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生物与环境》模块检测卷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利用声音调查长臂猿种群密度的方法类似于标记重捕法,先连续两年搜集长臂猿声音信息,再套用计算公式(X·Y)/(Z·S),其中X为第一年通过声音信息搜集到的所有不同长臂猿的数量,S为调查的面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声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估算的方法B.Y应为第二年搜集的所有声音信息不同的长臂猿数量C.Z应为第二年搜集的声音信息中与第一年声音信息不同的长臂猿数量D.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种方法对于调查对象的生活及其生境影响较小2.某害虫在繁殖时,其虫卵需要在湿润的土壤中才能孵化。如图是时间与因素y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y为降水量,则害虫的出生率可能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B.若y为害虫的种群密度,则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若y为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则C点时种群密度最大D.若y为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害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3.某岛屿引入了一种濒危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监测其种群变化,并记录了引入后10年的数据,在此期间该岛遭遇过多次严重干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B.第1~4年种群数量呈现近似J形增长C.造成第5年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属于外源性因素D.第6~7年数量回升但增长率低于第2~3年4.植食性昆虫的口器类型与其取食方式相适应,例如:蝗虫具咀嚼式口器,取食植物固体组织;蚜虫具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汁液。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口器的差异是植食性昆虫为适应不同食物资源而发生变异的结果B.不同口器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控制口器的基因型的结果C.不同口器的植食性昆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D.不同类型口器的形成说明进化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不定向的5.厦门海关对一批进口汽车集装箱进行监管时,在箱内捕获1只活体间斑寇蛛。该物种原分布于俄罗斯南方、欧洲东南部等地,以蚊子、虱子等为食,天敌为部分鸟类。若间斑寇蛛入侵本地生态系统,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威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雌性间斑寇蛛捕食雄性个体体现了捕食关系B.对本地蜘蛛与间斑寇蛛的生态位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蚊子对间斑寇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间斑寇蛛入侵本地后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6.下图表示某城市的两个湿地草本层生态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随机取样调查湿地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B.咀头湿地草本层入侵植物的物种数量小于其乡土植物的物种数量C.与咀头湿地相比,小洲湿地草本层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大,种间竞争相对激烈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时,通常需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7.我国幅员辽阔,群落类型丰富,仅森林群落就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决定森林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某区域森林群落的类型主要受该区域的水分、温度影响C.热带雨林相较于温带落叶阔叶林,风媒花少,芽有鳞片D.森林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8.基于不同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和功能特点,将草本植物群落划分为3个功能群:禾草、豆科和杂草。由于过度放牧导致适口性较好的禾草被大量采食,杂草成为甘南干旱的高寒草甸新的优势种。如图为甘南高寒草甸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寒草甸退化导致各功能群植物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B.高寒草甸中无论退化程度的高低,杂草都是优势种C.部分类型的杂草更适应高寒草甸退化后的干旱环境D.人类活动影响物种丰富度和群落演替,不影响种群密度9.红隼是一种小型猛禽,主要以鼠类、鸟类(如伯劳鸟, 其主要捕食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等为食,多在空旷田野和林缘地带活动,常在高树或电杆上栖息。下列关于红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食物范围决定了它在群落中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B.与同区域内以昆虫为食的伯劳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其栖息环境和活动范围是生态位中空间分布的体现D.群落演替过程中,红隼生态位可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0.下图为某湖泊能量流动统计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传递两个过程B.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呼吸消耗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42.1J/(cm2·a)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11.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经过破碎、化学分解等过程会变成微塑料,大多数生物可通过摄食等方式将其富集在体内,进而对机体造成损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含量越低B.微塑料被生物摄食之后,会沿着捕食食物链单向传递C.微塑料不易降解、难以排出体外,导致出现生物富集D.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可有效减轻微塑料污染12.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十月草枯”与季节变化有关,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子在巢中望母归”体现了互惠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莺和燕占据生态位的差异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D.