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题型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题型三】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题型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
题型一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或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的现象,称为基因的垂直传递。基因从一种类塑细胞传递给不含该基因的其他类型细胞的现象,称为基因的水平传递。下列关于基因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的垂直传递只能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B.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属于基因的垂直传递
C.基因水平传递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基因垂直传递不会使子代获得新性状
2.S 型肺炎链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为研究“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实验人员将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均分为 5 组,进行下图所示实验,其中第 1 - 4 组都有 S 型细菌生长,第 5 组没有 S 型细菌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 S 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后,其中的转化因子已失去活性
B.酶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底物完全水解,影响实验结果
C.在图示转化实验中,运用了控制自变量的中“加法原理”
D.第 2、3、4 组实验可证明蛋白质、RNA 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
3.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capS为带有荚膜合成基因的DNA片段,capR为不带有荚膜合成基因的DNA片段
A.S型细菌DNA断裂成多个片段是由于氢键被破坏
B.图中转化的原理是R型细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据图可知促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是capS
D.S型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
4.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条件 未处理 加蛋白酶 加RNA酶 加酯酶 加DNA酶
菌落生长情况 ____
注:○代表R型菌落,●代表S型菌落。
A.推测第一组培养基中活菌类型为R型和S型,设置第一组实验的目的是对照
B.推测第五组菌落生长情况为只有S型
C.依据减法原则,若去除某成分后转化活性仍在,则该成分就不是转化因子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为S型细菌的一段DNA进入R型细菌并发挥作用
5.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I、SII、SIII……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RI、RII、RIII)。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为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S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将冷却后的提取物加入至乙菌(R菌)培养基中混合培养,并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细胞每分裂一次,其染色体两端的端粒缩短一截
B.加入至乙菌培养液的提取物中,蛋白质和DNA均已变性失活
C.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I,子代细菌为SIII和RIII,则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
D.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子代细菌为SIII和RII,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
题型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6.如果用32P、35S、15N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宿主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接种在含32P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B.经搅拌和离心后, 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C.若改用32P、35S、15N同时标记噬菌体,则在子代噬菌体中只能检测到32P
D.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
7.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其中一组实验用 PP标记噬菌体的DNA,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该组实验需要先用含 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该组实验可以说明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大肠杆菌
C.只有部分含 P的新噬菌体获得了亲代的遗传信息
D.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会影响上清液的放射性
8.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线代表S型细菌,虚线代表R型细菌
B.艾弗里进行的图甲实验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大肠杆菌内的DNA为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后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减弱
9.M13噬菌体是一种丝状噬菌体,内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研究人员用M13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①②③分别用35S、32P和3H标记M13噬菌体,然后用被标记的M13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所得放射性情况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中改用18O分别标记M13噬菌体,实验结果与③相同
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加速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C.实验③可说明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D.用3H标记M13噬菌体时,若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放射性升高
10.某兴趣小组利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或者大肠杆菌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表所示。各组都在适宜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分别搅拌、离心,并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 噬菌体标记情况 大肠杆菌标记情况
一 同时被32P和35S标记 未标记
二 被32P标记,但未被35S标记 未标记
三 未标记 被32P标记,但未被35S标记
四 未标记 被35S标记,但未被32P标记
A.实验一中子代噬菌体同时被32P和35S标记
B.实验二中子代噬菌体均被32P标记
C.实验三中子代噬菌体不被32P标记
D.实验四中子代噬菌体均被35S标记
题型三 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1.人偏肺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机体在感染后会分泌特异性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偏肺病毒的RNA是脱氧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B.人偏肺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合成
C.构成抗体的氨基酸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D.该种RNA中胞嘧啶的数量不一定等于鸟嘌呤的数量
12.不同品种烟草对病毒的抗性不同,已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花叶病毒(PLAMV)均为RNA病毒。甲品种烟草受TMV感染后可表现出敏感症状,受PLAMV感染后无症状,而乙品种烟草与甲品种烟草的表现恰好相反。下表所示的实验中(+代表加入,-代表未加入),烟草可表现出敏感症状的是( )
组别 Ⅰ(甲品种) Ⅱ(甲品种) Ⅲ(乙品种) Ⅳ(乙品种)
TMV的蛋白质外壳+PLAMV的RNA + - + -
PLAMV的蛋白质外壳+TMV的RNA - + - +
A.Ⅰ、Ⅲ B.Ⅱ、Ⅳ C.Ⅰ、Ⅳ D.Ⅱ、Ⅲ
13.在探究 RNA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谁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有科学家利用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乙组可知,仅有蛋白质外壳不能使烟草感染形成病斑
B.虽没有设置对照组,但可以得出R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丙组病斑较少,可能是裸露的RNA 在感染过程中易被酶所降解
D.对甲、丙、丁组病斑进行检测,可以得到新合成的子代TMV
14.研究者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的RNA去感染烟草,结果被感染的烟草出现病斑。下列有关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烟草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但以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小分子化合物
