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13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13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题型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题型三】减数分裂的异常分析 【题型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
题型一 精子的形成过程
1.雄性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经过有丝分裂得到甲、乙两个子细胞,乙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得到丙、丁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丁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Ⅱ得到戊、己两个精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互换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乙、丙、丁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B.细胞丙、丁、戊、己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C.细胞甲、乙、戊、己中的核DNA分子数相同
D.细胞甲和乙、丙和丁、戊和己的基因型分别相同
2.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雄性动物体内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的部分过程(粗线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其上的基因)。不考虑突变,其中的初级精母细胞不可能表示为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雄蜂细胞进行假减数分裂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仅绘出细胞内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蜜蜂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雄蜂产生精细胞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精细胞具有多样性
C.雄蜂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现象
D.雄蜂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会联会配对
4.某果蝇的基因位置及染色体组成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XDXd
B.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4个生殖细胞
C.图示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3对等位基因
D.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一定能产生4种配子
5.下图表示雄果蝇(2n=8)进行减数分裂时处于四种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关系图。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①是DNA,②是染色单体,③是染色体
B.Ⅰ→Ⅱ→Ⅲ→Ⅰ→Ⅳ可表示精细胞形成过程
C.在Ⅱ、Ⅲ阶段的细胞内,都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是由于Ⅲ~Ⅳ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题型二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6.某生物(2n=20)一个细胞置于含有3H-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经两次连续分裂得到四个子细胞。已知3H-脱氧核糖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经特殊方法显色,可观察到双链都掺入3H-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区段显深色(如图中的②),仅单链掺入的显浅色(如图中的①③),未掺入的不显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两次分裂均为有丝分裂,则图中所示为该细胞的DNA进行第二次复制时的示意图
B.若四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DNA均浅色,则这两次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了一次着丝粒的分裂
C.若某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浅色,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
D.若某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深色,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条
7.某研究小组通过观察某动物睾丸细胞分裂装片,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包含一次完整的有丝分裂
B.BC段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FG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D.HI段的细胞中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8.如图表示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雄性果蝇(2n=8)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o”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箭头所示。①②③④代表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表示同源染色体联会
B.①→②过程中该细胞会形成4个四分体
C.③→④过程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③→④过程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9.某生物兴趣小组借助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细胞(2n=12)时,发现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这个细胞的细胞质即将分裂为两部分。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在细胞的赤道板位置不会出现细胞板
B.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24,则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若该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完全相同,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D.若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则子细胞可能是体细胞、极体、精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10.某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2n = 8),用荧光分子标记其一个精原细胞(DNA复制后)的基因A、a、B、b,下图为标记后精原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4个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可表示精细胞,细胞中有1个或2个荧光点
B.乙细胞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有2个或4个荧光点
C.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有3个荧光点
D.丁细胞中可能有4个四分体,细胞内有6个荧光点
题型三 减数分裂的异常分析
11.某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异常,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Y的配子。已知A/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分离异常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时未分离
B.2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时未分离
C.X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时未分离
D.2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时未分离
12.某同学在观察果蝇(2n=8)细胞染色体时,发现一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共有10条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减数第二次分裂前 X 或 Y 多复制了一次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和Y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或Y上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X或Y上的部分碱基发生了改变
13.某雄性动物(2n=20)的基因型为AaXBY,下列有关该动物体内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及结果的分析(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错误的是(  )
A.经过染色体复制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
B.若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型为aaXB,则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出现异常
C.若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型为AaY,则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出现异常
D.该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后会形成aXB、AY、aY、AXB四种精细胞
14.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睾丸发育不全,外表呈男性体征。下列有关该病的形成机制及其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能是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精子
B.可能是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卵细胞
C.可能是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卵细胞
D.可能是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精子
15.某水稻突变体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会形成异常巨型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显著增大)。若已知该现象与基因D有关,下列描述中与D基因功能最相符的是( )
A.编码联会复合体,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
B.调控分离酶活性,确保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负责调控纺锤丝牵引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D.参与染色体上着丝点与纺锤体微管结合位点的形成
题型四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16.对处于分裂过程中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某细胞中同时存在X和Y染色体,染色体均排列在细胞中央,并未发生染色体变异,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细胞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此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经分裂后产生两个精细胞
