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8讲 遗传综合实验分析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题型二】探究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题型三】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题型一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1.果蝇的长腿(B)与短腿(b)、红眼(R)与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小组让一对雌雄果蝇杂交,F1的表型及其数量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F1表型 长腿红眼 长腿白眼 短腿红眼 短腿白眼雌蝇/只 76 0 75 0雄蝇/只 37 38 38 39A.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只能有1种C.F1雌果蝇中杂合子比例为1/4D.若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果蝇红眼:白眼=13:3【答案】D【解析】AB、根据后代雌雄果蝇中长肢∶短肢均约为1∶1,可知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为Bb×bb;又根据后代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与性别有关,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XRXr×XRY,故亲本的基因型杂交组合可能是bbXRXr×BbXRY,也可能为BbXRXr×bbXRY,A、B错误;C.F1雌果蝇中,短腿占(bb)1/2,红眼纯合子(Xr Xr)占1/2,纯合子概率为1/2×1/2=1/4,则杂合子的概率为3/4,C错误;D、仅考虑眼色,则F1雌果蝇基因型有1/2XRXR、1/2XRXr(配子为3/4XR、1/4Xr),雄果蝇1/2XRY、1/2XrY(配子为1/4XR、1/4Xr、2/4Y),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果蝇白眼比例为(1/4Xr×1/4Xr)+(1/4Xr×2/4Y)=3/16,则红眼为13/16,故红眼∶白眼=13∶3,D正确。2.鹦鹉(ZW型)是一种观赏鸟类,其羽色有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鹦鹉的羽色为绿色;有基因A无基因B时,鹦鹉的羽色为蓝色;有基因B无基因A时,鹦鹉的羽色为黄色;其余基因型的鹦鹉,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用纯合蓝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进行了两个杂交实验:①纯合蓝色雌鹦鹉和纯合黄色雄鹦鹉杂交,后代中只有黄色雌鹦鹉和绿色雄鹦鹉,且各占一半;②纯合蓝色雄鹦鹉和纯合黄色雌鹦鹉杂交,后代中只有绿色鹦鹉,且雌雄各占一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B.实验①中,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C.实验②中,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D.实验②中F1进行随机交配,子代白色鹦鹉中雌雄各占一半【答案】D【解析】A、由题干两个杂交实验(正反交),后代表型不同,可以判断其中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假设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Z染色体上,纯合蓝色鹦鹉(A AZbW)和纯合黄色鹦鹉(aaZBZB)杂交,无法出现题中实验结果;假设B/b位于常染色体上,A/a位于Z染色体上,纯合蓝色雌鹦鹉(bbZAW)与纯合黄色雄鹦鹉(BBZa Za )杂交,后代为BbZa W(黄色雌鹦鹉)和BbZA Za (绿色雄鹦鹉),符合实验①结果;纯合蓝色雄鹦鹉(bbZA ZA )与纯合黄色雌鹦鹉(BBZa W)杂交,后代为BbZA W和BbZA Za ,都是绿色鹦鹉,符合实验②结果。所以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Z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实验①的纯合蓝色雌鹦鹉( bbZAW)与纯合黄色雄鹦鹉(BBZaZa )杂交,F1雌鹦鹉基因型为BbZaW(黄色),雄鹦鹉基因型为BbZAZa(绿色),B正确;C、实验②的纯合蓝色雄鹦鹉(bbZAZA )与纯合黄色雌鹦鹉(BBZaW )杂交,F1雌鹦鹉基因型为BbZAW,雄鹦鹉基因型为Bb ZAZa,均为绿色,C正确;D、实验②的F1(BbZAW和Bb ZAZa)交配时,白色鹦鹉基因型为bbZaZa、bbZaW。由于雄鹦鹉性染色体必含ZA,故白色鹦鹉均为雌性(bbZaW ),D错误。3.中华蟾蜍(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眼眶的褐色、黄色和白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色素的合成,A基因不存在时不能合成色素,基因B和b分别控制褐色和黄色色素的合成。为探究其眼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合 亲本 子代实验一 黄色甲(♂)×褐色乙(♀) 褐色(♂):黄色(♀)=1:1实验二 白色丙(♂)×褐色乙(♀) 褐色(♂):白色(♀)=1:1A.A/a和B/b基因都位于Z染色体上B.白色雄性丙可能的基因型有3种C.实验一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褐色:黄色为1:1D.用实验二子代雌性个体与丙杂交可检测丙的基因型【答案】D【解析】A、蟾蜍的性别决定为ZW型。根据实验一的结果(1褐色♂:1黄色♀),可以推断基因B和b位于Z染色体,亲本均含有A基因,且雄性亲本的两条Z染色体上均含有隐性基因b。褐色乙雌性个体同时含有A和Z染色体上的B基因,根据实验二子代1褐色 ( ♂ ): 1白色 ( ♀ ),推测体细胞中基因B/b与基因 A/a均位于Z染色体上,A正确;B、白色丙Za_Za_,即ZaBZaB、ZabZab、ZaBZab,可能的基因型有3种,B正确;C、实验一子代雄性(ZABZAb)产生的配子为ZAB和ZAb(各占50%),雌性(ZAbW)产生的配子为ZAb和W(各占50%),子代雄性(ZZ)中,ZABZAb(褐色)和ZAbZAb(黄色)各占50%,雌性(ZW)中,ZABW(褐色)和ZAbW(黄色)各占50%,总体比例褐色:黄色为1:1,C正确;D、实验二子代雌性(ZaBW或ZabW)与丙(ZaBZaB或ZabZab)杂交,无论丙的基因型如何,子代均为ZaBZaB/ZabZab(雄性,白色)或ZaBW/ZabW(雌性,白色),无法通过表型区分丙的基因型,D错误。题型二 探究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4.为研究 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某志愿者的若干精子为材料,检测精子中的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该志愿者8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志愿者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本研究中不存在致死现象,所有个体的染色体均正常,各种配子活力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精子编号 A a B b E e1 + +2 + + +3 + +4 + + +5 + +6 + + +7 + +8 + + +A.基因 A/a、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 A/a不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C.该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X或Y染色体上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D.若该男性的另一精子中检测到A/a和B/b四个基因,最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互换导致的【答案】B【解析】AB、该生物产生的配子中,aB:Ab:AB:ab=4:4:0:0,因为这8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动物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若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比例应为1:1:1:1,故A/a、B/b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样的方法可以判断,A/a与E/e之间是自由组合的,该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中一半含e基因,一半无e基因,说明c基因可能位于X或Y染色体上,已知e基因位于X或Y染色体上,所以A/a不可能位于X或Y上,A错误,B正确;C、由表可知,该雄性动物产生的精子中一半含e基因,一半无e基因,且都没有E基因,说明c基因可能位于X或Y染色体上,但不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因为同源区段上就应该是都有该基因或者其等位基因,C错误;D、若该男性的另一精子中检测到A/a和B/b四个基因,最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发生交叉互换之后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D错误。5.在黄山脚下发现一种XY型被子植物,该植物的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植物研究所做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实验组合 亲本(P) F1 F2♀ ♂ ♀ ♂ ♀ ♂实验一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 1/2宽叶 1/4宽叶1/4窄叶实验二 窄叶 宽叶 宽叶 宽叶 1/4宽叶1/4窄叶 1/2宽叶A.窄叶性状的遗传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窄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属于显性基因C.两个杂交组合的亲本都是纯合子,雄性F1的基因型不相同D.就宽叶和窄叶这对基因而言,该种群共有5种基因型【答案】C【解析】A、亲本宽叶和窄叶杂交后代均表现为宽叶,说明宽叶对窄叶为显性,F2中的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因而说明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F1的表现与性别无关,因而可知,相关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不能说明窄叶性状的遗传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结合A项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属于隐性基因,B错误;C、假定用B、b表示该对性状,两个杂交组合的亲本都是纯合子,则杂交实验一 的F1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BYb,杂交实验二的F1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bYB,两组实验中雄性F1的基因型不相同,C正确;D、就宽叶和窄叶这对基因而言,该种群有7种基因型:XBXB、XBXb、XbXb、XBYB、XBYb、XbYB、XbYb,D错误。6.欲探究某XY决定型动物一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将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F1无论雌雄均为显性,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B.若F1所有雌性均为显性,雄性均为隐性,则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C.只有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才会出现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既有显性又有隐性D.若F2中雄性为显性,雌性有显性和隐性,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答案】C【解析】A、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亲本为AA×aa,F1为Aa,无论雌雄均为显性,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本为XAYA×XaXa,F1为XAXa、XaYA,无论雌雄均为显性,所以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A正确;B、F1所有雌性均为显性,雄性均为隐性,遗传与性别有关,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若该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本为XAYA×XaXa,F1为XAXa、XaYA,无论雌雄均为显性,与题意不符合;若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为XAY×XaXa,F1为XAXa、XaY,与题意相符合,因此,若F1所有雌性均为显性,雄性均为隐性,则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CD、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为Aa,自由交配得F2,F2基因型为AA:Aa:aa=1:2:1,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既有显性又有隐性;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F1为XAXa、XaYA,自由交配得F2,F2基因型为XAXa、XaXa、XAYA、XaYA,雌性个体既有显性又有隐性,雄性均为显性;若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F1为XAXa、XaY,自由交配得F2,F2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综上分析可知,若F2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若若F2中雄性为显性,雌性有显性和隐性,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C错误、D正确。