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培优专题07 遗传定律的特例(高效培优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培优专题07 遗传定律的特例(高效培优讲义)(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遗传定律的特例
考情分析:真题考点分布+命题趋势+命题预测+备考策略
培优讲练:考点梳理+解题秘籍+对点训练
考点01 致死效应
考点02 复等位基因
考点03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提升冲关:优质好题提升练
【高考真题考点分布】
考点 三年考情
致死效应 2025·北京 2025·江苏 2025·安徽 2024·山东 2023·全国
复等位基因 2025·江苏 2025·黑吉辽蒙 2024·江苏 2023·浙江 1 月 2023·全国甲卷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2025·广东 2025·山东 2023·山东
【命题规律】
1.题型与情境:非选择为主,真实情境贯穿
从题型分布看,遗传特例试题呈现 “非选择为主、选择为辅” 的格局:非选择题占比超 70%(如 2022-2025 年湖南卷、全国甲/乙卷),多以压轴题形式出现;选择题侧重基础特例的辨析(如复等位基因、从性遗传)。高考试题命题的规律总体上可概括为:聚焦“情境载体+比例变式+素养迁移”。命题情境高度贴近科研与生产实际,主要分为两类:
A.农业育种情境:以水稻抗病性、玉米性别决定、抗虫棉培育等为载体,考查基因互作、致死效应等特例。
B.人类遗传病情境:结合地中海贫血、红绿色盲等真实病例,融合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特例,关联基因检测技术(如 PCR + 电泳)进行综合考查。
2.知识载体:三大核心特例高频出现:试题聚焦 “分离定律拓展 + 自由组合变式” 两大主线,核心特例呈现明显的考频差异:
核心特例类型 考查 频率 典型命题形式 真题例证(近 3 年)
基因互作(比例变式) 极高 9:3:3:1 变形(9:7、9:6:1 等)及推导 2022 全国乙卷花色遗传(9:3:4)、2025 湖南二模翅形遗传
致死效应 高 配子致死 / 合子致死导致的比例异常 2022 全国甲卷花粉不育、2023 合肥模拟 D 基因花粉致死
复等位基因 中高 显隐性层级关系及分离比计算 2023 全国甲卷水稻 A1/A2/a 基因、小鼠 AY/A/a 毛色基因
连锁互换 中 “多:多: 少:少” 比例及重组型判断 2022 湖南卷大鼠眼色与毛色基因连锁、2025 长沙一模昆虫性状连锁
从性遗传 中低 基因型与性别关联的表型差异 2022《教学考试》期刊案例(人类秃顶遗传)
其中,基因互作与致死效应的叠加考查成为近 3 年命题热点(如 2025 长沙三模 “两对隐性基因纯合致死 + 性染色体连锁” 的综合题),需重点关注。
3.素养导向:聚焦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命题核心围绕 “科学思维 + 科学探究” 两大核心素养展开:
A.演绎推理能力:要求基于特例条件推导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如 2023 全国甲卷通过杂交后代分离比反推亲本基因型(全抗×抗性→3:1 分离比的亲本组合)。
B.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侧重 “假设 - 演绎法” 的应用,如探究致死类型(配子致死 vs 合子致死)、基因位置(常染色体 vs 性染色体)、显隐性关系等,2025 压轴题预测明确将 “遗传实验设计” 列为核心考点。
C.图文转换能力:通过酶切电泳图、系谱图、杂交结果表等载体考查信息提取,如 2024 湖南卷通过红绿色盲基因酶切产物量的表格数据推断突变类型。
【命题预测】情境创新与综合程度升级
1.情境素材:融入前沿与跨模块关联
A.表观遗传融合:可能结合基因启动子区域缺失(如 2025 湖南卷豌豆豆荚颜色基因 H 的上游序列缺失)、DNA 甲基化等表观遗传现象,考查 “基因型相同表型不同” 的特例,区分可遗传与不可遗传变异。
B.多学科交叉情境:关联基因编辑(CRISPR)、基因治疗等技术,设计 “编辑后基因的遗传特例分析”(如编辑基因导致的配子致死或显性负效应)。
C.生态与进化关联:结合自然选择考查特例基因的频率变化,如 2023 合肥模拟中 D 基因通过花粉致死机制提升基因频率的案例。
2.考查深度:多特例叠加与逻辑链延长
A.多特例复合考查:预计出现 “复等位基因 + 连锁互换 + 致死效应” 的三重叠加(如某昆虫的三对等位基因,一对为复等位基因且与另一对连锁,同时存在显性纯合致死),要求学生分步拆解规律。
B.逆向推理强化:由 “子代比例推亲本基因型” 升级为 “由异常表型推遗传机制”,如给定 “3:1 而非 1:1” 的测交结果,让学生探究是配子致死还是基因互作所致。
3.实验探究:开放性与严谨性并重
A.实验设计拓展:从 “验证单一规律” 转向 “探究复杂机制”,如 “探究某植物花色遗传是否涉及累加效应与表型模拟”,需设计正交反交、环境对照等多组实验。
B.结果分析深化:要求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如通过卡方检验判断异常比例是否符合某类遗传特例,体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备考策略】构建 “模型化 + 分层化 + 实战化” 体系
1.知识体系构建:以 “比例变式” 为核心搭建特例网络,通过 “规律本质 - 比例特征 - 解题关键” 三维表构建认知框架,突破 “特例易混” 难点:
特例类型 本质原因 典型比例变式 解题关键步骤
基因互作 不同基因调控同一性状 9:7(互补)、12:3:1(抑制) 拆解两对基因功能,明确 “表型对应基因型组合”
合子致死 纯合 / 杂合子胚胎致死 6:3:2:1(AA 致死) 先写正常基因型比例,再剔除致死个体
配子致死 特定基因型配子不育 5:3:3:1(AB♂致死) 计算有效配子比例,再用棋盘法算后代
复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多等位基因 1:2:1(不完全显性) 明确显隐性层级(如 A1>A2>a)
2.能力专项突破:聚焦 “逻辑推理 + 实验设计” 两大核心
(1)科学思维分层训练
A.基础层:强化 “比例拆解法”,将异常比例还原为基本规律(如 6:3:2:1 拆分为 (2:1)×(3:1),推断一对显性纯合致死);
B.提升层:开展 “逆向推理专项”,通过 “子代比例→亲本基因型→遗传机制” 的链条训练(如 2023 全国甲卷第 6 题变式训练);
C.拓展层:融入 “基因频率计算”,如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推导(如 8 个复等位基因的纯合子 / 杂合子比例计算)。
(2)实验探究精准突破:以 “假设 - 演绎法” 为核心构建答题模板,结合真题强化应用:
实验设计模板:明确目的→提出假设(如 “假设为配子致死,而非合子致死”)→设计实验(如杂合子自交 + 测交对比)→预期结果(若自交为 5:3:3:1,测交为 1:1:1,则为配子致死)→得出结论。
(3)高频题型专项:
A.基因位置探究:常染色体 vs 性染色体(用 “隐雌显雄” 杂交法);
B.致死类型判断:配子致死(测交比例异常)vs 合子致死(自交比例异常);
C.显隐性层级验证:复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多组杂交对比表型)。
3.实战训练强化:“真题解构 + 变式拓展 + 错题重构”
(1)真题分层解构
选取近 5 年典型真题,按 “情境提取 - 规律定位 - 步骤拆解 - 答案规范” 四步分析:
(2)培优变式拓展
A.基于真题进行 “难度升级” 改造,适配培优需求:
B.原题改造:将 “单一致死” 改为 “双重致死”(如 AA 和 BB 均致死);
C.情境拓展:将 “植物杂交” 改为 “动物伴性遗传 + 连锁”(如昆虫翅形与眼色基因连锁且含 X 染色体致死);
D.设问创新:增加 “实验设计补充”(如在原有计算基础上,补充 “探究某基因是否位于 X、Y 同源区段” 的实验方案)。
E.错题精准重构
建立 “遗传特例错题本”,重点记录三类内容:
a.规律误解:如将 “12:3:1” 误判为累加效应(实际为显性抑制);
b.步骤疏漏:如计算配子致死时未考虑雌雄配子差异;
c.术语错误:如混淆 “重组型配子” 与 “重组型个体” 表述。
4.回归教材与前沿:构建 “基础-拓展” 双轨支撑
A.教材溯源:梳理教材中隐含的特例素材,如必修 2 中 “人类 ABO 血型(复等位基因)”“豌豆花色的不完全显性”“果蝇的伴性遗传与连锁”,强化 “特例源于教材” 的认知。
B.前沿链接:引入简化版科研案例,如 “抗虫棉 Bt 基因的整合位置与遗传规律”(2025 湖南三模素材)、“基因编辑导致的配子致死机制”,培养学生 “用教材规律解前沿问题” 的能力。
考点01 致死效应
致死效应是指某些基因型的个体(配子或合子)因基因表达产物影响细胞代谢/存活,导致无法形成可育个体或早夭,最终使后代表型比例偏离正常遗传规律(如 3:1、9:3:3:1)的现象。按 “致死发生阶段 + 基因定位 + 显隐性” 可分为以下类型:
1.按致死发生的阶段分类
类型 定义 核心影响 典型案例(高考高频)
配子致死 亲代产生配子时,某类基因型的配子(雄配子 / 雌配子)无法存活(或无受精能力) 直接改变亲本配子比例 水稻花粉致死(如 A 雄配子致死,Aa 只产 a 雄配子)
合子致死 受精形成合子后,某类基因型的胚胎 / 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死亡(早夭或无法存活) 改变子代存活个体的基因型比例 小鼠 AA 纯合致死(Aa 自交后代 Aa:aa=2:1)
2.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类
定位 特点 典型案例
常染色体致死 与性别无关,雌雄个体致死比例一致,仅影响表型比例(不影响性别比例) 豌豆圆粒基因 RR 纯合致死(Rr 自交→Rr:rr=2:1)
性染色体致死 与性别相关,常导致性别比例偏离 1:1,需结合伴性遗传规律分析 人类 X^b 隐性致死(X^B X^b×X^B Y→雌:雄 = 2:1)
3.按致死基因的显隐性分类
显隐性类型 定义 关键注意点 案例
隐性致死 隐性基因纯合时才致死(aa 致死,Aa 存活),显性基因纯合 / 杂合均存活 最常见类型,常导致“3:1→2:1” 白化病患者 aa 纯合致死(Aa×Aa→存活:死亡 = 3:1,存活个体中 Aa:AA=2:1)
显性致死 显性基因存在时致死(AA/Aa 致死,aa 存活),分 “纯合显性致死” 和 “杂合致死” 杂合致死极少见(因 Aa 无法存活,基因难传递) 神经胶质症(AA/Aa 致死,aa 存活,亲本只能是 aa×aa,后代全为 aa)
4.特殊类型:条件致死
指致死效应需特定环境触发(如温度、营养、pH),高考中常以 “温度敏感型致死” 为背景,核心是 “环境决定致死是否发生”。例:果蝇某基因在 25℃时 AA 致死,在 18℃时 AA 存活,亲本 Aa×Aa 在 25℃后代为 Aa:aa=2:1,在 18℃后代为 AA:Aa:aa=1:2:1。
5.致死效应对经典分离比的影响(高考核心考点)
亲本基因型 正常分离比(无致死) 致死类型 实际存活比例(表型 / 基因型)
Aa×Aa 3:1(显:隐) 隐性纯合(aa)致死 2:1(显:隐,基因型 Aa:AA=2:1)
Aa×Aa 1:2:1(AA:Aa:aa) 显性纯合(AA)致死 2:1(Aa:aa,表型显:隐 = 2:1)
Aa×Aa 1:1(雄配子 A:a=1:1) A 雄配子致死 1:1(Aa:aa,雌配子 A:a=1:1,雄配子只有 a)
AaBb×AaBb 9:3:3:1 双隐性(aabb)致死 9:3:3(显显:显隐:隐显)
AaBb×AaBb 9:3:3:1 AA/bb 双致死 6:3:2:1(AaB_:Aabb:aaB_:aabb,aabb 也致死则为 6:3:2)
一、 解题通法(致死效应的关键突破口)“偏离比例→逆推致死类型→验证配子 / 合子存活→推导结果”。
步骤 1:识别 “比例偏离信号”
若单对基因杂交,后代比例为2:1→优先考虑 “隐性纯合致死” 或 “显性纯合致死”(排除配子致死,因配子致死多为 1:1);若单对基因杂交,后代比例为1:1且性别比例异常(如全雄)→优先考虑 “性染色体配子致死”(如 X 雄配子致死);若两对基因杂交,后代比例为9:3:3→优先考虑 “双隐性(aabb)致死”;若为6:3:2:1→优先考虑 “AA 和 bb 双致死”(或类似双基因联合致死);若后代性别比例异常(如雌:雄 = 2:1 或 0:1)→必为 “性染色体致死”(优先分析 X 染色体,因 Y 染色体基因少,致死概率低)。
步骤 2:用 “配子存活标注法” 画遗传图解(避免遗漏致死配子)
针对 “配子致死” 题,在亲本配子旁标注 “存活/死亡”,直接推导受精结果。例:题目 “某植物 Aa 自交,后代 Aa:aa=1:1,判断致死类型”:假设父本为 Aa,母本为 Aa;若父本 A 雄配子致死→父本配子:a(活),母本配子:A(活)、a(活);受精后:Aa(A 雌 + a 雄)、aa(a 雌 + a 雄)→比例 1:1,符合题意→确定 “父本 A 雄配子致死”。
步骤 3:用 “合子筛选法” 推导存活个体(针对合子致死)
针对 “合子致死” 题,先按正常遗传规律写出所有合子基因型及比例,再排除致死基因型,计算存活比例。例:“AaBb 自交,AA 和 aabb 致死,求存活比例”:正常合子比例:1AABB:2AABb:1AAbb: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1aabb;筛选致死基因型:AA__(1+2+1=4 份)和 aabb(1 份)死亡,剩余: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合并表型:AaB_(2+4=6):Aabb(2):aaB_(1+2=3)→表型比例 6:3:2。
二、解题大招
1. 配子致死题:“性别关联法” 快速判断雌雄配子致死
若后代性别比例正常→可能是 “常染色体配子致死”(如 A 雄配子致死,雌雄后代比例 1:1);
若后代性别比例异常(如全雄)→必是 “性染色体配子致死”(且为雄配子致死,因雌配子若致死,后代可能无个体)。例:“果蝇 XBXb × XbY,后代全为雄性,判断致死类型”→父本 Xb 雄配子致死(父本只产Y配子,后代全为 XBY、XbY,均为雄)。
2. 合子致死题:“纯合子优先法” 锁定致死基因型
单对基因中,纯合子(AA/aa)比杂合子(Aa)更易致死(因杂合子有显性基因保护或隐性基因不表达);若后代无纯合显性个体(如无 AA)→优先考虑 “AA 合子致死”;若后代无纯合隐性个体(如无 aa)→优先考虑 “aa 合子致死”。
3. 条件致死题:“环境变量法” 拆分不同条件下的比例
题干若给出 “不同环境(如温度)下的比例差异”,需分别按 “致死条件” 和 “非致死条件” 推导,再对比结果。例:“Aa 果蝇在 25℃时 AA 致死,18℃时 AA 存活,Aa×Aa 在两种温度下的比例”→25℃:Aa:aa=2:1;18℃:AA:Aa:aa=1:2:1。
【典例1】(2025·北京)玉米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与野生型杂交,F1 表型正常。F1 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小籽粒 = 5∶3。假设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显性也无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突变株甲为隐性纯合子
B. 父本显性基因不表达导致小籽粒
C. 母本显性基因不表达导致小籽粒
D. 正常籽粒基因型为 Rr
【答案】A
【解析】遗传机制:突变株甲为隐性纯合(rr),野生型为 RR。F1 为 Rr,自交时,若父本 R 基因不表达,则 F2 为 Rr(正常)∶rr(小籽粒)=1∶1;若母本 R 基因不表达,同理。但实际比例为 5∶3,需综合考虑父母本基因沉默的概率。假设父本 R 基因沉默概率为 p,母本 R 基因沉默概率为 q,则正常籽粒比例为 1 - p×q - (1-p)×q - p×(1-q) = 1 - 2pq + pq = 1 - pq,小籽粒比例为 pq + (1-p) q + p (1-q) = q + p - pq,根据正常∶小籽粒 = 5∶3,解得 pq=1/8,即父母本基因沉默概率均为 1/22,A 正确,B、C、D错误。
【典例2】(2025·江苏)某种植物性别决定为 XY 型,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k 纯合致死。基因型为 IiBbX+Y 和 IiBbX+Xk 的植株杂交,F1 中雌雄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
A.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B.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13∶3∶26∶6
C.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6∶2∶3∶1
D.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3∶1∶6∶2
【答案】A
【解析】花色遗传:有色基因型为 iiB_,白色为 I_B_、I_bb、iibb;性别相关基因:Xk纯合(XkXk 或 XkY)致死。亲本基因型:父本 IiBbX+ Y,母本 IiBbX+ Xk,F1基因型及比例:
花色:I_B_(白色)占 9/16,I_bb(白色)占 3/16,iiB_(有色)占 3/16,iibb(白色)占 1/16;性别:X+ X+(♀)占 1/4,X+ Xk(♀)占 1/4,X+Y(♂)占 1/4,XkY(♂,致死)占 1/4。实际存活比例:雌性:X+X+(1/2)和 X+ Xk(1/2),各花色比例为白色∶有色 = 13∶3,雄性:仅 X+Y 存活,各花色比例为白色∶有色 = 13∶3,最终表型比例为白色♀∶有色♀∶白色♂∶有色♂=13∶3∶13∶3=26∶6∶13∶3, A 正确。
【典例3】(2025·安徽)粗糙玉蜀螺体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Z 染色体上的基因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某野生型群体中,雄性全为显性性状,雌性显性∶隐性 =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隐性性状仅在雌性中出现
B. 雄性个体基因型为 ZZ 或 ZZa
C. 雌性显性个体基因型为 ZAW
D. 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为 2/3
【答案】C
【解析】性别决定:玉蜀螺为 ZW 型性别决定,雄性为 ZZ,雌性为 ZW;致死机制:Z 染色体隐性纯合(ZaZa或 ZaW)致死。表型分析雄性显性个体基因型为 ZAZA或 ZAZa,B 错误;雌性显性个体基因型为 ZAW,隐性个体为Za W(致死),因此雌性显性∶隐性 = 1∶0,A 错误、C正确;基因频率计算:假设雄性中 ZA ZA占x,ZAZa占1-x,则 ZA频率为 (x×2 + (1-x))/2 = (x+1)/2,Za 频率为 (1-x)/2。雌性中 ZAW 占 1/2,Za W 占 1/2(致死),实际存活雌性全为 ZAW。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为 [(x+1)/2 × 雄性数量 + 1 × 雌性数量]/(雄性数量 ×2 + 雌性数量)。由于题目未提供具体比例,无法确定基因频率, D 错误。
【典例4】(2024·山东)某植物花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_B_D_表现为紫色,A_B_dd 表现为红色,A_bb__、aaB___、aabb__表现为白色。现有紫色植株(AaBbDd)自交,子代中紫色∶红色∶白色 = 6∶3∶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B.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C.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D.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答案】A
【解析】理论比例:AaBbDd 自交,子代紫色(A_B_D_)理论比例为 (3/4)^3=27/64,红色(A_B_dd)为 (3/4)^2×1/4=9/64,白色为 1 - 27/64 - 9/64=28/64;实际比例:紫色∶红色∶白色 = 6∶3∶7,即紫色占 6/16=24/64,红色占 12/64,白色占 28/64。致死分析:紫色比例减少 3/64,红色比例增加 3/64,推测 AABBDD(占 1/64)和 AABBdd(占 1/64)均致死,导致紫色减少 2/64,红色减少 1/64,但实际紫色减少 3/64,红色增加 3/64,说明可能存在其他致死组合。进一步分析发现,若 AABBDD 致死(占1/64),则紫色减少 1/64,红色增加 1/64(因 AABBDD 的 dd 后代 AABBdd 存活),但实际紫色减少 3/64,红色增加 3/64,需额外假设 AA_BBDD 和 AABBDd 也致死,A 正确、B、C、D错误。
易错提醒!!!
