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8 基因互作考情分析:真题考点分布+命题趋势+命题预测培优讲练:考点梳理+解题秘籍+对点训练考点01 基因互作提升冲关:优质好题提升练【高考真题考点分布】考点 三年考情基因互作 2025·河南 2025·黑吉辽蒙 2025·甘肃 2025·四川 2025·陕晋青宁 2025·山东 2025·广东 2024·湖南 2023·全国乙【命题趋势】立足核心变式,聚焦逻辑与应用基因互作作为遗传规律的延伸与深化,是高考生物区分度较高的核心考点。结合近 5 年全国卷及新高考卷真题与命题分析,其命题规律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维度:1.命题情境:锚定实践与科研,强化真实关联高考命题始终以生产实践或科研探索为载体,避免纯理论性考查。常见情境包括:(1)农作物性状调控:如玉米籽粒颜色(9:7 变式)、玉米矮秆突变体(9:6:1 变式)、番茄白粉病抗性基因互作等;(2)动物表型遗传:如昆虫翅色与眼色的基因互作、野兔毛色与尾长的遗传规律分析;(3)前沿科研融合:结合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驱动系统等,考查基因互作对性状的影响(如敲除 SlMlol 基因后与其他基因的协同作用)。这类情境的核心特征是:以 “杂交实验结果→性状分离比异常” 为切入点,隐藏基因互作类型,需考生通过逻辑推理破解本质。2.核心考点:聚焦比例变式与基因型推导,突出逆向思维基因互作的命题本质是9:3:3:1 的变式分析,高频考点集中于两类问题:(1)正向推导:已知基因互作类型,计算杂交后代(自交/测交)的表型比例。如显性累加效应中 AaBb 自交后代为 1:4:6:4:1,测交为 1:2:1;(2)反向推理:由 F 或测交后代的异常比例,反推基因互作类型、亲本及 F 基因型。这是高考的主流考查形式,占比超 80%。高频考查的互作类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基因互作类型 F1(AaBb) 自交比例 F1(AaBb) 测交比例 典型情境举例互补作用 9:7 1:3 玉米籽粒红色 / 白色调控累加作用 9:6:1 1:2:1 玉米高秆 / 矮秆 / 极矮秆突变显性上位作用 12:3:1 2:1:1 植物花色调控(某显性基因抑制另一对基因)隐性上位作用 9:3:4 1:1:2 动物皮毛颜色遗传重叠作用 15:1 3:1 植物蒴果形状遗传3.能力考查:融合推理、实验与表达,凸显核心素养命题始终围绕生物核心素养展开,重点考查三大能力:(1)逻辑推理能力:如从 F 的 9:6:1 比例,拆分出 “双显为一种表型,单显为同一表型,双隐为第三种表型” 的对应关系,进而推导亲本基因型(如矮秆突变体亲本为 AAbb×aaBB);(2)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高频设问包括 “设计杂交实验验证基因互作类型”“分析突变体杂交结果的成因”。如 2025 广州一模中,通过 “测定基因表达量 + 基因工程验证” 探究类病变突变体的基因互作机制;(3)信息转化能力:结合电泳图、代谢途径图等载体考查。如电泳图与遗传系谱图结合,通过条带位置判断基因型及互作关系(2024 重庆卷)。【备考策略】分层突破与能力进阶针对培优班学生的能力需求,需构建 “知识体系化、技巧模型化、训练精准化” 的备考体系,兼顾基础巩固与难点突破。1.基础层:构建“互作类型 - 比例 - 机理”三维知识网(1)核心知识梳理:以 “9:3:3:1 变式” 为锚点,通过对比表格整合所有互作类型,明确 “基因型组合→表型→比例” 的对应关系(参考命题规律中的表格)。特别强调 “隐性上位” 与 “显性上位” 的区别:前者是隐性基因抑制另一对基因(如 aa 抑制 B/b),后者是显性基因抑制(如 A_抑制 B/b);(2)机理深度理解:结合代谢途径图讲解互作本质,如 “互补作用” 是两基因分别控制代谢的连续步骤,缺一不可(如 A 基因控制酶 1,B 基因控制酶 2,仅 A_B_能合成终产物);“累加作用” 是显性基因剂量决定表型强度,强化 “基因与性状的间接控制” 观念;(3)易混点辨析:通过“错题对比”区分“基因互作”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差异,明确基因互作是 “基因间功能协同/抑制”,不改变基因本身结构。2.技巧层:掌握“变式破解 + 实验设计”两大核心模型(1)“三步法” 破解比例变式题(核心模型):第一步:拆分 F2比例,判断是否符合 9:3:3:1 的整数倍(如 9:7=9:(3+3+1),12:3:1=(9+3):3:1),确定互作类型;第二步:推导 F 基因型(必为 AaBb,因自交可产生 9 种基因型组合),明确 “双显 / 单显 / 双隐” 对应的表型;第三步:反推亲本基因型(若亲本为纯合子,必为 AABB×aabb 或 AAbb×aaBB,结合表型确认)。【例题应用】:F2为高秆:矮秆:极矮秆 = 9:6:1,第一步拆分 6=(3+3),判断为累加作用;第二步确定 A_B_为高秆,A_bb/aaB_为矮秆,aabb 为极矮秆;第三步推亲本为 AAbb×aaBB。(2)“三段式” 突破实验设计题:模板:杂交方案设计→结果预期→结论推导A.方案设计:优先选择“测交”或“自交”(操作简单),若需验证基因独立性,可加“正反交” 或“回交”;B.结果预期:分“若存在 ×× 互作,后代比例为 ××;若不存在,比例为 ××”(双向预期,体现严谨性);C.结论推导:对应预期结果,直接点明互作类型。针对开放题,补充“基因工程验证法”(如敲除其中一对基因,观察表型变化),提升答案创新性。(3)“分解组合法” 简化计算:对于多基因互作或叠加致死问题,先按分离定律计算每对基因的基因型比例,再结合互作规则组合。如三对等位基因 A/a、B/b、C/c(A 与 B 为互补作用,C 为显性上位),计算 AaBbCc 自交后代中显性表型比例:先算 A_B_比例为 9/16,再算 C_比例为 3/4,最终为 9/16×3/4=27/64。3.能力层:通过“分层训练 + 错题深挖”实现进阶A.题型分层训练:a.基础题:聚焦两对基因的正向推导(如已知互作类型算比例),限时 5 分钟/题,确保准确率 100%;b.中档题:侧重反向推理与图表解读(如由电泳图 + 比例推基因型),限时 8 分钟 / 题,强化信息转化能力;c.压轴题:针对三基因互作、连锁 + 互作、表观调控融合题,开展 “一题多解” 训练,如同一问题分别用 “杂交实验” 和 “分子检测” 设计方案,对比优劣。B.错题精准深挖:要求学生按 “错误类型” 分类整理错题:a.比例拆分错误:标注 “9:3:3:1 变式对应错误”,补充同类比例题强化;b.基因型推导错误:画出 “F →F 基因型树状图”,明确遗漏的组合;c.实验逻辑错误:用红笔标注 “预期结果与结论不对应”,重构 “若… 则…” 的逻辑链。C.前沿情境拓展:补充 “基因驱动系统”“表观遗传调控” 等前沿素材,设计改编题。如以 CRISPR 编辑的拟南芥为材料,考查 “编辑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上位作用”,引导学生从 “表型比例异常” 切入,忽略技术细节,聚焦遗传本质。4.规范层:强化 “术语表达 + 遗传图解” 的严谨性A.术语规范:明确 “上位性”“互补作用”“累加效应” 等核心术语的准确表述,避免 “抑制基因”“合作基因” 等口语化表达;B.图解规范:要求遗传图解包含 “亲本基因型→配子类型→子代基因型 / 表型→比例”,标注 “自交”“测交” 等交配方式,对于基因互作需特别注明 “表型对应关系”(如 A_B_: 高秆,A_bb/aaB_: 矮秆)。通过以上策略,可帮助学生实现 “从比例识别到机理理解,从实验设计到逻辑表达” 的全面进阶,精准应对高考中基因互作的各类难题。【命题预测】预计2026年高考生物可能重点考查下列内容:1.多基因互作的经典模型深化考查基因互作的 9:3:3:1 变式(如互补效应、显性上位、隐性上位、累加效应等)仍是基础考查重点,但命题会从 “直接套用比例” 转向 “结合代谢途径或分子机制分析”。例如,2025 年安徽卷第 19 题以水稻颖壳色素合成为背景,要求考生根据代谢途径图(C、R、A 基因独立调控类黄酮合成)计算 F1 代紫色、棕红色、黄绿色和浅绿色的比例(9:9:6:8),并分析隐性上位效应的分子机制。此类题目需学生掌握 “先分离后组合” 的解题策略,同时理解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通路的本质。2.基因互作与分子遗传学技术整合命题将结合 PCR 电泳、DNA 测序等前沿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断基因突变类型及基因互作关系。例如,安徽卷第 19 题第(3)问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的 PCR 电泳图和 DNA 测序结果,分析 Bh 基因的缺失突变(导致黑色素合成受阻)和点突变(终止密码子提前),体现了基因互作与分子机制的结合。备考中需强化学生对电泳条带、测序峰图的解读能力,以及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影响的分析能力。3.复杂遗传系统的综合考查基因互作可能与伴性遗传、性别决定(如 XO 型)、基因表达调控(如表观遗传)等结合,形成多维度遗传分析题。例如,2025 年江苏卷第 24 题引入 X 连锁显性基因 H(抑制 A 基因),要求学生计算 AaBbXHXh 与 AaBbXhO 杂交后代的黑眼、黄眼、白眼比例(12:15:5),并分析测交无法区分的白眼基因型(如 aabbXHXh 与 aabbXhXh)。此类题目需学生具备拆分复杂遗传系统的能力,通过分步分析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再综合得出结果。4.基因互作的实验设计与验证命题将强化遗传实验设计能力,如验证不同突变是否源于同一基因(互补测验)、探究基因互作类型等。例如,安徽卷第 19 题第(2)问要求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两个黄色颖壳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考生需运用互补测验原理:若杂交子代仍为黄色,则突变来自同一基因;若恢复黑色,则为不同基因。此外,江苏卷第 24 题第(4)问要求从群体中筛选纯合黑眼雌性个体,涉及概率计算与实验设计的结合。备考中需总结实验设计的 “杂交组合 + 预期结果 + 结论” 模板,并强调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5.基因互作与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基因表达受环境调控的机制(如温度、pH)可能与基因互作结合,形成表型可塑性分析题。例如,某植物花色由 A、B 基因互作决定(A_B_为红色),但高温会抑制 B 基因表达,导致 A_B_个体表现为白色。此类题目需学生理解 “基因型 + 环境 = 表型” 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如不同温度下的杂交实验)验证环境对基因互作的影响。6.基因互作网络与遗传图谱构建以玉米农艺性状遗传互作网络研究为背景(如株高、穗位高受多基因调控并存在共调控网络),命题可能要求学生根据 GWAS 数据或遗传图谱,识别 “枢纽 QTL”(调控多个性状的基因位点),并分析基因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此类题目需学生具备数据整合与逻辑推理能力,能从复杂信息中提炼关键遗传规律。7.转录因子互作与染色质构象分析结合 Footprint-C 等新技术(解析转录因子局部或远程互作),命题可能以染色质互作图谱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 CTCF、MAZ 等转录因子的结合模式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解释基因互作的分子机制。备考中需引导学生理解转录因子通过顺式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启动子)形成的三维染色质结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8.基因突变与基因互作的综合分析命题可能通过基因突变类型(如缺失、点突变)与基因互作的关联,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综合理解。例如,江苏卷第 24 题中,H 基因的显性突变通过抑制 A 基因表达,改变了原本由 A/a、B/b 控制的眼色表型,体现了基因突变对基因互作网络的干扰。此类题目需学生建立 “基因突变→蛋白质功能改变→代谢通路异常→表型变化” 的因果链条。考点01 基因互作基因互作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延伸与拓展,核心是非等位基因通过调控同一性状的表达过程产生相互影响,是高考生物遗传题的高频难点(多以 “9:3:3:1 变式比例” 为切入点)。以下从 “基础概念 — 核心类型 — 解题逻辑 — 易错辨析 — 高考链接” 五维度构建体系,以适应学生对深度和解题能力的需求。1.基因互作的基础框架(1)定义:非等位基因(通常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控制同一生物性状时,通过 “协同、抑制、掩盖” 等机制,导致子代表现型比例偏离典型的 “9:3:3:1”(双杂合子自交)或 “1:1:1:1”(双杂合子测交),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仍成立(本质是 “表型效应的互作”,非 “基因遗传规律的改变”)。(2)前提条件:核心前提:非等位基因满足独立遗传(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虽在同源染色体上但发生完全连锁互换,保证 F1 产生 4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3)性状前提:所有互作基因均指向同一性状(如花色、果形、毛色等),而非控制不同性状(若控制不同性状则仍为独立遗传,无互作)。(4)本质逻辑:基因通过控制 “蛋白质合成” 影响性状,互作的本质是:某基因的表达产物(酶、转录因子等)直接 / 间接影响另一基因的表达(如抑制其转录、促进其翻译,或二者产物共同参与某代谢途径),最终导致性状表现型的组合变化。2.基因互作的核心类型(高考高频 6 类)高考对基因互作的考查集中在 “F2 代比例变式”,需精准掌握每类的 “比例特征 — 基因型对应关系 — 实例逻辑”,下表为核心分类(按高考出现频率排序):互作类型 核心特征 F2 代比例(双杂合自交) 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关系(设两基因为 A/a、B/b) 典型实例1. 显性互补 需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才表现显性性状,缺任一显性基因均表现为同一种隐性性状 9:7 9A_B_(显性);3A_bb+3aaB_+1aabb(隐性) 香豌豆花色(紫花:白花 = 9:7)2. 累加效应 显性基因 “剂量决定性状”:2 个显性基因→一种性状,1 个显性基因→中间性状,0 个→隐性性状 9:6:1 9A_B_(性状 1);3A_bb+3aaB_(性状 2);1aabb(性状 3) 南瓜果形(扁盘:圆:长 = 9:6:1)3. 显性上位 某一显性基因(如 A)对另一对基因(B/b)有 “掩盖作用”,无论 B/b 如何,A 存在即表现同一种性状 12:3:1 9A_B_+3A_bb(性状 1,A 上位);3aaB_(性状 2);1aabb(性状 3) 燕麦颖色(黑颖:黄颖:白颖 = 12:3:1)4. 隐性上位 某一隐性基因(如 aa)对另一对基因(B/b)有 “掩盖作用”,aa 存在时无论 B/b 如何,均表现同一种性状 9:3:4 9A_B_(性状 1);3A_bb(性状 2);3aaB_+1aabb(性状 3,aa 上位) 家兔毛色(灰:黑:白 = 9:3:4)5. 重叠效应 两对等位基因功能相似,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即表现显性性状,无显性基因才表现隐性性状 15:1 9A_B_+3A_bb+3aaB_(显性);1aabb(隐性) 荠菜蒴果形状(三角形:卵形 = 15:1)6. 抑制效应 某一显性基因(如 I)为 “抑制基因”,仅抑制另一显性基因(如 A)的表达,自身不控制性状;隐性基因 ii 不抑制 13:3 9A_B_+3aaB_+1aabb(性状 1,I 抑制 A);3A_bb(性状 2) 玉米胚乳颜色(白色:黄色 = 13:3)3.基因互作的解题逻辑高考遗传题中,基因互作的解题关键是“先判断是否为独立遗传→再根据比例拆分推导互作类型→最后验证基因型”,具体步骤如下:步骤 1:判断是否为独立遗传(前提验证)若题干给出 F2 代比例,先看是否为 “9:3:3:1” 的整数倍(如 7、6、4、12、15、13 均为 9+3+3+1=16 的拆分,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大概率为基因互作);若题干给出亲本杂交结果(如纯合显性 × 纯合隐性,F1 全为双杂合子),且 F1 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非 9:3:3:1,直接进入互作类型判断。步骤 2:根据 F2 比例拆分,匹配互作类型核心技巧:将比例拆分为 “9、3、3、1” 的组合,对应 “A_B_、A_bb、aaB_、aabb” 四种基因型的表现型归类,举例如下:例 1:F2 比例为 9:7→拆分:9 : (3+3+1)→对应 “显性互补”;例 2:F2 比例为 12:3:1→拆分:(9+3) : 3 : 1→对应 “显性上位”;例 3:F2 比例为 9:3:4→拆分:9 : 3 : (3+1)→对应 “隐性上位”。步骤 3:推导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验证逻辑根据拆分结果,确定 “哪种基因型组合对应哪种表现型”,并结合题干信息(如 “某性状需两种显性基因共同控制”)验证;用 “测交实验” 验证:双杂合子(AaBb)与隐性纯合子(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为 1AaBb:1Aa bb:1aaBb:1aabb,其表现型比例应为 F2 比例的 “简化版”(如显性互补测交比例为 1:3,累加效应为 1:2:1,显性上位为 2:1:1)。步骤 4:结合题干情境,规范书写遗传图解需明确标注 “亲本基因型→F1 基因型→F2 基因型及比例→表现型及比例”,并在旁边注明互作类型(如 “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存在显性互补效应”)。1.比例拆解法:精准判断互作类型(核心技巧) 基因互作题的本质是 9:3:3:1 的变式,先通过 “比例和” 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再拆解比例结构对应互作类型: 第一步:看 “和” 定规律 若 F 表型比例和为 16(如 9:6:1、12:3:1)→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独立基因);若和小于 16(如 6:3:2:1、4:2:2:1)→ 先排除致死基因(如显性纯合致死 AA/BB),再分析互作。第二步:拆 “结构” 定类型 根据比例中 “合并项” 的数量和比例,对应 6 类互作(结合 2023-2025 真题): 比例结构 互作类型 真题案例(来源) 9:(3+3+1) 互补作用(9:7) 2025 湛江一模(紫花:红花:白花) 9:(3+3):1 积加作用(9:6:1) 2023 全国乙卷(高秆:矮秆:极矮秆)(9+3+3):1 重叠作用(15:1) 经典荠菜蒴果题(高考改编) (9+3):3:1 显性上位(12:3:1) 2024 湖南卷变式(狗毛色) 9:3:(3+1) 隐性上位(9:3:4) 2025 广东卷(红色:橙色:白色) (9+3+1):3 抑制作用(13:3) 玉米胚乳颜色题(高考高频) 避坑指南 勿混淆 “9:6:1(积加)” 与 “9:3:4(隐性上位)”:前者是两个单显合并(3+3=6),后者是一个单显 + 双隐合并(3+1=4)。 2.基因型锚定法:快速匹配表型与基因型 通过 “关键基因型” 锚定表型,避免盲目推导: 锚定双显(A_B_):几乎所有互作中,双显基因型对应 “独特表型”(如 2025 广东卷中 A_B_= 红色,2023 全国乙卷中 A_B_= 高秆); 锚定双隐(aabb):双隐表型多为 “极端表型”(如 2023 全国乙卷 aabb = 极矮秆,2025 湛江一模 aabb = 白花); 推导单显(A_bb/aaB_):根据比例合并情况判断单显是否同表型(如积加作用中 A_bb=aaB_= 矮秆,隐性上位中 A_bb = 橙色、aaB_= 白色)。 真题案例(2025 广东卷 T10) 已知 F2比例 9:3:4(红色:橙色:白色),锚定:A_B_(9)= 红色,A_bb(3)= 橙色,aaB_+aabb(3+1)= 白色;直接得出橙色基因型为 AAbb、Aabb(2 种)。 3.分解组合法:简化概率计算 方法逻辑:将两对基因拆分为两个 “分离定律”,分别计算后相乘,适用于复杂杂交(如自交、测交、多代杂交): 拆分基因:将 AaBb 拆为 “Aa×Aa” 和 “Bb×Bb”,分别计算每对基因的基因型比例; 组合表型:根据互作类型,将拆分后的基因型比例按表型合并,计算总概率。 真题案例(2025 广东卷 T10 第 2 问) 问题:F 橙色植株(A_bb)自交,后代出现白色(aa__)的概率? 步骤 1:拆分橙色基因型及比例→1/3 AAbb、2/3 Aabb; 步骤 2:仅需分析 “A/a” 基因(bb 纯合,后代全为 bb): 1/3 AA 自交→后代全为 AA(无 aa);2/3 Aa 自交→后代 aa 概率 = 2/3×1/4=1/6; 步骤 3:组合结果→白色概率 = 1/6(因 bb 不影响白色表型,仅需 aa 即可)。 避坑指南:若涉及 “测交”(如 AaBb×aabb),拆分后每对基因按 “测交比例(1:1)” 计算,再组合(如隐性上位测交比例为 1:1:2)。 4.