鹰的捕食会影响兔子活动,说明行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13.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在我国广西,桉树的种植面积较大,但桉树的单一化种植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桉树的树皮很厚,能抵抗烈焰的烘烤,树叶富含油脂,高温时易自燃而引起山林大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森林中,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往往相对稳定B.单一化种植桉树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山林大火后土壤中矿质元素增多,适度的火烧有利于林木幼苗的生长D.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推测桉树是较晚恢复生机的树种14.我国科学家研究了2011-2020年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碳足迹(吸收农田生产活动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所需的耕地面积)和水足迹(农田生产全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碳生态承载力是指该区域每年的固碳量,水生态承载力指水资源所能支撑的农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大规模,二者均用耕地面积表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上升期间表明了碳生态承载力提高B.耕地面积有限限制了碳生态承载力的增加C.施用农药和化肥可以有效提高碳生态盈余D.水资源十年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15.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藏时强调,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此次西藏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理念亲自添加的一个“冰”字,正是当地宝贵的冰川资源。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川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B.冰层封存的汞等重金属随冰川消融而释放,会加剧环境问题C.践行低碳生活、开展绿色农业可减小生态足迹,减缓冰川消融D.我国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资源,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9分,每空1分)绿花百合生长在海拔1400米至2250米的山坡林下,花呈绿白色,气味芳香,观赏性强,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绿花百合所在生物群落中决定地上植物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 等。绿花百合除观赏外,它的鳞茎也可供药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百合叶螟会在百合叶子背面产卵,导致叶子出现褐色的斑点,影响其生长和美观。调查虫卵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百合叶螟大量繁殖会导致百合大量死亡,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 平衡受到破坏。(3)研究小组研究了百合叶螟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被捕食率是指百合叶螟被其天敌捕食的比率;补充率是指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百合叶螟增长的比率。当其种群数量介于m与n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图中 点,判断依据是 。(4)某研究小组从百合生长的土壤中分离到一种单细胞真菌,配制了5mL样液,对样液进行100倍稀释后,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其进行计数,结果如图2。样液中真菌的个数约为 个。预计样液中真菌的活体个数比此结果 (填大还是小)。17.(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杭州西溪湿地莲花滩水鸟栖息地修复项目在2024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该项目的修复策略主要包括微地形改造和植被修复。修复后的莲花滩地貌丰富,植物群落多样,可为水鸟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回答下列问题:(1)微地形改造后,适宜各类水鸟活动的不同水深的浅滩面积得到增加,这说明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芦苇等挺水植物生长十分茂密,局部已不利于水鸟营巢,需要将过密的水生植物进行适度清理,这种措施 (填“是”或“否”)导致演替发生演替,原因是 。(2)植被修复时种植大量本土植物,如睡莲、香蒲等,选择本土植物的好处是 。(3)成功修复后,水雉鸟在3月迁到莲花滩并成功繁殖,9月飞往东南亚过冬,据此分析影响水雉鸟季节性迁徙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若要研究该水雉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内容有 (答出2点)。研究人员还发现水雉鸟的觅食行为和活动区域不同于其他鸟类,其意义是 。(4)莲花滩水鸟栖息地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修复完成后还要定时对湿地的水体pH值、 (写出2点)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18.(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某生态庄园拥有2000m 的天然池塘及池塘周围2400株桑树,构建了种桑养蚕生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如图为该基地的生态循环链。回答下列问题:(1)请据图写出该基地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链: 。(2)桑基鱼塘是一种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该基地利用合理的设计使能量尽可能流向 ,其中提高桑树同化量利用率的两条途径是: 、 。(3)该基地的桑树生长所需的N肥主要来自鱼塘淤泥、培育蘑菇后的废弃菌包和60℃沤肥发酵后的蚕粪。请分析:为什么蚕粪经沤肥发酵后再埋土肥桑? (写出两点即可)(4)天牛是桑树的常见害虫,其成虫啃食桑叶,幼虫蛀食树干。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方法一:某些鸟类和昆虫能捕食天牛的成虫和幼虫,引入合适的昆虫对天牛进行 防治;方法二:对桑树的树干进行石灰涂白处理,利用石灰的碱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天牛的生存环境,且白色可减少天牛在树干上产卵,从而减少天牛的滋生,此方法是利用 信息对天牛进行防治;方法三:人工捕捉天牛。19.(11分,每空1分)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主要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许多珊瑚虫聚合生长构成珊瑚,珊瑚虫内胚层细胞中生活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自身产生的色蛋白等使得珊瑚呈现各种颜色。