1.核心误区: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最易混淆,直接影响比例推导)
对比维度 配子致死 合子致死
致死发生时间 受精前(配子形成后、受精前) 受精后(合子形成后,胚胎 / 个体发育阶段)
对配子的影响 某类配子直接消失(如 A 雄配子致死,父本只产 a 雄配子) 配子均存活,合子形成后某基因型死亡
举例(Aa×Aa) 若 A 雄配子致死:父本产 a,母本产 A:a=1:1→后代 Aa:aa=1:1 若 AA 合子致死:配子均存活,合子 AA 死亡→后代 Aa:aa=2:1
关键判断依据 后代基因型比例与 “亲本配子比例” 直接相关(如父本无 A 配子) 后代基因型比例是 “合子比例减去致死基因型”(如合子 1AA:2Aa:1aa,AA 死亡→2Aa:1aa)
2.隐性致死 与显性致死(易忽略 “显性致死的杂合致死类型”)
隐性致死:必须纯合才致死(Aa 存活),因此亲本可为 Aa×Aa(后代有致死个体);
显性致死:若为 “纯合显性致死”(AA 致死,Aa 存活),亲本可为 Aa×Aa(后代 AA 死亡,Aa:aa=2:1);若为 “杂合致死”(Aa 致死),则亲本只能是 aa×aa(后代全为 aa,无致死个体,高考极少考)。易错点:学生易将 “显性致死” 等同于 “纯合显性致死”,忽略 “杂合致死” 的特殊性(基因无法通过杂合子传递,种群中仅存隐性纯合子)。
3.性染色体致死:“X 配子致死”与“X 合子致死”(易忽略性别比例变化)
以 “Xb 致死” 为例,对比两种情况:
致死类型 亲本组合(XBXb×XBY) 配子存活情况 后代存活个体(性别+基因型) 性别比例(雌:雄)
Xb 雄配子致死 母本产 XB:Xb =1:1;父本产XB(死): Y=0:1 父本只产 Y 雄配子 XB Y(雄)、Xb Y(雄) 0:1(全雄)
XbXb合子致死 配子均存活,合子 XBXB、XBXb、XBY 存活,XbXb、XbY死亡 无配子致死,仅 XbXb、XbY 合子死亡 XB XB(雌)、XB Xb(雌)、XBY(雄) 2:1
易错点:学生易混淆 “X 雄配子致死” 和 “X 雄合子致死”,前者直接导致父本无 X 配子(全产 Y),后者是合子形成后雄性个体死亡,需通过 “性别比例是否异常” 逆推。
4.多对基因致死:“单基因致死”与“双基因互作致死”(易漏看 “双基因联合致死”)
单基因致死:仅某一对基因的特定基因型致死(如 AaBb×AaBb 中 aa 致死),后代比例为(3A_:0aa)×(3B_:1bb)=9A_B_:3A_bb;
双基因互作致死:需两对基因均为特定基因型才致死(如 A_bb 致死),后代比例为 9A_B_:3aaB_:1aabb(A_bb 死亡)。易错点:学生解多对基因致死题时,常只考虑一对基因的致死,忽略 “两对基因联合致死”(如 AAbb 和 aabb 均致死),需先拆分每对基因的比例,再结合联合致死条件筛选。
1.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中偶尔出现白眼雌果蝇(XbXbY)和红眼雄果蝇(XBO)。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
B. 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Y
C. 红眼雄果蝇精原细胞内有 Y 染色体
D. 母本产生配子时肯定发生同源 X 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B
【解析】异常配子形成:母本(XbXb)减数分裂时,若初级卵母细胞中 X 染色体未分离,产生XbXb和 O 的卵细胞;若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也可产生XbXb和 O 的卵细胞,A 错误;子代基因型:XbXb卵细胞与 Y 精子结合形成XbXbY(白眼雌),O 卵细胞与 XB精子结合形成 XBO(红眼雄,无 Y 染色体),B 正确、C 错误;染色体分离方式: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 D 错误。
2.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 A/a 控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①:宽叶矮茎(Aabb)自交,子代宽叶矮茎∶窄叶矮茎 = 2∶1;实验②:窄叶高茎(aaBb)自交,子代窄叶高茎∶窄叶矮茎 = 2∶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①中 A 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②中B基因纯合致死
C.若 AaBb 自交,子代宽叶高茎∶宽叶矮茎∶窄叶高茎∶窄叶矮茎 = 4∶2∶2∶1
D.若 AaBb 与 aabb 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 1∶1∶1∶1
【答案】D
【解析】实验①:Aabb 自交,理论上子代应为 AAbb(致死)∶Aabb∶aabb=0∶2∶1,实际宽叶矮茎(Aabb)∶窄叶矮茎(aabb)=2∶1,说明 AA 纯合致死,A 正确;实验②:aaBb 自交,理论上子代应为 aaBB(致死)∶aaBb∶aabb=0∶2∶1,实际窄叶高茎(aaBb)∶窄叶矮茎(aabb)=2∶1,说明 BB 纯合致死,B 正确;AaBb 自交:A/a 和 B/b 独立遗传,但 AA 和 BB 均致死。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aBb(4/16)、AaBB(2/16,致死)、AABb(2/16,致死)、AABB(1/16,致死)→ 存活 A_B_为 4/16,A_bb:Aabb(2/16)、AAbb(1/16,致死)→ 存活 A_bb 为 2/16,aaB_:aaBb(2/16)、aaBB(1/16,致死)→ 存活 aaB_为 2/16。
aabb:1/16。最终比例为 4∶2∶2∶1, C 正确;测交分析:AaBb×aabb,雄配子为 AB(致死)、Ab、aB、ab(各 1/4),实际有效雄配子为 Ab、aB、ab(各 1/3);雌配子为 ab。子代基因型为 Aabb(1/3)、aaBb(1/3)、aabb(1/3),表型比例为宽叶矮茎∶窄叶高茎∶窄叶矮茎 = 1∶1∶1,D 错误。
3.研究发现,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基因会使1/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
B.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
C.从亲本到F2,R基因的频率不会变化
D.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
【答案】 D
【解析】题中Rr的水稻自交后代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且Rr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可知R基因会使2/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A错误;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则RR=3/8,Rr=4/8,rr=1/8,则雌配子R=5/8,雌配子r=3/8,即F1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R∶r=5∶3,D正确;根据Rr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可知雄配子R=3/8+(1/2)×4/8=5/8,雄配子r=1/8+(1/3)×(1/2)×4/8=5/24,故雄配子R=3/4,雄配子r=1/4。故雌雄配子随即结合,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8×1/4=3/32,B错误;每一代都会有淘汰部分含r基因的花粉,故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C错误。
考点02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高考生物 “遗传规律” 模块的高频考点,常结合基因型推导、概率计算、电泳图谱等题型考查,且多与 “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等特殊显隐关系结合,难度较高。【复等位基因知识体系】(核心逻辑:概念→本质→案例→遗传规律)
1. 核心概念:明确 “复等位基因” 的定义边界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种群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存在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对某一个体而言,其体细胞中该基因的基因型仍遵循 “二倍体原则”—— 即最多只含有其中的 2 个等位基因(1 个来自父方,1 个来自母方)。→ 关键辨析:复等位基因是 “种群层面” 的概念(多个等位基因存在于种群中),而非 “个体层面”(个体最多含 2 个)。
2. 本质:基因突变的 “不定向性”
复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不定向性的结果:同一基因位点的碱基对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形成多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如人类 ABO 血型基因,由原始基因突变为 I 、I 、i 三个等位基因)。
3. 典型案例:高考常考复等位基因系统(表格对比更清晰)
案例类型 涉及基因 显隐性关系 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关系
人类 ABO 血型 I 、I 、i I 与 I 共显性,I 、I 对 i 显性 A 型:I I 、I i,B 型:I I 、I i:AB 型:I I ;O 型:ii
果蝇眼色(红/ 白/杏黄) X (红)、X (杏黄)、X (白) X 对 X 、X 显性;X 对 X 显性 红眼:X X 、X X 、X X 、X Y;杏黄眼:X X 、X X 、X Y;白眼:X X 、X Y
植物花色(紫茉莉) R(红)、r(白)、R (粉) 不完全显性 红花:RR- 粉花:RR 、Rr;白花:rr、R R
人类Rh血型 D(显性,Rh )、d(隐性,Rh ) 完全显性(存在多个隐性等位基因d) Rh :DD、Dd;Rh :dd
4. 遗传规律:仅遵循 “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属于 “一对等位基因的延伸”,因此:
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产生配子时仍遵循 “等位基因分离”(如 I i 个体产生 I 、i 两种配子,比例 1:1);
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不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解题大招】(针对高考 4 类高频题型,步骤化破题)
大招 1:基因型/表现型种类计算(核心公式 + 显隐关系修正)
适用场景:已知复等位基因数量,求种群中可能的基因型种类或结合显隐关系求表现型种类。
基础基因型种类计算:若有 n 个复等位基因(如 I 、I 、i,n=3),种群中基因型种类 =“纯合子种类 + 杂合子种类”= n + C (组合数,从 n 个中选 2 个)。→ 公式推导:纯合子为 AA、BB、cc... 共 n 种;杂合子为 AB、AC、BC... 共 C 种(无顺序,如 I I 与 I I 是同一种基因型)。→ 示例:ABO 血型(n=3),基因型种类 = 3 + Ca =3+3=6 种(与实际一致:I I 、I i、I I 、I i、I I 、ii)。
表现型种类修正:根据显隐关系调整(关键:判断是否存在 “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若为完全显性(如果蝇眼色:X 对 X 、X 显性,X 对 X 显性):表现型种类少于基因型种类(如 3 个基因,表现型 3 种,基因型 7 种);
若为共显性(如 ABO 血型:I 与 I 共显性):表现型种类 = 纯合子表现型种类 + 杂合子特殊表现型种类(如 ABO 血型:4 种表现型,比纯合子表现型多 1 种 AB 型);
若为不完全显性(如紫茉莉花色):表现型种类 = 基因型种类(每种基因型对应一种表现型)。
大招 2: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推导(“显隐关系优先,配子法验证”)
适用场景:已知亲本表现型,求子代可能的表现型;或已知子代表现型,反推亲本基因型(如 ABO 血型亲子代判断)。
第一步:明确目标复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写在草稿纸最上方,避免混淆):例:ABO 血型显隐关系→I =I >i(I 与 I 共显性,均对 i 显性);果蝇眼色显隐关系→X >X >X 。
第二步:根据亲本表现型,列出其可能的基因型(排除不可能的基因型):例:亲本为 AB 型血→基因型只能是 I I (唯一可能);亲本为 A 型血→基因型为 I I 或 I i(2 种可能)。
第三步:用 “配子法” 推导子代可能的基因型 / 表现型(结合分离定律,计算配子比例):例:亲本 1 为 A 型血(I i),亲本 2 为 B 型血(I i),推导子代血型:
亲本 1 配子:I (1/2)、i(1/2);亲本 2 配子:I (1/2)、i(1/2);
子代基因型:I I (1/4,AB 型)、I i(1/4,A 型)、I i(1/4,B 型)、ii(1/4,O 型)→ 子代 4 种血型均可能。
大招 3:概率计算(“拆分两步:配子概率→子代概率”)
适用场景:复等位基因背景下的子代患病概率、表现型比例计算(如结合遗传病的复等位基因,如人类囊性纤维化的多个隐性等位基因)。
解题关键:不直接算基因型概率,先算 “亲本产生目标配子的概率”,再用 “乘法原理” 计算子代概率(避免遗漏基因型)。
示例:人类某遗传病由复等位基因 A(正常)、a1(患病)、a2(患病)控制,A 对 a1、a2显性,a1与 a2共显性(均患病)。已知亲本1为 Aa1(正常),亲本2为 Aa2(正常),求子代患病概率。
算亲本配子概率:亲本 1(Aa1)产生配子:A(1/2)、a1(1/2);亲本 2(Aa2)产生配子:A(1/2)、a2(1/2)。
算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概率:正常基因型(A_):AA(1/2×1/2=1/4)、Aa1(1/2×1/2=1/4)、Aa2(1/2×1/2=1/4)→ 总正常概率 = 3/4;患病基因型(a1a2):a1(1/2)×a2(1/2)=1/4 → 患病概率 = 1/4。
结论:子代患病概率为 1/4(无需考虑 a 、a 的显隐关系,因二者均患病,只要基因型为 a1a2即患病)。
大招 4:电泳图谱分析(“条带对应基因,基因型定表现型”)
适用场景:高考常考 “复等位基因 + 电泳图谱” 题(通过基因片段长度不同,电泳后显示不同条带,判断基因型)。
不同复等位基因的碱基对数量不同→电泳后迁移速率不同→条带位置不同(条带 = 基因的 “指纹”);个体基因型 = 2 条条带(杂合子)或 1 条条带(纯合子)。
示例:某植物花色由复等位基因 A1(红)、A2(粉)、A3(白)控制,电泳后条带位置:A1(最上方)、A2(中间)、A3(最下方)。图谱中个体 1 显示 “A1、A3” 条带,个体 2 显示 “A2” 条带,个体 3 显示 “A1、A2” 条带,判断三者表现型。
根据条带定基因型:
个体 1:A1A3(2 条带,杂合子);个体 2:A2A2(1 条带,纯合子);个体 3:A A (2 条带,杂合子)。
结合显隐关系定表现型(题目若未给,需根据亲本/子代推导,或题干隐含信息):若题干已知 “红>粉>白”(完全显性):→ 个体 1(A1A3):红色;个体 2(A2A2):粉色;个体 3(A1A2):红色。
【典例1】(2025·江苏)人类 ABO 血型由复等位基因 IA、IB、i 控制。某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与 O 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女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8
B. 生的女儿色觉全部正常
C. A型血色盲儿子与A型血色觉正常女性婚配,可能生O型血色盲女儿
D. B型血色盲女儿与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
【答案】ACD
【解析】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是IAIBXhY,O 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女性的基因型是iiXHXh。IAIBXhY×iiXHXh→子代血型为IAi(A型)或IBi(B型),概率各1/2;色觉为XHXh(正常女)、XhXh(色盲女)、XHY(正常男)、XhY(色盲男),概率各 1/4,因此,A型血色盲男孩(IAiXhY)的概率为 1/2×1/4=1/8,A正确;女儿的基因型为 XHXh 或XhXh,其中XhXh为色盲,B错误;A 型血色盲儿子(IAiXhY)与 A 型血色觉正常女性(IAiXHXh)婚配→子代可能出现 iiXhXh(O 型血色盲女儿),C正确;B 型血色盲女儿(IBiXhXh)与 AB 型血色觉正常男性(IAIBXHY)婚配→子代 B 型血概率为1/2(IBi 或 IBIB),色盲男孩(XhY)概率为 1/2,总概率为1/2×1/2=1/4,D正确。
【典例2】(2025·黑吉辽蒙)
试题内容蚕卵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R(红卵)、r(黄卵)控制。将外源绿色蛋白基因(G)导入纯合黄卵雌蚕(rrZGW),与纯合红卵雄蚕(RRZgZg)杂交,选育红卵绿茧纯合品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雌蚕均为红卵绿茧