C.此细胞中X和Y染色体上没有相同基因
D.此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变
17.水稻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既发生减数分裂,又进行有丝分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B.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C.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
D.有丝分裂保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遗传的稳定性
18.体外培养的某动物体细胞(2n = 8),经诱导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若其所有染色体的所有DNA均被3H标记,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细胞连续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测得某个子细胞中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3。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及染色体数目变异。则这两次细胞分裂方式可能是( )
A.全部为有丝分裂
B.第一次为有丝分裂,第二次为减数分裂Ⅰ
C.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
D.不确定两次细胞分裂方式
19.研究发现,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染色单体之间的粘连蛋白有关。动物细胞内存在一种SGO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保护粘连蛋白不被特定水解酶破坏,结合图示分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粘连蛋白与SGO蛋白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它们合成的基因不同
B.粘连蛋白被特定水解酶水解后,染色单体分离,此过程受基因调控
C.如果阻断正在分裂的动物体细胞内SGO蛋白的合成,则图示过程会滞后进行
D.图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0.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均存在过程①
B.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都有过程③,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④过程均伴随胞质分裂,核DNA数减半
D.若受精卵含12对同源染色体,则其分裂过程能形成12个四分体
1.(2025·四川巴中·二模)下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8)精巢中处于分裂期的甲细胞和乙细胞,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着丝粒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其依次出现在细胞①→③(或①→④)的不同位置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和乙细胞中均标记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
B.甲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③位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 4n
C.乙细胞荧光点从③向④移动过程中,该细胞中可能存在 16 条染色体
D.乙细胞①→②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②阶段细胞中有 4 个四分体
2.(2025·天津蓟州·三模)下图是玉米(2n=2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①⑤代表不同的细胞。观察图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B.②④细胞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均为2:1:2
C.细胞①④⑤中染色体移向两极,均需要纺锤丝的牵引
D.若①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形成的4个花粉粒中有2个异常
3.(2025·山东烟台·三模)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MIME和SDR两种突变途径,如图所示。以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植物为例分析,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MIME突变途径会产生与亲本基因组成相同的配子
B.经MIME和SDR突变途径产生的配子中都含有两个基因组成相同的染色体组
C.该植物若发生SDR突变,自交后代产生aabb的概率为1/16
D.MIME和SDR突变途径会降低配子多样性,对生物进化和农业育种实践都不利
4.(2025·天津武清·二模)FDR指减数分裂Ⅰ时,联会后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分离进入2个子细胞,到减数分裂Ⅱ时,染色体不再分离;SDR指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两极。以上两种由于原始生殖细胞(2n)减数分裂失败而形成染色体数为2n配子的过程称为核重组,现有一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Bb,染色体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重组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若只考虑SDR,该雄性个体最多可以产生4种染色体加倍的精子
C.该个体中1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仅发生一次核重组产生精细胞种类可能为1或2种
D.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初级精母细胞中A/a、B/b是否发生基因重组
5.(2025·湖北黄冈·三模)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XBXb的生物体某个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模式图,图2表示图1过程某些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经历图1过程最终形成一个aXBXb的子细胞,则其他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有4种
B.图1的CD段对应图2的Ⅰ时期,图2的Ⅱ时期对应图1的AB、EG、HI段
C.若该细胞核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在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后,至少3个子细胞带标记
D.图1还可表示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
6.(2025·天津·二模)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减数分裂。图1表示其精原细胞进行分裂时处于a-e不同时期核DNA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2是细胞分裂的某时期的1个细胞,图中仅标明部分基因。不考虑图示以外的其它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处于e时期的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B.图2细胞发生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C.图1中精原细胞先有丝分裂后减数分裂经历的过程是c→d→e→c→d→b→c→a
D.图2细胞处于图1的d时期,其含32P的核DNA分子一定有4个
7.(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科学家在对果蝇刚毛性状进行研究时发现,基因型M+M的部分个体长出了一块扇形的野生型刚毛,其中M是决定细长刚毛的显性基因。这是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M+/M所在的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异常的有丝分裂产生的单体细胞(2n-1),因生长缓慢且不稳定,在后续有丝分裂过程中,经常会失去其它染色体而最后成为一个稳定的单倍体细胞(n),称为单倍体化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单倍体化过程可以用于检测野生型个体发生隐性突变后产生的表型类型
B.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是否正常分离是由M+/M基因控制纺锤丝的形成所决定
C.若缺失单条染色体会破坏遗传物质的平衡,据此推测单体细胞存活率比单倍体细胞更低
D.若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则产生雄配子(染色体数)种类及比例为n:(n+1):(n-1)=2:1:1
8.(2025·河南·三模)下图为某动物(2n)细胞进行分裂时某一时刻的示意图,图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B.图中处于该时期的细胞常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
C.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是1、3和2、4
D.该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可形成n个四分体
9.(以孤雌生殖为情境)某二倍体通过孤雌生殖形成二倍体子代的机制有3种:①减数MI正常,减数MI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胞质不分裂;②减数MI细胞不分裂,减数MII时每个四分体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任意2条进入1个子细胞;③配子中染色体复制1次。某个体的1号染色体所含全部基因如图所示,其中A、B、C、D为显性基因,a、b、c、d为隐性基因。该个体通过孤雌生殖形成了某个二倍体子代,该子代体细胞中2条1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总数多于隐性基因总数。已知发育为该子代的细胞在四分体时期,1号染色体仅2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1次互换并引起了基因重组。不考虑突变,形成该子代的所有可能机制为(  )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10.(2025·江西萍乡·三模)某同学分析基因型为BbXRXr的蝗虫卵巢中的细胞分裂。不考虑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一定不会发生B/b分离和R/r分离
B.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则细胞一定已完成减数分裂
C.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的核DNA数目与染色单体数目相等
D.若细胞发生了连续两次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可能减半或不变
1.(2025·云南·高考真题)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为GgFf,等位基因G/g和F/f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细胞分裂示意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B.C. D.
2.(2025·甘肃·高考真题)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有一对长染色体和一对短染色体。A/a和B/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关于该动物的细胞分裂(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①、②、③和④代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最终形成Ab、aB、AB和ab四种配子
B.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图⑤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进而产生图①和②两种子细胞
C.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形成图⑥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进而产生图③和④两种子细胞
