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16讲 自由组合定律(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16讲 自由组合定律(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6讲 自由组合定律
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题型二】亲子代的基因型的互推 【题型三】自由组合中的特殊分离比 【题型四】累加效应 【题型五】致死问题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
题型一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1.某种牛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无角)对h(有角)完全显性。体表斑块颜色由另一对独立的常染色体基因(M褐色/m红色)控制,杂合态时公牛呈现褐斑,母牛呈现红斑。在下图的杂交实验中,亲本公牛的基因型是(  )
A.HhMm B.HHMm C.HhMM D.HHMM
2.某植物花色(A 紫花 /a 白花)和茎形(B 圆形茎 /b 扁形茎)由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控制。以 AaBb 为父本与 aabb 母本测交,已知 Ab 雄配子 50% 不育,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关于测交后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表型中,比例最高的是白花圆形茎
B.紫花圆形茎植株的比例为 2/7
C.白花扁形茎植株的比例为 1/8
D.紫花扁形茎植株与白花圆形茎植株比例相等
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骰子模拟“性状分离比”的相关实验。令骰子上的奇数点代表显性基因A、偶数点代表隐性基因a,掷骰子可代表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模拟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组合机结合的过程
B.若骰子上的1、3点数代表隐性基因,其余点数代表显性基因也可模拟得到1:2:1的分离比
C.若甲、乙容器中骰子上相应点数分别代表A/a、B/b,则该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若甲、乙容器中各放入分别代表A/a、B/b的2个骰子,多次投掷实验后记录4个骰子的基因组合有9种
4.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个体DdYyrr测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B.用测交法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可以选择丁为材料
C.甲、乙、丙、丁个体减数分裂过程可以揭示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D.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5.将两株纯合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表中列出部分F2基因型,基因Y、y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F1配子 YR Yr yR yr
YR ①     YyRr
Yr   ②    
yR     ③  
yr       yyrr
A.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F1的基因型
B.表中①、②、③处所示基因型在F2中的比例都是1/16
C.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F2中出现表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3/8
题型二 亲子代的基因型的互推
6.豌豆子叶的黄色(Y)、种子的圆粒(R)均为显性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两亲本杂交所得的F1的表型及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两亲本表型均为黄色圆粒
B.两亲本中只有一方的基因型为双杂合
C.让F1中黄色皱粒个体自交,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D.让F1中杂合绿色圆粒个体自交,子代出现绿色皱粒个体的概率为1/4
7.某植物叶子的颜色由4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D/d控制,调控机理如图所示,其中红色与蓝色混合后形成紫色。现有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edd的植株进行杂交,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亲本叶子颜色分别是紫色和红色
B.F1中白色叶子占1/4,基因型有18种
C.F1红叶:蓝叶:紫叶个体的比例为3:1:1
D.F1黄叶中纯合子占1/12,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
8.某两性花植物,其块茎颜色和形状分别为等位基因D/d、E/e控制。让一株块茎为紫色球形的植株自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F1表型 红色长圆形 红色球形 红色圆锥形 紫色长圆形 紫色球形 紫色圆锥形 白色长圆形 白色球形 白色圆锥形
比例 1 2 1 2 4 2 1 2 1
注:假设不同基因型植株个体及配子的存活率相同
A.D/d、E/e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F1中红色球形植株的基因型为DDEe或ddEe
C.F1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4
D.让F1随机传粉,F2中红色圆锥形块茎占1/8
9.南瓜果实的颜色由R、r控制,形状由T、t控制。两株杂合南瓜杂交,子代植株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白色盘状、白色球状=3:1:3:1。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果实盘状对球状为显性性状 B.上述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亲本基因型为RrTt和rrTt D.白色南瓜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0.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 A/a 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 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 灰鼠,乙 白鼠,丙 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 灰鼠:3 黑鼠:4 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 黑鼠:1 白鼠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图中有色物质 1 代表黑色物质
C.对实验一的 F1进行测交,后代中白鼠的概率为 1/2
D.实验一中 F2的黑鼠自由交配所得子代中黑鼠所占比例为 5/6
题型三 自由组合中的特殊分离比
11.每年夏季新鲜玉米上市备受人们青睐。现有甲、乙、丙三个不同基因型的纯合非甜玉米,甲与乙杂交,F1全为甜玉米,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899粒甜玉米和702粒非甜玉米;甲与丙杂交,F1全为甜玉米,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630粒甜玉米和490粒非甜玉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只通过甲与乙的杂交实验及其F1、F2的结果,可判断甜玉米性状是显性性状
B.若只通过甲与乙的杂交实验及其F1、F2的结果,可判断上述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
C.若甲、丙的杂交后代(F1)与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四种
D.若甲、乙的杂交后代(F1)与甲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甜玉米:非甜玉米=3:1
12.某植物花色的遗传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选择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中紫花、红花、白花植株的比例为9:3:4。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紫花植株可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子代紫花植株中约有4/9的个体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D.若对亲本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出现三种表现型植株的比例为1:1:2
13.现有二倍体植株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均为3:1.甲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与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中该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9:6(等位基因可依次使用A/a、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B.F2出现异常分离比是因为出现了隐性纯合致死
C.F2植株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占7/15
D.F2中交配能产生AABB基因型的亲本组合有6种
14.水稻胚芽鞘上具有紫线性状,该性状可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的筛选。科研人员利用纯种水稻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水稻A(紫线)×水稻B(无紫线)→F1紫线→F2紫线:无紫线=3:1
实验二:水稻C(无紫线)×水稻B(无紫线)→F1紫线→F2紫线:无紫线=9:7
实验三:水稻A(紫线)×水稻C(无紫线)→F1紫线→F2紫线:无紫线=3: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胚芽鞘上的紫线性状至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实验一中F2代无紫线植株自交,后代全为无紫线植株
C.实验二中F2代紫线植株测交,后代中无紫线植株的概率为4/9
D.实验三中F2代紫线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
15.某种鹰的羽毛有黄色和绿色、条纹和非条纹的差异,两种性状分别由一对常染色体等位基因控制。该种鹰羽毛的遗传过程如图所示,已知某基因纯合时个体会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条纹为隐性性状
B.推测决定羽毛纹路的显性基因纯合时,个体会死亡
C.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重组
D.让F2中黄色非条纹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黄色非条纹个体的占比是1/9
题型四 累加效应
16.已知水稻的高度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分别为T1/t1、T2/t2、T3/t3,其中显性基因均可使水稻植株长高,长高程度相同且可以累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8种配子
B.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测交,后代表型的比例为1:3:3:1
C.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的种类为5种
D.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自交,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32
17.某犬类的毛发含有黑色素,黑毛含量最多,白毛含量最少。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毛与一纯种白毛婚配,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交配,其子代(数量足够多)出现的表型种类及比例为( )
A.5种,1:4:6:4:1 B.3种,1:2:1
C.9种,9:3:3:1 D.2种,3:1
18.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遵循显性累加效应。每个显性基因(A或B)都能使花色加深,且效应相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白花,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深红花。现将一株开深红花的植株与一株开白花的植株杂交,F1代全部开粉红花。F1代自交,得到F2代,其花色及比例为:深红花:中红花:粉红花:浅红花:白花=1:4:6:4: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1代开粉红花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B.F2代中,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种
C.F2代中,粉红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D.若将F1与白色植株杂交,后代表型有4种
19.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 和 a、B 和 b) 所控制,显性基因 A 和 B 可以使黑色素的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型同为 AaBb 的男女婚配,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只能生出四种肤色深浅不同的孩子
B.生出与父母肤色深浅一样的孩子的概率为 1/4
C.理论上生出肤色最浅孩子的概率为 1/16
D.理论上,不同肤色的子女个数比例约为 9:3:3:1
20.下图为某品种南瓜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种南瓜的重量受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南瓜与重量有关的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种群中与重量有关的基因型有27种
C.种群中与重量有关的表型有6种
D.图中两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由交配获得F2,则F2中南瓜重量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占31/32
题型五 致死问题
21.大鼠的尖耳和圆耳分别由等位基因R和r控制,黄毛和褐毛分别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已知Y/y和R/r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让多只基因型为YyRr的雌雄大鼠做亲本,自由交配得到若干只F1,已知基因型为YY和rr的个体胚胎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和r应位于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上
B.F1的性状分离比为:尖耳黄毛∶圆耳黄毛=8∶3
C.F1表型为尖耳黄毛的大鼠中,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约占2/3
D.F1中纯合子占1/6
22.小鼠的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一对黄色短尾小鼠经多次交配产生的F1中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发现,某些基因型的个体会在胚胎期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均为YyDd
B.F1小鼠的基因型共有4种
C.基因型为YY或DD的胚胎致死
D.若F1中表型比例为5:3:3:1,可能是YD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23.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 白色窄叶: 白色宽叶=6:2:3: 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代红色窄叶植株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亲本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6
24.已知小麦的耐盐对不耐盐为显性,多粒对少粒为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已知含有某种基因的花粉50%致死,现有一株表型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 的4种表型及比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测交比例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若以该耐盐多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上述4种表型比例为1:1:1:1