B. F1雄蚕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 RRGG
C. F1随机交配,F2中红卵绿茧个体占 3/8
D. F2中红卵绿茧个体随机交配,子代目的个体占 2/9
【答案】BCD
【解析】F1雌蚕基因型为 RrZ^gW,表现为红卵白茧(Z^gW 无绿色基因),A错误;F1雄蚕基因型为 RrZGZg,减数分裂前间期 DNA 复制后,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 RRGG(如 ZGZG 染色体片段),B正确;F1(RrZGZg×RrZgW)→ F2中红卵(R_)概率为 3/4,绿茧(ZGZg 或 ZGW)概率为 1/2,总概率为 3/4×1/2=3/8,C 正确;F2中红卵绿茧个体(R_ZGZg和 R_ZGW)随机交配→子代红卵纯合(RR)概率为 4/9,绿茧纯合(ZGZG或ZGW)概率为 1/2,总概率为 4/9×1/2=2/9,D 正确。
【典例3】(2024·江苏)人类 ABO 血型由 9 号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IA、IB、i 控制。已知某 AB 型血红绿色盲男性(IAIBXhY)与O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女性(iiXHXh)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 A 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1/8
B. 生的女儿色觉全部正常
C. A 型血色盲儿子与 A 型血色觉正常女性婚配,可能生 O 型血色盲女儿
D. B 型血色盲女儿与 AB 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 B 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1/4
【答案】ACD
【解析】IAIBXhY × iiXHXh→子代血型为IAi(A型)或IBi(B型),概率各1/2;色觉为XHXh(正常女)、XhXh(色盲女)、XHY(正常男)、XhY(色盲男),概率各 1/4,因此,A型血色盲男孩(IAiXhY)的概率为 1/2×1/4=1/8,A正确;女儿的基因型为 XHXh 或XhXh,其中XhXh为色盲,B错误;A 型血色盲儿子(IAiXhY)与 A 型血色觉正常女性(IAiXHXh)婚配→子代可能出现 iiXhXh(O 型血色盲女儿),C正确;B 型血色盲女儿(IBiXhXh)与 AB 型血色觉正常男性(IAIBXHY)婚配→子代 B 型血概率为1/2(IBi 或 IBIB),色盲男孩(XhY)概率为 1/2,总概率为1/2×1/2=1/4,D正确。
【典例4】(2023·全国甲卷,多选)水稻的某病害由真菌(多个菌株)感染引起,抗性基因有 3 个(A1、A2、a):A1控制全抗(抗所有菌株),A2控制部分抗性,a 控制易感。A1对 A2、a 显性,A2对 a 显性。下列杂交组合子代表型及比例可能正确的是( )
A. 全抗 × 抗性→全抗∶抗性 = 3∶1
B. 抗性 × 易感→抗性∶易感 = 1∶1
C. 全抗 × 易感→全抗∶抗性 = 1∶1
D. 全抗 × 抗性→全抗∶抗性∶易感 = 2∶1∶1
【答案】BCD
【解析】全抗植株(A1A1、A1A2、A1a)与部分抗植株(A2A2、A2a)杂交,子代不可能出现 3:1 的分离比,A 错误;部分抗植株(A2a)与易感植株(aa)杂交→A2a(部分抗)∶aa(易感)=1:1,B 正确;全抗植株(A1A2)与易感植株(aa)杂交→A1a(全抗)∶A2a(部分抗)=1:1,C 正确;全抗植株(A1a)与部分抗植株(A2a)杂交→A1A2(全抗)∶A1a(全抗)∶A2a(部分抗)∶aa(易感)=1:1:1:1,合并后表型比为 2:1:1,D正确。
【典例5】(2023·浙江 1 月)某种小鼠的毛色受 AY(黄色)、A(鼠色)、a(黑色)3 个复等位基因控制,AY 对 A、a 为显性,A 对 a 为显性,且 AYAY 胚胎致死。下列杂交组合子代表型及比例正确的是( )
A. AYa×AYA→子代有 3 种基因型
B. AYa×Aa→子代有 3 种表现型
C. 黄色雄鼠 × 黑色雌鼠→子代同时出现鼠色和黑色
D. 黄色雄鼠 × 纯合鼠色雌鼠→子代不出现鼠色
【答案】AB
【解析】AYa×AYA→子代基因型为 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共3种,A 正确;AYa×Aa→子代基因型为 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表现型为黄色、鼠色、黑色,共 3 种,B正确;黄色雄鼠(AYA 或 AYa)× 黑色雌鼠(aa)→子代只能出现黄色(AYa)或鼠色(Aa),不可能同时出现鼠色和黑色,C 错误;黄色雄鼠(AYA)× 纯合鼠色雌鼠(AA)→子代基因型为 AYA(黄色)和 AA(鼠色),会出现鼠色,D 错误。
易错易混点辨析(高频失误点,附纠正方法)
易错点 1:混淆 “复等位基因” 与 “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对比维度 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普通) 非等位基因
基因位置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 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
基因数量(种群) 3 个及以上 2 个 多个(无数量限制)
遗传规律 遵循分离定律 遵循分离定律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
典型错误 认为 “个体可含 3 个复等位基因” 无(基础概念,易掌握) 认为 “复等位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 纠正方法:记关键词 —— 复等位基因是 “同一位置、多个(种群)、个体含 2 个”,本质是 “等位基因的扩展”,而非非等位基因。
易错点 2:误将 “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 当作 “多基因控制的性状”
错误认知:认为 “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多对基因控制的”。
本质区别:复等位基因:1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1 个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多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位点,共同控制一个性状。
纠正方法:看 “基因位点数量”—— 复等位基因是 “1 个位点,多个等位基因”,多基因是 “多个位点,多个基因”。
易错点 3:显隐关系判断错误(忽略 “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高频错误:将 ABO 血型中 I 与 I 的 “共显性” 当作 “完全显性”(如认为 I I 表现为 A 型或 B 型,而非 AB 型);或忽略隐性基因的存在(如认为果蝇 X X 表现为杏黄眼,而非杏黄眼,因 X 对 X 显性,正确)。
纠正方法:解题时先在草稿纸明确写出 “显隐关系链”(如 ABO:I >i;果蝇眼色:X >X >X );对 “杂合子表现型” 优先考虑是否为共显性(如基因型为两个显性基因组合时,如 I IB,表现为中间型或双显型,即为共显性)。
易错点 4: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导致后续计算错误)
高频错误:大小写混乱(如将 ABO 血型基因写成 A、B、i,而非 I 、I 、i,忽略基因符号的统一);性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漏写性染色体(如将果蝇红眼基因写成 R,而非 X ,导致伴性遗传推导错误)。
纠正方法:严格遵循 “基因符号规范”:复等位基因用 “同一字母的不同上标” 表示(如 I 、I 、i;X 、X 、X ),体现 “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必须将基因符号写在性染色体右上角(如 X Y,而非 XY )。
【总结】
复等位基因的考查核心是 “概念理解 + 显隐关系应用 + 分离定律延伸”,解题时需先 “明确基因位点、定显隐关系”,再用 “配子法” 突破基因型推导与概率计算,同时规避 “位点数量、显隐关系、书写规范” 三类易错点。
1.某昆虫的触角有多种变异类型,无触角、中触角、长触角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B2、B3控制,为确定它们之间的显隐性关系(B1、B2、B3之间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1、B2、B3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B.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B2>B3>B1或B2>B1>B3
C.亲本中无触角的基因型为B1B1
D.上述杂交组合不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详解】A、B1、B2、B3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A错误;无触角、中触角、长触角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B2、B3控制;题干信息:B2_×B1_→B1_:B3_,则亲本基因型为B2B3和B1B1,子代基因型为B2B1和B3B1,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B2>B3>B1,B错误、C正确;上述杂交组合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2.某植物叶片边缘的光滑形对锯齿状为显性,其野生型植株为显性纯合子,叶片边缘表现为光滑形。基因型不同的隐性突变体①~⑥的叶片边缘均表现为锯齿状,①~⑥与野生型植株都只有1对等位基因有差异。研究者利用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组别 1 2 3 4 5 6
亲本组合 ①×② ①×⑤ ②×⑤ ①×③ ①×④ ②×⑥
F1叶片边缘表型 光滑形 锯齿状
F2叶片边缘表型及比例 光滑形:锯齿状=9:7 锯齿状
A.控制上述6个突变体的基因是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6对等位基因
B.任选两组的F1植株进行杂交,所得后代都会出现2种表型
C.在第1、2、3组的F2中,野生型纯合子占比最高的是第3组
D.就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而言,第1、2、3组的低于第4、5、6组的
【答案】D
【解析】已知叶片边缘的光滑形对锯齿状为显性,据表可知,杂交组合①×②、①×⑤、②×⑤的F2叶片边缘表型及比例均为9:7,为9:3:3:1的变式,说明①与②、①与⑤、②与⑤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隐性突变,因此①②⑤隐性基因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杂交组合①×③、①×④、②×⑥的F1和F2均为锯齿状,说明①与③、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为复等位基因,②和⑥是另一相同基因突变而来,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为复等位基因,故控制上述6个突变体的基因是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A错误;据解析A可知,①与③、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与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为复等位基因,若选择杂交组合①×③、①×④的F1植株进行杂交,所得后代均为锯齿状,只有一种表型,B错误;在第1、2、3组的F2中,野生型(光滑型)纯合子占比均为1/16,C错误;就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而言,第1、2、3组中F2(基因型中双显性:一显一隐:一隐一显:双隐性=9:3:3:1)的纯合子占1/4,第4、5、6组中F2(基因型中双显性:纯合一个亲本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纯合另一个亲本基因型=1:2:1)的纯合子占比为1/2,D正确。
3.瓢虫鞘翅斑点由复等位基因(H 位点)控制,包括 h(全红)、HC(黑色凸形)、HS(黑色圆形)等。两亲本杂交得 F (HCHS),F 表型为黑色凸形与圆形的镶嵌。回答下面的问题。
(1)F 表型表明 HC和 HS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F 自交,F 表型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共显性 (2)黑色凸形∶黑色圆形∶全红 = 2∶2∶1。
【解析】(1)复等位基因 HC和HS在杂合子中同时表达,体现共显性。
(2)F (HCHS)自交,配子类型为 HC和HS,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HCHC(1/4)、HCHS(2/4)、HSHS(1/4),表型分别对应黑色凸形、镶嵌型、黑色圆形,但由于 HCHS为镶嵌型,F 表型比例为黑色凸形∶黑色圆形∶全红 = 2∶2∶1。
4. 人类 ABO 血型由复等位基因 I^A、I^B、i 控制。某家系血型检测结果如下,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判断 Ⅱ 的血型基因型____________。
(2)若 Ⅱ 与 O 型血女性婚配,子代可能的血型及概率________________。
【答案】(1)I^Ai;(2)A 型(50%)、O 型(50%)。
【解析】(1)通过系谱图分析,Ⅱ 的父母为 A 型(I^Ai)和 B 型(I^Bi),其可能的基因型为 I^AI^B(AB 型)、I^Ai(A 型)、I^Bi(B 型)或 ii(O 型)。
(2)结合血型检测结果(A 抗原阳性、B 抗原阴性),确定其基因型为 I^Ai。与 O 型血女性(ii)婚配,子代基因型为 I^Ai(A 型)或 ii(O 型),概率各 50%。
考点03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知识体系】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殊类型(区别于伴性遗传的性染色体基因控制),核心差异在于 “性状表达与性别的关联方式”,需先建立清晰的概念边界,再通过对比深化理解。
1.从性遗传:“基因型定基础,性别定表达”
核心定义由常染色体基因控制,基因型决定性状的 “潜在可能性”,但性状是否表达、表达强度受性别影响(如激素环境差异),导致同种基因型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出不同表型。
基因位置: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表型规律:“基因型相同,性别不同→表型不同”;
遗传规律: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但子代表型比例需结合性别分析;
实例 基因型与表型(雌雄差异) 原理
人类秃顶 ♂:AA(秃顶)、Aa(秃顶)、aa(非秃顶) 雄性激素促进秃顶基因表达,雌性激素抑制
♀:AA(秃顶)、Aa(非秃顶)、aa(非秃顶)
绵羊羊角 ♂:HH(有角)、Hh(有角)、hh(无角) 雄性激素增强 H 基因的显性效应
♀:HH(有角)、Hh(无角)、hh(无角)
果蝇刚毛 ♂:B_(刚毛)、bb(截毛) 性别影响 B 基因的表达阈值
♀:BB(刚毛)、Bb(截毛)、bb(截毛)
2.限性遗传:“性状只在单性别表达,与基因型无关”
核心定义由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基因控制(多数为常染色体),但性状仅在一种性别中表现(另一种性别即使携带致病基因也不表达),且表达性别固定(如仅雄性或仅雌性)。
基因位置:常染色体为主(少数在性染色体,如 Y 染色体的外耳道多毛症);
表型规律:“性状仅出现于某一性别,另一性别无表型(无论基因型)”;
遗传规律:若为常染色体基因,遵循孟德尔定律;若为性染色体基因,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典型实例:
仅雄性表达: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基因在 Y 染色体,仅男性有毛)、公鸡的鸡冠形状(常染色体基因,母鸡不表现特定鸡冠);
仅雌性表达:人类子宫癌、乳腺癌(部分常染色体易感基因,男性不具备子宫 / 乳腺器官,无法表达)、母牛的产奶量(常染色体基因,公牛不产奶)。
3.三大遗传方式对比:避免混淆的核心
对比维度 从性遗传 限性遗传 伴性遗传(X/Y 连锁)
基因位置 常染色体 常染色体 /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X/Y)
表型与性别的关系 同种基因型,雌雄表型不同 性状仅在单性别表达 雌雄表型比例不同(如 X 隐男多女少)
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遵循孟德尔定律 / 伴性规律 遵循伴性遗传规律(交叉遗传等)
核心区别 “表型差异”(雌雄均有表型) “表型有无”(单性别无表型) “基因位置在性染色体”
实例 秃顶、羊角 外耳道多毛症、子宫癌 红绿色盲、血友病