D.图⑦代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产生的子代细胞在遗传信息上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
3.(2025·北京·高考真题)用于啤酒生产的酿酒酵母是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囊孢子都是单倍体
B.营养细胞均无同源染色体
C.芽殖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
D.酿酒酵母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
4.(2025·江苏·高考真题)图示二倍体植物形成2n异常配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中发生过染色体交叉互换
B.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C.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2n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的
5.(2025·安徽·高考真题)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一部分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片段互换,产生了4种精细胞,如图所示。若该动物产生的精细胞中,精细胞2、3所占的比例均为4%,则减数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的比例是( )
A.2% B.4% C.8% D.16%
6.(2024·广西·高考真题)水稻(2N=24)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发现水稻S1和S2基因与花粉正常发育相关。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和双突变型(S1和S2基因突变)的花粉母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得到如图的减数分裂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e)中出现明显的染色体,可知该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后期
B.水稻的1个花粉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子代细胞
C.野生型水稻减数分裂Ⅰ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含有6条染色体
D.S1和S2基因可通过控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进而影响花粉发育
7.(2024·福建·高考真题)杂合二倍体紫贻贝的快速育种过程中,用遗传物质失活的精子激发卵子发育,并通过一定途径实现卵子发育成二倍体。常用的途径是:①抑制第一极体形成;②抑制第二极体形成;③抑制第一次卵裂。不考虑基因突变和其他情况的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②途径获得的二倍体一定是纯合子
B.③途径获得的二倍体一定是纯合子
C.①途径和②途径获得的二倍体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D.②途径和③途径获得的二倍体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8.(2024·福建·高考真题)Bax蛋白和Bak蛋白在T淋巴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特定作用。为探究相关机制,科研人员分别用凋亡诱导试剂a和b处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计算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淋巴细胞数量异常会影响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试剂a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效果优于试剂b
C.试剂a依赖Bax蛋白和Bak蛋白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
D.Bax蛋白和Bak蛋白协同参与试剂b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
9.(2024·贵州·高考真题)人类的双眼皮基因对单眼皮基因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一个色觉正常的单眼皮女性(甲),其父亲是色盲: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男性(乙),其母亲是单眼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一个卵原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两个色盲基因
B.乙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含四个单眼皮基因
C.甲含有色盲基因并且一定是来源于她的父亲
D.甲、乙婚配生出单眼皮色觉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4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讲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题型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题型三】减数分裂的异常分析 【题型四】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
题型一 精子的形成过程
1.雄性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经过有丝分裂得到甲、乙两个子细胞,乙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得到丙、丁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丁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Ⅱ得到戊、己两个精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互换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乙、丙、丁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B.细胞丙、丁、戊、己中的染色体组数相同
C.细胞甲、乙、戊、己中的核DNA分子数相同
D.细胞甲和乙、丙和丁、戊和己的基因型分别相同
【答案】B
【解析】A 、甲、乙染色体数是8条,丙、丁的染色体数是4条,A错误;
B、丙、丁、戊、己都为1个染色体组,B正确;
C、甲、乙的核DNA分子数是8个,戊、己的核DNA分子数是4个,C错误;
甲和乙、戊和己的基因型相同,丙和丁的基因型不同,分别为AAXBXB和aaYY,或AAYY和aaXBXB,D错误。
故选B。
2.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雄性动物体内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的部分过程(粗线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其上的基因)。不考虑突变,其中的初级精母细胞不可能表示为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已知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产生了AB、Ab、aB、ab四种精子。分析图像可得:①细胞分裂后,形成AaBb、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移向细胞的两极,进而可产生AB、Ab、aB、ab类型精子。②细胞分裂后,形成AaBB、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移向细胞的两极,进而可产生AB、Ab、aB、ab类型精子,符合要求。③细胞分裂后,形成AABb、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移向细胞的两极,进而产生AB、Ab、aB、ab类型精子。④细胞分裂后,形成AAbb、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移向细胞的两极,进而可产生Ab、aB类型精子。所以初级精母细胞可以是①或②或③,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3.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雄蜂细胞进行假减数分裂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仅绘出细胞内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蜜蜂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B.雄蜂产生精细胞时,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精细胞具有多样性
C.雄蜂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现象
D.雄蜂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会联会配对
【答案】A
【解析】A、雄蜂精子形成中,减数分裂Ⅰ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
B、雄蜂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错误;
C、雄蜂减数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C错误;
D、雄蜂无同源染色体,不会联会,D错误。
故选A。
4.某果蝇的基因位置及染色体组成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XDXd
B.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4个生殖细胞
C.图示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3对等位基因
D.该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一定能产生4种配子
【答案】B
【解析】A、观察可知,该果蝇细胞中基因组成AabbXDYd,A错误;
B、 由图可得,该果蝇是雄性,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产生4个生殖细胞(精细胞),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和2对等位基因,1对相同基因,C错误;
D、该果蝇是雄性,原始生殖细胞即精原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时,一般只能产生2种配子,D错误。
5.下图表示雄果蝇(2n=8)进行减数分裂时处于四种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关系图。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①是DNA,②是染色单体,③是染色体
B.Ⅰ→Ⅱ→Ⅲ→Ⅰ→Ⅳ可表示精细胞形成过程
C.在Ⅱ、Ⅲ阶段的细胞内,都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是由于Ⅲ~Ⅳ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②有的时期有,有的时期无,表示染色单体,③可以是①的2倍,因此③是核DNA,①是染色体,A错误;
B、 Ⅰ中染色体数和DNA数都为8,且无染色单体,可以表示精原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16,染色单体数为16,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Ⅲ中染色体数为4,DNA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8,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为4,DNA数为4,无染色单体,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生殖细胞,所以Ⅰ→Ⅱ→Ⅲ→Ⅳ可表示精细胞形成过程,B正确;
C、Ⅱ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但该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可能含有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如果含有Y染色体,只含有一条,但该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不是Ⅲ~Ⅳ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