C.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相比,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的效率要高一些
D.用烟草花叶病毒RNA与车前草病毒外壳组装的新病毒也会使烟草出现相同病斑
15.已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侵染烟草叶片,且两者都由蛋白质和RNA组成,下图是探索HRV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RNA的操作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只能说明HRV的遗传物质是RNA
B.实验过程中重组病毒的后代是HRV
C.本实验可以说明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c过程能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能力
题型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6.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D.在真核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物质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黑藻、玉米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富兰克林通过分析DNA衍射图谱,得出DNA呈双螺旋结构
C.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以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D.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18.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9.如图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论证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型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利于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活
B.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来标记噬菌体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D.科学家根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提出DNA是该病毒主要的遗传物质
20.猴痘是一种由MPX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MPXV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刚果盆地进化枝更容易传播,在历史上曾引起了更严重的疾病爆发。关于该病毒及遗传物质的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
A.刚果盆地进化枝更容易传播与其蛋白质成分有关
B.可利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MPXV,根据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有无可初步判断其遗传物质类型
C.即使MPXV病毒存在包膜结构,也不能确定MPXV的遗传物质类型
D.用32P标记的MPXV侵染细胞,若子代出现了不含32P的病毒,不能确定MPXV的遗传物质类型
1.(2025·内蒙古乌兰察布·三模)分别用含有32P和35S的T2噬菌体与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混合,经过短时保温、搅拌、离心,再将沉淀出的大肠杆菌继续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对释放出的子代T2噬菌体进行检测。请根据有关知识,推测其应有的结果(  )
A.全部不含35S,全部含有32P
B.小部分含有35S,大部分含有32P
C.全部不含35S,小部分含有32P
D.大部分含有35S,小部分含有32P
2.(以T2噬菌体为情境)T2 噬菌体是噬菌体的一个品系,属于 T 系噬菌体。这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具有蝌蚪状外形,头部呈正 20 面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包裹 DNA 作为遗传物质。下图为“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基本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大肠杆菌均未被放射性同位素35S 或32P 标记
B.步骤Ⅳ中,35S 组检测到沉淀物中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可能是步骤Ⅲ搅拌不充分所致
C.35S 组中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有放射性标记,而32P 组中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标记
D.该实验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差异较大,但实验结论相同
3.(2025·安徽蚌埠·三模)现有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科研人员设计了如表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法来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 检测
I 将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分为两组,一组用适量DNA酶处理(a组),另一组用等量RNA酶处理(b组),然后分别侵染宿主细胞 检测是否有子代病毒产生
II 将宿主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c组)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组)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再用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 检测子代病毒是否具有放射性
A.I是采用“减法原理”设计的对比实验
B.II中c、d组都能用15N标记尿嘧啶和胸腺嘧啶
C.a组可作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的假设
D.a组有病毒产生且c组病毒有放射性说明其遗传物质是RNA
4.(2025·河北衡水·三模)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易发生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的核酸类型和HIV的相同
B.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相比新冠病毒更稳定
D.能在含18O的培养基中培养并标记新冠病毒
5.(2025·河北廊坊·三模)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时,尝试模拟经典实验。他们将S型肺炎链球菌的细胞提取物分为四组,分别用蛋白酶、RNA酶、脂解酶和DNA酶处理,将处理后的提取物与R型菌混合培养。若仅有一组无法观察到光滑型菌落(S型菌),下列对该组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蛋白酶破坏了提取物中的关键成分
B.RNA酶降解了提取物中的遗传信息载体
C.脂解酶降解了细菌荚膜形成所需的脂质
D.DNA酶降解了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
6.(2025·广西南宁·二模)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本质探索过程中经典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说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艾弗里及同事利用“加法原理”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实验中,以病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
7.(2025·河南·三模)AR菌、AS菌是大肠杆菌的两种菌株类型,AR菌对氨苄青霉素(Amp)有抗性,AS菌对Amp无抗性。研究者将AS菌与灭活的AR菌混合后,接种于含Amp的固体培养基上,获得了少数菌落,仅接种AS菌的对照组培养基上没有菌落,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组培养基上,组成菌落的每个细菌都是由AS菌转化而来的
B.来自AR菌的含抗Amp基因的DNA片段使AS菌发生了转化
C.用经Ca2+处理的AS菌重复上述实验,菌落数可能会增多
D.经限制酶处理的AR菌细胞提取物仍有可能使AS菌发生转化
8.(2025·北京东城·二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
B.DNA酶处理的S型菌细胞提取液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
C.用32P-噬菌体侵染细菌,部分子代噬菌体含32P,可作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D.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的遗传物质
9.(2025·江苏·一模)关于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系列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名称 实验过程、结果或结论
①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加热致死的S型菌DNA在小鼠体内使R型活菌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②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利用加法原理,R型菌培养基加入S型菌DNA和DNA酶证明DNA 是转化因子
③ 噬菌体侵染实验 噬菌体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④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以病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发现RNA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
A.① B.② C.③ D.④