题型三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7.果蝇的眼色有紫眼、红眼和白眼三种性状。已知眼色性状由两对基因(A/a、B/b)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基因B控制红眼,基因b 控制紫眼,基因A存在时会抑制基因B和基因b表达,基因a无此作用。选取纯合的雌雄果蝇交配,杂交组合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 红眼 (♂)×白眼 (♀) 雌雄均为白眼 紫眼 (♂) ∶红眼 (♂) ∶白眼 (♂) ∶白眼 (♀) =1∶3∶4∶8乙 白眼 (♂) ×红眼 (♀) 紫眼 (♀) ∶红眼 (♀) ∶白眼 (♀) ∶白眼 (♂) =1∶3∶4∶8(1)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分析,基因B/b位于 染色体上。(2)甲组实验中,F1雄果蝇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能够产生 种配子,若让F2全部白眼雄性果蝇测交,子代中紫眼果蝇所占比例是 。(3)乙组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 ,若让F 全部白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代白眼雌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是 。(4)若要验证某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将该白眼雌蝇与纯合紫眼雄蝇杂交。①若F1表型及比例为白眼:红眼=1∶1,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②若F1表型及比例为白眼:红眼:紫眼=2∶1∶1,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③若F1均表现为白眼,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能有 种,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白眼:红眼:紫眼比例为 时,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杂合子。【答案】(1)常(2) 4 1/4(3) bbXAYA、BBXaXa 5/6(4) BBXAXa BbXAXa 3 48∶7:9【解析】(1)题意分析,由F2表型比例为1∶3∶4∶8,属于9∶3∶3∶1的变式,可知,控制眼色性状的两对基因(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且后代表型与性别有关,有一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控制红眼,基因b 控制紫眼,基因A存在时会抑制基因B和基因b表达,基因a无此作用。若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则甲实验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B、AAXbXb,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B,则F2雄果蝇中不会紫眼个体,与事实不符,故B/b位于常染色体上。(2) 甲组亲本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BBXaYa,bbXAXA,F1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a,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1雄果蝇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能够产生四种配子,其基因型分别为BXA、BYa、bXA、bYa,F2中白眼雄性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a∶BbXAYa∶bbXAYa=1∶2∶1,其与基因型为bbXaXa的果蝇测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XAXa∶bbXAXa∶BbXaYa∶bbXaYa=1∶1∶1∶1,其中紫眼果蝇bbXaYa所占比例为1/4。(3)乙组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bbXAYA、BBXaXa,F1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A,F2中白色雄蝇的基因型和比例为BBXAYA∶BbXAYA∶bbXAYA∶BBXaYA∶BbXaYA∶bbXaYA=1∶2∶1∶1∶2∶1,白色雌果蝇的基因型和比例为BBXAXa∶BbXAXa∶bbXAXa=1∶2∶1,则让F2全部白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及份数为:1BBXAXA、2BbXAXA、1bbXAXA、2BBXAXa、4BbXAXa、2bbXAXa,可见其中杂合子的比例是5/6。(4) 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能为BbXAXA,BbXAXa,BBXAXa,BBXAXA、bbXAXa,bbXAXA,将该白眼果蝇与一纯合紫眼雄蝇(bbXaYa)杂交,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则F1表型及比例为白眼(BbXAXa、BbXAYa)∶红眼(BbXaXa、BbXaYa)=1∶1;若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则F1表型及比例为白眼(BbXAXa、BbXAYa、bbXAXa、bbXAYa)∶红眼(BbXaXa、BbXaYa)∶紫眼(bbXaXa、bbXaYa)=2∶1∶1;若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BbXAXA、BBXAXA或bbXAXA,则F1均表现为白眼,若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即BbXAXA,则F1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a、bbXAXa、bbXAYa,再让F1雌雄果蝇交配,两对基因分别考虑,只考虑B、b,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4B、3/4b,子代7/16B_、9/16bb,只考虑A、a,子代3/4A_、1/4aa,则子代白眼比例为3/4,紫眼比例为9/16×1/4=9/64,其余为红眼,白眼:红眼:紫眼=48∶7∶9。8.在果蝇中,棒眼和圆眼这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R/r控制。现将纯合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F1无论雌雄全为棒眼,F1雌雄果蝇相互杂交,F2雌果蝇全为棒眼,雄果蝇中棒眼:圆眼=1:1。请回答相关问题:(1)棒眼和圆眼受等位基因R/r控制,等位基因是指 。(2)若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F1的基因型为 ;F2中r基因频率为 。(3)若等位基因R/r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上,现有一只棒眼雄果蝇,请设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及结论: 。【答案】(1)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2) XRXr、XRY 1/3(3) 让该棒眼雄果蝇与(多只)圆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 若子代雌雄果蝇全为棒眼,则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R;若子代雌果蝇全为棒眼,雄果蝇全为圆眼,则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r;若子代雌果蝇全为圆眼,雄果蝇全为棒眼,则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R。【解析】(1)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R和r。(2)纯合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F1无论雌雄全为棒眼,说明棒眼为显性性状。F1雌雄果蝇相互杂交,F2雌果蝇全为棒眼,雄果蝇中棒眼:圆眼=1:1,子代雌雄表型及比例不同,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因此亲本基因型为XRXR、XrY,F1的基因型为XRXr、XRY。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XRXR、1XRXr、1XRY、1XrY,F2中r基因频率为2/(5+1)=1/3。(3)若等位基因R/r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上,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RYR、XRYr、XrYR,实验设计思路是让该棒眼雄果蝇与(多只)圆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若子代雌雄果蝇全为棒眼,则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R;若子代雌果蝇全为棒眼,雄果蝇全为圆眼,则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r;若子代雌果蝇全为圆眼,雄果蝇全为棒眼,则该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YR。9.果蝇的X、Y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图所示。果蝇的灰体和黑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基因A和a控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均未知。雌雄个体中均有灰体个体和黑体个体,某同学选择一只黑体雌性个体与一只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产生了若干子代。回答下列问题:(1)若A和a基因位于I非同源区,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2)若子代雌雄个体都有黑体和灰体,则黑体不可能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所控制。(3)若子代雌性全为灰体,雄性全为黑体,则该对基因可能位于 。(4)若亲本均为纯合子,且子代雌雄个体均为灰体,A基因和a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Ⅱ同源区,请从亲代和F1中选择雌雄个体,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进一步确认基因的位置,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及结论: 。【答案】(1)5(2) X 隐性(3)Ⅰ非同源区或Ⅱ同源区/X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4) 让F1个体相互交配统计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如果F2中雄性个体全部为灰体,则该对基因位于Ⅱ同源区;如果F2中雌雄个体均为灰体:黑体=3:1,则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题意分析:由题干信息“由基因A和a控制”,“雌雄个体中均有灰体个体和黑体个体”,可知灰体毛和黑体一定不是伴Y遗传。【解析】(1)若A和a基因位于I非同源区,即基因A和a只位于X染色体上,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XaY,共5种。(2)一只黑体雌性个体与一只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由于子代雌雄个体中均有灰体个体和黑体个体,可知黑体和灰体一定不是伴Y遗传。若黑体为常染色体遗传,无论黑体是显性或隐性遗传,黑体雌性个体与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当亲本的显性个体基因型是Bb,与另一个隐性个体杂交,就会出现子代雌性和雄性均为黑体:灰体=1:1;若黑体为伴X显性遗传时,黑体雌性个体与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当黑体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时,灰体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bY,子代雌性和雄性均为黑体:灰体=1:1;若黑体为伴X隐性遗传时,黑体雌性个体与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子代雌性均为灰体,雄性均为黑体,不符合题意。故子代雌性和雄性均为黑体:灰体=1:1,则黑体一定不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控制。(3)一只黑体雌性个体与一只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若子代雌性全为灰体,雄性全为黑体,说明性状和性别相关,灰体为显性性状,基因应该位于性染色体上,且该对基因可能位于Ⅰ非同源区(X染色体),两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或Ⅱ同源区(X、Y染色体的同源区)上,两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a。(4)亲本均为纯合个体,且子代雌雄个体均为灰体,则可推知灰体为显性,该对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II同源区,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XaXa×XAYA,则F1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XAXa、XaYA,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若该对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均为Aa,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体:黑体=3:1;若该对基因位于II同源区,则F1的基因型为XAXa、XaYA,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雌性灰体:黑体=1:1,雄性全为灰体。1.