新情境剥离法:应对高考创新题(高频考点) 方法逻辑:近几年高考常结合 “非编码序列、调控基因、代谢途径” 等新情境,核心是 “剥离干扰信息,抓互作本质”: 第一步:找 “基因互作核心”:忽略题干中 “非编码序列”“酶活性” 等描述,聚焦 “哪对基因影响另一对基因的表达”; 第二步:归为经典类型:将新情境转化为已知互作类型(如 “非编码序列 ΔG 导致 H 不表达”→ΔG 为隐性抑制基因,归为隐性上位)。 真题案例(2024 湖南卷 T19) 题干干扰信息:“非编码序列 G 缺失导致 H 无法表达”; 剥离后核心:ΔG(缺失 G)为隐性基因,ΔG__会抑制 H 表达→F (ΔG Hh)自交→ΔG_H_(3/4 绿色)、ΔG_hh(1/4 黄色)→比例 3:1,归为隐性上位。 5.错题复盘法:规避高频失误 方法逻辑:引导学生建立 “错题本模板”,针对性复盘: 记录失误点:标注是 “比例判断错”“基因型对应错” 还是 “概率计算错”; 溯源归因::若比例错:重新拆解 9:3:3:1 变式(如将 13:3 误判为 12:3:1,需对比 “合并项是否含双显”); 若计算错:检查是否遗漏 “基因型比例”(如橙色植株中 1/3 AAbb、2/3 Aabb,勿直接按 Aa 计算); 同类题对比:将同一互作类型的真题整理到一起(如 2023 全国乙卷与南瓜果形题对比),总结共性规律。 模板示例 错题来源 失误点 归因分析 同类题链接 2025 广东卷 T10 橙色自交白色概率算成 1/4 未考虑橙色植株中 AAbb:Aabb=1:2 2023 全国乙卷矮秆自交题 【典例1】(2025·河南)现有二倍体植株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均为3:1.甲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与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中该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9:6(等位基因可依次使用A/a、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B.F2出现异常分离比是因为出现了隐性纯合致死C.F2植株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占7/15D.F2中交配能产生AABB基因型的亲本组合有6种【典例2】(2025·黑吉辽蒙,多选)中国养蚕制丝历史悠久。蚕卵的红色、黄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将外源绿色蛋白基因(G)导入到纯合的黄卵(rr)、结白茧雌蚕的Z染色体上,获得结绿茧的亲本1,与纯合的红卵、结白茧雄蚕(亲本2)杂交选育红卵、结绿茧的纯合品系。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1雌蚕均表现出红卵、结绿茧表型B.F1雄蚕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rr等类型C.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8D.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目的个体的比例是2/9【典例3】(2025·四川)水稻的叶色(紫色、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a、D/d)控制;其籽粒颜色(紫色、棕色和白色)也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水稻叶色和粒色的遗传规律,有人用纯合的水稻植株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实验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实验1 叶色:紫叶×绿叶 紫叶 紫叶:绿叶=9:7实验2 粒色:紫粒×白粒 紫粒 紫粒:棕粒:白粒=9:3:4(1)实验1中,F2的绿叶水稻有_________种基因型;实验2中,控制水稻粒色的两对基因________(填“能”或“不能”)独立遗传。(2)研究发现,基因D/d控制水稻叶色的同时,也控制水稻的粒色。已知基因型为BBdd的水稻籽粒为白色,则紫叶水稻籽粒的颜色有________种;基因型为Bbdd的水稻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水稻杂交,子代籽粒的颜色最多。(3)为探究A/a和B/b的位置关系,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水稻植株M与纯合的绿叶棕粒水稻杂交,若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理论上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4)研究证实A/a和B/b均位于水稻的4号染色体上,继续开展如下实验,请预测结果。①若用红色和黄色荧光分子分别标记植株M细胞中的A、B基因,则在一个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最多能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标记。②若植株M自交,理论上子代中紫叶紫粒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典例4】(2025·陕晋青宁卷)某芸香科植物分泌腔内的萜烯等化合物可抗虫害,纯合栽培品种(X)果实糖分含量高,叶全缘,但没有分泌腔;而野生纯合植株(甲)叶缘齿状,具有发达的分泌腔。我国科研人员发现A基因和B基因与该植物叶缘形状、分泌腔形成有关。对植株甲进行基因敲除后得到植株乙、丙、丁,其表型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植株 叶缘 分泌腔 P 野生型(甲)×栽培品种(X) ↓ F1 有分泌腔 ↓ F2 有分泌腔 无分泌腔 3 : 1甲(野生型) 齿状 有乙(敲除A基因) 全缘 无丙(敲除B基因) 齿状 无丁(敲除A基因和B基因) 全缘 无(1)由表分析可知,控制叶缘形状的基因是________,控制分泌腔形成的基因是________。(2)为探究A基因和B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在植株乙中检测到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减少,而植株丙中A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探究A基因与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突变及其他基因的影响,选择表中的植株进行杂交,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是________。F1自交得到F2,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A、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此情况下结合图中杂交结果,可推测栽培品种(X)的________(填“A”“B”或“A和B”)基因功能缺陷,可引入相应基因来提高栽培品种的抗虫品质。【典例5】(2024·湖南)成熟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 H/h 控制。黄色豆荚植株中基因 H 的上游缺失非编码序列 G,导致 H 无法表达。为探究 G 和 H 的关系,将绿色豆荚植株(HH)的 H 突变为 h(无功能),得到 Hh 植株,与黄色豆荚植株(ΔG HH)杂交,F 全为绿色。(1)F 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型为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2)若 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基因互作类型)。易错提醒!!!1.突破 “基础混淆”:基因互作与相关概念的核心区别(1)将“基因互作”与“单基因遗传”“复等位基因”“连锁互换” 等概念混淆,需先明确基因互作的本质前提:基因互作是指非等位基因(通常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通过相互作用(如协同、抑制、上位等)共同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现象,核心是 “多对基因控制1个性状,遵循自由组合,F2代是 9:3:3:1 的变形比例”。下表为易混概念的对比辨析:概念 基因关系 性状控制逻辑 典型比例 核心易错点基因互作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多对基因共同控制1个性状 9:7(互补)、9:6:1(累加)等 误判为 “单基因显隐性” 或 “连锁”单基因遗传 一对等位基因 1对基因控制 1个性状 3:1(完全显性)、1:2:1(不完全显性) 看到 “多性状” 就误以为是基因互作复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个等位基因 1个基因座位的多个等位基因控1个性状 ABO 血型(IA、IB、i) 误将 “复等位基因” 当成 “多对非等位基因”(如认为 ABO 血型是基因互作)连锁互换 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 多对基因控制多个性状,但不自由组合 重组型比例低于 50% 忽略“基因互作需自由组合前提”,误将连锁的多基因当成基因互作2.再辨 “类型迷雾”:6 种基因互作类型的高频易错易混点基因互作的 6 种核心类型(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隐性上位、抑制作用),学生最易混淆比例对应的机理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尤其是 “上位效应” 与 “抑制作用”、“累加作用” 与 “重叠作用”。表:6 种基因互作类型的辨析(核心是 F1代比例变形逻辑)互作类型 F2代分离比 核心机理(以 A/a、B/b 两对基因为例) 基因型→表现型对应关系 典型实例 学生易错点互补作用 9:7 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才显显性性状,缺一个则显隐性性状(“同显才显”) 双显(A_B_)→ 性状 1;单显/双隐(A_bb、aaB_、aabb)→ 性状 2 香豌豆花色(紫花:白花 = 9:7) 误记为 “单显即显”,把 9:7当成 9:3:4累加作用 9:6:1 显性基因个数决定性状(2 个显→性状 1,1 个显→性状 2,0 个显→性状 3) A_B_(2 显)→ 性状 1;A_bb/aaB_(1 显)→ 性状 2;aabb(0 显)→ 性状 3 南瓜果形(扁盘:圆: 长 = 9:6:1) 与重叠作用混淆,误将 “1个显” 当成“同显”重叠作用 15:1 只要有 1 个显性基因就显显性性状,无显性基因显隐性性状(“有显即显”) A_B_/A_bb/aaB_(≥1 显)→ 性状 1;aabb(0 显)→ 性状 2 荠菜蒴果形状(三角形:卵形 = 15:1) 与累加作用混淆,忽略 “显性基因个数不影响,只看有无”显性上位 12:3:1 某一显性基因(如 A)抑制另一对基因(B/b)的表达,A 存在时只显 A 控制的性状(“显性基因抢表达”) A_B_/A_bb(A 存在)→ 性状 1;aaB_(A 无、B 有)→ 性状 2;aabb(A、B 均无)→ 性状 3 燕麦颖色(黑颖:黄颖:白颖 = 12:3:1) 与隐性上位混淆,分不清 “显性上位” 还是 “隐性上位”隐性上位 9:3:4 某一隐性基因(如 a)抑制另一对基因(B/b)的表达,aa 存在时只显 a 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拦表达”) A_B_(A、B 均有)→ 性状 1;A_bb(A 有、B 无)→ 性状2;aaB_/aabb(aa 存在)→ 性状 3 家兔毛色(灰色:黑色:白色 = 9:3:4) 误将 “aa 抑制 B” 当成 “bb 抑制 A”,比例对应错误抑制作用 13:3 某一显性基因(如 A)为 “抑制基因”,不控制性状但抑制另一显性基因(B)的表达(“抑制基因不控性状,只拦别人”) A_B_/A_bb/aabb(A 存在或 B 不存在)→ 性状 1;aaB_(A 无、B 有)→ 性状 2 玉米胚乳颜色(白色:紫色 = 13:3) 与显性上位混淆,忽略 “抑制基因自身不决定性状”(显性上位基因会决定性状)3.聚焦 “解题易错”:高频踩坑点及避错策略有些学生对基础比例掌握较好,但易在 ×ד前提忽略”“机理反推错误”“多对基因扩展”** 上出错,需针对性突破:易错点1:忽略 “基因互作的前提 ——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错误表现:看到 “多对基因控1个性状” 就直接按基因互作算,忽略 “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例:若 A/a 和 B/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连锁),F2代不会出现 9:3:3:1 的变形,此时不属于基因互作。避错策略:解题第一步先判断 “是否符合自由组合”(题干通常会明确 “独立遗传” 或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未明确,需看 F1自交是否接近 9:3:3:1 的变形)。易错点2:反推基因型时,混淆 “上位基因” 与 “被上位基因”错误表现:在显性上位(12:3:1)或隐性上位(9:3:4)中,分不清哪对基因是 “上位基因”(控制表达的基因),导致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错误。例:家兔毛色(9 灰:3 黑:4 白)是隐性上位,aa 是上位基因(抑制 B/b),学生易误将 bb 当成上位基因,导致把 A_bb(黑色)写成白色。避错策略:用 “比例拆分法” 定位上位基因:先将 F 比例拆分为 “9:3:3:1” 的变形(如 9:3:4=9:(3+1));占比 “9” 的一定是 “双显(A_B_)”,占比 “1” 的是 “双隐(aabb)”;若 “3+1” 合并(如 4),则合并部分的共同基因是上位基因(如 4=3 (aaB_)+1 (aabb),共同基因是 aa,故 aa 是隐性上位基因)。易错点 3:多对基因(≥3 对)互作的比例计算错误错误表现:面对 3 对基因互作(如 A/a、B/b、C/c 控制花色),不会扩展比例,仍按 2 对基因的逻辑计算。例:3 对基因互补作用(需 A_B_C_才显紫色,其余显白色),F 代紫色:白色 =?学生易误算为 9:7,实际应为 (3/4) : (1 - (3/4) )=27:37。避错策略:抓住 “互作机理的本质”—— 无论多少对基因,互作逻辑不变(如互补作用需 “所有显性基因同时存在”,累加作用看 “显性基因总数”),再用 “乘法原理” 计算:显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概率 = (3/4) (n 为基因对数),其余概率 = 1 - (3/4) 。易错点 4:混淆 “基因互作” 与 “表型模拟”错误表现:将环境因素导致的表型改变(表型模拟)当成基因互作。例:果蝇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低温下 vv 也会长翅(表型模拟),学生易认为是 “某基因抑制 v 的表达”(基因互作)。避错策略:关键看 “遗传稳定性”—— 基因互作的表型可稳定遗传(F 代有固定比例),表型模拟的表型不可遗传(后代仍按基因型分离,如低温下的 vv 长翅自交,后代高温下仍为残翅)。1.鸭的羽色受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和c、T和t控制,其中基因C能控制黑色素的合成,c不能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基因T能促进黑色素的合成,且TT和Tt促进效果不同,t能抑制黑色素的合成。现有甲、乙、丙三只纯合的鸭,其交配结果(子代的数量足够多)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组合 亲本(P) F1 F2一 白羽雌性(甲)×白羽雄性(乙) 全为灰羽 黑羽∶灰羽∶白羽=3∶6∶7二 白羽雌性(甲)×黑羽雄性(丙) 全为灰羽 黑羽∶灰羽∶白羽=1∶2∶1A.控制羽色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ccTT、CCtt、CCTTC.若让组合一F2中的黑羽个体随机交配,则其子代出现白羽个体的概率是1/9D.组合一F2的白羽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2.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3.(多选)某昆虫体色的黄色(A)对黑色(a)为显性,翅形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B.F1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没有受精能力C.F2个体存在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D.F1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比例为1∶1∶14.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B或b),但致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以下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实验及结果,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雌 雄甲 黄色(♂)×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乙 让甲组子代中黄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丙 黄色(♂)×黄色(♀) 黄 黄(1)根据上述杂交组合及结果推测该致死基因是________(填“B”或“b”),并且与________(填“A”或“a”)在一条染色体上。(2)导致乙组子代雌雄中黄色与黑色比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组亲本毛色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1年3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迁徙的研究论文。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一个与记忆能力有关的基因在长距离迁徙的游隼中受到了正选择,长、短迁徙种群主要基因型存在功能差异,揭示了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迁徙鸟类导航依靠的光和磁场属于物理信息B.游隼长、短迁徙种群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长距离迁徙可能诱导了游隼相关记忆基因的突变D.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是环境与基因型互作的结果2.研究人员利用具有双核基因组(记为MM)的平菇和单核基因组(记为N)的姬菇开展体细胞杂交,旨在培育食用菌新品系,流程及相关特性如下: 注:原生质体MM经特定处理后仅能存活但无法增殖;原生质体N可正常增殖。异源融合子因基因互作会产生拮抗带,可通过观察拮抗带筛选融合菌株。融合后的菌丝分裂时会形成“叉状结构”,单核菌丝无此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选用电融合法,不能用PEG融合法B.促融后理论上可能的融合基因型有MMM、MMN、NN、MN,且比例均等C.步骤②中处理原生质体的溶液需维持较高渗透压,防止其过度吸水涨破D.若拮抗带旁同时出现有叉状结构和无叉状结构的菌丝,应选无叉状结构的菌丝3.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作用上没有关系,在这些自由组合的基因中,有些基因影响着同一器官的形状、色泽等性状,从而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型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具有基因互作现象的非等位基因一定是独立遗传的B.基因型相同的某胡桃冠鸡群中,个体随机交配后子代中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9:3:3:1,属于基因互作C.某红花香豌豆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9:7,不属于基因互作D.具有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现出不同表型的现象属于基因互作4.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叶片内含氰的和不含氰的两种表型,现假设这两种表型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将两个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的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全部含有氰,F2出现了性状分离,其中9/16含氰,7/16不含氰。