10.(以少数嗜热链球菌为情境)少数嗜热链球菌DNA中存在一种特殊的DNA序列,由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序列中部分DNA片段来自噬菌体。科学家用两种噬菌体(P1和P2)侵染野生型嗜热链球菌,研究其对噬菌体侵染的敏感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间隔序列与重复序列的空间结构基本相同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复制时需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C.重复序列中来自噬菌体的部分DNA片段与嗜热链球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有关
D.嗜热链球菌中来自噬菌体的DNA片段可以经复制遗传给子代
1.(2025·湖南·高考真题)被噬菌体侵染时,某细菌以一特定RNA片段为重复单元,逆转录成串联重复DNA,再指导合成含多个串联重复肽段的蛋白Neo,如图所示。该蛋白能抑制细菌生长,从而阻止噬菌体利用细胞资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会将核酸注入细菌内
B.蛋白Neo在细菌的核糖体中合成
C.串联重复的双链DNA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指导蛋白Neo合成
D.串联重复DNA中单个重复单元转录产生的mRNA无终止密码子
2.(2025·浙江·高考真题)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质粒传递给子代
B.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控制伞藻伞帽的遗传物质通过半保留复制表达遗传信息
D.烟草叶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3.(2025·河南·高考真题)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中的元素全部来自其宿主细胞的是(  )
A.C B.S C.P D.N
4.(2024·湖南·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固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
5.(2024·甘肃·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D.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中,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自变量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
6.(2024·天津·高考真题)实验中常根据菌落外表特征鉴别微生物,进而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下列实验不是根据菌落外表特征做出判断的是( )
A.艾弗里证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B.判断分离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毛霉污染
C.利用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筛选大肠杆菌中耐药性强的菌株
D.判断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尿素降解菌是否有不同种类
7.(2022·辽宁·高考真题)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对生物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下表对教材中相关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 生物学研究
A 小球藻 卡尔文循环
B 肺炎链球菌 DNA半保留复制
C 枪乌贼 动作电位原理
D T2噬菌体 DNA是遗传物质
A.A B.B C.C D.D
8.(2022·河北·高考真题)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9.(2022·海南·高考真题)某团队从下表①~④实验组中选择两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结果显示: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 )
T2噬菌体 大肠杆菌
① 未标记 15N标记
② 32P标记 35S标记
③ 3H标记 未标记
④ 35S标记 未标记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④和③
10.(2022·湖南·高考真题)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  )
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
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
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题型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题型三】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题型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
题型一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或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的现象,称为基因的垂直传递。基因从一种类塑细胞传递给不含该基因的其他类型细胞的现象,称为基因的水平传递。下列关于基因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的垂直传递只能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B.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属于基因的垂直传递
C.基因水平传递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基因垂直传递不会使子代获得新性状
【答案】C
【解析】A、垂直传递包括亲代细胞通过分裂(如无性生殖)将基因传递给子代细胞,并非仅发生于有性生殖,A错误;
B、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因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属于基因水平传递(转化),B错误;
C、孟德尔定律适用于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而水平传递(如细菌转化)不涉及减数分裂,故不遵循该定律,C正确;
D、垂直传递中若发生基因突变或重组(如有性生殖),子代可能获得新性状,D错误。
2.S 型肺炎链球菌的某种“转化因子”可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为研究“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实验人员将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均分为 5 组,进行下图所示实验,其中第 1 - 4 组都有 S 型细菌生长,第 5 组没有 S 型细菌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 S 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后,其中的转化因子已失去活性
B.酶处理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底物完全水解,影响实验结果
C.在图示转化实验中,运用了控制自变量的中“加法原理”
D.第 2、3、4 组实验可证明蛋白质、RNA 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
【答案】D
【解析】A、由实验可知,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提取物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加热处理后转化因子仍有活性,A错误;
B、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才能使底物完全水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探究该物质是否为转化因子,B错误;
C、在该转化实验中,是通过去除某些物质(减法)来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运用的是控制自变量的“减法原理”,而非 “加法原理”,C错误;
D、第2组蛋白酶处理后、第3组RNA酶处理后、第4组脂酶处理后,都有S型细菌生长,说明去除蛋白质、RNA和脂质后,转化仍能发生,可证明蛋白质、RNA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D正确。
3.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capS为带有荚膜合成基因的DNA片段,capR为不带有荚膜合成基因的DNA片段
A.S型细菌DNA断裂成多个片段是由于氢键被破坏
B.图中转化的原理是R型细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据图可知促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是capS
D.S型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
【答案】C
【解析】A、S型细菌DNA断裂成多个片段是由于磷酸二酯键被破坏,A错误;
B、图中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据图分析,带有capS的基因片段进入R型细菌之后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促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是capS,C正确;
D、S型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错误。
故选C。
4.1944年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到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处理条件 未处理 加蛋白酶 加RNA酶 加酯酶 加DNA酶
菌落生长情况 ____
注:○代表R型菌落,●代表S型菌落。
A.推测第一组培养基中活菌类型为R型和S型,设置第一组实验的目的是对照
B.推测第五组菌落生长情况为只有S型
C.依据减法原则,若去除某成分后转化活性仍在,则该成分就不是转化因子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为S型细菌的一段DNA进入R型细菌并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A、由于第一组未处理,作为对照组,则第一组培养基中活菌类型为R型和S型,A正确;
B、由于第五组加入了DNA酶,导致DNA被分解,则S型菌不能被转化,所以第五组培养皿中菌落都是R型菌,B错误;
