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01讲 走近细胞(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01讲 走近细胞(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讲 走近细胞
目 录
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
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
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
考点一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3
知识点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3
知识点2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5
重难点透析 病毒相关知识全面解析 6
考向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7
考向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7
考点二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9
知识点1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比较 9
知识点2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1
考向1 比较归纳法掌握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3
考向2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14
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5
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7
一、教材知识链接 17
二、教材深挖拓展 17
三、情境创新素材 17
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新课标Ⅱ卷,T37,15分 福建卷T3,3分 江苏卷T9,2分 北京卷T1,2分 海南卷T1,2分 山东卷T1,2分 天津卷T1,3分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6,3分 \
病毒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1月卷,T11,2分 湖南卷T3,3分 河北卷T5,2分 北京卷,T15,2分
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高考命题不多,试题以选择题为主,题目容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与实际生活进行考查,侧重体现生物学的实用性; (2)以前沿科技为载体进行命题,侧重体现生物学的创新性; (3)以古代科技文明、古诗词等为载体进行命题,推介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预计今后继续以生物学与病毒作为命题热点,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复习过程中熟记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多关注生命科学知识。
复习目标: 1.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观念) 2.运用归纳法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科学思维) 3.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科学探究)
考点一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建立过程
(1)维萨里、法国的比夏:在器官、组织水平研究生命(提醒:未深入细胞水平)
(2) 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 细胞(提醒:木栓组织是死细胞,他首次命名了细胞)
施莱登和施旺:创建了细胞学说
魏尔肖:细胞通过 分裂 产生新细胞(提醒:受精卵来源于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并非分裂)
(5)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提醒: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2.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3.科学方法:细胞学说的建立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4.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提醒:“一切动植物”而不是“一切生物”,不包括病毒。)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5.意义
(1) 细胞学说的建立,明确了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3)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易错提醒】细胞学说中3个“未涉及”和2个“统一了”
(1)“未涉及”
①未涉及及原核细胞;②未涉及病毒;③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2)“统一了”
①统一了“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
②统一了“细胞”(细胞均有自己的生命又对整体生命起作用;细胞均来自老细胞)。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施莱登和施旺在只是观察了部分动植物的组织的基础上,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且这一结论是可信的。
【易错辨析】
(1)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2024·广东卷,4A)(×)
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
(2)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 。(2024·全国甲卷,1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细胞学说的建立利用了完全归纳法。(2023·福建卷,3A)(×)
 利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4)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2023·广东卷,5A)(√)
知识点2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物类型
①单细胞生物:依靠 单个细胞 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②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③病毒: 不具有 细胞结构,主要由 蛋白质 和 核酸 组成。 不能 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 寄生 在活细胞中,借助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繁殖,表现出生命特征。(提醒:噬菌体专一寄生在大肠杆菌中,HIV主要寄生在人体的T淋巴细胞中。)
(2)细胞是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基础
①各种生理活动:细胞代谢
②生长发育:细胞增殖与分化
③遗传变异: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①最基本和最大的生命系统分别是细胞和生物圈。
②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细胞即是个体;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③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的,因此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可含非生物成分。
④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填“是”或“不是”)一个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生命系统,其理由是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易错辨析】
(1)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 。(2024·全国甲卷,1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在自身核糖体合成。(2024·河北卷,5C)(×)
病毒无细胞结构,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由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
(3)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2024·北京卷,10A)(√)
重难点透析 病毒相关知识全面解析
1.病毒的组成与生活方式
(1)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2)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参与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病毒没有酶系统,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因此不能独立生活,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4)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
说明: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只有少数几种例外,如仅以核酸形式存在的类病毒,只含蛋白质的朊病毒。
2.病毒的分类、繁殖与变异
(1)按宿主细胞分:动物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T2噬菌体)
(2)按遗传物质分:DNA病毒(乙肝病毒、噬菌体);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
(3)繁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4)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为基因突变。