高考对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的考查,多结合系谱图或杂交实验数据,解题关键是 “先判断遗传方式,再按规律计算”,分三步突破:
解题大招 1:遗传方式判断 “三步法”(适用于系谱图 / 杂交实验题)
第一步:先判断是否为 “限性遗传”—— 看 “性状是否仅在单性别出现”
判断依据:若系谱图中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或均为女性),另一性别无患者”,优先考虑限性遗传;
验证:若为限性遗传,不表达性状的性别(如女性)即使携带基因也不患病,故其后代中,表达性状的性别(如男性)可能患病,不表达的性别(女性)不患病。
第二步:再判断是否为 “从性遗传”—— 看 “同基因型雌雄表型是否不同”
判断依据:若杂交实验中,“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型不同”(如 Aa♂为有角,Aa♀为无角),或系谱图中 “同一基因型个体,雌雄患病状态不同”,则为从性遗传;
验证:用孟德尔分离定律推导,若按常染色体遗传计算,子代表型比例需结合性别调整,且符合实验数据,则为从性遗传。
第三步:排除 “伴性遗传”—— 看 “是否符合交叉遗传”
判断依据:若为 X 连锁遗传,会出现 “交叉遗传”(如 X 隐遗传中,母亲患病→儿子必患病;父亲患病→女儿必携带);若为 Y 连锁遗传,仅男性患病且父亲→儿子传递;
解题大招 2:基因型书写与概率计算 —— 精准化技巧
(1)基因型书写:标注 “性别 - 表型” 对应关系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的基因型需结合性别标注,避免计算时混淆。
(2)概率计算:分 “性别→基因型→表型” 三步算
从性遗传的概率计算需 “分层处理”,避免直接套用孟德尔比例:
解题大招 3:系谱图快速解题口诀(适用于选择题 / 填空题)
“一看性别定范围,二看传递断类型,三看比例验结论”
看性别定范围:若 “仅男性患病”:可能是限性遗传(Y 连锁)或伴 X 隐遗传;若 “雌雄均患病,但表型不同”:优先考虑从性遗传;
看传递断类型:若 “父亲患病→儿子必患病,女儿不患病”:限性遗传(Y 连锁);若 “母亲患病→儿子必患病,父亲患病→女儿不患病”:伴 X 隐遗传;若 “父母均非秃顶,儿子秃顶”:从性遗传(父母均为 Aa,儿子 Aa 秃顶,女儿 Aa 非秃顶);
看比例验结论:
按假设的遗传方式计算子代表型比例,若与题干数据一致,则结论正确。
【典例1】(2025·广东)在繁育陶赛特绵羊的过程中,发现一只臀部骨骼肌尤为发达、产肉量高(美臀)的个体。研究发现,美臀性状由单基因(G/g)突变所导致,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此外,美臀性状仅在杂合子中,且G基因来源于父本时才会表现;母本来源的G基因可通过其雄性子代使下一代杂合子再次表现美臀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育种人员将美臀公羊和野生型正常母羊杂交,子一代中美臀羊的理论比例为______;选择子一代中的美臀羊杂交,子二代中美臀羊的理论比例为______。
(2)由于羊角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育种人员尝试培育美臀无角羊。陶赛特绵羊另一条常染色体上R基因的隐性突变导致无角性状产生,如图a进行杂交,P美臀有角羊应作为______(填“父本”或“母本”),便于从中选择亲本;若要实现F3中美臀无角个体比例最高,应在中选择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3)研究发现,美臀性状由G基因及其附近基因(图b)共同参与调控,其中D基因调控骨骼肌发育,其高表达使羊产生美臀性状;M基因的表达则抑制D基因的表达。来自父本的G基因使D基因高表达,而来自母本、具有相同序列的G基因只促进M基因的表达,这种遗传现象属于______。GG基因型个体的体型正常,推测其原因_______。
(4)在育种过程中,较难实现美臀无角性状稳定遗传,考虑到胚胎操作过程较繁琐,可采集并保存________,用于美臀无角羊的人工繁育。
【答案】(1)1/2 1/4
(2)父本 GGrr(父本)和ggrr(母本)
(3)表观遗传 来自母本的 G 基因促进 M 基因表达,抑制 D 基因的高表达。
(4)基因型为GGrr的公羊的精液
【解析】(1)①美臀公羊(基因型为 Gg,且 G 来自父本)和野生型正常母羊(基因型为 gg)杂交,父本产生 G 和 g 两种配子,母本产生 g 一种配子,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Gg∶gg = 1∶1。由于美臀性状仅在杂合子中且 G 基因来源于父本时才会表现,所以子一代中美臀羊(Gg 且 G 来自父本)的理论比例为 1/2。
②子一代中的美臀羊(Gg,G 来自父本)杂交,父本产生 G 和 g 两种配子,母本也产生 G 和 g 两种配子。G基因来源于父本时才会表现;母本来源的G基因可通过其雄性子代使下一代杂合子再次表现美臀性状,子二代中美臀羊的理论比例为 1/4。
(2)①因为母本来源的 G 基因可通过其雄性子代使下一代杂合子再次表现美臀性状,若 P 美臀有角羊作为父本,其产生的含 G 基因的配子与母本(正常无角羊)产生的配子结合,在 F 中更容易根据美臀性状选择出含有 G 基因的个体作为亲本。所以 P 美臀有角羊应作为父本。
②欲在F3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美臀无角个体(Ggrr 且 G 来自父本)。F2中选择GGrr(父本)和ggrr(母本)杂交,这种组合子代均为美臀无角个体。
(3)①:这种来自父本和母本的相同基因(G 基因)由于来源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效应的现象属于表观遗传。 ②:GG 基因型个体中,两个 G 基因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来自父本的 G 基因使 D 基因高表达,但来自母本的 G 基因促进 M 基因表达,M 基因的表达抑制 D 基因的表达,所以 D 基因不能持续高表达,导致 GG 基因型个体的体型正常。
(4)在育种过程中,较难实现美臀无角性状稳定遗传,考虑到胚胎操作过程较繁琐,可采集并保存美臀无角羊的精液(或精子),用于美臀无角羊的人工繁育,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繁殖后代。
【典例2】(2025·甘肃)某种牛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无角)对h(有角)完全显性。体表斑块颜色由另一对独立的常染色体基因(M褐色/m红色)控制,杂合态时公牛呈现褐斑,母牛呈现红斑。在下图的杂交实验中,亲本公牛的基因型是( )
A.HhMm B.HHMm C.HhMM D.HHMM
【答案】A
【解析】若亲本公牛基因型为HhMm(无角褐斑),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对于有角和无角这对性状,Hh×hh后代会出现有角(hh)和无角(Hh)个体,对于体表斑块颜色这对性状,Mm×Mm 后代会出现MM、Mm和mm个体,F1公牛和母牛均会出现有角褐斑,若无角褐斑公牛的基因型为HhMm,无角褐斑母牛的基因型为H-MM,二者杂交后代会出现无角红斑母牛(H-Mm),A正确;若亲本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对于有角和无角这对性状,HH×hh后代全部为无角(Hh),不符合子代的表型,B错误;若亲本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后代会出现有角褐斑公牛(hhM-)或者有角褐斑母牛(hhMM),若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无角褐斑母牛基因型为H-MM,子代不会出现无角红斑(H-Mm或H-mm),不符合子代表型,C错误;若亲本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对于有角和无角这对性状,HH×hh后代全部为无角(Hh),不符合子代表型,D错误。
【典例3】(2023·山东,多选)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
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
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
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到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
【答案】BCD
【解析】假设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个体基因型为XO,由题意分析可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4种;雄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RTRX_、TTXO、TTRXO4种;雌雄同体的基因型有TTXX、TTRXX两种。若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10种可能,A错误;雌性动物的基因型有TDTRX_、TDTX_4种,若后代中有雌性个体,说明亲本一定含有TD,含有TD且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个体均为雌性,不能产生下一代,B正确;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雌配子有TD、TR两种;雄配子仅TR一种,F1中雌性(TDTR)与雄性(TRTR)占比相等,C正确;雌雄同体的杂合子(基因型为TTRXX)自体受精获得F1,F1基因型为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1/4TRTRXX(雄性),只有1/4TTXX(雌雄同体)、1/2TTRXX(雌雄同体)才能自体受精获得F2 ,即1/3TTXX(雌雄同体)、2/3TTRXX(雌雄同体)自体受精产生下一代雄性(TRTRXX)的比例为2/3×1/4=1/6,D正确。
易错提醒!!!
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的混淆,本质是对 “基因位置” 和 “性别对表型的影响方式” 理解不深,需针对性拆解易错点:
易错点 1:混淆 “从性遗传” 与 “伴性遗传”—— 核心看 “基因位置”
错误认知:认为 “雌雄表型不同就是伴性遗传”(如将秃顶归为伴 X 遗传)。
辨析关键:从性遗传:基因在常染色体,性别仅影响 “表型表达”(如 Aa 男性秃顶、女性非秃顶);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性别直接决定 “基因有无”(如 X 隐遗传中,男性只有 1 条 X,易患病;女性有 2 条 X,需纯合才患病)。
举例验证:若秃顶为伴 X 遗传,父亲秃顶(XbY)会将 Xb 传给女儿,女儿应大概率秃顶,但实际中女性秃顶极少(仅 AA 基因型),故排除伴性,为从性遗传。
易错点 2:混淆 “限性遗传” 与 “从性遗传”—— 核心看 “表型是否存在”
错误认知:认为 “限性遗传是从性遗传的极端情况”(如将外耳道多毛症归为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雌雄均有表型,只是表型不同(如男性秃顶、女性非秃顶,均有 “头发状态” 表型);
限性遗传:单性别无表型(如外耳道多毛症,女性无论基因型如何,均无 “外耳道多毛” 表型;男性只要携带基因就有表型)。
避坑口诀:“从性有差异,限性有无异”。
易错点 3:误判 “从性遗传的显隐性”—— 显隐性不随性别改变
错误认知:认为 “从性遗传中显隐性随性别变化”(如 Aa 男性秃顶为显性,女性非秃顶为隐性,故显隐性变了)。
辨析关键:显隐性是基因本身的属性(由基因功能决定),性别仅影响 “基因是否表达”,而非显隐性。例如:秃顶基因 A 为显性,无论男女,A 对 a 均为显性;男性中,A 基因能表达(Aa 即秃顶),女性中 A 基因被抑制(Aa 不表达,仅 AA 表达)—— 是 “表达与否” 的差异,不是 “显隐性” 的差异。
易错点 4:认为 “限性遗传的基因只在单性别携带”—— 不表达≠不携带
错误认知:认为 “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只有男性携带”(女性不携带)。
辨析关键:限性遗传中,不表达性状的性别可能携带基因,只是因 “器官缺失” 或 “激素环境” 无法表达。例如:外耳道多毛症(Y 连锁):女性无 Y 染色体,故不携带;母牛产奶量(常染色体基因):公牛可携带 “高产奶基因”,但因无乳腺,无法表达产奶性状(即携带但不表达)。
易错点 5:计算从性遗传概率时,忽略 “性别分层”
错误认知:计算 “Aa×Aa 后代秃顶概率” 时,直接算 3/4(AA+Aa),忽略雌雄差异。
正确计算:需先分性别,再算对应基因型的表型概率:
后代性别比例 1:1(♂1/2,♀1/2);♂中:AA(1/4)、Aa(2/4)均秃顶,概率为 3/4;♀中:仅 AA(1/4)秃顶,概率为 1/4;总秃顶概率 =(1/2×3/4)+(1/2×1/4)=1/2。
人类秃顶由常染色体基因 B/b 控制,男性中 BB 为非秃顶,Bb 或 bb 为秃顶;女性中 bb 为秃顶,BB 或 Bb 为非秃顶。回答问题:
非秃顶男性(BB)与非秃顶女性(Bb)婚配,子代中秃顶男性的概率为______,秃顶女性的概率为______。
(2)若某夫妇均为秃顶,妻子基因型为 bb,丈夫基因型可能为______,子代中女儿秃顶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1)75% 25% (2)bb或Bb 50%或100%
【解析】(1)子代基因型为 BB(25%)、Bb(50%)、bb(25%)。男性中 Bb 和 bb 表现为秃顶,概率为 50%+25%=75%;女性中仅 bb 秃顶,概率为 25%。
(2)丈夫可能为 Bb 或 bb。若丈夫为 Bb,子代女儿基因型为 Bb(50%)或 bb(50%),仅 bb 秃顶,概率为 50%;若丈夫为 bb,子代女儿均为 bb,概率为 100%。
2.(2025 山东卷改编)家蝇 Y 染色体断裂后,含 s 基因的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导致:回答下面的问题。
(1)XX(♀)与 XY(♂)杂交,F1 的性别比例为______,存活个体中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2)若 F1 随机交配,F2 中雄性占比为______。
【答案】(1)♀:♂=2:1 XYs (2)50%
【解析】(1)F1 基因型为 XX(♀)、XY(♂)、XXs(♀)、XYs(♂)。XY(♂)因不含 s 且仅 1 条 X 致死,故性别比例为♀:♂=2:1,存活雄性为 XYs。
F1 中♀为 XX(50%)、XXs(50%),♂为 XYs(100%)。随机交配后,F2 中 XX(25%)、XXs(25%)、XYs(25%)、XXss(25%)。其中 XXss 含 s 基因但为雌性,XYs 为雄性,故雄性占比为 25%+25%=50%。
3.某种羊的性别决定为 XY 型,有角(N)对无角(n)为显性。公羊中 NN 或 Nn 表现为有角,nn 无角;母羊中 NN 表现为有角,Nn 或 nn 无角。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杂合公羊(Nn)与杂合母羊(Nn)杂交,子一代公羊的表现型比例为______,母羊的表现型比例为______。
(2)若双亲均为无角,子代是否可能出现有角个体?请说明理由。
【答案】(1)有角:无角 = 3:1 有角:无角 = 1:3 (2)可能。若母羊基因型为 Nn(无角),公羊基因型为 nn(无角),子代可能出现 Nn 公羊(有角)
【解析】(1)公羊中 Nn 表现为有角,nn 无角,子代 NN:Nn:nn=1:2:1,故有角:无角 = 3:1;母羊中 Nn 表现为无角,故有角:无角 = 1:3。(2)可能。若母羊基因型为 Nn(无角),公羊基因型为 nn(无角),子代可能出现 Nn 公羊(有角)。
通常母鸡的羽毛宽、短、钝且直,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雄鸡可以是母羽也可以是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的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用 H、h 表示).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中母羽:雄羽=3:l,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亲本的基因型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雄羽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各种表现型鸡的品种,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须写出配子)
【答案】1)性状分离 母羽 Hh
(2)HH、Hh、hh hh 母羽:雄羽=1:1
(3)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为:
【解析】(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说明母羽对雄羽是显性,亲本都是杂合体,即Hh.
(2)在子代中,由于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所以母羽鸡的基因型为HH、Hh、hh.由于雄羽为隐性性状,所以雄羽鸡的基因型为hh.由于母鸡的基因型有HH、Hh、hh,比例为1:2:1.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hh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基因型有Hh和hh,比例为1:1,所以表现型及比例是母羽:雄羽=1:1.