这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A.基因互作 B.互补效应 C.显性上位效应 D.叠加效应5.某哺乳动物毛皮颜色有5 种,由浅到深依次为白、蓝、灰、棕和黑,野生状态下主要是黑和白,均可以真实遗传,科学家对饲养条件下的该种动物进行了大量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黑白杂交产生的F1均为灰色,灰色与黑色杂交,子一代中没有蓝色和白色;灰色与白色杂交,子一代中没有黑色和棕色;灰色之间杂交,子一代各种颜色都有,其中灰色最多,占36%,其他颜色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由此信息可知( )A.决定皮毛颜色的等位基因之间是不完全显性B.皮毛颜色至少由两个基因座决定,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互作C.决定皮毛颜色的不同基因之间存在连锁关系,图距约为 10 cMD.蓝色与棕色个体杂交产生的子一代表型及比例与亲本的基因型无关6.我国育种学家尝试从大豆黄化叶突变体来分析叶绿体合成基因的作用机理,同时选育叶柄超短突变体优化植株的株型结构提高大豆产量。回答下列问题。(1)黄化叶性状的遗传分析:科研人员用纯合黄化叶突变体与正常绿叶植株杂交,F 均为正常绿叶,F 自交所得F 中绿叶、黄化叶植株分别为271株、89株。①大豆黄化叶突变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若F 中所有绿叶植株随机受粉,则子代中黄化叶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②科研人员对绿叶基因G1与黄化叶基因 G2的mRNA 翻译区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如图。G2编码的多肽链长度为 个氨基酸。(2)叶柄超短突变体的基因互作:科研人员发现两种纯合叶柄超短突变体 d1和 d2,两者杂交,F 均为叶柄正常,F 自交后统计F 表型及比例。推测一:若F 中叶柄超短:叶柄正常 =7∶9,则d1和d2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F 中叶柄超短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推测二:若F 中叶柄超短:叶柄正常=1:1,则d1和d2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F 中叶柄超短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3)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解释叶柄超短突变体植株能提高大豆产量的原因 。7.果蝇翅型有全翅和残翅,其中全翅又分为长翅与小翅两种表型。已知全翅与残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Vg、vg表示),长翅与小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M、m表示)。研究人员利用纯合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并结合基因检测技术进一步探究控制翅型相关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互作类型,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检测过程可以利用PCR扩增相关基因,PCR反应体系除了提供DNA模板和脱氧核苷酸外,还需提供_______。常采用_______来鉴定PCR的产物。(2)根据以上杂交过程和统计结果分析,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现对F 个体进行基因检测,请补充F 中小翅杂合体的检测结果:______(在答题卡图形填写)(3)基因互作存在以下两种类型:显性抑制(在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和隐性上位(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遮盖作用)。请根据图8杂交结果,推测控制翅型的两对基因的基因互作类型是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研究员利用纯合残翅和纯合小翅果蝇进行反交实验,并统计F 的表型和比例,若F 中长翅:小翅:残翅= ______,则说明推测正确。8.南召作为河南蚕茧的主产区,是中国最大的一化性柞蚕茧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柞蚕幼虫的体色是育种的重要形态标记性状,中国柞蚕幼虫有3种体色(黄绿色、黄色、蓝色),控制柞蚕幼虫体色的3对基因G(g)绿色、Y(y)黄色、B(b)蓝色,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为探究三种基因如何控制幼虫体色,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培育新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题中显示,柞蚕体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F2中青绿色性状至少由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_____定律。(2)F2中黄绿色性状的基因型有_____种,分别为_____和_____。(3)结合图示分析,若F2青绿色中深青绿色占1份、青绿色占4份、淡青绿色占4份且基因型和F1相同,则根据F2中青绿色颜色深浅可知,_____(填“显”或“隐”)性体色基因对柞蚕体色起淡化作用。(4)F2柞蚕幼虫体色为青绿色:黄绿色:蓝色:白色=9:3:3:1,那么F2所有黄绿色和蓝色幼虫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9.研究者以引进的白菜杂交种(2n=20)为材料,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一全株黄化的白菜突变品系乙,并对其突变性状的生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1)白菜的绿叶与黄叶是一对______;在实验中作为______组的绿叶品系甲也是利用上述白菜杂交种的花粉培育而来。(2)研究者检测了甲乙两品系白菜的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及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如下。总叶绿素含量(mg/g) 类胡萝卜素含量(mg/g) 净光合速率()品系甲 1.43 0.36 21.18品系乙 0.49 0.15 12.69据上述两方面结果推测,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所致。(3)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如图1,为继续探究突变品系乙叶绿素含量减少的原因,研究者对上述两品系的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2。根据测定结果推测,品系乙黄化突变体叶绿素生物合成主要受阻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说明突变基因影响了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4)研究者欲研究品系乙黄化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进行了如图3所示杂交实验: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绿叶与黄叶是由位于____________控制。利用F1与______杂交进行验证,若结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实测结果证实推测。(5)为进一步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需分别构建只含有单对突变基因的纯合品系。过程如下:从F2中选取______植株单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称为一个F3株系,然后在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_的F3株系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获得未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即为目标品系。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探明基因互作调控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1.拉布拉多猎犬毛色分为黑色、巧克力色和米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合黑色犬与米白色犬杂交,F1均为黑色犬。将F1黑色犬相互交配,F2犬毛色及比例为黑色∶巧克力色∶米白色=9∶3∶4。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米白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B.F2米白色犬有3种基因型C.F2巧克力色犬相互交配,后代米白色犬比例为1/16D.F2米白色犬相互交配,后代可能发生性状分离2.蝴蝶的翅形(正常翅对残缺翅为显性)和翅长(长翅对短翅为显性)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决定。基因A纯合时雄蝶致死,基因b纯合时雌蝶致死。基因型为aabb的雄蝶和基因型为AABB的雌蝶交配得到F1,F1随机交配得到F2。F2蝴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为( )A.6∶2∶3∶1 B.15∶5∶6∶2C.9∶3∶3∶1 D.15∶2∶6∶13.某植物的叶色(绿色、紫色、红色和黄色)同时受E、e与F、f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E_ff的叶为绿色,基因型为eeF_的叶为紫色。将绿叶(♀)植株与紫叶(♂)植株杂交,F1全为红叶植株,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红叶∶紫叶∶绿叶∶黄叶=7∶3∶1∶1。出现此现象最可能的原因为( )A.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基因型为eF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C.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致死D.基因型为eF的雄配子和雌配子都致死4.(多选)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了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两种基因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1∶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若F1表型比例为1∶1∶1∶1,则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C.若F1表型比例为1∶1∶1∶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若F1中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1∶1,则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5.(多选)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Ⅰ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6.某动物的正常翅和翻翅由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翅对翻翅为显性,但A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基因B、b的影响,无B基因时基因A不能表达而使后代表现为翻翅。某同学利用甲、乙两组正常翅个体进行杂交实验,子代中正常翅∶翻翅=3∶1,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动物种群中正常翅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甲、乙两组正常翅个体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种。(2)不考虑互换。若b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双杂合的个体测交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若向此种双杂合的受精卵中转入一个H基因(在A基因所处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弥补B基因缺失的影响,待其发育成熟后再次测交,其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3)若A或a基因位于细胞质中(不考虑B基因的作用),则翻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杂交,F1的翅型为________________;若F1全为翻翅,F1相互交配,F2的翅型为________。7.小鼠品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如图是某品系小鼠(2N=40)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这三对基因对成年鼠体重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年鼠最重,aaddff的成年鼠最轻)。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选取小鼠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成年小鼠体重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该鼠的种群中,成年鼠体重的表型有________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年鼠体重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位于1、2染色体上,且有毛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雌雄小鼠多次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鼠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4)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灰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已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现有雌雄纯合黄色鼠、纯合灰色鼠和隐性纯合白色鼠,请选择适合的亲本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B、b)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不考虑其他性状,不考虑伴性遗传和互换)。请写出设计思路,预测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8.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该植物有2条蓝色素合成途径。基因A和基因B分别编码途径①中由无色前体物质M合成蓝色素所必需的酶A和酶B;另外,只要有酶A或酶B存在,就能完全抑制途径②的无色前体物质N合成蓝色素。已知基因a和基因b不编码蛋白质,无蓝色素时植物的花为白花。相关杂交实验及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各配子和个体活力相同。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 F2实验一 甲(白花植株)×乙(白花植株) 全为蓝花植株 蓝花植株:白花植株=10:6实验二 AaBb(诱变)(♂)×aabb(♀) 发现1株三体蓝花植株,该三体仅基因A或a所在染色体多了1条(1)据实验一分析,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一的F2中,蓝花植株纯合体的占比为_____。(2)已知实验二中被诱变亲本在减数分裂时只发生了1次染色体不分离。实验二中的F1三体蓝花植株的3种可能的基因型为AAaBb、_____。请通过1次杂交实验,探究被诱变亲本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时期。已知三体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2条同源染色体可正常联会并分离,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实验方案:_____(填标号),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①三体蓝花植株自交 ②三体蓝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测交预期结果:若_____,则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否则,发生在减数分裂Ⅱ。(3)已知基因B→b只由1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且该结构变异发生时染色体只有2个断裂的位点。为探究该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据基因B所在染色体的DNA序列,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引物,并以实验一中的甲、乙及F2中白花植株(丙)的叶片DNA为模板进行了PCR,同1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长度相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该结构变异的类型是_____。丙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若要通过PCR确定丙的基因型,还需选用的1对引物是_____。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8 基因互作考情分析:真题考点分布+命题趋势+命题预测培优讲练:考点梳理+解题秘籍+对点训练考点01 基因互作提升冲关:优质好题提升练【高考真题考点分布】考点 三年考情基因互作 2025·河南 2025·黑吉辽蒙 2025·甘肃 2025·四川 2025·陕晋青宁 2025·山东 2025·广东 2024·湖南 2023·全国乙【命题趋势】立足核心变式,聚焦逻辑与应用基因互作作为遗传规律的延伸与深化,是高考生物区分度较高的核心考点。结合近 5 年全国卷及新高考卷真题与命题分析,其命题规律可归纳为以下三大维度:1.命题情境:锚定实践与科研,强化真实关联高考命题始终以生产实践或科研探索为载体,避免纯理论性考查。常见情境包括:(1)农作物性状调控:如玉米籽粒颜色(9:7 变式)、玉米矮秆突变体(9:6:1 变式)、番茄白粉病抗性基因互作等;(2)动物表型遗传:如昆虫翅色与眼色的基因互作、野兔毛色与尾长的遗传规律分析;(3)前沿科研融合:结合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驱动系统等,考查基因互作对性状的影响(如敲除 SlMlol 基因后与其他基因的协同作用)。这类情境的核心特征是:以 “杂交实验结果→性状分离比异常” 为切入点,隐藏基因互作类型,需考生通过逻辑推理破解本质。2.核心考点:聚焦比例变式与基因型推导,突出逆向思维基因互作的命题本质是9:3:3:1 的变式分析,高频考点集中于两类问题:(1)正向推导:已知基因互作类型,计算杂交后代(自交/测交)的表型比例。如显性累加效应中 AaBb 自交后代为 1:4:6:4:1,测交为 1:2:1;(2)反向推理:由 F 或测交后代的异常比例,反推基因互作类型、亲本及 F 基因型。这是高考的主流考查形式,占比超 80%。