3.病毒免疫、检测与预防
(1)人体对病毒的免疫
病毒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由于病毒都是寄生在活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因此病毒进入细胞后,人体往往先通过细胞免疫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再通过体液免疫来彻底清除病毒。
(2)病毒的检测
(3)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4.病毒的培养、鉴定与应用
(1)标记培养:先用含放射性原料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再用病毒侵染培养出来的宿主细胞。
(2)病毒类型的鉴定思路
①酶解法:用DNA酶与RNA酶分别水解病毒核酸提取物,若用DNA酶处理后,病毒仍有感染能力,RNA酶处理后无感染能力,则为RNA病毒,反之确认为DNA病毒。
②同位素标记法:含标记“T”可确认为DNA病毒,含标记“U”可确认为RNA病毒。
(3)应用
①基因工程中用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用作动物细胞融合的“促融剂”。
③免疫学上可制备疫苗。
④研究遗传物质。
⑤进行生物防治。
考向研析
考向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例1.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下列生物学研究中,科学方法运用错误的是( )
A.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D.探索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D
【解析】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正确;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B正确;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正确;18O不具有放射性,探索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变式训练1·变载体】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用到了完全归纳法
B.施莱登和施旺认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这表明细胞均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D.细胞学说的提出推倒了分隔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
【答案】D
【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用到了不完全归纳法,A错误;“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总结提出的,B错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体分化后的细胞只能完成特定的生命活动,无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细胞学说的提出打破了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推倒了分隔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D正确。
【变式训练2·变考法】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B.提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为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D.提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进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A正确;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B错误;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C正确;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D正确。
考向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例2.大熊猫拥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象征意义,被称为“国宝”。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B.大熊猫细胞中的化合物也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C.大熊猫依靠单个细胞不能独立完成各项复杂生命活动
D.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大熊猫形成群落,不同群落集合形成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是细胞,不是种群,A错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包括化合物,B错误;大熊猫是多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不能独立完成各项复杂生命活动,C正确;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形成群落,而不是仅大熊猫,D错误。
【变式训练1·变考法】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
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可以完成运动、摄食等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HIV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D.人体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答案】C
【解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有纤毛可以运动,依赖单个细胞躲避有害刺激,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A正确;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说明病毒需依赖细胞生存,可以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B正确;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说明其结构特点,没有体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C错误;人体发育依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D正确。
【变式训练2·变载体】奥密克戎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被首次检测到。世卫组织称,该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
B.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与原始毒株相比,变异毒株的RNA由一条链变为两条链
D.新型冠状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
【答案】 D
【解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中的任何一个,A、B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是单链RNA病毒,由于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与原始毒株相比,变异毒株改变的是RNA的碱基序列,但其RNA仍是一条链,C错误;新型冠状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且各种生物的核酸具有特异性,因而可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D正确。
考点二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比较
1.两种典型的原核细胞
(1)图甲、乙所示生物分别为蓝细菌、大肠杆菌。(提醒:蓝细菌的常见种类有:色球蓝细菌、念珠蓝细菌、颤蓝细菌、发菜等)
(2)相关结构名称: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拟核、⑤核糖体、⑥鞭毛。
(3)生活方式:甲生物细胞中因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乙生物多数种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为异养生物。(蓝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可进行有氧呼吸,但无线粒体)
2.列表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最主要区别 细胞内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无核膜和核仁 有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
DNA存在形式 一般为环状DNA 核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质)
转录和翻译 可同时进行,转录在拟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 不可同时进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细胞质(核糖体)内进行
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不遵循 核基因遵循,质基因不遵循
可遗传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细胞分裂 一般为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共性 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都有核糖体
3.归纳概括细胞的统一性的“五个”表现
(1)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
(2)能量:一般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3)增殖:都以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4)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
