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2讲 生物的变异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基因突变 【题型二】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 【题型三】基因重组 【题型四】染色体变异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题型一 基因突变1.航天育种通常是将作物种子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导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下列有关航天育种过程中种子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能产生新的基因B.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可能产生人类所需的优良性状2.吖啶类染料是一类诱变剂,若这类物质插在模板链上,新链合成时必须要有一个碱基与之配对,在下一轮复制前该诱变剂丢失,则复制形成的DNA分子中将会增添一个碱基对,该类诱变剂引起移码突变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突变可能会使基因的翻译过程提前终止B.上述突变一定会使基因的数目和种类发生改变C.上述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上述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3.某地区高发的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研究发现,患者体内出现异常β-珠蛋白是由正常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导致的,大致机理如图。已知 AUG、UAG 分别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高发β-地中海贫血症说明基因突变频率很高B.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基因在突变后不再表达C.异常β-珠蛋白和正常β-珠蛋白相比只改变了一个氨基酸D.患者生殖细胞携带的该致病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4.小鼠的基因组与人类高度相似,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小鼠某基因发生碱基的替换,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一定改变B.小鼠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若小鼠某基因发生突变,则该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基因总数保持不变D.小鼠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这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有关5.DMD基因中一对碱基出现异常导致基因突变,从而使其编码的mRNA变短,导致出现杜氏肌营养不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基因发生了碱基的缺失B.突变基因与DMD基因是一对非等位基因C.与DMD基因相比,突变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D.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杜氏肌营养不良的根本病因题型二 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6.视网膜细胞瘤基因又叫Rb基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克隆和完成全序列测定的抑癌基因,位于人类的第13号染色体。当细胞的一对Rb基因都发生基因突变时,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Rb基因突变可能延长细胞周期C.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隐性突变D.当父母双方都携带突变的Rb基因时,女儿发病率为1/87.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B.诱发癌变的因素有亚硝酸盐、某些病毒等,可提高突变频率C.结肠上皮细胞细胞中的突变基因不能遗传给子代,但属于可遗传变异D.原癌基因突变成抑癌基因,可能引起细胞癌变8.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包括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无痛的淋巴结肿大和不明原因的发热。P53基因可调控细胞的增殖,淋巴瘤的形成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如图为淋巴瘤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中的P53基因属于原癌基因B.癌细胞的形成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易扩散易转移D.DNA分子不同部位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9.乳腺肿瘤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可作用于靶基因ISL1,使其发生高度甲基化,导致其表达水平在乳腺肿瘤和癌症干细胞中显著下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过程是不可逆的B.ISL1基因高度甲基化会直接导致其翻译过程受阻C.抑制DNMT1或ISL1过表达会限制癌细胞增殖D.DNMT1对靶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会改变遗传信息10.活检是在可疑病变部位取小部分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癌症诊断与分期的最可靠依据,要通过活检标本鉴别出癌变细胞及癌变程度,需要对正常组织学特点及癌细胞形态结构有很深的认识。下列关于细胞癌变错误的是( )A.细胞发生癌变是某个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B.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C.发生癌变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其形态结构和正常细胞不同D.目前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手段题型三 基因重组1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用X射线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诱变处理可使其发生基因突变B.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C.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只能使原有基因重新组合1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一般情况下,水稻雄蕊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中则不能C.基因重组使子代中出现多种性状组合,有利于物种在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生存D.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13.如图表示一个四分体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过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2个DNA分子B.a和a'属于同源染色体,a和b属于非同源染色体C.染色体片段交换可能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D.四分体中染色体片段交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14.如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精巢内的细胞分裂图像(仅呈现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该细胞发生过基因重组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该细胞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C.若图1细胞是精原细胞,子细胞一般仍然是精原细胞D.图2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子细胞是精子15.有性生殖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下图表示人的有性生殖的不同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可发生基因突变 B.②存在联会的现象C.③实现了基因重组 D.④先进行有丝分裂题型四 染色体变异16.同源染色体联会时若不能准确配对,交换发生在不对应的位置上,会使一条染色体发生重复,而另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这种不等交换最早是在果蝇重棒眼的研究中发现的。下图表示雌果蝇体内某细胞发生这一变化后的染色体情况,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果蝇重棒眼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B.图示的不等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C.该细胞最终产生的配子种类有4种D.不考虑其他变异,②③进入同一配子的概率为017.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 )A.图示育种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图中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42条或84条染色体C.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来获得拟二粒小麦D.拟二粒小麦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能形成14个四分体18.虹鳟鱼和三文鱼的色泽和纹理相像,为提高虹鳟鱼(二倍体)的食用价值和品质,科学家利用“冷休克法”抑制分裂末期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导致细胞染色体数量加倍,从而获得多倍体鱼类。下图显示两种获得多倍体鱼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冷休克处理抑制着丝粒的分裂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倍增B.多倍体鱼的获得过程中涉及染色体数目变异C.多倍体鱼①和多倍体鱼②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相同D.多倍体鱼①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联会紊乱的现象1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部分造血干细胞中,发生了如图所示变化,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能编码一种活性加强的酪氨酸激酶,诱导细胞癌变。该病目前没有根治药物,但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CML患者体内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该变异会导致基因重组B.染色体检查可用于CML诊断C.“格列卫”的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D.图中所示的变异不会导致细胞中基因总数目的变化20.