题型二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6.某生物(2n=20)一个细胞置于含有3H-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经两次连续分裂得到四个子细胞。已知3H-脱氧核糖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经特殊方法显色,可观察到双链都掺入3H-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区段显深色(如图中的②),仅单链掺入的显浅色(如图中的①③),未掺入的不显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两次分裂均为有丝分裂,则图中所示为该细胞的DNA进行第二次复制时的示意图
B.若四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DNA均浅色,则这两次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了一次着丝粒的分裂
C.若某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浅色,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
D.若某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深色,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条
【答案】C
【解析】A、若两次分裂均为有丝分裂,第一次DNA复制,原始DNA的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新合成的链掺入3H,因此每条DNA双链中一条是原始链(未标记),一条是新链(标记),显色为浅色;第二次DNA复制:上述DNA的两条链分开,各自作为模板。原始链 (未标记)作为模板合成的新链会标记,而之前标记的链作为模板合成的新链也会标记。因此由原始链作为模板的DNA双链: 一条未标记,一条标记(浅色),由标记链作为模板的DNA双链,两条都标记(深色),图中显示①③为浅色,②为深色, 这与第二次复制后的情况一致,A正确;
B、如果四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DNA均浅色,说明所有DNA都是单链标记(浅色),没有双链标记(深色),这意味着在两次分裂中,只有一次DNA复制时掺入了3H,即该过程可能是进行减数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两次,仅发生了一次着丝粒的分裂,B正确;
C、若某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浅色,说明这些DNA都是单链标记,如果这是经过一次分裂后的子细胞,如果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条,如果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C错误;
D、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均为深色,说明这些DNA是双链标记,双链标记的DNA出现在第二次DNA复制时由标记链作为模板合成的DNA,由于染色体未分离 (如未发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则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条,D正确。
7.某研究小组通过观察某动物睾丸细胞分裂装片,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包含一次完整的有丝分裂
B.BC段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FG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D.HI段的细胞中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A、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图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Ⅰ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Ⅱ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则图示过程表示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A正确;
B、图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BC段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图中FGHI属于减数分裂,经过GH,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故FG段表示减数分裂Ⅰ,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C正确;
D、HI段表示减数分裂Ⅱ,在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存在姐妹染色单体,而减数分裂Ⅱ后期、末期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8.如图表示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雄性果蝇(2n=8)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o”表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它们的移动路径如箭头所示。①②③④代表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表示同源染色体联会
B.①→②过程中该细胞会形成4个四分体
C.③→④过程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③→④过程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A、观察题图可知,①→②过程中,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相互靠近,这表示同源染色体联会,A正确;
B、雄性果蝇2n=8,即有4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①→②过程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该细胞会形成4个四分体,B正确;
CD、③→④过程中,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还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错误,D正确。
故选C。
9.某生物兴趣小组借助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细胞(2n=12)时,发现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这个细胞的细胞质即将分裂为两部分。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细胞属于动物细胞,在细胞的赤道板位置不会出现细胞板
B.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24,则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若该细胞移向两极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完全相同,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D.若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则子细胞可能是体细胞、极体、精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A、动物细胞分裂不会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细胞壁的结构,A 正确;
B、若该细胞染色单体的数目为24,说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单体,而细胞又处于分裂末期,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正确;
C、移向两极染色体形态、数目完全相同,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C 错误;
D、细胞质均等分裂,若为有丝分裂,子细胞是体细胞;若为减数分裂,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 正确。
故选C。
10.某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2n = 8),用荧光分子标记其一个精原细胞(DNA复制后)的基因A、a、B、b,下图为标记后精原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4个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可表示精细胞,细胞中有1个或2个荧光点
B.乙细胞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有2个或4个荧光点
C.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有3个荧光点
D.丁细胞中可能有4个四分体,细胞内有6个荧光点
【答案】C
【解析】A、甲细胞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均为4,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所以甲可表示精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Y、AXB、aY、aXB,所以细胞中有1个或2个荧光点,A正确;
B、乙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核DNA数为8,所以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基因型可能为AAYY、AAXBXB、aaYY、aaXBXB,细胞中可能含有2个或4个荧光点,B正确;
C、丙细胞染色体数为8,核DNA分子数为8,图为标记后精原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4个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只能为减数分裂Ⅱ的后期,不能表示体细胞,所以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细胞中可能含有2个或4个荧光点,C错误;
D、丁细胞染色体数是8,核DNA数是16,可表示减数分裂Ⅰ的前期或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基因型为AAaaXBXBYY,所以可能有4个四分体,6个荧光点,D正确。
故选C。
题型三 减数分裂的异常分析
11.某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异常,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Y的配子。已知A/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分离异常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时未分离
B.2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时未分离
C.X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时未分离
D.2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时未分离
【答案】B
【解析】A、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时未分离:若性染色体在减数Ⅰ未分离,配子中性染色体应为X Y或缺失,但该配子仅含Y,说明性染色体在减数Ⅰ正常分离,A错误;
B、2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时未分离:Aa个体在减数Ⅰ时A和a分离。若减数Ⅱ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会导致一个配子含aa,另一配子无a。该配子含aa,符合减数Ⅱ异常,B正确;
C、X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时未分离:配子中性染色体为Y,未涉及X染色体,X未分离与此无关,C错误;
D、2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时未分离:若减数Ⅰ未分离,配子中应含AA或 aa,但另一配子需含对应缺失,但题干未提及其他异常配子,且该配子仅含aa,更可能为减数Ⅱ异常,D错误。
故选B。
12.某同学在观察果蝇(2n=8)细胞染色体时,发现一个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共有10条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减数第二次分裂前 X 或 Y 多复制了一次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和Y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或Y上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X或Y上的部分碱基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没有进行复制,A错误;