C.取F1的耐盐多粒小麦和耐盐少粒小麦各一株进行杂交,后代不耐盐多粒个体占1/6
D.若该耐盐多粒植株进行自交,则后代上述4种表型比例为15:3:5:1
25.某动物的灰毛和黑毛、直立耳和折耳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B/b控制,已知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由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子代F1,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得到F2(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统计F2的表型及数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对性状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分别为灰色和折耳
B.F2中灰色折耳个体中纯合子占5/6
C.F2中灰色直立耳与灰色折耳杂交,子代中黑色折耳占1/9
D.分析题意可得,雌配子或雄配子中出现了AB配子致死现象
1.(2025·四川绵阳·三模)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 A/a、B/b、C/c 控制(如图),且蓝色与黄色复合后显绿色,蓝色与红色复合后显紫色,现有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黄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 AaBbCc
B.自然种群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C.绿花植株的自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花
D.该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出现概率为 3/64
2.(以金胡子鱼为情境)黄金胡子鱼属于异型鱼。胡子和大帆是胡子鱼的两个品种,胡子的短鳍(E)对大帆的长鳍(e)为显性,蓝眼(G)对红眼(g)为显性,父本眼色基因所在一条染色体上具有一致死基因,致死效应在配子产生后引起配子死亡,研究人员进行如表所示杂交实验(不考虑伴性遗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 F1 F1相互交配得到F2,F2表型及数量
蓝眼胡子×红眼大帆 蓝眼胡子300尾 蓝眼胡子902尾、红眼胡子898尾、蓝眼大帆297尾、红眼大帆301尾
A.E、e和G、g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致死基因位于G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导致含G的雄配子死亡
C.F1做父本与eegg个体测交,子代有2种基因型和2种表型
D.若让F2中红眼胡子个体随机交配,子代红眼大帆占比为1/6
3.(2025·湖北黄石·二模)某种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果实有绿色和黄色,由一对等位基因(用A和a表示)控制。表面有瘤和无瘤,由一对等位基因(用T和t表示)控制。有刺和无刺由一对等位基因(用G和g表示)控制。选用3种纯合体P1(绿色有瘤有刺)、P2(黄色无瘤无刺)和P3(绿色无瘤无刺)进行杂交,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和比例
① P1×P2 绿色有瘤有刺 有瘤有刺∶无瘤无刺∶有瘤无刺=9∶4∶3
② P1×P3 绿色有瘤有刺 有瘤有刺∶无瘤无刺=3∶1
A.控制果实表面是否有刺的基因与是否有瘤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根据实验①中F1的表型可以确定果实绿色和黄色的显隐性关系
C.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T/t与G/g两对等位基因中基因g抑制基因T的表达
D.实验②中F2种植后,随机传粉产生的子代所结果实中无瘤无刺的占比为1/4
4.(2025·海南儋州·三模)某植物(雌雄同株)的花粉粒有三种性状,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控制,只有基因A、B和C共存时花粉粒才表现为圆形(分为正圆形、椭圆形两种表型),其余为长条形。选择正圆形花粉粒植株与某长条形花粉粒植株杂交,F1花粉粒均为椭圆形,F1自交,F2的花粉粒中正圆形:椭圆形:长条形=1:26: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之间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椭圆形花粉粒植株
B.椭圆形花粉粒植株和长条形花粉粒植株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正圆形花粉粒植株
C.椭圆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长条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有19种
D.亲本长条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F2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中纯合子占9/37
5.(2025·山东德州·三模)利用抗锈病基因E和绿色荧光基因G、抗除草剂基因F和红色荧光基因R分别构建串联基因E-G和F-R,并将它们导入玉米细胞,培育出纯合的抗锈病、抗除草剂(双抗)转基因玉米。用该纯合双抗转基因玉米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对F1的花粉粒的荧光颜色进行统计,结果为:双荧光4100个、绿荧光900个、红荧光900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合双抗转基因玉米的E与F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F1形成花粉时,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的细胞,有一半可以发出荧光
C.F1形成花粉时,基因E和基因F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之间发生了互换
D.F1产生的花粉中,基因重组型花粉粒的占比约为18%
6.(2025·湖北武汉·三模)菜豆种皮颜色受三对基因A/a、B/b、M/m控制,其中基因A/a、B/b独立遗传,M基因在种皮中的表达量低。这三对基因与种皮颜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当黑色色素量较少时,种皮呈棕色。野生型菜豆种皮基因型为AABBMM。现将两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A突变成a)和突变体乙(B突变成b)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种皮颜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黑色:棕色:灰色=9:3:4 B.黑色:白色:灰色=9:4:3
C.黑色:灰色=3:1 D.黑色:棕色:灰色=9:4:3
7.(2025·江西九江·三模)小鼠的基因A、a控制着毛发的黑色、白色,基因B、b控制着毛囊的有无,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黑色小鼠和无毛囊小鼠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不同性状的小鼠比例为9:3:4。随机选取部分F2黑色和白色小鼠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毛色 A基因检测结果 B基因检测结果
黑色 均有 均有
白色 均无 均有
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小鼠关于毛发颜色和毛囊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3种
B.亲本中无毛囊小鼠有两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F2中白色小鼠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D.若让F2中黑色小鼠随机交配,则其后代中无毛囊雄鼠占1/18
8.(2025·湖南长沙·三模)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
实验一:向某棉花细胞中导入两个Bt基因,经植物组织培养培育成植株(P)后让其自交。
实验二:现有三个转Bt基因的抗虫棉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下。
甲×乙→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抗虫551株,不抗虫15株;
乙×丙→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抗虫407株,不抗虫0株。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3∶1,则导入的Bt基因同一条染色体上
B.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15∶1,则导入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实验二中甲、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D.实验二中乙×丙的F2中未出现不抗虫个体,原因是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9.(2025·湖北·三模)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籽粒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A控制籽粒为紫色,基因a控制籽粒为黄色。基因B使基因型为Aa个体的籽粒呈现白色。籽粒的颜色同时也受到温度的影响。兴趣小组利用黄色、紫色籽粒长成的植株作为亲本,分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如下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组:F1为白色,F2中紫色:黄色:白色=6:4:6
乙组:F1为紫色,F2中紫色:黄色:白色=10:4:2
A.亲本中黄色籽粒和紫色籽粒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来的颜色可能不同
C.甲组F2中的紫色和黄色籽粒个体杂交,子代黄色籽粒个体占1/6
D.乙组F2中的白色和黄色籽粒个体杂交,子代黄色籽粒个体占3/8
10.(2025·北京海淀·二模)白三叶的花瓣通常为白色、偶然发现一株红花突变体。研究者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以分析白三叶的花色遗传。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红花为隐性性状
B.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F1测交后代中红花约占1/4
D.F2白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1.(2025·湖南湘西·三模)某昆虫的体色和翅长两种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用基因型均为AaBb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根据该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表现型 A-B- A_bb aaB- aabb
比例 6 3 3 4
A.基因A/a与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配子时,AB:Ab:aB:ab=1:1:1:1
C.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了交叉互换
D.若将AaBb个体与aabb测交,后代比例为1:1:1:1
12.(2025·安徽芜湖·二模)某植物的花色受到两对相互独立的等位基因调控。基因R和r分别控制红色和粉色,基因P/p控制花色素的合成,无色素合成时表现为白色。现有一红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杂交,从F1中选择一株白花植株自交,所得F2中白花:红花:粉花=9: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亲本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能为Rrpp
B.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为P,pp时植株均开白花
C.取F1白花植株自由交配,子代粉花占比为1/12或3/20
D.F1中选取的白花植株自交结果说明Rp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1.(2025·重庆·高考真题)水稻雄性不育、可育由等位基因T、t控制,不育性状受温度的影响(见下表);米质优、劣由等位基因Y、y控制。不育株S1米质劣但抗病,不育株S2米质优但易感病。为了选育综合性状好的不育系,用S1和S2杂交获得F1,F1均为不育且米质优。选F1两单株杂交获得的F2中出现稳定可育株,PCR检测部分世代中相关基因,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植株种类 温度 花粉不育率(%)
不育株S1 高温 100%
低温 0
不育株S2 高温 100%
低温 0
稳定可育株 高温 0
低温 0
A.S1是基因型为TTYY的纯合子
B.选择F1任意两单株进行杂交均会出现如图F2的育性分离
C.F2在高温条件下表现不育且米质优的纯合植株占比1/16
D.在S1和S2杂交得到F1时,亲本植株需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种植
2.(2025·湖北·高考真题)某学生重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取一粒黄色圆粒F 种子(YyRr),培养成植株,成熟后随机取4个豆荚,所得32粒豌豆种子表型计数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性状 黄色 绿色 圆粒 皱粒
个数(粒) 25 7 20 12
A.32粒种子中有18粒黄色圆粒种子,2粒绿色皱粒种子
B.实验结果说明含R基因配子的活力低于含r基因的配子
C.不同批次随机摘取4个豆荚,所得种子的表型比会有差别
D.该实验豌豆种子的圆粒与皱粒表型比支持孟德尔分离定律
3.(2024·广西·高考真题)某种观赏花卉(两性花)有4种表型:紫色、大红色、浅红色和白色,由3对等位基因(A/a、B/b和D/d)共同决定,其中只要含有aa就表现白色,且Aa与另2对等位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4个不同纯合品系甲、乙、丙和丁,它们之间的杂交情况(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互换)见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1自交,得到F2
Ⅰ 甲(紫色)×乙(白色) 紫色 紫色:浅红色:白色≈9:3:4
Ⅱ 丙(大红色)×丁(白色) 紫色 紫色:大红色:白色≈6:6:4
A.B/b与D/d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Ⅰ、Ⅱ组的F1个体,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
C.Ⅰ组产生的F2,其紫色个体中有6种基因型
D.Ⅱ组产生的F2,其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2
4.(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果蝇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各由1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弯翅、黄体和紫眼均为隐性性状,控制灰体、黄体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小组以纯合体雌蝇和常染色体基因纯合的雄蝇为亲本杂交得F1,F1相互交配得F2。在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的亲本组合是( )
A.直翅黄体♀×弯翅灰体♂ B.直翅灰体♀×弯翅黄体♂
C.弯翅红眼♀×直翅紫眼♂ D.灰体紫眼♀×黄体红眼♂
5.(2024·浙江·高考真题)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张翅(A)对正常翅(a)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
A.9/32 B.9/16 C.2/9 D.1/9
6.(2023·辽宁·高考真题)科学家根据对部分植物细胞观察的结果,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早期的细胞研究主要运用了观察法
B.上述结论的得出运用了归纳法
C.运用假说—演绎法将上述结论推演至原核细胞也成立
D.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研究细胞核内的物质变化
7.(2025·甘肃·高考真题)大部分家鼠的毛色是鼠灰色,经实验室繁殖的毛色突变家鼠可以是黄色、棕色、黑色或者由此产生的各种组合色。已知控制某品系家鼠毛色的基因涉及常染色体上三个独立的基因位点A、B和D。A基因位点存在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Ay决定黄色,A决定鼠灰色,at决定腹部黄色,a决定黑色,它们的显隐性关系依次为Ay>A>at>a,其中Ay基因为隐性致死基因(AyAy的纯合鼠胚胎致死)。B基因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B(黑色)对b(棕色)为完全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只考虑A基因位点时,可以产生的基因型有 种,表型有 种。