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下,作物或种子可以高频率地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如图是以某基因型BB的植物种子进行的育种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过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①过程属于基因突变,B和b基因的碱基数目肯定不相同C.丙自交后代中基因型bb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36D.③过程用秋水仙素抑制着丝粒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1.(2025·宁夏吴忠·一模)植物体细胞融合后经过再生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比较多的变异,例如重排、缺失、双着丝粒等,双着丝粒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B.可直接使用促融剂PEG诱导植物细胞融合C.双着丝粒染色体的产生只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D.双着丝粒染色体可能是通过使其中一个着丝粒失去活性来完成有丝分裂过程2.(2025·湖南长沙·一模)下图所示的变异导致某病的发生(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发生的片段互换使D、F位置发生交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该变异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故该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该变异涉及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重接,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确认D.患者的染色体仅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3.(2025·江苏徐州·一模)人类8号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如图所示(假设其余染色体未发生变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现代人的两条8号染色体可能来自同一个祖先个体B.现代人和现代猿猴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四分体数目存在差异C.从祖先到现代人的形成过程中, 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D.祖先和现代猿猴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4.(2025·江苏徐州·二模)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温处理的根尖需要先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细胞的形态B.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加倍C.低温处理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的原理与秋水仙素不同D.若解离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细胞相互重叠而影响观察5.(2025·江苏徐州·二模)科学研究证实,童年遭遇的逆境会导致DNA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逆境也会导致青少年抑郁风险升高。下列有关DNA甲基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发生甲基化时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B.DNA甲基化导致mRNA中的信息无法被翻译C.DNA甲基化引起的表型变化属于基因突变D.推测童年遭遇的逆境会导致DNA甲基化水平升高6.(2025·河北保定·三模)为应对粮食危机,科学家设想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培育一种“超级作物”,它能整合多种植物的优良性状,如水稻的高产、小麦的抗寒和玉米的抗旱。以下是培育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和现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取水稻、小麦、玉米的体细胞,用胃蛋白酶处理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B.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时,只能使用PEG(聚乙二醇)融合法C.培育出的“超级作物”一定能稳定遗传,因为它整合了多种优良性状D.若将“超级作物”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可能高度不育7.(2025·河北·二模)细胞周期检查点是保证细胞周期顺利推进的检查机制,受到一系列蛋白质的调控,例如Rb蛋白磷酸化是通过检验点1的必要条件。物质X可以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的活性,其中检验点4是中期检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和杂交瘤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B.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若未与着丝粒相连接,会通过检验点4C.Rb蛋白的高磷酸化水平,有利于E2F的释放,促进基因的转录过程D.物质X抑制CDK的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周期,可以用于抑制癌细胞的增殖8.(以无精子因子为情境)在不孕不育家庭中,男性因素导致的约占50%。男性特有的AZF基因被称为无精子因子,AZF基因突变导致的男性无精症在不孕不育情况中较为常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ZF基因可能在精原细胞中选择性表达B.AZF基因应在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C.预防此疾病应健康生活,远离生活中的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诱变因素D.AZF基因突变导致的男性无精症的患者可生出不患此病的女儿9.(以转座子为情境)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 DNA 序列,这段 DNA 序列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另一位点。转座子既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该过程依托转座酶将转座子两端特定序列进行切割,再将其插入到 DNA 分子的特定位点中,也可在细菌的拟核 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细胞的抗药性可以来自转座子和基因突变B.转座子只能造成染色体变异,不能导致基因重组的发生C.转座子移动过程中,转座酶可使磷酸二酯键断裂与形成D.转座子可以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10.(2025·四川巴中·三模)甲表示联会时,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融合,导致染色体失活(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的功能)和部分丢失。融合染色体及正常的2条相应染色体在之后会随机分配(一极至少有1条)。乙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经修复后可以进行后续的减数分裂。不考虑其它异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情况甲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3或4B.只考虑Aa,情况乙分裂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有4种C.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乙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情况乙中变异的染色体修复后能稳定遗传与部分着丝粒失活无关11.(2025·四川巴中·二模)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核 DNA 分子上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 DNA 的 I、Ⅱ序列碱基发生替换而引起的碱基序列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a、b、c 基因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C.a、b 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若 b、c 基因位置发生了互换,则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12.(2025·河北沧州·三模)衣藻(N=17)属于单细胞低等真核藻类,在环境条件较好时进行无性生殖,在环境条件不好时进行有性生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衣藻的细胞具有细胞核B.衣藻的合子中含有17条染色体C.衣藻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衣藻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突变和基因重组1.(2025·重庆·高考真题)细胞中F蛋白和M蛋白均可进入细胞核。X蛋白选择性地结合F蛋白或乙酰化修饰的M蛋白,从而阻止被结合的蛋白进入细胞核,具体机制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M基因和F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B.M蛋白和F蛋白都是DNA聚合酶C.在癌细胞中过量表达X可能会减缓癌细胞增殖D.在正常细胞中去除F蛋白,可能会抑制正常细胞凋亡2.(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为获得作物新品种,可采用不同的育种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三倍体西瓜育种时,利用了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的多倍体B.作物单倍体育种时,利用了由植物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单倍体C.航天育种时,利用了太空多种因素导致基因突变产生的突变体D.水稻杂交育种时,利用了水稻有性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重组个体3.(2025·湖南·高考真题)单一使用干扰素-γ治疗肿瘤效果有限。降低线粒体蛋白V合成,不影响癌细胞凋亡,但同时加入干扰素-γ能破坏线粒体膜结构,促进癌细胞凋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B.蛋白V可能抑制干扰素-γ诱发的癌细胞凋亡C.线粒体膜结构破坏后,其DNA可能会释放D.抑制蛋白V合成会减弱肿瘤治疗的效果4.(2025·广东·高考真题)若某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存在两个独立的致病变异位点1和2(M和N表示正常,m和n表示异常),理论上会形成两种变异类型且效应不同(如图),但仅凭个体的基因检测不足以区分这两种变异类型。通过对人群中变异位点的大规模基因检测,有助于该遗传病的风险评估。表为某人群中这两个变异位点的检测数据。下列对该人群的推测,合理的是( )变异位点组合个体数 位点2NN Nn nn位点1 MM 94121 1180 44Mm 2273 4 0mm 29 0 0A.m和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携带m的基因频率约是携带n的基因频率的3倍C.有3种携带致病变异的基因D.MmNn组合个体均患病5.(2025·河南·高考真题)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可被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现有甲(雄性不育株,38条染色体)和乙(可育株,39条染色体)两份油菜。