B、若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和Y未分离,则次级精母细胞中会出现X、Y和3条常染色体共5种形态的情况,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Y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2条X和2条Y,加上3对常染色体(各2条),总数为10条,B正确;
C、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或Y的染色单体未分离,会导致某一极染色体数目异常,但总染色体数仍为8条,且染色体形态也只有4种,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X或Y上的部分碱基发生了改变,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但不影响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B。
13.某雄性动物(2n=20)的基因型为AaXBY,下列有关该动物体内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及结果的分析(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错误的是(  )
A.经过染色体复制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
B.若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型为aaXB,则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出现异常
C.若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型为AaY,则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出现异常
D.该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后会形成aXB、AY、aY、AXB四种精细胞
【答案】D
【解析】A、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染色体已完成复制,但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同源染色体对数仍为10对,A正确;
B、精子基因型为aaXB,说明基因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属于减数分裂Ⅱ异常,B正确;
C、精子基因型为AaY,Aa为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应在减数分裂Ⅰ分离,产生该精子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属于减数分裂Ⅰ异常,C正确;
D、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互换,该精原细胞正常减数分裂时,只能形成2种配子(AXB、aY或AY、aXB),D错误。
故选D。
14.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睾丸发育不全,外表呈男性体征。下列有关该病的形成机制及其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能是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精子
B.可能是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卵细胞
C.可能是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卵细胞
D.可能是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异常的精子
【答案】D
【解析】A、父亲在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XY)未分离,会形成XY型精子,与正常卵子(X)结合可产生XXY个体,A正确;
B、母亲在减数分裂Ⅰ时,若同源染色体(XX)未分离,会形成XX型卵细胞,与正常精子(Y)结合可产生XXY个体,B正确;
C、母亲在减数分裂Ⅱ时,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会形成XX型卵细胞,与正常精子(Y)结合可产生XXY个体,C正确;
D、父亲在减数分裂Ⅱ时,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分裂Ⅱ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的情况,D错误。
故选D。
15.某水稻突变体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会形成异常巨型染色体(比普通染色体显著增大)。若已知该现象与基因D有关,下列描述中与D基因功能最相符的是( )
A.编码联会复合体,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
B.调控分离酶活性,确保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负责调控纺锤丝牵引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D.参与染色体上着丝点与纺锤体微管结合位点的形成
【答案】B
【解析】A、编码联会复合体,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过程,与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无关,A不符合题意;
B、调控分离酶活性,确保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为突变体出现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现象,若基因 D 调控分离酶活性,当基因 D 异常时,就可能导致分离酶活性异常,从而使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正常分离,B符合题意;
C 、负责调控纺锤丝牵引同源染色体向两极移动。该过程涉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不符合题意;
D、着丝点与纺锤体微管结合主要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并非直接影响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题型四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16.对处于分裂过程中的细胞进行研究发现,某细胞中同时存在X和Y染色体,染色体均排列在细胞中央,并未发生染色体变异,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细胞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此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经分裂后产生两个精细胞
C.此细胞中X和Y染色体上没有相同基因
D.此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变
【答案】A
【解析】A、初级精母细胞含 X、Y 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该细胞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A 正确;
B、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Y 染色体不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细胞中,B 错误;
C、X、Y 染色体有同源区段,可能存在相同基因,C 错误;
D、若为减数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若为有丝分裂,则染色体数目不变,D 错误。
故选A。
17.水稻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既发生减数分裂,又进行有丝分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Ⅱ
B.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C.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
D.有丝分裂保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A、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阶段,而减数分裂Ⅱ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无法联会,A错误;
B、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B正确;
C、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为分裂期提供双倍DNA含量,C正确;
D、有丝分裂通过染色体均等分配,维持亲代与子代细胞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18.体外培养的某动物体细胞(2n = 8),经诱导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若其所有染色体的所有DNA均被3H标记,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细胞连续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测得某个子细胞中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3。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及染色体数目变异。则这两次细胞分裂方式可能是( )
A.全部为有丝分裂
B.第一次为有丝分裂,第二次为减数分裂Ⅰ
C.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
D.不确定两次细胞分裂方式
【答案】A
【解析】A、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有一条链被 H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其中一条染色单体的DNA有一条链被 H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两条链都不含 H。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随机移向两极,所以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是0 - 8条都有可能,有可能出现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3条的子细胞,A正确;
B、 若第一次为有丝分裂,第二次为减数分裂Ⅰ。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每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有一条链被 H标记。进行减数分裂Ⅰ时,DNA不复制,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染色体是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每个子细胞中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目应该是偶数(因为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且每条染色体都有标记),不可能是3条,B错误;
C、若进行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复制一次,且是半保留复制,经过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目应该是4条(体细胞2n = 8,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且每条染色体都有标记),不可能是3条,C错误;
D、由前面分析可知,A选项情况是可能的,并非不确定,D错误。
故选A。
19.研究发现,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与染色单体之间的粘连蛋白有关。动物细胞内存在一种SGO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保护粘连蛋白不被特定水解酶破坏,结合图示分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粘连蛋白与SGO蛋白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它们合成的基因不同
B.粘连蛋白被特定水解酶水解后,染色单体分离,此过程受基因调控
C.如果阻断正在分裂的动物体细胞内SGO蛋白的合成,则图示过程会滞后进行
D.图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A、蛋白质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不同(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 ),故A选项正确;
B、粘连蛋白被特定水解酶水解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这一过程是细胞分裂程序的一部分,受基因调控(如水解酶的合成、激活受基因控制 ),故B选项正确;