珊瑚对环境变化及为敏感,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或除草剂污染可对其生长造成巨大影响,出现白化现象,若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消除,颜色可得到恢复,长时间胁迫则珊瑚虫死亡,白化不可逆。研究人员绘制了某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图(单位 t·k·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1)珊瑚共生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很多珊瑚虫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出绿光,用以招募附近水域浮游的虫黄藻进入其体内,该现象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 。(2)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 (II) 到第三营养级 (III)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研究过程中还调查出某种鱼的营养级是 2.78,请解释该营养级不是整数的原因是 ,该调查适合选择的调查方法是 (填 “直接观察法”、“胃容物分析法”、“粪便分析法”) 。(3)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占据较为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仅是重要的渔业产区,还可以保护海岸线免受强风巨浪的侵蚀,这些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4)研究人员为探究高温和扑草净 (一种除草剂) 对珊瑚白化的影响,设计了相关实验。其中纵坐标是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的指标,48、96 为扑草净处理时间 (小时) ,R48、R96 为移除扑草净后的时间 (小时) ,曲线①②③④分别为使用 0、0.33、1、9ng/mL 扑草净处理。据图分析,高温和扑草净对珊瑚白化的影响表现具有 作用,图中数据 (填 “能” 或 “不能”) 得出高温和扑草净胁迫对珊瑚白化的影响是可逆的这一结论。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符合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的原则,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20.(12分,每空2分)绿孔雀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分布于我国南方多个省份。由于天敌的捕食、人类的猎杀、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等因素影响,绿孔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只分布于云南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绿孔雀,使其种群数量在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下降后开始缓慢回升。回答下列问题:(1)“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绿孔雀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很多印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绿孔雀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会导致绿孔雀的遗传多样性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3)我国在绿孔雀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这些保护措施属于 保护。(4)绿孔雀常捕食白蚁等多以动物粪便为食的昆虫。研究发现,在绿孔雀自然保护区附近适度放养黄牛等家畜,可提高绿孔雀的种群密度,分析原因是 。(5)根据上述材料,画出绿孔雀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的示意图: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生物与环境》模块检测卷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利用声音调查长臂猿种群密度的方法类似于标记重捕法,先连续两年搜集长臂猿声音信息,再套用计算公式(X·Y)/(Z·S),其中X为第一年通过声音信息搜集到的所有不同长臂猿的数量,S为调查的面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声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估算的方法B.Y应为第二年搜集的所有声音信息不同的长臂猿数量C.Z应为第二年搜集的声音信息中与第一年声音信息不同的长臂猿数量D.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种方法对于调查对象的生活及其生境影响较小【答案】C【解析】A、由题意可知,利用声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类似于标记重捕法,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获取数据,无法精确统计所有个体,属于估算方法,A正确;B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重捕的个体数量/第二次重捕中已标记的个体数量,因此若X为第一年通过声音信息搜集到的所有不同长臂猿的数量,则Y对应标记重捕法中第二次捕捉的总数,应为第二年搜集的所有声音信息不同的长臂猿数量,Z应类比标记重捕法中第二次捕捉到的已标记个体数,应为第二年搜集的声音信息中与第一年声音信息相同的长臂猿数量,B正确;C错误;D、声音调查无需直接接触动物,对调查对象及其生境干扰较小,D正确。故选C。2.某害虫在繁殖时,其虫卵需要在湿润的土壤中才能孵化。如图是时间与因素y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y为降水量,则害虫的出生率可能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B.若y为害虫的种群密度,则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若y为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则C点时种群密度最大D.若y为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害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答案】B【解析】A、若y为降水量,随着降水量增大,土壤逐渐湿润,害虫出生率逐渐升高,但到了一定土壤湿度后,虫卵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开始部分死亡,此时出生率降低,A正确;B、若y为种群密度,BC段种群密度降低,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种群密度也受迁入率、迁出率影响,B错误;C、若y为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密度会增加,C点时达到K值,C正确;D、若y为种群的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密度会增加,则C点时达到K值,呈“S”形增长,D正确。3.某岛屿引入了一种濒危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监测其种群变化,并记录了引入后10年的数据,在此期间该岛遭遇过多次严重干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B.第1~4年种群数量呈现近似J形增长C.