甲与正常油菜(38条染色体)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甲与乙杂交后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1,可育株均为39条染色体。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正常油菜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着丝粒数与核DNA分子数不等B.甲乙杂交后代的可育株含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核恢复基因C.乙经单倍体育种获得的40条染色体植株与甲杂交,F1均可育D.乙的次级精母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核恢复基因数目不等6.(2025·湖北·高考真题)研究表明,人体肠道中某些微生物合成、分泌的植物激素生长素,能增强癌症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响应,改善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等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色氨酸可提高血清中生长素的水平:生长素通过抑制E酶(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由基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都有毒害作用B.富含色氨酸的食品能改善癌症患者的化疗效果C.患者个体肠道微生物种群差异可能会影响癌症化疗效果D.该研究结果表明生长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化疗药物用于癌症治疗7.(2025·北京·高考真题)蝴蝶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萝藦类植物进化出产生CA的能力,CA抑制动物细胞膜上N酶的活性,对动物产生毒性,从而阻止大部分蝴蝶幼虫取食。斑蝶类蝴蝶因N酶发生了一个氨基酸替换而对CA不敏感,其幼虫可以取食萝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斑蝶类蝴蝶对CA的适应主要源自基因突变和选择B.斑蝶类蝴蝶取食萝藦可减少与其他蝴蝶竞争食物C.N酶基因突变导致斑蝶类蝴蝶与其他蝴蝶发生生殖隔离D.萝藦类植物和斑蝶类蝴蝶的进化是一个协同进化的实例8.(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帮助植物吸收磷,同时从植物中获取有机物。我国科研人员最近研究发现,小麦CNGC15基因突变后根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黄酮类物质增加,吸引更多的AMF在小麦根部定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基因突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B.低磷条件下AMF与小麦互利共生C.小麦和AMF通过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 D.该基因突变不影响AMF和小麦种群间能量流动9.(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某二倍体(2n)植物的三体(2n+1)变异株可正常生长。该变异株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为“n”型和“n+1”型两种,其中“n+1”型的花粉只有约50%的受精率,而卵子不受影响。该变异株自交,假设四体(2n+2)细胞无法存活,预期子一代中三体变异株的比例约为( )A.3/5 B.3/4 C.2/3 D.1/210.(2025·安徽·高考真题)大肠杆菌的两个基因Y和Z彼此相邻,转录时共用一个启动子(P)。科研小组分离到一株不能合成Y和Z蛋白的缺失突变体,但该突变体能合成另一种蛋白质,此蛋白质氨基端的30个氨基酸序列与Z蛋白氨基端的序列一致,而羧基端的25个氨基酸序列与Y蛋白羧基端的序列一致。据此,科研小组绘制了野生型菌株中Y和Z基因的排列顺序图,并推测突变体缺失的DNA碱基数目。下列图示和推测正确的是( )A.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B.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C.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1D.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211.(2024·福建·高考真题)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链由17号染色体上的COL1A1编码,α2链由7号染色体上的COL1A2编码。某夫妻因部分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中的COL1A1和COL1A2为非等位基因B.该夫妻所患疾病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1/2D.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812.(2024·福建·高考真题)中国水仙是一种三倍体观赏花卉。传统生产采用分球茎繁殖方式,不仅周期长、产率低、花色单调,还易积累病毒。下列措施无法达到改良目的的是( )A.用水仙鳞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以提高产率B.利用单倍体育种对中国水仙进行品种选育C.选用水仙幼嫩组织作为外植体获得脱毒苗D.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外源基因改变花色13.(2024·海南·高考真题)多花报春(AA)和轮花报春(BB)均是二倍体植物,其中A、B分别代表两个远缘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9条染色体。异源四倍体植物丘园报春(AABB)形成途径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花报春芽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6条B.F1植株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A、B两种配子C.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F1幼苗,均可获得丘园报春D.丘园报春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18个四分体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2讲 生物的变异目录 01 课标达标练 【题型一】基因突变 【题型二】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 【题型三】基因重组 【题型四】染色体变异 02 能力突破练(新角度+新情境+新考法) 03 高考溯源练(含2025年高考真题)题型一 基因突变1.航天育种通常是将作物种子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导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下列有关航天育种过程中种子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能产生新的基因B.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可能产生人类所需的优良性状【答案】C【解析】A、太空环境中的辐射等因素可诱发基因突变,可能产生新基因,A正确;B、诱变可能引起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如断裂、缺失等),B正确;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或有性生殖过程中,而航天育种中的种子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D、诱变可能产生有利变异,通过筛选可能产生人类所需的优良性状,D正确。2.吖啶类染料是一类诱变剂,若这类物质插在模板链上,新链合成时必须要有一个碱基与之配对,在下一轮复制前该诱变剂丢失,则复制形成的DNA分子中将会增添一个碱基对,该类诱变剂引起移码突变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突变可能会使基因的翻译过程提前终止B.上述突变一定会使基因的数目和种类发生改变C.上述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上述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上述突变增加了碱基对,可能会使基因的翻译过程提前或延迟终止,A正确;B、基因突变不会使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B错误;C、上述突变增加了一个碱基对,一定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C正确;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上述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正确。3.某地区高发的β-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研究发现,患者体内出现异常β-珠蛋白是由正常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导致的,大致机理如图。已知 AUG、UAG 分别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高发β-地中海贫血症说明基因突变频率很高B.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基因在突变后不再表达C.异常β-珠蛋白和正常β-珠蛋白相比只改变了一个氨基酸D.患者生殖细胞携带的该致病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答案】D【解析】A、由于β-地中海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A错误;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基因突变是编码第39位氨基酸的3个脱氧核苷酸对中有一个发生了替换,所以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异常基因可以表达产生异常的β-珠蛋白,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因发生突变后第39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所以从该突变位点起,后面的氨基酸均消失,异常β-珠蛋白和正常β-珠蛋白相比不仅仅改变了一个氨基酸,C错误;D、患者的生殖细胞携带的该致病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D正确。4.小鼠的基因组与人类高度相似,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小鼠某基因发生碱基的替换,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一定改变B.小鼠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若小鼠某基因发生突变,则该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基因总数保持不变D.小鼠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这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有关【答案】A【解析】A、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因此基因突变中碱基替换后对应的氨基酸可能不变,此时蛋白质功能不变,A错误;B、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指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及不同DNA中,因此小鼠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可以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正确;C、基因突变仅改变基因结构(如产生等位基因),不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C正确;D、细胞癌变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共同导致,D正确。