C、根据减法原则,若去除某成分后转化活性仍在,则该成分就不是转化因子,C正确;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为S型细菌的一段DNA进入R型细菌并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5.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I、SII、SIII……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RI、RII、RIII)。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R型只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为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S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将冷却后的提取物加入至乙菌(R菌)培养基中混合培养,并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细胞每分裂一次,其染色体两端的端粒缩短一截
B.加入至乙菌培养液的提取物中,蛋白质和DNA均已变性失活
C.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I,子代细菌为SIII和RIII,则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
D.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子代细菌为SIII和RII,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
【答案】D
【解析】A、肺炎链球菌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位于拟核区,没有染色体结构,因此不存在端粒。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结构,A错误;
B、加热会破坏S型菌的蛋白质结构,但DNA在高温处理后可能仍保留部分活性(如双螺旋结构未完全破坏,冷却后可恢复),因此提取物中的DNA可能具有转化能力,B错误;
C、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I,子代出现SIII和RIII,可能是RIII通过回复突变(RIII→SIII)或SIII的DNA转化RIII所致。由于R型菌本身可能发生低频回复突变,无法完全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C错误;
D、若甲菌为SIII,乙菌为RII,RII只能回复突变为SII,而子代出现SIII,说明SIII的DNA成功转化了RII(RII获得SIII的荚膜基因),且RII无法通过突变直接生成SIII,因此SIII的出现只能是转化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题型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6.如果用32P、35S、15N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宿主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必须接种在含32P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
B.经搅拌和离心后, 35S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
C.若改用32P、35S、15N同时标记噬菌体,则在子代噬菌体中只能检测到32P
D.若改用32P、35S分别标记细菌DNA、蛋白质,复制4次,则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
【答案】D
【解析】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需用宿主细菌增殖。32P标记噬菌体DNA需先培养含32P的细菌,而非动物细胞培养基,A错误;
B、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离心后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沉淀物中可能含少量未与大肠杆菌分离的噬菌体,B错误;
C、用32P和15N可标记噬菌体DNA,用35S和15N可标记蛋白质。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含15N和32P,因此部分子代可检测到15N和32P,C错误;
D、若细菌的DNA含32P、蛋白质含35S,噬菌体复制时DNA以细菌的32P为原料,蛋白质外壳由细菌的35S标记的原料组成,故子代噬菌体100%含32P和35S,D正确。
7.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其中一组实验用 PP标记噬菌体的DNA,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该组实验需要先用含 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该组实验可以说明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大肠杆菌
C.只有部分含 P的新噬菌体获得了亲代的遗传信息
D.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会影响上清液的放射性
【答案】B
【解析】A、噬菌体是病毒,需寄生在活细胞(大肠杆菌 )中,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
B、32P 标记 DNA,离心后沉淀物(细菌 )放射性高,新噬菌体中检测到 32P,说明DNA 进入大肠杆菌,B正确;
C、所有新噬菌体的遗传信息都来自亲代 DNA,含 32P 的是亲代 DNA 链,C错误;
D、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到上清液 )或过短(噬菌体未完全侵入 ),都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错误。
8.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线代表S型细菌,虚线代表R型细菌
B.艾弗里进行的图甲实验证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大肠杆菌内的DNA为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D.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后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减弱
【答案】D
【解析】A、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后,R 型细菌可转化为 S 型细菌, S 型细菌出现的晚,图甲中实线应代表 R 型细菌,虚线代表 S 型细菌,A 错误;
B、图甲实验是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有转化因子,艾弗里进行的是体外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B 错误;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自身 DNA 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遗传物质复制,C 错误;
D、乙图中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5S,若不搅拌,噬菌体外壳会吸附在细菌上进入沉淀物,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减弱,D 正确。
故选D。
9.M13噬菌体是一种丝状噬菌体,内有一个环状单链DNA分子,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研究人员用M13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①②③分别用35S、32P和3H标记M13噬菌体,然后用被标记的M13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所得放射性情况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中改用18O分别标记M13噬菌体,实验结果与③相同
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加速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C.实验③可说明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D.用3H标记M13噬菌体时,若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放射性升高
【答案】D
【解析】A、18O是稳定性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不会检测到放射性,A错误;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便于在离心后区分放射性的分布位置,B错误;
C、3H同时标 记 M13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不能单独观察 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因此,实验③的结果不能说明 M13 噬荣 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蛋白质,C错误;
D、3H标记时,若搅拌不充分会使更多标记物质留在沉淀物中,沉淀物放射性升高,D正确。
故选D。
10.某兴趣小组利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或者大肠杆菌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表所示。各组都在适宜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分别搅拌、离心,并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 噬菌体标记情况 大肠杆菌标记情况
一 同时被32P和35S标记 未标记
二 被32P标记,但未被35S标记 未标记
三 未标记 被32P标记,但未被35S标记
四 未标记 被35S标记,但未被32P标记
A.实验一中子代噬菌体同时被32P和35S标记
B.实验二中子代噬菌体均被32P标记
C.实验三中子代噬菌体不被32P标记
D.实验四中子代噬菌体均被35S标记
【答案】D
【解析】A、实验一中噬菌体同时被32P和35S标记,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但35S标记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32P标记的DNA进入宿主后,子代DNA仅部分含32P,都不含35S,A错误;
B、实验二中噬菌体被32P标记,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32P标记的DNA进入宿主后,仅少数噬菌体含32P,并非均被标记。B错误;