高频考查的互作类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基因互作类型 F1(AaBb) 自交比例 F1(AaBb) 测交比例 典型情境举例互补作用 9:7 1:3 玉米籽粒红色 / 白色调控累加作用 9:6:1 1:2:1 玉米高秆 / 矮秆 / 极矮秆突变显性上位作用 12:3:1 2:1:1 植物花色调控(某显性基因抑制另一对基因)隐性上位作用 9:3:4 1:1:2 动物皮毛颜色遗传重叠作用 15:1 3:1 植物蒴果形状遗传3.能力考查:融合推理、实验与表达,凸显核心素养命题始终围绕生物核心素养展开,重点考查三大能力:(1)逻辑推理能力:如从 F 的 9:6:1 比例,拆分出 “双显为一种表型,单显为同一表型,双隐为第三种表型” 的对应关系,进而推导亲本基因型(如矮秆突变体亲本为 AAbb×aaBB);(2)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高频设问包括 “设计杂交实验验证基因互作类型”“分析突变体杂交结果的成因”。如 2025 广州一模中,通过 “测定基因表达量 + 基因工程验证” 探究类病变突变体的基因互作机制;(3)信息转化能力:结合电泳图、代谢途径图等载体考查。如电泳图与遗传系谱图结合,通过条带位置判断基因型及互作关系(2024 重庆卷)。【备考策略】分层突破与能力进阶针对培优班学生的能力需求,需构建 “知识体系化、技巧模型化、训练精准化” 的备考体系,兼顾基础巩固与难点突破。1.基础层:构建“互作类型 - 比例 - 机理”三维知识网(1)核心知识梳理:以 “9:3:3:1 变式” 为锚点,通过对比表格整合所有互作类型,明确 “基因型组合→表型→比例” 的对应关系(参考命题规律中的表格)。特别强调 “隐性上位” 与 “显性上位” 的区别:前者是隐性基因抑制另一对基因(如 aa 抑制 B/b),后者是显性基因抑制(如 A_抑制 B/b);(2)机理深度理解:结合代谢途径图讲解互作本质,如 “互补作用” 是两基因分别控制代谢的连续步骤,缺一不可(如 A 基因控制酶 1,B 基因控制酶 2,仅 A_B_能合成终产物);“累加作用” 是显性基因剂量决定表型强度,强化 “基因与性状的间接控制” 观念;(3)易混点辨析:通过“错题对比”区分“基因互作”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的差异,明确基因互作是 “基因间功能协同/抑制”,不改变基因本身结构。2.技巧层:掌握“变式破解 + 实验设计”两大核心模型(1)“三步法” 破解比例变式题(核心模型):第一步:拆分 F2比例,判断是否符合 9:3:3:1 的整数倍(如 9:7=9:(3+3+1),12:3:1=(9+3):3:1),确定互作类型;第二步:推导 F 基因型(必为 AaBb,因自交可产生 9 种基因型组合),明确 “双显 / 单显 / 双隐” 对应的表型;第三步:反推亲本基因型(若亲本为纯合子,必为 AABB×aabb 或 AAbb×aaBB,结合表型确认)。【例题应用】:F2为高秆:矮秆:极矮秆 = 9:6:1,第一步拆分 6=(3+3),判断为累加作用;第二步确定 A_B_为高秆,A_bb/aaB_为矮秆,aabb 为极矮秆;第三步推亲本为 AAbb×aaBB。(2)“三段式” 突破实验设计题:模板:杂交方案设计→结果预期→结论推导A.方案设计:优先选择“测交”或“自交”(操作简单),若需验证基因独立性,可加“正反交” 或“回交”;B.结果预期:分“若存在 ×× 互作,后代比例为 ××;若不存在,比例为 ××”(双向预期,体现严谨性);C.结论推导:对应预期结果,直接点明互作类型。针对开放题,补充“基因工程验证法”(如敲除其中一对基因,观察表型变化),提升答案创新性。(3)“分解组合法” 简化计算:对于多基因互作或叠加致死问题,先按分离定律计算每对基因的基因型比例,再结合互作规则组合。如三对等位基因 A/a、B/b、C/c(A 与 B 为互补作用,C 为显性上位),计算 AaBbCc 自交后代中显性表型比例:先算 A_B_比例为 9/16,再算 C_比例为 3/4,最终为 9/16×3/4=27/64。3.能力层:通过“分层训练 + 错题深挖”实现进阶A.题型分层训练:a.基础题:聚焦两对基因的正向推导(如已知互作类型算比例),限时 5 分钟/题,确保准确率 100%;b.中档题:侧重反向推理与图表解读(如由电泳图 + 比例推基因型),限时 8 分钟 / 题,强化信息转化能力;c.压轴题:针对三基因互作、连锁 + 互作、表观调控融合题,开展 “一题多解” 训练,如同一问题分别用 “杂交实验” 和 “分子检测” 设计方案,对比优劣。B.错题精准深挖:要求学生按 “错误类型” 分类整理错题:a.比例拆分错误:标注 “9:3:3:1 变式对应错误”,补充同类比例题强化;b.基因型推导错误:画出 “F →F 基因型树状图”,明确遗漏的组合;c.实验逻辑错误:用红笔标注 “预期结果与结论不对应”,重构 “若… 则…” 的逻辑链。C.前沿情境拓展:补充 “基因驱动系统”“表观遗传调控” 等前沿素材,设计改编题。如以 CRISPR 编辑的拟南芥为材料,考查 “编辑基因与野生型基因的上位作用”,引导学生从 “表型比例异常” 切入,忽略技术细节,聚焦遗传本质。4.规范层:强化 “术语表达 + 遗传图解” 的严谨性A.术语规范:明确 “上位性”“互补作用”“累加效应” 等核心术语的准确表述,避免 “抑制基因”“合作基因” 等口语化表达;B.图解规范:要求遗传图解包含 “亲本基因型→配子类型→子代基因型 / 表型→比例”,标注 “自交”“测交” 等交配方式,对于基因互作需特别注明 “表型对应关系”(如 A_B_: 高秆,A_bb/aaB_: 矮秆)。通过以上策略,可帮助学生实现 “从比例识别到机理理解,从实验设计到逻辑表达” 的全面进阶,精准应对高考中基因互作的各类难题。【命题预测】预计2026年高考生物可能重点考查下列内容:1.多基因互作的经典模型深化考查基因互作的 9:3:3:1 变式(如互补效应、显性上位、隐性上位、累加效应等)仍是基础考查重点,但命题会从 “直接套用比例” 转向 “结合代谢途径或分子机制分析”。例如,2025 年安徽卷第 19 题以水稻颖壳色素合成为背景,要求考生根据代谢途径图(C、R、A 基因独立调控类黄酮合成)计算 F1 代紫色、棕红色、黄绿色和浅绿色的比例(9:9:6:8),并分析隐性上位效应的分子机制。此类题目需学生掌握 “先分离后组合” 的解题策略,同时理解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通路的本质。2.基因互作与分子遗传学技术整合命题将结合 PCR 电泳、DNA 测序等前沿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断基因突变类型及基因互作关系。例如,安徽卷第 19 题第(3)问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的 PCR 电泳图和 DNA 测序结果,分析 Bh 基因的缺失突变(导致黑色素合成受阻)和点突变(终止密码子提前),体现了基因互作与分子机制的结合。备考中需强化学生对电泳条带、测序峰图的解读能力,以及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影响的分析能力。3.复杂遗传系统的综合考查基因互作可能与伴性遗传、性别决定(如 XO 型)、基因表达调控(如表观遗传)等结合,形成多维度遗传分析题。例如,2025 年江苏卷第 24 题引入 X 连锁显性基因 H(抑制 A 基因),要求学生计算 AaBbXHXh 与 AaBbXhO 杂交后代的黑眼、黄眼、白眼比例(12:15:5),并分析测交无法区分的白眼基因型(如 aabbXHXh 与 aabbXhXh)。此类题目需学生具备拆分复杂遗传系统的能力,通过分步分析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遗传规律,再综合得出结果。4.基因互作的实验设计与验证命题将强化遗传实验设计能力,如验证不同突变是否源于同一基因(互补测验)、探究基因互作类型等。例如,安徽卷第 19 题第(2)问要求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两个黄色颖壳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考生需运用互补测验原理:若杂交子代仍为黄色,则突变来自同一基因;若恢复黑色,则为不同基因。此外,江苏卷第 24 题第(4)问要求从群体中筛选纯合黑眼雌性个体,涉及概率计算与实验设计的结合。备考中需总结实验设计的 “杂交组合 + 预期结果 + 结论” 模板,并强调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5.基因互作与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基因表达受环境调控的机制(如温度、pH)可能与基因互作结合,形成表型可塑性分析题。例如,某植物花色由 A、B 基因互作决定(A_B_为红色),但高温会抑制 B 基因表达,导致 A_B_个体表现为白色。此类题目需学生理解 “基因型 + 环境 = 表型” 的动态关系,并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如不同温度下的杂交实验)验证环境对基因互作的影响。6.基因互作网络与遗传图谱构建以玉米农艺性状遗传互作网络研究为背景(如株高、穗位高受多基因调控并存在共调控网络),命题可能要求学生根据 GWAS 数据或遗传图谱,识别 “枢纽 QTL”(调控多个性状的基因位点),并分析基因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此类题目需学生具备数据整合与逻辑推理能力,能从复杂信息中提炼关键遗传规律。7.转录因子互作与染色质构象分析结合 Footprint-C 等新技术(解析转录因子局部或远程互作),命题可能以染色质互作图谱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 CTCF、MAZ 等转录因子的结合模式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解释基因互作的分子机制。备考中需引导学生理解转录因子通过顺式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启动子)形成的三维染色质结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8.基因突变与基因互作的综合分析命题可能通过基因突变类型(如缺失、点突变)与基因互作的关联,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综合理解。例如,江苏卷第 24 题中,H 基因的显性突变通过抑制 A 基因表达,改变了原本由 A/a、B/b 控制的眼色表型,体现了基因突变对基因互作网络的干扰。此类题目需学生建立 “基因突变→蛋白质功能改变→代谢通路异常→表型变化” 的因果链条。考点01 基因互作基因互作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延伸与拓展,核心是非等位基因通过调控同一性状的表达过程产生相互影响,是高考生物遗传题的高频难点(多以 “9:3:3:1 变式比例” 为切入点)。以下从 “基础概念 — 核心类型 — 解题逻辑 — 易错辨析 — 高考链接” 五维度构建体系,以适应学生对深度和解题能力的需求。1.基因互作的基础框架(1)定义:非等位基因(通常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控制同一生物性状时,通过 “协同、抑制、掩盖” 等机制,导致子代表现型比例偏离典型的 “9:3:3:1”(双杂合子自交)或 “1:1:1:1”(双杂合子测交),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仍成立(本质是 “表型效应的互作”,非 “基因遗传规律的改变”)。(2)前提条件:核心前提:非等位基因满足独立遗传(即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虽在同源染色体上但发生完全连锁互换,保证 F1 产生 4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3)性状前提:所有互作基因均指向同一性状(如花色、果形、毛色等),而非控制不同性状(若控制不同性状则仍为独立遗传,无互作)。(4)本质逻辑:基因通过控制 “蛋白质合成” 影响性状,互作的本质是:某基因的表达产物(酶、转录因子等)直接 / 间接影响另一基因的表达(如抑制其转录、促进其翻译,或二者产物共同参与某代谢途径),最终导致性状表现型的组合变化。2.基因互作的核心类型(高考高频 6 类)高考对基因互作的考查集中在 “F2 代比例变式”,需精准掌握每类的 “比例特征 — 基因型对应关系 — 实例逻辑”,下表为核心分类(按高考出现频率排序):互作类型 核心特征 F2 代比例(双杂合自交) 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关系(设两基因为 A/a、B/b) 典型实例1. 显性互补 需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才表现显性性状,缺任一显性基因均表现为同一种隐性性状 9:7 9A_B_(显性);3A_bb+3aaB_+1aabb(隐性) 香豌豆花色(紫花:白花 = 9:7)2. 累加效应 显性基因 “剂量决定性状”:2 个显性基因→一种性状,1 个显性基因→中间性状,0 个→隐性性状 9:6:1 9A_B_(性状 1);3A_bb+3aaB_(性状 2);1aabb(性状 3) 南瓜果形(扁盘:圆:长 = 9:6:1)3. 显性上位 某一显性基因(如 A)对另一对基因(B/b)有 “掩盖作用”,无论 B/b 如何,A 存在即表现同一种性状 12:3:1 9A_B_+3A_bb(性状 1,A 上位);3aaB_(性状 2);1aabb(性状 3) 燕麦颖色(黑颖:黄颖:白颖 = 12:3:1)4. 隐性上位 某一隐性基因(如 aa)对另一对基因(B/b)有 “掩盖作用”,aa 存在时无论 B/b 如何,均表现同一种性状 9:3:4 9A_B_(性状 1);3A_bb(性状 2);3aaB_+1aabb(性状 3,aa 上位) 家兔毛色(灰:黑:白 = 9:3:4)5. 重叠效应 两对等位基因功能相似,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即表现显性性状,无显性基因才表现隐性性状 15:1 9A_B_+3A_bb+3aaB_(显性);1aabb(隐性) 荠菜蒴果形状(三角形:卵形 = 15:1)6. 抑制效应 某一显性基因(如 I)为 “抑制基因”,仅抑制另一显性基因(如 A)的表达,自身不控制性状;隐性基因 ii 不抑制 13:3 9A_B_+3aaB_+1aabb(性状 1,I 抑制 A);3A_bb(性状 2) 玉米胚乳颜色(白色:黄色 = 13:3)3.基因互作的解题逻辑高考遗传题中,基因互作的解题关键是“先判断是否为独立遗传→再根据比例拆分推导互作类型→最后验证基因型”,具体步骤如下:步骤 1:判断是否为独立遗传(前提验证)若题干给出 F2 代比例,先看是否为 “9:3:3:1” 的整数倍(如 7、6、4、12、15、13 均为 9+3+3+1=16 的拆分,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大概率为基因互作);若题干给出亲本杂交结果(如纯合显性 × 纯合隐性,F1 全为双杂合子),且 F1 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非 9:3:3:1,直接进入互作类型判断。步骤 2:根据 F2 比例拆分,匹配互作类型核心技巧:将比例拆分为 “9、3、3、1” 的组合,对应 “A_B_、A_bb、aaB_、aabb” 四种基因型的表现型归类,举例如下:例 1:F2 比例为 9:7→拆分:9 : (3+3+1)→对应 “显性互补”;例 2:F2 比例为 12:3:1→拆分:(9+3) : 3 : 1→对应 “显性上位”;例 3:F2 比例为 9:3:4→拆分:9 : 3 : (3+1)→对应 “隐性上位”。步骤 3:推导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验证逻辑根据拆分结果,确定 “哪种基因型组合对应哪种表现型”,并结合题干信息(如 “某性状需两种显性基因共同控制”)验证;用 “测交实验” 验证:双杂合子(AaBb)与隐性纯合子(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为 1AaBb:1Aa bb:1aaBb:1aabb,其表现型比例应为 F2 比例的 “简化版”(如显性互补测交比例为 1:3,累加效应为 1:2:1,显性上位为 2:1:1)。步骤 4:结合题干情境,规范书写遗传图解需明确标注 “亲本基因型→F1 基因型→F2 基因型及比例→表现型及比例”,并在旁边注明互作类型(如 “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存在显性互补效应”)。1.比例拆解法:精准判断互作类型(核心技巧) 基因互作题的本质是 9:3:3:1 的变式,先通过 “比例和” 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再拆解比例结构对应互作类型: 第一步:看 “和” 定规律 若 F 表型比例和为 16(如 9:6:1、12:3:1)→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独立基因);若和小于 16(如 6:3:2:1、4:2:2:1)→ 先排除致死基因(如显性纯合致死 AA/BB),再分析互作。第二步:拆 “结构” 定类型 根据比例中 “合并项” 的数量和比例,对应 6 类互作(结合 2023-2025 真题): 比例结构 互作类型 真题案例(来源) 9:(3+3+1) 互补作用(9:7) 2025 湛江一模(紫花:红花:白花) 9:(3+3):1 积加作用(9:6:1) 2023 全国乙卷(高秆:矮秆:极矮秆)(9+3+3):1 重叠作用(15:1) 经典荠菜蒴果题(高考改编) (9+3):3:1 显性上位(12:3:1) 2024 湖南卷变式(狗毛色) 9:3:(3+1) 隐性上位(9:3:4) 2025 广东卷(红色:橙色:白色) (9+3+1):3 抑制作用(13:3) 玉米胚乳颜色题(高考高频) 避坑指南 勿混淆 “9:6:1(积加)” 与 “9:3:4(隐性上位)”:前者是两个单显合并(3+3=6),后者是一个单显 + 双隐合并(3+1=4)。 2.基因型锚定法:快速匹配表型与基因型 通过 “关键基因型” 锚定表型,避免盲目推导: 锚定双显(A_B_):几乎所有互作中,双显基因型对应 “独特表型”(如 2025 广东卷中 A_B_= 红色,2023 全国乙卷中 A_B_= 高秆); 锚定双隐(aabb):双隐表型多为 “极端表型”(如 2023 全国乙卷 aabb = 极矮秆,2025 湛江一模 aabb = 白花); 推导单显(A_bb/aaB_):根据比例合并情况判断单显是否同表型(如积加作用中 A_bb=aaB_= 矮秆,隐性上位中 A_bb = 橙色、aaB_= 白色)。 真题案例(2025 广东卷 T10) 已知 F2比例 9:3:4(红色:橙色:白色),锚定:A_B_(9)= 红色,A_bb(3)= 橙色,aaB_+aabb(3+1)= 白色;直接得出橙色基因型为 AAbb、Aabb(2 种)。 3.分解组合法:简化概率计算 方法逻辑:将两对基因拆分为两个 “分离定律”,分别计算后相乘,适用于复杂杂交(如自交、测交、多代杂交): 拆分基因:将 AaBb 拆为 “Aa×Aa” 和 “Bb×Bb”,分别计算每对基因的基因型比例; 组合表型:根据互作类型,将拆分后的基因型比例按表型合并,计算总概率。 真题案例(2025 广东卷 T10 第 2 问) 问题:F 橙色植株(A_bb)自交,后代出现白色(aa__)的概率? 步骤 1:拆分橙色基因型及比例→1/3 AAbb、2/3 Aabb; 步骤 2:仅需分析 “A/a” 基因(bb 纯合,后代全为 bb): 1/3 AA 自交→后代全为 AA(无 aa);2/3 Aa 自交→后代 aa 概率 = 2/3×1/4=1/6; 步骤 3:组合结果→白色概率 = 1/6(因 bb 不影响白色表型,仅需 aa 即可)。 避坑指南:若涉及 “测交”(如 AaBb×aabb),拆分后每对基因按 “测交比例(1:1)” 计算,再组合(如隐性上位测交比例为 1:1:2)。 4.新情境剥离法:应对高考创新题(高频考点) 方法逻辑:近几年高考常结合 “非编码序列、调控基因、代谢途径” 等新情境,核心是 “剥离干扰信息,抓互作本质”: 第一步:找 “基因互作核心”:忽略题干中 “非编码序列”“酶活性” 等描述,聚焦 “哪对基因影响另一对基因的表达”; 第二步:归为经典类型:将新情境转化为已知互作类型(如 “非编码序列 ΔG 导致 H 不表达”→ΔG 为隐性抑制基因,归为隐性上位)。 真题案例(2024 湖南卷 T19) 题干干扰信息:“非编码序列 G 缺失导致 H 无法表达”; 剥离后核心:ΔG(缺失 G)为隐性基因,ΔG__会抑制 H 表达→F (ΔG Hh)自交→ΔG_H_(3/4 绿色)、ΔG_hh(1/4 黄色)→比例 3:1,归为隐性上位。 5.错题复盘法:规避高频失误 方法逻辑:引导学生建立 “错题本模板”,针对性复盘: 记录失误点:标注是 “比例判断错”“基因型对应错” 还是 “概率计算错”; 溯源归因::若比例错:重新拆解 9:3:3:1 变式(如将 13:3 误判为 12:3:1,需对比 “合并项是否含双显”); 若计算错:检查是否遗漏 “基因型比例”(如橙色植株中 1/3 AAbb、2/3 Aabb,勿直接按 Aa 计算); 同类题对比:将同一互作类型的真题整理到一起(如 2023 全国乙卷与南瓜果形题对比),总结共性规律。 模板示例 错题来源 失误点 归因分析 同类题链接 2025 广东卷 T10 橙色自交白色概率算成 1/4 未考虑橙色植株中 AAbb:Aabb=1:2 2023 全国乙卷矮秆自交题 【典例1】(2025·河南)现有二倍体植株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均为3:1.