5.DMD基因中一对碱基出现异常导致基因突变,从而使其编码的mRNA变短,导致出现杜氏肌营养不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基因发生了碱基的缺失B.突变基因与DMD基因是一对非等位基因C.与DMD基因相比,突变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D.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杜氏肌营养不良的根本病因【答案】C【解析】A、基因突变导致mRNA变短,也可能是因碱基替换形成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而非基因中碱基缺失(缺失通常导致移码突变,改变后续所有氨基酸),A错误;B、突变基因与原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属于等位基因,B错误;C、基因突变导致DNA序列改变,遗传信息必然变化,C正确;D、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变化,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因此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杜氏肌营养不良的根本病因,D错误。题型二 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6.视网膜细胞瘤基因又叫Rb基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克隆和完成全序列测定的抑癌基因,位于人类的第13号染色体。当细胞的一对Rb基因都发生基因突变时,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正常基因突变成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Rb基因突变可能延长细胞周期C.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隐性突变D.当父母双方都携带突变的Rb基因时,女儿发病率为1/8【答案】C【解析】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非正常基因突变成这两种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本身存在于正常细胞中,A错误;B、Rb基因作为抑癌基因,其突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细胞周期缩短而非延长,B错误;C、当一对Rb基因均突变才引发癌变,说明突变表型为隐性,需隐性纯合才表现,符合隐性突变特点,C正确;D、若父母均为携带者(杂合子),子代患病概率为1/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性别无关,女儿发病率应为1/4,D错误。7.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B.诱发癌变的因素有亚硝酸盐、某些病毒等,可提高突变频率C.结肠上皮细胞细胞中的突变基因不能遗传给子代,但属于可遗传变异D.原癌基因突变成抑癌基因,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答案】D【解析】A、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B、诱发癌变的因素有亚硝酸盐、某些病毒等,与自然突变相比,人工诱变可提高突变频率,B正确;C、结肠上皮细胞中的突变基因位于体细胞中,不能遗传给子代,但属于可遗传变异,C正确;D、人体细胞的DNA上本来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由图可知:癌变的发生是多个与癌变相关的基因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并没有涉及原癌基因突变成抑癌基因,D错误。故选D。8.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包括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无痛的淋巴结肿大和不明原因的发热。P53基因可调控细胞的增殖,淋巴瘤的形成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如图为淋巴瘤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中的P53基因属于原癌基因B.癌细胞的形成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易扩散易转移D.DNA分子不同部位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答案】A【解析】A.P53基因可调控细胞的增殖,属于抑癌基因,A错误;B.图中发生多处基因突变,说明癌细胞的形成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正确;C.图中癌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癌细胞的特点还有无限增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易扩散易转移,C正确;D.图中突变位于不同的DNA分子、不同的部位,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D正确。9.乳腺肿瘤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可作用于靶基因ISL1,使其发生高度甲基化,导致其表达水平在乳腺肿瘤和癌症干细胞中显著下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过程是不可逆的B.ISL1基因高度甲基化会直接导致其翻译过程受阻C.抑制DNMT1或ISL1过表达会限制癌细胞增殖D.DNMT1对靶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会改变遗传信息【答案】C【解析】A、表观遗传修饰(如甲基化)通常是可逆的,可能受环境或药物影响,因此“不可逆”的说法错误,A错误;B、基因高度甲基化阻碍的是转录过程(RNA聚合酶无法结合),而非直接阻止翻译,翻译受阻是转录减少的间接结果,B错误;C、DNMT1使ISL1甲基化导致其表达下调,而ISL1低表达可能促进癌细胞增殖。因此,抑制DNMT1可减少ISL1甲基化(恢复其表达),或ISL1过表达均可抑制癌细胞增殖,C正确;D、甲基化修饰不改变DNA碱基序列,遗传信息未变,仅影响基因表达,D错误。10.活检是在可疑病变部位取小部分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是癌症诊断与分期的最可靠依据,要通过活检标本鉴别出癌变细胞及癌变程度,需要对正常组织学特点及癌细胞形态结构有很深的认识。下列关于细胞癌变错误的是( )A.细胞发生癌变是某个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B.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C.发生癌变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其形态结构和正常细胞不同D.目前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手段【答案】A【解析】A、细胞癌变是多个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累积性突变的结果,而非单个基因突变导致,A错误;B、原癌基因正常表达产物是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蛋白质,B正确;C、与正常细胞相比较,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核质比增大、细胞膜黏着性下降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C正确;D、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靶向药物均为临床常用抗癌手段,D正确。题型三 基因重组1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用X射线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诱变处理可使其发生基因突变B.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C.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只能使原有基因重新组合【答案】B【解析】A、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可诱导野生型大肠杆菌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整合到其基因组中,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B错误;C、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只能使原有基因重新组合,D正确。1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一般情况下,水稻雄蕊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中则不能C.基因重组使子代中出现多种性状组合,有利于物种在无法预测的环境中生存D.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水稻雄蕊中的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C、基因重组通过产生多种基因组合的配子,增加后代性状多样性,提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C正确;D、有性生殖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如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13.如图表示一个四分体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过程,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2个DNA分子B.a和a'属于同源染色体,a和b属于非同源染色体C.染色体片段交换可能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D.四分体中染色体片段交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A、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A错误;B、a和a′属于姐妹染色单体,a和b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C、染色体片段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导致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C正确;D、四分体中染色体片段交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但自由组合才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主要原因,D错误。14.如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精巢内的细胞分裂图像(仅呈现部分染色体),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该细胞发生过基因重组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该细胞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C.若图1细胞是精原细胞,子细胞一般仍然是精原细胞D.图2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子细胞是精子【答案】C【解析】A、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B、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该细胞发生过基因重组,即减数分裂Ⅰ前期,B和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B错误;C、图1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若图1细胞是精原细胞,子细胞一般仍然是精原细胞,C正确;D、图2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子细胞为精细胞,D错误。