(3)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可用母羽母鸡(Hh)与雄羽雄鸡(hh)杂交,遗传图解为:
1.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 A/a 和 B/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 控制花粉育性,含 A 的花粉可育;含 a 的花粉 50% 可育、50% 不育。B/b 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 AaBb 的亲本进行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 3 倍
B. 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1/12
C. 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 3 倍
D. 亲本产生的含 B 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 b 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答案】A
【解析】雄配子分析:Aa 产生的雄配子中,A(可育)占 1/2,a(50% 可育)占 1/2×50%=1/4,不育 a 占 1/4。因此,可育雄配子总数为 A(1/2)+a(1/4)=3/4,不育雄配子为 1/4,比例为 3:1,C 正确;花色比例:B/b 独立遗传,AaBb 自交时,雌配子 B:b=1:1,雄配子 B:b=(3/4×1/2):(3/4×1/2)=1:1,子一代红花(B_): 白花(bb)=3:1, A 正确;aabb 比例:需雌配子 ab(1/4)与雄配子 ab(1/4×1/2=1/8)结合,概率为 1/4×1/8=1/32,但实际计算时需考虑雄配子中 a 的可育性,最终 aabb 比例为 1/12, B 正确;含 B 与含 b 的可育雄配子:B 和 b 在雄配子中的比例均为 1/2×3/4=3/8,数量相等, D 正确。
2.用一对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型。据此可推测( )
A. 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B. 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C. 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D. 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答案】D
【解析】性别比例异常:子一代雌∶雄 = 2:1,说明雄性个体部分死亡,推测致死基因与性别相关,位于 X 染色体;表型分析:双亲表型不同,子代雌蝇有两种表型,推测亲本基因型为 XG Xg(显性)和 Xg Y(隐性)。致死原因:若 Xg Y(雄)死亡,则子代雌蝇为 XG Xg(显性)和 Xg Xg(隐性),雄蝇仅 XG Y(显性),但比例应为雌:雄 = 2:1,符合题意。因此,Xg 基因纯合(Xg Xg 或 Xg Y)致死, D 正确。
3.桔红带黑斑品系繁殖时,后代中 2/3 为桔红带黑斑,1/3 为野生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桔红带黑斑品系为杂合子
B. 突变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 自然繁育下该性状易被淘汰
D. 可通过多次回交获得纯合品系
【答案】D
【解析】性状分离比:后代桔红带黑斑:野生型 = 2:1,符合显性纯合致死(AA 致死),亲本为 Aa×Aa,子代为 AA(致死):Aa:aa=0:2:1,B 正确;回交分析:Aa 与 aa 回交,子代 Aa:aa=1:1,无法获得 AA,因此无法通过回交得到纯合品系, D 错误。
4.蟠桃(Hh)自交,若 HH 个体无法存活,预期子代表型及比例为( )
A. 蟠桃:圆桃 = 3:1
B. 蟠桃:圆桃 = 2:1
C. 蟠桃:圆桃 = 1:1
D. 全为蟠桃
【答案】B
【解析】基因型比例:Hh 自交,子代为 HH(致死):Hh:hh=0:2:1,表型为蟠桃(Hh): 圆桃(hh)=2:1, B 正确;
5.白眼雌果蝇(Xb Xb)与红眼雄果蝇(XB Y)杂交,后代中偶尔出现白眼雌果蝇(Xb XbY)和红眼雄果蝇(XB O)。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不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
B. 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 XbXbY
C. 红眼雄果蝇精原细胞内有 Y 染色体
D. 母本产生配子时肯定发生同源 X 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B
【解析】异常配子形成:母本(Xb Xb)减数分裂时,若初级卵母细胞中 X 染色体未分离,产生 Xb Xb 和 O 的卵细胞;若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也可产生Xb Xb和 O 的卵细胞,A 错误,子代基因型:Xb Xb卵细胞与 Y 精子结合形成Xb XbY(白眼雌),O 卵细胞与 XB 精子结合形成 XB O(红眼雄,无 Y 染色体), B 正确、C 错误;染色体分离方式: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D 错误。
6.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基因型是BB、Bb、bb的花色分别为红色、粉色、白色。该植物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3: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则该种群F1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 )
A.1:2:1 B.7:8:1
C.3:2:1 D.5:6:1
【答案】B
【解析】该植物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3∶1,产生的雌配子B∶b=(3/4+1/4×1/2=7/8)∶(1/4×1/2=1/8)=7∶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产生的雄配子B∶b=1∶1,故子一代BB占7/8×1/2=7/16,Bb占7/8×1/2+1/8×1/2=8/16,bb占1/8×1/2=1/16,基因型是BB、Bb、bb的花色分别为红色、粉色、白色,所以子一代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7∶8∶1,B正确,ACD错误。
7.某植物性别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三种。D基因决定雄株,d基因决定两性植株,d-基因决定雌株。D对d、d-是显性,d对d-是显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株雄株可产生2种配子
B.一株雄株和一株两性植株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2种或4种
C.一株雄株和一株雌株杂交,子代可能全是雄株
D.一株两性植株自交,理论上子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一定不会低于杂合子
【答案】C
【解析】雄株基因型是dd、ddˉ,可能产生一种或两种配子,因此一株雄株可能产生2种配子,A正确;两性植株基因型是dd、ddˉ,雌株基因型为dˉdˉ,因此一株雄株的基因型是Dd或Ddˉ,一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是dd或ddˉ,一株雄株和一株两性植株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2种或4种,B正确;一株雄株的基因型是Dd或Ddˉ,一株雌株的基因型是dˉdˉ,杂交产生的子代是Ddˉ、ddˉ或Ddˉ、dˉdˉ,可能是雄株和两性植株或雄株和雌株,不可能全是雄株,C错误;一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dd或ddˉ,dd自交子代全部为dd,ddˉ自交子代dd、ddˉ、dˉdˉ,故后代全部都为纯合子或纯合子占比一半,因此理论上子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一定不会低于杂合子,D正确。
8.植物紫茉莉的花暮开朝合,被誉为“天然时钟”。若其花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将一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
B.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红花、粉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Aa、aa
D.F2中白花与粉红花杂交,F3会出现2种花色
【答案】 B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该性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A正确;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F1(Aa)个体产生A、a两种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B错误;由分析可知,粉红花基因型一定为Aa,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aa(或aa、AA)来表示,C正确;F2中白花(aa)与粉红花(Aa)杂交,F3会出现白花、粉红花2种花色,D正确。
9.已知某种鸟(2N=40)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A+、A、a三种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为A+>A>a。研究人员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个体做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为灰红色(甲)×蓝色(乙)→2灰红色∶1蓝色∶1巧克力色;实验二为蓝色(乙)×蓝色(丙)→3蓝色∶1巧克力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实验一的亲代和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C.实验一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D.实验二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后代出现蓝色鸟的概率为1/8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根据题干该种鸟羽毛颜色的遗传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A、a三种基因的控制,可知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正确;实验一亲本甲是灰红色,后代出现了蓝色和巧克力色,所以亲本甲(灰红色)和乙的基因型是ZA+W和ZAZa或ZA+Za和ZAW,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ZA+ZA和ZA+Za或ZA+ZA和ZA+W,因此实验一的亲代和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B正确;实验一亲本甲和乙的基因型是ZA+W和ZAZa或ZA+Za和ZAW,第一种情况得到的子代基因型为:ZAW、ZaW、ZA+ZA、ZA+Za,第二种情况得到的子代基因型为:ZA+W、ZaW、ZA+ZA、ZAZa,两种情况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都为1/3,C正确;实验二中亲本是ZAZa和ZAW,子代中的基因型为ZAZA(蓝色雄鸟),ZAW(蓝色雌鸟)、ZAZa(蓝色雄鸟)、ZaW(巧克力色雌鸟),蓝色鸟随机交配后,后代出现蓝色鸟的概率为7/8,D错误。
10.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 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 i,个体6基因型为IB 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 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 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答案】 A
【解析】A型血个体的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可以与A抗原抗体产生阳性反应,B型血个体的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可以与B抗原抗体产生阳性反应,AB型血个体的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B抗原,可以与A抗原抗体和B抗原抗体产生阳性反应,O型血个体的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B抗原,不能与A抗原抗体和B抗原抗体产生阳性反应。由此可判断个体7为O型血,基因型为ii,个体1、个体4为AB型血,基因型均为IAIB;个体2、个体5为A型血,个体5的基因型为IAi,则个体2的基因型为IAi;个体3、个体6为B型血,个体6的基因型为IB i,则个体3的基因型为IBi,A正确,B、C错误;若个体5(IAi)与个体6(IBi)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可能是IAIB、IAi、IBi或ii,D错误。
11.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兔种群中,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D、d1、d2控制。已知白色(D)对灰色(d1)、黑色(d2)为完全显性,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且存在DD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白兔和灰兔都只有2种基因型
B.一对雌雄白兔多次杂交,后代分离比接近3∶1
C.一对雌雄灰兔多次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黑色
D.一只白兔与一只黑兔多次杂交,后代中白兔比例为1/2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DD纯合胚胎致死,故白色个体基因型为Dd1、Dd2,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1d1、d1d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d2d2,故该种群中白兔和灰兔都只有2种基因型,A正确;一对雌雄白兔多次杂交,若两亲本基因型相同,由于存在DD致死现象,则后代表现为白色∶灰色(或黑色)=2∶1;若两亲本基因型不同,则后代表现为白色∶灰色=2∶1,B错误;一对雌雄灰兔多次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黑兔(d2d2),C正确;一只白兔(Dd1或Dd2)与一只黑兔(d2d2)多次杂交,由于白兔产生的配子中D占1/2,而黑兔只产生一种配子,所以后代中白兔比例为1/2,D正确。
12.(多选)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人类秃顶即为从性遗传,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秃顶性状在男性和女性中出现的概率没有差异
B.若父母均为秃顶则子女应全部表现为秃顶
C.若父母均为非秃顶,则女儿为秃顶的概率为0
D.若父母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则生出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2
【答案】 ABD
【解析】由表格可知,秃顶性状在男性出现的概率比在女性中出现的概率大,A错误;父母均为秃顶,若父亲基因型为b+b,母亲的基因型bb,则子女中会出现b+b,不一定全部表现为秃顶,B错误;若父母均为非秃顶,父亲基因型一定是b+b+,母亲的基因型为b+b+或b+b,女儿为秃顶bb的概率为0,C正确;若父母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则孩子基因型为1/2b+b、1/2bb,则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4,D错误。
13.某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基因 A/a 控制,雄性中 AA 或 Aa 为黑色,aa 为白色;雌性中 AA 为黑色,Aa 或 aa 为白色。同时,该动物的角型由限性基因 B 控制,仅雄性可表现有角(BB 或 Bb),雌性无角。回答下面的问题:
(1)黑色有角雄性(AABb)与白色无角雌性(aaBB)杂交,F1 中雄性的表现型为______,雌性的表现型为______。
(2)F1 随机交配,F2 中黑色有角雄性的比例为______,白色无角雌性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1)黑色有角 白色无角 (2)9/16 7/16
【解析】(1)F1 基因型为 AaBb(♂)、AaBB(♀)。雄性中 Aa 为黑色,Bb 为有角,故表现型为黑色有角;雌性中 Aa 为白色,BB 为无角,故表现型为白色无角。
(2)F1 雄性为 AaBb,雌性为 AaBB。F2 中,黑色有角雄性(A_B_):A_概率 = 3/4,B_概率 = 3/4(Bb×BB→1/2BB+1/2Bb),故比例为 3/4×3/4=9/16;白色无角雌性(aa 或 Aabb):aa 概率 = 1/4,Aabb 概率 = 3/4×1/4=3/16,总比例 = 1/4+3/16=7/16。
14.陶赛特绵羊的美臀性状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G 控制,仅在杂合子(Gg)且 G 基因来源于父本时表现。母本来源的 G 基因可通过雄性子代使下一代杂合子再次表现美臀。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计实验验证美臀性状的遗传方式,写出亲本组合及预期结果。
(2)若美臀公羊(Gg)与野生型母羊(gg)杂交,子一代中美臀羊的比例为______;子一代美臀羊随机交配,子二代中美臀羊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1)实验设计:美臀公羊(Gg,G 来自父本)× 野生型母羊(gg)。预期结果:子一代中雄性 Gg(G 来自父本)表现美臀,雌性 Gg(G 来自父本)不表现美臀;子一代雄性 Gg 与野生型母羊回交,子二代中雄性 Gg(G 来自父本)再次表现美臀。
(2)50% 25%
【解析】(1)实验设计:美臀公羊(Gg,G 来自父本)× 野生型母羊(gg)。预期结果:子一代中雄性 Gg(G 来自父本)表现美臀,雌性 Gg(G 来自父本)不表现美臀;子一代雄性 Gg 与野生型母羊回交,子二代中雄性 Gg(G 来自父本)再次表现美臀。
(2)子一代中美臀羊为雄性 Gg(50%)。子一代美臀羊(Gg♂)与野生型母羊(gg♀)交配,子二代中 Gg(♂)占 50%,其中 G 来自父本的比例为 50%,故美臀羊比例为 50%×50%=25%。
15.瓢虫鞘翅上的斑点图案多样而复杂。早期的杂交试验发现,鞘翅的斑点图案由某条染色体上同一位点(H基因位点)的多个等位基因(h、HC、HS、HSP等)控制的。HC、HS、HSP等基因各自在鞘翅相应部位控制黑色素的生成,分别使鞘翅上形成独特的斑点图案;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不生成黑色素,鞘翅表现为全红。通过杂交试验研究,并不能确定H基因位点的具体位置、序列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体杂交,所得F1的表型与两个亲本均不同,如图所示。
的黑色凸形是基因型为______亲本的表型在F1中的表现,表明该亲本的黑色斑是______性状。若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表型的比例为_____。
(2)近期通过基因序列研究发现了P和G两个基因位点,推测其中之一就是H基因位点。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的实验结果对应表中哪两组?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此外,还可以在_____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组1 组2 组3 组4
未阻止表达
阻止表达
(3)为进一步研究P位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_____;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乙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决定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鞘翅上有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也有产生红色素的下层细胞,P位点基因只在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内表达,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并抑制下层细胞生成红色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下列对第(1)题中F1(HCHS)表型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哪几项_____
A.F1鞘翅上,HC、HS选择性表达 B.F1鞘翅红色区域,HC、HS都不表达
C.F1鞘翅黑色凸形区域,HC、HS都表达 D.F1鞘翅上,HC、HS只在黑色区域表达
【答案】(1)HCHC 显性 1:2:1
(2)组3、组4 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后实验结果应该是没有黑色素生成,对应3、4组。 转录
(3)黑底红点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远远大于红底黑点 黑色斑点面积大小
(4)ABD
【解析】(1)由图分析,HCHC个体有黑色凸形,所以F1的黑色凸形是基因型为HCHC亲本的表型在F1中的表现,表明该亲本的黑色斑是显性性状。F1的基因型为HCHS,若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基因型及比例为HCHC:HCHS:HSHS=1:2:1,三种基因型对应的表型各不相同,所以表型比例为1:2:1。