(2)基因型为AyaBb的黄色鼠杂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黄色鼠:黑色鼠:巧克力色鼠=8:3:1,产生这种分离比的原因是 。
(3)黄腹黑背雌鼠和黄腹棕背雄鼠杂交,F1代产生了3/8黄腹黑背鼠,3/8黄腹棕背鼠,1/8黑色鼠和1/8巧克力色鼠。则杂交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 。
(4)D基因位点的D基因控制色素的产生,dd突变体呈现白化性状。让白化纯种鼠和鼠灰色纯种鼠杂交,F1代呈现鼠灰色。F1代雌雄鼠交配产生F2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鼠灰色:黑色:白化=9:3:4,则亲本白化纯种鼠的基因型为 ,F2代黑色鼠的基因型为
8.(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植物合成的色素会影响花色。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深红、浅红和白三种表型。研究小组用甲、乙两个浅红色表型的植株进行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分别自交,子一代均出现浅红色:白色=3:1的表型分离比;甲和乙杂交,子一代出现深红色(丙):浅红色:白色(丁)=1:2:1的表型分离比。综上判断,甲和乙的基因型 (填“相同”或“不同”),判断依据是 。
(2)丙自交子一代出现深红色:浅红色:白色=9:6:1的表型分离比,其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若丙与丁杂交,子一代的表型及分离比为 ,其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 。
9.(2024·海南·高考真题)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开展作物育种。为研究抗稻瘟病水稻的遗传规律,某团队用纯合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甲、乙、丙分别与易感稻癌病品种丁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① 甲×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3:1
② 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15:1
③ 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
(1)水稻是两性花植物,人工授粉时需对亲本中的 进行去雄处理。
(2)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 性。实验②中,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
(3)实验③中,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4)培育耐盐碱的抗稻瘟病水稻对于沿海滩涂及内陆盐碱地的利用具有重要价值。该团队将耐盐碱基因随机插入品种甲基因组中,筛选获得1号、2号、3号植株,耐盐碱基因插入位点如图(注: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
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 种,1个雄配子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 个。
②该团队将1号、2号、3号植株分别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 。
10.(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某种瓜的性型(雌性株/普通株)和瓜刺(黑刺/白刺)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雌性株开雌花,经人工诱雄处理可开雄花,能自交;普通株既开雌花又开雄花。回答下列问题。
(1)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根据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则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中选择材料进行的实验及判断依据是 。
(2)王同学将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均为黑刺雌性株,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能够验证“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
(3)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的产量高。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的杂交实验思路是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讲 自由组合定律
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题型二】亲子代的基因型的互推 【题型三】自由组合中的特殊分离比 【题型四】累加效应 【题型五】致死问题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
题型一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1.某种牛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无角)对h(有角)完全显性。体表斑块颜色由另一对独立的常染色体基因(M褐色/m红色)控制,杂合态时公牛呈现褐斑,母牛呈现红斑。在下图的杂交实验中,亲本公牛的基因型是(  )
A.HhMm B.HHMm C.HhMM D.HHMM
【答案】A
【解析】A、若亲本公牛基因型为HhMm(无角褐斑),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对于有角和无角这对性状,Hh×hh后代会出现有角(hh)和无角(Hh)个体,对于体表斑块颜色这对性状,Mm×Mm 后代会出现MM、Mm和mm个体,F1公牛和母牛均会出现有角褐斑,若无角褐斑公牛的基因型为HhMm,无角褐斑母牛的基因型为H-MM,二者杂交后代会出现无角红斑母牛(H-Mm),A正确;
B、若亲本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对于有角和无角这对性状,HH×hh后代全部为无角(Hh),不符合子代的表型,B错误;
C、若亲本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后代会出现有角褐斑公牛(hhM-)或者有角褐斑母牛(hhMM),若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无角褐斑母牛基因型为H-MM,子代不会出现无角红斑(H-Mm或H-mm),不符合子代表型,C错误;
D、若亲本无角褐斑公牛基因型为HHMM,有角红斑母牛基因型为hhMm,对于有角和无角这对性状,HH×hh后代全部为无角(Hh),不符合子代表型,D错误。
故选A。
2.某植物花色(A 紫花 /a 白花)和茎形(B 圆形茎 /b 扁形茎)由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控制。以 AaBb 为父本与 aabb 母本测交,已知 Ab 雄配子 50% 不育,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关于测交后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表型中,比例最高的是白花圆形茎
B.紫花圆形茎植株的比例为 2/7
C.白花扁形茎植株的比例为 1/8
D.紫花扁形茎植株与白花圆形茎植株比例相等
【答案】B
【解析】A、父本AaBb产生的配子中,Ab雄配子50%不育,调整后配子比例为AB:Ab:aB:ab=2:1:2:2,母本aabb产生的配子有ab,所以以 AaBb 为父本与 aabb 母本测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2:1:2:2,对应的表型中,白花圆形茎(aaBb)和白花扁形茎(aabb)各占2/7,紫花圆形茎(AaBb)占2/7,三者比例相同,A错误;
B、紫花圆形茎(AaBb)由父本AB配子(2/7)与母本ab配子结合形成,比例为2/7,B正确;
C.白花扁形茎(aabb)由父本ab配子(2/7)与母本ab配子结合形成,比例为2/7,而非1/8,C错误;
D.紫花扁形茎(Aabb)由父本Ab配子(1/7)形成,白花圆形茎(aaBb)由父本aB配子(2/7)形成,两者比例不等,D错误。
故选B。
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骰子模拟“性状分离比”的相关实验。令骰子上的奇数点代表显性基因A、偶数点代表隐性基因a,掷骰子可代表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模拟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组合机结合的过程
B.若骰子上的1、3点数代表隐性基因,其余点数代表显性基因也可模拟得到1:2:1的分离比
C.若甲、乙容器中骰子上相应点数分别代表A/a、B/b,则该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若甲、乙容器中各放入分别代表A/a、B/b的2个骰子,多次投掷实验后记录4个骰子的基因组合有9种
【答案】B
【解析】A、骰子上的奇数点代表显性基因A、偶数点代表隐性基因a,掷骰子可代表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故该实验可模拟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组合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
B、若骰子上的1、3点数代表隐性基因,2、3、5、6点数代表显性基因,则配子中显隐性之比为2:1,不能得到1:2:1的分离比,B错误;
C、若甲、乙容器中骰子上相应点数分别代表A/a、B/b,则掷骰子可代表等位基因的分离,两个骰子的组合可代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都自由组合,故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
D、若甲、乙容器中各放入分别代表A/a、B/b的2个骰子,多次投掷实验可模拟AaBb自交实验,故4个骰子的基因组合有9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和aabb,D正确。
故选B。
4.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个体DdYyrr测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B.用测交法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可以选择丁为材料
C.甲、乙、丙、丁个体减数分裂过程可以揭示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D.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答案】C
【解析】A、个体丁Yy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rr是隐性纯合子,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是2种,比例是1:1,A错误;
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用测交法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需要选择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的个体作为实验材料。丁个体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不能用于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甲(Yyrr)、乙(YYRr)、丙(YyRr)、丁(DdYyrr)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存在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例如甲个体中Y和y等位基因会分离,乙个体中R和r等位基因会分离,丙个体中Y和y、R和r等位基因会分离,丁个体中D和d、Y和y等位基因会分离,所以它们的减数分裂过程都可以揭示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C正确;
D、孟德尔用YyRr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9:3: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观察实验现象阶段,不是提出假说阶段,D错误。
故选C。
5.将两株纯合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表中列出部分F2基因型,基因Y、y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F1配子 YR Yr yR yr
YR ①     YyRr
Yr   ②    
yR     ③  
yr       yyrr
A.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F1的基因型
B.表中①、②、③处所示基因型在F2中的比例都是1/16
C.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F2中出现表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3/8
【答案】B
【解析】A、F1的配子类型为YR、Yr、yR、yr,说明F1的基因型为YyRr,A错误;
B、表中①的基因型为YYRR)、②的基因型为YYrr、③的基因型为yyRR,在F2中的比例都是1/4×1/4=1/16,B正确;
C、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受精作用,C错误;
D、若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F1的基因型为YyRr,F2重组类型为Y_rr和yyR_,所占的比例为3/4×1/4+1/4×3/4=3/8;若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F1的基因型为YyRr,F2重组类型为Y_R_和yyrr,所占的比例为9/16+1/16=5/8,D错误。
故选B。
题型二 亲子代的基因型的互推
6.豌豆子叶的黄色(Y)、种子的圆粒(R)均为显性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两亲本杂交所得的F1的表型及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两亲本表型均为黄色圆粒
B.两亲本中只有一方的基因型为双杂合
C.让F1中黄色皱粒个体自交,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D.让F1中杂合绿色圆粒个体自交,子代出现绿色皱粒个体的概率为1/4
【答案】A
【解析】A、据图可知,F1的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表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A错误;
B、据图可知,F1的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B正确;
C、让F1中黄色皱粒(Yyrr)个体自交,子代会出现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即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
D、让F1中杂合绿色圆粒(yyRr)个体自交,子代出现绿色皱粒个体的概率为1/4,D正确。
7.某植物叶子的颜色由4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D/d控制,调控机理如图所示,其中红色与蓝色混合后形成紫色。现有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edd的植株进行杂交,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亲本叶子颜色分别是紫色和红色
B.F1中白色叶子占1/4,基因型有18种
C.F1红叶:蓝叶:紫叶个体的比例为3:1:1
D.F1黄叶中纯合子占1/12,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
【答案】C
【解析】A、基因型为AaBbCcDd的植株,因含A(黄色)、B(橙色)、C(红色)、D(蓝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紫色;基因型为AaBbCedd的植株,含A、B、C(红色),无D(蓝色),表现为红色,故亲本叶子颜色分别是紫色和红色,A正确;
B、白色叶子基因型需无A(即aa____ ),Aa×Aa后代aa概率为1/4 。其他基因Bb×Bb(3 种基因型 )、Cc×Cc(3 种基因型 )、Dd×dd(2 种基因型 )自由组合,基因型种类为1×3×3×2=18种,所以F1 中白色叶子占1/41,基因型有18种,B正确;
C、红叶需A_B_C_dd,蓝叶需A_B_ccDd,紫叶需A_B_C_Dd 。通过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A_概率3/4、B_概率3/4、C_概率3/43、Dd概率1/2、dd概率1/2 ,得出红叶、蓝叶、紫叶比例为3:1:3,并非3:1:1,C错误;
D、黄叶基因型为A_bb__ ,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CCdd和AAbbccdd 。结合基因自由组合,计算得F1黄叶中纯合子占1/2,D正确 。
故选C。