造成第5年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属于外源性因素D.第6~7年数量回升但增长率低于第2~3年【答案】A【解析】A、观察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发现种群数量并没有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规律,A错误;B、在第 1 - 4 年期间,由于刚引入该野生动物,环境相对适宜,资源较为充足,近似理想条件,所以种群数量呈现近似 J 形增长,B正确;C、第 5 年该岛遭遇严重干旱,干旱属于外源性因素,导致了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D、第 6 - 7 年数量回升,但是此时种群数量已经较多,环境压力增大,增长率低于第 2 - 3 年,D正确。4.植食性昆虫的口器类型与其取食方式相适应,例如:蝗虫具咀嚼式口器,取食植物固体组织;蚜虫具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汁液。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口器的差异是植食性昆虫为适应不同食物资源而发生变异的结果B.不同口器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控制口器的基因型的结果C.不同口器的植食性昆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D.不同类型口器的形成说明进化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不定向的【答案】C【解析】A、变异是随机产生且不定向的,并非昆虫为适应环境主动发生,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A错误;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而非基因型,通过表型筛选间接影响基因频率,B错误;C、不同口器使昆虫占据不同生态位,减少种间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C正确;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不同类型口器是定向选择的结果,D错误。5.厦门海关对一批进口汽车集装箱进行监管时,在箱内捕获1只活体间斑寇蛛。该物种原分布于俄罗斯南方、欧洲东南部等地,以蚊子、虱子等为食,天敌为部分鸟类。若间斑寇蛛入侵本地生态系统,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威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雌性间斑寇蛛捕食雄性个体体现了捕食关系B.对本地蜘蛛与间斑寇蛛的生态位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C.蚊子对间斑寇蛛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间斑寇蛛入侵本地后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答案】B【解析】A、雌性间斑寇蛛捕食雄性个体属于种内斗争,而非不同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捕食关系特指种间关系,A错误;B、生态位研究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因为生态位描述的是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资源利用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B正确;C、蚊子作为间斑寇蛛的食物资源,其数量变化会直接影响间斑寇蛛的种群密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等),C错误;D、间斑寇蛛入侵后,若存在天敌(如本地鸟类)或资源有限,其种群增长会呈“S”形而非“J”形,D错误。6.下图表示某城市的两个湿地草本层生态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随机取样调查湿地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B.咀头湿地草本层入侵植物的物种数量小于其乡土植物的物种数量C.与咀头湿地相比,小洲湿地草本层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大,种间竞争相对激烈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时,通常需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答案】C【解析】A、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A正确;B、据左图分析,咀头湿地的入侵植物的物种数量约为3、乡土植物的物种数量约为7,咀头湿地的入侵植物的物种数量小于其乡土植物的物种数量,B正确;C、据右图分析,咀头湿地草本层植物平均生态位宽度在0.60左右,小洲湿地草本层植物平均生态位宽度约在0.40~0.32,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利用的资源种类多、范围广,也就更容易与其他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出现共同部分,从而导致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因此咀头湿地草本层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大,种间竞争相对较剧烈,C错误;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时,通常需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7.我国幅员辽阔,群落类型丰富,仅森林群落就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决定森林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某区域森林群落的类型主要受该区域的水分、温度影响C.热带雨林相较于温带落叶阔叶林,风媒花少,芽有鳞片D.森林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物种组成会使群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等特征,A正确;B、水分和温度是影响群落类型的重要环境因素,在不同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B正确;C、热带雨林中昆虫等传粉动物丰富,所以虫媒花多;而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冬季寒冷,植物芽有鳞片可以保护幼芽,热带雨林全年温暖,芽一般无鳞片,C错误;D、 在森林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群落中都有其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8.基于不同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和功能特点,将草本植物群落划分为3个功能群:禾草、豆科和杂草。由于过度放牧导致适口性较好的禾草被大量采食,杂草成为甘南干旱的高寒草甸新的优势种。如图为甘南高寒草甸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寒草甸退化导致各功能群植物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B.高寒草甸中无论退化程度的高低,杂草都是优势种C.部分类型的杂草更适应高寒草甸退化后的干旱环境D.