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3讲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 考点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 考点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 考点4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 考点5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考点6 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 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的两大学说(1)共同由来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 进化来的。(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 的机制,解释了 和 的原因。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①概念: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等。②地位:是研究生物进化 的证据。③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 的地层中。④研究意义:证实了生物是由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 、由 、由 的进化顺序。(2)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 ,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3)胚胎学证据①胚胎学是指研究 的学科。②脊椎动物在 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 的观点。(4)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水平的证据: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 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 等,这是对生物有 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②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 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 ,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 ,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3.生物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部分共同特点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无机物和有机物(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基本相同细胞结构 细胞膜(均由磷脂构成骨架)、细胞质、核糖体细胞代谢 都是物质与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有酶的催化,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学说 体现生物界的统一性DNA 所有的细胞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核酸分子结构相似蛋白质 由2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密码子 翻译时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中心法则 所有的生物都遵循,整个生物界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具有相同的模式考点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 。2.适应的特点(1) 性。(2) 性。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和 。②拉马克认为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选择在前,变异在后。③意义:彻底否定了 ,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①核心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②对适应的解释:1)适应的来源是 ,适应是 的结果。2)在一定环境的 作用下,可遗传的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 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 。由此可见,群体中出现 和 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意义: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物界的 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 的结果。④不足: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 ;不能科学地解释 的本质。特别提醒环境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选择作用。[教材隐性知识]源于必修2 P109概念检测: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考点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1.相关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 个体的集合。(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值。(4)生物进化:种群的 发生改变。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来源:①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②基因重组。(2)特点:可遗传的变异是 、不定向的。(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相对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 ,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1)影响:不断淘汰具有 的个体,选择保留具有 的个体。(2)作用对象与方式:①直接作用:个体的 。②最终选择:决定表型的 。(3)结果:基因方面:种群的 会发生 。生物性状方面:导致生物朝着 不断进化。考点4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 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隔离(1)定义: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叫作隔离。(2)类型地理隔离 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 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 之间一般是 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 的现象3.新物种形成(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 及隔离。(2)形成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标志新物种形成。(3)形成过程(渐变式)①地理隔离1)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 和基因重组。2)不同种群间不发生 。②自然选择: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作用不同。③生殖隔离: 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特别提醒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2.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考点5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协同进化(1)概念: 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类型协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之间 种间互助 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种间竞争 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 生物→光合生物出现→原始大气中有 →出现好氧生物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内容:主要包括 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多样性和 多样性。(2)形成原因: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的过程;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观点一: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 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观点二:物种形成并不都是 的过程,而是 与 交替出现的过程。特别提醒同一物种内生物个体间不存在协同进化。考点6 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1.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 ,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 。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 ,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2.目的要求: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 。3.