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7讲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2体温的调节★★★★☆ 考点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1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体液调节(1)概念: 等化学物质,通过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体液因子:如激素、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3)实例——CO2调节呼吸运动示意图→→→→→【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1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输入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目的是刺激呼吸中枢,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属于体液—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 较缓慢作用范围 较广泛 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 短暂(2)联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 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 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 。考点2 体温的调节★★★★☆1.体温调节概述(1)热量来源:主要是代谢产热,且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 。(2)产热:主要来源为代谢产热。安静时,主要通过肝、 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 。(3)散热:主要器官是皮肤。散热方式有 、传导、 、蒸发。(4)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 的调节来体现。(5)相关结构:①温度感受器:包括热敏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 、黏膜和 中。②调节中枢:位于 。③感觉中枢:位于 。特别提醒1.人体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散热多,产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机体散热少,产热也少。2.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持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等于散热。2.体温调节的过程【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1)体温调节的方式为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体温感觉中枢位于 。(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而非绝对温度,分为 和 ,既存在于皮肤中,也存在于黏膜、内脏器官中。(4)特点: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特别提醒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如低温麻醉,使机体代谢减慢,提高组织对缺氧和阻断血液情况下的耐受能力;感冒时发热,机体的白细胞会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提高,利于消灭病原体,使人体恢复健康。考点3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向(2)水平衡的调节过程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Na+的来源和去向(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在钠钾平衡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它是由 产生、分泌的,作用是 ,从而维持钠钾平衡。如下图所示:(3)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3.水盐调节机制、相关结构及参与的激素(1)调节机制: 调节。(2)相关结构:①调节中枢:下丘脑。②渴觉中枢:大脑皮层。③感受器: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④效应器: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3)参与激素:①抗利尿激素:1)合成、分泌部位: 。2)释放部位:垂体(后叶)。3)作用部位: 和集合管。4)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②醛固酮:1)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 。2)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3)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1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故导致尿液量增加。陷阱1 体温调节与水盐平衡调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认为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认为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认为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体温维持在38℃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认为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垂体不能认为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认为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一、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其功能概括为调节、感受、分泌、传导四大功能,如图所示。(1)调节①血糖调节: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图中c)。②体温调节: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图中d)。③水盐平衡调节:下丘脑中具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该中枢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图中a)。④内分泌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来调节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图中e)。(2)感受: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改变,从而调节水盐平衡。(3)分泌: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图中a)。(4)传导: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图中b)。考点预测:1.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激素(H),进而调控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靶腺”分泌相应激素,调节生长、代谢、生殖等关键生理过程。2.反馈调节的“闭环控制”:靶腺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负反馈调节),维持激素水平稳定,这是“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3.作为“内环境稳态维持中枢”的关键作用:下丘脑直接调控体温、血糖、水盐三大稳态,是考试中“稳态调节大题”的核心命题点,需明确其“感受器-调节中枢-效应器”的完整通路。一、单选题1.(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下列关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人体可通过增添衣物,减少散热B.下丘脑感受外界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会引起人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产热增加D.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产热增加2.(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3.(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为研究肾上腺的生理机能,某研究小组将小鼠按照下表进行处理,一定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分组 实验处理甲 不摘除肾上腺乙 摘除肾上腺丙 摘除肾上腺,注射醛固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组小鼠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会升高B.乙组小鼠饮生理盐水有利于改善水盐平衡C.三组小鼠均饮清水时,丙组小鼠血钠含量最低D.甲组小鼠受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4.(2025·河北·高考真题)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刺激Ⅰ型细胞,由此引发的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通过Ⅰ型细胞对信息进行转换和传递的通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Ⅰ型细胞受CO2浓度升高刺激时,胞内K+浓度降低,引发膜电位变化B.