C、实验三中大肠杆菌被32P标记,噬菌体未标记,DNA复制时,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均被32P标记,故所有子代均被32P标记,C错误;
D、实验四中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噬菌体未标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宿主提供的35S标记的氨基酸合成,因此所有子代均含 S,D正确。
题型三 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1.人偏肺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机体在感染后会分泌特异性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偏肺病毒的RNA是脱氧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
B.人偏肺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病毒的核糖体上合成
C.构成抗体的氨基酸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D.该种RNA中胞嘧啶的数量不一定等于鸟嘌呤的数量
【答案】D
【解析】A、人偏肺病毒的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而非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病毒无核糖体,其蛋白质外壳需利用宿主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核糖体合成,B错误;
C、构成抗体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C错误;
D、单链RNA的碱基无互补配对规则,胞嘧啶(C)与鸟嘌呤(G)数量不一定相等,D正确。
12.不同品种烟草对病毒的抗性不同,已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花叶病毒(PLAMV)均为RNA病毒。甲品种烟草受TMV感染后可表现出敏感症状,受PLAMV感染后无症状,而乙品种烟草与甲品种烟草的表现恰好相反。下表所示的实验中(+代表加入,-代表未加入),烟草可表现出敏感症状的是( )
组别 Ⅰ(甲品种) Ⅱ(甲品种) Ⅲ(乙品种) Ⅳ(乙品种)
TMV的蛋白质外壳+PLAMV的RNA + - + -
PLAMV的蛋白质外壳+TMV的RNA - + - +
A.Ⅰ、Ⅲ B.Ⅱ、Ⅳ C.Ⅰ、Ⅳ D.Ⅱ、Ⅲ
【答案】D
【解析】A、组Ⅰ(甲品种)含TMV蛋白质和PLAMV的RNA,RNA为PLAMV的遗传物质,甲品种对PLAMV有抗性,无症状,A错误;
B、组Ⅳ(乙品种)含PLAMV蛋白质和TMV的RNA,RNA为TMV的遗传物质,乙品种对TMV有抗性,无症状,B错误;
C、组Ⅳ(乙品种)含PLAMV蛋白质和TMV的RNA,RNA为TMV的遗传物质,乙品种对TMV有抗性,无症状,C错误;
D、组Ⅱ(甲品种)含PLAMV蛋白质和TMV的RNA,RNA为TMV的遗传物质,甲品种对MV敏感,组Ⅲ同理,D正确
13.在探究 RNA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谁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有科学家利用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乙组可知,仅有蛋白质外壳不能使烟草感染形成病斑
B.虽没有设置对照组,但可以得出R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丙组病斑较少,可能是裸露的RNA 在感染过程中易被酶所降解
D.对甲、丙、丁组病斑进行检测,可以得到新合成的子代TMV
【答案】B
【解析】A、观察乙组实验,用蛋白质外壳感染烟草,烟草叶片不出现病斑,这就表明仅有蛋白质外壳不能使烟草感染形成病斑,A正确;
B、该实验甲组作为对照组,通过对照,可以清晰地得出 R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说没有设置对照组是错误的,B错误;
C、丙组用的是裸露的 RNA,病斑较少,很有可能是因为裸露的 RNA 在感染过程中容易被细胞内的酶降解,从而导致其感染能力下降,病斑减少,C正确;
D、甲、丙、丁组中都有 RNA 进入烟草细胞,而 RNA 是遗传物质,所以能够在烟草细胞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等过程,进而合成新的子代 TMV,D正确。
故选B。
14.研究者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的RNA去感染烟草,结果被感染的烟草出现病斑。下列有关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烟草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但以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小分子化合物
C.与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相比,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的效率要高一些
D.用烟草花叶病毒RNA与车前草病毒外壳组装的新病毒也会使烟草出现相同病斑
【答案】D
【解析】A、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不存在“主要”一说,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核糖及A、U、C、G四种碱基,共6种小分子化合物,而非4种,B错误;
C、完整病毒通过蛋白质外壳协助进入宿主细胞,单独RNA缺乏保护且难以高效侵入,感染效率应更低,C错误;
D、新病毒由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车前草病毒外壳组装而成,感染烟草后,RNA会指导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组装为子代烟草花叶病毒,导致相同病斑,D正确。
15.已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侵染烟草叶片,且两者都由蛋白质和RNA组成,下图是探索HRV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RNA的操作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只能说明HRV的遗传物质是RNA
B.实验过程中重组病毒的后代是HRV
C.本实验可以说明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c过程能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能力
【答案】C
【解析】A、该实验只设计用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外壳重组获得的病毒侵染烟草叶片的实验,因此,该实验只能证明HRV的遗传物质是RNA,A正确;
B、将TMV的蛋白质外壳和HRV的RNA进行重组,获得重组病毒,其后代是HRV,B正确;
C、本实验只能说明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证明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且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c过程蛋白质外壳侵染烟草叶片,没有出现病斑,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能力,D正确。
故选C。
题型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6.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D.在真核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A、核酸包括DNA和RN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核酸(细胞生物为DNA,RNA病毒为RNA),A正确;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非RNA,B错误;
C、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但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C错误;
D、对于真核生物而言,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不存在“主要”与次要之分,D错误。
故选A。
17.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物质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黑藻、玉米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富兰克林通过分析DNA衍射图谱,得出DNA呈双螺旋结构
C.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以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
D.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答案】D
【解析】A、大肠杆菌(原核生物)、黑藻(真核生物)、玉米(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而非“主要是DNA”,因为DNA是它们唯一的遗传物质,A错误;
B、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DNA的衍射图谱,为DNA结构研究提供数据,但直接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是沃森和克里克,B错误;
C、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水解后应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
D、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拟核区DNA)主要位于拟核中,D正确。
18.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B.“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C
【解析】A、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部分非细胞生物例如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9.如图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论证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型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利于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活