方法步骤第1步: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 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第2步: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 (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第3步: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 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 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第4步:将培养皿倒置于 中培养12~16 h。↓第5步: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纸片附近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 ,并取平均值。↓第6步:从 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 中培养,然后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4.结果在培养基上 (填“有”或“无”)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 (填“有”或“无”)细菌生长。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 。5.结论抗生素对细菌具有 作用。特别提醒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陷阱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这否定了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两个物种α链上氨基酸有差异,其差异的大小只能说明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能否定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自然选择学说和共同由来学说组成认为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其基因库的变化有差异认为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陷阱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人工选择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认为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玉米驯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玉米是类玉米进化而来的,说明玉米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认为某植物出现了2种黄叶突变体,两种突变体的出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两种突变体之间并无生殖隔离,仍属同一物种,只能体现遗传多样性一、种群基因频率计算及其应用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已知常染色体上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100%PA=×100%Pa=×100%(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PA===PAA+PAaPa===Paa+PAa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2.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计算公式(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p=×100%;q=×100%。(2)例析说明以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b表示:①男性中相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应用: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在雄性个体中,某一基因的频率等于该基因型的频率,求出了相关的基因型频率,就等于求出了基因频率。②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男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③色盲在男女性中发病率的关系色盲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2。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基因型频率(1)前提条件: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3)当已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x%时,则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1-。AA基因型频率为(1-)2;Aa基因型频率为2··(1-)。考点预测:1.基础计算类:选择题或填空题,直接考查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的计算。2.遗传平衡定律应用:结合自由交配、淘汰或致死现象,计算下一代基因型频率。3.伴性遗传与复杂情境:结合性别比例、隐性致死或迁移事件,综合计算基因频率。1.(2025·甘肃·高考真题)我国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其中,在甘肃和政县发现的以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化石可以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直接证据B.根据铲齿象特有的下颌和牙齿形态特征,可以推断它的食性和生活环境C.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和政羊、三趾马等动物的粪便不属于化石D.不借助化石而通过现生生物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部分历史2.(2025·云南·高考真题)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3.(2025·广东·高考真题)果蝇外骨骼角质中表皮烃的含量不仅影响果蝇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影响果蝇的交配对象选择(如图)。表皮烃的合成受mFAS基因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自然选择驱动果蝇物种A和物种B的形成B.自然选择使具有低表皮烃性状的果蝇适应潮湿环境C.果蝇种群A和种群B交配减少加速了新物种的形成D.mFAS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效应足以导致生殖隔离4.(2025·河南·高考真题)系统进化树是一种表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树形图。研究人员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构建了绿色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示意简图如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但不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小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D.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远5.(2025·湖北·高考真题)若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二倍体生物种群中,偶然出现一个有利突变基因,该突变基因可能是隐性或显性,具有突变表型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图1与图2是在自然选择下突变基因的频率变化趋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在1200代左右时形成了新物种B.对比图1与图2,推测图1中有利突变基因为隐性C.随着世代数的增加,图2曲线的峰值只能接近1,无法等于1D.图2曲线在200~400代增长慢,推测该阶段含有利基因的纯合体占比少6.(2025·北京·高考真题)蝴蝶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萝藦类植物进化出产生CA的能力,CA抑制动物细胞膜上N酶的活性,对动物产生毒性,从而阻止大部分蝴蝶幼虫取食。斑蝶类蝴蝶因N酶发生了一个氨基酸替换而对CA不敏感,其幼虫可以取食萝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斑蝶类蝴蝶对CA的适应主要源自基因突变和选择B.斑蝶类蝴蝶取食萝藦可减少与其他蝴蝶竞争食物C.N酶基因突变导致斑蝶类蝴蝶与其他蝴蝶发生生殖隔离D.萝藦类植物和斑蝶类蝴蝶的进化是一个协同进化的实例7.(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专食性绢蝶幼虫以半荷包紫堇叶片为食,成体绢蝶偏好在绿叶型半荷包紫堇植株附近产卵。生长于某冰川地域的半荷包紫堇因bHLH35基因突变使叶片呈现类似岩石的灰色,不易被成体绢蝶识别。冰川消融导致裸露岩石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则该地区( )A.半荷包紫堇突变的bHLH35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B.半荷包紫堇bHLH35基因突变会引起绢蝶的变异C.灰叶型半荷包紫堇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冰川消融导致绢蝶受到的选择压力减小8.(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红藻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并取食红藻表面附生的硅藻,在此过程中携带了红藻的雄配子,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海蟑螂与红藻存在互惠关系,二者协同进化B.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C.硅藻附生于红藻,因此二者存在寄生关系D.海蟑螂与红藻的关系类似传粉昆虫与虫媒花9.(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10.(2025·安徽·高考真题)粗糙玉蜀螺是一种分布于海岸边的小海螺,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t100和Aat120控制。至1987年,这对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该种群世代间保持相对稳定(低潮带Aat120基因频率为0.4)。1988年,该螺分布区发生了一次有毒藻类爆发增殖,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使低潮带个体大量死亡,而高潮带个体受影响较小,此后高潮带个体向低潮带扩散。