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1讲 走近细胞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题型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题型三】比较归纳法掌握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题型四】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02 能力突破练(新考法+新角度+新情境) 03 高考溯源练题型一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1.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B.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均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阐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认知过程D.魏尔肖总结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答案】A【解析】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在通过观察了各种动植物后,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了细胞学说,A正确;细胞学说认为动植物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水平的认知过程,未到达分子水平,C错误;魏尔肖总结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未提到有丝分裂,D错误。2.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思路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可信的B.“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提出建立在信息“生物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基础上C.运用归纳法得出“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的结论后能预测其他未被观察的原核细胞也有核糖体D.孟德尔在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分离定律时并没有运用归纳法【答案】C【解析】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可信的,A错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细胞结构,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根据“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的结论可以预测其他未被观察的原核细胞也有核糖体,C正确;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研究了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据此得出了分离定律,并且能用分离定律预测同类事物,此过程中运用了归纳法,D错误。3.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结构时,逐步建立了细胞学说。以下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通过观察所有生物,提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列文虎克观察到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并将其命名为细胞C.魏尔肖在众多学者观察细胞分裂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但未涉及细胞产物的作用【答案】C【解析】施莱登和施旺主要是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和研究提出细胞学说,他们并没有观察所有生物,而且“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并不是他们提出的,A错误;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的木栓组织,将其命名为细胞,列文虎克观察到许多活细胞,但不是他将其命名为细胞,B错误;魏尔肖在众多学者观察细胞分裂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C正确;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涉及到了细胞产物的作用,D错误。4.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建立过程漫长而曲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细胞学说的提出,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到了分子水平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D.细胞学说的建立支持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答案】D【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没有揭示多样性,A错误;细胞学说的提出,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细胞水平,B错误;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生物来自于同一个细胞,支持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D正确。题型二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5.黔灵山是贵州高原中部自然景观较典型且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地质遗迹,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黔灵山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了群落B.黔灵湖中的草履虫可以同时从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C.黔灵山中的猕猴和松树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D.山中的野生动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病毒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答案】B【解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同种群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叫做群落,公园中所有的动物不符合此概念,A错误;一种生物可以同时从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例如草履虫即是细胞,又可看做个体,B正确;猕猴有系统层次,松树无系统层次,C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所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错误。6.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B.变形虫的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C.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生命系统的各层次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答案】D【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增殖等生命活动,A正确;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B正确;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比如在人体中,神经细胞传递信号,肌肉细胞实现运动,血细胞运输氧气等,共同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C正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不同层次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不同的,比如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而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D错误。7.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看来千姿百态。但是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各种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①一个大西瓜 ②血液 ③神经细胞④一个蓝细菌 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 ⑥甲型H1N1病毒 ⑦一片森林 ⑧某草原上的所有羊⑨某草原上的全部荷斯坦奶牛 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A.⑤⑥③②①④⑧⑩⑦ B.③②④①⑥⑨⑦⑩C.③②①④⑧⑩⑦ D.③②①④⑨⑩⑦【答案】D【解析】①西瓜是果实,属于器官层次;②血液属于组织层次;③神经元属于细胞层次;④蓝细菌属于细胞层次和个体层次;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⑥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的层次;⑦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层次;⑧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羊包括多种类型的羊,但又不包括所有生物,故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层次;⑨某草原上的全部荷斯坦奶牛属于种群层次;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综上所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③②①④⑨⑩⑦,D正确。故选D。8.下图为用序号和箭头表示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都是由④组成的B.图中⑤代表群落,⑥代表种群C.高等植物具有个体和①②③④五个结构层次D.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答案】D【解析】④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图中⑤代表种群,⑥代表群落,B错误;高等植物不具有①系统层次,C错误;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故一种生物可以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D正确。