阻断Ⅰ型细胞的Ca2+内流,可阻断该通路对呼吸的调节作用C.该通路可将CO2浓度升高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信号D.机体通过Ⅰ型细胞维持CO2浓度相对稳定的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二、解答题5.(2025·河北·高考真题)运动过程中,人体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方式使机体适时做出多种适应性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中的 神经兴奋,支气管舒张,心跳加快,胃肠蠕动 ,体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2)运动过程中,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 。运动还可导致血糖消耗增加,机体中可直接促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答出两种即可)。(3)运动时,机体血压会适度升高,血液中的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升高数倍。已知血管收缩可使血压升高,ADM可舒张血管。据此分析,运动时自主神经和ADM升高对血压的影响分别是 。(4)研究发现高血压模型大鼠长期运动后,其安静状态下的ADM和ADM受体的量均明显升高。据此推测,血压偏高人群长期坚持锻炼的作用是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7讲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2体温的调节★★★★☆ 考点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1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体液因子:如激素、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3)实例——CO2调节呼吸运动示意图→→→→→【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1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输入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目的是刺激呼吸中枢,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属于体液—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作用途径 体液运输 反射弧反应速度 较缓慢 迅速作用范围 较广泛 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 比较长 短暂(2)联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考点2 体温的调节★★★★☆1.体温调节概述(1)热量来源:主要是代谢产热,且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2)产热:主要来源为代谢产热。安静时,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3)散热:主要器官是皮肤。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4)意义:体温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通过对酶活性的调节来体现。(5)相关结构:①温度感受器:包括热敏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特别提醒1.人体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散热多,产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机体散热少,产热也少。2.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持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等于散热。2.体温调节的过程【教材隐性知识】源于选择性必修1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的原因: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会导致尿液量增加。(1)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3)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而非绝对温度,分为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既存在于皮肤中,也存在于黏膜、内脏器官中。(4)特点: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特别提醒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如低温麻醉,使机体代谢减慢,提高组织对缺氧和阻断血液情况下的耐受能力;感冒时发热,机体的白细胞会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提高,利于消灭病原体,使人体恢复健康。考点3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向(2)水平衡的调节过程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Na+的来源和去向(2)血钠平衡的调节过程在钠钾平衡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产生、分泌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钠泌钾,从而维持钠钾平衡。如下图所示:(3)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3.水盐调节机制、相关结构及参与的激素(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2)相关结构:①调节中枢:下丘脑。②渴觉中枢:大脑皮层。③感受器: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④效应器: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3)参与激素:①抗利尿激素:1)合成、分泌部位:下丘脑。2)释放部位:垂体(后叶)。3)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4)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②醛固酮:1)合成、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2)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3)功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1P60旁栏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由于环境温度低,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故导致尿液量增加。陷阱1 体温调节与水盐平衡调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认为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认为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认为高原性肺水肿患者体温维持在38℃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体温维持在38℃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认为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垂体不能认为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认为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一、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其功能概括为调节、感受、分泌、传导四大功能,如图所示。(1)调节①血糖调节: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图中c)。②体温调节: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可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图中d)。③水盐平衡调节:下丘脑中具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该中枢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图中a)。④内分泌调节: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来调节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图中e)。(2)感受: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改变,从而调节水盐平衡。(3)分泌: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图中a)。(4)传导: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图中b)。考点预测:1.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激素(H),进而调控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靶腺”分泌相应激素,调节生长、代谢、生殖等关键生理过程。2.反馈调节的“闭环控制”:靶腺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负反馈调节),维持激素水平稳定,这是“稳态调节”的核心机制。3.作为“内环境稳态维持中枢”的关键作用:下丘脑直接调控体温、血糖、水盐三大稳态,是考试中“稳态调节大题”的核心命题点,需明确其“感受器-调节中枢-效应器”的完整通路。一、单选题1.(2025·浙江·高考真题)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下列关于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产生冷觉,人体可通过增添衣物,减少散热B.