人类活动影响物种丰富度和群落演替,不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A、据图可知高寒草甸退化导致杂草功能群和总物种丰富度下降,禾草功能群和豆科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几乎不变,A错误;B、由题干可知,是过度放牧才使杂草功能群成为新的优势种,说明在过度放牧前优势种不是杂草功能群,不是无论退化程度高低杂草功能群都是优势种,B错误;C、因为高寒草甸退化会出现干旱等情况,而杂草功能群成为新优势种,所以可以推断杂草功能群有更适应高寒草甸退化后干旱环境的结构特点,C正确;D、人类过度放牧影响了物种丰富度和群落演替,同时过度放牧使禾草功能群被大量采食,必然会影响禾草功能群的种群密度,D错误。9.红隼是一种小型猛禽,主要以鼠类、鸟类(如伯劳鸟, 其主要捕食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等为食,多在空旷田野和林缘地带活动,常在高树或电杆上栖息。下列关于红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食物范围决定了它在群落中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B.与同区域内以昆虫为食的伯劳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其栖息环境和活动范围是生态位中空间分布的体现D.群落演替过程中,红隼生态位可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答案】A【解析】A、红隼的食物包括植食性昆虫(初级消费者)、伯劳鸟(次级消费者)和鼠类(可能为次级或初级消费者),因此红隼可能处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A错误;B、红隼和伯劳鸟均捕食植食性昆虫,存在对同一食物资源的竞争关系,B正确;C、生态位包含物种的栖息环境、食物、活动时间等,栖息环境和活动范围属于空间分布特征,C正确;D、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红隼的食物来源、栖息地等生态位特征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A。10.下图为某湖泊能量流动统计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传递两个过程B.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呼吸消耗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42.1J/(cm2·a)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答案】D【解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造成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呼吸消耗、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还有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C、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生产者同化量-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54.4-100.8=353.6[J/(cm2·a)],C错误;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11.8/(17.1+11.8+1.9+28.3)×100%≈20%,D正确。故选D。11.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经过破碎、化学分解等过程会变成微塑料,大多数生物可通过摄食等方式将其富集在体内,进而对机体造成损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含量越低B.微塑料被生物摄食之后,会沿着捕食食物链单向传递C.微塑料不易降解、难以排出体外,导致出现生物富集D.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可有效减轻微塑料污染【答案】A【解析】A、生物富集指有害物质沿食物链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浓度越高,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微塑料含量越高,A错误;B、微塑料通过摄食进入生物体后,沿捕食食物链单向传递,B正确;C、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经过破碎、化学分解等过程会变成微塑料,由于微塑料不易降解、难以排出体外,会导致出现生物富集,C正确;D、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可从源头上降低微塑料污染,是防治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D正确。故选A。12.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十月草枯”与季节变化有关,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子在巢中望母归”体现了互惠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莺和燕占据生态位的差异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D.鹰的捕食会影响兔子活动,说明行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A、“十月草枯”是由于季节变化导致植物枯萎,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A正确;B、“子在巢中望母归”描述的是亲鸟育雏的繁殖行为,属于种内互助,而“互惠关系”特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如传粉动物与开花植物),B错误;C、莺和燕占据生态位的差异,意味着它们在资源利用(如食物、栖息空间等)和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减少它们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C正确;D、鹰的捕食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兔子会通过感知鹰的行为(如鹰的飞行姿态、声音等)来调整自己的活动,如躲避鹰的捕食,这说明行为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13.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在我国广西,桉树的种植面积较大,但桉树的单一化种植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桉树的树皮很厚,能抵抗烈焰的烘烤,树叶富含油脂,高温时易自燃而引起山林大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森林中,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往往相对稳定B.单一化种植桉树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山林大火后土壤中矿质元素增多,适度的火烧有利于林木幼苗的生长D.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推测桉树是较晚恢复生机的树种【答案】D【解析】A、自然森林属于成熟生态系统,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总初级生产量)会被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以及被消费者摄入,整体趋于动态平衡,因此总量相对稳定,A正确;B、单一化种植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正确;C、山林大火将有机物转化为矿质元素(如灰烬中的无机盐),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幼苗吸收矿质元素进行生长,C正确;D、火灾后森林恢复属于次生演替,但桉树因树皮厚耐火且种子可能快速萌发,可能作为先锋物种较早恢复,D错误。14.