(2025·山东烟台·三模)果蝇的眼色有红色、紫色和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而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隐性基因b使色素呈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的眼睛呈白色。现以两个纯系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眼色性状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B/b基因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C.F1自由交配,F2代中红眼所占的比例为3/8D.若图示为正交,则反交的F1代可能会出现白眼性状【答案】D【解析】A、♀红眼×♂白眼→F1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可知果蝇眼色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但不能确定是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基因均位于性染色体上。假设只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P:♀红眼(AAXbXb)×♂白眼(aaXBY)→F1紫眼雌果蝇(AaXBXb)、红眼雄果蝇(AaXbY)符合题意;P:♀红眼(bbXAXA)×♂白眼(BBXaY)→F1应当为紫眼雌果蝇(BbXAXa)、紫眼雄果蝇(BbXAY),与题意不符。假设两对基因均位于性染色体上,P:♀红眼(XAbXAb)×♂白眼(XaBY)→F1紫眼雌果蝇(XAbXaB)、红眼雄果蝇(XAbY),也符合题意。所以不能确定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若B/b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P:♀红眼(XAbXAb)×♂白眼(XaBYaB)→子一代雌雄均为紫眼,不符合题意,B错误;C、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P:♀红眼(AAXbXb)×♂白眼(aaXBY)→F1紫眼雌果蝇(AaXBXb)、红眼雄果蝇(AaXbY),F1自由交配,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可得F2代(3A_∶1aa)(1XBXb∶1XBY∶1XbXb∶1XbY),表现为紫眼∶红眼∶白眼=3∶3∶2,F2代中红眼所占的比例为3/8;若两对基因均位于性染色体上,P:♀红眼(XAbXAb)×♂白眼(XaBY)→F1紫眼雌果蝇(XAbXaB)、红眼雄果蝇(XAbY),F1自由交配,F2代中红眼所占的比例=1/4XAbXAb+1/4XAbY=1/2,C错误;D、若图示为正交,且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则反交P:红眼(XAbY)×白眼(XaBXaB)→F1紫眼雌果蝇XAbXaB、白眼雄果蝇XaBY,D正确。2.(2025·山东德州·三模)果蝇翅的形状有全翅和残翅,其中全翅又分为长翅与小翅两种表型,已知全翅与残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长翅与小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利用纯合果蝇进行如下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 F1 F2残翅(♀)×小翅(♂) 长翅(♀、♂) 长翅(♀)508、长翅(♂)246、小翅(♂)239 残翅(♀)153、残翅(♂)83A.果蝇翅的形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B.控制残翅的基因对长翅和小翅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C.若要确定某小翅雌蝇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残翅雄蝇进行杂交D.F2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长翅雄蝇占1/3【答案】D【解析】A、F2的雌性中全翅(长翅)∶残翅=3∶1,雄性中全翅(长翅、小翅)∶残翅=6∶1(应该是6∶2,有一份致死),因此全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用A、a表示,且全翅为显性,F2雌性中只有长翅,雄性中长翅∶小翅=1∶1,说明长翅与小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用B、b表示,且长翅为显性,因此控制翅形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独立遗传,且aaXbY致死,A正确;B、只要a在,无论是B还是b,都表现为残翅,因此控制残翅的基因a对长翅(B)和小翅(b)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B正确;C、小翅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可用aaXBY(残翅雄蝇)与其杂交,若是AAXbXb,杂交后代为AaXBXb(长翅雌性)、AaXbY(小翅雄性);若是AaXbXb,杂交后代为AaXBXb(长翅雌性)、aaXBXb(残翅雌性)、AaXbY(小翅雄性)、aaXbY(致死),C正确;D、亲本为残翅雌性(aaXBXB)、小翅雄性(AAXbY),F1为AaXBXb(长翅雌性)、AaXBY(长翅雄性),F2长翅雌果蝇为A_XBX-,长翅雄果蝇为A_XBY,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一对一对地看,前一对1/3AA、2/3Aa随机交配,产生的配子为2/3A、1/3a,后代为8/9A_、1/9aa;另一对1/2XBXB、1/2XBXb与XBY杂交,后代XBY占3/4×1/2=3/8,XbY占1/4×1/2=1/8,aaXbY(致死)占1/9×1/8=1/72,长翅雄果蝇为A_XBY占8/9×3/8÷(1-1/72)=24/71,D错误。故选D。3.(2025·山西·三模)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甲表型正常,其外公及弟弟均为鱼鳞病患者,其父母表型正常。为避免遗传病患儿给家庭带来痛苦,甲夫妇选择了PGT-M检测。男性一条X染色体及女性两条X染色体PGT-M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注:PGT-M检测即胚胎植入前单基因病遗传学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胚胎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的技术A.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甲及其弟弟的致病基因均来自其母亲C.甲夫妇所生的女儿表型均正常D.甲的儿子患鱼鳞病的概率是1/2【答案】A【解析】A、根据甲的外公是鱼鳞病患者、甲的母亲表型正常,可以推测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根据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及甲的外公及弟弟均为鱼鳞病患者,可以推测甲的母亲为鱼鳞病致病基因携带者,而甲的父亲表型正常,据此推测甲及其弟弟的致病基因均来自其母亲,B正确;C、甲丈夫正常,甲夫妇所生的女儿表型均正常,C正确;D、因为甲是一名鱼鳞病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甲的儿子患鱼鳞病的概率是1/2,D正确。4.(2025·河南周口·三模)果蝇的刚毛和截毛受等位基因B/b控制,细眼与粗眼由等位基因R/r控制(显隐性均未知)。一只刚毛细眼雄果蝇和一只刚毛粗眼雌果蝇杂交,子代刚毛细眼:刚毛粗眼:截毛细眼:截毛粗眼=3:3:1:1,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若子代雌雄个体均有刚毛和截毛,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C.若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分析子代不同表型个体的性别不能确定显隐性D.若父本产生的精子是BR、bR、B、b,则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A、由题意可知子代刚毛:截毛=3:1,细眼:粗眼=1:1,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BbRr×Bbrr,只有两对基因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子代才会是刚毛细眼:刚毛粗眼:截毛细眼:截毛粗眼=3:3:1:1(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同理分析),A正确;B、子代刚毛:截毛=3:1,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雌性个体应该均是刚毛,因此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C、若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有XRXr×XrY、XrXr×XRY两种可能,若子代表型与性别无关,则为前者,那么母本为显性,父本为隐性,C错误;D、基因R/r若位于X染色体上,雄性个体基因不成对,若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成对,由精子的基因组成可知,基因R/r在精原细胞中是单个存在的,因此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5.(以鸡的胫色为情境)鸡的胫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D/d与E/e控制。只含D不含E表现为黄色,只含E不含D表现为黑色,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白色,其余表现为青色。现将纯合青色鸡与黄色鸡进行正反交,后代表型不完全一致(鸡属于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不考虑ZW的同源区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D与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E与e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只有黑色鸡与白色鸡杂交后代才能出现四种颜色C.若想通过胫色区分后代性别,可选择黄色雌鸡与青色雄鸡杂交或白色雌鸡与黑色雄鸡杂交D.若含有D的雌配子有1/2致死,则黄色雌鸡与双杂合白色雄鸡杂交,后代白色杂合子占1/6【答案】C【解析】A、纯合青色鸡与黄色鸡进行正反交,后代表型不完全一致,这表明相关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已知只含D不含E表现为黄色,只含E不含D表现为黑色,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白色,假设D与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E与e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正交:纯合青色鸡(ddZeZe)与纯合黄色鸡(DDZeW),与反交:纯合青色鸡(ddZeW)与纯合黄色鸡(DDZeZe),正反交后代表型完全一致,与题意不符,所以D与d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E与e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黄色鸡(eeZDW)与黑色鸡(EeZdZd)杂交,子代出现白色(EeZDZd)、黑色(EeZdW)、黄色(eeZDZd)、青色(eeZdW)四种颜色表型,B错误;C、选择黄色雌鸡(eeZDW)与青色雄鸡(eeZdZd)杂交,子代雌鸡(eeZdW)为青色、雄鸡(eeZDZd)为黄色,或选择白色雌鸡(E_ZDW)与黑色雄鸡(E_ZdZd)杂交,子代雌鸡(E_/eeZdW)为黑色或青色、雄鸡(E_/eeZDZd)为白色或黄色,均可通过胫色区分后代性别,C正确;D、黄色雌鸡(eeZDW)与双杂合白色雄鸡(EeZDZd)杂交,且含有D的雌配子有1/2致死,所以黄色雌鸡(eeZDW)产生配子eZD:eW=1:2,双杂合白色雄鸡(EeZDZd)产生配子EZD:EZd:eZD:eZd=1:1:1:1,所以子代中白色杂合子有1/12EeZDZD、2/12EeZDW、1/12EeZDZd,故占1/3,D错误。故选C。6.(2025·山东青岛·三模)阿尔兹海默症(AD)是神经元受损疾病,T蛋白会导致果蝇相关神经元受损,复眼结构异常。T基因不能独立表达,G基因可激活T基因的表达。为探究G基因和T基因的位置关系,科研人员选取含G基因的甲和含T基因的乙两个表型正常的纯合品系,进行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G和T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B.实验1和实验2的F1中的雌性个体基因型相同C.通过实验2的F1个体相互对照可证明G具有激活T的作用D.实验2中的F1自由交配,子代中纯合AD个体的概率为1/16【答案】BCD【解析】A、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知,G基因或T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假定G基因在X染色体上,T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甲作为母本,乙作为父本时,甲母本的基因型为ttXGXG,乙父本的基因型为TTXgY,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雌雄果蝇均同时含有G基因和T基因,因此均出现复眼结构异常,反交时,甲父本基因型为ttXGY,乙母本基因型为TTXgXg,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雌性复眼结构异常,雄性复眼结构正常,符合题意。假定T基因在X染色体上,G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甲作为母本,乙作为父本时,甲母本的基因型为GGXtXt,乙父本的基因型为ggXTY,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基因型为GgXTXt、GgXtY,雌性复眼结构异常,雄性复眼结构正常,反交时,甲父本基因型为GGXtY,乙母本基因型为ggXTXT,子一代基因型为GgXTXt,GgXTY,雌雄果蝇均同时含有G基因和T基因,均出现复眼结构异常,与题意不符,因此可知,基因G和T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A错误;B、实验1中甲母本的基因型为ttXGXG,乙父本的基因型为TTXgY,杂交获得的子一代雌性基因型为TtXGXg,实验2中甲父本基因型为ttXGY,乙母本基因型为TTXgXg,子一代雌性基因型为TtXGXg,故实验1和实验2的F1中的雌性个体基因型相同,B正确;C、实验2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雌性同时含有G、T基因,复眼结构异常,雄性只有T基因,没有G基因,复眼结构正常,因此可通过实验2中F1个体相互对照证明G基因具有激活T基因表达的作用,C正确;D、实验2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F1自由交配,子代中纯合AD个体(TTXGY)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故选BCD。