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 考点2内环境的稳态★★★☆☆ 考点3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2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3.内环境组成及相互转化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存在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内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④血细胞代谢产生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化学成分 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特别提醒1.血浆≠血液,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四者的关系可用图示表示:2.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 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 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液、血浆5.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组织液与淋巴液的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特别提醒1.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多于血浆。2.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统称,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6.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渗透压①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的关系溶质微粒数目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越多 越大 越高越少 越小 越低②血浆渗透压的影响因素、正常值及应用影响 因素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正常值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应用 静脉滴注的药物常溶于生理盐水(无菌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特别提醒1.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质类型无关。2.肾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时,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对水的吸引力减小,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3)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与血浆中含有的HCO、H2CO3等物质(或HCO/H2CO3、HPO/H2PO等缓冲对)有关。7.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4)不同物质在体内的转移途径物质类别 转移途径 直接相关系统养料(如葡萄糖) 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废物(如尿素) 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外界环境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O2 外界空气→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CO2 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外界环境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8.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2个“认清”(1)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2)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3)调节机制: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解如下: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如下:调节方式 物质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 作用对象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体液调节 主要是激素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相应靶细胞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细胞因子 辅助性T细胞等 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血糖浓度和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3.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1)血浆pH调节的过程(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健康问题(举例)5.组织水肿及其成因分析(1)概念:组织水肿又称浮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出现肿胀的症状。(2)原因: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或组织液渗透压高于正常值,从而导致水分滞留于组织液中。具体归纳如下:5.稳态概念的发展(1)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2)细胞水平: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3)器官水平: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4)群体水平:种群数量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也存在稳态。[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1P10“旁栏思考”: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肾移植法等。2.源于选择性必修1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无机盐)。3.源于选择性必修1P10与社会的联系: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考点3 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H2PO)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2.实验材料:肝匀浆、缓冲液、自来水、0.1mol/L的NaOH、0.1mol/L的HCl等。3.实验步骤第1步:将25mL自来水、缓冲液或肝匀浆分别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pH,并作记录。第2步:向三个烧杯中分别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圆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并记录pH测定结果。第3步:充分冲洗烧杯,重复第1步。第4步:再如第2步,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以圈pH为纵坐标、以所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画出自来水、缓冲液、肝匀浆的pH变化曲线。↓比较并得出结论。4.实验结果实验材料 图示 结果自来水 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后,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肝匀浆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肝匀浆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5.实验结论: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肝匀浆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生物体内环境对酸、碱的缓冲作用是维持pH稳定的机制。陷阱1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认为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 肠道属于外界环境,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认为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陷阱2 内环境的稳态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H2PO4-/HPO42-维持 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HCO3-/H2CO3维持认为健康人体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则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体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认为人体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pH的相对稳定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以及肺、肾的正常功能一、内环境与人体健康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血浆 蛋白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而又阻碍水分回流入血浆,这样会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机体会出现组织水肿代谢 废物 ①尿素等含量上升,说明肾功能不全,可能患有尿毒症;②血浆中氨含量上升,说明肝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血糖 当长时间未进食,葡萄糖供给不足时,血糖含量过低而影响了机体的供能,人体会出现四肢发抖、头晕、心慌甚至昏迷等症状;长期血糖含量过高时可能导致糖尿病Ca2+ ①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症状;②血液中Ca2+含量过高时易患肌无力症;③当长时间缺钙时,儿童易患佝偻病,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O2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造成了体内缺氧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人体健康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失衡也会引起疾病。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内环境失衡情况:(1)渗透压失衡:当患肠胃炎时,人体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通过输液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2)体内pH失衡:过酸或过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pH失衡常表现为小于正常数值,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3)体温失衡:感冒发烧时,人体会出现食欲缺乏、精神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酶类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细胞代谢活动紊乱等。