我国科学家研究了2011-2020年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碳足迹(吸收农田生产活动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所需的耕地面积)和水足迹(农田生产全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碳生态承载力是指该区域每年的固碳量,水生态承载力指水资源所能支撑的农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大规模,二者均用耕地面积表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上升期间表明了碳生态承载力提高B.耕地面积有限限制了碳生态承载力的增加C.施用农药和化肥可以有效提高碳生态盈余D.水资源十年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答案】B【解析】A、碳足迹是吸收农田生产活动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所需的耕地面积,碳足迹上升意味着需要更多耕地来吸收温室气体,不能表明碳生态承载力提高,A错误;B、碳生态承载力是该区域每年的固碳量,以耕地面积表示,而耕地面积有限,会限制碳生态承载力的增加,B正确;C、施用农药和化肥会增加农田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可能增加碳足迹,不一定能有效提高碳生态盈余(碳生态承载力 - 碳足迹),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到,有些年份水生态承载力大于水足迹,不存在生态赤字,D错误。15.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藏时强调,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此次西藏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理念亲自添加的一个“冰”字,正是当地宝贵的冰川资源。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川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可以缓解温室效应B.冰层封存的汞等重金属随冰川消融而释放,会加剧环境问题C.践行低碳生活、开展绿色农业可减小生态足迹,减缓冰川消融D.我国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资源,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A【解析】A、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 到大气中,这会增加温室气体浓度,加剧温室效应,而非缓解,A错误;B、冰川消融释放封存的重金属(如汞),通过食物链富集(生物放大作用),导致生态污染加剧,B正确;C、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减少CO 排放,降低生态足迹,从而减缓全球变暖及冰川消融,C正确;D、“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9分,每空1分)绿花百合生长在海拔1400米至2250米的山坡林下,花呈绿白色,气味芳香,观赏性强,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绿花百合所在生物群落中决定地上植物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 等。绿花百合除观赏外,它的鳞茎也可供药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百合叶螟会在百合叶子背面产卵,导致叶子出现褐色的斑点,影响其生长和美观。调查虫卵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百合叶螟大量繁殖会导致百合大量死亡,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 平衡受到破坏。(3)研究小组研究了百合叶螟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被捕食率是指百合叶螟被其天敌捕食的比率;补充率是指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百合叶螟增长的比率。当其种群数量介于m与n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图中 点,判断依据是 。(4)某研究小组从百合生长的土壤中分离到一种单细胞真菌,配制了5mL样液,对样液进行100倍稀释后,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其进行计数,结果如图2。样液中真菌的个数约为 个。预计样液中真菌的活体个数比此结果 (填大还是小)。【答案】(1) 光照(温度) 水分、无机盐 直接(2) 样方法 结构(3) m 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4) 3×109 小【解析】(1)绿花百合所在生物群落中决定地上植物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无机盐等。绿花百合除观赏外,它的鳞茎也可供药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虫卵几乎无活动能力,所以调查虫卵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百合叶螟大量繁殖会导致百合大量死亡,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各组分的平衡,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遭到破坏。(3)当百合叶螟种群数量介于m与n之间时,补充率小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减少,最后维持在m点。(4)据图可知,一个中方格内有24个单细胞真菌,因此一个大方格内单细胞真菌的数量为2425=600个,一个大方格的样本的体积为0.1mm3,0.1mm3=0.0001cm3=0.0001mL,则1mL样液中真菌的数量为600104100=6108个,5mL样液中,单细胞真菌的数量为56108=3109个,由于血细胞计数板是将死菌和活菌均统计在内,所以预计样液中真菌的活体个数比此结果小。17.(11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杭州西溪湿地莲花滩水鸟栖息地修复项目在2024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该项目的修复策略主要包括微地形改造和植被修复。修复后的莲花滩地貌丰富,植物群落多样,可为水鸟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回答下列问题:(1)微地形改造后,适宜各类水鸟活动的不同水深的浅滩面积得到增加,这说明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芦苇等挺水植物生长十分茂密,局部已不利于水鸟营巢,需要将过密的水生植物进行适度清理,这种措施 (填“是”或“否”)导致演替发生演替,原因是 。(2)植被修复时种植大量本土植物,如睡莲、香蒲等,选择本土植物的好处是 。(3)成功修复后,水雉鸟在3月迁到莲花滩并成功繁殖,9月飞往东南亚过冬,据此分析影响水雉鸟季节性迁徙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若要研究该水雉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内容有 (答出2点)。研究人员还发现水雉鸟的觅食行为和活动区域不同于其他鸟类,其意义是 。