题型三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比较归纳9.支原体大小为0.1~0.3微米,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支原体种类繁多,有些种类可引发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如图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支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支原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依赖于胞内核糖体B.支原体细胞没有线粒体无法进行呼吸作用C.在培养基中培养多种支原体构成了一个种群D.支原体是目前人类发现最小、最简单的生物【答案】A【解析】支原体中有核糖体,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也可以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由题干可知,支原体种类繁多,而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故在培养基中培养多种支原体不是构成了一个种群,C错误;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支原体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D错误。10.普通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菌合成的青霉素可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但是青霉素对某些耐热细菌不起作用(不考虑温度对抗生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青霉菌和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质中B.耐热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与普通细菌的可能有差异C.普通细菌与耐热细菌都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D.青霉素对肺炎支原体不起作用【答案】A【解析】青霉菌属于真核生物,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质中,但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质,A错误;题干信息“普通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菌合成的青霉素可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但是青霉素对某些耐热细菌不起作用(不考虑温度对抗生素的影响)”可知,耐热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与普通细菌的可能有差异,B正确;普通细菌与耐热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都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C正确;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故青霉素对肺炎支原体不起作用,D正确。11.淡水水域污染后易发生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蓝细菌和绿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的细胞壁成分均为纤维素和果胶B.二者均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C.二者均具有生物膜系统,且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D.二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且均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答案】D【解析】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成分主要为肽聚糖,绿藻细胞壁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A错误;绿藻是真核生物,没有藻蓝素,B错误;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蓝细菌为原核细胞,含有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不存在生物膜系统,C错误;二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其中蓝细菌遗传物质集中存在的区域为拟核,绿藻为细胞核,D正确。12.细胞都被认为是一个共同祖先细胞的后裔,而在进化中这个祖先细胞的根本性质是保守不变的,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将研究一种生物所得到的知识用于其他种的生物,从而催生了“模式生物”的出现,它们通常有个体较小,容易培养,操作简单、生长繁殖快的特点。如: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拟南芥、果蝇和小白鼠等,下列关于“模式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的有氧呼吸需要细胞内的线粒体参与B.大肠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模式生物”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都可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D.“模式生物”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线粒体,A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C错误;“模式生物”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也能体现细胞的多样性,D错误。题型四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13.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③⑤B.若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100×换成400×,则图丁视野中的64个细胞可能将变为4个C.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先提升镜筒,再选用③D.从乙转为丙,视野亮度可能增大,并只转动粗准焦螺旋【答案】B【解析】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在图甲中,目镜①的放大倍数比目镜②放大倍数小,物镜③的放大倍数比物镜④的放大倍数大,镜头⑤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比镜头⑥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小,说明物镜⑤的放大倍数大。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A错误;若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100×换成400×,则图丁中充满视野的64个细胞将变为64×(100/400)2=4个细胞,B正确;物镜③的放大倍数比物镜④的放大倍数大,图乙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丙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所示的高倍物镜,在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但不能提升镜筒,C错误;图乙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图丙是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所以从乙转为丙时,物镜镜头与玻片的距离会缩小,所以视野的亮度会减弱,只能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14.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4个物象如图。有关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换用高倍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B.实验者若选用15×目镜和40×物镜组合观察,则物象的面积是实物的600倍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物象时,物镜离装片最近的是①D.若视野中出现黑色的空心圆圈,该圆圈可能是装片中的气泡【答案】D【解析】换用高倍物镜前不能提升镜筒,只能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A错误;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5×和物镜40×组合观察,则像的长或宽是实物的15×40=600倍,B错误;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物像时(放大倍数最大)物镜离装片最近的是④,C错误;如果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最可能是气泡.,D正确。15.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光学显微镜时,在低倍镜下先转动反光镜或调节灯泡亮度使视野明亮B.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的临时装片时,先在低倍镜(×10)下观察,再换成高倍镜(×40),在载物台上利用引流法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观察质壁分离C.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时,发现叶绿体随着细胞质顺时针方向流动,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D.观察花生子叶临时切片时,视野中一部分细胞比较清晰,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是因为切片厚薄不均【答案】B【解析】使用光学显微镜时,在低倍镜下观察之前,需要先转动反光镜或调节灯泡亮度使视野明亮,这样才能在后续观察过程中清晰地看到物像。如果视野较暗,会影响对物像的观察效果,A正确;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的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先在载物台上利用引流法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然后再在低倍镜(×10)下观察质壁分离的情况,不需要使用高倍镜观察,B错误;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这里的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颠倒,但环流方向并不会因为成像的颠倒而改变。