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第33讲 群落(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第33讲 群落(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33讲 群落(知识清单)
学习导航站
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群落的结构★★★☆☆ 考点2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点3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2大陷阱规避)
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
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及研究问题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 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 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指标: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 。
(3)规律
①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
②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 的。随着 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3.群落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 ,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 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 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 斑鬣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特别提醒
1.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
2.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3.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4.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 ,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现象。
1)森林植物分层:
影响因素: 、温度、水分和无机盐。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 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动物分层:
影响因素:栖息空间和 。
特别提醒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层次,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4.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镶嵌分布”。
1)含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2)原因: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 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 的充分利用。
【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2P25图2-4)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5.群落的季节性
(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特点:生物群落的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季节性的交替而发生变化。群落在不同季节, 和 发生改变。
6.生态位
(1)定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 , ,以及 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内容
①动物: 、食物、天敌以及与 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 、植株 等特征,以及与 的关系等。
(3)意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 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
【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2P27正文)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常出现在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之间,其原因是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考点2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调查方法: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 。
(3)物种相对数量统计方法:一是 ,二是 。
特别提醒
区分“标记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
(1)标记重捕法一般是针对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
(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标记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种群的数量。
2.实验步骤
(1)准备
①制作取样器。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2)取样
①拨开 。
②取一定土壤样品。
③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3)采集小动物
①常规方法: 取虫。
②简易方法: 或 取虫。
(4)观察和分类
①设计 便于记录。
②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
③使用放大镜、 观察。
(5)统计和分析
①统计 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②完成研究报告。
3.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 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 ,群落结构也 。
4.用具分析
(1)诱虫器
诱虫器中的 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 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下移,落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2)吸虫器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特别提醒
1.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
2.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
考点3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1.群落类型的分类依据: 和 。
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环境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
群落结构 物种少;结构非常 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
生存生物特点 动植物具有 特性 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
3.其他群落类型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浮游植物、大型藻类、种类繁多的动物等。
4.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 。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 ,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 。
(3)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①生物以特定的形态结构适应环境,如沙漠中骆驼刺发达的根系、仙人掌的叶片退化为刺状。
②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生理功能适应环境,如鹿蹄草叶肉细胞中大量储存五碳糖等物质来降低冰点等。
③生物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行为适应环境,如有些动物的冬眠或夏眠等。
特别提醒
1.荒漠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从而减少水分散失、加强水分摄取;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散失。2.草原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5.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的过程。
(2)类型:根据 划分为 演替和 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在一个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 在 、 、 上进行的演替 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 阶段→苔藓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 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气候适宜)
历经
时间 经历的时间比较 经历的时间比较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 ,趋向形成 ,经历的阶段相对 ;次生演替速度 ,趋向于 ,经历的阶段相对 。
(4)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等等。
(5)群落演替原因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不适应的数量 ,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6)群落的结果
这两类演替,一般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 的群落,群落中的 和 增多,土壤、 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 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的 进行。
特别提醒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2.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此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中。