考点预测:1.稳态失衡与疾病(1)高频情境:糖尿病、高原反应、尿毒症、发烧、严重腹泻等,考查内环境成分(如血糖、尿素、血氧)和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的变化。(2)例题趋势:以病例形式分析症状与内环境异常的关系,如“组织水肿成因”(血浆蛋白减少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调节机制综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丘脑在体温、血糖、水盐平衡中的作用,如“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与“抗利尿激素调节渗透压”。(2)易错点:区分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与细胞内成分(如血红蛋白)。3.情境化实验设计新题型:结合药物(如地塞米松、ACTH)治疗脑水肿的实验,考查变量控制与结论分析(如“相互对照+自身对照”设计)。1.(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答案】D【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钾升高时,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钾离子,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钾离子在血浆等内环境中,该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A正确;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温度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B正确;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氧,维持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中氧含量相对稳定,血液中的氧含量在内环境中体现,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C正确;D、胃中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这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D错误。故选D。【考点追溯】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H2CO3等物质有关。(P5)2.(2025·云南·高考真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答案】C【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大量流汗排出无机盐主要影响的是体内的水盐平衡,从而影响渗透压,对血浆pH稳定的维持没有直接作用,A错误;B、喝碱性饮料会被胃酸中和,不能中和血浆中的乳酸,对血浆pH稳定的作用不是主要的,B错误;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当机体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时,HCO3-会与之反应,维持血浆pH的稳定,当碱性物质增多时,H2CO3会与之反应,从而使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这是血浆pH稳定的重要原因,C正确;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增加,CO2排出也增加,这样可以调节血浆中CO2的浓度,维持酸碱平衡,D错误。故选C。【考点追溯】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H2CO3等物质有关。(P5)3.(2025·湖南·高考真题)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与无机盐离子无关B.血浆的酸碱平衡与等物质有关C.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与内环境酸碱度有关D.肌细胞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的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答案】B【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 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 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依赖缓冲系统(如磷酸盐缓冲对),而缓冲物质属于无机盐离子,A错误;B、血浆中的是主要的缓冲对,能中和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pH稳定,B正确;C、肠道属于外界环境,而非内环境(内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淋巴),C错误;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不产生,由有氧呼吸产生,D错误。故选B。【考点追溯】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P5)4.(2025·江苏·高考真题)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的重吸收B.血浆浓度升高时,与结合,分解成和,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涉及水盐平衡、酸碱平衡、体温调节及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固醇类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详解】A、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当血浆Na+浓度升高时,醛固酮分泌减少,而非增加;且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而非抑制,A错误;B、HCO3-是缓冲系统的组成部分,血浆浓度升高时,能与H+结合生成H2CO3,分解为CO2和H2O,CO2通过呼吸排出,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C、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通过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正确;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体内失水过多时,其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流失,D正确。故选A。【考点追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I-,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P5) 5.(2024·吉林·高考真题)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答案】D【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为代谢产物,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B、禁食初期血糖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B正确;C、尿酸为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确;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故选D。【考点追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P11)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 考点2内环境的稳态★★★☆☆ 考点3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2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定义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3.内环境组成及相互转化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存在部位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 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④血细胞代谢产生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化学成分 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 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含量很少特别提醒1.血浆≠血液,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四者的关系可用图示表示:2.内环境的概念是对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和植物没有内环境。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5.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组织液与淋巴液的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 ,但又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含量很少。特别提醒1.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多于血浆。2.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统称,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6.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2)渗透压①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的关系溶质微粒数目 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少②血浆渗透压的影响因素、正常值及应用影响 因素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正常值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应用 静脉滴注的药物常溶于生理盐水(无菌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特别提醒1.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质类型无关。2.肾功能异常出现蛋白尿时,会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对水的吸引力减小,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从而造成组织水肿。(3)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 ,与血浆中含有的 等物质(或HCO/H2CO3、HPO/H2PO等缓冲对)有关。7.细胞通过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2)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 。