(5)遗传:都以DNA为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易错提醒】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蓝细菌。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   
(3)原生生物不是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是指低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4)名称中带“菌”字的不一定都是细菌: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毛霉等)是真核生物,但“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一般都是细菌。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P11“旁栏思考”:“原核细胞”中的“原”字指“原始”的含义;“真核细胞”中的“真”字指“真正”的含义;从进化的视角看,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
2.源于P12“拓展应用”: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与细菌的细胞结构的区别是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易错辨析】
(1)葡萄糖在醋酸菌中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2024·湖北卷,1D)(×)
醋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因此没有线粒体。
(2)硝化细菌没有中心体,因而不能进行细胞分裂。(2024·湖北卷,8C)(×)
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只含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其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该过程即二分裂,依赖于细胞膜和细胞壁。
(3)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线粒体,所以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2024·全国甲卷,1B)(×)
在有氧条件下,某些原核生物能够利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进行有氧呼吸。
(4)大肠杆菌和水绵的能量代谢都发生在细胞器中。(2024·北京卷,1B)(×)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能量代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5)衣藻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2023·海南卷,1C)(×)
大肠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6)蓝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2022·江苏卷,8C)(×)
蓝细菌无线粒体,但能利用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进行有氧呼吸。
(7)酵母菌和醋酸菌均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2021·辽宁卷,8B改编)(×)
酵母菌一般以出芽的方式进行增殖,醋酸菌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8)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2018·全国卷Ⅰ,2B)(×)
原核细胞拟核中DNA复制及转录都需要酶催化,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原核细胞的拟核中存在由DNA和酶(蛋白质)构成的DNA-蛋白质复合物。
知识点2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者宽度。(提醒: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2.镜头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区分目镜与物镜的方法:目镜直接放在镜筒上,没有螺纹;物镜需拧在转换器上,有螺纹。
(2)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盖玻片的距离越近。
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3.显微镜成像特点及装片移动规律
(1)成像特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颠倒,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但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和实际流动方向相同,如下图:
(2)装片移动规律
装片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即“同向移动”,如物像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4.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推算
(1)若视野中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
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被称为“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被称为“亚显微结构”。(提醒:大液泡、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属于显微结构)
【易错提醒】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2)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调亮,反之则调暗。
(3)换用高倍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焦。
(4)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 (必修1 P9“探究·实践”拓展)若观察时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一半亮一半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切片标本材料时观察到的图像,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可能是切片厚薄不均匀。
【易错辨析】
观察黑藻的细胞质流动时,在高倍镜下先调粗准焦螺旋,再调细准焦螺旋(2024·江苏,3B)( × )
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考向研析
考向1 比较归纳法掌握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例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是的( )
A.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细菌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
D.病毒可以使用合成培养基来进行培养
【答案】D
【解析】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可以是分裂而来,也可以是受精而来,A正确;细菌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有光合色素和光合膜,B正确;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是最小的原核生物,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依赖宿主细胞存活,不可以使用合成培养基来进行培养,D错误。
【变式训练1·变载体】近日,全国多地呼吸道感染高发,下表为诱发呼吸道感染“毒株”的有关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病原体 遗传物质
人偏肺病毒 RNA
肺炎支原体 DNA
人腺病毒 DNA
A.肺炎支原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B.肺炎支原体与人腺病毒的组成成分只含DNA和蛋白质
C.人偏肺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活动增强
D.以上“毒株”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答案】C
【解析】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不存在细胞壁成分,A错误;肺炎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除了含有DNA和蛋白质外,还含有糖类、脂质、RNA等多种成分,B错误;人偏肺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吞噬细胞活动增强,C正确;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等原核生物,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发挥作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支原体无细胞壁,抗生素对二者均不起作用,D错误。
【变式训练2·变考法】关于几种常见病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的化学成分简单,仅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支原体无细胞壁,可能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C.结核杆菌的拟核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
D.流感病毒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血凝素等蛋白质
【答案】B
【解析】HIV 是一种包膜病毒,所以其化学成分除了蛋白质和核酸外,还有磷脂,A错误;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可能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B正确;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其拟核 DNA 是裸露存在的,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C错误;流感病毒无细胞结构,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错误。