15.有性生殖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下图表示人的有性生殖的不同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可发生基因突变 B.②存在联会的现象C.③实现了基因重组 D.④先进行有丝分裂【答案】C【解析】A、①性原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B正确;C、③表示受精作用,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C错误;D、④表示受精卵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过程,受精卵先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多个细胞,D正确。故选C。题型四 染色体变异16.同源染色体联会时若不能准确配对,交换发生在不对应的位置上,会使一条染色体发生重复,而另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这种不等交换最早是在果蝇重棒眼的研究中发现的。下图表示雌果蝇体内某细胞发生这一变化后的染色体情况,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果蝇重棒眼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B.图示的不等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C.该细胞最终产生的配子种类有4种D.不考虑其他变异,②③进入同一配子的概率为0【答案】C【解析】A、同源染色体联会时若不能准确配对,交换发生在不对应的位置上,会使一条染色体发生重复,而另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图示发生于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B正确;C、雌果蝇体内该细胞即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配子即卵细胞只有1个,1种,C错误;D、②③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故②③进入同一配子概率为0,D正确。17.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 )A.图示育种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图中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42条或84条染色体C.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来获得拟二粒小麦D.拟二粒小麦在减数分裂Ⅰ前期能形成14个四分体【答案】C【解析】A、图示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故有基因重组,该育种过程有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减,故体现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普通小麦AABBDD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故不分裂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体细胞含84条染色体,B正确;C、据题可知,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杂种一含AB两个染色体组,但不是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而不育,无法产生种子,故无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获得拟二粒小麦,C错误;D、拟二粒小麦AABB中AA含有7对同源染色体,BB含有7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Ⅰ前期能形成14个四分体,D正确。18.虹鳟鱼和三文鱼的色泽和纹理相像,为提高虹鳟鱼(二倍体)的食用价值和品质,科学家利用“冷休克法”抑制分裂末期细胞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导致细胞染色体数量加倍,从而获得多倍体鱼类。下图显示两种获得多倍体鱼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冷休克处理抑制着丝粒的分裂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倍增B.多倍体鱼的获得过程中涉及染色体数目变异C.多倍体鱼①和多倍体鱼②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相同D.多倍体鱼①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联会紊乱的现象【答案】B【解析】A、冷休克处理能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该过程不抑制着丝粒的分裂,A错误;B、题干信息可知,多倍体鱼的获得过程中涉及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C、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II可形成卵细胞,卵细胞与精子正常受精可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第一次有丝分裂时冷休克形成细胞A,进而得到多倍体鱼①,该多倍体内染色体数目为2N×2=4N条;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也可经冷休克得到细胞B,细胞B与精子结合得到细胞C,多倍体鱼②的染色体数目为2N+N=3N,C错误;D、多倍体鱼②的染色体数目是3N,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联会紊乱现象,多倍体鱼①的染色体数目为4N,其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联会紊乱的现象,D错误。1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部分造血干细胞中,发生了如图所示变化,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能编码一种活性加强的酪氨酸激酶,诱导细胞癌变。该病目前没有根治药物,但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CML患者体内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该变异会导致基因重组B.染色体检查可用于CML诊断C.“格列卫”的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D.图中所示的变异不会导致细胞中基因总数目的变化【答案】A【解析】A、CML患者体内发生了染色体易位,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CML患者产生的原因是患者相关细胞中含有异常的染色体导致的,异常染色体的产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因此,染色体检查可用于CML诊断,B正确;C、患者细胞中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能编码一种活性加强的酪氨酸激酶,诱导细胞癌变,而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据此可推测,“格列卫”的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C正确;D、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是染色体易位的结果,不会导致细胞中基因总数目的变化,D正确。故选A。20.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特殊环境下,作物或种子可以高频率地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如图是以某基因型BB的植物种子进行的育种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过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①过程属于基因突变,B和b基因的碱基数目肯定不相同C.丙自交后代中基因型bb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36D.③过程用秋水仙素抑制着丝粒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C【解析】A、②过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量减少,不是使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A错误;B、①过程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中有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若为替换,B和b基因的碱基数目可能相同,B错误;C、丙的基因型为BBbb,丙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为BB:bb:Bb=1:1:4,所以丙自交后代中基因型bbbb的比例为1/36,C正确;D、③过程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粒正常分裂,D错误。故选C。1.(2025·宁夏吴忠·一模)植物体细胞融合后经过再生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比较多的变异,例如重排、缺失、双着丝粒等,双着丝粒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B.可直接使用促融剂PEG诱导植物细胞融合C.双着丝粒染色体的产生只引起染色体数目变异D.双着丝粒染色体可能是通过使其中一个着丝粒失去活性来完成有丝分裂过程【答案】D【解析】A、植物体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B、植物体细胞融合之前需要先酶解去壁,再使用PEG促进原生质体融合,B错误;C、双着丝粒染色体的产生同时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C错误;D、有丝分裂时,若染色体有两个活性着丝粒,会导致染色体分离异常,双着丝粒染色体可使其中一个着丝粒失去活性,保证染色体正常分离,D正确。故选D。2.(2025·湖南长沙·一模)下图所示的变异导致某病的发生(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中发生的片段互换使D、F位置发生交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该变异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故该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该变异涉及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重接,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确认D.患者的染色体仅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A、观察可知,1号染色体中发生的片段互换是与非同源染色体(5号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而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该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排列顺序改变,但基因的数目不一定改变,且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该变异不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C、由图可知,该变异涉及非同源染色体(1号和5号染色体)片段的重接(易位),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所以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确认,C正确;D、患者的染色体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不是碱基对的缺失,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3.