8.某两性花植物,其块茎颜色和形状分别为等位基因D/d、E/e控制。让一株块茎为紫色球形的植株自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F1表型 红色长圆形 红色球形 红色圆锥形 紫色长圆形 紫色球形 紫色圆锥形 白色长圆形 白色球形 白色圆锥形
比例 1 2 1 2 4 2 1 2 1
注:假设不同基因型植株个体及配子的存活率相同
A.D/d、E/e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F1中红色球形植株的基因型为DDEe或ddEe
C.F1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1/4
D.让F1随机传粉,F2中红色圆锥形块茎占1/8
【答案】D
【解析】AB、据题干信息可知,让一株块茎为紫色球形的植株自交,单独分析表格中每对性状,红色∶紫色∶白色=1∶2∶1,长圆形∶球形:圆锥形=1∶2∶1,即紫色和球形均为杂合子,基因型分别为Dd、Ee,而两对性状同时分析,红色长圆形∶红色球形∶红色圆锥形∶紫色长圆形∶紫色球形∶紫色圆锥形∶白色长圆形∶白色球形∶白色圆锥形=1∶2∶1∶2∶4∶2∶1∶2∶1=(1∶2∶1)×(1∶2∶1),比例为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即D/d、E/e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该紫色球形的植株基因型为DdEe,由于颜色和形状的性状为不完全显性,所以红色基因型可为DD或dd,因此F1中红色球形植株的基因型为DDEe或ddEe,AB正确;
C、纯合子需两对基因均纯合,故F1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DD + 1/4 dd)×(1/4 EE + 1/4 ee)= 1/4,C正确;
D、紫色球形(DdEe)的植株自交,F1中红色∶紫色∶白色=1∶2∶1,即基因型比例为DD:Dd:dd=1∶2∶1或dd:Dd:DD=1∶2∶1,长圆形∶球形:圆锥形=1∶2∶1,即基因型比例为EE:Ee:ee=1∶2∶1或ee:Ee:EE=1∶2∶1,紫色和球形均为杂合子,F1随机传粉,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D:d=1:1,E:e=1:1,则F2红色基因型为DD或dd为1/4,圆锥形基因型为EE或ee为1/4,故F2中红色圆锥形块茎占1/4×1/4=1/16,D错误。
故选D。
9.南瓜果实的颜色由R、r控制,形状由T、t控制。两株杂合南瓜杂交,子代植株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白色盘状、白色球状=3:1:3:1。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果实盘状对球状为显性性状 B.上述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亲本基因型为RrTt和rrTt D.白色南瓜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A、子代盘状:球状=3:1,说明盘状为显性性状,球状为隐性性状,A正确;
B、子代比例(3:1:3:1)可分解为(1:1)×(3: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
C、子代颜色比例为1:1,则亲本为Rr×rr,子代盘状:球状=3:1,则亲本为Tt×Tt,故亲本基因型为RrTt和rrTt,C正确;
D、根据亲本→黄色∶白色=1∶1,白色的基因型可能为rr或Rr,不确定白色是隐性还是显性,因此白色南瓜自交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未知,D错误。
故选D。
10.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 A/a 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 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 灰鼠,乙 白鼠,丙 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 灰鼠:3 黑鼠:4 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 黑鼠:1 白鼠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图中有色物质 1 代表黑色物质
C.对实验一的 F1进行测交,后代中白鼠的概率为 1/2
D.实验一中 F2的黑鼠自由交配所得子代中黑鼠所占比例为 5/6
【答案】D
【解析】A、实验一F2中灰鼠:黑鼠:白鼠=9:3:4,说明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 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灰色,只有B时表现为黑色,因此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B正确;
C、白鼠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共有3种,实验一的F1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测交后代白鼠(Aabb、aabb)的概率为1/2×1/2+1/2×1/2=1/2,C正确;
D、 实验一中F2的黑鼠基因型分别为1/3aaBB、2/3aaBb,产生的配子aB:ab=2:1,自由交配所得的子代基因型aaBB:aaBb:aabb=(2/3)2:(2×1/3×2/3):(1/3)2=4:4:1,黑鼠的比例为8/9,D错误。
题型三 自由组合中的特殊分离比
11.每年夏季新鲜玉米上市备受人们青睐。现有甲、乙、丙三个不同基因型的纯合非甜玉米,甲与乙杂交,F1全为甜玉米,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899粒甜玉米和702粒非甜玉米;甲与丙杂交,F1全为甜玉米,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630粒甜玉米和490粒非甜玉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只通过甲与乙的杂交实验及其F1、F2的结果,可判断甜玉米性状是显性性状
B.若只通过甲与乙的杂交实验及其F1、F2的结果,可判断上述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
C.若甲、丙的杂交后代(F1)与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四种
D.若甲、乙的杂交后代(F1)与甲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甜玉米:非甜玉米=3:1
【答案】D
【解析】A、F1是纯合子杂交所得,而其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形,可知F1仅有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且基因型为A-B-(或A-C-等情况)时表现为甜玉米,故甜玉米是显性性状,A正确;
B、甲与乙杂交,F1全为甜玉米,F1甜玉米自交,子代F2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上述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甲乙杂交和甲丙杂交结果相同,可知都有两对等位基因杂合,而甲乙丙为不同基因型的纯合非甜玉米,可推测基因型分别为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甲、丙杂交得AABbCc,与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4种,C正确;
D、甲、乙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CC,与甲杂交,得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即甜玉米:非甜玉米=1:1,D错误。
12.某植物花色的遗传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选择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中紫花、红花、白花植株的比例为9:3:4。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紫花植株可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子代紫花植株中约有4/9的个体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D.若对亲本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出现三种表现型植株的比例为1:1:2
【答案】B
【解析】A、题意显示,选择多株基因型相同的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中紫花、红花、白花植株的比例为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因而说明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符合题意,A错误;
B、雌雄配子数量通常不等(如雄配子远多于雌配子),但类型比例相等(如AB∶Ab∶aB∶ab=1∶1∶1∶1),根据题意不能得出亲本紫花植株可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的结论,符合题意,B正确;
C、若亲本的基因型表示为AaBb,子代紫花(A_B_)占9/16,其中AaBb占4/16,故紫花中4/9与亲本基因型相同,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若对亲本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即AaBb×aabb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AaBb(紫)、Aabb(红)、aaBb(白)、aabb(白),比例为1∶1∶1∶1,表型比为1(紫)∶1(红)∶2(白),不符合题意,D错误。
13.现有二倍体植株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均为3:1.甲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与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中该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9:6(等位基因可依次使用A/a、B/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B.F2出现异常分离比是因为出现了隐性纯合致死
C.F2植株中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占7/15
D.F2中交配能产生AABB基因型的亲本组合有6种
【答案】D
【解析】A、已知植株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均为3:1,可知正常株为显性性状,突变株为隐性性状,甲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与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杂交,F1全为正常株,F2中该性状的正常株:突变株=9:6,为9:3:3:1的变式,可知杂交后代F1基因型为AaBb,正常株的基因型为A-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会死亡,其余基因型的植株为突变株。所以甲、乙自交后代中的突变株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或AAbb、aaBB,由于甲和乙自交后代中某性状的正常株(A-B-):突变株均为3:1,故甲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A正确;
B、F1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F2应该出现9:(6+1)的分离比,出现异常分离比是因为出现了隐性纯合aabb致死,B正确;
C、F2植株中正常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突变株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2aaBb,其中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有1AABB、1AAbb、2Aabb、1aaBB、2aaBb,占7/15,C正确;
D、F2中交配能产生AABB基因型的亲本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6种杂交组合,和4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自交,故亲本组合有10种,D错误。
故选D。
14.水稻胚芽鞘上具有紫线性状,该性状可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的筛选。科研人员利用纯种水稻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水稻A(紫线)×水稻B(无紫线)→F1紫线→F2紫线:无紫线=3:1
实验二:水稻C(无紫线)×水稻B(无紫线)→F1紫线→F2紫线:无紫线=9:7
实验三:水稻A(紫线)×水稻C(无紫线)→F1紫线→F2紫线:无紫线=3: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胚芽鞘上的紫线性状至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B.实验一中F2代无紫线植株自交,后代全为无紫线植株
C.实验二中F2代紫线植株测交,后代中无紫线植株的概率为4/9
D.实验三中F2代紫线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
【答案】C
【解析】A、根据三个杂交实验的结果,紫线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A和B),当且仅当两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A_B_)时表现紫线,否则无紫线,实验二中F 代紫线:无紫线=9:7,符合两对独立基因的互补作用(9A_B_ : 7其他),说明紫线至少由两对独立基因控制,A正确;
B、实验一中F 代无紫线植株基因型为AAbb(隐性纯合),自交后代仍为AAbb,全为无紫线,B正确;
C、实验二中F 代紫线植株基因型包括AABB(1/9)、AABb(2/9)、AaBB(2/9)、AaBb(4/9)。测交后代无紫线的概率为: AABB测交后代全为紫线(概率0); AABb测交后代无紫线概率为1/2 × 2/9 = 1/9; AaBB测交后代无紫线概率为1/2 × 2/9 = 1/9;AaBb测交后代无紫线概率为3/4 × 4/9 = 3/9;总概率为1/9 + 1/9 + 3/9 = 5/9,C错误;
D、实验三中F 代紫线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合)和AABB(纯合),比例为2:1,纯合子与杂合子比例为1:2,D正确。
15.某种鹰的羽毛有黄色和绿色、条纹和非条纹的差异,两种性状分别由一对常染色体等位基因控制。该种鹰羽毛的遗传过程如图所示,已知某基因纯合时个体会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条纹为隐性性状
B.推测决定羽毛纹路的显性基因纯合时,个体会死亡
C.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发生重组
D.让F2中黄色非条纹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黄色非条纹个体的占比是1/9
【答案】C
【解析】A、根据F1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F2中绿色:黄色=2:1,非条纹:条纹=3:1,可知绿色为显性性状,非条纹为显性性状,A错误;
B、由F2中绿色:黄色=2:1,可推测决定羽毛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时个体死亡,由F2中非条纹:条纹=3:1,可知决定羽毛纹路的显性基因纯合时个体不会死亡,B错误;
C、因为F2中出现了绿色非条纹、黄色非条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6:3:2:1,是9:3:3:1的变式,所以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可以发生自由组合(基因重组),C正确;
D、F2中黄色非条纹个体(设黄色基因为a,非条纹基因为B,其基因型为1/3aaBB、2/3aaBb)自由交配,a的基因频率为1,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子代中黄色非条纹(aaB-)个体的比例为1×(1-1/3×1/3)=8/9,D错误。
故选C。
题型四 累加效应
16.已知水稻的高度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分别为T1/t1、T2/t2、T3/t3,其中显性基因均可使水稻植株长高,长高程度相同且可以累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8种配子
B.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测交,后代表型的比例为1:3:3:1
C.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的种类为5种
D.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自交,与亲本表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32
【答案】B
【解析】A、一个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4个、2种配子,A错误;