考向2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例2.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小,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④⑥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②③镜头,但绝不能提升镜筒
C.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一行细胞数为16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能看到4个细胞
D.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操作顺序为:转动转换器→移动装片→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光圈,若将装片右移,则乙、丙中的物像左移,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乙比丙亮
【答案】D
【解析】①和②是目镜,③和④是物镜,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⑤的放大倍数大于⑥,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小,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④⑥,A正确;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乙转为图丙,是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应选用②③镜头,但绝不能提升镜筒,B正确;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一行细胞数为64÷4=16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能看到64÷16=4个细胞,C正确;从图乙转为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倒像,若将装片右移,则乙、丙中的物像左移;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乙(低倍镜)比丙(高倍镜)亮,D错误。
【变式训练1·变考法】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观察目标位于左上方,则可以向左上方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低倍镜下看清物像后换用高倍镜,再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细胞质实际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答案】A
【解析】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与标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因此,若观察目标位于左上方,则可以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A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B错误;低倍镜下看清物像后,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因为在高倍镜下观察到实际标本的面积变小,C错误;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细胞质实际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D错误。
【变式训练2·变载体】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肉细胞的示意图,则实际情况下细胞质的环流方向和细胞中叶绿体的实际位置分别是( )
A.逆时针、左下方 B.逆时针、右上方C.顺时针、左下方 D.顺时针、右上方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视野中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上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在显微镜视野下看到的是倒立的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也就是旋转180度,因此叶绿体位于液泡左下方,环流方向依然为逆时针,A正确,BCD错误。
1.(2024·浙江·高考真题)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但不交换能量
B.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
C.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也可交换能量
D.细胞不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也不交换物质
【答案】C
【解析】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2023·海南·高考真题)衣藻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下列有关二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原核生物
B.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衣藻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衣藻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大肠杆菌没有叶绿体,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大肠杆菌不含线粒体,D错误。
3.(2022·上海·高考真题)如图中甲乙为两个视野,由甲视野到乙视野必要的操作是( )
①调节亮度②转动物镜转换器③转动目镜④调节粗调节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由图观察可知,图甲转换为图乙,视野中细胞变大,这说明图甲转换为图乙是低倍镜切换为高倍镜的操作,其操作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故由甲视野到乙视野必要的操作是①调节亮度和②转动物镜转换器,低倍镜切换为高倍镜时转动的是物镜,且调节的是细准焦螺旋。BCD错误,A正确。
4.(2022·辽宁·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B.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D.能以CO2作为碳源
【答案】C
【解析】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B正确;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进行二分裂,C错误;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型生物,能以CO2作为碳源,D正确。
5.(2021·浙江·高考真题)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原核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
B.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核仁
C.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D.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B
【解析】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等,A正确;蓝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核膜、核仁等结构,只有拟核,B错误;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蓝细菌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场所是质膜(和细胞溶胶),D正确。
6.(2021·湖南·高考真题)关于下列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B.酵母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
C.破伤风杆菌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染色质和核糖体
【答案】C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B错误;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拟核内DNA裸露,无染色质,D错误。
长句作答类
一、教材知识链接
1.(必修1 P5)归纳法是指 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
2.(必修1 P10)科学家根据 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3.(必修1 P11)原核细胞内有 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 ,这个区域叫作拟核。
4.(必修1 P11)蓝细菌细胞内含有 藻蓝素和叶绿素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 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的异养生物。
5.(必修1 P1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统一性 表现在都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
二、教材深挖拓展
1.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看,细胞这个生命系统都属于最基本的层次。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就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不例外。因此,可以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基本上每个细胞都要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正因为有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才能保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3.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病毒尽管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依靠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自身需要的物质,离开了细胞,病毒就不能长时间生存。