(2025·江苏徐州·一模)人类8号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如图所示(假设其余染色体未发生变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现代人的两条8号染色体可能来自同一个祖先个体B.现代人和现代猿猴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四分体数目存在差异C.从祖先到现代人的形成过程中, 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D.祖先和现代猿猴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答案】D【解析】A、在产生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某一个体的一条8p染色体移接到一条8q染色体上,该个体将变异染色体传给后代,多代后,均含有该变异染色体的个体婚配,会生出含两条该变异染色体的个体,A正确;B、由题图可知,现代人比现代猿猴少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四分体数目存在差异,B正确;C、一条8p染色体移接到一条8q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时染色体数目也减少,又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D、祖先和现代猿猴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因此,二者的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故选D。4.(2025·江苏徐州·二模)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温处理的根尖需要先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细胞的形态B.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加倍C.低温处理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的原理与秋水仙素不同D.若解离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细胞相互重叠而影响观察【答案】C【解析】A、低温处理根尖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A正确;B、低温处理仅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现象,B正确;C、低温与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相同,均为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分离,C错误;D、解离时间过短会导致细胞未充分分离,细胞重叠影响观察,D正确。故选C。5.(2025·江苏徐州·二模)科学研究证实,童年遭遇的逆境会导致DNA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逆境也会导致青少年抑郁风险升高。下列有关DNA甲基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发生甲基化时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B.DNA甲基化导致mRNA中的信息无法被翻译C.DNA甲基化引起的表型变化属于基因突变D.推测童年遭遇的逆境会导致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答案】A【解析】A、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A正确;B、DNA甲基化影响的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即转录的过程,B错误;C、DNA发生甲基化时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由DNA甲基化引起的表型变化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题干只是说明童年遭遇的逆境会导致DNA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但无法得出甲基化水平是升高还是降低的结论,D错误。故选A。6.(2025·河北保定·三模)为应对粮食危机,科学家设想通过植物细胞工程培育一种“超级作物”,它能整合多种植物的优良性状,如水稻的高产、小麦的抗寒和玉米的抗旱。以下是培育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和现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取水稻、小麦、玉米的体细胞,用胃蛋白酶处理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B.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时,只能使用PEG(聚乙二醇)融合法C.培育出的“超级作物”一定能稳定遗传,因为它整合了多种优良性状D.若将“超级作物”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可能高度不育【答案】D【解析】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而胃蛋白酶用于动物细胞处理,A错误;B、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如离心、电融合)和化学法(如PEG),B错误;C、体细胞杂种含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故无法稳定遗传,C错误;D、“超级作物”若为异源多倍体,其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因染色体组间无法联会而高度不育,D正确。7.(2025·河北·二模)细胞周期检查点是保证细胞周期顺利推进的检查机制,受到一系列蛋白质的调控,例如Rb蛋白磷酸化是通过检验点1的必要条件。物质X可以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的活性,其中检验点4是中期检验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和杂交瘤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B.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若未与着丝粒相连接,会通过检验点4C.Rb蛋白的高磷酸化水平,有利于E2F的释放,促进基因的转录过程D.物质X抑制CDK的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周期,可以用于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答案】B【解析】A、造血干细胞和杂交瘤细胞都可以连续分裂,都有细胞周期,A正确;B、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纺锤丝在分裂前期与着丝粒相连,纺锤丝若未与着丝粒相连接,不能通过检验点4,B错误;C、由图,Rb蛋白磷酸化后,E2F被释放,然后与DNA结合有利于转录,C正确;D、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且增殖的过程中需要蛋白质的参与,物质X 抑制CDK的活性,降低Rb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不利于E2F的释放,抑制基因转录过程,使蛋白质合成受阻,阻断细胞周期,可以用于抑制癌细胞的增殖,D正确。8.(以无精子因子为情境)在不孕不育家庭中,男性因素导致的约占50%。男性特有的AZF基因被称为无精子因子,AZF基因突变导致的男性无精症在不孕不育情况中较为常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ZF基因可能在精原细胞中选择性表达B.AZF基因应在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C.预防此疾病应健康生活,远离生活中的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诱变因素D.AZF基因突变导致的男性无精症的患者可生出不患此病的女儿【答案】D【解析】A、AZF基因能导致男性无精,可能在精原细胞中选择性表达,A正确;B、AZF基因为男性特有,应在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B正确;C、此疾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健康生活,远离生活中的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诱变因素能预防此疾病,C正确;D、AZF基因突变导致的男性无精症的患者无法产生精子,无法产生后代,D错误。9.(以转座子为情境)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 DNA 序列,这段 DNA 序列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另一位点。转座子既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该过程依托转座酶将转座子两端特定序列进行切割,再将其插入到 DNA 分子的特定位点中,也可在细菌的拟核 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细胞的抗药性可以来自转座子和基因突变B.转座子只能造成染色体变异,不能导致基因重组的发生C.转座子移动过程中,转座酶可使磷酸二酯键断裂与形成D.转座子可以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答案】B【解析】A、根据题干中“有的转座子中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很快地传播到其他细菌细胞”,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可来自转座子或者自身的基因突变,A正确;B、根据题干中“转座子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说明转座子可造成真核生物染色体变异或基因重组,B错误;C、根据题干中“转座子可在细菌的拟核DNA、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说明转座子在移动过程中涉及DNA分子的断裂和重接,转座酶可使磷酸二酯键断裂与形成,C正确;D、转座子是一段可移动的 DNA序列,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故转座子是一段脱氧核苷酸序列,D正确。10.(2025·四川巴中·三模)甲表示联会时,有2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融合,导致染色体失活(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的功能)和部分丢失。融合染色体及正常的2条相应染色体在之后会随机分配(一极至少有1条)。乙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经修复后可以进行后续的减数分裂。不考虑其它异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情况甲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3或4B.只考虑Aa,情况乙分裂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有4种C.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乙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情况乙中变异的染色体修复后能稳定遗传与部分着丝粒失活无关【答案】C【解析】A、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发生情况甲时,有2对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其余三条染色体随机移动,其中一段2条,另一段1条,融合的染色体失去了着丝粒分裂的功能,若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条正常染色体+1条融合的染色体、4条正常染色体,则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2条或3条或4条。