C、SGO 蛋白保护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若阻断 SGO 蛋白合成,粘连蛋白会提前被水解,导致染色单体分离提前,图示过程(染色单体保持连接的阶段 )会提前终止,而非滞后 ,故C选项错误;
D、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配子染色体 ),图示染色体行为(染色单体分离前的连接与分离 )对应这两个时期,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20.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均存在过程①
B.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都有过程③,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④过程均伴随胞质分裂,核DNA数减半
D.若受精卵含12对同源染色体,则其分裂过程能形成12个四分体
【答案】C
【解析】A、①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过程①,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无染色体的复制,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分裂Ⅱ后期③过程着丝粒断裂,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④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Ⅱ末期,可导致核DNA数减半,C正确;
D、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不形成四分体,D错误。
1.(2025·四川巴中·二模)下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8)精巢中处于分裂期的甲细胞和乙细胞,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着丝粒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其依次出现在细胞①→③(或①→④)的不同位置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和乙细胞中均标记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
B.甲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③位置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 4n
C.乙细胞荧光点从③向④移动过程中,该细胞中可能存在 16 条染色体
D.乙细胞①→②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②阶段细胞中有 4 个四分体
【答案】D
【解析】A、图乙① - ②阶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而推测乙中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图甲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甲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甲细胞① - ③过程可能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是有丝分裂则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4n,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则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2n,B错误;
C、荧光点从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向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动过程中,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但没有发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仍等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即该细胞中可能存在8条染色体,C错误;
D、分析图可知,图示① - ②阶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而推测这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推之②阶段细胞中有4个四分体,D正确。
故选D。
2.(2025·天津蓟州·三模)下图是玉米(2n=2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①⑤代表不同的细胞。观察图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B.②④细胞中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均为2:1:2
C.细胞①④⑤中染色体移向两极,均需要纺锤丝的牵引
D.若①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形成的4个花粉粒中有2个异常
【答案】C
【解析】A、细胞②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分成两个细胞,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细胞④着丝粒分裂,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相同,无染色单体,B错误;
C、纺锤丝与细胞分裂有关,细胞①④⑤中染色体移向两极,均需要纺锤丝的牵引,C正确;
D、细胞①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①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形成的4个花粉均异常,D错误。
故选C。
3.(2025·山东烟台·三模)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MIME和SDR两种突变途径,如图所示。以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植物为例分析,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MIME突变途径会产生与亲本基因组成相同的配子
B.经MIME和SDR突变途径产生的配子中都含有两个基因组成相同的染色体组
C.该植物若发生SDR突变,自交后代产生aabb的概率为1/16
D.MIME和SDR突变途径会降低配子多样性,对生物进化和农业育种实践都不利
【答案】A
【解析】A、经MIME突变,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姐妹染色单体直接分开,相当于有丝分裂,所以形成的配子与亲本基因组成相同,A正确;
B、AaBb的植株,经过MIME产生配子基因型是AaBb,两个染色体组的基因型不同,经SDR突变途径产生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
C、该植物若发生SDR突变,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ABB、AAbb、aaBB或aabb,如果自交还涉及配子融合,所以不会产生aabb的植株,C错误;
D、MIME会增加配子多样性,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但对于农业育种实践都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A。
4.(2025·天津武清·二模)FDR指减数分裂Ⅰ时,联会后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分离进入2个子细胞,到减数分裂Ⅱ时,染色体不再分离;SDR指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移向两极。以上两种由于原始生殖细胞(2n)减数分裂失败而形成染色体数为2n配子的过程称为核重组,现有一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Bb,染色体如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重组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若只考虑SDR,该雄性个体最多可以产生4种染色体加倍的精子
C.该个体中1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仅发生一次核重组产生精细胞种类可能为1或2种
D.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初级精母细胞中A/a、B/b是否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A 、核重组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题干中“核重组”指FDR和SDR导致的减数分裂失败,本质是染色体数目变异(配子染色体数为2n,异常于正常配子的n)。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A和B连锁在一条染色体,a和b连锁在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 正常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含AABB(复制后),另一个含aabb(复制后)。 若只考虑SDR(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AABB型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AABB型配子(实际因未分离,可视为一个加倍配子),aabb型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两个aabb型配子。 由于两对基因连锁且无交叉互换,最多只能产生2种染色体加倍的精子(AABB和aabb),而非4种,B错误;
C、若发生FDR(减数分裂Ⅰ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分离,两个子细胞均含同源染色体(如AaBb),减数分裂Ⅱ不再分离,最终产生的精细胞均为AaBb(1种)。 若发生SDR(减数分裂Ⅱ异常):减数分裂Ⅰ正常产生AABB和aabb型次级精母细胞,若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发生SDR(产生AABB或aabb),另一个正常分裂(产生AB或ab),则精细胞种类为2种(如AABB和ab,或aabb和Ab)。 因此仅发生一次核重组时,精细胞种类可能为1或2种,C正确;
D、基因重组(如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无法直接检测基因层面的重组,D正确。
故选B。
5.(2025·湖北黄冈·三模)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XBXb的生物体某个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某种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模式图,图2表示图1过程某些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经历图1过程最终形成一个aXBXb的子细胞,则其他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有4种
B.图1的CD段对应图2的Ⅰ时期,图2的Ⅱ时期对应图1的AB、EG、HI段
C.若该细胞核DNA双链均被32P标记,在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后,至少3个子细胞带标记
D.图1还可表示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
【答案】A
【解析】A、该细胞经历图1过程,即先进行有丝分裂产生2个卵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8个子细胞,则与aXBXb来自同一个卵原细胞的另外三个细胞可能为aXBXb 、A、A ,该卵原细胞的子细胞有2种。另一个卵原细胞正常分裂,则子细胞为2个AXB和2个aXb(或2个AXb和2个aXB),也是2种。所以该细胞经历图1过程最终形成一个aXBXb的子细胞,则其他的子细胞基因型可能有4种,A正确;
B、图1中的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2中的Ⅰ(无染色单体,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的2倍),图2的Ⅱ时期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对应图1的AB中后一段(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FG中后一段(G2期、减数第一次分裂),HI前半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是2,含染色单体,与图2中的Ⅱ不对应,HI后半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是4,无染色单体,与图2中的Ⅱ也不对应,B错误;