B、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测交,先单独考虑每一对,测交后代基因型分别为(1T1t1∶1t1t1)(1T2t2∶1t2t2)(1T3t3∶1t3t3),组合后含有3个显性基因的个体为T1t1T2t2T3t3,含有2个显性基因的个体有T1t1T2t2t3t3、T1t1t2t2T3t3、t1t1T2t2T3t3,含有1个显性基因的后代有T1t1t2t2t3t3、t1t1t2t2T3t3、t1t1T2t2t3t3,不含显性基因的个体为t1t1t2t2t3t3,故后代4种表型的比例为1∶3∶3∶1,B正确;
C、基因型为T1t1T2t2T3t3的个体自交。子代中显性基因的个数有6个、5个、4个、3个、2个、1个、0个,共7种情况,故其自交后代表型的种类为7种,C错误;
D、亲本基因型为T1t1T2t2T3t3含有3个显性基因。其自交后代中含有3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基因型有多种情况,分别计算其比例再相加,后代中T1T1T2t2t3t3的比例为1/4×1/2×1/4=1/32、T1T1t2t2T3t3的比例为1/4×1/4×1/2=1/32;T1t1T2T2t3t3的比例为1/2×1/4×1/4=1/32、T1t1t2 t2T3T3的比例为1/2×1/4×1/4=1/16=1/32、T1t1T2t2T3t3的比例为1/2×1/2×1/2=4/32;t1t1T2t2T3T3的比例为1/4×1/2×1/4=1/32、t1t1T2T2T3t3的比例为1/4×1/4×1/2=1/32,总共为(1+1+1+1+1++1+4)/32=10/32,D错误。
故选B。
17.某犬类的毛发含有黑色素,黑毛含量最多,白毛含量最少。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毛与一纯种白毛婚配,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交配,其子代(数量足够多)出现的表型种类及比例为( )
A.5种,1:4:6:4:1 B.3种,1:2:1
C.9种,9:3:3:1 D.2种,3:1
【答案】A
【解析】若一纯种黑毛AABB与一纯种白毛aabb婚配,后代肤色为黑白中间色AaBb,如果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交配,即AaBb×AaBb,则后代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5种,其比例为∶黑色(1/16AABB)∶偏黑色(2/16AABb、2/16AaBB)∶中间色(1/16AAbb、1/16aaBB、4/16AaBb)∶偏白色(2/16Aabb、2/16aaBb)∶白色(1/16aabb)=1∶4∶6∶4∶1,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遵循显性累加效应。每个显性基因(A或B)都能使花色加深,且效应相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白花,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深红花。现将一株开深红花的植株与一株开白花的植株杂交,F1代全部开粉红花。F1代自交,得到F2代,其花色及比例为:深红花:中红花:粉红花:浅红花:白花=1:4:6:4: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F1代开粉红花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B.F2代中,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种
C.F2代中,粉红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D.若将F1与白色植株杂交,后代表型有4种
【答案】D
【解析】A、由题"F1代自交,得到F2代,其花色及比例为:深红花:中红花:粉红花:浅红花:白花=1:4:6:4:1"可知F2代表型比例符合9:3:3:1的变式,则F1的基因型应为AaBb,A正确;
B、由题意分析可知F2中开中红花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和AABb,2种,B正确;
C、由题意分析F2中开粉红花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则纯合子(AAbb、aaBB)所占比例为(1+1)/6=1/3,C正确;
D、若将F1(AaBb)与白色植株(aabb)杂交,后代(AaBb)开粉色花,(Aabb、aaBb)开浅红花,(aabb)开白花,表型有3种,D错误。
故选D。
19.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 和 a、B 和 b) 所控制,显性基因 A 和 B 可以使黑色素的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型同为 AaBb 的男女婚配,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只能生出四种肤色深浅不同的孩子
B.生出与父母肤色深浅一样的孩子的概率为 1/4
C.理论上生出肤色最浅孩子的概率为 1/16
D.理论上,不同肤色的子女个数比例约为 9:3:3:1
【答案】C
【解析】A、显性基因数目决定肤色深浅,子代显性基因数目可为0、1、2、3、4,对应5种肤色,而非4种,A错误;
B、父母显性基因数目为2(AaBb),子代显性数目为2的概率为3/8(如AAbb、AaBb、aaBB),而非1/4,B错误;
C、肤色最浅的子代基因型为aabb(显性数目0),概率为1/4(aa)×1/4(bb)=1/16,C正确;
D、肤色由显性基因总数决定,表型比例为1:4:6:4:1(对应显性数目0-4),而非9:3:3:1,D错误。
故选C。
20.下图为某品种南瓜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种南瓜的重量受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南瓜与重量有关的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种群中与重量有关的基因型有27种
C.种群中与重量有关的表型有6种
D.图中两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由交配获得F2,则F2中南瓜重量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占31/32
【答案】C
【解析】A、控制该种南瓜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该种南瓜与重量有关的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C、该种南瓜与重量有关的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与重量有关的基因型有3×3×3=27种;由于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BBDD的南瓜最重,aabbdd的南瓜最轻,每个显性基因的增重效应相同,且各个显性基因的增重效应可以累加),因此可以根据显性基因的数量计算表型的种类,即表型的种类有7种,B正确,C错误;
D、图中两亲本杂交获得的F1的基因型为AaBbDd,则子F2中南瓜重量与亲本相同的(AABBDD和aabbdd)占(1/4×1/4×1/4)+(1/4×1/4×1/4)=1/32,因此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占1-1/32=31/32,D正确。
故选C。
题型五 致死问题
21.大鼠的尖耳和圆耳分别由等位基因R和r控制,黄毛和褐毛分别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已知Y/y和R/r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让多只基因型为YyRr的雌雄大鼠做亲本,自由交配得到若干只F1,已知基因型为YY和rr的个体胚胎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和r应位于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上
B.F1的性状分离比为:尖耳黄毛∶圆耳黄毛=8∶3
C.F1表型为尖耳黄毛的大鼠中,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约占2/3
D.F1中纯合子占1/6
【答案】C
【解析】A、等位基因R和r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DNA分子上,而非同一DNA的两条链,A错误;
B、Y/y基因中,YY和yy致死,存活个体均为Yy(黄毛)。R/r基因中,尖耳(R_):圆耳(rr)=3:1。因此,尖耳黄毛:圆耳黄毛=3:1,而非8:3,B错误;
C、尖耳黄毛的基因型为YyRR(25%)和YyRr(50%),其中YyRr占50%/(25%+50%)=2/3,C正确;
D、纯合子需所有等位基因纯合,但YY和yy致死,R/r中纯合(RR/rr)但Y为杂合(Yy),故无存活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22.小鼠的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一对黄色短尾小鼠经多次交配产生的F1中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4:2:2:1。实验发现,某些基因型的个体会在胚胎期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均为YyDd
B.F1小鼠的基因型共有4种
C.基因型为YY或DD的胚胎致死
D.若F1中表型比例为5:3:3:1,可能是YD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答案】C
【解析】AC、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4∶2∶2∶1,即黄色∶灰色=2∶1,短尾∶长尾=2∶1,所以黄色纯合致死,短尾纯合子致死,因此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即YY和DD纯合均会导致胚胎致死,不是基因型为YY或DD的胚胎致死),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YyDd,A正确;C错误;
B、已知基因型YY、DD都导致胚胎致死,亲本黄色短尾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因此F1小鼠的基因型为YyDd、Yydd、yyDd、yydd,共有4种,B正确;
D、若F1中四种小鼠比例为5∶3∶3∶1,说明双显性状的个体死了四份,则可能是含有两个显性基因(YD)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D正确。
故选C。
23.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中,当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 白色窄叶: 白色宽叶=6:2:3: 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亲代红色窄叶植株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窄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D.亲本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6
【答案】D
【解析】A、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根据题意可知: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亲代红色窄叶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因此,其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色宽叶,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窄叶对宽叶为显性,B正确;
C、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分析子代中其中红色∶白色=2∶1,宽叶∶窄叶=1∶3,说明AA致死,即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C正确;
D、设红色基因为A、窄叶基因为B,则亲本红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中红色∶白色=2∶1,红色中纯合子致死,即Aa∶aa=2∶1;窄叶∶宽叶=3∶1,即BB∶Bb∶bb=1∶2∶1,因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1/2=1/6,杂合子比例=1-1/6=5/6,D错误。
故选D。
24.已知小麦的耐盐对不耐盐为显性,多粒对少粒为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已知含有某种基因的花粉50%致死,现有一株表型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 的4种表型及比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测交比例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若以该耐盐多粒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上述4种表型比例为1:1:1:1
C.取F1的耐盐多粒小麦和耐盐少粒小麦各一株进行杂交,后代不耐盐多粒个体占1/6
D.若该耐盐多粒植株进行自交,则后代上述4种表型比例为15:3:5:1
【答案】C
【解析】A、一颗表现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1的4种表现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据此可推知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而Fl多粒:少粒=2:1,据此可知b基因的花粉50%致死,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以该植株为母本AaBb进行测交,按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B正确;
C、若耐盐多粒小麦AaBb作母本,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AB、1/4Ab、1/4aB、1/4ab,耐盐少粒小麦Aabb作父本,由于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1/2致死,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b,1/2ab,则后代不耐盐多粒(aaBb)占的比例=1/4×1/2=1/8;若耐盐多粒小麦AaBb作父本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B、1/6Ab、1/3aB、1/6ab,耐盐少粒小麦Aabb作母本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b,1/2ab,则后代不耐盐多粒(aaBb)占的比例=1/3×1/2=1/6,因此取F1的耐盐多粒小麦和耐盐少粒小麦各一株杂交,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8或1/6,C错误;
D、若该植株AaBb进行自交,母本产生4种类型的卵细胞1/4AB、1/4Ab、1/4aB、1/4ab,父本产生4种类型的卵细胞2/6AB、1/6Ab、2/6aB、1/6ab,则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5:3:5:1,D正确。
故选C。
25.某动物的灰毛和黑毛、直立耳和折耳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B/b控制,已知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由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子代F1,F1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得到F2(存在某种基因型配子致死现象),统计F2的表型及数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对性状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分别为灰色和折耳
B.F2中灰色折耳个体中纯合子占5/6
C.F2中灰色直立耳与灰色折耳杂交,子代中黑色折耳占1/9
D.分析题意可得,雌配子或雄配子中出现了AB配子致死现象
【答案】C
【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中灰色直立耳:灰身折耳:黑色直立耳:黑色折耳=2:3:3:1,为9:3:3:1的变式,则F1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黑色折耳占一份,说明为隐性性状(aabb),则两对性状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分别为灰色和直立耳,A错误;
BD、由F2中灰色直立耳:灰身折耳:黑色直立耳:黑色折耳=2:3:3:1可知,灰色直立耳中存在致死现象。又由于后代只有双显性个体减少,则若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F2才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说明F2的灰色折耳个体A_bb中不存在致死现象,则其中纯合子AAbb占1/3,BD错误;
C、由于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F2中灰色直立耳个体A_B_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1:1:1,F2中灰色折耳个体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该群体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b:ab=2:1,则子代中黑色折耳(aabb)的概率为1/3×1/3=1/9,C正确。