4.细胞之所以会有统一性,是因为细胞来源于细胞,即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所有细胞都来自一类共同的祖先,所以具有统一性。
5.细胞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等原因,细胞出现结构分化,分别承担不同功能。
三、新情境素材速递
古生物学家推测: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
(1)据题干信息可知,叶绿体中可能存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叶绿体中DNA的形态为环状(填“环状”或“线状”)。
(2)被吞噬而未被消化的蓝细菌为原始真核生物的线粒体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
(3)古生物学家认为线粒体也是由真核生物吞噬的某种细菌逐渐形成的,试推测该种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有氧呼吸,理由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或线粒体内分解有机物需要消耗氧)。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讲 走近细胞
目 录
01考情解码·考点定标 2
02体系构建·思维领航 3
03考点突破·考向探究 3
考点一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4
知识点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4
知识点2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5
重难点透析 病毒相关知识全面解析 6
考向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7
考向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7
考点二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8
知识点1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比较 8
知识点2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0
考向1 比较归纳法掌握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2
考向2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13
04真题感知·命题洞见(含2025年高考真题) 13
05 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14
一、教材知识链接 14
二、教材深挖拓展 14
三、情境创新素材 14
考点要求 考查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新课标Ⅱ卷,T37,15分 福建卷T3,3分 江苏卷T9,2分 北京卷T1,2分 海南卷T1,2分 山东卷T1,2分 天津卷T1,3分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6月卷T6,3分 \
病毒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浙江1月卷,T11,2分 湖南卷T3,3分 河北卷T5,2分 北京卷,T15,2分
考情分析: 1.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高考命题不多,试题以选择题为主,题目容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等。 2.从命题思路上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与实际生活进行考查,侧重体现生物学的实用性; (2)以前沿科技为载体进行命题,侧重体现生物学的创新性; (3)以古代科技文明、古诗词等为载体进行命题,推介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预计今后继续以生物学与病毒作为命题热点,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复习过程中熟记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多关注生命科学知识。
复习目标: 1.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观念) 2.运用归纳法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科学思维) 3.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科学探究)
考点一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建立过程
(1)维萨里、法国的比夏:在 水平研究生命(提醒:未深入细胞水平)
(2) 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 (提醒:木栓组织是死细胞,他首次命名了细胞)
(3)施莱登和施旺:创建了细胞学说
(4)魏尔肖:细胞通过 产生新细胞(提醒:受精卵来源于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并非分裂)
(5)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提醒: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2.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3.科学方法:细胞学说的建立应用了 。
4.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 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 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提醒:“一切动植物”而不是“一切生物”,不包括病毒。)
(2)细胞是一个 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 产生的。
5.意义
(1) 细胞学说的建立,明确了 是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 ,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 。
(2)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 水平,并为后来进入 水平打下基础,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3)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 ,也为后来 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易错提醒】细胞学说中3个“未涉及”和2个“统一了”
(1)“未涉及”
①未涉及及原核细胞;②未涉及病毒;③未涉及生物或细胞间的“差异性”。
(2)“统一了”
①统一了“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
②统一了“细胞”(细胞均有自己的生命又对整体生命起作用;细胞均来自老细胞)。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施莱登和施旺在只是观察了 动植物的组织的基础上,利用 归纳法提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且这一结论是 的。
【易错辨析】
(1)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进细胞学说的提出。(2024·广东卷,4A)( )
(2)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 。(2024·全国甲卷,1A)( )
(3)细胞学说的建立利用了完全归纳法。(2023·福建卷,3A)( )
(4)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2023·广东卷,5A)( )
知识点2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物类型
①单细胞生物:依靠 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②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 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③病毒: 细胞结构,主要由 和 组成。 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 在活细胞中,借助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繁殖,表现出生命特征。(提醒:噬菌体专一寄生在大肠杆菌中,HIV主要寄生在人体的T淋巴细胞中。)
(2)细胞是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基础
①各种生理活动:细胞代谢
②生长发育:细胞增殖与分化
③遗传变异: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最基本和最大的生命系统分别是 和 。
(2)单细胞生物不具有 层次,细胞即是 ;植物没有 层次。
(3)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生态系统是由 及其所处的 构成的,因此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可含 成分。
(4)植物没有 层次。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 (填“是”或“不是”)一个系统, (填“是”或“不是”)生命系统,其理由是 。
【易错辨析】
(1)病毒通常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的单细胞生物 。(2024·全国甲卷,1A)( )
(2)病毒增殖需要的蛋白质在自身核糖体合成。(2024·河北卷,5C)( )
(3)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2024·北京卷,10A)( )
重难点透析 病毒相关知识全面解析
1.病毒的组成与生活方式