若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条正常染色体+1条融合的染色体、3条正常染色体,则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3条或4条。因此情况甲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染色体数目为2或3或4,A错误;B、结合图乙分析,一对同源染色体结合形成一条染色体,一条单体上的基因是Aa,另一条单体上的基因是a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只考虑A/a,情况乙分裂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有3种,一种不含A、a基因,一种是Aa,一种是aa,B错误;C、乙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乙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D、结合图示可知,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断裂、联结形成同源双着丝粒染色体,经修复后其中一个着丝粒失活,另一个着丝粒正常,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粒可以正常分裂,染色体正常分离从而稳定遗传,D错误。11.(2025·四川巴中·二模)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核 DNA 分子上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 DNA 的 I、Ⅱ序列碱基发生替换而引起的碱基序列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a、b、c 基因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C.a、b 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若 b、c 基因位置发生了互换,则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A、据图分析,Ⅰ、Ⅱ为非基因序列,非基因序列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a、b、c基因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B错误;C、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必须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b不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正确;D、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D正确。12.(2025·河北沧州·三模)衣藻(N=17)属于单细胞低等真核藻类,在环境条件较好时进行无性生殖,在环境条件不好时进行有性生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衣藻的细胞具有细胞核B.衣藻的合子中含有17条染色体C.衣藻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衣藻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B【解析】A、 分析题意可知衣藻属于单细胞低等真核藻类,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A正确;B、 衣藻的配子中含有17条染色体,两个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为2N=34条,B错误;C、 衣藻是单倍体生物,其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D、 衣藻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类型包括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正确。1.(2025·重庆·高考真题)细胞中F蛋白和M蛋白均可进入细胞核。X蛋白选择性地结合F蛋白或乙酰化修饰的M蛋白,从而阻止被结合的蛋白进入细胞核,具体机制如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M基因和F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B.M蛋白和F蛋白都是DNA聚合酶C.在癌细胞中过量表达X可能会减缓癌细胞增殖D.在正常细胞中去除F蛋白,可能会抑制正常细胞凋亡【答案】C【解析】A、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促进细胞凋亡,由图可知,正常细胞中的M蛋白进入细胞核促进凋亡基因转录,癌细胞中的F蛋白进入细胞核促进增殖基因转录,说明M基因属于抑癌基因,F基因属于原癌基因,A错误;B、DNA聚合酶参与DNA复制,M蛋白和F蛋白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M蛋白和F蛋白都不是DNA聚合酶,B错误;C、X蛋白选择性地结合F蛋白或乙酰化修饰的M蛋白,从而阻止被结合的蛋白进入细胞核,在癌细胞中,X蛋白结合乙酰化修饰的M蛋白,促进F蛋白进入细胞核,若过量表达X蛋白,可能会导致部分X蛋白与F蛋白结合,使进入细胞核内的F蛋白减少,从而减缓癌细胞增殖,C正确;D、由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去除M蛋白,可能会抑制正常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C。2.(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为获得作物新品种,可采用不同的育种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三倍体西瓜育种时,利用了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的多倍体B.作物单倍体育种时,利用了由植物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单倍体C.航天育种时,利用了太空多种因素导致基因突变产生的突变体D.水稻杂交育种时,利用了水稻有性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重组个体【答案】B【解析】A、三倍体西瓜的培育需先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四倍体,再与二倍体杂交得到三倍体,四倍体的形成属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A正确;B、单倍体育种需通过花粉(生殖细胞)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而茎尖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所得植株染色体数目与原植株相同,并非单倍体,B错误;C、航天育种利用太空中的辐射、微重力等因素诱导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C正确;D、杂交育种通过有性生殖(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产生新性状的个体,D正确。故选B。3.(2025·湖南·高考真题)单一使用干扰素-γ治疗肿瘤效果有限。降低线粒体蛋白V合成,不影响癌细胞凋亡,但同时加入干扰素-γ能破坏线粒体膜结构,促进癌细胞凋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B.蛋白V可能抑制干扰素-γ诱发的癌细胞凋亡C.线粒体膜结构破坏后,其DNA可能会释放D.抑制蛋白V合成会减弱肿瘤治疗的效果【答案】D【解析】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癌细胞凋亡也不例外,A正确;B、根据题意,降低线粒体蛋白V合成,不影响癌细胞凋亡,但与干扰素-γ同时作用能促进癌细胞凋亡,由此推测蛋白V可能抑制干扰素-γ诱发的癌细胞凋亡,B正确;C、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少量DNA,线粒体膜结构破坏后,其DNA可能会释放出来,C正确;D、由题可知,降低线粒体蛋白V合成,再同时加入干扰素-γ能促进癌细胞凋亡,所以抑制蛋白V合成会增强肿瘤治疗的效果,而不是减弱,D错误。4.(2025·广东·高考真题)若某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存在两个独立的致病变异位点1和2(M和N表示正常,m和n表示异常),理论上会形成两种变异类型且效应不同(如图),但仅凭个体的基因检测不足以区分这两种变异类型。通过对人群中变异位点的大规模基因检测,有助于该遗传病的风险评估。表为某人群中这两个变异位点的检测数据。下列对该人群的推测,合理的是( )变异位点组合个体数 位点2NN Nn nn位点1 MM 94121 1180 44Mm 2273 4 0mm 29 0 0A.m和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B.携带m的基因频率约是携带n的基因频率的3倍C.有3种携带致病变异的基因D.MmNn组合个体均患病【答案】D【解析】A、m和n是同一个致病基因存在的两个独立的致病变异位点,不出现mmnn个体,说明m和n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错误;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人群总人数为94121+1180+44+2273+4+29=97651,携带m的基因频率=(2273+4+29×2)/97651×2×100%=1.2%,携带n的基因频率的=(1180+4+44×2)/97651×2×100%=0.65%,携带m的基因频率约是携带n的基因频率的2倍,B错误;CD、从表中三个“0”可知,不存在mn的变异基因,只存在Mn和mN两种情况,MmNn组合个体均患病,C错误,D正确;5.(2025·河南·高考真题)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可被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现有甲(雄性不育株,38条染色体)和乙(可育株,39条染色体)两份油菜。甲与正常油菜(38条染色体)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甲与乙杂交后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1,可育株均为39条染色体。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正常油菜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着丝粒数与核DNA分子数不等B.甲乙杂交后代的可育株含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核恢复基因C.乙经单倍体育种获得的40条染色体植株与甲杂交,F1均可育D.乙的次级精母细胞与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核恢复基因数目不等【答案】D【解析】A、正常油菜有38条染色体,正常油菜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着丝粒数=染色体数=38个,经过间期复制,核DNA分子数有76个,不相等,A正确;B、甲乙杂交后代中可育株:雄性不育株=1:1,可育株均为39条染色体,可知可育株含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核恢复基因,且核恢复基因位于第39条染色体,B正确;C、乙为可育株,含39条染色体,配子有两种:19和20条染色体,20条染色体的配子中含核恢复基因,故经单倍体育种获得的40条染色体植株与甲杂交,F1均可育,C正确;D、乙的核恢复基因位于第39条染色体,经复制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核恢复基因有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恢复基因数目为0或2个,故也可能相等,D错误。6.(2025·湖北·高考真题)研究表明,人体肠道中某些微生物合成、分泌的植物激素生长素,能增强癌症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响应,改善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等的治疗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色氨酸可提高血清中生长素的水平:生长素通过抑制E酶(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由基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都有毒害作用B.