B.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来标记噬菌体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D.科学家根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提出DNA是该病毒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A、R型菌无毒,S型菌有毒,S型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利于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活,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赫尔希和蔡斯标记噬菌体时,先用32P或35S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32P或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B错误;
C、32P标记噬菌体DNA,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中,若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正确;
D、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出来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只能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即表明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进而结合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总结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20.猴痘是一种由MPX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MPXV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刚果盆地进化枝更容易传播,在历史上曾引起了更严重的疾病爆发。关于该病毒及遗传物质的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
A.刚果盆地进化枝更容易传播与其蛋白质成分有关
B.可利用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MPXV,根据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有无可初步判断其遗传物质类型
C.即使MPXV病毒存在包膜结构,也不能确定MPXV的遗传物质类型
D.用32P标记的MPXV侵染细胞,若子代出现了不含32P的病毒,不能确定MPXV的遗传物质类型
【答案】B
【解析】A、病毒的蛋白质成分中,负责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分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刚果盆地进化枝病毒的这类蛋白具有更广泛的受体结合特异性,或者与当地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亲和力更高,那么它就更容易附着并进入宿主细胞,所以刚果盆地进化枝更容易传播与其蛋白质成分有关,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错误;
C、DNA病毒和RNA病毒都可能有包膜结构,因此不能确定MPXV的遗传物质类型,C正确;
D、用32P标记的MPXV侵染细胞,若子代出现了不含32P的病毒,无论DNA病毒还是RNA病毒,经过多次复制后,形成的大多数病毒的核酸不含32P,D正确。
1.(2025·内蒙古乌兰察布·三模)分别用含有32P和35S的T2噬菌体与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混合,经过短时保温、搅拌、离心,再将沉淀出的大肠杆菌继续在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对释放出的子代T2噬菌体进行检测。请根据有关知识,推测其应有的结果(  )
A.全部不含35S,全部含有32P
B.小部分含有35S,大部分含有32P
C.全部不含35S,小部分含有32P
D.大部分含有35S,小部分含有32P
【答案】C
【解析】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大肠杆菌内的原料合成,培养基中不含35S,因此全部不含35S;但32P标记的噬菌体DNA进入细菌后,经半保留复制,子代DNA中仅两个含有32P(其余为不含放射性的新链),故并非“全部含有32P”,A错误;
B、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不含35S,因此“小部分含有35S”错误;32P标记的噬菌体DNA复制后,仅少数子代含32P,而非“大部分”,B错误;
C、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均不含35S(因培养基无35S),且32P标记的DNA经复制后,仅少数子代含32P(因DNA半保留复制,仅最初的两个噬菌体保留亲代链),C正确;
D、35S未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D错误。
故选C。
2.(以T2噬菌体为情境)T2 噬菌体是噬菌体的一个品系,属于 T 系噬菌体。这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具有蝌蚪状外形,头部呈正 20 面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包裹 DNA 作为遗传物质。下图为“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基本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所用到的所有大肠杆菌均未被放射性同位素35S 或32P 标记
B.步骤Ⅳ中,35S 组检测到沉淀物中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可能是步骤Ⅲ搅拌不充分所致
C.35S 组中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有放射性标记,而32P 组中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标记
D.该实验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差异较大,但实验结论相同
【答案】B
【解析】A、噬菌体是病毒,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需要用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来培养获得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A错误;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搅拌的目的是将细菌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离,因此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B正确;
C、35S组中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有放射性标记,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具有放射性,C错误;
D、该实验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相似,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研究各自的效应,D错误。
故选B。
3.(2025·安徽蚌埠·三模)现有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科研人员设计了如表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法来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 检测
I 将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分为两组,一组用适量DNA酶处理(a组),另一组用等量RNA酶处理(b组),然后分别侵染宿主细胞 检测是否有子代病毒产生
II 将宿主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c组)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组)的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再用病毒侵染被标记的宿主细胞 检测子代病毒是否具有放射性
A.I是采用“减法原理”设计的对比实验
B.II中c、d组都能用15N标记尿嘧啶和胸腺嘧啶
C.a组可作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的假设
D.a组有病毒产生且c组病毒有放射性说明其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解析】A、Ⅰ中采用的方法是酶解法,向a、b两组分别加入DNA酶和RNA酶应用了减法原理,A正确;
B、尿嘧啶和胸腺嘧啶分别是RNA和DNA特有的碱基,不能都用15N标记,因为组中无法判断到底是DNA还是RNA,B错误;
C、由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因此a组可作出“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的假设,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该假设的正确性,C正确;
D、b组用RNA酶(RNA被分解)来处理,结果b组有病毒产生,酶具有专一性,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组加有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DNA的原料),结果子代病毒有放射性,说明该病毒可以利用胸腺嘧啶核苷酸,则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
故选B。
4.(2025·河北衡水·三模)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易发生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的核酸类型和HIV的相同
B.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相比新冠病毒更稳定
D.能在含18O的培养基中培养并标记新冠病毒
【答案】D
【解析】A、新冠病毒的核酸类型和HIV的相同,都是RNA,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DN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DNA比RNA更稳定,C正确;
D、病毒的增殖必需在宿主的活细胞内,不能在含18O的培养基中培养并标记新冠病毒,D错误。
故选D。
5.(2025·河北廊坊·三模)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时,尝试模拟经典实验。他们将S型肺炎链球菌的细胞提取物分为四组,分别用蛋白酶、RNA酶、脂解酶和DNA酶处理,将处理后的提取物与R型菌混合培养。若仅有一组无法观察到光滑型菌落(S型菌),下列对该组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蛋白酶破坏了提取物中的关键成分