(1)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2)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参与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病毒没有酶系统,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因此不能独立生活,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
(4)病毒只能用活细胞培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
说明: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只有少数几种例外,如仅以核酸形式存在的类病毒,只含蛋白质的朊病毒。
2.病毒的分类、繁殖与变异
(1)按宿主细胞分:动物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T2噬菌体)
(2)按遗传物质分:DNA病毒(乙肝病毒、噬菌体);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
(3)繁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4)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为基因突变。
3.病毒免疫、检测与预防
(1)人体对病毒的免疫
病毒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由于病毒都是寄生在活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因此病毒进入细胞后,人体往往先通过细胞免疫破坏感染病毒的细胞,再通过体液免疫来彻底清除病毒。
(2)病毒的检测
(3)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4.病毒的培养、鉴定与应用
(1)标记培养:先用含放射性原料的培养基培养宿主细胞,再用病毒侵染培养出来的宿主细胞。
(2)病毒类型的鉴定思路
①酶解法:用DNA酶与RNA酶分别水解病毒核酸提取物,若用DNA酶处理后,病毒仍有感染能力,RNA酶处理后无感染能力,则为RNA病毒,反之确认为DNA病毒。
②同位素标记法:含标记“T”可确认为DNA病毒,含标记“U”可确认为RNA病毒。
(3)应用
①基因工程中用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用作动物细胞融合的“促融剂”。
③免疫学上可制备疫苗。
④研究遗传物质。
⑤进行生物防治。
考向研析
考向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例1.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下列生物学研究中,科学方法运用错误的是( )
A.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D.探索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变式训练1·变载体】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用到了完全归纳法
B.施莱登和施旺认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暗示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这表明细胞均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D.细胞学说的提出推倒了分隔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
【变式训练2·变考法】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B.提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为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D.提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考向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例2.大熊猫拥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象征意义,被称为“国宝”。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B.大熊猫细胞中的化合物也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C.大熊猫依靠单个细胞不能独立完成各项复杂生命活动
D.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大熊猫形成群落,不同群落集合形成生态系统
【变式训练1·变考法】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
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它可以完成运动、摄食等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HIV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D.人体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变式训练2·变载体】奥密克戎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被首次检测到。世卫组织称,该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
B.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与原始毒株相比,变异毒株的RNA由一条链变为两条链
D.新型冠状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可通过核酸检测排查感染者
考点二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知识夯基
知识点1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比较
1.两种典型的原核细胞
(1)图甲、乙所示生物分别为 、 。(提醒:蓝细菌的常见种类有:色球蓝细菌、念珠蓝细菌、颤蓝细菌、发菜等)
(2)相关结构名称:① 、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 、⑤ 、⑥鞭毛。
(3)生活方式:甲生物细胞中因含有 和 ,能进行光合作用,为 生物;乙生物多数种类营腐生或寄生生活,为 生物。(蓝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可进行有氧呼吸,但无线粒体)
2.列表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最主要区别 细胞内无以 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和果胶; 细胞无细胞壁;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细胞质 有 ,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无核膜和核仁 有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
DNA存在形式 一般为 DNA 核DNA与 结合形成染色体(质)
转录和翻译 可 进行,转录在拟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 不可同时进行,转录主要在 内进行,翻译在 内进行
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不遵循 核基因 ,质基因
可遗传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细胞分裂 一般为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共性 都有相似的 ;遗传物质都是 ;都有
3.归纳概括细胞的统一性的“五个”表现
(1)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
(2)能量:一般都以 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3)增殖:都以 的方式进行增殖
(4)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基本相同
(5)遗传:都以 为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易错提醒】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蓝细菌。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   
(3)原生生物不是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是指低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4)名称中带“菌”字的不一定都是细菌:如酵母菌、霉菌(青霉、毛霉等)是真核生物,但“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一般都是细菌。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P11“旁栏思考”:“原核细胞”中的“原”字指“原始”的含义;“真核细胞”中的“真”字指“真正”的含义;从进化的视角看,真核细胞是由 细胞进化而来的。
2.源于P12“拓展应用”: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 的单细胞生物。与细菌的细胞结构的区别是支原体 细胞壁。
【易错辨析】
(1)葡萄糖在醋酸菌中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2024·湖北卷,1D)( )
(2)硝化细菌没有中心体,因而不能进行细胞分裂。(2024·湖北卷,8C)( )
(3)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线粒体,所以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2024·全国甲卷,1B)( )
(4)大肠杆菌和水绵的能量代谢都发生在细胞器中。(2024·北京卷,1B)( )
(5)衣藻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2023·海南卷,1C)( )
(6)蓝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2022·江苏卷,8C)( )
(7)酵母菌和醋酸菌均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2021·辽宁卷,8B改编)( )
(8)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2018·全国卷Ⅰ,2B)( )
知识点2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 。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 。(提醒: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2.镜头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区分目镜与物镜的方法:目镜直接放在镜筒上, 螺纹;物镜需拧在转换器上, 螺纹。