1.(2025·四川绵阳·三模)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 A/a、B/b、C/c 控制(如图),且蓝色与黄色复合后显绿色,蓝色与红色复合后显紫色,现有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黄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 AaBbCc
B.自然种群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C.绿花植株的自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花
D.该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出现概率为 3/64
【答案】D
【解析】A、据图分析,图示为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其中仅有基因 C 存在时,白色能转化为蓝色;仅有基因 A 存在时,白色能转化为黄色;基因 A、B 存在时,黄色能转化为红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因此,白花基因中不含有 A、C,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 或 aaB_cc,蓝花基因型为 aa_ C_、黄花基因型为 A_bbcc、红花基因型为 A_B_cc,则紫花基因型为 A_B_C_,绿花基因型为 A_bbC_。现有某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出现白花,所以肯定含有 aa和cc 基因,因此,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_Cc,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Cc,则后代不会出现黄花植株( A_bbcc),所以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Cc,A 正确;
B、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_B_cc,即 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共 4 种,B正确;
C、由于绿花植株(A_bbC_)没有 B 基因,因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花(A_B_cc),C正确;
D、由于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Cc,自交子代中绿花植株(A_bbC_)出现的概率为 3/4×1/4×3/4 = 9/64,D错误。
故选D。
2.(以金胡子鱼为情境)黄金胡子鱼属于异型鱼。胡子和大帆是胡子鱼的两个品种,胡子的短鳍(E)对大帆的长鳍(e)为显性,蓝眼(G)对红眼(g)为显性,父本眼色基因所在一条染色体上具有一致死基因,致死效应在配子产生后引起配子死亡,研究人员进行如表所示杂交实验(不考虑伴性遗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 F1 F1相互交配得到F2,F2表型及数量
蓝眼胡子×红眼大帆 蓝眼胡子300尾 蓝眼胡子902尾、红眼胡子898尾、蓝眼大帆297尾、红眼大帆301尾
A.E、e和G、g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致死基因位于G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导致含G的雄配子死亡
C.F1做父本与eegg个体测交,子代有2种基因型和2种表型
D.若让F2中红眼胡子个体随机交配,子代红眼大帆占比为1/6
【答案】D
【解析】A、F1到F2发生性状的自由组合,E、e和G、g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若致死基因存在于g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则F2的性状分离比应为:蓝眼胡子:蓝眼大帆=3:1,若致死基因存在于G基因所在染色体主,则F2的性状分离比为:蓝眼胡子:红眼胡子:蓝眼大帆:红眼大帆=3:3:1:1,即符合表中比例,B正确;
C、F1做父本(EeGg)与eegg个体测交,子代有2种基因型EEgg、eegg和2种表型红眼胡子、红眼大帆,C正确;
D、若让F2中红眼胡子个体随机交配,即(2/3Eegg,1/3EEgg)群体随机交配,用配子法,雌雄配子均为(2/3Eg,1/3eg),故子代红眼大帆占比为1/3×1/3=1/9,D错误。
故选D。
3.(2025·湖北黄石·二模)某种植物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果实有绿色和黄色,由一对等位基因(用A和a表示)控制。表面有瘤和无瘤,由一对等位基因(用T和t表示)控制。有刺和无刺由一对等位基因(用G和g表示)控制。选用3种纯合体P1(绿色有瘤有刺)、P2(黄色无瘤无刺)和P3(绿色无瘤无刺)进行杂交,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和比例
① P1×P2 绿色有瘤有刺 有瘤有刺∶无瘤无刺∶有瘤无刺=9∶4∶3
② P1×P3 绿色有瘤有刺 有瘤有刺∶无瘤无刺=3∶1
A.控制果实表面是否有刺的基因与是否有瘤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根据实验①中F1的表型可以确定果实绿色和黄色的显隐性关系
C.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T/t与G/g两对等位基因中基因g抑制基因T的表达
D.实验②中F2种植后,随机传粉产生的子代所结果实中无瘤无刺的占比为1/4
【答案】C
【解析】A、根据实验①F2表型及比例为有瘤有刺:无瘤无刺:无瘤有刺=9:4:3,为9:3:3:1的变式,可推知控制果实表面是否有刺的基因与控制果实表面是否有瘤的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纯合体P1(绿色)和P2(黄色)杂交所得F1均为绿色(或实验①中F1的表型为绿色),可确定绿色为显性性状,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实验①F1的基因型为TtGg,F2的表型及比例为有瘤有刺∶无瘤无刺∶有瘤无刺=9∶4∶3,可知T-G-为有瘤有刺,T-gg为有瘤无刺,ttG-、ttgg为无瘤无刺,因此可以推测T/t与G/g两对等位基因中基因t抑制基因G的表达,而不是基因g抑制基因T的表达,C错误;
D、实验②P1和P3为GGTT和ggTT,F1基因型GgTT,F2基因型及比例为GGTT:GgTT:ggTT=1:2:1,群体配子及比例为GT:gT=1:1,自然条件下进行自由交配,子代所结果实无瘤无刺(ggTT)的占比为1/2×1/2=1/4,D正确。
故选C。
4.(2025·海南儋州·三模)某植物(雌雄同株)的花粉粒有三种性状,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控制,只有基因A、B和C共存时花粉粒才表现为圆形(分为正圆形、椭圆形两种表型),其余为长条形。选择正圆形花粉粒植株与某长条形花粉粒植株杂交,F1花粉粒均为椭圆形,F1自交,F2的花粉粒中正圆形:椭圆形:长条形=1:26:3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之间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椭圆形花粉粒植株
B.椭圆形花粉粒植株和长条形花粉粒植株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正圆形花粉粒植株
C.椭圆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长条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有19种
D.亲本长条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F2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中纯合子占9/37
【答案】D
【解析】A、F2的花粉粒中正圆形:椭圆形:长条形=1:26:37,该比例为(3:1)(3:1)(3:1)的变形,进而可知控制F1椭圆形花粉粒植株的三对基因均杂合,即为AaBbCc,结合亲本性状与F2性状的比例可知,正圆形花粉粒植株基因型为AABBCC,控制椭圆形花粉粒植株的三种基因全部为显性基因,但是三对基因不能同时纯合,即长条形花粉粒植株基因型为至少有一对基因隐性纯合。因此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之间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椭圆形花粉粒植株,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为AaBbCc,是椭圆形花粉粒植株,A正确;
B、由于长条形花粉粒植株至少有一对基因隐性纯合,如aaBBCC,而正圆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所以椭圆形花粉粒植株和长条形花粉粒植株杂交,后代不会出现正圆形花粉粒植株,B正确;
C、控制椭圆形花粉粒的三对基因全部为显性,但是三对基因不能同时纯合,故其基因型种类为2×2×2-1=7种,即椭圆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而长条形花粉粒植株至少有一对基因隐性纯合,F2的基因型一共3×3×3=27种,故长条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有27-7-1=19种,C正确;
D、亲本正圆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F1椭圆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所以亲本长条形花粉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F2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故F2长条形花粉粒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7/37,D错误。
5.(2025·山东德州·三模)利用抗锈病基因E和绿色荧光基因G、抗除草剂基因F和红色荧光基因R分别构建串联基因E-G和F-R,并将它们导入玉米细胞,培育出纯合的抗锈病、抗除草剂(双抗)转基因玉米。用该纯合双抗转基因玉米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对F1的花粉粒的荧光颜色进行统计,结果为:双荧光4100个、绿荧光900个、红荧光900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合双抗转基因玉米的E与F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F1形成花粉时,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的细胞,有一半可以发出荧光
C.F1形成花粉时,基因E和基因F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之间发生了互换
D.F1产生的花粉中,基因重组型花粉粒的占比约为18%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纯合双抗转基因玉米的基因型为EEFF,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后代中双荧光4100个、绿荧光900个、红荧光900个,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形成花粉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的细胞,都可以发出荧光,B错误;
C、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形成花粉时,基因E和基因F所在的染色体与不含E和F的染色体片段之间发生了互换,C错误;
D、F1中,只产生一种荧光的花粉是重组型配子,且产生一个绿荧光的同时,就会产生一个红荧光的花粉,所以基因重组型花粉粒的占比约为900÷(900+4100)=18%,D正确。
6.(2025·湖北武汉·三模)菜豆种皮颜色受三对基因A/a、B/b、M/m控制,其中基因A/a、B/b独立遗传,M基因在种皮中的表达量低。这三对基因与种皮颜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当黑色色素量较少时,种皮呈棕色。野生型菜豆种皮基因型为AABBMM。现将两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A突变成a)和突变体乙(B突变成b)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种皮颜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黑色:棕色:灰色=9:3:4 B.黑色:白色:灰色=9:4:3
C.黑色:灰色=3:1 D.黑色:棕色:灰色=9:4:3
【答案】A
【解析】两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甲(A突变成a),其基因型为aaBBMM;突变体乙(B突变成b),其基因型为AAbbMM。二者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MM。F1自交后代的分析:因为A/a、B/b独立遗传,所以AaBb自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自交后代中,A B 的比例为9/16,A bb的比例为3/16,aaB 的比例为3/16,aabb的比例为1/16。对于A B MM的个体,由于有M基因(F1为AaBbMM,自交后代都含M基因),能合成黑色色素且黑色色素量较多,表现为黑色;对于A bbMM的个体,只能合成灰色色素,表现为灰色;aabbMM,也是灰色,对于aaB MM的个体,没有A基因,黑色色素量较少,种皮呈棕色。故黑色(A B MM):棕色(aaB MM):灰色(A bbMM+aabbMM)=9/16:3/16:(3/16+1/16)=9:3:4,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7.(2025·江西九江·三模)小鼠的基因A、a控制着毛发的黑色、白色,基因B、b控制着毛囊的有无,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黑色小鼠和无毛囊小鼠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不同性状的小鼠比例为9:3:4。随机选取部分F2黑色和白色小鼠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毛色 A基因检测结果 B基因检测结果
黑色 均有 均有
白色 均无 均有
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小鼠关于毛发颜色和毛囊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3种
B.亲本中无毛囊小鼠有两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F2中白色小鼠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D.若让F2中黑色小鼠随机交配,则其后代中无毛囊雄鼠占1/18
【答案】B
【解析】A、F1自交得到F2,F2中不同性状的比例为9:3:4,说明F1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F1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F2黑色小鼠均有A和B基因,白色小鼠没有A,只有B基因,可知A_B_表现黑色,aaB_表现白色,A_bb和aabb表现为无毛囊,表现型有三种,A正确;
B、F1是AaBb,亲本黑色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故无毛囊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B错误;
C、aaB_表现白色,故F2中白色小鼠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C正确;
D、F2中黑色小鼠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若让F2中黑色小鼠随机交配,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4:2:2:1,根据棋盘法可知后代A_B_:aaB_:A_bb:aabb=64:8:8:1,其中A_bb和aabb表现为无毛囊,无毛囊雄鼠占(8+1)/81×1/2=1/18,D正确。
故选B。
8.(2025·湖南长沙·三模)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
实验一:向某棉花细胞中导入两个Bt基因,经植物组织培养培育成植株(P)后让其自交。
实验二:现有三个转Bt基因的抗虫棉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下。
甲×乙→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抗虫551株,不抗虫15株;
乙×丙→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抗虫407株,不抗虫0株。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3∶1,则导入的Bt基因同一条染色体上
B.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15∶1,则导入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实验二中甲、乙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D.实验二中乙×丙的F2中未出现不抗虫个体,原因是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A、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3∶1,则导入的两个Bt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相当于杂合子,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A正确;