7.(以AD为情境)阿尔茨海默病(AD)是神经元受损疾病,T蛋白沉积是其病理学表现之一,T蛋白会导致果蝇相关神经元受损,复眼结构异常,因而果蝇可作为模型生物用于该病研究。研究者将外源基因导入野生型果蝇获得3个纯合品系,进而构建出AD果蝇。不考虑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突变和同源染色体互换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品系 插入的基因 基因功能甲 G基因 激活T基因表达乙 T基因 T基因在视网膜光感受神经元内表达,复眼结构异常丙 P基因 P基因表达出P蛋白注:T基因不能独立表达;P基因被插入一条常染色体上。(1)为确定G基因、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并得到AD果蝇,研究者进行了如图实验。由实验可知:G基因、T基因分别插入 染色体、 染色体上。并且还可通过 (填“实验1”或“实验2”)中F1个体相互对照证明G基因具有激活T基因表达的作用。(2)研究发现,T基因表达产物积累形成的AD患者常伴有P基因突变。有人提出“P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的假说。为培育出纯合的AD果蝇并验证上述假说,进行如下实验:①选择上述实验 的F1相互交配,子代可同时出现纯合的雌雄AD果蝇。子代中纯合AD果蝇占比为 。②将选育出的纯合雄性AD果蝇与品系丙雌性蝇杂交得到F1,观察F1 性个体的表型,若为 ,则可验证假说。【答案】(1) X 常 实验2(2) 1 1/8 雌 复眼结构正常【解析】(1)假定没有G、T基因的染色体用g、t基因表示,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知,G基因或T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假定G基因在X染色体上,T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甲作为母本,乙作为父本时,甲母本的基因型为ttXGXG,乙父本的基因型为TTXgY,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雌雄果蝇均同时含有G基因和T基因,因此均出现复眼结构异常,反交时,甲父本基因型为ttXGY,乙母本基因型为TTXgXg,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雌性复眼结构异常,雄性复眼结构正常。假定T基因在X染色体上,G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甲作为母本,乙作为父本时,甲母本的基因型为GGXtXt,乙父本的基因型为ggXTY,杂交获得的子一代基因型为GgXTXt、GgXtY,雌性复眼结构异常,雄性复眼结构正常,反交时,甲父本基因型为GGXtY,乙母本基因型为ggXTXT,子一代基因型为GgXTXt,GgXTY,雌雄果蝇均同时含有G基因和T基因,均出现复眼结构异常。综合分析,G基因、T基因分别插入X染色体、常染色体。实验2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雌性同时含有G、T基因,复眼结构异常,雄性只有T基因,没有G基因,复眼结构正常,因此可通过实验2中F1个体相互对照证明G基因具有激活T基因表达的作用。(2)①上述实验1的子一代基因型为TtXGXg、TtXGY,F1相互交配,子二代可出现TTXGXG和TTXGY纯合的AD果蝇,实验2无法获得纯合的AD雌果蝇。子代中纯合AD果蝇占比为1/4×1/2=1/8。②选育出的纯合雄性AD果蝇基因型为ppffTTXGY,品系丙雌性蝇基因型为PPFFttXgXg,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PpFfTtXGXg和PpFfTtXgY,上述假说是T基因表达产物积累形成的AD患者常伴有P基因突变,P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雌性个体同时具有P、T和G基因,T和G基因存在时本身复眼结构异常,但P基因表达产物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因此雌性个体复眼结构会正常。8.(以尺蛾的触角为情境)尺蛾的触角长度与常染色体上的A/a和B/b基因有关。已知A基因控制触角长度,而B基因对触角的生长有抑制作用,a、b基因没有作用。利用AAbb(4cm)和aaBB(0cm)的两种尺蛾杂交,F1全为1cm,F2中触角长度与个体数量关系为0cm:1cm:2cm:3cm:4cm=4:6:2:3:1.请回答下列问题:(1)A/a和B/b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累加效应是指每个显性基因对该表型所起的作用相等,且基因数量越多作用效果越强,以上 基因(填“A”或“B”或“A和B”)具有累加效应。(2)F2中触角长度为1cm的基因型包括 ;3cm的基因型包括 。(3)已知尺蛾的触角一般为丝状,A/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学家在有触角(AAbb)与无触角(aabb)尺蛾的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一只栉齿状触角的尺蛾,经检测该性状的出现是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所致,该突变属于 (显性/隐性)突变。为探究该突变基因的位置,可将该尺蛾与亲本中表型为 的尺蛾进行回交,若该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预测子代表型及比例 。(不用写出触角的具体长度)(4)尺蛾的翅色棕色与灰色受3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控制,性别决定是ZW型。现有1只单体(缺失1条染色体)的棕色翅雌尺蛾甲,产生原因是3号常染色体中的一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末端,且移接时3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已丢失。已知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遗传学家常利用杂交实验来探究3号常染色体的移接情况:甲×正常雄尺蛾→F1中棕翅:灰翅=7:1,且雌尺蛾群体中的棕翅:灰翅=3:1;亲本甲与正常雄尺蛾的基因型分别是 、 。(要求写出性染色体,缺失染色体用O表示)【答案】(1) 自由组合 A(2) AaBb和AaBB AABB和AABb(3) 显性 无触角 栉齿状触角:无触角=1:1(4) EOZEW EeZZ【解析】(1)AAbb(4cm)和aaBB(0cm)的两种尺蛾杂交,F1基因型为AaBb,全为1cm,F1自交,F2中触角长度与个体数量关系为0cm:1cm:2cm:3cm:4cm=4:6:2:3:1,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所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基因控制触角长度,而B基因对触角的生长有抑制作用,F1基因型是AaBb,长度1cm,AAbb长度4cm,aaBB长度0cm,可以推测,A基因使触角长触角长长,且一个A使长度增加2cm,具有累加效应,没有A基因,则触角长度为0,而B基因使长度减少1cm,不具有累加效应。用棋盘法表示F1自交结果:AB Ab aB abAB 3cm 3cm 1cm 1cmAb 3cm 4cm 1cm 2cmaB 1cm 1cm 0 0ab 1cm 2cm 0 0所以0cm:1cm:2cm:3cm:4cm=4:6:2:3:1。(2)根据(1)的分析,触角长度为1cm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3cm的基因型包括AABB、AABb。(3)有触角(AAbb)与无触角(aabb)尺蛾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是Aabb,现出现一只栉齿状触角的尺蛾,经检测该性状的出现是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所致,所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为探究该突变基因的位置,可以进行测交,即将该突变体与无触角(aabb)杂交,若该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即和Aa遵循分离定律,该突变体基因型定位+abb,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bb:aabb=1:1,所以栉齿状触角:无触角=1:1。(4)3号常染色体中的一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末端,甲×正常雄尺蛾→F1中棕翅:灰翅=7:1,且雌尺蛾群体中的棕翅:灰翅=3:1;雄性全为棕翅,棕翅个体比例比灰色更多,所以棕翅为显性,雄性全为棕翅,所以推测亲代雌性个体Z染色体上含有E基因,雌性既有棕翅,又有灰翅,所以甲的基因型是EEZW,其中一E基因移接到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EOZEW,雄性个体基因型是EeZZ,用棋盘法表示杂交结果:EE EO Ee eOZEZ 雄性棕翅 雄性棕翅 雄性棕翅 雄性棕翅ZW 雌性棕翅 雌性棕翅 雌性棕翅 雌性灰翅棕翅:灰翅=7:1,且雌尺蛾群体中的棕翅:灰翅=3:1,与预期相符,所以甲的基因型是EOZEW,正常雄尺蛾的基因型是EeZZ。9.(2025·河南·一模)某种鸟的等位基因H/h控制黑色素的合成(HH与Hh的表型相同)。H/h和A/a共同控制鸟喙颜色,H/h和B/b共同控制羽毛颜色。现将均为纯合子的亲本P1、P2、P3进行甲、乙两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亲本性状及杂交组合 F1表型 F1相互交配,F2表型及比例甲 P1(黑喙黑羽)×P3(黄喙白羽) 黑喙 黑喙∶花喙(黑黄相间)∶黄喙=9∶3∶4乙 P2(黑喙白羽)×P3(黄喙白羽) 灰羽 黑羽∶灰羽∶白羽=3∶6∶7(1)根据实验甲的结果分析,鸟喙颜色性状遵循 定律。只考虑决定鸟喙的基因,甲组中F2黄喙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F2黄喙雌雄鸟自由交配,后代均表现为黄喙的原因是 。(2)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分析,在基因H存在时,BB与Bb的表型分别为 。若乙组F2的黑羽随机交配,后代中白羽占比为 。(3)综合实验甲和乙分析,关于鸟喙颜色和羽毛颜色的基因,亲本P2的基因型为 ,亲本P3的基因型为 。(4)为研究基因A/a、B/b的位置关系,可对实验乙中F2的喙色和羽色进行统计,不考虑互换,若黑喙灰羽∶花喙黑羽∶黑喙白羽∶黄喙白羽= ,则说明基因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答案】(1) 基因自由组合 3/三 F2黄喙个体不含基因H,其后代不能合成黑色素(2) 黑羽(或白羽)和灰羽 1/9(3) HHAAbb hhaaBB(4)6∶3∶3∶4【解析】(1)鸟喙颜色由H/h和A/a共同控制,实验甲的F2中黑喙∶花喙∶黄喙=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鸟喙颜色性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P1(黑喙黑羽)×P3(黄喙白羽),即HHAA×hhaa,F1为HhAa,F2为黑喙(H_A_)∶花喙(H_aa)∶黄喙(hh_ _)=9∶3∶4,只考虑决定鸟喙的基因,甲组中F2黄喙个体的基因型有3种。F2黄喙雌雄鸟自由交配,后代均表现为黄喙的原因是F2黄喙个体不含基因H,其后代不能合成黑色素。(2)依据实验乙,羽毛颜色由H/h和B/b共同控制。F2中黑羽∶灰羽∶白羽=3∶6∶7,是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F1灰羽基因型为HhBb。F2的黑羽和灰羽个体共占9/16,基因型为H_B_。黑羽∶灰羽=1∶2,说明在基因H存在时,BB表现为黑羽,Bb表现为灰羽。白羽占7/16,基因型共5种,分别为hhBB(1/16)、hhBb(2/16)、HHbb(1/16)、Hhbb(2/16)和hhbb(1/16)。F2黑羽个体中两种基因型及比例为1/3HHBB和2/3HhBB.黑羽个体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hhBB)的占比为2/3×2/3×1/4=1/9。(3)综上,P1的基因型为HHAABB,P2的基因型为HHAAbb,P3的基因型为hhaaBB。(4)实验乙中的F1基因型为HhAaBb,对实验乙的F2个体喙色和羽色进行统计。如果A/a和B/b在同一对染色体上,由亲本的基因型可知F1个体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下图:不考虑染色体互换,F1可产生等比例的四种雌雄配子HAb、HaB、hAb、h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表型及比例为黑喙灰羽∶花喙黑羽∶黑喙白羽∶黄喙白羽=6∶3∶3∶4.10.(2025·甘肃白银·三模)中国白羽鹌鹑是我国自行培育的高产蛋用鹌鹑品系,研究者利用该白羽纯系与另一黑羽纯系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 亲本 F1的表型及比例 F2(由F1相互交配获得)的表型及比例组合一 黑羽(♂)×白羽(♀) 均为不完全黑羽 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白羽=3:6:3:4组合二 黑羽(♀)×白羽(♂) 不完全黑羽:白羽=1:1 注:已知鹌鹑为ZW型性别决定,控制羽色的相关基因均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在该杂交实验中,鹌鹑羽色至少由 (填“一对”“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是 。(2)进一步统计发现,组合一中,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三种羽色雌雄比例均为1:2,白羽均为雌性。已知与羽色有关的基因中基因X能够抑制色素的合成而导致出现白羽性状,据此推测基因X最可能是位于 染色体上的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组合二的表型及比例为 。(3)为丰富我国鹌鹑品种结构,研究者欲培育出不完全黑羽、栗羽这两种新羽色的纯系鹌鹑,结果仅能培育出栗羽纯系,不能培育出不完全黑羽纯系,其原因是 。(4)为了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要求在1日龄(雏鸟破壳后1天)时可通过白羽筛选出雌鹌鹑,请从组合二中选择合适羽色的雌雄鹌鹑,可选择的亲本表型组合有 (写出两种组合即可)。