甲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与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中该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9:6(等位基因可依次使用A/a、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B.F2出现异常分离比是因为出现了隐性纯合致死C.F2植株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占7/15D.F2中交配能产生AABB基因型的亲本组合有6种【答案】D【解析】已知植株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均为3:1,可知正常株为显性性状,突变株为隐性性状,甲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与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中该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9:6,为9:3:3:1的变式,可知杂交后代F1基因型为AaBb,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会死亡,其余基因型的植株为突变株。所以甲、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或AAbb、aaBB,由于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A-B-):突变株均为3:1,故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A正确;F1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F2应该出现9:(6+1)的分离比,出现异常分离比是因为出现了隐性纯合aabb致死,B正确;F2植株中正常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突变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2aaBb,其中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有1AABB、1AAbb、2Aabb、1aaBB、2aaBb,占7/15,C正确;F2中交配能产生AABB基因型的亲本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6种杂交组合,和4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自交,故亲本组合有10种,D错误。【典例2】(2025·黑吉辽蒙,多选)中国养蚕制丝历史悠久。蚕卵的红色、黄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将外源绿色蛋白基因(G)导入到纯合的黄卵(rr)、结白茧雌蚕的Z染色体上,获得结绿茧的亲本1,与纯合的红卵、结白茧雄蚕(亲本2)杂交选育红卵、结绿茧的纯合品系。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1雌蚕均表现出红卵、结绿茧表型B.F1雄蚕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rr等类型C.F1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8D.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目的个体的比例是2/9【答案】BCD【解析】由题意可知,亲本1为rrZGW,亲本2为RRZgZg,F1中雌蚕基因型为RrZgW,表现为红卵、结白茧,而不是红卵、结绿茧,A错误;F1雄蚕基因型为RrZGZ,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基因也复制,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RRrrZGZGZZ,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RRZGZG)、rr(rr不考虑Z染色体上基因时)等类型,B正确;F1的基因型为雄蚕RrZGZg,雌蚕RrZgW。先分析常染色体上的基因,Rr×Rr,后代R_:rr=3:1;再分析Z染色体上的基因,ZGZg×ZgW,后代ZGZg:ZGW:ZgZg:ZgW=1:1:1:1,红卵、结绿茧个体的基因型为R-ZGZg、R-ZGW。R-的比例为3/4,ZGZg和ZGW的比例t各为1/4,所以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4×1/4+3/4×1/4 = 3/8,C正确;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R-ZGZg和R-ZGW。R-中RR:Rr=1:2,产生的配子R:r=2:1,随机交配得RR:Rr:rr=4:4:1,故RR占4/9;ZGZg和ZGW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GZg:ZGW:ZgZg:ZgW=1:1:1:1,其中纯合子(ZGZG和ZGW)占1/2,因此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R-ZGZg和R-ZGW)随机交配,子代中目的个体的比例是4/9×1/2=2/9,D正确。【典例3】(2025·四川)水稻的叶色(紫色、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a、D/d)控制;其籽粒颜色(紫色、棕色和白色)也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水稻叶色和粒色的遗传规律,有人用纯合的水稻植株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互换)。实验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实验1 叶色:紫叶×绿叶 紫叶 紫叶:绿叶=9:7实验2 粒色:紫粒×白粒 紫粒 紫粒:棕粒:白粒=9:3:4(1)实验1中,F2的绿叶水稻有_________种基因型;实验2中,控制水稻粒色的两对基因________(填“能”或“不能”)独立遗传。(2)研究发现,基因D/d控制水稻叶色的同时,也控制水稻的粒色。已知基因型为BBdd的水稻籽粒为白色,则紫叶水稻籽粒的颜色有________种;基因型为Bbdd的水稻与基因型为________的水稻杂交,子代籽粒的颜色最多。(3)为探究A/a和B/b的位置关系,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水稻植株M与纯合的绿叶棕粒水稻杂交,若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理论上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4)研究证实A/a和B/b均位于水稻的4号染色体上,继续开展如下实验,请预测结果。①若用红色和黄色荧光分子分别标记植株M细胞中的A、B基因,则在一个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中,最多能观察到________个荧光标记。②若植株M自交,理论上子代中紫叶紫粒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答案】(1)5 能(2)2 bbDd或BbDd(3)紫叶紫粒:紫叶棕粒:绿叶紫粒:绿叶棕粒=1:1:1:1(4)4 3/4或1/2【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水稻的叶色由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籽粒颜色(紫色、棕色和白色)也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亲本组合1紫叶与绿叶杂交,子一代表现为紫叶,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紫叶:绿叶=9:7,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Dd,A_D_表现为紫叶,A_dd、aaD_、aadd表现为绿叶。亲本组合2紫粒与白粒杂交,子一代表现为紫粒,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紫粒:棕粒:白粒=9:3:4,因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亲本组合1紫叶与绿叶杂交,子一代表现为紫叶,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紫叶:绿叶=9:7,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Dd,子二代A_D_表现为紫叶,A_dd、aaD_、aabb表现为绿叶,故F2的绿叶水稻有AAdd、Aadd、aaDD、aaDd、aadd,共5种基因型。实验2中,紫粒与白粒杂交,子一代表现为紫粒,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紫粒:棕粒:白粒=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控制水稻粒色的两对基因能独立遗传。(2)研究发现,基因D/d控制水稻叶色的同时,也控制水稻的粒色。已知基因型为BBdd的水稻籽粒为白色,则实验2中,紫粒与白粒杂交,子一代表现为紫粒,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紫粒:棕粒:白粒=9:3:4,则紫粒基因型为BBDD、BbDD、BBDd、BbDd,白粒基因型为BBdd、Bbdd、bbdd,棕粒基因型为bbDD、bbDd。紫叶水稻基因型有AADD、AaDD、AADd、AaDd,则紫叶水稻籽粒的颜色有紫粒和棕粒,共2种;基因型为Bbdd的水稻与基因型为bbDd(或BbDd)的水稻杂交,子代出现的籽粒的颜色最多(都有3种)。(3)为探究A/a和B/b的位置关系,用基因型为AaBbDD的水稻植株M与纯合的绿叶棕粒aabbDD水稻杂交,若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理论上子代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紫叶紫粒:紫叶棕粒:绿叶紫粒:绿叶棕粒=1:1:1:1。(4)研究证实A/a和B/b均位于水稻的4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连锁,继续开展如下实验:①若用红色和黄色荧光分子分别标记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M细胞中的A、B基因,若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在一个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中,最多能观察到2个红色和2个黄色,共4个荧光标记;②若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植株M自交,理论上子代基因型为1AABBDD(紫叶紫粒)、2AaBbDD(紫叶紫粒)、1aabbDD(绿叶棕粒),则紫叶紫粒植株所占比例为3/4;若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植株M自交,理论上子代基因型为1AAbbDD(紫叶棕粒)、2AaBbDD(紫叶紫粒)、1aaBBDD(绿叶紫粒),则紫叶紫粒植株所占比例为1/2。【典例4】(2025·陕晋青宁卷)某芸香科植物分泌腔内的萜烯等化合物可抗虫害,纯合栽培品种(X)果实糖分含量高,叶全缘,但没有分泌腔;而野生纯合植株(甲)叶缘齿状,具有发达的分泌腔。我国科研人员发现A基因和B基因与该植物叶缘形状、分泌腔形成有关。对植株甲进行基因敲除后得到植株乙、丙、丁,其表型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植株 叶缘 分泌腔 P 野生型(甲)×栽培品种(X) ↓ F1 有分泌腔 ↓ F2 有分泌腔 无分泌腔 3 : 1甲(野生型) 齿状 有乙(敲除A基因) 全缘 无丙(敲除B基因) 齿状 无丁(敲除A基因和B基因) 全缘 无(1)由表分析可知,控制叶缘形状的基因是________,控制分泌腔形成的基因是________。(2)为探究A基因和B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在植株乙中检测到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减少,而植株丙中A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探究A基因与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突变及其他基因的影响,选择表中的植株进行杂交,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是________。F1自交得到F2,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A、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此情况下结合图中杂交结果,可推测栽培品种(X)的________(填“A”“B”或“A和B”)基因功能缺陷,可引入相应基因来提高栽培品种的抗虫品质。【答案】(1)A A、B(2)A基因促进B基因表达,而B基因不参与调控A基因表达(3)甲和丁或乙和丙 齿状有分泌腔:齿状无分泌腔:全缘无分泌腔=9:3:4 A【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利用分离定律思维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根据表格可得,甲为 AABB齿有,乙为 aaBB全无,丙为 AAbb齿无,丁为 aabb全无,因此控制叶缘的基因是 A,控制分泌腔的是 A 和 B 基因共同决定的。(2)乙敲除A基因,但没有敲除B基因,在植株乙中检测到B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减少,说明A基因可以促进B基因的表达;丙敲除B基因,但没有敲除A基因,植株丙中A基因的表达量无变化,说明B基因不参与调控A基因的表达。(3)假定基因敲除后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甲基因型为AABB,乙为aaBB,丙为AAbb,丁为aabb,要探究A基因与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即探究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我们通常需要获得双杂合子AaBb进行自交,因此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是甲和丁或乙和丙,F1AaBb自交得到F2,若A、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满足自由组合定律,F2的表型及比例为齿状有分泌腔:齿状无分泌腔:全缘无分泌腔=9:3:4。栽培品种(X)叶全缘,但没有分泌腔,应该是 A 基因缺陷。理由如下:根据右侧遗传图解可知,野生型甲 AABB 和栽培种(aabb 或 aaBB 两种情况)杂交一代 F1的两种情况为 AaBb 或 AaBB,两者都是有分泌腔,F1 自交,如果是 AaBb 的话,F2 比例为 9:7,如果是 AaBB 的话,F2 比例为 3:1,符合题意。因此栽培种基因型为 aaBB,缺乏 A 基因。【典例5】(2024·湖南)成熟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 H/h 控制。黄色豆荚植株中基因 H 的上游缺失非编码序列 G,导致 H 无法表达。为探究 G 和 H 的关系,将绿色豆荚植株(HH)的 H 突变为 h(无功能),得到 Hh 植株,与黄色豆荚植株(ΔG HH)杂交,F 全为绿色。(1)F 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型为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2)若 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基因互作类型)。【答案】(1)ΔG Hh 非编码序列 G 缺失不影响 H 基因表达(或 H 基因仍能正常表达)(2)绿色:黄色 = 3:1 显性上位【解析】(1)非编码序列 G 缺失导致 H 无法表达(隐性上位),但突变体 Hh 中 H 基因仍能表达,因此 F1(ΔG Hh)表现为绿色。(2)F1自交:ΔG Hh × ΔG Hh,F2基因型:ΔG_H_(3/4 绿色)、ΔG_hh(1/4 黄色),比例 3:1;非编码序列 G 的缺失(隐性性状)抑制 H 基因表达,属于隐性上位效应。易错提醒!!!1.突破 “基础混淆”:基因互作与相关概念的核心区别(1)将“基因互作”与“单基因遗传”“复等位基因”“连锁互换” 等概念混淆,需先明确基因互作的本质前提:基因互作是指非等位基因(通常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通过相互作用(如协同、抑制、上位等)共同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现象,核心是 “多对基因控制1个性状,遵循自由组合,F2代是 9:3:3:1 的变形比例”。下表为易混概念的对比辨析:概念 基因关系 性状控制逻辑 典型比例 核心易错点基因互作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多对基因共同控制1个性状 9:7(互补)、9:6:1(累加)等 误判为 “单基因显隐性” 或 “连锁”单基因遗传 一对等位基因 1对基因控制 1个性状 3:1(完全显性)、1:2:1(不完全显性) 看到 “多性状” 就误以为是基因互作复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个等位基因 1个基因座位的多个等位基因控1个性状 ABO 血型(IA、IB、i) 误将 “复等位基因” 当成 “多对非等位基因”(如认为 ABO 血型是基因互作)连锁互换 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 多对基因控制多个性状,但不自由组合 重组型比例低于 50% 忽略“基因互作需自由组合前提”,误将连锁的多基因当成基因互作2.再辨 “类型迷雾”:6 种基因互作类型的高频易错易混点基因互作的 6 种核心类型(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隐性上位、抑制作用),学生最易混淆比例对应的机理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尤其是 “上位效应” 与 “抑制作用”、“累加作用” 与 “重叠作用”。表:6 种基因互作类型的辨析(核心是 F1代比例变形逻辑)互作类型 F2代分离比 核心机理(以 A/a、B/b 两对基因为例) 基因型→表现型对应关系 典型实例 学生易错点互补作用 9:7 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才显显性性状,缺一个则显隐性性状(“同显才显”) 双显(A_B_)→ 性状 1;单显/双隐(A_bb、aaB_、aabb)→ 性状 2 香豌豆花色(紫花:白花 = 9:7) 误记为 “单显即显”,把 9:7当成 9:3:4累加作用 9:6:1 显性基因个数决定性状(2 个显→性状 1,1 个显→性状 2,0 个显→性状 3) A_B_(2 显)→ 性状 1;A_bb/aaB_(1 显)→ 性状 2;aabb(0 显)→ 性状 3 南瓜果形(扁盘:圆: 长 = 9:6:1) 与重叠作用混淆,误将 “1个显” 当成“同显”重叠作用 15:1 只要有 1 个显性基因就显显性性状,无显性基因显隐性性状(“有显即显”) A_B_/A_bb/aaB_(≥1 显)→ 性状 1;aabb(0 显)→ 性状 2 荠菜蒴果形状(三角形:卵形 = 15:1) 与累加作用混淆,忽略 “显性基因个数不影响,只看有无”显性上位 12:3:1 某一显性基因(如 A)抑制另一对基因(B/b)的表达,A 存在时只显 A 控制的性状(“显性基因抢表达”) A_B_/A_bb(A 存在)→ 性状 1;aaB_(A 无、B 有)→ 性状 2;aabb(A、B 均无)→ 性状 3 燕麦颖色(黑颖:黄颖:白颖 = 12:3:1) 与隐性上位混淆,分不清 “显性上位” 还是 “隐性上位”隐性上位 9:3:4 某一隐性基因(如 a)抑制另一对基因(B/b)的表达,aa 存在时只显 a 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拦表达”) A_B_(A、B 均有)→ 性状 1;A_bb(A 有、B 无)→ 性状2;aaB_/aabb(aa 存在)→ 性状 3 家兔毛色(灰色:黑色:白色 = 9:3:4) 误将 “aa 抑制 B” 当成 “bb 抑制 A”,比例对应错误抑制作用 13:3 某一显性基因(如 A)为 “抑制基因”,不控制性状但抑制另一显性基因(B)的表达(“抑制基因不控性状,只拦别人”) A_B_/A_bb/aabb(A 存在或 B 不存在)→ 性状 1;aaB_(A 无、B 有)→ 性状 2 玉米胚乳颜色(白色:紫色 = 13:3) 与显性上位混淆,忽略 “抑制基因自身不决定性状”(显性上位基因会决定性状)3.聚焦 “解题易错”:高频踩坑点及避错策略有些学生对基础比例掌握较好,但易在 ×ד前提忽略”“机理反推错误”“多对基因扩展”** 上出错,需针对性突破:易错点1:忽略 “基因互作的前提 ——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错误表现:看到 “多对基因控1个性状” 就直接按基因互作算,忽略 “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例:若 A/a 和 B/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连锁),F2代不会出现 9:3:3:1 的变形,此时不属于基因互作。