1993年,种群又恢复到198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Aat120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87年,含Aat12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比高潮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1993年后低潮带Aat100基因频率将持续上升C.1988~1993年,影响低潮带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迁移D.1993年,含Aat10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种群中所占比例为84%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 考点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 考点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 考点4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 考点5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考点6 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 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的两大学说(1)共同由来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①概念: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②地位: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③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④研究意义: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2)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3)胚胎学证据①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②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4)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水平的证据: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②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3.生物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部分共同特点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种类大致相同,无机物和有机物(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基本相同细胞结构 细胞膜(均由磷脂构成骨架)、细胞质、核糖体细胞代谢 都是物质与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有酶的催化,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学说 体现生物界的统一性DNA 所有的细胞生物都以DNA为遗传物质,核酸分子结构相似蛋白质 由2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密码子 翻译时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中心法则 所有的生物都遵循,整个生物界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具有相同的模式考点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适应的特点(1)普遍性。(2)相对性。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②拉马克认为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选择在前,变异在后。③意义: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①核心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②对适应的解释:1)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意义: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物界的 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④不足: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特别提醒环境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选择作用。[教材隐性知识]源于必修2 P109概念检测: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考点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1.相关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4)生物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来源:①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②基因重组。(2)特点:可遗传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相对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1)影响:不断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保留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2)作用对象与方式:①直接作用:个体的表型。②最终选择:决定表型的基因。(3)结果:基因方面: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性状方面: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考点4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隔离(1)定义: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2)类型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3.新物种形成(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2)形成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出现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形成。(3)形成过程(渐变式)①地理隔离1)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2)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②自然选择: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作用不同。③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特别提醒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2.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考点5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协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类型协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种间竞争 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原始大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内容: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形成原因:协同进化。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2)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观点一: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观点二: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特别提醒同一物种内生物个体间不存在协同进化。考点6 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1.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2.目的要求:通过观察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3.方法步骤第1步:用记号笔在培养皿的底部画2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将培养皿分为4个区域,分别标记为①~④。↓第2步:取少量细菌的培养液,用无菌的涂布器(或无菌棉签)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第3步:用无菌的镊子先夹取1张不含抗生素的纸片放在①号区域的中央,再分别夹取1张抗生素纸片放在②~④号区域的中央,盖上皿盖。↓第4步:将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 h。↓第5步:观察培养基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纸片附近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如果有,测量和记录每个实验组中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第6步: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步骤2~5。如此重复几代,记录每一代培养物抑菌圈的直径。4.结果在培养基上有(填“有”或“无”)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无(填“有”或“无”)细菌生长。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5.结论抗生素对细菌具有定向选择作用。