3.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陷阱1 群落结构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认为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占优势的物种会改变
认为“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句话体现了大豆和麻子生态位的共同点
认为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
陷阱2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弱光条件
认为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
认为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
生态位
“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角色和地位,包括它如何获取资源、与其他物种互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1.核心概念解析
(1)空间维度:物种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间。
(2)食物维度:物种的食物来源和获取方式。
(3)时间维度:物种的活动时间(如昼行性或夜行性)。
(4)资源维度:物种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水源、庇护所、繁殖地等。
(5)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互动关系。
2.关键生态位理论
(1)生态位分化(NicheDifferentiation)
为了减少竞争,物种会演化出不同的生态位。例如,在同一棵树上,不同的鸟类可能在不同的高度取食不同的昆虫,从而避免了直接竞争。
(2)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ExclusionPrinciple)
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它们就会为了相同的资源进行激烈竞争,最终竞争力较弱的物种会被淘汰。这也是导致生态位分化的重要驱动力。
3.生态位的重要性
(1)维持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生态位使得不同物种能够共存,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2)指导物种保护:了解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破坏其生态位中的任何一个关键要素,都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灭绝。
(3)理解物种入侵:入侵物种往往会占据本地生态系统中的空生态位,或通过竞争排挤本地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考点预测:
1.概念理解与应用
(1)生态位的概念及内涵:可能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生态位的概念,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维度。
(2)生态位的应用:通过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考查学生对生态位概念的应用能力,如分析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物种间是竞争、捕食还是互利共生等关系。
2.生态位重叠与分化
(1)生态位重叠的原因与影响:可能会考查生态位重叠的概念、原因以及对物种竞争和生存的影响,例如当两个或多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如何变化,以及这种重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2)生态位分化的机制与意义:考查生态位分化的概念、发生机制以及在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稳定中的意义,要求学生理解物种如何通过生态位分化来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以及生态位分化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
3.生态位与生物多样性
(1)生态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能会探讨生态位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生态位的宽窄、生态位的分化程度等如何影响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又会如何反馈影响生态位的结构和功能。
(2)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生态位原理: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对生态位原理的应用能力,如在保护濒危物种时,如何根据其生态位特点来制定保护策略,以提高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4.生态位与环境变化
(1)环境变化对生态位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位可能会发生变化。考题可能会考查温度、降水、栖息地破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生态位的移动、缩小或扩大等,以及物种如何通过适应或迁移来应对生态位的变化。
(2)生态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反馈:考查生态位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反馈作用,如某些物种生态位的改变可能会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1.(2025·河南·高考真题)样方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下列类群中最适用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跳蝻、蕨类植物、挺水植物
B.灌木、鱼类、浮游植物
C.蚜虫、龟鳖类、土壤小动物
D.鸟类、酵母菌、草本植物
2.(2025·云南·高考真题)群落演替理论为实施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可加快演替的速度
C.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3.(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某同学在甲、乙两个植物群落中设置样方调查其特征,样方中植物的物种数随样方面积扩大而逐渐增加,但样方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物种数的变化明显趋缓(如图所示),此时对应的样方面积(a和b)通常称为最小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小面积样方中应包含群落中绝大多数的物种
B.与甲相比,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调查时最小面积更大
C.调查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设置的样方面积应不小于a
D.调查乙群落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针对每种植物设置的样方面积应不小于b
4.(2025·广东·高考真题)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蜜蜂和油菜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四级消费者
C.增加鱼的数量可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
D.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是鱼
5.(2025·甘肃·高考真题)高寒草甸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稳定大气二氧化碳平衡、涵养水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放牧过度时,草甸上一些牲畜喜食的植物会被大量啃食,而一些杂草如黄帚橐吾(含毒汁)获得更多生长空间,滋生蔓延,造成草原退化。为了探寻草原退化的防治对策,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不同生境下黄帚橐吾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境类型 植物群落特征 黄帚橐吾
盖度(%) 物种数(种) 种群密度(株/m2) 结实率(%) 种子数量(粒/株)
沙地 坡地 滩地 35 90 60 8 19 21 75 26 24 100 65 93 125 17 74
(1)从表中可知,黄帚橐吾滋生主要影响了群落的 ,使群落演替向 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2)上表中,影响黄帚橐吾结实率的生物因素是 。
(3)从上述结果分析,在 生境中黄帚橐吾种群数量最有可能出现衰退,判断依据是 。
(4)有研究表明,一种双翅目蝇类幼虫会导致黄帚橐吾结实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不能形成种子,这两者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 。
(5)根据以上材料,防治黄帚橐吾滋生的生物措施有 (写出两条)。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3讲 群落(知识清单)
学习导航站
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群落的结构★★★☆☆ 考点2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考点3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大陷阱规避)
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
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及研究问题
(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指标: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
①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3.群落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 斑鬣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特别提醒
1.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
2.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3.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4.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森林植物分层:
影响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无机盐。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动物分层:
影响因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特别提醒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层次,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4.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镶嵌分布”。