B、若实验一的F1中抗虫∶不抗虫=15∶1,则导入的Bt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实验二中甲、乙杂交,F1全部为抗虫植株,F2既有抗虫植株又有不抗虫植株,但是抗虫植株远多于不抗虫植株,可推测甲、乙的Bt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定比例的染色体互换,C错误;
D、实验二中乙×丙的F2中未出现不抗虫个体,应该是乙、丙的Bt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当于是纯合子自交,因而表现为稳定遗传,D正确。
故选C。
9.(2025·湖北·三模)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籽粒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A控制籽粒为紫色,基因a控制籽粒为黄色。基因B使基因型为Aa个体的籽粒呈现白色。籽粒的颜色同时也受到温度的影响。兴趣小组利用黄色、紫色籽粒长成的植株作为亲本,分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杂交实验,得到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如下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组:F1为白色,F2中紫色:黄色:白色=6:4:6
乙组:F1为紫色,F2中紫色:黄色:白色=10:4:2
A.亲本中黄色籽粒和紫色籽粒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来的颜色可能不同
C.甲组F2中的紫色和黄色籽粒个体杂交,子代黄色籽粒个体占1/6
D.乙组F2中的白色和黄色籽粒个体杂交,子代黄色籽粒个体占3/8
【答案】D
【解析】A、由题意可知,紫色基因型为AA__或Aabb,黄色基因型为aa__,白色基因型为AaB_。甲组的亲代表型为黄色×紫色,而F1表型全为白色,而F1自交,所得F2表型为紫色:黄色:白色=6:4:6(是9:3:3:1的变式),故F1的基因型为AaBb,故亲本的黄色与紫色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或AAbb、aaBB,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分别是aaBB、AAbb,A正确;
B、甲乙两组的F1基因型都为AaBb但表现型不同,结合题干可知籽粒的颜色同时也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不同温度下表现出来的颜色可能不同,B正确;
C、甲组F2中的紫色籽粒个体为AA__:Aabb=2:1,黄色籽粒个体为aa__,子代中黄色个体aa__所占比例为1/3×1/2=1/6,C正确;
D、根据乙组的子一代为紫色,可知由于温度影响使AaBb表现为紫色,则子二代表现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黄色个体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1:2:1,让乙组F2中的白色和黄色杂交,子代黄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1/2×1+2/4×1/2×1+1/4×1/2×1=1/2,D错误。
10.(2025·北京海淀·二模)白三叶的花瓣通常为白色、偶然发现一株红花突变体。研究者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以分析白三叶的花色遗传。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红花为隐性性状
B.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F1测交后代中红花约占1/4
D.F2白花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A、由亲本到F1可知,红花是隐性性状,A正确;
B、根据F2中白花:红花=15:1可知,该性状至少受两对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B和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花,F1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故F1测交后代中红花(aabb)占1/4,C正确;
D、F2白花中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都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D。
11.(2025·湖南湘西·三模)某昆虫的体色和翅长两种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用基因型均为AaBb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根据该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表现型 A-B- A_bb aaB- aabb
比例 6 3 3 4
A.基因A/a与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配子时,AB:Ab:aB:ab=1:1:1:1
C.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了交叉互换
D.若将AaBb个体与aabb测交,后代比例为1:1:1:1
【答案】C
【解析】A、表型比例分析,6:3:3:4不符合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9:3:3:1预期比例,说明存在连锁现象,A错误;
B、若产生配子比例为1:1:1:1,后代应为9:3:3:1,与实验结果不符,B错误;
C、比例异常且重组型(Abb和aaB)存在但较少,符合连锁且发生交叉互换的特征,C正确;
D、由于存在连锁,测交比例不会是完全的 1:1:1:1,D错误。
故选C。
12.(2025·安徽芜湖·二模)某植物的花色受到两对相互独立的等位基因调控。基因R和r分别控制红色和粉色,基因P/p控制花色素的合成,无色素合成时表现为白色。现有一红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杂交,从F1中选择一株白花植株自交,所得F2中白花:红花:粉花=9: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亲本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只能为Rrpp
B.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为P,pp时植株均开白花
C.取F1白花植株自由交配,子代粉花占比为1/12或3/20
D.F1中选取的白花植株自交结果说明Rp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答案】A
【解析】A、因为F1中某株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白花:红花:粉花 = 9:2:1,9:2:1是9:3:3:1的变形,说明F1中白花植株基因型为RrPp。R_P_表现为白花,R_pp表现为红花,rrpp表现为粉花,所以P基因抑制花色色素的合成,p基因控制花色色素的合成。F1中的某一株白花植株(RrPp)进行自交,后代表型为白花:红花:粉花 = 9:2:1,基因型为Rrpp和RRpp的个体本来均表现为红花,结果红花只有2份,说明R基因纯合致死,这也就能解释白花只有9份(2RrPP、4RrPp、1rrPP、2rrPp),所以亲本纯合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PP,红花的基因型为Rrpp,A正确;
B、根据A分析可知,P基因抑制花色色素的合成,p基因控制花色色素的合成,P_植株均开白花,B错误;
C、F1中所有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Pp:rrPp=1:1,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分开来计算,首先是R/r这对等位基因,Rr:rr=1:1,自由交配采用配子法,R占1/4,r占3/4,其中RR纯合致死,则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2:3。另一对等位基因P/p自由交配后代P_:pp=3:1,所以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RrP_:Rrpp:rrP_:rrpp=6:2:9:3,表型及比例为白花:红花:粉花=15:2:3,子代粉花占比为3/20,C错误;
D、F1中选取的白花植株自交结果说明R基因纯合致死,D错误。
1.(2025·重庆·高考真题)水稻雄性不育、可育由等位基因T、t控制,不育性状受温度的影响(见下表);米质优、劣由等位基因Y、y控制。不育株S1米质劣但抗病,不育株S2米质优但易感病。为了选育综合性状好的不育系,用S1和S2杂交获得F1,F1均为不育且米质优。选F1两单株杂交获得的F2中出现稳定可育株,PCR检测部分世代中相关基因,电泳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植株种类 温度 花粉不育率(%)
不育株S1 高温 100%
低温 0
不育株S2 高温 100%
低温 0
稳定可育株 高温 0
低温 0
A.S1是基因型为TTYY的纯合子
B.选择F1任意两单株进行杂交均会出现如图F2的育性分离
C.F2在高温条件下表现不育且米质优的纯合植株占比1/16
D.在S1和S2杂交得到F1时,亲本植株需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种植
【答案】C
【解析】A、S1米质劣,基因型为yy,但F1均为米质优(Yy),说明S2为YY。F1高温不育,低温可育,F1两单株杂交获得的F2中出现稳定可育株,故两单株为Tt(杂合),则S1和S2应为TT、Tt,若S1为TTyy (高温不育) ,S2为TtYY (高温可育),杂交F1出现TtYy,符合条件,A错误;
B、F1出现TTYy、TtYy,杂交后F2的育性由T/t决定,高温下T_不育,tt可育,任意两单株进行杂交均会出现如图F2的育性分离,B错误;
C、高温不育纯合植株为TT,米质优纯合植株为YY,两者独立遗传。F1中TtYy杂交,F2中TTYY的概率为1/4(TT)×1/4(YY)= 1/16,C正确;
D、S1和S2在高温下均不育(花粉不育率100%),无法杂交,需在低温下种植才能完成传粉,D错误。
故选C。
2.(2025·湖北·高考真题)某学生重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取一粒黄色圆粒F 种子(YyRr),培养成植株,成熟后随机取4个豆荚,所得32粒豌豆种子表型计数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性状 黄色 绿色 圆粒 皱粒
个数(粒) 25 7 20 12
A.32粒种子中有18粒黄色圆粒种子,2粒绿色皱粒种子
B.实验结果说明含R基因配子的活力低于含r基因的配子
C.不同批次随机摘取4个豆荚,所得种子的表型比会有差别
D.该实验豌豆种子的圆粒与皱粒表型比支持孟德尔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A、黄色圆粒种子理论值为18粒(32×9/16),绿色皱粒为2粒(32×1/16)。但实际数据中,黄色和圆粒的总数分别为25和20,无法直接推导组合性状的具体数值,A错误;
B、圆粒与皱粒比为5:3,可能因R配子活力低于r,但由于样本太少,所以不能确定含R基因配子的活力低于含r基因的配子,B错误;
C、由于样本量小(仅4个豆荚,32粒种子),不同批次摘取豆荚可能因抽样误差导致表型比波动,C正确;
D、圆粒与皱粒实际比为5:3,不符合分离定律预期的3:1,同时样本数目太少,所以不支持孟德尔分离定律,D错误;
3.(2024·广西·高考真题)某种观赏花卉(两性花)有4种表型:紫色、大红色、浅红色和白色,由3对等位基因(A/a、B/b和D/d)共同决定,其中只要含有aa就表现白色,且Aa与另2对等位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4个不同纯合品系甲、乙、丙和丁,它们之间的杂交情况(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互换)见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杂交组合 F1 F1自交,得到F2
Ⅰ 甲(紫色)×乙(白色) 紫色 紫色:浅红色:白色≈9:3:4
Ⅱ 丙(大红色)×丁(白色) 紫色 紫色:大红色:白色≈6:6:4
A.B/b与D/d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Ⅰ、Ⅱ组的F1个体,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
C.Ⅰ组产生的F2,其紫色个体中有6种基因型
D.Ⅱ组产生的F2,其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2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目描述,表型由3对等位基因(A/a、B/b、D/d)决定,其中只要基因型中含有aa,表型即为白色,Aa与另2对等位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A/a与B/b、D/d是独立遗传的,根据Ⅰ组的F1全为紫色,F2表型比例为9:3:4,符合A/a和B/b(或A/a和D/d)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 Ⅱ组的F1表型均为紫色,F2表型比例为6:6:4, 符合 9:3:3:1变式,说明符合A/a和B/b(或A/a和D/d)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两组实验无法证明B/b与D/d两对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A错误;
B、根据题目描述,表型由3对等位基因(A/a、B/b、D/d)决定,其中只要基因型中含有aa,表型即为白色,Aa与另2对等位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A/a与B/b、D/d是独立分配的,根据Ⅰ组的F1全为紫色,F2表型比例为9:3:4,符合A/a和B/b(或A/a和D/d)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 Ⅱ组的F1表型均为紫色,F2表型比例为6:6:4, 符合 9:3:3:1变式,说明符合A/a和B/b(或A/a和D/d)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Ⅰ、Ⅱ组的F1个体,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B错误;
C、Ⅰ组的F1全为紫色,F2表型比例为9:3:4,F2 紫色个体基因型为A_B_DD或A_BBD_,共4种基因型,C错误;
D、推测 Bb与Dd应该是在同一对染色体上。Ⅱ组产生的F2,其白色个体基因型为1aabbDD、1aaBBDD、2aaBbDd(或1aaBBdd、1aabbDD、2aaBbDd),其中纯合子占1/2,D正确。
故选D。
4.(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果蝇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各由1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弯翅、黄体和紫眼均为隐性性状,控制灰体、黄体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小组以纯合体雌蝇和常染色体基因纯合的雄蝇为亲本杂交得F1,F1相互交配得F2。在翅型、体色和眼色性状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的亲本组合是( )
A.直翅黄体♀×弯翅灰体♂ B.直翅灰体♀×弯翅黄体♂
C.弯翅红眼♀×直翅紫眼♂ D.灰体紫眼♀×黄体红眼♂
【答案】A
【解析】A、令直翅对弯翅由A、a控制,体色灰体对黄体由B、b控制,眼色红眼对紫眼由D、d控制。当直翅黄体♀×弯翅灰体♂时,依据题干信息,其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AaXBXb、AaXbY,按照拆分法,F1F2:直翅灰体:直翅黄体:弯翅灰体:弯翅黄体=3:3:1:1,A符合题意;
B、当直翅灰体♀×弯翅黄体♂时,依据题干信息,其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AaXBXb、AaXBY,按照拆分法,F1F2:直翅灰体:直翅黄体:弯翅灰体:弯翅黄体=9:3:3:1,B不符合题意;
C、当弯翅红眼♀×直翅紫眼♂时,依据题干信息,其基因型为:aaDD×AAdd→F1:AaDd,按照拆分法,F1F2:直翅红眼:直翅紫眼:弯翅红眼:弯翅紫眼=9:3:3:1,C不符合题意;
D、当灰体紫眼♀×黄体红眼♂时,依据题干信息,其基因型为:ddXBXB×DDXbY→F1:DdXBXb、DdXBY,按照拆分法,F1F2:灰体红眼:灰体紫眼:黄体红眼:黄体紫眼=9:3:3:1,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4·浙江·高考真题)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张翅(A)对正常翅(a)是显性,位于常染色体;红眼(B)对白眼(b)是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从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若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的概率为( )
A.9/32 B.9/16 C.2/9 D.1/9
【答案】A
【解析】白眼正常翅群体中筛选到一只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假设个体生殖力及存活率相同,将此突变体与红眼正常翅杂交,子一代群体中有张翅和正常翅且比例相等,推知雌性的白眼张翅突变体基因型为AaXbXb,红眼正常翅基因型为aaXBY,子一代群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1:1:1:1,子一代随机交配获得子二代,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aa与Aa随机交配获得aa的概率为:3/4×3/4=9/16,XBXb与XbY随机交配得到XBY和XBXb的概率为:1×1/2=1/2,因此子二代中出现红眼正常翅,即aaXBY和aaXBXb的概率9/16×1/2=9/32,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2023·辽宁·高考真题)科学家根据对部分植物细胞观察的结果,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早期的细胞研究主要运用了观察法