避错策略:解题第一步先判断 “是否符合自由组合”(题干通常会明确 “独立遗传” 或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未明确,需看 F1自交是否接近 9:3:3:1 的变形)。易错点2:反推基因型时,混淆 “上位基因” 与 “被上位基因”错误表现:在显性上位(12:3:1)或隐性上位(9:3:4)中,分不清哪对基因是 “上位基因”(控制表达的基因),导致基因型与表现型对应错误。例:家兔毛色(9 灰:3 黑:4 白)是隐性上位,aa 是上位基因(抑制 B/b),学生易误将 bb 当成上位基因,导致把 A_bb(黑色)写成白色。避错策略:用 “比例拆分法” 定位上位基因:先将 F 比例拆分为 “9:3:3:1” 的变形(如 9:3:4=9:(3+1));占比 “9” 的一定是 “双显(A_B_)”,占比 “1” 的是 “双隐(aabb)”;若 “3+1” 合并(如 4),则合并部分的共同基因是上位基因(如 4=3 (aaB_)+1 (aabb),共同基因是 aa,故 aa 是隐性上位基因)。易错点 3:多对基因(≥3 对)互作的比例计算错误错误表现:面对 3 对基因互作(如 A/a、B/b、C/c 控制花色),不会扩展比例,仍按 2 对基因的逻辑计算。例:3 对基因互补作用(需 A_B_C_才显紫色,其余显白色),F 代紫色:白色 =?学生易误算为 9:7,实际应为 (3/4) : (1 - (3/4) )=27:37。避错策略:抓住 “互作机理的本质”—— 无论多少对基因,互作逻辑不变(如互补作用需 “所有显性基因同时存在”,累加作用看 “显性基因总数”),再用 “乘法原理” 计算:显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概率 = (3/4) (n 为基因对数),其余概率 = 1 - (3/4) 。易错点 4:混淆 “基因互作” 与 “表型模拟”错误表现:将环境因素导致的表型改变(表型模拟)当成基因互作。例:果蝇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低温下 vv 也会长翅(表型模拟),学生易认为是 “某基因抑制 v 的表达”(基因互作)。避错策略:关键看 “遗传稳定性”—— 基因互作的表型可稳定遗传(F 代有固定比例),表型模拟的表型不可遗传(后代仍按基因型分离,如低温下的 vv 长翅自交,后代高温下仍为残翅)。1.鸭的羽色受两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C和c、T和t控制,其中基因C能控制黑色素的合成,c不能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基因T能促进黑色素的合成,且TT和Tt促进效果不同,t能抑制黑色素的合成。现有甲、乙、丙三只纯合的鸭,其交配结果(子代的数量足够多)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组合 亲本(P) F1 F2一 白羽雌性(甲)×白羽雄性(乙) 全为灰羽 黑羽∶灰羽∶白羽=3∶6∶7二 白羽雌性(甲)×黑羽雄性(丙) 全为灰羽 黑羽∶灰羽∶白羽=1∶2∶1A.控制羽色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ccTT、CCtt、CCTTC.若让组合一F2中的黑羽个体随机交配,则其子代出现白羽个体的概率是1/9D.组合一F2的白羽个体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黑羽基因型为C_TT,灰羽基因型为C_Tt,白羽基因型为cc_ _或C_tt。组合一的F2中黑羽∶灰羽∶白羽=3∶6∶7,为9∶3∶3∶1的变式,据此可判断控制羽色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组合一中F1的基因型应为CcTt,组合二中F1全为灰羽,F2中黑羽∶灰羽∶白羽=1∶2∶1,推测组合二中F1的基因型为CCTt,则丙应为CCTT,甲为CCtt,乙为ccTT,B错误;组合一F2中黑羽个体的基因型为1/3CCTT、2/3CcTT,它们随机交配,子代出现白羽个体的概率是(2/3)×(2/3)×(1/4)=1/9,C正确;组合一F2的白羽个体的基因型为1ccTT、2ccTt、1cctt、1CCtt、2Cctt,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7,D正确。2.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答案】 B【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1/2A+1/4a,不育雄配子为1/4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三倍,C正确;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和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3.(多选)某昆虫体色的黄色(A)对黑色(a)为显性,翅形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纯合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B.F1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没有受精能力C.F2个体存在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D.F1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比例为1∶1∶1【答案】BCD【解析】题干“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表型及比例为9∶3∶3∶1的变式,说明黄色长翅中存在致死现象,由分析可知,雌雄AB配子均致死,不可能有AABB的个体,A错误;F1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没有受精能力,导致黄色长翅只有2份AaBb(1AABB、2AaBb、2AABb、2AaBB均不存在),B正确;F2个体存在6种基因型(3种不存在:AA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1AAbb、1aaBB、1aabb)所占比例为3/9=1/3,C正确;F1(AaBb)测交,由于AB不能受精,因此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黄色残翅(Aabb)、黑色长翅(aaBb)、黑色残翅(aabb),比例为1∶1∶1,D正确。4.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B或b),但致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以下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实验及结果,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杂交组合 亲本类型 子代雌 雄甲 黄色(♂)×黑色(♀) 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乙 让甲组子代中黄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丙 黄色(♂)×黄色(♀) 黄 黄(1)根据上述杂交组合及结果推测该致死基因是________(填“B”或“b”),并且与________(填“A”或“a”)在一条染色体上。(2)导致乙组子代雌雄中黄色与黑色比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丙组亲本毛色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 A (2)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含两个致死基因,但在其产生的雌激素的影响下致死基因未表达而存活下来了 (3)AA(♀)×Aa(♂)【解析】(1)根据题述杂交组合及结果推测该致死基因是b,并且与A在一条染色体上。(2)分析可知,乙组中亲本基因型为AaBb,子代雌性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1∶2,雄性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致死)∶aaBB∶AaBb=1(致死)∶1∶2,故乙组子代雌雄中黄色与黑色比例差异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含两个致死基因,但在其产生的雌激素的影响下致死基因未表达而存活下来了。(3)丙组亲本为黄色,且子代雌性和雄性均只有黄色个体,说明亲本至少有一个个体是显性纯合子,但亲本中雄性黄色个体不可能是纯合子,故丙组亲本毛色基因型为AA(♀)×Aa(♂)。1.2021年3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迁徙的研究论文。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一个与记忆能力有关的基因在长距离迁徙的游隼中受到了正选择,长、短迁徙种群主要基因型存在功能差异,揭示了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迁徙鸟类导航依靠的光和磁场属于物理信息B.游隼长、短迁徙种群间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长距离迁徙可能诱导了游隼相关记忆基因的突变D.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是环境与基因型互作的结果【答案】C【解析】迁徙鸟类接受的光、磁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游隼长、短迁徙种群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记忆突变在前,长距离迁徙对记忆突变进行了选择,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一个与记忆能力有关的基因在长距离迁徙的游隼中受到了正选择,长、短迁徙种群主要基因型存在功能差异”可知,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是环境与基因型互作的结果,D正确。2.研究人员利用具有双核基因组(记为MM)的平菇和单核基因组(记为N)的姬菇开展体细胞杂交,旨在培育食用菌新品系,流程及相关特性如下: 注:原生质体MM经特定处理后仅能存活但无法增殖;原生质体N可正常增殖。异源融合子因基因互作会产生拮抗带,可通过观察拮抗带筛选融合菌株。融合后的菌丝分裂时会形成“叉状结构”,单核菌丝无此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选用电融合法,不能用PEG融合法B.促融后理论上可能的融合基因型有MMM、MMN、NN、MN,且比例均等C.步骤②中处理原生质体的溶液需维持较高渗透压,防止其过度吸水涨破D.若拮抗带旁同时出现有叉状结构和无叉状结构的菌丝,应选无叉状结构的菌丝【答案】C【解析】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电融合法、PEG融合法等化学、物理方法,A错误;促融时原生质体融合是随机的,不同融合类型(如MM与MM融合、MM与N融合、N与N融合)的概率不相等,且题干未提及比例均等,B错误;原生质体无细胞壁保护,在等渗或高渗溶液中处理可维持其形态,防止因过度吸水涨破,步骤②需在这样的溶液环境中操作,C正确;融合后的菌丝分裂有“叉状结构”,单核菌丝(未融合的N)无此结构,故要筛选融合菌株,应选有叉状结构的菌丝,D错误。3.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作用上没有关系,在这些自由组合的基因中,有些基因影响着同一器官的形状、色泽等性状,从而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型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具有基因互作现象的非等位基因一定是独立遗传的B.基因型相同的某胡桃冠鸡群中,个体随机交配后子代中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9:3:3:1,属于基因互作C.某红花香豌豆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9:7,不属于基因互作D.具有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现出不同表型的现象属于基因互作【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互作是指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型的现象,这些非等位基因不一定独立遗传,A错误;基因型相同的某胡桃冠鸡群中,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9:3:3:1,子代比例之和为16,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鸡冠的性状,属于基因互作,B正确;红花香豌豆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9:7,子代比例之和为16,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香豌豆的花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属于基因互作,C错误;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表型,不是非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现象,不属于基因互作,D错误。4.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叶片内含氰的和不含氰的两种表型,现假设这两种表型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将两个不含氰的白花三叶草的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全部含有氰,F2出现了性状分离,其中9/16含氰,7/16不含氰。这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A.基因互作 B.互补效应 C.显性上位效应 D.叠加效应【答案】B【解析】两个不产氰的品种作为亲代杂交,F1全部产氰,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Hh,则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为9:7,即F2中只有双显性产氰,其它类型均不产氰。氰的形成必需有两个显性基因(D、H)同时存在,而且这两个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故这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互补效应。ACD错误,B正确。5.某哺乳动物毛皮颜色有5 种,由浅到深依次为白、蓝、灰、棕和黑,野生状态下主要是黑和白,均可以真实遗传,科学家对饲养条件下的该种动物进行了大量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黑白杂交产生的F1均为灰色,灰色与黑色杂交,子一代中没有蓝色和白色;灰色与白色杂交,子一代中没有黑色和棕色;灰色之间杂交,子一代各种颜色都有,其中灰色最多,占36%,其他颜色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由此信息可知( )A.决定皮毛颜色的等位基因之间是不完全显性B.皮毛颜色至少由两个基因座决定,它们之间存在基因互作C.决定皮毛颜色的不同基因之间存在连锁关系,图距约为 10 cMD.蓝色与棕色个体杂交产生的子一代表型及比例与亲本的基因型无关【答案】D【解析】决定皮毛颜色的等位基因之间是完全显性,A错误;皮毛颜色至少由两个基因座决定,它们之间存在累积效应,而不是基因互作,B错误;决定皮毛颜色的不同基因之间自由组合,C错误;蓝色个体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或aaBb,棕色个体含有三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或AaBB,蓝色与棕色个体杂交,不论亲代基因型如何,产生的子一代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个、2个、3个,表型及比例与亲本的基因型无关,D正确。6.我国育种学家尝试从大豆黄化叶突变体来分析叶绿体合成基因的作用机理,同时选育叶柄超短突变体优化植株的株型结构提高大豆产量。回答下列问题。(1)黄化叶性状的遗传分析:科研人员用纯合黄化叶突变体与正常绿叶植株杂交,F 均为正常绿叶,F 自交所得F 中绿叶、黄化叶植株分别为271株、89株。①大豆黄化叶突变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若F 中所有绿叶植株随机受粉,则子代中黄化叶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②科研人员对绿叶基因G1与黄化叶基因 G2的mRNA 翻译区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如图。G2编码的多肽链长度为 个氨基酸。(2)叶柄超短突变体的基因互作:科研人员发现两种纯合叶柄超短突变体 d1和 d2,两者杂交,F 均为叶柄正常,F 自交后统计F 表型及比例。推测一:若F 中叶柄超短:叶柄正常 =7∶9,则d1和d2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F 中叶柄超短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推测二:若F 中叶柄超短:叶柄正常=1:1,则d1和d2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F 中叶柄超短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3)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解释叶柄超短突变体植株能提高大豆产量的原因 。【答案】(1)隐性 1/9 97(2)非同源 5 同源 2(3)叶柄超短使下层叶片分布更合理,减少相互遮挡,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解析】(1)由题意可知,F 均为正常绿叶,F 自交所得F 中绿叶、黄化叶植株分别为271株、89株,即绿叶、黄化叶=3:1,黄化叶突变体相对于正常绿叶植株为隐性突变体,且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A、a表示),故F1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F2绿叶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将F2中的绿叶植株随机受粉过程中雌配子与雄配子含a的占比均为1/3,F3中出现黄化叶植株(aa)的比例为1/3×1/3=1/9。已知UAA为终止密码子,G1基因对应的mRNA翻译区的第232个核苷酸和233个核苷酸之间插入了1386个核苷酸,并在插入的第60个核苷酸中引入了终止密码子,使得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因此G2编码的多肽链长度为(232+59)÷3=97个氨基酸。(2)推测一:d1和d2杂交,F1均为叶柄正常,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7:9(1:3:3:9的变形),说明控制d1和d2叶柄超短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1和d2突变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叶柄正常的个体基因型表示为M_N_,叶柄超短个体基因型表示为M_nn、mmN_、mmnn,F 中叶柄超短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若F2叶柄超短:叶柄正常为1:1,说明F1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d1和d2叶柄超短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此种情况下亲本两种纯合叶柄超短突变体 d1和 d2可分别表示为MMnn(M与n连锁)与mmNN(m与N连锁),F 均为叶柄正常的基因型为MmNn,则F 表基因型及比例为MMnn(叶柄超短):MmNn(叶柄正常):mmNN(叶柄超短)=1:2:1,即叶柄超短:叶柄正常=1:1,可见F 中叶柄超短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3)叶柄超短使下层叶片分布更合理,减少相互遮挡,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所以叶柄超短突变体植株能提高大豆产量。