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生态系统的概述★★★☆☆ 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1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范围:①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4.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考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1)组成成分成分 范畴 营养方式 作用非生物 成分 光、水、空气、无机盐及非生物的有机物等 — 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等; 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自养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消费者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细菌和病毒等 异养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 ①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②腐生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异养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特别提醒1.三类“不一定”(1)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2.两类“一定”(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2)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特别提醒“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两者之间为双向箭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指入箭头多,“生产者”指出箭头多。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1)概念: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2)特点①关联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处于较高的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除了捕食食物链,还有腐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等。②有限性: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③单向性:捕食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④群体性: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⑤动态性: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2)食物网分析①营养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猫头鹰在下图食物网中分别占第三、四、五营养级,即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②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两种及以上的关系,如蛇与猫头鹰,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③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不是取决于生物数量。(3)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教材拾遗】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加强。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4.构建食物链(1)依据如下曲线图和柱状图构建的食物链分别为乙→丙→甲(提示:捕食者的高峰滞后于被捕食者)、丙→甲→乙→丁。(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②分析结果:图2生物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图3生物可形成食物网:。营养级 A B C DPg 15.9 870.7 1.9 141.0表格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①分析依据: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越多。②分析结果:。陷阱1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为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认为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在卷叶蛾前面还有生产者,螳螂应该位于第三营养级认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未必越大,如在“树→虫→鸟”中,虫的体型小于树认为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属于消费者认为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属于第三营养级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部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有少数微生物属于消费者(如寄生细菌)或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认为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不一定是同种生物的总和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1)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3)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考点预测:1.食物链的书写与判断:依然会考查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要求考生准确书写食物链。如给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几种生物,让考生写出相应的食物链,或者判断所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命题形式可能是文字描述,也可能是结合图片进行考查。例如,根据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羊、狼等生物,写出食物链“草→羊→狼”。2.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判断:结合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考查考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判断。如给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让考生指出其中的生产者(如水草)、消费者(如鱼)和分解者(如细菌、真菌)。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能会通过具体的数据或图表,让考生分析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情况,或者计算某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例如,给出一条食物链“草→兔→鹰”,以及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让考生计算鹰最多能获得的能量。4.有毒物质的积累:常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给出某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让考生判断这些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关系,或者分析有毒物质积累的原因和影响。比如,已知某水域中不同鱼类体内汞的含量,让考生判断哪种鱼处于最高营养级,其体内汞含量最高的原因。5.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根据食物链中某一生物数量的变化,分析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如“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其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等。6.食物链(网)的构建:可能会给出一些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能量流动数据或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等信息,让考生构建食物链(网)。例如,根据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或者根据它们所含能量的多少,构建出相应的食物链(网)。1.(2025·广东·高考真题)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蜜蜂和油菜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B.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四级消费者C.增加鱼的数量可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D.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是鱼【答案】C【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蜜蜂通过采蜜为油菜传粉,帮助油菜完成繁殖,油菜则为蜜蜂提供食物等条件,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原始合作关系(蜜蜂和油菜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A错误;B、该食物链是油菜→蜜蜂→蜻蜓→鱼,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B错误;C、一定范围内,增加鱼的数量能够减少蜻蜓数目,蜻蜓数量减少会对蜜蜂的捕食减少,则蜜蜂数量增加,利于为油菜传粉,帮助油菜完成繁殖,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C正确;D、分析题意,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结合图示可知,蜻蜓的幼虫生活在水中,而成虫可生活在陆地,是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D错误。故选C。【考点追溯】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2.(2025·广东·高考真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最能体现生态系统的( )A.整体性 B.独立性 C.稳定性 D.层次性【答案】A【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详解】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考点追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3.(2024·重庆·高考真题)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推断最合理的( )A.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B.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C.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D.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食肉动物与其猎物的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体型相近的食肉动物之间具有更高程度的食性重叠。【详解】A、棕熊为顶级的大型肉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A错误;B、豹猫和雪豹为肉食动物,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等,B错误;C、有图可知,三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最多,食物网最复杂,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C正确;D、食肉动物与其猎物的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一般来说,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大型猎物,D错误。故选C。【考点追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P75)4.(2024·广东·高考真题)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该信息,B错误;C、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两者相互合作,彼此也能分开,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D、通过该信息的调节使得松鼠、松叶蜂、寄生蜂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D正确。故选B。【考点追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P75)5.(2025·江西·高考真题.多选)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鹤既属于第二,又属于第三营养级B.一般情况下,雕获得的能量不高于2.4×106kJC.碳元素从水草进入到鱼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D.