虚像,不会成在光屏上,所以用科学课本挡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蜡烛A仍能在薄玻璃板发生光的反射成像。
30.【答案】(1)同一高度
(2)放大;虚
(3)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调节:实验前,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心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3)凸透镜成像的光线原理:凸透镜成像时,是由无数条光线会聚而成的,即使凸透镜中心被遮挡,仍有其他光线可以折射成像,只是光线减少,像的亮度会变暗。
【解答】(1)实验前,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首先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焦距f=10cm。当蜡烛放在 35cm 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 35cm=15cm,此时f当蜡烛放在 42cm 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 42cm=8cm(3)小杰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洒在凸透镜中心,挡住透镜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故答案为:C;
31.【答案】(1)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是虚像。
(2)凸透镜的光学性质: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1)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32.【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先根据A'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折射点与鹅卵石A的位置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观察者看到的鹅卵石,其实是水中的鹅卵石的虚像,连接A'、B交水面于点O,点O即为入射点,分别连接入射点 O 与A、B,则AO 为入射光线,OB 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33.【答案】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过物块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G表示,大小为50N,如图所示: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无论物体处于什么位置,重力的方向都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2)重力的作用点:对于规则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上。
【解答】根据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过物块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用G表示,大小为50N,如图所示:
34.【答案】(1)每位乘客的重力(G= mg=60 kg×10 N/ kg=600 N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故此电梯一次最多能搭载13名乘客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根据G=mg计算每位乘客的重力;再用电梯最大载重与每位乘客的重力之比即可求出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