特别提醒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陷阱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这否定了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两个物种α链上氨基酸有差异,其差异的大小只能说明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能否定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自然选择学说和共同由来学说组成认为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其基因库的变化有差异认为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陷阱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人工选择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认为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玉米驯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玉米是类玉米进化而来的,说明玉米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认为某植物出现了2种黄叶突变体,两种突变体的出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两种突变体之间并无生殖隔离,仍属同一物种,只能体现遗传多样性一、种群基因频率计算及其应用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已知常染色体上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100%PA=×100%Pa=×100%(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PA===PAA+PAaPa===Paa+PAa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2.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计算公式(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p=×100%;q=×100%。(2)例析说明以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b表示:①男性中相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应用: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在雄性个体中,某一基因的频率等于该基因型的频率,求出了相关的基因型频率,就等于求出了基因频率。②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男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③色盲在男女性中发病率的关系色盲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2。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基因型频率(1)前提条件: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3)当已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x%时,则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1-。AA基因型频率为(1-)2;Aa基因型频率为2··(1-)。考点预测:1.基础计算类:选择题或填空题,直接考查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的计算。2.遗传平衡定律应用:结合自由交配、淘汰或致死现象,计算下一代基因型频率。3.伴性遗传与复杂情境:结合性别比例、隐性致死或迁移事件,综合计算基因频率。1.(2025·甘肃·高考真题)我国古生物化石种类繁多。其中,在甘肃和政县发现的以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化石可以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直接证据B.根据铲齿象特有的下颌和牙齿形态特征,可以推断它的食性和生活环境C.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和政羊、三趾马等动物的粪便不属于化石D.不借助化石而通过现生生物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部分历史【答案】C【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比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他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铲齿象、和政羊与三趾马化石属于哺乳动物化石,能够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直接证据,A正确;B、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和生活环境相适应,根据铲齿象特有的下颌和牙齿形态特征,比如牙齿的尖锐程度、咀嚼面的形状等,可以推断它的食性(是植食性、肉食性还是杂食性等)和生活环境(如在陆地、水中等),B正确;C、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动物的粪便属于遗物,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和政羊、三趾马等动物的粪便属于化石,C错误;D、不借助化石,通过对现生生物的比较分析,比如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形态结构等,也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部分历史,D正确。故选C。【考点追溯】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P100)2.(2025·云南·高考真题)研究人员观察到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黔金丝猴为黑灰色—黄色的镶嵌毛发,因此对金丝猴属5种金丝猴进行研究,证实黔金丝猴起源于187万年前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的杂交后代,其遗传信息约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下列结论无法得出的是( )A.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B.黔金丝猴毛色是有别于祖先群的新性状,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C.黔金丝猴毛色的形成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D.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答案】D【分析】生物的性状通常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A 、因为黔金丝猴是川金丝猴祖先群与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杂交产生的后代,所以杂交促进了金丝猴间的基因交流,这是黔金丝猴形成的重要因素,A 正确;B 、 黔金丝猴毛色与祖先群不同,是新性状,由于它是杂交产生,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该性状可遗传给后代,B 正确;C 、生物的性状通常是遗传和所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黔金丝猴的毛色也不例外,C 正确; D 、虽然黔金丝猴遗传信息约 70%来自川金丝猴祖先群(川金丝猴为黄色毛发),30%来自滇/缅甸金丝猴祖先群(滇/缅甸金丝猴为黑色毛发),但仅根据遗传信息的来源比例不能直接得出黔金丝猴群体中黄色毛发的基因频率大于黑色毛发的基因频率,D 错误。故选D。【考点追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P121)3.(2025·广东·高考真题)果蝇外骨骼角质中表皮烃的含量不仅影响果蝇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影响果蝇的交配对象选择(如图)。表皮烃的合成受mFAS基因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自然选择驱动果蝇物种A和物种B的形成B.自然选择使具有低表皮烃性状的果蝇适应潮湿环境C.果蝇种群A和种群B交配减少加速了新物种的形成D.mFAS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效应足以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突变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突变和自然选择驱动果蝇物种A和物种B的形成,A正确;B、在潮湿环境中,低表皮烃个体因更高的存活率和繁殖力,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逐渐上升,即自然选择使具有低表皮烃性状的果蝇适应潮湿环境,B正确;C、果蝇种群A和种群B交配减少,导致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加速了新物种的形成,C正确;D、mFAS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效应不足以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需多因素协同作用,如基因库的长期积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等,D错误。故选D。【考点追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P118)4.(2025·河南·高考真题)系统进化树是一种表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树形图。研究人员结合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构建了绿色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示意简图如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但不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小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D.