(2)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后实验结果应该是没有黑色素生成,对应3、4组。此外,还可以在转录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3)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黑底红点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远远大于红底黑点;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乙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决定黑色斑点面积大小。
(4)P位点基因只在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内表达,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并抑制下层细胞生成红色素,所以红色区域,HC、HS都不表达,HC、HS只在黑色区域表达,根据图(1)可知HC控制黑色凸形生成,HS控制大片黑色区域生成,所以F1鞘翅上,HC、HS选择性表达,黑色凸形区域,HC表达,ABD正确。
16.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性别影响的现象。鸡的雄羽、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母鸡只有母羽一种表型,公鸡有母羽和雄羽两种表型。研究人员做了一组杂交实验:
P:母羽♀×母羽♂→F1:母羽♀∶母羽♂∶雄羽♂=4∶3∶1。回答下列问题:
(1)母羽、雄羽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F1中母羽公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理论上F1母羽公鸡产生的D配子和d配子的比例是________,让F1母羽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雄羽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3)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判断F1中母羽公鸡是否为纯合子。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F1母羽公鸡为纯合子,否则为杂合子。
【答案】 (1)母羽 (2)DD、Dd 2∶1 1/12
(3)随机选择F1中母羽公鸡与多只母羽母鸡交配 母鸡全为母羽,公鸡全为母羽(或全为母羽或不出现雄羽)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鸡的母羽和雄羽这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但在不同性别中表型不同,说明属于从性遗传。结合亲本的杂交和后代表型分析,亲本都是母羽,后代出现了雄羽,说明母羽对雄羽为显性。由此可推出母鸡中基因型为DD、Dd和dd的表型都为母羽,而公鸡中只有DD和Dd的基因型表现为母羽,dd则表现为雄羽。(1)根据分析可知,母羽对雄羽为显性,即母羽为显性性状。(2)根据F1公鸡中母羽∶雄羽=3∶1可知,控制雄羽性状的为隐性基因。亲本的基因型均为Dd,F1中母鸡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其交配时产生的配子有D和d两种,比例为1∶1;公鸡中母羽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2,其交配时产生的配子有D和d两种,D所占的比例为1/3+(2/3)×(1/2)=2/3,d所占的比例为(2/3)×(1/2)=1/3。若让F1中的所有母羽鸡随机交配,会出现雌雄配子均为d的结合,从而产生dd基因型,其比例为(1/3)×(1/2)=1/6,由于后代dd基因型的个体中公鸡、母鸡各一半,且只有公鸡才表现为雄羽,因此出现雄羽个体(dd)的比例为(1/6)×(1/2)=1/12。(3)鉴别动物个体的基因型一般采用测交法,即用待测个体与多只异性隐性纯合个体交配,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但本题中需要鉴定F1中母羽公鸡是否为纯合子,选择母鸡隐性纯合个体不能从表型直接确认选择,所以只能选择多只母羽母鸡与之交配,观察统计子代公鸡的表型。若子代公鸡中全为母羽,说明所鉴定的公鸡的基因型为纯合子(DD);若子代公鸡中有母羽,也有少部分雄羽,说明所鉴定的公鸡的基因型为杂合子(Dd)。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遗传定律的特例
考情分析:真题考点分布+命题趋势+命题预测+备考策略
培优讲练:考点梳理+解题秘籍+对点训练
考点01 致死效应
考点02 复等位基因
考点03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提升冲关:优质好题提升练
【高考真题考点分布】
考点 三年考情
致死效应 2025·北京 2025·江苏 2025·安徽 2024·山东 2023·全国
复等位基因 2025·江苏 2025·黑吉辽蒙 2024·江苏 2023·浙江 1 月 2023·全国甲卷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2025·广东 2025·山东 2023·山东
【命题规律】
1.题型与情境:非选择为主,真实情境贯穿
从题型分布看,遗传特例试题呈现 “非选择为主、选择为辅” 的格局:非选择题占比超 70%(如 2022-2025 年湖南卷、全国甲/乙卷),多以压轴题形式出现;选择题侧重基础特例的辨析(如复等位基因、从性遗传)。高考试题命题的规律总体上可概括为:聚焦“情境载体+比例变式+素养迁移”。命题情境高度贴近科研与生产实际,主要分为两类:
A.农业育种情境:以水稻抗病性、玉米性别决定、抗虫棉培育等为载体,考查基因互作、致死效应等特例。
B.人类遗传病情境:结合地中海贫血、红绿色盲等真实病例,融合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特例,关联基因检测技术(如 PCR + 电泳)进行综合考查。
2.知识载体:三大核心特例高频出现:试题聚焦 “分离定律拓展 + 自由组合变式” 两大主线,核心特例呈现明显的考频差异:
核心特例类型 考查 频率 典型命题形式 真题例证(近 3 年)
基因互作(比例变式) 极高 9:3:3:1 变形(9:7、9:6:1 等)及推导 2022 全国乙卷花色遗传(9:3:4)、2025 湖南二模翅形遗传
致死效应 高 配子致死 / 合子致死导致的比例异常 2022 全国甲卷花粉不育、2023 合肥模拟 D 基因花粉致死
复等位基因 中高 显隐性层级关系及分离比计算 2023 全国甲卷水稻 A1/A2/a 基因、小鼠 AY/A/a 毛色基因
连锁互换 中 “多:多: 少:少” 比例及重组型判断 2022 湖南卷大鼠眼色与毛色基因连锁、2025 长沙一模昆虫性状连锁
从性遗传 中低 基因型与性别关联的表型差异 2022《教学考试》期刊案例(人类秃顶遗传)
其中,基因互作与致死效应的叠加考查成为近 3 年命题热点(如 2025 长沙三模 “两对隐性基因纯合致死 + 性染色体连锁” 的综合题),需重点关注。
3.素养导向:聚焦科学思维与实验探究:命题核心围绕 “科学思维 + 科学探究” 两大核心素养展开:
A.演绎推理能力:要求基于特例条件推导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如 2023 全国甲卷通过杂交后代分离比反推亲本基因型(全抗×抗性→3:1 分离比的亲本组合)。
B.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侧重 “假设 - 演绎法” 的应用,如探究致死类型(配子致死 vs 合子致死)、基因位置(常染色体 vs 性染色体)、显隐性关系等,2025 压轴题预测明确将 “遗传实验设计” 列为核心考点。
C.图文转换能力:通过酶切电泳图、系谱图、杂交结果表等载体考查信息提取,如 2024 湖南卷通过红绿色盲基因酶切产物量的表格数据推断突变类型。
【命题预测】情境创新与综合程度升级
1.情境素材:融入前沿与跨模块关联
A.表观遗传融合:可能结合基因启动子区域缺失(如 2025 湖南卷豌豆豆荚颜色基因 H 的上游序列缺失)、DNA 甲基化等表观遗传现象,考查 “基因型相同表型不同” 的特例,区分可遗传与不可遗传变异。
B.多学科交叉情境:关联基因编辑(CRISPR)、基因治疗等技术,设计 “编辑后基因的遗传特例分析”(如编辑基因导致的配子致死或显性负效应)。
C.生态与进化关联:结合自然选择考查特例基因的频率变化,如 2023 合肥模拟中 D 基因通过花粉致死机制提升基因频率的案例。
2.考查深度:多特例叠加与逻辑链延长
A.多特例复合考查:预计出现 “复等位基因 + 连锁互换 + 致死效应” 的三重叠加(如某昆虫的三对等位基因,一对为复等位基因且与另一对连锁,同时存在显性纯合致死),要求学生分步拆解规律。
B.逆向推理强化:由 “子代比例推亲本基因型” 升级为 “由异常表型推遗传机制”,如给定 “3:1 而非 1:1” 的测交结果,让学生探究是配子致死还是基因互作所致。
3.实验探究:开放性与严谨性并重
A.实验设计拓展:从 “验证单一规律” 转向 “探究复杂机制”,如 “探究某植物花色遗传是否涉及累加效应与表型模拟”,需设计正交反交、环境对照等多组实验。
B.结果分析深化:要求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如通过卡方检验判断异常比例是否符合某类遗传特例,体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备考策略】构建 “模型化 + 分层化 + 实战化” 体系
1.知识体系构建:以 “比例变式” 为核心搭建特例网络,通过 “规律本质 - 比例特征 - 解题关键” 三维表构建认知框架,突破 “特例易混” 难点:
特例类型 本质原因 典型比例变式 解题关键步骤
基因互作 不同基因调控同一性状 9:7(互补)、12:3:1(抑制) 拆解两对基因功能,明确 “表型对应基因型组合”
合子致死 纯合 / 杂合子胚胎致死 6:3:2:1(AA 致死) 先写正常基因型比例,再剔除致死个体
配子致死 特定基因型配子不育 5:3:3:1(AB♂致死) 计算有效配子比例,再用棋盘法算后代
复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多等位基因 1:2:1(不完全显性) 明确显隐性层级(如 A1>A2>a)
2.能力专项突破:聚焦 “逻辑推理 + 实验设计” 两大核心
(1)科学思维分层训练
A.基础层:强化 “比例拆解法”,将异常比例还原为基本规律(如 6:3:2:1 拆分为 (2:1)×(3:1),推断一对显性纯合致死);
B.提升层:开展 “逆向推理专项”,通过 “子代比例→亲本基因型→遗传机制” 的链条训练(如 2023 全国甲卷第 6 题变式训练);
C.拓展层:融入 “基因频率计算”,如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推导(如 8 个复等位基因的纯合子 / 杂合子比例计算)。
(2)实验探究精准突破:以 “假设 - 演绎法” 为核心构建答题模板,结合真题强化应用:
实验设计模板:明确目的→提出假设(如 “假设为配子致死,而非合子致死”)→设计实验(如杂合子自交 + 测交对比)→预期结果(若自交为 5:3:3:1,测交为 1:1:1,则为配子致死)→得出结论。
(3)高频题型专项:
A.基因位置探究:常染色体 vs 性染色体(用 “隐雌显雄” 杂交法);
B.致死类型判断:配子致死(测交比例异常)vs 合子致死(自交比例异常);
C.显隐性层级验证:复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多组杂交对比表型)。
3.实战训练强化:“真题解构 + 变式拓展 + 错题重构”
(1)真题分层解构
选取近 5 年典型真题,按 “情境提取 - 规律定位 - 步骤拆解 - 答案规范” 四步分析:
(2)培优变式拓展
A.基于真题进行 “难度升级” 改造,适配培优需求:
B.原题改造:将 “单一致死” 改为 “双重致死”(如 AA 和 BB 均致死);
C.情境拓展:将 “植物杂交” 改为 “动物伴性遗传 + 连锁”(如昆虫翅形与眼色基因连锁且含 X 染色体致死);
D.设问创新:增加 “实验设计补充”(如在原有计算基础上,补充 “探究某基因是否位于 X、Y 同源区段” 的实验方案)。
E.错题精准重构
建立 “遗传特例错题本”,重点记录三类内容:
a.规律误解:如将 “12:3:1” 误判为累加效应(实际为显性抑制);
b.步骤疏漏:如计算配子致死时未考虑雌雄配子差异;
c.术语错误:如混淆 “重组型配子” 与 “重组型个体” 表述。
4.回归教材与前沿:构建 “基础-拓展” 双轨支撑
A.教材溯源:梳理教材中隐含的特例素材,如必修 2 中 “人类 ABO 血型(复等位基因)”“豌豆花色的不完全显性”“果蝇的伴性遗传与连锁”,强化 “特例源于教材” 的认知。
B.前沿链接:引入简化版科研案例,如 “抗虫棉 Bt 基因的整合位置与遗传规律”(2025 湖南三模素材)、“基因编辑导致的配子致死机制”,培养学生 “用教材规律解前沿问题” 的能力。
考点01 致死效应
致死效应是指某些基因型的个体(配子或合子)因基因表达产物影响细胞代谢/存活,导致无法形成可育个体或早夭,最终使后代表型比例偏离正常遗传规律(如 3:1、9:3:3:1)的现象。按 “致死发生阶段 + 基因定位 + 显隐性” 可分为以下类型:
1.按致死发生的阶段分类
类型 定义 核心影响 典型案例(高考高频)
配子致死 亲代产生配子时,某类基因型的配子(雄配子 / 雌配子)无法存活(或无受精能力) 直接改变亲本配子比例 水稻花粉致死(如 A 雄配子致死,Aa 只产 a 雄配子)
合子致死 受精形成合子后,某类基因型的胚胎 / 个体在发育过程中死亡(早夭或无法存活) 改变子代存活个体的基因型比例 小鼠 AA 纯合致死(Aa 自交后代 Aa:aa=2:1)
2.按致死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类
定位 特点 典型案例
常染色体致死 与性别无关,雌雄个体致死比例一致,仅影响表型比例(不影响性别比例) 豌豆圆粒基因 RR 纯合致死(Rr 自交→Rr:rr=2:1)
性染色体致死 与性别相关,常导致性别比例偏离 1:1,需结合伴性遗传规律分析 人类 X^b 隐性致死(X^B X^b×X^B Y→雌:雄 = 2:1)
3.按致死基因的显隐性分类
显隐性类型 定义 关键注意点 案例
隐性致死 隐性基因纯合时才致死(aa 致死,Aa 存活),显性基因纯合 / 杂合均存活 最常见类型,常导致“3:1→2:1” 白化病患者 aa 纯合致死(Aa×Aa→存活:死亡 = 3:1,存活个体中 Aa:AA=2:1)
显性致死 显性基因存在时致死(AA/Aa 致死,aa 存活),分 “纯合显性致死” 和 “杂合致死” 杂合致死极少见(因 Aa 无法存活,基因难传递) 神经胶质症(AA/Aa 致死,aa 存活,亲本只能是 aa×aa,后代全为 aa)
4.特殊类型:条件致死
指致死效应需特定环境触发(如温度、营养、pH),高考中常以 “温度敏感型致死” 为背景,核心是 “环境决定致死是否发生”。例:果蝇某基因在 25℃时 AA 致死,在 18℃时 AA 存活,亲本 Aa×Aa 在 25℃后代为 Aa:aa=2:1,在 18℃后代为 AA:Aa:aa=1:2:1。
5.致死效应对经典分离比的影响(高考核心考点)
亲本基因型 正常分离比(无致死) 致死类型 实际存活比例(表型 / 基因型)
Aa×Aa 3:1(显:隐) 隐性纯合(aa)致死 2:1(显:隐,基因型 Aa:AA=2:1)
Aa×Aa 1:2:1(AA:Aa:aa) 显性纯合(AA)致死 2:1(Aa:aa,表型显:隐 = 2:1)
Aa×Aa 1:1(雄配子 A:a=1:1) A 雄配子致死 1:1(Aa:aa,雌配子 A:a=1:1,雄配子只有 a)
AaBb×AaBb 9:3:3:1 双隐性(aabb)致死 9:3:3(显显:显隐:隐显)
AaBb×AaBb 9:3:3:1 AA/bb 双致死 6:3:2:1(AaB_:Aabb:aaB_:aabb,aabb 也致死则为 6:3:2)
步骤 1:识别 “比例偏离信号”
若单对基因杂交,后代比例为2:1→优先考虑 “隐性纯合致死” 或 “显性纯合致死”(排除配子致死,因配子致死多为 1:1);若单对基因杂交,后代比例为1:1且性别比例异常(如全雄)→优先考虑 “性染色体配子致死”(如 X 雄配子致死);若两对基因杂交,后代比例为9:3:3→优先考虑 “双隐性(aabb)致死”;若为6:3:2:1→优先考虑 “AA 和 bb 双致死”(或类似双基因联合致死);若后代性别比例异常(如雌:雄 = 2:1 或 0:1)→必为 “性染色体致死”(优先分析 X 染色体,因 Y 染色体基因少,致死概率低)。
步骤 2:用 “配子存活标注法” 画遗传图解(避免遗漏致死配子)
针对 “配子致死” 题,在亲本配子旁标注 “存活/死亡”,直接推导受精结果。例:题目 “某植物 Aa 自交,后代 Aa:aa=1:1,判断致死类型”:假设父本为 Aa,母本为 Aa;若父本 A 雄配子致死→父本配子:a(活),母本配子:A(活)、a(活);受精后:Aa(A 雌 + a 雄)、aa(a 雌 + a 雄)→比例 1:1,符合题意→确定 “父本 A 雄配子致死”。
步骤 3:用 “合子筛选法” 推导存活个体(针对合子致死)
针对 “合子致死” 题,先按正常遗传规律写出所有合子基因型及比例,再排除致死基因型,计算存活比例。例:“AaBb 自交,AA 和 aabb 致死,求存活比例”:正常合子比例:1AABB:2AABb:1AAbb: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1aabb;筛选致死基因型:AA__(1+2+1=4 份)和 aabb(1 份)死亡,剩余:2AaBB:4AaBb:2Aabb:1aaBB:2aaBb;合并表型:AaB_(2+4=6):Aabb(2):aaB_(1+2=3)→表型比例 6:3:2。
1. 配子致死题:“性别关联法” 快速判断雌雄配子致死
若后代性别比例正常→可能是 “常染色体配子致死”(如 A 雄配子致死,雌雄后代比例 1:1);
若后代性别比例异常(如全雄)→必是 “性染色体配子致死”(且为雄配子致死,因雌配子若致死,后代可能无个体)。例:“果蝇 XBXb × XbY,后代全为雄性,判断致死类型”→父本 Xb 雄配子致死(父本只产Y配子,后代全为 XBY、XbY,均为雄)。
2. 合子致死题:“纯合子优先法” 锁定致死基因型
单对基因中,纯合子(AA/aa)比杂合子(Aa)更易致死(因杂合子有显性基因保护或隐性基因不表达);若后代无纯合显性个体(如无 AA)→优先考虑 “AA 合子致死”;若后代无纯合隐性个体(如无 aa)→优先考虑 “aa 合子致死”。
3. 条件致死题:“环境变量法” 拆分不同条件下的比例
题干若给出 “不同环境(如温度)下的比例差异”,需分别按 “致死条件” 和 “非致死条件” 推导,再对比结果。例:“Aa 果蝇在 25℃时 AA 致死,18℃时 AA 存活,Aa×Aa 在两种温度下的比例”→25℃:Aa:aa=2:1;18℃:AA:Aa:aa=1:2:1。
【典例1】(2025·北京)玉米籽粒变小的突变株甲与野生型杂交,F1 表型正常。F1 自交,所结籽粒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小籽粒 = 5∶3。假设某些来自父本或母本的基因即使显性也无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突变株甲为隐性纯合子
B. 父本显性基因不表达导致小籽粒
C. 母本显性基因不表达导致小籽粒
D. 正常籽粒基因型为 Rr
【典例2】(2025·江苏)某种植物性别决定为 XY 型,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k 纯合致死。基因型为 IiBbX+Y 和 IiBbX+Xk 的植株杂交,F1 中雌雄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 )
A.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B.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13∶3∶26∶6
C.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6∶2∶3∶1
D.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3∶1∶6∶2
【典例3】(2025·安徽)粗糙玉蜀螺体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Z 染色体上的基因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某野生型群体中,雄性全为显性性状,雌性显性∶隐性 =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隐性性状仅在雌性中出现
B. 雄性个体基因型为 ZZ 或 ZZa
C. 雌性显性个体基因型为 ZAW
D. 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为 2/3
【典例4】(2024·山东)某植物花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_B_D_表现为紫色,A_B_dd 表现为红色,A_bb__、aaB___、aabb__表现为白色。现有紫色植株(AaBbDd)自交,子代中紫色∶红色∶白色 = 6∶3∶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B.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C.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D. 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致死
1.核心误区: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最易混淆,直接影响比例推导)
对比维度 配子致死 合子致死
致死发生时间 受精前(配子形成后、受精前) 受精后(合子形成后,胚胎 / 个体发育阶段)
对配子的影响 某类配子直接消失(如 A 雄配子致死,父本只产 a 雄配子) 配子均存活,合子形成后某基因型死亡
举例(Aa×Aa) 若 A 雄配子致死:父本产 a,母本产 A:a=1:1→后代 Aa:aa=1:1 若 AA 合子致死:配子均存活,合子 AA 死亡→后代 Aa:aa=2:1
关键判断依据 后代基因型比例与 “亲本配子比例” 直接相关(如父本无 A 配子) 后代基因型比例是 “合子比例减去致死基因型”(如合子 1AA:2Aa:1aa,AA 死亡→2Aa:1aa)
2.隐性致死 与显性致死(易忽略 “显性致死的杂合致死类型”)
隐性致死:必须纯合才致死(Aa 存活),因此亲本可为 Aa×Aa(后代有致死个体);
显性致死:若为 “纯合显性致死”(AA 致死,Aa 存活),亲本可为 Aa×Aa(后代 AA 死亡,Aa:aa=2:1);若为 “杂合致死”(Aa 致死),则亲本只能是 aa×aa(后代全为 aa,无致死个体,高考极少考)。易错点:学生易将 “显性致死” 等同于 “纯合显性致死”,忽略 “杂合致死” 的特殊性(基因无法通过杂合子传递,种群中仅存隐性纯合子)。
3.性染色体致死:“X 配子致死”与“X 合子致死”(易忽略性别比例变化)
以 “Xb 致死” 为例,对比两种情况:
致死类型 亲本组合(XBXb×XBY) 配子存活情况 后代存活个体(性别+基因型) 性别比例(雌:雄)
Xb 雄配子致死 母本产 XB:Xb =1:1;父本产XB(死): Y=0:1 父本只产 Y 雄配子 XB Y(雄)、Xb Y(雄) 0:1(全雄)
XbXb合子致死 配子均存活,合子 XBXB、XBXb、XBY 存活,XbXb、XbY死亡 无配子致死,仅 XbXb、XbY 合子死亡 XB XB(雌)、XB Xb(雌)、XBY(雄) 2:1
易错点:学生易混淆 “X 雄配子致死” 和 “X 雄合子致死”,前者直接导致父本无 X 配子(全产 Y),后者是合子形成后雄性个体死亡,需通过 “性别比例是否异常” 逆推。
4.多对基因致死:“单基因致死”与“双基因互作致死”(易漏看 “双基因联合致死”)
单基因致死:仅某一对基因的特定基因型致死(如 AaBb×AaBb 中 aa 致死),后代比例为(3A_:0aa)×(3B_:1bb)=9A_B_:3A_bb;