7.果蝇翅型有全翅和残翅,其中全翅又分为长翅与小翅两种表型。已知全翅与残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Vg、vg表示),长翅与小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M、m表示)。研究人员利用纯合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并结合基因检测技术进一步探究控制翅型相关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互作类型,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检测过程可以利用PCR扩增相关基因,PCR反应体系除了提供DNA模板和脱氧核苷酸外,还需提供_______。常采用_______来鉴定PCR的产物。(2)根据以上杂交过程和统计结果分析,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现对F 个体进行基因检测,请补充F 中小翅杂合体的检测结果:______(在答题卡图形填写)(3)基因互作存在以下两种类型:显性抑制(在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和隐性上位(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遮盖作用)。请根据图8杂交结果,推测控制翅型的两对基因的基因互作类型是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为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研究员利用纯合残翅和纯合小翅果蝇进行反交实验,并统计F 的表型和比例,若F 中长翅:小翅:残翅= ______,则说明推测正确。【答案】(1)2种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Mg2+ 琼脂糖凝胶电泳(2)vgvgXMXM、VgVgX Y(3)隐性上位 F2表型及比例为长翅:小翅:残翅=9:3:4,说明两对独立遗传且控制残翅基因(vg基因)对长翅(M基因)与小翅基因(m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3:3:2【解析】(1)PCR反应体系除了提供DNA模板和脱氧核苷酸外,还需提供2种引物、Taq酶(热稳定DNA聚合酶)、Mg2+等。引物可以引导DNA聚合酶从特定的位置开始合成DNA;Taq酶能够在高温下催化脱氧核苷酸聚合形成DNA链;Mg2+能激活Taq DNA聚合酶;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PCR的产物。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时迁移速率不同,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DNA标准物进行比较,可以判断PCR产物的大小和含量等情况;(2)分析F2中果蝇的表型及比例,长翅♀:长翅♂:小翅♂:残翅♀:残翅♂=548:256:239:153:168。其中残翅与全翅(长翅 + 小翅)的比例约为(153+168):(548+256+239)≈1:3,说明全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且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和小翅的表型在雌雄中不同,说明M、m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再根据F1均为长翅,可推知长翅对小翅为显性。亲本为纯合果蝇,所以亲本残翅的基因型为vgvgXMXM,小翅的基因型为VgVgXmY。F1的基因型为VgvgXMXm、VgvgXMY ,F2中小翅杂合体的基因型为VgvgXmY。对于Vg基因检测呈阳性(对应区域有阴影),vg基因检测呈阳性(对应区域有阴影);对于M基因检测呈阴性(对应区域空白),m基因检测呈阳性(对应区域有阴影)。F2中小翅杂合体的检测结果图为:;(3)推测控制翅型的两对基因的基因互作类型是隐性上位。判断依据是:F2中长翅:小翅:残翅的比例不符合9:3:3:1的分离比,且残翅的出现是因为某一对基因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达有遮盖作用(当vgvg存在时,无论M/m基因如何,都表现为残翅)。若为隐性上位,纯合残翅(vgvgXMXM、vgvgXMY)和纯合小翅(VgVgXmXm、VgVgXmY)进行反交实验,F1基因型为VgvgXMXm、VgvgXmY,F2中长翅(Vg-XM-):小翅(Vg-Xm-):残翅(vgvg --)=3:3:2。8.南召作为河南蚕茧的主产区,是中国最大的一化性柞蚕茧产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柞蚕幼虫的体色是育种的重要形态标记性状,中国柞蚕幼虫有3种体色(黄绿色、黄色、蓝色),控制柞蚕幼虫体色的3对基因G(g)绿色、Y(y)黄色、B(b)蓝色,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为探究三种基因如何控制幼虫体色,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实验培育新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题中显示,柞蚕体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F2中青绿色性状至少由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_____定律。(2)F2中黄绿色性状的基因型有_____种,分别为_____和_____。(3)结合图示分析,若F2青绿色中深青绿色占1份、青绿色占4份、淡青绿色占4份且基因型和F1相同,则根据F2中青绿色颜色深浅可知,_____(填“显”或“隐”)性体色基因对柞蚕体色起淡化作用。(4)F2柞蚕幼虫体色为青绿色:黄绿色:蓝色:白色=9:3:3:1,那么F2所有黄绿色和蓝色幼虫中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答案】(1)2 自由组合(2)2 GGbbyy Ggbbyy(3)隐(4)1/3【解析】(1)根据亲本基因型GGBByy×ggbbyy可知,F1基因型为GgBbyy,F1自交后产生F2表型比例为9:3:3:1,可知青绿色性状至少由G/g和B/b两对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由于F2的黄色基因均为yy,而G控制绿色,B控制蓝色,推测黄绿色基因型为GGbbyy和Ggbbyy,共2种。(3)F2青绿色中GGBByy占1份,表现为深青绿色;与F1基因型相同的GgBbyy占4份,表现为淡青绿色;剩下的GGBbyy和GgBByy共占4份表现为青绿色,因此推测隐性基因g和b会淡化体色。(4)在9:3:3:1中黄绿色和蓝色幼虫共占3+3=6份,而其中的纯合子GGbbyy和ggBByy各占1份,因此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6=1/3。9.研究者以引进的白菜杂交种(2n=20)为材料,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一全株黄化的白菜突变品系乙,并对其突变性状的生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1)白菜的绿叶与黄叶是一对______;在实验中作为______组的绿叶品系甲也是利用上述白菜杂交种的花粉培育而来。(2)研究者检测了甲乙两品系白菜的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及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如下。总叶绿素含量(mg/g) 类胡萝卜素含量(mg/g) 净光合速率()品系甲 1.43 0.36 21.18品系乙 0.49 0.15 12.69据上述两方面结果推测,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所致。(3)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如图1,为继续探究突变品系乙叶绿素含量减少的原因,研究者对上述两品系的叶片叶绿素生物合成中间代谢产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2。根据测定结果推测,品系乙黄化突变体叶绿素生物合成主要受阻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说明突变基因影响了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4)研究者欲研究品系乙黄化突变基因的遗传方式,进行了如图3所示杂交实验: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绿叶与黄叶是由位于____________控制。利用F1与______杂交进行验证,若结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实测结果证实推测。(5)为进一步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需分别构建只含有单对突变基因的纯合品系。过程如下:从F2中选取______植株单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称为一个F3株系,然后在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_的F3株系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获得未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即为目标品系。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探明基因互作调控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答案】(1)相对性状 对照 (2)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叶绿体内部类囊体数目减少(基粒片层稀疏) (3)谷氨酸-tRNA→δ-氨基乙酰丙酸和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 (4)非同源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 品系乙或F2中的黄叶植株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叶:黄叶=3:1 (5)绿叶 绿叶:黄叶=3:1【解析】(1)白菜的绿叶与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题意可知,利用单倍体育种培育的突变品系乙在实验中作为实验组,那么绿叶品系甲作为对照组。(2)据表格分析,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据图分析,相对品系甲而言,品系乙叶绿体内部基粒片层稀疏(类囊体数目减少),因此品系乙净光合速率比品系甲低。(3)根据柱形图分析,品系乙ALA比品系甲低,说明品系乙的谷氨酰 tRNA→δ 氨基乙酰丙酸途径受阻,品系乙的原叶绿素酸酯比品系甲高,但叶绿素含量比品系甲低,说明品系乙原叶绿素酸酯→叶绿素的过程受阻,说明突变基因影响了叶绿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相关基因表达。(4)由于F2中绿叶植株:黄叶植株=15:1,是9:3:3:1的变式,因此绿叶与黄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1是AaBb,黄叶为aabb,利用F1(AaBb)与品系乙或F2中的黄叶植株(aabb)杂交进行验证,若结果出现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叶:黄叶≈3:1,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5)为进一步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需分别构建只含有单对突变基因的纯合品系。过程如下:从F2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称为一个F3株系,然后在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绿叶:黄叶≈3:1的F3株系中,选取绿叶植株单株自交,获得未发生性状分离的株系,即为目标品系。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探明基因互作调控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1.拉布拉多猎犬毛色分为黑色、巧克力色和米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合黑色犬与米白色犬杂交,F1均为黑色犬。将F1黑色犬相互交配,F2犬毛色及比例为黑色∶巧克力色∶米白色=9∶3∶4。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米白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B.F2米白色犬有3种基因型C.F2巧克力色犬相互交配,后代米白色犬比例为1/16D.F2米白色犬相互交配,后代可能发生性状分离【答案】B【解析】纯合黑色犬与米白色犬杂交,F1均为黑色犬,说明黑色对米白色为显性,A错误;F1黑色犬相互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黑色∶巧克力色∶米白色=9∶3∶4,说明犬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控制犬毛色的基因为A/a、B/b,基因型和表型的对应关系为黑色(A_B_)、巧克力色(可能为A_bb或aaB_,此处设为A_bb)、米白色(aaB_、aabb),据此可知F2中米白色犬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这些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均为aa_ _,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D错误;F2巧克力色犬相互交配,即1/3AAbb、2/3Aabb相互交配,子代米白色犬(aabb)的概率为2/3×2/3×1/4=1/9,C错误。2.蝴蝶的翅形(正常翅对残缺翅为显性)和翅长(长翅对短翅为显性)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决定。基因A纯合时雄蝶致死,基因b纯合时雌蝶致死。基因型为aabb的雄蝶和基因型为AABB的雌蝶交配得到F1,F1随机交配得到F2。F2蝴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为( )A.6∶2∶3∶1 B.15∶5∶6∶2C.9∶3∶3∶1 D.15∶2∶6∶1【答案】D【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雄蝶和基因型为AABB的雌蝶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F1随机交配所得F2蝴蝶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基因A纯合时雄蝶致死,雄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6∶2∶3∶1,基因b纯合时雌蝶致死,雌蝶中正常长翅∶残缺长翅=9∶3,则F2蝴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为15∶2∶6∶1,D正确。3.某植物的叶色(绿色、紫色、红色和黄色)同时受E、e与F、f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E_ff的叶为绿色,基因型为eeF_的叶为紫色。将绿叶(♀)植株与紫叶(♂)植株杂交,F1全为红叶植株,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红叶∶紫叶∶绿叶∶黄叶=7∶3∶1∶1。出现此现象最可能的原因为( )A.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B.基因型为eF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C.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致死D.基因型为eF的雄配子和雌配子都致死【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绿叶(♀)与紫叶(♂)杂交,F1全为红叶,F1自交得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红叶∶紫叶∶绿叶∶黄叶=7∶3∶1∶1。F2为四种表型且符合一定比例,说明F1为双杂合的个体。理论上讲,双杂合个体自交,后代表型应该是9∶3∶3∶1,而现在结果却是7∶3∶1∶1,少了4份,说明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的情况。根据选项分析,如果是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刚好符合题干中的比例,A正确;如果是基因型为eF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紫叶∶绿叶∶黄叶=7∶1∶3∶1,B错误;若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致死,则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紫叶∶黄叶=5∶3∶1,C错误;若基因型为eF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都致死,则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叶∶绿叶∶黄叶=5∶3∶1,D错误。4.(多选)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了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两种基因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1∶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若F1表型比例为1∶1∶1∶1,则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C.若F1表型比例为1∶1∶1∶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D.若F1中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1∶1,则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答案】ACD【解析】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AaBD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ABD∶a=1∶1,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是AaBD∶aa=1∶1,表型是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1∶1,A正确;由于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不考虑互换,则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B、AD、aB、aD的四种类型的配子,B错误;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D产生配子的类型是ABD∶a∶aBD∶A=1∶1∶1∶1,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的表型及比例是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1∶1∶1∶1,C正确;如果a与BD连锁,AaBD产生的配子的类型是A∶aBD=1∶1,与纯合的aa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BD=1∶1,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1∶1,D正确。5.(多选)某两性花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紫色,a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B控制红色,b控制蓝色。