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时,发现叶绿体随着细胞质顺时针方向流动,由于环流方向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所以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C正确; 观察花生子叶临时切片时,视野中一部分细胞比较清晰,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通常是因为切片厚薄不均。切片厚的部分,光线透过时会发生散射等现象,导致成像不清晰;而切片薄的部分,光线透过较好,成像就比较清晰,D正确。16.下列关于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的中央B.换高倍镜时,应该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C.换高倍镜后,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变清晰D.换高倍镜后,视野较暗,可转动遮光器将小光圈换成大光圈【答案】C【解析】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在低倍物镜下看清物像,并把目标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转换高倍物镜,A正确;在显微镜上,转动转换器可以实现物镜的转换,从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就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B正确;换高倍镜后,由于高倍镜与玻片的距离很近,使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容易压碎玻片,所以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清晰,C错误;换高倍镜后,进入视野的光线变少,视野会变较暗。而转动遮光器将小光圈换成大光圈,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从而使视野变亮,D正确。1.(2025·北京昌平·二模)下列技术与其推动的科学发现的促进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B.差速离心法的应用促进对细胞器的认识C.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促进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索D.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促进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答案】A【解析】细胞学说由施莱登、施旺等在19世纪中期提出,而电子显微镜发明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科学家使用的是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与细胞学说无直接关联,A错误;差速离心法通过密度差异分离细胞器,帮助科学家研究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和功能,B正确;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促进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索,C正确;X射线衍射技术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关键数据,推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D正确。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冬季是甲型流感高发的季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是两种治疗甲流的特效药,前者抑制线熟病毒的被膜脱离宿主细胞,后者抑制RNA聚合酶的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甲型流感病毒的被膜可能来自宿主细胞的细胞膜B.甲流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增殖因此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奥司他韦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D.口服玛巴罗莎韦可以完全阻断甲流病毒的传播【答案】A【解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需依赖宿主细胞合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因此,甲流病毒的被膜可能来自宿主细胞的细胞膜,A正确;病毒虽然能在宿主细胞增内增殖,但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因此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奥司他韦抑制成熟病毒的被膜脱离宿主细胞,不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玛巴洛沙韦抑制RNA聚合酶的功能,才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C错误;口服玛巴罗莎韦,只能抑制后续病毒的增殖,但原有病毒仍然存在,故不能完全阻断甲流病毒的传播,但传染概率已大幅度降低,D错误。3.《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生物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肉眼可见的细菌—华丽硫珠菌,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最大的细菌,约2厘米,该菌细胞中含有两个膜囊,膜囊甲包含所有遗传物质;膜囊乙充满了水,占细菌总体积的73%,紧贴细胞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B.与一般的细菌不同,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在膜囊中,与真核细胞较相似C.该菌细胞内含有遗传物质RNA和DNA,具有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D.可推测该菌的出现弥补了进化过程中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的空白【答案】C【解析】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技术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一般的细菌没有“胶囊”,其遗传物质分布在拟核中,所以该细菌与一般的细菌不同,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在膜囊中,与真核细胞较相似,B正确;该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只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错误;结合B项可推测,该菌的出现弥补了进化过程中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的空白,D正确。4.(2025·湖北黄冈·二模)“春来江水绿如蓝”现象与绿藻、蓝细菌等在江河中大量繁殖有关。常见的藻类还有伞藻、小球藻、水绵(一种绿藻)和黑藻等。下列有关藻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藻”都能通过细胞分裂增殖,且都有生物膜系统B.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控制着伞帽的形态C.黑藻叶片具有中央大液泡,叶绿体大而清晰,有助于观察细胞质流动D.水绵具有带状叶绿体,黑暗条件下用极细光束和好氧菌能定位氧气产生部位【答案】A【解析】蓝藻又名蓝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伞藻的嫁接实验能说明控制伞帽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假根”中,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控制着伞帽的形态,B正确;黑藻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大而清晰,液泡无色,可用来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C正确;水绵细长带状的叶绿体螺旋状分布在细胞中,黑暗条件下用极细光束和好氧菌能定位氧气产生部位,D正确。5.(2025·甘肃白银·二模)古细菌是一类形态类似细菌的原核生物。地质层中存在大约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现代古细菌则常被发现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盐度很高的海水、火山热泉、南极洲冰层下、牛胃的酸性无氧环境等。下列有关古细菌的推断,错误的是( )A.古细菌与细菌结构相似,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古细菌化石可作为生物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直接证据C.可推测远古地球一度存在过极端环境D.可从火山热泉的古细菌中提取DNA聚合酶用于PCR【答案】A【解析】古细菌是类似细菌的原核生物,有与细菌相似的结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A错误;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包括古细菌化石,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B正确;古细菌生存的极端环境可让我们推测远古地球一度存在过极端环境,C正确;火山热泉的古细菌中的DNA聚合酶具有耐热的特性,可以用于PCR,D正确。6.(2025·江苏盐城·三模)关于细菌、病毒和支原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B.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抗生素对以上三类肺炎均有效D.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答案】A【解析】细菌、支原体遗传物质为DNA,彻底水解得到A、T、C、G四种碱基,病毒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彻底水解得到A、T、C、G或A、U、C、G四种碱基,A正确;细菌和支原体有细胞结构,它们细胞内有核糖体,自身的蛋白质可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并非都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支原体和病毒无细胞壁,所以抗生素对支原体和新冠病毒无效,C错误;细菌和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就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D错误。7.