【答案】(1) 两对 组合一的羽色性状分离比属于9:3:3:1的变形(或组合一)的羽色性状分离比之和为16),这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2) Z 隐性 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白羽=1:2:1:4(3)不完全黑羽个体均为杂合子(4)♂白羽×♀栗羽、♂白羽×♀不完全黑羽、♂白羽×♀黑羽等【解析】(1)组合一中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白羽=3:6:3:4,羽色性状分离比之和为16,属于9:3:3:1的变形,据此可知鹌鹑羽色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已知鹌鹑为ZW型性别决定,控制羽色的相关基因均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而组合一中,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三种羽色雌雄比例均为1:2,白羽均为雌性,说明白羽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又因为基因X能够抑制色素的合成而导致出现白羽性状,所以控制白羽的基因X最可能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组合一中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1:2:1,说明这三种羽色与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的不完全显性有关,结合组合一可知控制羽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设控制羽色相关基因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为,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则推测组合一和组合二的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组合一遗传图解: 黑羽(♂) 白羽(♀) ↓ 不完全黑羽 不完全黑羽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黑羽 黑羽 黑羽 白羽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白羽 黑羽 黑羽 黑羽 栗羽 栗羽 栗羽 白羽 组合二遗传图解: 黑羽(♀) 白羽(♂) ↓ 不完全黑羽 白羽 ↓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黑羽 白羽 黑羽 白羽 不完全 白羽 不完全 白羽 黑羽 黑羽 栗羽 白羽 栗羽 白羽注:此处假设对应的表型分别为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也可以假设对应的表型分别为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而白羽则是对隐性上位的结果,即当基因纯合时,个体均表现为白羽结合以上遗传图解可知,组合二的表型及比例为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白羽=2:4:2:8=1:2:1:4。(3)由上述遗传图解可知,不完全黑羽个体均为杂合子,因此不可能培育出不完全黑羽纯系。(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基因纯合时,个体均表现为白羽,所以在组合二中,只要父本选择白羽,母本选择栗羽、不完全黑羽、黑羽任意一种,子代白羽个体均为雌鹌鹑,即可在1日龄时通过白羽筛选出雌鹌鹑,以减少育种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因此可从组合二中选择的亲本表型组合有白羽♀栗羽、♂白羽♀不完全黑羽、♂白羽♀黑羽等。1.(2024·浙江·高考真题)某昆虫的翅型有正常翅和裂翅,体色有灰体和黄体,控制翅型和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选取一只裂翅黄体雌虫与一只裂翅灰体雄虫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裂翅灰体雌虫:裂翅黄体雄虫∶正常翅灰体雌虫∶正常翅黄体雄虫=2∶2∶1∶1。让全部F1相同翅型的个体自由交配,F2中裂翅黄体雄虫占F2总数的( )A.1/12 B.1/10 C.1/8 D.1/6【答案】B【解析】翅型有正常翅和裂翅,假设控制翅型的基因为A、a,体色有灰体和黄体,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控制翅型和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研究人员选取一只裂翅黄体雌虫与一只裂翅灰体雄虫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裂翅灰体雌虫:裂翅黄体雄虫∶正常翅灰体雌虫∶正常翅黄体雄虫=2∶2∶1∶1,分析F1表现型可以发现,雌虫全为灰体,雄虫全为黄体,又因为控制翅型和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可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黄体为隐性性状。裂翅黄体雌虫与裂翅灰体雄虫杂交,F1出现了正常翅的性状,可以推测裂翅为显性性状,正常翅为隐性性状。由以上分析可以推出亲本裂翅黄体雌虫的基因型为AaXbXb,裂翅灰体雄虫的基因型为为AaXBY。AaXbXb和AaXBY杂交,正常情况下,F1中裂翅∶正常翅=3∶1,实际得到F1中裂翅∶正常翅=2∶1,推测应该是AA存在致死情况。AaXbXb和AaXBY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裂翅灰体雌虫(AaXBXb):裂翅黄体雄虫(AaXbY)∶正常翅灰体雌虫(aaXBXb)∶正常翅黄体雄虫(aaXbY)=2∶2∶1∶1。F1的裂翅个体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交配才能得到裂翅黄体雄虫,占比为2/3×1/2×1/4=1/12,由于交配后AA个体致死(占比为2/3×1/4=1/6),故F2中裂翅黄体雄虫占比为1/12÷5/6=1/10。B正确,ACD错误。故选B。2.(2023·浙江·高考真题)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 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 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F 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B.若 F 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 X 染色体C.若F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D.若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答案】D【解析】A、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这两种情况的杂交组合产生的F1均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A正确;B、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杂交的结果是: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或者只有两种表现型,两种表现型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所以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B正确;C、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没有关联,F1每种表型都应该有雌雄个体,不可能出现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的情况,所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D、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BXab和XAbY符合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的条件,D错误。故选D。3.(2023·北京·高考真题)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B.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C.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D.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解析】A、白眼雌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产生的F1中白眼均为雄性,红眼均为雌性,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同时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另一对相对性状的果蝇杂交,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说明长翅对产残翅为显性,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残翅=3∶1,说明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若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二者杂交产生的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B正确;C、亲本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XbXb,aaXBY,F1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F2白眼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这些雌雄果蝇交配的结果依然为残翅白眼,即子代表型不变,C正确;D、 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见, 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故选A。4.(2022·河北·高考真题)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答案】D【解析】A、分析题意,子一代红眼果蝇相互交配,子二代的比例为8:4:3:1,是9:3:3:1的变形,说明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正确;B、根据F1互交所得F2中红眼雌:红眼雄:伊红眼雄:奶油眼雄=8:4:3∶1可知,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若果蝇眼色受两对基因控制,则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 a 、 B/b,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 F1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而F2中红眼雌蝇占8/16 ,红眼雄蝇占4/16,伊红眼雄蝇占3/16 ,奶油眼雄蝇占1/16,可知F2中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_XBX﹣、aaXBX-,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aaXBY,伊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_XbY ,奶油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2×2+2=6种,B正确;C、F1红眼雌蝇( AaXB Xb)与F2伊红眼雄蝇(1/3AAXbY 、2/3AaXbY)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A_XbXb)的概率为1/3 × 1/4 +2/3 × 3/4 ×1/4 = 5/24,C正确;D、若F2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则其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都不能得到奶油眼雌蝇,D错误。5.(2024·山东·高考真题)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且每种性状只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为D、d;叶边缘的光滑形和锯齿形是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且只要有1对隐性纯合基因,叶边缘就表现为锯齿形。为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另外,拟用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检测每株个体中控制这2种性状的所有等位基因,以辅助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预期对被检测群体中所有个体按PCR产物的电泳条带组成(即基因型)相同的原则归类后,该群体电泳图谱只有类型Ⅰ或类型Ⅱ,如图所示,其中条带③和④分别代表基因a和d。已知各基因的PCR产物通过电泳均可区分,各相对性状呈完全显隐性关系,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甲 紫花矮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 紫花高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紫花矮茎黄粒∶红花矮茎绿粒=1∶1∶1∶1乙 锯齿叶黄粒×锯齿叶绿粒 全部为光滑叶黄粒(1)据表分析,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种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 。(2)据表分析,甲组F1随机交配,若子代中高茎植株占比为 ,则能确定甲组中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3)图中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 ;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则被检测群体在F2中占比为 。(4)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Ⅱ,只根据该结果还不能确定控制叶边缘形状和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辅以对F2进行调查。