C、该细胞核的DNA初始状态为双链均被标记,由题干信息可知,细胞经过了1次有丝分裂和1次减数分裂,则4个子细胞中至少2个被标记,C错误;
D、图1呈现的是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是0,若表示染色体组,数量变化应该是2→4→2(有丝分裂)→1→2→1(减数分裂),因此图1不能表示染色体组数的变化,D错误。
6.(2025·天津·二模)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减数分裂。图1表示其精原细胞进行分裂时处于a-e不同时期核DNA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2是细胞分裂的某时期的1个细胞,图中仅标明部分基因。不考虑图示以外的其它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处于e时期的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B.图2细胞发生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C.图1中精原细胞先有丝分裂后减数分裂经历的过程是c→d→e→c→d→b→c→a
D.图2细胞处于图1的d时期,其含32P的核DNA分子一定有4个
【答案】C
【解析】A、已知该动物是二倍体,e细胞含有4n条染色体,4n个核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期含有四个染色体组,A错误;
B、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说明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基因位置可判断,细胞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而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
C、a细胞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均为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b染色体数为n,核DNA数为2n,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均为2n,可能是G1、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为4n,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e染色体数为4n,核DNA数为4n,说明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故图1中精原细胞先有丝分裂后减数分裂经历的过程是c→d→e→c→d→b→c→a,C正确;
D、图2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2n,核DNA数为4n,处于图1的d时期,精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有4个DNA分子含有32P,但由于发生了易位,因此可能会有5个核DNA含有32P,D错误。
7.(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科学家在对果蝇刚毛性状进行研究时发现,基因型M+M的部分个体长出了一块扇形的野生型刚毛,其中M是决定细长刚毛的显性基因。这是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M+/M所在的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异常的有丝分裂产生的单体细胞(2n-1),因生长缓慢且不稳定,在后续有丝分裂过程中,经常会失去其它染色体而最后成为一个稳定的单倍体细胞(n),称为单倍体化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单倍体化过程可以用于检测野生型个体发生隐性突变后产生的表型类型
B.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是否正常分离是由M+/M基因控制纺锤丝的形成所决定
C.若缺失单条染色体会破坏遗传物质的平衡,据此推测单体细胞存活率比单倍体细胞更低
D.若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则产生雄配子(染色体数)种类及比例为n:(n+1):(n-1)=2:1:1
【答案】B
【解析】A、单倍体化后个体只有一套染色体,任何隐性突变均可直接表现出来,因而单倍体化可以用于检测野生型个体发生隐性突变后产生的性状类型,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并非由M与M+这对等位基因决定,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
C、若缺失单条染色体会破坏遗传物质的平衡,据此推测单体细胞存活率比单倍体细胞(有一整套染色体)更低,C正确;
D、如果图示过程在减数分裂Ⅱ中只是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则产生雄配子(染色体数)种类及比例为n:(n+1):(n-1)=2:1:1,D正确。
8.(2025·河南·三模)下图为某动物(2n)细胞进行分裂时某一时刻的示意图,图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
B.图中处于该时期的细胞常发生染色体片段互换
C.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是1、3和2、4
D.该动物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可形成n个四分体
【答案】B
【解析】A、图中显示同源染色体分离,且为不均等分裂的初级卵母细胞,A正确;
B、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时期)确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但是图中为减Ⅰ的后期,B错误;
C、图中为减Ⅰ的后期,4条染色体,如1与3、2与4,存在两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该动物为2n,减数分裂Ⅰ前期应形成n个四分体(因每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D正确。
9.(以孤雌生殖为情境)某二倍体通过孤雌生殖形成二倍体子代的机制有3种:①减数MI正常,减数MI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胞质不分裂;②减数MI细胞不分裂,减数MII时每个四分体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任意2条进入1个子细胞;③配子中染色体复制1次。某个体的1号染色体所含全部基因如图所示,其中A、B、C、D为显性基因,a、b、c、d为隐性基因。该个体通过孤雌生殖形成了某个二倍体子代,该子代体细胞中2条1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总数多于隐性基因总数。已知发育为该子代的细胞在四分体时期,1号染色体仅2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1次互换并引起了基因重组。不考虑突变,形成该子代的所有可能机制为(  )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①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不分裂,该子代的细胞在四分体时,1号染色体仅2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1次互换并引起了基因重组,仅考虑A/a和B/b,若互换部分恰巧包括A、a或B、b基因,则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不分裂,可形成含A、B、B、a的体细胞,则会出现三个A基因和一个a基因,①符合题意;
②减数分裂Ⅰ细胞不分裂,减数分裂Ⅱ时每个四分体形成的4条染色体中任意2条进入1个子细胞,发生互换后,一条1号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可能有A、A、B、b,这两条染色单体进入一个细胞,则该细胞内有三个A基因和一个a基因,②符合题意;
③若该细胞为配子中染色体复制1次获得的,发生一次互换后可能产生ABCd的类型,显性基因总数多于隐性基因总数,③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5·江西萍乡·三模)某同学分析基因型为BbXRXr的蝗虫卵巢中的细胞分裂。不考虑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一定不会发生B/b分离和R/r分离
B.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则细胞一定已完成减数分裂
C.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的核DNA数目与染色单体数目相等
D.若细胞发生了连续两次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可能减半或不变
【答案】D
【解析】A、若含有基因B和b的同源染色体以及含基因R和r的两条X染色体发生了互换,在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可出现B/b分离和R/r分离,A错误:
B、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Ⅰ,可处于减数分裂Ⅱ前中期或者完成了减数分裂Ⅱ,B错误;
C、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已分裂完成,不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
D、细胞发生了连续两次分裂,可能是一次完整的减数分裂或者两次有丝分裂,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可能减半或者不变,D正确。
1.(2025·云南·高考真题)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为GgFf,等位基因G/g和F/f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细胞分裂示意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B.C. D.
【答案】B
【解析】A、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可判断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其上的基因相同,但由于该动物基因型为GgFf,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可出现图中的情况,A不符合题意;
B、该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染色体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由于该动物基因型为GgFf,同源染色体上应该含有G和g、F和f这两对等位基因,而不是G和G、f和f,所以不可能出现图中的情况,B符合题意;
CD、该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染色体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G与g、F与f分离,G与F或f组合,CD不符合题意。
2.(2025·甘肃·高考真题)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有一对长染色体和一对短染色体。A/a和B/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关于该动物的细胞分裂(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①、②、③和④代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最终形成Ab、aB、AB和ab四种配子
B.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图⑤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进而产生图①和②两种子细胞
C.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形成图⑥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进而产生图③和④两种子细胞
D.图⑦代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产生的子代细胞在遗传信息上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A、对于图①、②、③和④,观察染色体形态,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但该动物为雄性(从图⑤、⑥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经过减数分裂Ⅱ产生的是精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Ab、aB、AB和ab四种精细胞(不考虑突变),A正确;
B、观察图⑤,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均等分裂,这是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雄性),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图①和②符合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情况,所以能产生图①和②两种子细胞,B正确;