B.RNA酶降解了提取物中的遗传信息载体
C.脂解酶降解了细菌荚膜形成所需的脂质
D.DNA酶降解了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
【答案】D
【解析】A、蛋白酶处理时,蛋白质并非转化因子,即使被破坏,DNA仍能引起转化,A错误;
B、RNA酶处理时,RNA非转化因子,不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脂解酶处理时,荚膜脂质与转化无关,R型细菌本身无荚膜,无需额外的脂质,C错误;
D、DNA酶处理时,直接降解DNA,导致唯一能引起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物质失效,因此无法产生S型菌,D正确。
6.(2025·广西南宁·二模)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本质探索过程中经典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说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艾弗里及同事利用“加法原理”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C.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实验中,以病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
【答案】D
【解析】A、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转化因子,不能说明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
B、艾弗里及同事利用“减法原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在进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将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分别侵染,两者之间互为对照,结果发现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而蛋白质不能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D正确。
故选D。
7.(2025·河南·三模)AR菌、AS菌是大肠杆菌的两种菌株类型,AR菌对氨苄青霉素(Amp)有抗性,AS菌对Amp无抗性。研究者将AS菌与灭活的AR菌混合后,接种于含Amp的固体培养基上,获得了少数菌落,仅接种AS菌的对照组培养基上没有菌落,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组培养基上,组成菌落的每个细菌都是由AS菌转化而来的
B.来自AR菌的含抗Amp基因的DNA片段使AS菌发生了转化
C.用经Ca2+处理的AS菌重复上述实验,菌落数可能会增多
D.经限制酶处理的AR菌细胞提取物仍有可能使AS菌发生转化
【答案】A
【解析】A、实验组培养基上,AS菌对Amp无抗性,故不能生长,AR菌已被灭活,来自灭活AR菌的含抗Amp基因的DNA片段进入AS菌并使之发生转化,形成了对Amp有抗性的AR菌,转化形成的AR菌增殖形成菌落,A错误;
B、 根据A项分析可知来自AR菌的含抗Amp基因的DNA片段使AS菌发生了转化,B正确;
C、用Ca2+处理AS菌,可使更多的AS菌处于感受态,导致AS菌更容易发生转化,C正确;
D、只要转化因子不被破坏,经限制酶处理的AR菌细胞提取物仍有可能使AS菌发生转化,D正确。
8.(2025·北京东城·二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
B.DNA酶处理的S型菌细胞提取液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
C.用32P-噬菌体侵染细菌,部分子代噬菌体含32P,可作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D.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A、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后来被证明是DNA,A正确;
B、DNA酶处理S型菌细胞提取液,将提取液中的DNA水解,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该实验通过去除DNA来观察结果,运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
C、用32P - 噬菌体侵染细菌,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部分子代噬菌体含32P,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传递到了子代噬菌体中,可作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C正确;
D、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但烟草是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9.(2025·江苏·一模)关于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系列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名称 实验过程、结果或结论
① 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加热致死的S型菌DNA在小鼠体内使R型活菌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② 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利用加法原理,R型菌培养基加入S型菌DNA和DNA酶证明DNA 是转化因子
③ 噬菌体侵染实验 噬菌体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④ 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以病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发现RNA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能使R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没有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减法原理证明DNA是转化因子,B错误;
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噬菌体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C错误;
D、在进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将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开来分别侵染,两者之间互为对照,结果发现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而蛋白质不能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D正确。
故选D。
10.(以少数嗜热链球菌为情境)少数嗜热链球菌DNA中存在一种特殊的DNA序列,由重复序列()和间隔序列()交替排列组成,间隔序列中部分DNA片段来自噬菌体。科学家用两种噬菌体(P1和P2)侵染野生型嗜热链球菌,研究其对噬菌体侵染的敏感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间隔序列与重复序列的空间结构基本相同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复制时需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
C.重复序列中来自噬菌体的部分DNA片段与嗜热链球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有关
D.嗜热链球菌中来自噬菌体的DNA片段可以经复制遗传给子代
【答案】C
【解析】A、不同生物的基因可以拼接,是因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4种脱氧核苷酸,双链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正确;
B、噬菌体DNA的复制,噬菌体只提供模板,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DNA聚合酶和ATP等来完成复制,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若嗜热链球菌获得来自P1的S序列,则其对P1侵染的敏感性低;若嗜热链球菌获得来自P2的S序列,则其对P2侵染的敏感性低;若嗜热链球菌获得来自P1和P2共有的S序列,则其对P1和P2侵染的敏感性均低,说明间隔序列中来自噬菌体的部分DNA片段与嗜热链球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有关,C错误;
D、嗜热链球菌中来自噬菌体的DNA片段可以利用原料和酶复制后遗传给子代,D正确。
1.(2025·湖南·高考真题)被噬菌体侵染时,某细菌以一特定RNA片段为重复单元,逆转录成串联重复DNA,再指导合成含多个串联重复肽段的蛋白Neo,如图所示。该蛋白能抑制细菌生长,从而阻止噬菌体利用细胞资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会将核酸注入细菌内
B.蛋白Neo在细菌的核糖体中合成
C.串联重复的双链DNA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指导蛋白Neo合成
D.串联重复DNA中单个重复单元转录产生的mRNA无终止密码子
【答案】C
【解析】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会将自身的核酸注入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A正确;
B、细菌有核糖体,蛋白Neo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所以在细菌的核糖体中合成,B正确;
C、在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而不是双链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指导蛋白Neo合成,C错误;
D、因为最终合成的是含多个串联重复肽段的蛋白Neo,说明串联重复DNA中单个重复单元转录产生的mRNA无终止密码子,若有终止密码子就会提前终止翻译,不能形成含多个串联重复肽段的蛋白,D正确。
2.(2025·浙江·高考真题)多种多样的生物通过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通过繁殖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质粒传递给子代
B.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控制伞藻伞帽的遗传物质通过半保留复制表达遗传信息