已知调查时正值F2的花期,调查思路: ;预期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 。(要求:仅根据表型预期调查结果,并简要描述结论)【答案】(1) 花色和籽粒颜色 甲组子代中紫花的籽粒全是黄粒,红花的籽粒全是绿粒(2)9/16(3) A aaBBDD 1/4(4) 调查红花植株的叶边缘形状 若红花植株中只有锯齿叶,则Abd(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若红花植株中既有锯齿叶又有光滑叶,则Ad(aD)位于一条染体上,Ad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解析】(1)根据表格中甲组的杂交子代中,紫花的籽粒全是黄粒,红花的籽粒全是绿粒,结合题干信息“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可知,花色和籽粒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根据乙组杂交结果可知,黄粒是显性性状,用D表示,设茎高的相关基因为E/e。若高茎为显性,则甲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Eedd×eeDd,E/e和D/d可能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中茎高相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1:1,F1随机交配,子代中EE:Ee:ee=1:6:9,高茎E-植株占比为7/16。若高茎为隐性性状,则甲组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EeDd×eedd,F1中茎高相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1:1,F1随机交配,子代中高茎E-植株占比为9/16。故子代中高茎站9/16,说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3)类型Ⅰ中有三种基因型,且有的个体没有a;类型Ⅱ中只有一种基因型,且均不含a。根据乙组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可知,亲本中关于叶边缘的基因型组合aaBB和AAbb,关于籽粒颜色的基因型组合为DD和dd,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可能为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dd)不外乎为A_bbdd、aaB_dd、aabbdd,电泳结果若为类型Ⅰ,则该群体有三种基因型,若为类型Ⅱ,则只有一种基因型。若D/d、A/a和B/b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电泳结果应该有9种基因型,与电泳结果不符;若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若为①,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bbdd,对应类型Ⅱ。若为②,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为aaBBdd,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若三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存在以下可能性,③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2种基因型:aaBBdd和AAbbdd,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若A/a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或,若为④,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与类型Ⅱ相符;若为⑤,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均为aa,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若B/b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中基因的位置关系如图:或,若为⑥,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有三种:AAbbdd、Aabbdd、aabbdd,与类型Ⅰ相符。若为⑦,则F2的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BBdd,与类型Ⅰ和Ⅱ均不相符。上述假设中,符合类型Ⅰ的为⑥,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子代中有的个体含有A,有的个体不含A,B/b和D/d相关的基因均为纯合子,电泳图中,有的个体含有条带②,据此推测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A。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F1中基因的位置为⑥,子代中锯齿叶绿粒植株--bbdd占1/4。(4)若电泳图为类型Ⅱ,则F1可能为或,要确定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可以调查红花植株的叶边缘形状,若红花植株中只有锯齿叶,则Abd(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若红花植株中既有锯齿叶又有光滑叶,则Ad(aD)位于一条染体上,Ad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6.(2023·福建·高考真题)甜瓜幼果果皮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之分。为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幼果果皮颜色由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将深绿色甜瓜与浅绿色甜瓜杂交,F1幼果为深绿色,F1自交后,F 深绿色幼果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2)研究发现,基因M与甜瓜幼果的叶绿素积累有关,蛋白A能通过与基因M的启动子结合来增强基因M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果皮浅绿色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成,相关信息如图所示。①据图分析,与蛋白A相比,蛋白a发生的变化是 ,判断依据是 。②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解释甜瓜幼果浅绿色果皮形成的原因 。(3)已知甜瓜果皮有条纹基因B与无条纹基因b也位于4号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甜瓜品种: 幼果深绿色无条纹和幼果浅绿色有条纹,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甜瓜果皮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答案】(1)1/3(2) 肽链变短 基因 A突变后,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基因A突变成基因a,影响蛋白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3) 【解析】(1)甜瓜幼果的颜色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纯合幼果深绿色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甜瓜杂交,F1幼果为深绿色(Aa),说明深绿色是显性性状,F1(Aa)自交得F2,F2深绿色幼果甜瓜中纯合子(AA)占1/3。(2)①分析图可知:基因A突变为基因a,碱基对C/G替换为A/T,相对应的mRNA的密码子由GAG变为UAG,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②综合分析可知:基因A突变为基因a,相应的蛋白质由蛋白质A变为蛋白质a,影响蛋白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3)用纯合幼果深绿色无条纹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有条纹甜瓜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若F2中深绿色有条纹:深绿色无条纹:浅绿色有条纹=2:1:1,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如图: 7.(2023·山西·高考真题)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 ,判断的依据是 。(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 ,判断的依据是 。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 ,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 。(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答案】(1) 长翅 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2) 翅型 翅型的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 RRXTXT、rrXtY rrXtXt、RRXTY(3)红眼长翅∶红眼截翅∶紫眼长翅∶紫眼截翅=3∶3∶1∶1【解析】(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分析题意可知,仅考虑翅型,亲代是长翅和截翅果蝇,杂交①子代全是长翅,说明长翅对截翅是显性性状。(2)分析题意,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两组实验中翅型在子代雌雄果蝇中表现不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该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翅型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且长翅是显性性状,而眼色的正反交结果无差异,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且红眼为显性性状,杂交①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XTX-):长翅红眼雄蝇(R-XTY)=1:1,其中XT来自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长翅红眼RRXTXT,而杂交②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的子代长翅红眼雌蝇(R-XTX-):截翅红眼雄蝇(R-XtY)=1:1,其中的Xt只能来自亲代母本,说明亲本中雌性是截翅紫眼,基因型是rrXtXt,故可推知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RRXTXT、rrXtY,杂交②的亲本基因型是rrXtXt、RRXTY。(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RrXTXt)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RrXtY)杂交,两对基因逐对考虑,则Rr×Rr→R-∶rr=3∶1,即红眼∶紫眼=3∶1,XTXt×XtY→XTXt:XtXt:XTY∶XtY=1∶1∶1∶1,即表现为长翅∶截翅=1∶1,则子代中红眼长翅∶红眼截翅∶紫眼长翅∶紫眼截翅=3∶3∶1∶1。8.(2022·海南·高考真题)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第二多星纹 b 12号抗浓核病 d 15号幼蚕巧克力色 e Z(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 。(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 条W染色体。(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答案】(1)伴性遗传(2)a(3) 28 0或2(4)DdZEZE(5)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解析】(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a与b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3)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2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含有W染色体的条数为0或2。(4)该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ZEZE。且F1中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分析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5)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但由于不知道显隐关系,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且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ZAZA×ZaW(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ZaZa×ZAW(后代雄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8讲 遗传综合实验分析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题型二】探究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题型三】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题型一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1.果蝇的长腿(B)与短腿(b)、红眼(R)与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小组让一对雌雄果蝇杂交,F1的表型及其数量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F1表型 长腿红眼 长腿白眼 短腿红眼 短腿白眼雌蝇/只 76 0 75 0雄蝇/只 37 38 38 39A.