(4)莲花滩水鸟栖息地修复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修复完成后还要定时对湿地的水体pH值、 (写出2点)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答案】(1) 水平 否 该群落未发生优势种的改变(2)本土物种具有高度适应性/外来物种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破坏物种多样性(2分)(3) 温度和光周期 栖息地、食性、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2分) 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4)溶解氧、透明度等(2分)【解析】(1)微地形改造后,不同水深的滩涂面积变化,影响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水平方向上因地形、土壤湿度等因素形成的镶嵌分布 )。清理过密水生植物,是为优化生态环境,并非消除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等。群落演替是群落类型取代,而这里只是调整物种密度,不会导致演替。因为演替的本质是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取代,清理水生植物时该群落未发生优势种的改变。(2)选择本土植物的好处有:本土植物更适应本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容易存活和生长;能更好地与本地原有的生物形成稳定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外来物种可能成为入侵物种,破坏物种多样性等。(3)水雉鸟3月迁来繁殖,9月飞往东南亚过冬,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影响,季节变化中温度和光周期是影响鸟类迁徙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水雉鸟生态位,需研究水雉鸟的栖息地、食性、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水雉鸟觅食行为和活动区域不同于其他鸟类,意义是减少种间竞争, 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 (不同物种生态位分化,可避免过度竞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系统稳定 )。(4)监测湿地水体水质指标,除pH值外,还可监测溶解氧、 氨氮含量、 透明度、 化学需氧量(COD ) 等(这些指标能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如溶解氧体现水体中氧气含量,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氨氮含量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等情况) 。18.(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桑基鱼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某生态庄园拥有2000m 的天然池塘及池塘周围2400株桑树,构建了种桑养蚕生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如图为该基地的生态循环链。回答下列问题:(1)请据图写出该基地中的一条捕食食物链链: 。(2)桑基鱼塘是一种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该基地利用合理的设计使能量尽可能流向 ,其中提高桑树同化量利用率的两条途径是: 、 。(3)该基地的桑树生长所需的N肥主要来自鱼塘淤泥、培育蘑菇后的废弃菌包和60℃沤肥发酵后的蚕粪。请分析:为什么蚕粪经沤肥发酵后再埋土肥桑? (写出两点即可)(4)天牛是桑树的常见害虫,其成虫啃食桑叶,幼虫蛀食树干。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方法一:某些鸟类和昆虫能捕食天牛的成虫和幼虫,引入合适的昆虫对天牛进行 防治;方法二:对桑树的树干进行石灰涂白处理,利用石灰的碱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天牛的生存环境,且白色可减少天牛在树干上产卵,从而减少天牛的滋生,此方法是利用 信息对天牛进行防治;方法三:人工捕捉天牛。【答案】(1) 桑(叶)→蚕→鱼(2)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 蚕粪喂鱼(或:蚕粪→鱼) 桑枝粉碎后培育蘑菇(或:桑枝→培育蘑菇)(3)杀灭了蚕沙中的病原体,净化了环境;将部分含N有机物分解为含N无机物,利于快速被桑树吸收、利用(4)生物(1分) 物理、化学(1分)【解析】(1)捕食食物链:生产者(桑树)→初级消费者(蚕)→次级消费者(鱼),即 桑叶→蚕→鱼(或 “桑树→蚕→鱼” ,捕食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顶级消费者 );(2)桑基鱼塘设计尽可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桑叶喂蚕、蚕产丝,蚕粪养鱼,桑枝培育蘑菇等,实现能量多级利用,聚焦人类需求。提高桑树同化量利用率的途径:蚕粪喂鱼(或:蚕粪→鱼); 桑枝培育蘑菇(利用桑树残枝,将有机物转化为蘑菇,再被鱼等利用 );(或 “修剪桑枝进入腐食链,被蘑菇/鱼利用” ;或 “桑叶未被蚕取食的部分,通过鱼塘淤泥肥桑,实现物质循环,间接提高能量利用 )。(3)蚕粪经沤肥发酵后再埋土肥桑的原因:杀灭了蚕沙中的病原体:60℃沤肥发酵可高温灭菌、灭虫卵,杀死蚕沙中的病原体,避免病虫害传播(若直接埋土,虫卵/病菌可能危害桑树 );分解有机物,释放矿质元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分解蚕粪中的含N有机物转化为含N无机物,利于快速被桑树吸收、利用;减少异味/污染,净化了环境:发酵可分解蚕粪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低异味,避免污染土壤环境。(4)引入昆虫捕食天牛,属于生物防治(利用种间关系控制害虫);石灰涂白利用的是物理信息(白色、碱性属于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石灰属于化学物质)。19.(11分,每空1分)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主要由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而成,许多珊瑚虫聚合生长构成珊瑚,珊瑚虫内胚层细胞中生活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自身产生的色蛋白等使得珊瑚呈现各种颜色。珊瑚对环境变化及为敏感,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或除草剂污染可对其生长造成巨大影响,出现白化现象,若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消除,颜色可得到恢复,长时间胁迫则珊瑚虫死亡,白化不可逆。研究人员绘制了某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图(单位 t·k·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1)珊瑚共生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调查珊瑚礁中某种珊瑚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很多珊瑚虫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出绿光,用以招募附近水域浮游的虫黄藻进入其体内,该现象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 。(2)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 (II) 到第三营养级 (III)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研究过程中还调查出某种鱼的营养级是 2.78,请解释该营养级不是整数的原因是 ,该调查适合选择的调查方法是 (填 “直接观察法”、“胃容物分析法”、“粪便分析法”) 。(3)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占据较为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仅是重要的渔业产区,还可以保护海岸线免受强风巨浪的侵蚀,这些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4)研究人员为探究高温和扑草净 (一种除草剂) 对珊瑚白化的影响,设计了相关实验。