1)含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2)原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2P25图2-4)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5.群落的季节性
(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特点:生物群落的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季节性的交替而发生变化。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6.生态位
(1)定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内容
①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教材拾遗】(选择性必修2P27正文)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常出现在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之间,其原因是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考点2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调查方法: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物种数目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3)物种相对数量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特别提醒
区分“标记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
(1)标记重捕法一般是针对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
(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标记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种群的数量。
2.实验步骤
(1)准备
①制作取样器。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2)取样
①拨开表层落叶。
②取一定土壤样品。
③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3)采集小动物
①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②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4)观察和分类
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②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
③使用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
(5)统计和分析
①统计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②完成研究报告。
3.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4.用具分析
(1)诱虫器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下移,落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2)吸虫器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土壤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特别提醒
1.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
2.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
考点3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
1.群落类型的分类依据:外貌特征和物种组成。
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群落类型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
生存环境 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 湿润或较湿润
群落结构 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 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 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生存生物特点 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 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
3.其他群落类型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浮游植物、大型藻类、种类繁多的动物等。
4.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①生物以特定的形态结构适应环境,如沙漠中骆驼刺发达的根系、仙人掌的叶片退化为刺状。
②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生理功能适应环境,如鹿蹄草叶肉细胞中大量储存五碳糖等物质来降低冰点等。
③生物还可以通过特定的行为适应环境,如有些动物的冬眠或夏眠等。
特别提醒
1.荒漠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从而减少水分散失、加强水分摄取;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散失。2.草原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5.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概念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气候适宜)
历经
时间 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4)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等等。
(5)群落演替原因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6)群落的结果
这两类演替,一般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特别提醒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2.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此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中。
3.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陷阱1 群落结构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天然生长的纯林和人工林都只有单一的乔木树种,群落结构相同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认为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占优势的物种会改变
认为“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句话体现了大豆和麻子生态位的共同点
认为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
陷阱2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的演替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热带雨林林下植物的叶片大或薄、叶绿体颗粒小 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以适应弱光条件
认为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
认为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
生态位
“生态位”(EcologicalNiche)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角色和地位,包括它如何获取资源、与其他物种互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1.核心概念解析
(1)空间维度:物种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间。
(2)食物维度:物种的食物来源和获取方式。
(3)时间维度:物种的活动时间(如昼行性或夜行性)。
(4)资源维度:物种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水源、庇护所、繁殖地等。
(5)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互动关系。
2.关键生态位理论
(1)生态位分化(NicheDifferentiation)
为了减少竞争,物种会演化出不同的生态位。例如,在同一棵树上,不同的鸟类可能在不同的高度取食不同的昆虫,从而避免了直接竞争。
(2)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ExclusionPrinciple)
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它们就会为了相同的资源进行激烈竞争,最终竞争力较弱的物种会被淘汰。这也是导致生态位分化的重要驱动力。
3.生态位的重要性
(1)维持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生态位使得不同物种能够共存,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2)指导物种保护:了解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破坏其生态位中的任何一个关键要素,都可能导致该物种的灭绝。
(3)理解物种入侵:入侵物种往往会占据本地生态系统中的空生态位,或通过竞争排挤本地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考点预测:
1.概念理解与应用
(1)生态位的概念及内涵:可能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生态位的概念,要求学生准确理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维度。
(2)生态位的应用:通过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考查学生对生态位概念的应用能力,如分析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物种间是竞争、捕食还是互利共生等关系。
2.生态位重叠与分化
(1)生态位重叠的原因与影响:可能会考查生态位重叠的概念、原因以及对物种竞争和生存的影响,例如当两个或多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会如何变化,以及这种重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2)生态位分化的机制与意义:考查生态位分化的概念、发生机制以及在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稳定中的意义,要求学生理解物种如何通过生态位分化来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以及生态位分化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