(2025·新疆·二模)下面是阿明同学对高中所学的部分实验操作及原因的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 原因A 显微镜使用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先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观察到的图像更清晰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中央液泡变小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更加清楚和明显C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用镊子将解离好的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盖玻片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D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一侧,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让培养液更好地渗入计数室A.A B.B C.C D.D【答案】C【解析】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A错误;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整个过程中不需要用到高倍显微镜,B错误;用镊子将解离好的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盖玻片的主要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C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操作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另一侧无需用吸水纸吸引,D 错误。8.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标本被显微镜放大50倍的含义是指该标本的面积放大倍数B.载玻片上的b字母在视野中呈现为d字母C.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若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D.当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将物镜换成40×,则只能看到原有的2个细胞【答案】D【解析】某标本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长度或宽度,A错误;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载玻片上的b字母在视野中呈现为q字母,B错误;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若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则物像实际位于右下方,故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C错误;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此时放大倍数是原来放大倍数的4倍,则在视野直径范围内可看到一行相连细胞8×1/4=2个,D正确。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B.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线粒体所以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哺乳动物同一个体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不同D.小麦根细胞吸收离子消耗的ATP主要由叶绿体产生【答案】C【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原核细胞中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B错误;哺乳动物同一个体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不同,如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C正确;小麦根细胞不含叶绿体,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小麦根细胞吸收离子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产生,D错误。2.(2024·河北·高考真题)某病毒具有蛋白质外壳,其遗传物质的碱基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碱基种类 A C G T U含量(%) 31.2 20.8 28.0 0 20.0A.该病毒复制合成的互补链中G+C含量为51.2%B.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引起宿主DNA变异C.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在自身核糖体合成D.病毒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答案】B【解析】由表可知,该病毒为RNA病毒,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该病毒复制合成的互补链中G+C含量与原RNA含量一致,为48.8%,A错误;逆转录病毒经逆转录得到的DNA可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引起宿主DNA变异,B正确;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必需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遗传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病毒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D错误。3.(2024·湖南·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固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答案】B【解析】噬菌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A正确;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正确;噬菌体作为病毒,侵染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D正确。4.(2024·江苏·高考真题)酵母菌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表达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培养液使用前要灭活所有细菌,但不能灭活真菌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需放置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酵母菌计数D.该表达系统不能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答案】C【解析】酵母菌培养液使用前要灭活所有细菌和真菌,A错误;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基放置在28℃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B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由此可知,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酵母菌计数,C正确;酵母菌是真核细胞,具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可以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D错误。5.(2024·湖北·高考真题)人的前胰岛素原是由11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前胰岛素原经一系列加工后转变为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胰岛素,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该实例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下列叙述与上述观念不相符合的是( )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丰富多样,其物质循环的速率快B.高温处理后的抗体,失去了与抗原结合的能力C.硝化细菌没有中心体,因而不能进行细胞分裂D.草履虫具有纤毛结构,有利于其运动【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分解者属于组成成分,其以动植物残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为生命活动能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所以其重要功能是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以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因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丰富多样,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速率会加快,A不符合题意;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会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团,被吞噬细胞消化分解,高温会破坏抗体(免疫球蛋白)的空间结构,使抗体失去生物活性(即生物学功能),所以无法与抗原结合,B不符合题意;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只含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其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该过程即二分裂,依赖于细胞膜和细胞壁,C符合题意;草履虫的纤毛会辅助运动,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还可帮助口沟摄食,D不符合题意。6.(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所以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由于资源充足,细菌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种群增长可能会短暂出现“J”形的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细菌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7.