(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 的参与: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4)不同物质在体内的转移途径物质类别 转移途径 直接相关系统养料(如葡萄糖) 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废物(如尿素) 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或皮肤→外界环境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O2 外界空气→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CO2 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外界环境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8.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2个“认清”(1)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2)认清4类非内环境的物质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 都处于 中,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3)调节机制:人体各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解如下: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及其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如下:调节方式 物质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 作用对象神经调节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体液调节 主要是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相应靶细胞免疫调节 浆细胞 抗原辅助性T细胞等 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的。2.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 的 。(1) 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2)适宜的 和 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3)正常的 和 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3.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1)血浆pH调节的过程(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健康问题(举例)5.组织水肿及其成因分析(1)概念:组织水肿又称浮肿,是指组织间隙中 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出现肿胀的症状。(2)原因: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或组织液渗透压 正常值,从而导致水分滞留于组织液中。具体归纳如下:5.稳态概念的发展(1)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的稳态、 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2)细胞水平:细胞, 的稳态等。(3)器官水平: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4)群体水平:种群数量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 也存在稳态。[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1P10“旁栏思考”:尿毒症是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尿毒症患者肾功能出现障碍,体内代谢废物积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有血液透析法、腹膜透析法和肾移植法等。2.源于选择性必修1P10“思考·讨论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或无机盐)。3.源于选择性必修1P10与社会的联系:严重中暑又称“热射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机制之一是“直接热损伤”,过高的体温会使细胞中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进而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考点3 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 (如HPO/ )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 。2.实验材料:肝匀浆、缓冲液、自来水、0.1mol/L的NaOH、0.1mol/L的HCl等。3.实验步骤第1步:将25mL自来水、缓冲液或肝匀浆分别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第2步:向三个烧杯中分别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圆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并记录pH测定结果。第3步:充分冲洗烧杯,重复第1步。第4步:再如第2步,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以圈pH为纵坐标、以所 为横坐标,画出自来水、缓冲液、肝匀浆的pH变化曲线。↓比较并得出结论。4.实验结果实验材料 图示 结果自来水 滴加HCl后,自来水pH ;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后,缓冲液的pH肝匀浆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溶液,肝匀浆的pH5.实验结论:肝匀浆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 ,生物体内环境对酸、碱的 是维持pH稳定的机制。陷阱1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认为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 肠道属于外界环境,肠道中的蛋白质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认为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陷阱2 内环境的稳态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H2PO4-/HPO42-维持 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HCO3-/H2CO3维持认为健康人体内环境能保持稳态,则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一定健康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体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认为人体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pH的相对稳定依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以及肺、肾的正常功能一、内环境与人体健康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血浆 蛋白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而又阻碍水分回流入血浆,这样会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机体会出现组织水肿代谢 废物 ①尿素等含量上升,说明肾功能不全,可能患有尿毒症;②血浆中氨含量上升,说明肝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血糖 当长时间未进食,葡萄糖供给不足时,血糖含量过低而影响了机体的供能,人体会出现四肢发抖、头晕、心慌甚至昏迷等症状;长期血糖含量过高时可能导致糖尿病Ca2+ ①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症状;②血液中Ca2+含量过高时易患肌无力症;③当长时间缺钙时,儿童易患佝偻病,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O2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造成了体内缺氧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人体健康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失衡也会引起疾病。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内环境失衡情况:(1)渗透压失衡:当患肠胃炎时,人体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通过输液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2)体内pH失衡:过酸或过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pH失衡常表现为小于正常数值,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3)体温失衡:感冒发烧时,人体会出现食欲缺乏、精神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酶类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细胞代谢活动紊乱等。考点预测:1.稳态失衡与疾病(1)高频情境:糖尿病、高原反应、尿毒症、发烧、严重腹泻等,考查内环境成分(如血糖、尿素、血氧)和理化性质(如渗透压、酸碱度)的变化。(2)例题趋势:以病例形式分析症状与内环境异常的关系,如“组织水肿成因”(血浆蛋白减少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调节机制综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丘脑在体温、血糖、水盐平衡中的作用,如“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与“抗利尿激素调节渗透压”。(2)易错点:区分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与细胞内成分(如血红蛋白)。3.情境化实验设计新题型:结合药物(如地塞米松、ACTH)治疗脑水肿的实验,考查变量控制与结论分析(如“相互对照+自身对照”设计)。1.(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2.(2025·云南·高考真题)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呼吸加快、大量流汗等生理现象,但血浆pH仍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流汗排出了无机盐 B.喝碱性饮料以中和乳酸C.内环境中存在HCO3-/H2CO3缓冲对 D.呼吸过快时O2摄入和CO2排出均减少3.(2025·湖南·高考真题)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的酸碱平衡与无机盐离子无关B.血浆的酸碱平衡与等物质有关C.胃蛋白酶进入肠道后失活与内环境酸碱度有关D.肌细胞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的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4.(2025·江苏·高考真题)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浓度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抑制肾小管对的重吸收B.血浆浓度升高时,与结合,分解成和,排出体外C.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D.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5.(2024·吉林·高考真题)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24讲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