3.生态位与生物多样性
(1)生态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能会探讨生态位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生态位的宽窄、生态位的分化程度等如何影响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又会如何反馈影响生态位的结构和功能。
(2)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生态位原理: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对生态位原理的应用能力,如在保护濒危物种时,如何根据其生态位特点来制定保护策略,以提高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4.生态位与环境变化
(1)环境变化对生态位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位可能会发生变化。考题可能会考查温度、降水、栖息地破坏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生态位的移动、缩小或扩大等,以及物种如何通过适应或迁移来应对生态位的变化。
(2)生态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反馈:考查生态位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反馈作用,如某些物种生态位的改变可能会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1.(2025·河南·高考真题)样方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下列类群中最适用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跳蝻、蕨类植物、挺水植物
B.灌木、鱼类、浮游植物
C.蚜虫、龟鳖类、土壤小动物
D.鸟类、酵母菌、草本植物
【答案】A
【分析】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详解】A、蕨类植物、挺水植物等植物,以及跳蝻这种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都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鱼类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龟鳖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鸟类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酵母菌细胞微小,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A。
【考点追溯】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P2)
2.(2025·云南·高考真题)群落演替理论为实施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可加快演替的速度
C.优势种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环境变化是诱发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答案】A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A、森林火灾后,原有植被虽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等人类活动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B正确;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会发生改变,优势种的改变是判断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
D、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火灾、洪水等,是诱发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D正确。
故选A。
【考点追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P38)
3.(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某同学在甲、乙两个植物群落中设置样方调查其特征,样方中植物的物种数随样方面积扩大而逐渐增加,但样方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物种数的变化明显趋缓(如图所示),此时对应的样方面积(a和b)通常称为最小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小面积样方中应包含群落中绝大多数的物种
B.与甲相比,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调查时最小面积更大
C.调查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设置的样方面积应不小于a
D.调查乙群落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针对每种植物设置的样方面积应不小于b
【答案】D
【分析】最小面积是指能包含群落中绝大多数物种的最小样方面积。当样方面积扩大到该值后,物种数变化趋缓,说明已涵盖群落主要物种。图中 a、b 分别为甲、乙群落的最小面积。
【详解】A、最小面积的定义就是能包含群落中绝大多数物种的样方面积,此时再扩大样方面积,新增物种极少,A正确;
B、乙群落的最小面积b大于甲群落的a,说明乙群落物种更丰富(需要更大样方面积才能包含绝大多数物种),物种丰富度越高,调查所需的最小面积越大,B正确;
C、调查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需至少使用最小面积a的样方,才能保证涵盖绝大多数物种,避免漏测,若样方面积小于a,可能无法反映群落真实物种组成,C正确;
D、最小面积b是针对乙群落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标准,而种群密度调查需根据不同物种的分布特征设置合适样方面积,并非所有物种都需不小于b的样方面积,D错误。
故选D。
4.(2025·广东·高考真题)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蜜蜂和油菜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B.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四级消费者
C.增加鱼的数量可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
D.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是鱼
【答案】C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蜜蜂通过采蜜为油菜传粉,帮助油菜完成繁殖,油菜则为蜜蜂提供食物等条件,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原始合作关系(蜜蜂和油菜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A错误;
B、该食物链是油菜→蜜蜂→蜻蜓→鱼,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B错误;
C、一定范围内,增加鱼的数量能够减少蜻蜓数目,蜻蜓数量减少会对蜜蜂的捕食减少,则蜜蜂数量增加,利于为油菜传粉,帮助油菜完成繁殖,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C正确;
D、分析题意,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结合图示可知,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水中,而成虫可生活在陆地,是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D错误。
故选C。
【考点追溯】
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5.(2025·甘肃·高考真题)高寒草甸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稳定大气二氧化碳平衡、涵养水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放牧过度时,草甸上一些牲畜喜食的植物会被大量啃食,而一些杂草如黄帚橐吾(含毒汁)获得更多生长空间,滋生蔓延,造成草原退化。为了探寻草原退化的防治对策,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不同生境下黄帚橐吾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境类型 植物群落特征 黄帚橐吾
盖度(%) 物种数(种) 种群密度(株/m2) 结实率(%) 种子数量(粒/株)
沙地 坡地 滩地 35 90 60 8 19 21 75 26 24 100 65 93 125 17 74
(1)从表中可知,黄帚橐吾滋生主要影响了群落的 ,使群落演替向 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2)上表中,影响黄帚橐吾结实率的生物因素是 。
(3)从上述结果分析,在 生境中黄帚橐吾种群数量最有可能出现衰退,判断依据是 。
(4)有研究表明,一种双翅目蝇类幼虫会导致黄帚橐吾结实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不能形成种子,这两者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 。
(5)根据以上材料,防治黄帚橐吾滋生的生物措施有 (写出两条)。
【答案】(1) 物种组成 逆行
(2)种间竞争
(3) 坡地 坡地生境中的黄帚橐吾种子数量最少,繁殖率最低
(4) 寄生 捕食
(5)增加牲畜喜食植物的种植;引入黄帚橐吾的天敌(如双翅目蝇类幼虫 )
【分析】由表可知,黄帚橐吾滋生的沙地生境中,物种数仅为8种,显著低于坡地和滩地,这表明黄帚橐吾滋生减少了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即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据题意,可通过引如黄帚橐吾的竞争者或天敌抑制其滋生繁殖。
【详解】(1)表格中 “盖度、物种数” 是衡量群落物种组成的关键指标,不同生境物种数差异显著,体现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即黄帚橐吾滋生主要影响了群落的物种组成。黄帚橐吾滋生时,牲畜喜食植物被啃食,杂草抢占资源,导致群落物种数减少、结构简化, 符合逆行演替。
(2)对比沙地、坡地、滩地的物种数和黄帚橐吾结实率,坡地植物盖度最大,结实率最低,推测黄帚橐吾与其他植物竞争阳光、水分、养分,竞争抑制了黄帚橐吾的繁殖,使其结实率降低。所以,影响结实率的生物因素是种间竞争 。
(3)种群数量衰退的核心依据是繁殖潜力低。坡地中,黄帚橐吾种子数量最少,种子是种群更新的基础,种子少意味着后续种群补充个体不足,种群数量最可能衰退。
(4)双翅目蝇类幼虫导致黄帚橐吾结实率下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寄生:幼虫寄生于黄帚橐吾,摄取营养,影响繁殖。捕食:幼虫取食花、果实等,导致无法结实。
(5)依据生态原理设计措施:增加牲畜喜食植物:通过竞争关系,抢占黄帚橐吾的生存空间、资源(阳光、养分 ),抑制其生长,利用种间竞争原理 。引入天敌:如释放双翅目蝇类幼虫(若其专一性寄生 / 捕食黄帚橐吾 ),降低其结实率,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捕食 / 寄生关系 。
【考点追溯】
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P24)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