(2023·福建·高考真题)生物学研究常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来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下列科学方法与对应的应用不相符的是( )选项 科学方法 应用A 完全归纳法 细胞学说的建立B 假说一演绎法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发现C 建构模型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D 预实验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A.A B.B C.C D.D【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各种动植物得出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啊,A错误;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使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常用曲线图,构建的是数学模型,C正确;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进行预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D正确。1第01讲 走近细胞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题型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题型三】比较归纳法掌握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题型四】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02 能力突破练(新考法+新角度+新情境) 03 高考溯源练题型一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1.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B.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生物均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阐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认知过程D.魏尔肖总结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2.归纳法是从个别事物推导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其思路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可信的B.“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提出建立在信息“生物体都具有细胞结构”的基础上C.运用归纳法得出“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的结论后能预测其他未被观察的原核细胞也有核糖体D.孟德尔在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分离定律时并没有运用归纳法3.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结构时,逐步建立了细胞学说。以下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通过观察所有生物,提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列文虎克观察到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并将其命名为细胞C.魏尔肖在众多学者观察细胞分裂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但未涉及细胞产物的作用4.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建立过程漫长而曲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细胞学说的提出,使生物学研究进入到了分子水平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D.细胞学说的建立支持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题型二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5.黔灵山是贵州高原中部自然景观较典型且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山地之一,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地质遗迹,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黔灵山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了群落B.黔灵湖中的草履虫可以同时从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C.黔灵山中的猕猴和松树具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D.山中的野生动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病毒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6.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其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B.变形虫的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C.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生命系统的各层次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7.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在常人看来千姿百态。但是在生物学家的眼中,它们却是富有层次的生命系统。下列各种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①一个大西瓜 ②血液 ③神经细胞④一个蓝细菌 ⑤细胞内各种化合物 ⑥甲型H1N1病毒 ⑦一片森林 ⑧某草原上的所有羊⑨某草原上的全部荷斯坦奶牛 ⑩某农田中的所有生物A.⑤⑥③②①④⑧⑩⑦ B.③②④①⑥⑨⑦⑩C.③②①④⑧⑩⑦ D.③②①④⑨⑩⑦8.下图为用序号和箭头表示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切生物都是由④组成的B.图中⑤代表群落,⑥代表种群C.高等植物具有个体和①②③④五个结构层次D.一种生物可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题型三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比较归纳9.支原体大小为0.1~0.3微米,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支原体种类繁多,有些种类可引发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如图为支原体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支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支原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依赖于胞内核糖体B.支原体细胞没有线粒体无法进行呼吸作用C.在培养基中培养多种支原体构成了一个种群D.支原体是目前人类发现最小、最简单的生物10.普通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菌合成的青霉素可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但是青霉素对某些耐热细菌不起作用(不考虑温度对抗生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青霉菌和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质中B.耐热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与普通细菌的可能有差异C.普通细菌与耐热细菌都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D.青霉素对肺炎支原体不起作用11.淡水水域污染后易发生富营养化,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蓝细菌和绿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的细胞壁成分均为纤维素和果胶B.二者均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C.二者均具有生物膜系统,且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D.二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且均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12.细胞都被认为是一个共同祖先细胞的后裔,而在进化中这个祖先细胞的根本性质是保守不变的,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将研究一种生物所得到的知识用于其他种的生物,从而催生了“模式生物”的出现,它们通常有个体较小,容易培养,操作简单、生长繁殖快的特点。如: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拟南芥、果蝇和小白鼠等,下列关于“模式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的有氧呼吸需要细胞内的线粒体参与B.大肠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模式生物”噬菌体、大肠杆菌、酵母菌都可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培养D.“模式生物”能体现细胞的统一性,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多样性题型四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13.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仪器,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③⑤B.若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100×换成400×,则图丁视野中的64个细胞可能将变为4个C.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先提升镜筒,再选用③D.从乙转为丙,视野亮度可能增大,并只转动粗准焦螺旋14.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4个物象如图。有关该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换用高倍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B.实验者若选用15×目镜和40×物镜组合观察,则物象的面积是实物的600倍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目镜,看到清晰物象时,物镜离装片最近的是①D.