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只能有1种C.F1雌果蝇中杂合子比例为1/4D.若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果蝇红眼:白眼=13:32.鹦鹉(ZW型)是一种观赏鸟类,其羽色有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鹦鹉的羽色为绿色;有基因A无基因B时,鹦鹉的羽色为蓝色;有基因B无基因A时,鹦鹉的羽色为黄色;其余基因型的鹦鹉,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用纯合蓝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进行了两个杂交实验:①纯合蓝色雌鹦鹉和纯合黄色雄鹦鹉杂交,后代中只有黄色雌鹦鹉和绿色雄鹦鹉,且各占一半;②纯合蓝色雄鹦鹉和纯合黄色雌鹦鹉杂交,后代中只有绿色鹦鹉,且雌雄各占一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a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B.实验①中,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C.实验②中,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D.实验②中F1进行随机交配,子代白色鹦鹉中雌雄各占一半3.中华蟾蜍(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眼眶的褐色、黄色和白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色素的合成,A基因不存在时不能合成色素,基因B和b分别控制褐色和黄色色素的合成。为探究其眼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合 亲本 子代实验一 黄色甲(♂)×褐色乙(♀) 褐色(♂):黄色(♀)=1:1实验二 白色丙(♂)×褐色乙(♀) 褐色(♂):白色(♀)=1:1A.A/a和B/b基因都位于Z染色体上B.白色雄性丙可能的基因型有3种C.实验一子代雌雄个体杂交后代褐色:黄色为1:1D.用实验二子代雌性个体与丙杂交可检测丙的基因型题型二 探究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4.为研究 A/a、B/b、E/e这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某志愿者的若干精子为材料,检测精子中的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该志愿者8个精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与该志愿者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种类和比例相同;本研究中不存在致死现象,所有个体的染色体均正常,各种配子活力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精子编号 A a B b E e1 + +2 + + +3 + +4 + + +5 + +6 + + +7 + +8 + + +A.基因 A/a、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基因 A/a不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C.该志愿者的基因e位于X或Y染色体上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D.若该男性的另一精子中检测到A/a和B/b四个基因,最可能是同源染色体互换导致的5.在黄山脚下发现一种XY型被子植物,该植物的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植物研究所做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杂交实验组合 亲本(P) F1 F2♀ ♂ ♀ ♂ ♀ ♂实验一 宽叶 窄叶 宽叶 宽叶 1/2宽叶 1/4宽叶1/4窄叶实验二 窄叶 宽叶 宽叶 宽叶 1/4宽叶1/4窄叶 1/2宽叶A.窄叶性状的遗传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窄叶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属于显性基因C.两个杂交组合的亲本都是纯合子,雄性F1的基因型不相同D.就宽叶和窄叶这对基因而言,该种群共有5种基因型6.欲探究某XY决定型动物一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将纯合隐性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F1无论雌雄均为显性,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B.若F1所有雌性均为显性,雄性均为隐性,则该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C.只有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才会出现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既有显性又有隐性D.若F2中雄性为显性,雌性有显性和隐性,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题型三 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7.果蝇的眼色有紫眼、红眼和白眼三种性状。已知眼色性状由两对基因(A/a、B/b)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基因B控制红眼,基因b 控制紫眼,基因A存在时会抑制基因B和基因b表达,基因a无此作用。选取纯合的雌雄果蝇交配,杂交组合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比例甲 红眼 (♂)×白眼 (♀) 雌雄均为白眼 紫眼 (♂) ∶红眼 (♂) ∶白眼 (♂) ∶白眼 (♀) =1∶3∶4∶8乙 白眼 (♂) ×红眼 (♀) 紫眼 (♀) ∶红眼 (♀) ∶白眼 (♀) ∶白眼 (♂) =1∶3∶4∶8(1)根据表中实验结果分析,基因B/b位于 染色体上。(2)甲组实验中,F1雄果蝇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能够产生 种配子,若让F2全部白眼雄性果蝇测交,子代中紫眼果蝇所占比例是 。(3)乙组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 ,若让F 全部白眼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代白眼雌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是 。(4)若要验证某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将该白眼雌蝇与纯合紫眼雄蝇杂交。①若F1表型及比例为白眼:红眼=1∶1,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②若F1表型及比例为白眼:红眼:紫眼=2∶1∶1,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③若F1均表现为白眼,则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能有 种,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可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白眼:红眼:紫眼比例为 时,该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杂合子。8.在果蝇中,棒眼和圆眼这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R/r控制。现将纯合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F1无论雌雄全为棒眼,F1雌雄果蝇相互杂交,F2雌果蝇全为棒眼,雄果蝇中棒眼:圆眼=1:1。请回答相关问题:(1)棒眼和圆眼受等位基因R/r控制,等位基因是指 。(2)若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则F1的基因型为 ;F2中r基因频率为 。(3)若等位基因R/r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上,现有一只棒眼雄果蝇,请设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 。实验结果及结论: 。9.果蝇的X、Y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图所示。果蝇的灰体和黑体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基因A和a控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均未知。雌雄个体中均有灰体个体和黑体个体,某同学选择一只黑体雌性个体与一只灰体雄性个体进行交配,产生了若干子代。回答下列问题:(1)若A和a基因位于I非同源区,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2)若子代雌雄个体都有黑体和灰体,则黑体不可能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所控制。(3)若子代雌性全为灰体,雄性全为黑体,则该对基因可能位于 。(4)若亲本均为纯合子,且子代雌雄个体均为灰体,A基因和a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Ⅱ同源区,请从亲代和F1中选择雌雄个体,通过一次杂交实验,进一步确认基因的位置,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及结论: 。1.(2025·山东烟台·三模)果蝇的眼色有红色、紫色和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必须有显性基因A;而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隐性基因b使色素呈红色;不产生色素的个体的眼睛呈白色。现以两个纯系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眼色性状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B/b基因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C.F1自由交配,F2代中红眼所占的比例为3/8D.若图示为正交,则反交的F1代可能会出现白眼性状2.(2025·山东德州·三模)果蝇翅的形状有全翅和残翅,其中全翅又分为长翅与小翅两种表型,已知全翅与残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长翅与小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利用纯合果蝇进行如下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 F1 F2残翅(♀)×小翅(♂) 长翅(♀、♂) 长翅(♀)508、长翅(♂)246、小翅(♂)239 残翅(♀)153、残翅(♂)83A.果蝇翅的形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B.控制残翅的基因对长翅和小翅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C.若要确定某小翅雌蝇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残翅雄蝇进行杂交D.F2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代中长翅雄蝇占1/33.(2025·山西·三模)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甲表型正常,其外公及弟弟均为鱼鳞病患者,其父母表型正常。为避免遗传病患儿给家庭带来痛苦,甲夫妇选择了PGT-M检测。男性一条X染色体及女性两条X染色体PGT-M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注:PGT-M检测即胚胎植入前单基因病遗传学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胚胎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的技术A.鱼鳞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甲及其弟弟的致病基因均来自其母亲C.甲夫妇所生的女儿表型均正常D.甲的儿子患鱼鳞病的概率是1/24.(2025·河南周口·三模)果蝇的刚毛和截毛受等位基因B/b控制,细眼与粗眼由等位基因R/r控制(显隐性均未知)。一只刚毛细眼雄果蝇和一只刚毛粗眼雌果蝇杂交,子代刚毛细眼:刚毛粗眼:截毛细眼:截毛粗眼=3:3:1:1,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B.若子代雌雄个体均有刚毛和截毛,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C.若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分析子代不同表型个体的性别不能确定显隐性D.若父本产生的精子是BR、bR、B、b,则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5.(以鸡的胫色为情境)鸡的胫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D/d与E/e控制。只含D不含E表现为黄色,只含E不含D表现为黑色,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白色,其余表现为青色。现将纯合青色鸡与黄色鸡进行正反交,后代表型不完全一致(鸡属于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不考虑ZW的同源区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D与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E与e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只有黑色鸡与白色鸡杂交后代才能出现四种颜色C.若想通过胫色区分后代性别,可选择黄色雌鸡与青色雄鸡杂交或白色雌鸡与黑色雄鸡杂交D.若含有D的雌配子有1/2致死,则黄色雌鸡与双杂合白色雄鸡杂交,后代白色杂合子占1/66.(2025·山东青岛·三模)阿尔兹海默症(AD)是神经元受损疾病,T蛋白会导致果蝇相关神经元受损,复眼结构异常。T基因不能独立表达,G基因可激活T基因的表达。为探究G基因和T基因的位置关系,科研人员选取含G基因的甲和含T基因的乙两个表型正常的纯合品系,进行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G和T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B.