富含色氨酸的食品能改善癌症患者的化疗效果C.患者个体肠道微生物种群差异可能会影响癌症化疗效果D.该研究结果表明生长素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化疗药物用于癌症治疗【答案】D【解析】A、因为E酶是自由基清除酶,生长素抑制E酶活性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这意味着自由基对癌细胞有毒害作用,而自由基在细胞内普遍存在,会攻击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损伤,对正常细胞也有毒害作用,A正确;B、由于色氨酸可提高血清中生长素的水平,而生长素能增强癌症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响应,改善治疗效果,所以富含色氨酸的食品能改善癌症患者的化疗效果,B正确;C、人体肠道中某些微生物合成、分泌的植物激素生长素能影响化疗效果,不同患者个体肠道微生物种群有差异,可能会导致合成、分泌的生长素量不同,从而影响癌症化疗效果,C正确;D、生长素是通过抑制E酶(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不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化疗药物直接用于癌症治疗,D错误。7.(2025·北京·高考真题)蝴蝶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萝藦类植物进化出产生CA的能力,CA抑制动物细胞膜上N酶的活性,对动物产生毒性,从而阻止大部分蝴蝶幼虫取食。斑蝶类蝴蝶因N酶发生了一个氨基酸替换而对CA不敏感,其幼虫可以取食萝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斑蝶类蝴蝶对CA的适应主要源自基因突变和选择B.斑蝶类蝴蝶取食萝藦可减少与其他蝴蝶竞争食物C.N酶基因突变导致斑蝶类蝴蝶与其他蝴蝶发生生殖隔离D.萝藦类植物和斑蝶类蝴蝶的进化是一个协同进化的实例【答案】C【解析】A、斑蝶类蝴蝶的N酶发生氨基酸替换属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使其适应CA环境,A正确;B、斑蝶取食萝藦后占据不同生态位,减少与其他蝴蝶的食物资源竞争,符合生态位分化原理,B正确;C、生殖隔离需物种间无法交配或后代不育,仅N酶基因突变未直接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D、萝藦与斑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体现协同进化,D正确。8.(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帮助植物吸收磷,同时从植物中获取有机物。我国科研人员最近研究发现,小麦CNGC15基因突变后根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黄酮类物质增加,吸引更多的AMF在小麦根部定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基因突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B.低磷条件下AMF与小麦互利共生C.小麦和AMF通过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 D.该基因突变不影响AMF和小麦种群间能量流动【答案】D【解析】A、生物多样性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增加了遗传多样性,因此该基因突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B、AMF帮助小麦吸收磷,小麦为AMF提供有机物,两者相互依存,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尤其在低磷条件下更为显著,B正确;C、黄酮类物质作为化学信号吸引AMF,属于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D、基因突变导致小麦分泌更多黄酮类物质,吸引更多AMF定殖,AMF获取的有机物(能量)增加,说明能量流动发生改变,D错误。9.(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某二倍体(2n)植物的三体(2n+1)变异株可正常生长。该变异株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为“n”型和“n+1”型两种,其中“n+1”型的花粉只有约50%的受精率,而卵子不受影响。该变异株自交,假设四体(2n+2)细胞无法存活,预期子一代中三体变异株的比例约为( )A.3/5 B.3/4 C.2/3 D.1/2【答案】A【解析】据题分析,配子类型 :三体(2n+1)减数分裂产生n(正常)和n+1(多一条)两种配子,各占1/2。 父本精子受精率 :n+1型花粉仅50%受精,故实际参与受精的精子中,n型占2/3(n型全受精,n+1型半受精),n+1型占1/3。 子代组合 : n(卵细胞)×n(精子)→2n(正常),概率1/2×2/3=1/3;n(卵细胞)×n+1(精子)→2n+1(三体),概率1/2×1/3=1/6; n+1(卵细胞)×n(精子)→2n+1(三体),概率1/2×2/3=1/3; n+1(卵细胞)×n+1(精子)→2n+2(四体,死亡),概率1/2×1/3=1/6(淘汰)。因此三体比例 :存活子代中三体总概率为(1/6+1/3)=1/2,占总存活的(1/3+1/6+1/3)=5/6,故比例为(1/2)÷(5/6)=3/5。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2025·安徽·高考真题)大肠杆菌的两个基因Y和Z彼此相邻,转录时共用一个启动子(P)。科研小组分离到一株不能合成Y和Z蛋白的缺失突变体,但该突变体能合成另一种蛋白质,此蛋白质氨基端的30个氨基酸序列与Z蛋白氨基端的序列一致,而羧基端的25个氨基酸序列与Y蛋白羧基端的序列一致。据此,科研小组绘制了野生型菌株中Y和Z基因的排列顺序图,并推测突变体缺失的DNA碱基数目。下列图示和推测正确的是( )A.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B.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C.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1D.缺失碱基数目是3的整倍数+2【答案】B【解析】已知突变体合成的蛋白质氨基端的30个氨基酸序列与Z蛋白氨基端的序列一致,羧基端的25个氨基酸序列与Y蛋白羧基端的序列一致。这说明转录是以Z基因起始 ,然后连接到Y基因进行转录的,所以野生型菌株中基因的排列顺序应该是Z基因在前,Y基因在后,且共用一个启动子P ,转录时,模板链的方向是 3'→5' ,因此图示的方向应为3'- P - Z - Y-5',符合该特征的是BC选项的图示,由于该蛋白质氨基端有Z蛋白的部分序列,羧基端有Y蛋白的部分序列,说明缺失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依然可以编码氨基酸,没有造成移码突变(移码突变会导致突变位点后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 )。因为一个氨基酸由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3个相邻碱基 )决定,所以缺失的碱基数目应该是3的整倍数,这样才不会改变后续的阅读框,保证氨基端和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Z、Y蛋白部分序列一致,综上,B正确,ACD错误。11.(2024·福建·高考真题)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链由17号染色体上的COL1A1编码,α2链由7号染色体上的COL1A2编码。某夫妻因部分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中的COL1A1和COL1A2为非等位基因B.该夫妻所患疾病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1/2D.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8【答案】C【解析】A、分析题意,COL1A1和COL1A2基因分别位于17号和7号染色体上,两个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B、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即一个基因突变后就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C、设相关基因分别是A/a、B/b,丈夫为COL1A1杂合突变(基因型:Aabb),妻子COL1A2正常(基因型:aaBb)。Ⅰ型胶原蛋白分子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链由COL1A1编码,丈夫体内α1链的生成:由于COL1A1杂合,每条α1链有50%概率正常、50%概率异常(假设等位基因随机表达)。α2链正常(100%)。胶原蛋白分子结构异常的条件:至少一条α1链突变。两条α1链均正常的概率 = (1/2) × (1/2) = 1/4。因此,结构异常的概率 = 1 - 1/4 = 3/4(包括一条或两条α1链突变的情况),C错误;D、设相关基因分别是A/a、B/b,夫妻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1/2(aabb)×1/2(女孩)=1/8,D正确。故选C。12.(2024·福建·高考真题)中国水仙是一种三倍体观赏花卉。传统生产采用分球茎繁殖方式,不仅周期长、产率低、花色单调,还易积累病毒。下列措施无法达到改良目的的是( )A.用水仙鳞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以提高产率B.利用单倍体育种对中国水仙进行品种选育C.选用水仙幼嫩组织作为外植体获得脱毒苗D.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外源基因改变花色【答案】B【解析】A、用水仙鳞片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大量植株,可以提高产率,A正确;B、中国水仙是一种三倍体观赏花卉,其在形成配子是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不能进行单倍体育种,B错误;C、幼嫩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可选用水仙幼嫩组织作为外植体获得脱毒苗,C正确;D、生物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外源基因改变花色,D正确。13.(2024·海南·高考真题)多花报春(AA)和轮花报春(BB)均是二倍体植物,其中A、B分别代表两个远缘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9条染色体。异源四倍体植物丘园报春(AABB)形成途径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花报春芽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6条B.F1植株通过减数分裂可产生A、B两种配子C.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F1幼苗,均可获得丘园报春D.丘园报春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18个四分体【答案】B【解析】A、多花报春AA体细胞含有2×9=18条染色体,其芽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18×2=36条,A正确;B、A、B分别代表两个远缘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F1植株中含有9对异源染色体,高度不育,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C、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F1幼苗,均可使其染色体加倍,获得丘园报春,C正确;D、丘园报春为异源四倍体,含有36条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18个四分体,D正确。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2讲 生物的变异(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 第22讲 生物的变异(专项训练)(解析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