D.烟草叶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水解后可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A、S型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分布于拟核。因此,S型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拟核传递给子代,A错误;
B、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都是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伞藻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而不是表达遗传信息,C错误;
D、烟草叶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单体是脱氧核苷酸,DNA水解后可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D正确。
3.(2025·河南·高考真题)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中的元素全部来自其宿主细胞的是(  )
A.C B.S C.P D.N
【答案】B
【解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T2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T2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大肠杆菌提供,因此子代T2噬菌体外壳中元素全部来自大肠杆菌;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DNA中一些元素来自亲代噬菌体,一些来自大肠杆菌。已知蛋白质由C、H、O、N、S组成,DNA由C、H、O、N、P组成,综上分析,子代噬菌体中的元素全部来自其宿主细胞大肠杆菌的是S,B正确。
4.(2024·湖南·高考真题)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固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
【答案】B
【解析】A、噬菌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正确;
D、噬菌体作为病毒,侵染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D正确。
5.(2024·甘肃·高考真题)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关于证明蛋白质和核酸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体内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将“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结果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发现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
D.烟草花叶病毒实验中,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自变量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
【答案】D
【解析】A、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未单独研究每种物质的作用,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S型菌株的DNA分子可使R型活菌的相对性状从无致病性转化为有致病性,A错误;
B、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利用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观察只有某种物质存在或只有某种物质不存在时,R型菌的转化情况,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例如“S型菌DNA+DNA酶”组除去了DNA,B错误;
C、噬菌体为DNA病毒,其DNA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复制,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以病毒颗粒的RNA和蛋白质互为对照进行侵染,结果发现RNA分子可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而蛋白质不能使烟草出现花叶病斑性状,D正确。
故选D。
6.(2024·天津·高考真题)实验中常根据菌落外表特征鉴别微生物,进而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下列实验不是根据菌落外表特征做出判断的是( )
A.艾弗里证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B.判断分离酵母菌的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毛霉污染
C.利用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筛选大肠杆菌中耐药性强的菌株
D.判断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尿素降解菌是否有不同种类
【答案】C
【解析】A、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进行对比,R型肺炎双球菌没有荚膜(菌落表面粗糙),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该实验是通过观察培养基上形成的不同菌落特征,来判断转化是否成功的,A不符合题意;
B、毛霉属于多细胞的真菌,由细胞形成菌丝,可根据毛霉的形态判定固体培养基是否是被毛霉污染了,B不符合题意;
C、抗生素可消灭细菌,利用浸有抗生素的滤纸片筛选大肠杆菌中耐药性强的菌株是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大肠杆菌来获得目的菌株,没有依靠菌落外表形态特征做出判断,C符合题意;
D、不同尿素降解菌降解尿素的能力不同,因此在分离出的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尿素降解菌后,若要验证其中是否有不同种类降解菌,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接种并培养初步筛选的菌种,若根据菌落周围出现红色环带的大小判定其种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2·辽宁·高考真题)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对生物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下表对教材中相关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材料 生物学研究
A 小球藻 卡尔文循环
B 肺炎链球菌 DNA半保留复制
C 枪乌贼 动作电位原理
D T2噬菌体 DNA是遗传物质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科学家利用小球藻、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卡尔文循环,A正确;
B、科学家通过培养大肠杆菌,探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B错误;
C、科学家以枪乌贼离体粗大的神经纤维为实验材料,研究动作电位原理,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8.(2022·河北·高考真题)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双螺旋模型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解释了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答案】A
【解析】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
D、DNA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D正确。
9.(2022·海南·高考真题)某团队从下表①~④实验组中选择两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结果显示: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 )
T2噬菌体 大肠杆菌
① 未标记 15N标记
② 32P标记 35S标记
③ 3H标记 未标记
④ 35S标记 未标记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④和③
【答案】C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为了区分DNA和蛋白质,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根据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根据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说明第二组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5S标记,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2022·湖南·高考真题)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  )
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
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
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
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
【答案】C
【解析】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合成新的噬菌体DNA,A正确;
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会用自身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等来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B正确;
C、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
D、T2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然后通过转录,合成mRNA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翻译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侵染过程中会发生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D正确。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