下丘脑感受外界寒冷刺激,会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会引起人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产热增加D.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产热增加【答案】B【详解】A、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故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增添衣物属于行为调节,以减少散热,A正确;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寒冷刺激由皮肤冷觉感受器传递至下丘脑,而非下丘脑直接感受,B错误;C、下丘脑通过神经信号引发骨骼肌战栗(颤抖),增加产热,属于自主神经调节,C正确;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D正确。故选B。【考点追溯】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P58)2.(2025·甘肃·高考真题)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下列生理调节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A.血钾升高时,可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的钾离子,以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时带走热量,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的氧,以维持血液中氧含量相对稳定D.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以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答案】D【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钾升高时,通过醛固酮调节肾脏排出更多钾离子,维持血钾浓度相对稳定,钾离子在血浆等内环境中,该调节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A正确;B、环境温度高于30℃时,汗腺分泌汗液,汗液汽化带走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涉及内环境的温度平衡,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B正确;C、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机体从外界获取更多氧,维持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中氧含量相对稳定,血液中的氧含量在内环境中体现,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C正确;D、胃中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胃酸分泌过多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胃酸分泌,维持胃中的pH值相对稳定,这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D错误。故选D。【考点追溯】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P58)3.(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为研究肾上腺的生理机能,某研究小组将小鼠按照下表进行处理,一定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分组 实验处理甲 不摘除肾上腺乙 摘除肾上腺丙 摘除肾上腺,注射醛固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组小鼠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会升高B.乙组小鼠饮生理盐水有利于改善水盐平衡C.三组小鼠均饮清水时,丙组小鼠血钠含量最低D.甲组小鼠受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答案】C【分析】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详解】A、乙组摘除肾上腺后,糖皮质激素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升高,A正确;B、乙组因缺乏醛固酮(保钠排钾),导致血钠降低,饮用生理盐水可补充钠离子,改善水盐平衡,B正确;C、丙组虽摘除肾上腺,但注射了醛固酮,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血钠应接近正常水平;乙组因缺乏醛固酮且未补充,血钠最低;甲组正常。因此,丙组血钠并非最低,C错误;D、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甲组肾上腺未被摘除,寒冷刺激时肾上腺素释放量增加以促进产热,D正确。故选C。【考点追溯】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P60)4.(2025·河北·高考真题)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刺激Ⅰ型细胞,由此引发的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通过Ⅰ型细胞对信息进行转换和传递的通路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Ⅰ型细胞受CO2浓度升高刺激时,胞内K+浓度降低,引发膜电位变化B.阻断Ⅰ型细胞的Ca2+内流,可阻断该通路对呼吸的调节作用C.该通路可将CO2浓度升高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信号D.机体通过Ⅰ型细胞维持CO2浓度相对稳定的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A【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详解】A、Ⅰ型细胞受CO2浓度升高刺激时,使K+通道关闭,K+外流减少,胞内K+浓度增加,A错误;B、由题意可知,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故阻断Ⅰ型细胞的Ca2+内流,可阻断该通路对呼吸的调节作用,B正确;C、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刺激Ⅰ型细胞,由此引发的Ca2+内流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兴奋,故该通路可将CO2浓度升高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信号,C正确;D、机体通过Ⅰ型细胞维持CO2浓度相对稳定的过程,最终使呼吸加深加快,血液中CO2浓度降低,故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A。【考点追溯】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重要体液因子。(P57)二、解答题5.(2025·河北·高考真题)运动过程中,人体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方式使机体适时做出多种适应性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回答下列问题:(1)运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中的 神经兴奋,支气管舒张,心跳加快,胃肠蠕动 ,体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2)运动过程中,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 。运动还可导致血糖消耗增加,机体中可直接促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 (答出两种即可)。(3)运动时,机体血压会适度升高,血液中的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升高数倍。已知血管收缩可使血压升高,ADM可舒张血管。据此分析,运动时自主神经和ADM升高对血压的影响分别是 。(4)研究发现高血压模型大鼠长期运动后,其安静状态下的ADM和ADM受体的量均明显升高。据此推测,血压偏高人群长期坚持锻炼的作用是 。【答案】(1) 交感 减慢(2)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3)自主神经通过交感兴奋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ADM通过舒张血管拮抗自主神经的作用,防止血压过度升高(4)通过增加ADM及其受体的表达,长期锻炼可增强血管舒张能力,从而稳定或降低血压【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运动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蠕动减慢。(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机体中直接促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属于协同关系。(3)分析题意可知,运动时,机体血压会适度升高,血液中的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升高数倍,而ADM可舒张血管,据此推测,在运动时自主神经通过交感兴奋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ADM通过舒张血管拮抗自主神经的作用,防止血压过度升高,两者共同作用,使机体血压维持相对稳定。(4)由题可知,高血压模型大鼠长期运动后,其安静状态下的ADM和ADM受体的量均明显升高,血压偏高人群长期坚持锻炼可能会促进与ADM和ADM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其ADM和ADM受体的量升高,ADM和ADM受体结合调节血管舒张,从而降低血压。此项研究说明运动可以改善血管舒张功能,从而对于血压降低有一定作用,并可进一步预防血压升高。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7讲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27讲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