若视野中出现黑色的空心圆圈,该圆圈可能是装片中的气泡15.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光学显微镜时,在低倍镜下先转动反光镜或调节灯泡亮度使视野明亮B.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失水的临时装片时,先在低倍镜(×10)下观察,再换成高倍镜(×40),在载物台上利用引流法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观察质壁分离C.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时,发现叶绿体随着细胞质顺时针方向流动,则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是顺时针方向D.观察花生子叶临时切片时,视野中一部分细胞比较清晰,另一部分细胞比较模糊,是因为切片厚薄不均16.下列关于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的中央B.换高倍镜时,应该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C.换高倍镜后,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变清晰D.换高倍镜后,视野较暗,可转动遮光器将小光圈换成大光圈1.(2025·北京昌平·二模)下列技术与其推动的科学发现的促进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B.差速离心法的应用促进对细胞器的认识C.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促进光合作用过程的探索D.X射线衍射技术的应用促进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2.(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冬季是甲型流感高发的季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是两种治疗甲流的特效药,前者抑制线熟病毒的被膜脱离宿主细胞,后者抑制RNA聚合酶的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甲型流感病毒的被膜可能来自宿主细胞的细胞膜B.甲流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增殖因此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奥司他韦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D.口服玛巴罗莎韦可以完全阻断甲流病毒的传播3.《科学》杂志近日报道,生物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肉眼可见的细菌—华丽硫珠菌,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最大的细菌,约2厘米,该菌细胞中含有两个膜囊,膜囊甲包含所有遗传物质;膜囊乙充满了水,占细菌总体积的73%,紧贴细胞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菌属于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B.与一般的细菌不同,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在膜囊中,与真核细胞较相似C.该菌细胞内含有遗传物质RNA和DNA,具有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D.可推测该菌的出现弥补了进化过程中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过渡的空白4.(2025·湖北黄冈·二模)“春来江水绿如蓝”现象与绿藻、蓝细菌等在江河中大量繁殖有关。常见的藻类还有伞藻、小球藻、水绵(一种绿藻)和黑藻等。下列有关藻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藻”都能通过细胞分裂增殖,且都有生物膜系统B.伞藻的细胞核移植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控制着伞帽的形态C.黑藻叶片具有中央大液泡,叶绿体大而清晰,有助于观察细胞质流动D.水绵具有带状叶绿体,黑暗条件下用极细光束和好氧菌能定位氧气产生部位5.(2025·甘肃白银·二模)古细菌是一类形态类似细菌的原核生物。地质层中存在大约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现代古细菌则常被发现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盐度很高的海水、火山热泉、南极洲冰层下、牛胃的酸性无氧环境等。下列有关古细菌的推断,错误的是( )A.古细菌与细菌结构相似,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古细菌化石可作为生物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直接证据C.可推测远古地球一度存在过极端环境D.可从火山热泉的古细菌中提取DNA聚合酶用于PCR6.(2025·江苏盐城·三模)关于细菌、病毒和支原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的碱基都是四种B.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抗生素对以上三类肺炎均有效D.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7.(2025·新疆·二模)下面是阿明同学对高中所学的部分实验操作及原因的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 原因A 显微镜使用 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先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观察到的图像更清晰B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中央液泡变小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更加清楚和明显C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用镊子将解离好的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弄碎,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盖玻片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D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一侧,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让培养液更好地渗入计数室A.A B.B C.C D.D8.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标本被显微镜放大50倍的含义是指该标本的面积放大倍数B.载玻片上的b字母在视野中呈现为d字母C.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若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D.当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均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将物镜换成40×,则只能看到原有的2个细胞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B.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线粒体所以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哺乳动物同一个体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可能不同D.小麦根细胞吸收离子消耗的ATP主要由叶绿体产生2.(2024·河北·高考真题)某病毒具有蛋白质外壳,其遗传物质的碱基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碱基种类 A C G T U含量(%) 31.2 20.8 28.0 0 20.0A.该病毒复制合成的互补链中G+C含量为51.2%B.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会引起宿主DNA变异C.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在自身核糖体合成D.病毒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3.(2024·湖南·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固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4.(2024·江苏·高考真题)酵母菌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表达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培养液使用前要灭活所有细菌,但不能灭活真菌B.酵母菌是真核细胞,需放置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酵母菌计数D.该表达系统不能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修饰5.(2024·湖北·高考真题)人的前胰岛素原是由11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前胰岛素原经一系列加工后转变为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胰岛素,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该实例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下列叙述与上述观念不相符合的是( )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丰富多样,其物质循环的速率快B.高温处理后的抗体,失去了与抗原结合的能力C.硝化细菌没有中心体,因而不能进行细胞分裂D.草履虫具有纤毛结构,有利于其运动6.(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7.(2023·福建·高考真题)生物学研究常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来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下列科学方法与对应的应用不相符的是( )选项 科学方法 应用A 完全归纳法 细胞学说的建立B 假说一演绎法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发现C 建构模型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D 预实验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A.A B.B C.C D.D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1讲 走近细胞(专项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01讲 走近细胞(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