实验1和实验2的F1中的雌性个体基因型相同C.通过实验2的F1个体相互对照可证明G具有激活T的作用D.实验2中的F1自由交配,子代中纯合AD个体的概率为1/167.(以AD为情境)阿尔茨海默病(AD)是神经元受损疾病,T蛋白沉积是其病理学表现之一,T蛋白会导致果蝇相关神经元受损,复眼结构异常,因而果蝇可作为模型生物用于该病研究。研究者将外源基因导入野生型果蝇获得3个纯合品系,进而构建出AD果蝇。不考虑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突变和同源染色体互换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品系 插入的基因 基因功能甲 G基因 激活T基因表达乙 T基因 T基因在视网膜光感受神经元内表达,复眼结构异常丙 P基因 P基因表达出P蛋白注:T基因不能独立表达;P基因被插入一条常染色体上。(1)为确定G基因、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并得到AD果蝇,研究者进行了如图实验。由实验可知:G基因、T基因分别插入 染色体、 染色体上。并且还可通过 (填“实验1”或“实验2”)中F1个体相互对照证明G基因具有激活T基因表达的作用。(2)研究发现,T基因表达产物积累形成的AD患者常伴有P基因突变。有人提出“P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的假说。为培育出纯合的AD果蝇并验证上述假说,进行如下实验:①选择上述实验 的F1相互交配,子代可同时出现纯合的雌雄AD果蝇。子代中纯合AD果蝇占比为 。②将选育出的纯合雄性AD果蝇与品系丙雌性蝇杂交得到F1,观察F1 性个体的表型,若为 ,则可验证假说。8.(以尺蛾的触角为情境)尺蛾的触角长度与常染色体上的A/a和B/b基因有关。已知A基因控制触角长度,而B基因对触角的生长有抑制作用,a、b基因没有作用。利用AAbb(4cm)和aaBB(0cm)的两种尺蛾杂交,F1全为1cm,F2中触角长度与个体数量关系为0cm:1cm:2cm:3cm:4cm=4:6:2:3:1.请回答下列问题:(1)A/a和B/b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累加效应是指每个显性基因对该表型所起的作用相等,且基因数量越多作用效果越强,以上 基因(填“A”或“B”或“A和B”)具有累加效应。(2)F2中触角长度为1cm的基因型包括 ;3cm的基因型包括 。(3)已知尺蛾的触角一般为丝状,A/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学家在有触角(AAbb)与无触角(aabb)尺蛾的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一只栉齿状触角的尺蛾,经检测该性状的出现是由于常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突变所致,该突变属于 (显性/隐性)突变。为探究该突变基因的位置,可将该尺蛾与亲本中表型为 的尺蛾进行回交,若该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预测子代表型及比例 。(不用写出触角的具体长度)(4)尺蛾的翅色棕色与灰色受3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E/e控制,性别决定是ZW型。现有1只单体(缺失1条染色体)的棕色翅雌尺蛾甲,产生原因是3号常染色体中的一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末端,且移接时3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已丢失。已知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遗传学家常利用杂交实验来探究3号常染色体的移接情况:甲×正常雄尺蛾→F1中棕翅:灰翅=7:1,且雌尺蛾群体中的棕翅:灰翅=3:1;亲本甲与正常雄尺蛾的基因型分别是 、 。(要求写出性染色体,缺失染色体用O表示)9.(2025·河南·一模)某种鸟的等位基因H/h控制黑色素的合成(HH与Hh的表型相同)。H/h和A/a共同控制鸟喙颜色,H/h和B/b共同控制羽毛颜色。现将均为纯合子的亲本P1、P2、P3进行甲、乙两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亲本性状及杂交组合 F1表型 F1相互交配,F2表型及比例甲 P1(黑喙黑羽)×P3(黄喙白羽) 黑喙 黑喙∶花喙(黑黄相间)∶黄喙=9∶3∶4乙 P2(黑喙白羽)×P3(黄喙白羽) 灰羽 黑羽∶灰羽∶白羽=3∶6∶7(1)根据实验甲的结果分析,鸟喙颜色性状遵循 定律。只考虑决定鸟喙的基因,甲组中F2黄喙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F2黄喙雌雄鸟自由交配,后代均表现为黄喙的原因是 。(2)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分析,在基因H存在时,BB与Bb的表型分别为 。若乙组F2的黑羽随机交配,后代中白羽占比为 。(3)综合实验甲和乙分析,关于鸟喙颜色和羽毛颜色的基因,亲本P2的基因型为 ,亲本P3的基因型为 。(4)为研究基因A/a、B/b的位置关系,可对实验乙中F2的喙色和羽色进行统计,不考虑互换,若黑喙灰羽∶花喙黑羽∶黑喙白羽∶黄喙白羽= ,则说明基因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10.(2025·甘肃白银·三模)中国白羽鹌鹑是我国自行培育的高产蛋用鹌鹑品系,研究者利用该白羽纯系与另一黑羽纯系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杂交组合 亲本 F1的表型及比例 F2(由F1相互交配获得)的表型及比例组合一 黑羽(♂)×白羽(♀) 均为不完全黑羽 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白羽=3:6:3:4组合二 黑羽(♀)×白羽(♂) 不完全黑羽:白羽=1:1 注:已知鹌鹑为ZW型性别决定,控制羽色的相关基因均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在该杂交实验中,鹌鹑羽色至少由 (填“一对”“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是 。(2)进一步统计发现,组合一中,黑羽、不完全黑羽、栗羽三种羽色雌雄比例均为1:2,白羽均为雌性。已知与羽色有关的基因中基因X能够抑制色素的合成而导致出现白羽性状,据此推测基因X最可能是位于 染色体上的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组合二的表型及比例为 。(3)为丰富我国鹌鹑品种结构,研究者欲培育出不完全黑羽、栗羽这两种新羽色的纯系鹌鹑,结果仅能培育出栗羽纯系,不能培育出不完全黑羽纯系,其原因是 。(4)为了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要求在1日龄(雏鸟破壳后1天)时可通过白羽筛选出雌鹌鹑,请从组合二中选择合适羽色的雌雄鹌鹑,可选择的亲本表型组合有 (写出两种组合即可)。1.(2024·浙江·高考真题)某昆虫的翅型有正常翅和裂翅,体色有灰体和黄体,控制翅型和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选取一只裂翅黄体雌虫与一只裂翅灰体雄虫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裂翅灰体雌虫:裂翅黄体雄虫∶正常翅灰体雌虫∶正常翅黄体雄虫=2∶2∶1∶1。让全部F1相同翅型的个体自由交配,F2中裂翅黄体雄虫占F2总数的( )A.1/12 B.1/10 C.1/8 D.1/62.(2023·浙江·高考真题)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 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 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F 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B.若 F 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 X 染色体C.若F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D.若 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3.(2023·北京·高考真题)纯合亲本白眼长翅和红眼残翅果蝇进行杂交,结果如图。F2中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B.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C.F2白眼残翅果蝇间交配,子代表型不变D.上述杂交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4.(2022·河北·高考真题)研究者在培养野生型红眼果蝇时,发现一只眼色突变为奶油色的雄蝇。为研究该眼色遗传规律,将红眼雌蝇和奶油眼雄蝇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奶油眼色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B.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共有6种C.F1红眼雌蝇和F2伊红眼雄蝇杂交,得到伊红眼雌蝇的概率为5/24D.F2雌蝇分别与F2的三种眼色雄蝇杂交,均能得到奶油眼雌蝇5.(2024·山东·高考真题)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花色、茎高和籽粒颜色3种性状的遗传只涉及2对等位基因,且每种性状只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控制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为D、d;叶边缘的光滑形和锯齿形是由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的1对相对性状,且只要有1对隐性纯合基因,叶边缘就表现为锯齿形。为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另外,拟用乙组F1自交获得的F2中所有锯齿叶绿粒植株的叶片为材料,通过PCR检测每株个体中控制这2种性状的所有等位基因,以辅助确定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预期对被检测群体中所有个体按PCR产物的电泳条带组成(即基因型)相同的原则归类后,该群体电泳图谱只有类型Ⅰ或类型Ⅱ,如图所示,其中条带③和④分别代表基因a和d。已知各基因的PCR产物通过电泳均可区分,各相对性状呈完全显隐性关系,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甲 紫花矮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 紫花高茎黄粒∶红花高茎绿粒∶紫花矮茎黄粒∶红花矮茎绿粒=1∶1∶1∶1乙 锯齿叶黄粒×锯齿叶绿粒 全部为光滑叶黄粒(1)据表分析,由同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2种性状是 ,判断依据是 。(2)据表分析,甲组F1随机交配,若子代中高茎植株占比为 ,则能确定甲组中涉及的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3)图中条带②代表的基因是 ;乙组中锯齿叶黄粒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Ⅰ,则被检测群体在F2中占比为 。(4)若电泳图谱为类型Ⅱ,只根据该结果还不能确定控制叶边缘形状和籽粒颜色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辅以对F2进行调查。已知调查时正值F2的花期,调查思路: ;预期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 。(要求:仅根据表型预期调查结果,并简要描述结论)6.(2023·福建·高考真题)甜瓜幼果果皮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之分。为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幼果果皮颜色由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将深绿色甜瓜与浅绿色甜瓜杂交,F1幼果为深绿色,F1自交后,F 深绿色幼果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2)研究发现,基因M与甜瓜幼果的叶绿素积累有关,蛋白A能通过与基因M的启动子结合来增强基因M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果皮浅绿色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成,相关信息如图所示。①据图分析,与蛋白A相比,蛋白a发生的变化是 ,判断依据是 。②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解释甜瓜幼果浅绿色果皮形成的原因 。(3)已知甜瓜果皮有条纹基因B与无条纹基因b也位于4号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甜瓜品种: 幼果深绿色无条纹和幼果浅绿色有条纹,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甜瓜果皮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7.(2023·山西·高考真题)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翅型的显性性状是 ,判断的依据是 。(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 ,判断的依据是 。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 ,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 。(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雌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雄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8.(2022·海南·高考真题)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第二多星纹 b 12号抗浓核病 d 15号幼蚕巧克力色 e Z(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 。(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 条W染色体。(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8讲 遗传综合实验分析(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 第18讲 遗传综合实验分析(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