(2)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
①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距盖玻片的距离越近。
②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 。
3.显微镜成像特点及装片移动规律
(1)成像特点: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且放大的虚像;倒立是指上下、左右均颠倒,相当于将观察物水平旋转180°。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 。但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方向和实际流动方向 ,如下图:
(2)装片移动规律
装片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相对于视野中央,物像偏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即“同向移动”,如物像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 方移动。
4.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推算
(1)若视野中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 。
(2)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应考虑 的变化。
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被称为“ 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被称为“ 结构”。(提醒:大液泡、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属于显微结构)
【易错提醒】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2)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调亮,反之则调暗。
(3)换用高倍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焦。
(4)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名师提醒】
教材隐性知识: (必修1 P9“探究·实践”拓展)若观察时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一半亮一半暗,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切片标本材料时观察到的图像,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易错辨析】
观察黑藻的细胞质流动时,在高倍镜下先调粗准焦螺旋,再调细准焦螺旋(2024·江苏,3B)(   )
考向研析
考向1 比较归纳法掌握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例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是的( )
A.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细菌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
D.病毒可以使用合成培养基来进行培养
【变式训练1·变载体】近日,全国多地呼吸道感染高发,下表为诱发呼吸道感染“毒株”的有关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病原体 遗传物质
人偏肺病毒 RNA
肺炎支原体 DNA
人腺病毒 DNA
A.肺炎支原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B.肺炎支原体与人腺病毒的组成成分只含DNA和蛋白质
C.人偏肺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活动增强
D.以上“毒株”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变式训练2·变考法】关于几种常见病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的化学成分简单,仅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支原体无细胞壁,可能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C.结核杆菌的拟核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
D.流感病毒利用自身核糖体合成血凝素等蛋白质
考向2 借助显微镜的使用,考查实验操作能力
例2.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小,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①④⑥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②③镜头,但绝不能提升镜筒
C.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而且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一行细胞数为16个,若这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能看到4个细胞
D.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操作顺序为:转动转换器→移动装片→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光圈,若将装片右移,则乙、丙中的物像左移,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乙比丙亮
【变式训练1·变考法】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观察目标位于左上方,则可以向左上方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C.低倍镜下看清物像后换用高倍镜,再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若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细胞质实际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变式训练2·变载体】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肉细胞的示意图,则实际情况下细胞质的环流方向和细胞中叶绿体的实际位置分别是( )
A.逆时针、左下方 B.逆时针、右上方C.顺时针、左下方 D.顺时针、右上方
1.(2024·浙江·高考真题)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但不交换能量
B.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
C.细胞可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也可交换能量
D.细胞不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也不交换物质
2.(2023·海南·高考真题)衣藻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下列有关二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原核生物
B.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3.(2022·上海·高考真题)如图中甲乙为两个视野,由甲视野到乙视野必要的操作是( )
①调节亮度②转动物镜转换器③转动目镜④调节粗调节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22·辽宁·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B.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D.能以CO2作为碳源
5.(2021·浙江·高考真题)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原核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内质网,但有核糖体
B.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核仁
C.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D.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
6.(2021·湖南·高考真题)关于下列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B.酵母菌有细胞壁和核糖体,属于单细胞原核生物
C.破伤风杆菌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染色质和核糖体
长句作答类
一、教材知识链接
1.(必修1 P5)归纳法是指 。
2.(必修1 P10)科学家根据 ,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3.(必修1 P11)原核细胞内有 ,这个区域叫作拟核。
4.(必修1 P11)蓝细菌细胞内含有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 的异养生物。
5.(必修1 P1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统一性 。
二、教材深挖拓展
1. 因此,可以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细胞的生命活动都有关系: 。
3.病毒的生活离不开细胞: 。
4.细胞之所以会有统一性,是因为 。
5.细胞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
三、新情境素材速递
古生物学家推测: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的蓝细菌有些未被消化,反而能依靠原始真核生物的“生活废物”制造营养物质,逐渐进化为叶绿体。
(1)据题干信息可知,叶绿体中可能存在的细胞器是 ;叶绿体中DNA的形态为 (填“环状”或“线状”)。
(2)被吞噬而未被消化的蓝细菌为原始真核生物的线粒体提供了 。
(3)古生物学家认为线粒体也是由真核生物吞噬的某种细菌逐渐形成的,试推测该种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 ,理由是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