双基因互作致死:需两对基因均为特定基因型才致死(如 A_bb 致死),后代比例为 9A_B_:3aaB_:1aabb(A_bb 死亡)。易错点:学生解多对基因致死题时,常只考虑一对基因的致死,忽略 “两对基因联合致死”(如 AAbb 和 aabb 均致死),需先拆分每对基因的比例,再结合联合致死条件筛选。
1.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中偶尔出现白眼雌果蝇(XbXbY)和红眼雄果蝇(XBO)。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
B. 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Y
C. 红眼雄果蝇精原细胞内有 Y 染色体
D. 母本产生配子时肯定发生同源 X 染色体不分离
2.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 A/a 控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①:宽叶矮茎(Aabb)自交,子代宽叶矮茎∶窄叶矮茎 = 2∶1;实验②:窄叶高茎(aaBb)自交,子代窄叶高茎∶窄叶矮茎 = 2∶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①中 A 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②中B基因纯合致死
C.若 AaBb 自交,子代宽叶高茎∶宽叶矮茎∶窄叶高茎∶窄叶矮茎 = 4∶2∶2∶1
D.若 AaBb 与 aabb 测交,子代表型比例为 1∶1∶1∶1
3.研究发现,R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使其有更多的机会遗传下去。现让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随机受粉获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基因会使1/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
B.F2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6
C.从亲本到F2,R基因的频率不会变化
D.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
考点02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是高考生物 “遗传规律” 模块的高频考点,常结合基因型推导、概率计算、电泳图谱等题型考查,且多与 “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等特殊显隐关系结合,难度较高。【复等位基因知识体系】(核心逻辑:概念→本质→案例→遗传规律)
1. 核心概念:明确 “复等位基因” 的定义边界
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种群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存在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但对某一个体而言,其体细胞中该基因的基因型仍遵循 “二倍体原则”—— 即最多只含有其中的 2 个等位基因(1 个来自父方,1 个来自母方)。→ 关键辨析:复等位基因是 “种群层面” 的概念(多个等位基因存在于种群中),而非 “个体层面”(个体最多含 2 个)。
2. 本质:基因突变的 “不定向性”
复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不定向性的结果:同一基因位点的碱基对可以向不同方向突变,形成多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如人类 ABO 血型基因,由原始基因突变为 I 、I 、i 三个等位基因)。
3. 典型案例:高考常考复等位基因系统(表格对比更清晰)
案例类型 涉及基因 显隐性关系 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关系
人类 ABO 血型 I 、I 、i I 与 I 共显性,I 、I 对 i 显性 A 型:I I 、I i,B 型:I I 、I i:AB 型:I I ;O 型:ii
果蝇眼色(红/ 白/杏黄) X (红)、X (杏黄)、X (白) X 对 X 、X 显性;X 对 X 显性 红眼:X X 、X X 、X X 、X Y;杏黄眼:X X 、X X 、X Y;白眼:X X 、X Y
植物花色(紫茉莉) R(红)、r(白)、R (粉) 不完全显性 红花:RR- 粉花:RR 、Rr;白花:rr、R R
人类Rh血型 D(显性,Rh )、d(隐性,Rh ) 完全显性(存在多个隐性等位基因d) Rh :DD、Dd;Rh :dd
4. 遗传规律:仅遵循 “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属于 “一对等位基因的延伸”,因此:
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产生配子时仍遵循 “等位基因分离”(如 I i 个体产生 I 、i 两种配子,比例 1:1);
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不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大招 1:基因型/表现型种类计算(核心公式 + 显隐关系修正)
适用场景:已知复等位基因数量,求种群中可能的基因型种类或结合显隐关系求表现型种类。
基础基因型种类计算:若有 n 个复等位基因(如 I 、I 、i,n=3),种群中基因型种类 =“纯合子种类 + 杂合子种类”= n + C (组合数,从 n 个中选 2 个)。→ 公式推导:纯合子为 AA、BB、cc... 共 n 种;杂合子为 AB、AC、BC... 共 C 种(无顺序,如 I I 与 I I 是同一种基因型)。→ 示例:ABO 血型(n=3),基因型种类 = 3 + Ca =3+3=6 种(与实际一致:I I 、I i、I I 、I i、I I 、ii)。
表现型种类修正:根据显隐关系调整(关键:判断是否存在 “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若为完全显性(如果蝇眼色:X 对 X 、X 显性,X 对 X 显性):表现型种类少于基因型种类(如 3 个基因,表现型 3 种,基因型 7 种);
若为共显性(如 ABO 血型:I 与 I 共显性):表现型种类 = 纯合子表现型种类 + 杂合子特殊表现型种类(如 ABO 血型:4 种表现型,比纯合子表现型多 1 种 AB 型);
若为不完全显性(如紫茉莉花色):表现型种类 = 基因型种类(每种基因型对应一种表现型)。
大招 2: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推导(“显隐关系优先,配子法验证”)
适用场景:已知亲本表现型,求子代可能的表现型;或已知子代表现型,反推亲本基因型(如 ABO 血型亲子代判断)。
第一步:明确目标复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写在草稿纸最上方,避免混淆):例:ABO 血型显隐关系→I =I >i(I 与 I 共显性,均对 i 显性);果蝇眼色显隐关系→X >X >X 。
第二步:根据亲本表现型,列出其可能的基因型(排除不可能的基因型):例:亲本为 AB 型血→基因型只能是 I I (唯一可能);亲本为 A 型血→基因型为 I I 或 I i(2 种可能)。
第三步:用 “配子法” 推导子代可能的基因型 / 表现型(结合分离定律,计算配子比例):例:亲本 1 为 A 型血(I i),亲本 2 为 B 型血(I i),推导子代血型:
亲本 1 配子:I (1/2)、i(1/2);亲本 2 配子:I (1/2)、i(1/2);
子代基因型:I I (1/4,AB 型)、I i(1/4,A 型)、I i(1/4,B 型)、ii(1/4,O 型)→ 子代 4 种血型均可能。
大招 3:概率计算(“拆分两步:配子概率→子代概率”)
适用场景:复等位基因背景下的子代患病概率、表现型比例计算(如结合遗传病的复等位基因,如人类囊性纤维化的多个隐性等位基因)。
解题关键:不直接算基因型概率,先算 “亲本产生目标配子的概率”,再用 “乘法原理” 计算子代概率(避免遗漏基因型)。
示例:人类某遗传病由复等位基因 A(正常)、a1(患病)、a2(患病)控制,A 对 a1、a2显性,a1与 a2共显性(均患病)。已知亲本1为 Aa1(正常),亲本2为 Aa2(正常),求子代患病概率。
算亲本配子概率:亲本 1(Aa1)产生配子:A(1/2)、a1(1/2);亲本 2(Aa2)产生配子:A(1/2)、a2(1/2)。
算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概率:正常基因型(A_):AA(1/2×1/2=1/4)、Aa1(1/2×1/2=1/4)、Aa2(1/2×1/2=1/4)→ 总正常概率 = 3/4;患病基因型(a1a2):a1(1/2)×a2(1/2)=1/4 → 患病概率 = 1/4。
结论:子代患病概率为 1/4(无需考虑 a 、a 的显隐关系,因二者均患病,只要基因型为 a1a2即患病)。
大招 4:电泳图谱分析(“条带对应基因,基因型定表现型”)
适用场景:高考常考 “复等位基因 + 电泳图谱” 题(通过基因片段长度不同,电泳后显示不同条带,判断基因型)。
不同复等位基因的碱基对数量不同→电泳后迁移速率不同→条带位置不同(条带 = 基因的 “指纹”);个体基因型 = 2 条条带(杂合子)或 1 条条带(纯合子)。
示例:某植物花色由复等位基因 A1(红)、A2(粉)、A3(白)控制,电泳后条带位置:A1(最上方)、A2(中间)、A3(最下方)。图谱中个体 1 显示 “A1、A3” 条带,个体 2 显示 “A2” 条带,个体 3 显示 “A1、A2” 条带,判断三者表现型。
根据条带定基因型:
个体 1:A1A3(2 条带,杂合子);个体 2:A2A2(1 条带,纯合子);个体 3:A A (2 条带,杂合子)。
结合显隐关系定表现型(题目若未给,需根据亲本/子代推导,或题干隐含信息):若题干已知 “红>粉>白”(完全显性):→ 个体 1(A1A3):红色;个体 2(A2A2):粉色;个体 3(A1A2):红色。
【典例1】(2025·江苏)人类 ABO 血型由复等位基因 IA、IB、i 控制。某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与 O 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女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8
B. 生的女儿色觉全部正常
C. A型血色盲儿子与A型血色觉正常女性婚配,可能生O型血色盲女儿
D. B型血色盲女儿与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
【典例2】(2025·黑吉辽蒙)
试题内容蚕卵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R(红卵)、r(黄卵)控制。将外源绿色蛋白基因(G)导入纯合黄卵雌蚕(rrZGW),与纯合红卵雄蚕(RRZgZg)杂交,选育红卵绿茧纯合品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雌蚕均为红卵绿茧
B. F1雄蚕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 RRGG
C. F1随机交配,F2中红卵绿茧个体占 3/8
D. F2中红卵绿茧个体随机交配,子代目的个体占 2/9
【典例3】(2024·江苏)人类 ABO 血型由 9 号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IA、IB、i 控制。已知某 AB 型血红绿色盲男性(IAIBXhY)与O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女性(iiXHXh)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 A 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1/8
B. 生的女儿色觉全部正常
C. A 型血色盲儿子与 A 型血色觉正常女性婚配,可能生 O 型血色盲女儿
D. B 型血色盲女儿与 AB 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 B 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 1/4
【典例4】(2023·全国甲卷,多选)水稻的某病害由真菌(多个菌株)感染引起,抗性基因有 3 个(A1、A2、a):A1控制全抗(抗所有菌株),A2控制部分抗性,a 控制易感。A1对 A2、a 显性,A2对 a 显性。下列杂交组合子代表型及比例可能正确的是( )
A. 全抗 × 抗性→全抗∶抗性 = 3∶1
B. 抗性 × 易感→抗性∶易感 = 1∶1
C. 全抗 × 易感→全抗∶抗性 = 1∶1
D. 全抗 × 抗性→全抗∶抗性∶易感 = 2∶1∶1
【典例5】(2023·浙江 1 月)某种小鼠的毛色受 AY(黄色)、A(鼠色)、a(黑色)3 个复等位基因控制,AY 对 A、a 为显性,A 对 a 为显性,且 AYAY 胚胎致死。下列杂交组合子代表型及比例正确的是( )
A. AYa×AYA→子代有 3 种基因型
B. AYa×Aa→子代有 3 种表现型
C. 黄色雄鼠 × 黑色雌鼠→子代同时出现鼠色和黑色
D. 黄色雄鼠 × 纯合鼠色雌鼠→子代不出现鼠色
易错点 1:混淆 “复等位基因” 与 “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对比维度 复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普通) 非等位基因
基因位置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 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
基因数量(种群) 3 个及以上 2 个 多个(无数量限制)
遗传规律 遵循分离定律 遵循分离定律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
典型错误 认为 “个体可含 3 个复等位基因” 无(基础概念,易掌握) 认为 “复等位基因是非等位基因”
→ 纠正方法:记关键词 —— 复等位基因是 “同一位置、多个(种群)、个体含 2 个”,本质是 “等位基因的扩展”,而非非等位基因。
易错点 2:误将 “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 当作 “多基因控制的性状”
错误认知:认为 “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多对基因控制的”。
本质区别:复等位基因:1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1 个基因位点,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多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位点,共同控制一个性状。
纠正方法:看 “基因位点数量”—— 复等位基因是 “1 个位点,多个等位基因”,多基因是 “多个位点,多个基因”。
易错点 3:显隐关系判断错误(忽略 “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高频错误:将 ABO 血型中 I 与 I 的 “共显性” 当作 “完全显性”(如认为 I I 表现为 A 型或 B 型,而非 AB 型);或忽略隐性基因的存在(如认为果蝇 X X 表现为杏黄眼,而非杏黄眼,因 X 对 X 显性,正确)。
纠正方法:解题时先在草稿纸明确写出 “显隐关系链”(如 ABO:I >i;果蝇眼色:X >X >X );对 “杂合子表现型” 优先考虑是否为共显性(如基因型为两个显性基因组合时,如 I IB,表现为中间型或双显型,即为共显性)。
易错点 4: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导致后续计算错误)
高频错误:大小写混乱(如将 ABO 血型基因写成 A、B、i,而非 I 、I 、i,忽略基因符号的统一);性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漏写性染色体(如将果蝇红眼基因写成 R,而非 X ,导致伴性遗传推导错误)。
纠正方法:严格遵循 “基因符号规范”:复等位基因用 “同一字母的不同上标” 表示(如 I 、I 、i;X 、X 、X ),体现 “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必须将基因符号写在性染色体右上角(如 X Y,而非 XY )。
【总结】
复等位基因的考查核心是 “概念理解 + 显隐关系应用 + 分离定律延伸”,解题时需先 “明确基因位点、定显隐关系”,再用 “配子法” 突破基因型推导与概率计算,同时规避 “位点数量、显隐关系、书写规范” 三类易错点。
1.某昆虫的触角有多种变异类型,无触角、中触角、长触角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1、B2、B3控制,为确定它们之间的显隐性关系(B1、B2、B3之间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如图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1、B2、B3的产生主要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B.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B2>B3>B1或B2>B1>B3
C.亲本中无触角的基因型为B1B1
D.上述杂交组合不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某植物叶片边缘的光滑形对锯齿状为显性,其野生型植株为显性纯合子,叶片边缘表现为光滑形。基因型不同的隐性突变体①~⑥的叶片边缘均表现为锯齿状,①~⑥与野生型植株都只有1对等位基因有差异。研究者利用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组别 1 2 3 4 5 6
亲本组合 ①×② ①×⑤ ②×⑤ ①×③ ①×④ ②×⑥
F1叶片边缘表型 光滑形 锯齿状
F2叶片边缘表型及比例 光滑形:锯齿状=9:7 锯齿状
A.控制上述6个突变体的基因是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的6对等位基因
B.任选两组的F1植株进行杂交,所得后代都会出现2种表型
C.在第1、2、3组的F2中,野生型纯合子占比最高的是第3组
D.就F2中纯合子所占比例而言,第1、2、3组的低于第4、5、6组的
3.瓢虫鞘翅斑点由复等位基因(H 位点)控制,包括 h(全红)、HC(黑色凸形)、HS(黑色圆形)等。两亲本杂交得 F (HCHS),F 表型为黑色凸形与圆形的镶嵌。回答下面的问题。
(1)F 表型表明 HC和 HS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F 自交,F 表型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4. 人类 ABO 血型由复等位基因 I^A、I^B、i 控制。某家系血型检测结果如下,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判断 Ⅱ 的血型基因型____________。
(2)若 Ⅱ 与 O 型血女性婚配,子代可能的血型及概率________________。
考点03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知识体系】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殊类型(区别于伴性遗传的性染色体基因控制),核心差异在于 “性状表达与性别的关联方式”,需先建立清晰的概念边界,再通过对比深化理解。
1.从性遗传:“基因型定基础,性别定表达”
核心定义由常染色体基因控制,基因型决定性状的 “潜在可能性”,但性状是否表达、表达强度受性别影响(如激素环境差异),导致同种基因型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出不同表型。
基因位置: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
表型规律:“基因型相同,性别不同→表型不同”;
遗传规律: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常染色体遗传),但子代表型比例需结合性别分析;
实例 基因型与表型(雌雄差异) 原理
人类秃顶 ♂:AA(秃顶)、Aa(秃顶)、aa(非秃顶) 雄性激素促进秃顶基因表达,雌性激素抑制
♀:AA(秃顶)、Aa(非秃顶)、aa(非秃顶)
绵羊羊角 ♂:HH(有角)、Hh(有角)、hh(无角) 雄性激素增强 H 基因的显性效应
♀:HH(有角)、Hh(无角)、hh(无角)
果蝇刚毛 ♂:B_(刚毛)、bb(截毛) 性别影响 B 基因的表达阈值
♀:BB(刚毛)、Bb(截毛)、bb(截毛)
2.限性遗传:“性状只在单性别表达,与基因型无关”
核心定义由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基因控制(多数为常染色体),但性状仅在一种性别中表现(另一种性别即使携带致病基因也不表达),且表达性别固定(如仅雄性或仅雌性)。
基因位置:常染色体为主(少数在性染色体,如 Y 染色体的外耳道多毛症);
表型规律:“性状仅出现于某一性别,另一性别无表型(无论基因型)”;
遗传规律:若为常染色体基因,遵循孟德尔定律;若为性染色体基因,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典型实例:
仅雄性表达: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基因在 Y 染色体,仅男性有毛)、公鸡的鸡冠形状(常染色体基因,母鸡不表现特定鸡冠);
仅雌性表达:人类子宫癌、乳腺癌(部分常染色体易感基因,男性不具备子宫 / 乳腺器官,无法表达)、母牛的产奶量(常染色体基因,公牛不产奶)。
3.三大遗传方式对比:避免混淆的核心
对比维度 从性遗传 限性遗传 伴性遗传(X/Y 连锁)
基因位置 常染色体 常染色体 /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X/Y)
表型与性别的关系 同种基因型,雌雄表型不同 性状仅在单性别表达 雌雄表型比例不同(如 X 隐男多女少)
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遵循孟德尔定律 / 伴性规律 遵循伴性遗传规律(交叉遗传等)
核心区别 “表型差异”(雌雄均有表型) “表型有无”(单性别无表型) “基因位置在性染色体”
实例 秃顶、羊角 外耳道多毛症、子宫癌 红绿色盲、血友病
高考对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的考查,多结合系谱图或杂交实验数据,解题关键是 “先判断遗传方式,再按规律计算”,分三步突破:
解题大招 1:遗传方式判断 “三步法”(适用于系谱图 / 杂交实验题)
第一步:先判断是否为 “限性遗传”—— 看 “性状是否仅在单性别出现”
判断依据:若系谱图中 “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或均为女性),另一性别无患者”,优先考虑限性遗传;
验证:若为限性遗传,不表达性状的性别(如女性)即使携带基因也不患病,故其后代中,表达性状的性别(如男性)可能患病,不表达的性别(女性)不患病。
第二步:再判断是否为 “从性遗传”—— 看 “同基因型雌雄表型是否不同”
判断依据:若杂交实验中,“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型不同”(如 Aa♂为有角,Aa♀为无角),或系谱图中 “同一基因型个体,雌雄患病状态不同”,则为从性遗传;
验证:用孟德尔分离定律推导,若按常染色体遗传计算,子代表型比例需结合性别调整,且符合实验数据,则为从性遗传。