鼠和鹤的数量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答案】AC【详解】A、由图可知,鹤可以以第一营养级的植物为食,也可以第二营养级的鼠和鱼为食,因此鹤既属于第二,又属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在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该食物网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雕可能有其他的食物来源,因此雕获得的能量有可能高于2.4×106kJ,B错误;C、鱼通过捕食获得水草中的碳,即碳元素从水草进入到鱼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C正确;D、鼠增多导致鹤增多,鹤增多导致鼠减少,可知鼠和鹤的数量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AC。【考点追溯】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P51)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清单)学习导航站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生态系统的概述★★★☆☆ 考点2生态系统的结构★★★☆☆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1大陷阱规避)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考点1 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 与它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范围:①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 。②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 (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4.功能:进行 。5.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可划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可分为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考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1)组成成分成分 范畴 营养方式 作用非生物 成分 光、水、空气、无机盐及非生物的有机物等 — 生物群落中 的根本来源生产者(生态系统的 ) ①进行 的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等; 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自养 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 ,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消费者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细菌和病毒等 异养 加快生态系统的 ;对植物的 、 等具有重要作用①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②腐生动物,如蜣螂、蚯蚓等 异养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 ,返还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特别提醒1.三类“不一定”(1)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2.两类“一定”(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2)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特别提醒“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两者之间为双向箭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指入箭头多,“生产者”指出箭头多。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1)概念: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2)特点①关联性: 为第一营养级, 处于较高的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由于 关系而形成链。除了捕食食物链,还有腐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等。②有限性: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 个营养级。③单向性:捕食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 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④群体性: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⑤动态性: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 变化中。这种制约可能来自种间,也可能来自种内。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2)食物网分析①营养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 的营养级,如猫头鹰在下图食物网中分别占第 营养级,即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②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两种及以上的关系,如蛇与猫头鹰,二者之间既有 关系,又有 关系。③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 ,而不是取决于生物数量。(3)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 进行的。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 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教材拾遗】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加强。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4.构建食物链(1)依据如下曲线图和柱状图构建的食物链分别为 (提示:捕食者的高峰滞后于被捕食者)、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②分析结果:图2生物可形成一条食物链: ;图3生物可形成食物网:。营养级 A B C DPg 15.9 870.7 1.9 141.0表格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 。(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①分析依据: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 。②分析结果: 。陷阱1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几点易错点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认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为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认为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在卷叶蛾前面还有生产者,螳螂应该位于第三营养级认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未必越大,如在“树→虫→鸟”中,虫的体型小于树认为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 属于消费者认为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属于第三营养级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部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有少数微生物属于消费者(如寄生细菌)或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认为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不一定是同种生物的总和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1)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2)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3)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考点预测:1.食物链的书写与判断:依然会考查食物链的基本概念,要求考生准确书写食物链。如给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几种生物,让考生写出相应的食物链,或者判断所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命题形式可能是文字描述,也可能是结合图片进行考查。例如,根据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羊、狼等生物,写出食物链“草→羊→狼”。2.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判断:结合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考查考生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判断。如给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让考生指出其中的生产者(如水草)、消费者(如鱼)和分解者(如细菌、真菌)。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能会通过具体的数据或图表,让考生分析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情况,或者计算某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例如,给出一条食物链“草→兔→鹰”,以及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让考生计算鹰最多能获得的能量。4.有毒物质的积累:常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给出某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让考生判断这些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关系,或者分析有毒物质积累的原因和影响。比如,已知某水域中不同鱼类体内汞的含量,让考生判断哪种鱼处于最高营养级,其体内汞含量最高的原因。5.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动分析:根据食物链中某一生物数量的变化,分析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如“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其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等。6.食物链(网)的构建:可能会给出一些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能量流动数据或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等信息,让考生构建食物链(网)。例如,根据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或者根据它们所含能量的多少,构建出相应的食物链(网)。1.(2025·广东·高考真题)食物链可以跨越不同生境(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蜜蜂和油菜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B.鱼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四级消费者C.增加鱼的数量可使池塘周边的油菜籽增产D.将水陆生境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关键种是鱼2.(2025·广东·高考真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最能体现生态系统的( )A.整体性 B.独立性 C.稳定性 D.层次性3.(2024·重庆·高考真题)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推断最合理的( )A.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B.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C.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D.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4.(2024·广东·高考真题)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过程中松树释放的信息应是化学信息B.3种生物凭借该信息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D.该信息有利于维持松林群落的平衡与稳定5.(2025·江西·高考真题.多选)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鹤既属于第二,又属于第三营养级B.一般情况下,雕获得的能量不高于2.4×106kJC.碳元素从水草进入到鱼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D.鼠和鹤的数量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清单)(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