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远【答案】A【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系统进化树是一种表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树形图,而且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故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共同由来学说的体现和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能为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C、绿藻的出现早于苔藓,故绿藻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大于苔藓植物化石首次出现地层的年龄,C错误;D、据图分析可知,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故选A。5.(2025·湖北·高考真题)若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二倍体生物种群中,偶然出现一个有利突变基因,该突变基因可能是隐性或显性,具有突变表型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图1与图2是在自然选择下突变基因的频率变化趋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曲线在1200代左右时形成了新物种B.对比图1与图2,推测图1中有利突变基因为隐性C.随着世代数的增加,图2曲线的峰值只能接近1,无法等于1D.图2曲线在200~400代增长慢,推测该阶段含有利基因的纯合体占比少【答案】D【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据图分析,图1曲线在1200代左右时突变基因频率达到1,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但新物种的形成通常需要生殖隔离的出现,仅基因频率变化不能直接证明新物种形成,A错误;B、据图可知,图1有利突变基因频率上升较快,而图2曲线突变基因频率初期增长缓慢但后期加速,据此推测图1中有利突变基因为显性,即一旦发生突变,杂合子即可表现,B错误;C、图2曲线突变基因频率初期增长缓慢但后期加速,相关突变是隐性突变,由于其更有生存和繁衍优势,显性个体被淘汰,则最终可能导致峰值等于1,C错误;D、设相关基因是A/a,图2在200~400代增长慢,可能因隐性基因的纯合体(aa)占比少,此时选择主要作用于杂合子(Aa),导致频率上升较慢,D正确。故选D。【考点追溯】物种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6.(2025·北京·高考真题)蝴蝶幼虫取食植物叶片,萝藦类植物进化出产生CA的能力,CA抑制动物细胞膜上N酶的活性,对动物产生毒性,从而阻止大部分蝴蝶幼虫取食。斑蝶类蝴蝶因N酶发生了一个氨基酸替换而对CA不敏感,其幼虫可以取食萝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斑蝶类蝴蝶对CA的适应主要源自基因突变和选择B.斑蝶类蝴蝶取食萝藦可减少与其他蝴蝶竞争食物C.N酶基因突变导致斑蝶类蝴蝶与其他蝴蝶发生生殖隔离D.萝藦类植物和斑蝶类蝴蝶的进化是一个协同进化的实例【答案】C【详解】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分析】A、斑蝶类蝴蝶的N酶发生氨基酸替换属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使其适应CA环境,A正确;B、斑蝶取食萝藦后占据不同生态位,减少与其他蝴蝶的食物资源竞争,符合生态位分化原理,B正确;C、生殖隔离需物种间无法交配或后代不育,仅N酶基因突变未直接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D、萝藦与斑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体现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C。【考点追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是指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统称为隔离。(P116)7.(2025·陕晋青宁卷·高考真题)专食性绢蝶幼虫以半荷包紫堇叶片为食,成体绢蝶偏好在绿叶型半荷包紫堇植株附近产卵。生长于某冰川地域的半荷包紫堇因bHLH35基因突变使叶片呈现类似岩石的灰色,不易被成体绢蝶识别。冰川消融导致裸露岩石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则该地区( )A.半荷包紫堇突变的bHLH35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B.半荷包紫堇bHLH35基因突变会引起绢蝶的变异C.灰叶型半荷包紫堇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冰川消融导致绢蝶受到的选择压力减小【答案】A【分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详解】A、冰川消融后,灰色叶片植株更易隐藏,避免被绢蝶产卵,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导致bHLH35突变基因频率逐渐上升,A正确;B、变异在任何条件都会发生,半荷包紫堇bHLH35基因突变不会引起绢蝶的变异,B错误;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灰叶型半荷包紫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C错误;D、生长于某冰川地域的半荷包紫堇因基因突变使叶片呈现类似岩石的灰色,冰川消融后,岩石的灰色呈现,这样不易被成体绢蝶识别,产卵成功率下降,生存压力增大,选择压力反而增强,D错误。故选A。【考点追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P116)8.(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红藻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并取食红藻表面附生的硅藻,在此过程中携带了红藻的雄配子,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海蟑螂与红藻存在互惠关系,二者协同进化B.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C.硅藻附生于红藻,因此二者存在寄生关系D.海蟑螂与红藻的关系类似传粉昆虫与虫媒花【答案】C【分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详解】A、依题意,红藻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海蟑螂从红藻获得庇护和食物(间接通过其取食硅藻),红藻则从海蟑螂的活动中获得有性生殖帮助(雄配子传播),因此二者存在互惠关系,长期互动可能促使协同进化,A正确;B、海蟑螂帮助红藻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多样的变异,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B正确;C、依题意,硅藻附着于红藻表面,但并未提供其附着的目的,且硅藻是自养生物,故不能推测二者存在寄生关系,C错误;D、海蟑螂携带红藻的雄配子,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传粉昆虫帮助虫媒花传粉,促进其受精,海蟑螂与红藻的关系类似传粉昆虫与虫媒花,D正确。故选C。【考点追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P123)9.(2025·黑吉辽蒙卷·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B【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B、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仅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表述错误,B错误;C、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是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如达尔文雀的形成),C正确;D、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D正确。故选B。【考点追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P116)10.(2025·安徽·高考真题)粗糙玉蜀螺是一种分布于海岸边的小海螺,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受一对等位基因Aat100和Aat120控制。至1987年,这对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该种群世代间保持相对稳定(低潮带Aat120基因频率为0.4)。1988年,该螺分布区发生了一次有毒藻类爆发增殖,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使低潮带个体大量死亡,而高潮带个体受影响较小,此后高潮带个体向低潮带扩散。1993年,种群又恢复到198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Aat120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87年,含Aat12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比高潮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1993年后低潮带Aat100基因频率将持续上升C.1988~1993年,影响低潮带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迁移D.1993年,含Aat10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种群中所占比例为84%【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987-1993年间,低潮带和高潮带的Aat120基因频率由先增加后减少,但低潮带变化趋势更明显。【详解】A、1987年,低潮带的Aat120基因频率低于高潮带,说明含Aat120基因的个体在高潮带比低潮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A错误;B、由题干信息可知:1993年,种群又恢复到1987年的相对稳定状态,故在自然选择作用下,1993年后低潮带Aat100基因频率不会持续上升,B错误;C、由题干信息“1988年,该螺分布区发生了一次有毒藻类爆发增殖,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使低潮带个体大量死亡,而高潮带个体受影响较小,此后高潮带个体向低潮带扩散”,可知1988~1993年,影响低潮带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个体死亡,C错误;D、1993年,低潮带中Aat120基因频率为0.4,则Aat100基因频率为0.6,即60%,含Aat100基因的个体有纯合子和杂合子,可计算含Aat100基因的个体在低潮带种群中所占比例为60%×60%+2×60%×40%=84%,D正确。故选D。【考点追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