其中纵坐标是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的指标,48、96 为扑草净处理时间 (小时) ,R48、R96 为移除扑草净后的时间 (小时) ,曲线①②③④分别为使用 0、0.33、1、9ng/mL 扑草净处理。据图分析,高温和扑草净对珊瑚白化的影响表现具有 作用,图中数据 (填 “能” 或 “不能”) 得出高温和扑草净胁迫对珊瑚白化的影响是可逆的这一结论。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符合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 的原则,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答案】(1) 生产者和消费者 样方 信息传递(2) 9.7 该鱼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胃容物分析法(3)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直接和间接(4) 协同 不能 自生【解析】(1)由题意可知,许多珊瑚虫聚合生长构成珊瑚,珊瑚虫内胚层细胞中生活着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自身产生的色蛋白等使得珊瑚呈现各种颜色,其中虫黄藻属于珊瑚共生体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珊瑚虫属于消费者。由于珊瑚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很多珊瑚虫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出绿光,用以招募附近水域浮游的虫黄藻进入其体内,该现象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2)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分别为(3611+5438)=9049tk.m -2.a-1、 873.3tk.m-2.a- 1,则第二营养级( II )到第三营养级( III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873.3/ 9049×100%≈9.7%。若某种鱼的营养级是2.78,该营养级不是整数,其原因是该鱼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据不同的营养级。调查生物的食性,适合选择胃容物分析法。(3)每种生物在群落中都占据较为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珊瑚礁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渔业产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珊瑚礁生态系统还可以保护海岸线免受强风巨浪的侵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4)图中高温和扑草净都使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降低,说明高温和扑草都加剧了珊瑚白化,因此二者对珊瑚白化的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珊瑚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或除草剂污染就可能对其生长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珊瑚虫体内虫黄藻减少或虫黄藻失去颜色,从而出现白化现象,若一段时间内影响因子消除,颜色可得到恢复,但长时间胁迫则珊瑚虫死亡,白化不可逆,即由图中数据不能得出高温和扑草净胁迫对珊瑚白化的影响是可逆的这一结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依赖的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20.(12分,每空2分)绿孔雀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分布于我国南方多个省份。由于天敌的捕食、人类的猎杀、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等因素影响,绿孔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只分布于云南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绿孔雀,使其种群数量在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下降后开始缓慢回升。回答下列问题:(1)“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绿孔雀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很多印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绿孔雀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会导致绿孔雀的遗传多样性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3)我国在绿孔雀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这些保护措施属于 保护。(4)绿孔雀常捕食白蚁等多以动物粪便为食的昆虫。研究发现,在绿孔雀自然保护区附近适度放养黄牛等家畜,可提高绿孔雀的种群密度,分析原因是 。(5)根据上述材料,画出绿孔雀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的示意图: 。【答案】(1)直接(2) 减小 绿孔雀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机会减少,从而使遗传多样性减小(3)就地保护(4)黄牛等家畜的粪便可为白蚁等以动物粪便为食的昆虫提供更多食物,使白蚁等昆虫数量增加,以增加绿孔雀的食物来源,从而提高绿孔雀的种群密度(5)【解析】(1)“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绿孔雀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印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直接价值包括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2)绿孔雀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会导致绿孔雀的遗传多样性减小,绿孔雀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机会减少,从而使遗传多样性减小。(3)在绿孔雀栖息地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这些措施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4)放养黄牛等家畜,家畜的粪便可为白蚁等以动物粪便为食的昆虫提供更多食物,使白蚁等昆虫数量增加,而绿孔雀常捕食白蚁等昆虫,食物来源更充足,从而可提高绿孔雀的种群密度。(5)绿孔雀的能量输入来自捕食白蚁等昆虫(昆虫的能量流向绿孔雀);能量输出包括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绿孔雀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示意图如下: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模块检测卷4 生物与环境(综合训练)(原卷版)(全国通用).docx 模块检测卷4 生物与环境(综合训练)(解析版)(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