C、观察图⑥,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形成图⑥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到达减数分裂Ⅱ后期时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基因A和B,另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基因a和B,另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基因A和b,另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基因a和b,不符合图③和④,C错误;
D、分析图⑦,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这代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在遗传信息上与亲代细胞保持一致,D正确。
3.(2025·北京·高考真题)用于啤酒生产的酿酒酵母是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子囊孢子都是单倍体
B.营养细胞均无同源染色体
C.芽殖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减半
D.酿酒酵母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B
【解析】A、子囊孢子是酿酒酵母在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孢子,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单倍体的细胞,因此子囊孢子是单倍体,A正确;
B、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包括单倍体(n)和二倍体(2n)阶段,单倍体营养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二倍体营养细胞(由细胞核融合形成)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芽殖是酿酒酵母的无性繁殖方式,属于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结果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
D、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芽殖,属于有丝分裂)和有性繁殖(减数分裂形成子囊孢子),D正确。
4.(2025·江苏·高考真题)图示二倍体植物形成2n异常配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中发生过染色体交叉互换
B.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C.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2n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产生的
【答案】D
【解析】A、观察,从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颜色可知,发生过染色体交叉互换,A正确;
B、乙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的子细胞,此时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所以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丙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形态、大小相同的两组,所以丙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从图中看到,2n 配子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没有分开导致,D错误。
5.(2025·安徽·高考真题)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一部分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片段互换,产生了4种精细胞,如图所示。若该动物产生的精细胞中,精细胞2、3所占的比例均为4%,则减数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的比例是( )
A.2% B.4% C.8% D.16%
【答案】D
【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条染色单体。对于单个细胞来说,当其中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一次交换后,这4条染色单体最终会分离到4个精细胞中。对于任何一个发生了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而言,它产生的后代精细胞中,重组型的比例是 2/4 = 50%。不发生交换的细胞,其后代中重组型配子的比例是 0%。题中给出的“精细胞2占4%,精细胞3占4%”是在所有产生的精细胞(包括由发生交换的细胞产生的和由未发生交换的细胞产生的)中的总比例。因此,重组型配子(精细胞2 + 精细胞3)在总配子中所占的总比例为: 总重组比例 = 4% + 4% = 8%。设发生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的比例为X。于是我们可以建立等式: (发生交换的细胞比例) × (这些细胞产生重组配子的比例) = (总的重组配子比例) ,即:X * 50% = 8%。解得X=16%。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的比例是16%,D正确。
6.(2024·广西·高考真题)水稻(2N=24)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发现水稻S1和S2基因与花粉正常发育相关。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和双突变型(S1和S2基因突变)的花粉母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得到如图的减数分裂Ⅰ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e)中出现明显的染色体,可知该时期是减数分裂Ⅰ后期
B.水稻的1个花粉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子代细胞
C.野生型水稻减数分裂Ⅰ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含有6条染色体
D.S1和S2基因可通过控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进而影响花粉发育
【答案】D
【解析】A、图e中双突变型花粉母细胞没有出现明显的染色体,不是减数分裂Ⅰ后期,A错误;
B、水稻一个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代细胞,B错误;
C、水稻染色体数目为2N=24,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子代细胞含有12条染色体,C错误;
D、从图汇总看出双突变型花粉发育异常,而减数分裂Ⅰ主要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所以S1和S2基因可通过控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进而影响花粉发育 ,D正确。
7.(2024·福建·高考真题)杂合二倍体紫贻贝的快速育种过程中,用遗传物质失活的精子激发卵子发育,并通过一定途径实现卵子发育成二倍体。常用的途径是:①抑制第一极体形成;②抑制第二极体形成;③抑制第一次卵裂。不考虑基因突变和其他情况的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②途径获得的二倍体一定是纯合子
B.③途径获得的二倍体一定是纯合子
C.①途径和②途径获得的二倍体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D.②途径和③途径获得的二倍体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A、设该杂合二倍体基因型是Aa,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②抑制第二极体形成,可能会形成Aa的杂合类型,A错误;
B、经减数分裂完成后卵细胞只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A或a),卵裂过程进行的时有丝分裂,该基因复制后加倍,不考虑基因突变和其他情况的染色体变异,③抑制第一次卵裂,一定会形成AA或aa类型的纯合子,B正确;
C、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互换和自由组合等现象,①抑制第一极体形成,②抑制第二极体形成,导致最终产生的二倍体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C错误;
D、②抑制第二极体形成之前可能发生互换等现象,③抑制第一次卵裂进行有丝分裂,一定产生纯合子,②途径和③途径获得的二倍体基因组成不一定相同,D错误。
8.(2024·福建·高考真题)Bax蛋白和Bak蛋白在T淋巴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特定作用。为探究相关机制,科研人员分别用凋亡诱导试剂a和b处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计算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淋巴细胞数量异常会影响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试剂a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效果优于试剂b
C.试剂a依赖Bax蛋白和Bak蛋白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
D.Bax蛋白和Bak蛋白协同参与试剂b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A、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故T淋巴细胞数量异常会影响机体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凋亡诱导试剂a处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后T淋巴细胞存活率一样且均低于凋亡诱导试剂b处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后T淋巴细胞存活率,由此可知,试剂a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效果优于试剂b,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凋亡诱导试剂a处理不同基因型的T淋巴细胞后T淋巴细胞存活率一样,由此可知,试剂a诱导T淋巴细胞的凋亡不需要依赖Bax蛋白和Bak蛋白,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凋亡诱导试剂b处理同时含有Bax基因和Bak基因的T淋巴细胞后T淋巴细胞存活率最低,由此可知,Bax蛋白和Bak蛋白协同参与试剂b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D正确。
9.(2024·贵州·高考真题)人类的双眼皮基因对单眼皮基因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一个色觉正常的单眼皮女性(甲),其父亲是色盲: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男性(乙),其母亲是单眼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一个卵原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含有两个色盲基因
B.乙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Ⅰ中期含四个单眼皮基因
C.甲含有色盲基因并且一定是来源于她的父亲
D.甲、乙婚配生出单眼皮色觉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A、假设人类的双眼皮基因对单眼皮基因用A、a表示,A表示双眼皮,B、b表示红绿色盲,一个色觉正常的单眼皮女性(甲),其父亲是色盲,则该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一个色觉正常的双眼皮男性(乙),其母亲是单眼皮,乙的基因型为AaXBY,甲的卵原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DNA进行了复制,有2个b,A正确;
B、乙的基因型为AaXBY,减数分裂前,DNA进行复制,减数分裂Ⅰ中期含2个单眼皮基因,B错误;
C、甲不患红绿色盲,一定有一个B,其父亲患红绿色盲,有b基因,遗传给甲,所以甲的基因型为aaXBXb,甲含有色盲基因并且一定是来源于她的父亲,C正确;
D、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乙的基因型为AaXBY,甲、乙婚配生出单眼皮色觉正常女儿的概率为1/2×1/2=1/4,D正确。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