B.上述结论的得出运用了归纳法
C.运用假说—演绎法将上述结论推演至原核细胞也成立
D.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研究细胞核内的物质变化
【答案】C
【解析】A、细胞研究需要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一般使用显微镜;观察早期的细胞研究主要运用了观察法,A正确;
B、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B正确;
C、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
D、同位素标记法可以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故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细胞核内的物质变化,D正确;
7.(2025·甘肃·高考真题)大部分家鼠的毛色是鼠灰色,经实验室繁殖的毛色突变家鼠可以是黄色、棕色、黑色或者由此产生的各种组合色。已知控制某品系家鼠毛色的基因涉及常染色体上三个独立的基因位点A、B和D。A基因位点存在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Ay决定黄色,A决定鼠灰色,at决定腹部黄色,a决定黑色,它们的显隐性关系依次为Ay>A>at>a,其中Ay基因为隐性致死基因(AyAy的纯合鼠胚胎致死)。B基因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B(黑色)对b(棕色)为完全显性。回答下列问题。
(1)只考虑A基因位点时,可以产生的基因型有 种,表型有 种。
(2)基因型为AyaBb的黄色鼠杂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黄色鼠:黑色鼠:巧克力色鼠=8:3:1,产生这种分离比的原因是 。
(3)黄腹黑背雌鼠和黄腹棕背雄鼠杂交,F1代产生了3/8黄腹黑背鼠,3/8黄腹棕背鼠,1/8黑色鼠和1/8巧克力色鼠。则杂交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 。
(4)D基因位点的D基因控制色素的产生,dd突变体呈现白化性状。让白化纯种鼠和鼠灰色纯种鼠杂交,F1代呈现鼠灰色。F1代雌雄鼠交配产生F2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鼠灰色:黑色:白化=9:3:4,则亲本白化纯种鼠的基因型为 ,F2代黑色鼠的基因型为
【答案】(1) 9 4
(2)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yAy纯合致死
(3) ataBb atabb
(4) aadd aaD-(aaDD、aaDd)
【解析】(1)只考虑A基因位点,A基因位点存在4个不同的等位基因Ay、A、at、a ,从4个等位基因中选2个组成基因型(包括纯合子和杂合子),纯合子有AyAy(致死)、AA、atat、aa4种,杂合子有AyA、Ayat、Aya、Aa、Aat、ata6种,所以基因型共有10种,但由于AyAy纯合致死,实际存活的基因型有9种,由显隐性关系Ay>A>at>a可知,表型有黄色(Ay-)、鼠灰色(A-)、腹部黄色(at-)、黑色(aa ),共4种。
(2)基因型为AyaBb的黄色鼠杂交,正常情况下Aya×Aya后代中AyAy:Aya:aa=1:2:1,由于AyAy致死,所以Aya:aa=2:1,Bb×Bb后代中B-:bb=3:1,按照自由组合定律,(2Aya:1aa)×(3B-:1bb),后代中黄色鼠(Aya B-、Ayabb):黑色鼠(aaB-):巧克力色鼠(aabb)=(2/3×3/4+2/3×1/4):(1/3×3/4):(1/3×1/4)=8/12:3/12:1/12=8:3:1,所以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黄色鼠:黑色鼠:巧克力色鼠=8:3:1的原因是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yAy纯合致死。
(3)黄腹黑背雌鼠(at-B-)和黄腹棕背雄鼠(at-bb)杂交,因为F1代产生了黑色鼠(aaB-)和巧克力色鼠(aabb),所以亲本都含有a和b基因,那么黄腹黑背雌鼠基因型为ataBb,黄腹棕背雄鼠基因型为atabb,二者杂交,F1代产生了3/8=3/4×1/2黄腹黑背鼠(at-Bb),3/8=3/4×1/2黄腹棕背鼠(at-bb),1/8=1/4×1/2黑色鼠(aaBb)和1/8=1/4×1/2巧克力色鼠(aabb)。
(4)已知D基因位点的D基因控制色素的产生,dd突变体呈现白化性状,A决定鼠灰色,a决定黑色,F2代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鼠灰色:黑色:白化=9:3:4,是9:3:3:1的变形,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Dd,由于亲本是白化纯种鼠和鼠灰色纯种鼠,要得到F1为AaDd,则亲本白化纯种鼠的基因型为aadd,鼠灰色纯种鼠的基因型为AADD,二者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Dd,F1代雌雄鼠交配,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D-:aaD-:A-dd:aadd=9:3:3:1,表型之比为鼠灰色:黑色:白化=9:3:4,所以F2代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aD-(aaDD、aaDd)。
8.(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植物合成的色素会影响花色。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深红、浅红和白三种表型。研究小组用甲、乙两个浅红色表型的植株进行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分别自交,子一代均出现浅红色:白色=3:1的表型分离比;甲和乙杂交,子一代出现深红色(丙):浅红色:白色(丁)=1:2:1的表型分离比。综上判断,甲和乙的基因型 (填“相同”或“不同”),判断依据是 。
(2)丙自交子一代出现深红色:浅红色:白色=9:6:1的表型分离比,其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若丙与丁杂交,子一代的表型及分离比为 ,其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 。
【答案】(1) 不同 甲、乙自交的结果与甲乙杂交的结果不同
(2) 1/4 深红色:浅红色:白色=1:2:1 1/4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析】(1)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甲、乙分别自交,子一代均出现浅红色:白色 = 3:1 的表型分离比,这符合杂合子(Aa)自交的性状分离比,说明甲、乙均为杂合子。若甲和乙基因型相同,设为 Aa,那么甲和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 = 1:2:1,表型应该是浅红色:白色 = 3:1,而实际甲和乙杂交子一代出现深红色:浅红色:白色 = 1:2:1 的表型分离比,所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
(2)丙自交子一代出现深红色:浅红色:白色 = 9:6:1 的表型分离比,这是 9:3:3:1 的变式,说明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 A、a 和 B、b),且丙的基因型为 AaBb。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 自交后代中 AaBb 的比例为1/4(2/4×2/4=4/16=1/4)。因为甲、乙杂交产生丙(AaBb),且甲、乙自交都出现浅红色:白色 = 3:1,可推测甲、乙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二者可互换),丁为白色,基因型为 aabb。丙(AaBb)与丁(aabb)杂交,即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 = 1:1:1:1,对应的表型及比例为深红色:浅红色:白色 = 1:2:1。丙(AaBb)与丁(aabb)杂交,后代中纯合体只有 aabb,所占比例为1/4。
9.(2024·海南·高考真题)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开展作物育种。为研究抗稻瘟病水稻的遗传规律,某团队用纯合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甲、乙、丙分别与易感稻癌病品种丁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见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① 甲×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3:1
② 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15:1
③ 丙×丁 全部抗稻瘟病 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
(1)水稻是两性花植物,人工授粉时需对亲本中的 进行去雄处理。
(2)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 性。实验②中,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
(3)实验③中,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4)培育耐盐碱的抗稻瘟病水稻对于沿海滩涂及内陆盐碱地的利用具有重要价值。该团队将耐盐碱基因随机插入品种甲基因组中,筛选获得1号、2号、3号植株,耐盐碱基因插入位点如图(注: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
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 种,1个雄配子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 个。
②该团队将1号、2号、3号植株分别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 。
【答案】(1)母本
(2) 显 2/两
(3) 26 8/9
(4) 4/四 3/三 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0、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5:1、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  
【解析】(1)水稻是两性花植物,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因此人工授粉时需对亲本中的母本进行去雄处理。
(2)水稻的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实验①中,F1自交得到F2,F2中发生性状分离,可知抗稻瘟病对易感稻瘟病为显性。实验②中,F2中性状分离比为15:1,是9:3:3:1的变式,即这一对相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实验③中,F2表型及比例为抗稻瘟病:易感稻瘟病=63:1,说明受三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若用A/a、B/b、C/c分别表示三对等位基因,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自交得到F2,F2种基因型为3×3×3=27种,其中易感稻瘟病基因型为aabbcc,则F2抗稻瘟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7-1=26种,F2中的纯合子共2×2×2=8种,其中1种是易感稻瘟病,剩余7种为抗稻瘟病,即F2抗稻瘟病植株中的纯合子比例为7/63=1/9,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9=8/9。
(4)①据图分析,2号植株个体中,耐盐基因插入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2号植株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2×2=4种,当含有耐盐基因的染色体都在一个配子中时,所含的耐盐基因最多,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耐盐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耐盐基因,因此1个雄配子携带的耐盐碱基因最多有3个。
②1号植株中,有两个耐盐基因插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因此所含的配子中都含耐盐基因,自交后代后具有耐盐性状;2号植株个体中,耐盐基因插到两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植株只要含有1个耐盐碱基因即可表现出耐盐碱性状,不含则表现出盐碱敏感性状,因此自交后代耐盐:盐碱敏感=15:1;3号植株中耐盐基因全部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自交后代耐盐:盐碱敏感=3:1。1号、2号、3号植株上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都存在抗稻瘟病基因,因此自交后代都是抗稻瘟病。综上所述,该团队将1号、2号、3号植株分别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分别是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0、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15:1、耐盐抗稻瘟病:盐碱敏感抗稻瘟病=3:1。 
10.(2024·新课标卷·高考真题)某种瓜的性型(雌性株/普通株)和瓜刺(黑刺/白刺)各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雌性株开雌花,经人工诱雄处理可开雄花,能自交;普通株既开雌花又开雄花。回答下列问题。
(1)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根据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则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中选择材料进行的实验及判断依据是 。
(2)王同学将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均为黑刺雌性株,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能够验证“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一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
(3)白刺瓜受消费者青睐,雌性株的产量高。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筛选出白刺雌性株纯合体的杂交实验思路是 。
【答案】(1) 黑刺:白刺=1:1 从亲本或F1中选取普通株表型相同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个体性状为显性,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性状为隐性( 选择亲本黑刺普通株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黑刺性状为显性,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黑刺性状为隐性)
(2)F2中的表型及比例为黑刺雌性株:黑刺普通株:白刺雌性株:白刺普通株=9:3:3:1。
(3)将王同学杂交F2的白刺雌性株单独种植,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单独收获稳定遗传的白刺雌性株的后代即可得到白刺雌性株
【解析】(1)黑刺普通株和白刺雌性株杂交得F1,根据F1的性状不能判断瓜刺性状的显隐性,说明F1中性状有白刺也有黑刺,则亲本显性性状为杂合子,F1瓜刺的表现型及分离比是黑刺:白刺=1:1。
若要判断瓜刺的显隐性,从亲本或F1中选取普通株表型相同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该个体性状为显性,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性状为隐性或 选择亲本黑刺普通株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黑刺性状为显性,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该黑刺性状为隐性。
(2)黑刺雌性株和白刺普通株杂交,F1均为黑刺雌性株,说明在瓜刺这对相对性状中黑刺为显性,在性别这对相对性状中雌性株为显性,若控制瓜刺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性别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经诱雄处理后自交得F2 ,若这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瓜刺和性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F2中的表型及比例为黑刺雌性株:黑刺普通株:白刺雌性株:白刺普通株=9:3:3:1。
(3)在王同学实验所得杂交子代中,F2中白刺雌性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测交方案只能证明白刺雌性株是否为纯合子,一般的瓜类是一年生的,证明了纯合子还是得不到纯合子。 筛选方案应为:将王同学杂交F2的白刺雌性株单独种植,经诱雄处理后自交,纯合子自交子代均为纯合子,单独收获稳定遗传的白刺雌性株的后代即可得到白刺雌性株。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