基因Ⅰ不影响上述2对基因的功能,但i纯合的个体为白色花。所有基因型的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基因型为A_B_I_和A_bbI_的个体分别表现紫红色花和靛蓝色花。现有该植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它们的花色分别为靛蓝色、白色和红色。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乙 紫红色 紫红色∶靛蓝色∶白色=9∶3∶4乙×丙 紫红色 紫红色∶红色∶白色=9∶3∶4A.让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与F2测交,可确定F2中各植株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型B.让表中所有F2的紫红色植株都自交一代,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1/6C.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D.若甲与丙杂交所得F1自交,则F2表型比例为9紫红色∶3靛蓝色∶3红色∶1蓝色【答案】BC【解析】F2白花基因型为_ _ _ _ii,只含隐性基因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ii,则用aabbii与F2中白花植株测交,子代均为白花,无法确定其基因型,A错误;甲×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乙×丙杂交组合中F2的紫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Ii∶AABBIi∶AaBBII∶AABBII=4∶2∶2∶1,两组F2紫红色植株中II∶Ii=1∶2,所以白花植株在全体子代中的比例为2/3×1/4=1/6,B正确;若某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占比为1/4,则亲本为(_ _ _ _Ii),则该植株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9种(3×3),C正确;甲与丙杂交所得F1为AaBbII,求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分两种情况,若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紫红色∶靛蓝色∶红色∶蓝色=9∶3∶3∶1,若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aB与Ab分别在一条染色体上,F2紫红色∶靛蓝色∶红色=2∶1∶1。6.某动物的正常翅和翻翅由等位基因A、a控制,正常翅对翻翅为显性,但A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基因B、b的影响,无B基因时基因A不能表达而使后代表现为翻翅。某同学利用甲、乙两组正常翅个体进行杂交实验,子代中正常翅∶翻翅=3∶1,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动物种群中正常翅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甲、乙两组正常翅个体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种。(2)不考虑互换。若b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双杂合的个体测交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若向此种双杂合的受精卵中转入一个H基因(在A基因所处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弥补B基因缺失的影响,待其发育成熟后再次测交,其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3)若A或a基因位于细胞质中(不考虑B基因的作用),则翻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杂交,F1的翅型为________________;若F1全为翻翅,F1相互交配,F2的翅型为________。【答案】(1)4 4(2)全为翻翅 正常翅∶翻翅=1∶3(3)全为翻翅或全为正常翅 全为翻翅【解析】(1)该动物种群中正常翅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种。两组正常翅个体进行杂交,子代中正常翅∶翻翅=3∶1,所以亲代正常翅个体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AABb,共有4种。(2)若b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双杂合的个体(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1∶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全为翻翅。若向此种双杂合的受精卵中转入H基因,则其基因型为HAaBb,可产生的配子为HAb∶Ab∶aB∶HaB=1∶1∶1∶1,再次测交,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HAabb∶HaaBb∶Aabb∶aaBb=1∶1∶1∶1,因H基因可以弥补B基因缺失的影响,故子代表型及其比例为正常翅∶翻翅=1∶3。(3)若A、a基因位于细胞质中(不考虑B基因的作用),遵循母系遗传的特征,则翻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杂交,F1的翅型随母本,翻翅个体和正常翅个体都可能作母本,所以F1的翅型为全是翻翅或全是正常翅。若F1全为翻翅,F1(aa)相互交配,F2的翅型也随母本,全为翻翅。7.小鼠品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如图是某品系小鼠(2N=40)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这三对基因对成年鼠体重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年鼠最重,aaddff的成年鼠最轻)。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选取小鼠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成年小鼠体重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该鼠的种群中,成年鼠体重的表型有________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年鼠体重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位于1、2染色体上,且有毛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雌雄小鼠多次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鼠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4)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灰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已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现有雌雄纯合黄色鼠、纯合灰色鼠和隐性纯合白色鼠,请选择适合的亲本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B、b)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不考虑其他性状,不考虑伴性遗传和互换)。请写出设计思路,预测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答案】(1)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相对性状明显 控制成年小鼠体重的三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2)7 31/32(3)2/5(4)实验思路为:选取纯合白色鼠和纯合黄色鼠杂交得到F1,让F1雌雄成年小鼠相互交配得到F2(或让F1和隐性亲本测交得到F2),观察统计F2中小鼠的毛色性状及分离比例结果及结论:若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子代小鼠毛色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灰色∶白色=9∶3∶4;若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子代小鼠毛色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3∶1【解析】(1)由于小鼠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相对性状明显(品系多,代谢类型、生理病理与人类接近)等优点,故选取小鼠作实验材料。由图示可知,控制成年小鼠体重的三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故成年小鼠体重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控制小鼠体重的三对基因对成年鼠体重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根据显性基因的个数,成年鼠体重的表型有7种(6个显性基因、5个显性基因、4个显性基因、3个显性基因、2个显性基因、1个显性基因、0个显性基因)。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的F1为AaDdFf,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年鼠体重与亲本1相同的个体占1/4×1/4×1/4=1/64,与亲本2相同的个体占1/4×1/4×1/4=1/64,所以与亲本相同的个体占1/64+1/64=1/32,因此F2中成年鼠体重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32=31/32。(3)上述亲本杂交得到的F1为1/2Ee、1/2ee,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1/4E、3/4e,理论上F2中EE个体占1/4×1/4=1/16,Ee个体占1/4×3/4×2=6/16,ee个体占3/4×3/4=9/16,由于有毛E基因显性纯合(EE)致死,故所得F2中有毛鼠(Ee)所占比例是6/15=2/5。(4)实验思路为:选取纯合白色鼠和纯合黄色鼠杂交得到F1,让F1雌雄成年小鼠相互交配得到F2(或让F1和隐性亲本测交得到F2),观察统计F2中小鼠的毛色性状及分离比例。结果及结论:若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9∶3∶3∶1的变式,即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灰色∶白色=9∶3∶4(或符合测交结果1∶1∶1∶1的变式,即黄色∶灰色∶白色=1∶1∶2);若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完全连锁,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子代小鼠毛色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3∶1(或黄色∶白色=1∶1)。8.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该植物有2条蓝色素合成途径。基因A和基因B分别编码途径①中由无色前体物质M合成蓝色素所必需的酶A和酶B;另外,只要有酶A或酶B存在,就能完全抑制途径②的无色前体物质N合成蓝色素。已知基因a和基因b不编码蛋白质,无蓝色素时植物的花为白花。相关杂交实验及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各配子和个体活力相同。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 F2实验一 甲(白花植株)×乙(白花植株) 全为蓝花植株 蓝花植株:白花植株=10:6实验二 AaBb(诱变)(♂)×aabb(♀) 发现1株三体蓝花植株,该三体仅基因A或a所在染色体多了1条(1)据实验一分析,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一的F2中,蓝花植株纯合体的占比为_____。(2)已知实验二中被诱变亲本在减数分裂时只发生了1次染色体不分离。实验二中的F1三体蓝花植株的3种可能的基因型为AAaBb、_____。请通过1次杂交实验,探究被诱变亲本染色体不分离发生的时期。已知三体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2条同源染色体可正常联会并分离,另1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实验方案:_____(填标号),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①三体蓝花植株自交 ②三体蓝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测交预期结果:若_____,则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否则,发生在减数分裂Ⅱ。(3)已知基因B→b只由1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且该结构变异发生时染色体只有2个断裂的位点。为探究该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据基因B所在染色体的DNA序列,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引物,并以实验一中的甲、乙及F2中白花植株(丙)的叶片DNA为模板进行了PCR,同1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长度相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该结构变异的类型是_____。丙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若要通过PCR确定丙的基因型,还需选用的1对引物是_____。 【答案】(1) 符合 1/8(2) AaaBb、aaabb ① 子代蓝花:白花=5:3(3) 倒位 aaBB或aaBb F1F2或R1R2【解析】题干信息分析,基因A和基因B分别编码途径①中由无色前体物质M合成蓝色素所必需的酶A和酶B;另外,贝要有酶A或酶B存在,就能完全抑制途径②的无色前体物质N合成蓝色素,说明A-B-和aabb表现为蓝花,A-bb和aaB-表现为白花。(1)实验一,亲本甲白花植株和乙白花植株杂交,子一代均为蓝花植株,蓝花植株自交子二代蓝花植株:白花植株=10:6,为9:3:3:1的变式,满足自由组合定律,且已知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因此等位基因A、a和B、b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和基因B分别编码途径①中由无色前体物质M合成蓝色素所必需的酶A和酶B;另外,只要有酶A或酶B存在,就能完全抑制途径②的无色前体物质N合成蓝色素,说明A-B-和aabb表现为蓝花,A-bb和aaB-表现为白花,蓝花纯合子为AABB和aabb,分别占1/16,因此蓝花植株纯合体的占比为2/16=1/8。(2)已知该三体蓝花植株仅基因A或a所在染色体多了1条,且被诱变亲本在减数分裂时只发生了1次染色体不分离,同时含A、B个体或同时不含A、B个体表现为蓝花,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含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AaB的配子,与母本产生的ab配子结合形成AaaBb蓝花个体;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含A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从而产生AAB的配子,与母本产生的ab配子结合形成AAaBb的蓝花个体;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a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产生aab的配子,与母本产生的ab配子结合形成aaabb的蓝花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的三体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aBb,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的三体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aBb或aaabb,无论自交还是测交,若子代都只有蓝花,则该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abb,因此需要区分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aBb还是AAaBb。若进行测交,AaaBb个体进行测交,利用分离定律思维求解,先考虑A、a基因,Aaa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2:1,测交后代含A的个体和不含A的个体比值为1:1,再考虑B、b基因,测交的结果是Bb:bb=1:1,因此子代蓝花:白花=1:1;AAaBb个体进行测交,利用分离定律思维求解,先考虑A、a基因,AAa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2:1:1:2,测交后代含A的个体和不含A的个体比值为5:1,再考虑B、b基因,测交的结果是Bb:bb=1:1,因此子代蓝花:白花=1:1,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测交结果相同,无法进行判断。若进行自交,利用分离定律思维求解,先考虑A、a基因,Aaa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2:1,含A的配子:不含A配子=1:1,自交后代含A的个体和不含A的个体比值为3:1,再考虑B、b基因,自交的结果是BB:Bb:bb=1:2:1,因此子代蓝花:白花=5:3;AAaBb个体进行自交,利用分离定律思维求解,先考虑A、a基因,AAa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2:1:1:2,含A的配子:不含A配子=5:1,自交后代含A的个体和不含A的个体比值为35:1,再考虑B、b基因,自交的结果是BB:Bb:bb=1:2:1,因此子代蓝花:白花=(35×3+1):(35+3)=53:19,两种三体蓝花植株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不同,可以判断染色体分离异常发生的时期。(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已知同一对引物的扩增产物长度相同,若为易位、缺失和重复则导致b基因和B基因碱基长度不同,因此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产生的片段长度不同,因此判断该结构变异为倒位。甲、乙基因型为aaBB、AAbb,结合电泳结果可知,甲无论用哪一对引物扩增均能扩增出产物,引物是根据B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的,因此判断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F2白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丙用F2R1扩增结果与甲相同,与乙不同,说明丙含有B基因,因此丙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根据电泳结果判断是F2和R2对应的DNA片段发生了倒位,使得基因B突变为b,倒位后获得的b基因,F1R2引物对应的是同一条单链,F2R1引物对应的是同一条单链,因此用F2R1扩增,乙植物无法扩增出产物。为了确定丙的基因型,即确定是否含有b基因,可以选择引物F1F2或R1R2,由于B基因F1F2引物对应的是同一条单链,R1R2对应的另一条单链,因此无法扩增,而由于倒位,b基因可以正常扩增。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培优专题08 基因互作(高效培优讲义)(原卷版).docx 培优专题08 基因互作(高效培优讲义)(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