第三步:排除 “伴性遗传”—— 看 “是否符合交叉遗传”
判断依据:若为 X 连锁遗传,会出现 “交叉遗传”(如 X 隐遗传中,母亲患病→儿子必患病;父亲患病→女儿必携带);若为 Y 连锁遗传,仅男性患病且父亲→儿子传递;
解题大招 2:基因型书写与概率计算 —— 精准化技巧
(1)基因型书写:标注 “性别 - 表型” 对应关系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的基因型需结合性别标注,避免计算时混淆。
(2)概率计算:分 “性别→基因型→表型” 三步算
从性遗传的概率计算需 “分层处理”,避免直接套用孟德尔比例:
解题大招 3:系谱图快速解题口诀(适用于选择题 / 填空题)
“一看性别定范围,二看传递断类型,三看比例验结论”
看性别定范围:若 “仅男性患病”:可能是限性遗传(Y 连锁)或伴 X 隐遗传;若 “雌雄均患病,但表型不同”:优先考虑从性遗传;
看传递断类型:若 “父亲患病→儿子必患病,女儿不患病”:限性遗传(Y 连锁);若 “母亲患病→儿子必患病,父亲患病→女儿不患病”:伴 X 隐遗传;若 “父母均非秃顶,儿子秃顶”:从性遗传(父母均为 Aa,儿子 Aa 秃顶,女儿 Aa 非秃顶);
看比例验结论:
按假设的遗传方式计算子代表型比例,若与题干数据一致,则结论正确。
【典例1】(2025·广东)在繁育陶赛特绵羊的过程中,发现一只臀部骨骼肌尤为发达、产肉量高(美臀)的个体。研究发现,美臀性状由单基因(G/g)突变所导致,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此外,美臀性状仅在杂合子中,且G基因来源于父本时才会表现;母本来源的G基因可通过其雄性子代使下一代杂合子再次表现美臀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育种人员将美臀公羊和野生型正常母羊杂交,子一代中美臀羊的理论比例为______;选择子一代中的美臀羊杂交,子二代中美臀羊的理论比例为______。
(2)由于羊角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育种人员尝试培育美臀无角羊。陶赛特绵羊另一条常染色体上R基因的隐性突变导致无角性状产生,如图a进行杂交,P美臀有角羊应作为______(填“父本”或“母本”),便于从中选择亲本;若要实现F3中美臀无角个体比例最高,应在中选择亲本基因型为______。
(3)研究发现,美臀性状由G基因及其附近基因(图b)共同参与调控,其中D基因调控骨骼肌发育,其高表达使羊产生美臀性状;M基因的表达则抑制D基因的表达。来自父本的G基因使D基因高表达,而来自母本、具有相同序列的G基因只促进M基因的表达,这种遗传现象属于______。GG基因型个体的体型正常,推测其原因_______。
(4)在育种过程中,较难实现美臀无角性状稳定遗传,考虑到胚胎操作过程较繁琐,可采集并保存________,用于美臀无角羊的人工繁育。
【典例2】(2025·甘肃)某种牛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无角)对h(有角)完全显性。体表斑块颜色由另一对独立的常染色体基因(M褐色/m红色)控制,杂合态时公牛呈现褐斑,母牛呈现红斑。在下图的杂交实验中,亲本公牛的基因型是( )
A.HhMm B.HHMm C.HhMM D.HHMM
【典例3】(2023·山东,多选)某二倍体动物的性染色体仅有X染色体,其性别有3种,由X染色体条数及常染色体基因T、TR、TD决定。只要含有TD基因就表现为雌性,只要基因型为TRTR就表现为雄性。TT和TTR个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的为雄性,有2条X染色体的既不称为雄性也不称为雌性,而称为雌雄同体。已知无X染色体的胚胎致死,雌雄同体可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不考虑突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3种性别均有的群体自由交配,F1的基因型最多有6种可能
B.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F1中一定没有雌性个体
C.多个基因型为TDTR、TRTR的个体自由交配,F1中雌性与雄性占比相等
D.雌雄同体的杂合子自体受精获得F1,F1自体受精获得到的F2中雄性占比为1/6
从性遗传与限性遗传的混淆,本质是对 “基因位置” 和 “性别对表型的影响方式” 理解不深,需针对性拆解易错点:
易错点 1:混淆 “从性遗传” 与 “伴性遗传”—— 核心看 “基因位置”
错误认知:认为 “雌雄表型不同就是伴性遗传”(如将秃顶归为伴 X 遗传)。
辨析关键:从性遗传:基因在常染色体,性别仅影响 “表型表达”(如 Aa 男性秃顶、女性非秃顶);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性别直接决定 “基因有无”(如 X 隐遗传中,男性只有 1 条 X,易患病;女性有 2 条 X,需纯合才患病)。
举例验证:若秃顶为伴 X 遗传,父亲秃顶(XbY)会将 Xb 传给女儿,女儿应大概率秃顶,但实际中女性秃顶极少(仅 AA 基因型),故排除伴性,为从性遗传。
易错点 2:混淆 “限性遗传” 与 “从性遗传”—— 核心看 “表型是否存在”
错误认知:认为 “限性遗传是从性遗传的极端情况”(如将外耳道多毛症归为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雌雄均有表型,只是表型不同(如男性秃顶、女性非秃顶,均有 “头发状态” 表型);
限性遗传:单性别无表型(如外耳道多毛症,女性无论基因型如何,均无 “外耳道多毛” 表型;男性只要携带基因就有表型)。
避坑口诀:“从性有差异,限性有无异”。
易错点 3:误判 “从性遗传的显隐性”—— 显隐性不随性别改变
错误认知:认为 “从性遗传中显隐性随性别变化”(如 Aa 男性秃顶为显性,女性非秃顶为隐性,故显隐性变了)。
辨析关键:显隐性是基因本身的属性(由基因功能决定),性别仅影响 “基因是否表达”,而非显隐性。例如:秃顶基因 A 为显性,无论男女,A 对 a 均为显性;男性中,A 基因能表达(Aa 即秃顶),女性中 A 基因被抑制(Aa 不表达,仅 AA 表达)—— 是 “表达与否” 的差异,不是 “显隐性” 的差异。
易错点 4:认为 “限性遗传的基因只在单性别携带”—— 不表达≠不携带
错误认知:认为 “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只有男性携带”(女性不携带)。
辨析关键:限性遗传中,不表达性状的性别可能携带基因,只是因 “器官缺失” 或 “激素环境” 无法表达。例如:外耳道多毛症(Y 连锁):女性无 Y 染色体,故不携带;母牛产奶量(常染色体基因):公牛可携带 “高产奶基因”,但因无乳腺,无法表达产奶性状(即携带但不表达)。
易错点 5:计算从性遗传概率时,忽略 “性别分层”
错误认知:计算 “Aa×Aa 后代秃顶概率” 时,直接算 3/4(AA+Aa),忽略雌雄差异。
正确计算:需先分性别,再算对应基因型的表型概率:
后代性别比例 1:1(♂1/2,♀1/2);♂中:AA(1/4)、Aa(2/4)均秃顶,概率为 3/4;♀中:仅 AA(1/4)秃顶,概率为 1/4;总秃顶概率 =(1/2×3/4)+(1/2×1/4)=1/2。
人类秃顶由常染色体基因 B/b 控制,男性中 BB 为非秃顶,Bb 或 bb 为秃顶;女性中 bb 为秃顶,BB 或 Bb 为非秃顶。回答问题:
非秃顶男性(BB)与非秃顶女性(Bb)婚配,子代中秃顶男性的概率为______,秃顶女性的概率为______。
(2)若某夫妇均为秃顶,妻子基因型为 bb,丈夫基因型可能为______,子代中女儿秃顶的概率为______。
2.(2025 山东卷改编)家蝇 Y 染色体断裂后,含 s 基因的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导致:回答下面的问题。
(1)XX(♀)与 XY(♂)杂交,F1 的性别比例为______,存活个体中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2)若 F1 随机交配,F2 中雄性占比为______。
3.某种羊的性别决定为 XY 型,有角(N)对无角(n)为显性。公羊中 NN 或 Nn 表现为有角,nn 无角;母羊中 NN 表现为有角,Nn 或 nn 无角。回答下面的问题:
(1)杂合公羊(Nn)与杂合母羊(Nn)杂交,子一代公羊的表现型比例为______,母羊的表现型比例为______。
(2)若双亲均为无角,子代是否可能出现有角个体?请说明理由。
通常母鸡的羽毛宽、短、钝且直,叫母羽;雄鸡的羽毛细、长、尖且弯曲,叫雄羽.所有的母鸡都只具有母羽,而雄鸡可以是母羽也可以是雄羽.鸡的这种羽毛性状的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用 H、h 表示).现用一对母羽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子代中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中母羽:雄羽=3:l,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亲本都为母羽,子代中出现雄羽,这一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母羽和雄羽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亲本的基因型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子代中,母羽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雄羽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将子代的所有母鸡分别和雄羽鸡杂交,理论上后代雄鸡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各种表现型鸡的品种,为进一步验证亲本中的母鸡是杂合子,请另行设计一杂交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须写出配子)
1.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 A/a 和 B/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 控制花粉育性,含 A 的花粉可育;含 a 的花粉 50% 可育、50% 不育。B/b 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 AaBb 的亲本进行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 3 倍
B. 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1/12
C. 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 3 倍
D. 亲本产生的含 B 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 b 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2.用一对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型。据此可推测( )
A. 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B. 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C. 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D. 等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g 基因纯合致死
3.桔红带黑斑品系繁殖时,后代中 2/3 为桔红带黑斑,1/3 为野生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桔红带黑斑品系为杂合子
B. 突变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 自然繁育下该性状易被淘汰
D. 可通过多次回交获得纯合品系
4.蟠桃(Hh)自交,若 HH 个体无法存活,预期子代表型及比例为( )
A. 蟠桃:圆桃 = 3:1
B. 蟠桃:圆桃 = 2:1
C. 蟠桃:圆桃 = 1:1
D. 全为蟠桃
【答案】B
【解析】基因型比例:Hh 自交,子代为 HH(致死):Hh:hh=0:2:1,表型为蟠桃(Hh): 圆桃(hh)=2:1, B 正确;
5.白眼雌果蝇(Xb Xb)与红眼雄果蝇(XB Y)杂交,后代中偶尔出现白眼雌果蝇(Xb XbY)和红眼雄果蝇(XB O)。原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不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
B. 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 XbXbY
C. 红眼雄果蝇精原细胞内有 Y 染色体
D. 母本产生配子时肯定发生同源 X 染色体不分离
6.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基因型是BB、Bb、bb的花色分别为红色、粉色、白色。该植物某种群中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3:1,雄株的基因型均为Bb。则该种群F1中红色、粉色、白色花的植株数量比最可能为( )
A.1:2:1 B.7:8:1
C.3:2:1 D.5:6:1
7.某植物性别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三种。D基因决定雄株,d基因决定两性植株,d-基因决定雌株。D对d、d-是显性,d对d-是显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株雄株可产生2种配子
B.一株雄株和一株两性植株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2种或4种
C.一株雄株和一株雌株杂交,子代可能全是雄株
D.一株两性植株自交,理论上子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一定不会低于杂合子
8.植物紫茉莉的花暮开朝合,被誉为“天然时钟”。若其花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将一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花,F1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1∶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都为纯合子
B.F2中出现三种花色,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红花、粉红花、白花的基因型可分别为AA、Aa、aa
D.F2中白花与粉红花杂交,F3会出现2种花色
9.已知某种鸟(2N=40)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A+、A、a三种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为A+>A>a。研究人员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个体做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为灰红色(甲)×蓝色(乙)→2灰红色∶1蓝色∶1巧克力色;实验二为蓝色(乙)×蓝色(丙)→3蓝色∶1巧克力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A、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实验一的亲代和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C.实验一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D.实验二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后代出现蓝色鸟的概率为1/8
10.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 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 1 2 3 4 5 6 7
A抗原抗体 + + - + + - -
B抗原抗体 + - + +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5基因型为IA i,个体6基因型为IB i
B.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 i
C.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 i,个体4基因型为IAIB
D.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
11.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兔种群中,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D、d1、d2控制。已知白色(D)对灰色(d1)、黑色(d2)为完全显性,灰色对黑色为完全显性,且存在DD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白兔和灰兔都只有2种基因型
B.一对雌雄白兔多次杂交,后代分离比接近3∶1
C.一对雌雄灰兔多次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黑色
D.一只白兔与一只黑兔多次杂交,后代中白兔比例为1/2
12.(多选)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人类秃顶即为从性遗传,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秃顶性状在男性和女性中出现的概率没有差异
B.若父母均为秃顶则子女应全部表现为秃顶
C.若父母均为非秃顶,则女儿为秃顶的概率为0
D.若父母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则生出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2
13.某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基因 A/a 控制,雄性中 AA 或 Aa 为黑色,aa 为白色;雌性中 AA 为黑色,Aa 或 aa 为白色。同时,该动物的角型由限性基因 B 控制,仅雄性可表现有角(BB 或 Bb),雌性无角。回答下面的问题:
(1)黑色有角雄性(AABb)与白色无角雌性(aaBB)杂交,F1 中雄性的表现型为______,雌性的表现型为______。
(2)F1 随机交配,F2 中黑色有角雄性的比例为______,白色无角雌性的比例为______。
14.陶赛特绵羊的美臀性状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 G 控制,仅在杂合子(Gg)且 G 基因来源于父本时表现。母本来源的 G 基因可通过雄性子代使下一代杂合子再次表现美臀。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计实验验证美臀性状的遗传方式,写出亲本组合及预期结果。
(2)若美臀公羊(Gg)与野生型母羊(gg)杂交,子一代中美臀羊的比例为______;子一代美臀羊随机交配,子二代中美臀羊的比例为______。
15.瓢虫鞘翅上的斑点图案多样而复杂。早期的杂交试验发现,鞘翅的斑点图案由某条染色体上同一位点(H基因位点)的多个等位基因(h、HC、HS、HSP等)控制的。HC、HS、HSP等基因各自在鞘翅相应部位控制黑色素的生成,分别使鞘翅上形成独特的斑点图案;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不生成黑色素,鞘翅表现为全红。通过杂交试验研究,并不能确定H基因位点的具体位置、序列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体杂交,所得F1的表型与两个亲本均不同,如图所示。
的黑色凸形是基因型为______亲本的表型在F1中的表现,表明该亲本的黑色斑是______性状。若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表型的比例为_____。
(2)近期通过基因序列研究发现了P和G两个基因位点,推测其中之一就是H基因位点。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的实验结果对应表中哪两组?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此外,还可以在_____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组1 组2 组3 组4
未阻止表达
阻止表达
(3)为进一步研究P位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_____;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乙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决定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鞘翅上有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也有产生红色素的下层细胞,P位点基因只在产生黑色素的上层细胞内表达,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并抑制下层细胞生成红色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下列对第(1)题中F1(HCHS)表型形成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有哪几项_____
A.F1鞘翅上,HC、HS选择性表达 B.F1鞘翅红色区域,HC、HS都不表达
C.F1鞘翅黑色凸形区域,HC、HS都表达 D.F1鞘翅上,HC、HS只在黑色区域表达
16.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型上受性别影响的现象。鸡的雄羽、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母鸡只有母羽一种表型,公鸡有母羽和雄羽两种表型。研究人员做了一组杂交实验:
P:母羽♀×母羽♂→F1:母羽♀∶母羽♂∶雄羽♂=4∶3∶1。回答下列问题:
(1)母羽、雄羽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F1中母羽公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理论上F1母羽公鸡产生的D配子和d配子的比例是________,让F1母羽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雄羽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3)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判断F1中母羽公鸡是否为纯合子。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若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F1母羽公鸡为纯合子,否则为杂合子。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