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第36讲 人与环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6】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第36讲 人与环境(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6讲 人与环境(知识清单)
学习导航站
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考点3生态工程★★★☆☆
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3大陷阱规避)
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
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
考点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内容: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碳足迹。
(3)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影响因素:人口规模、生活消费水平、技术条件和生产力等。
特别提醒
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因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4)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特别提醒
1.人口增长会带来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的产生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2.缓解环境问题,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外,还需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开发新能源等。
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类型 主要原因及现状 防治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节约用水,治理污染
臭氧层破坏 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降低,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氟氯烃类物质的使用
土地荒漠化 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目前,除了南极洲,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率的1000倍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环境污染 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提倡使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范围:生物圈中。
(3)层次: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3)潜在价值: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特别提醒
1.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根本的表现;
3.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的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2)掠夺式利用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3)环境污染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4)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
(5)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①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3)实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特别提醒
1.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3.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但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考点3 生态工程★★★☆☆
1.概念: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4.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①内容:由生物组分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②措施: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
①内容: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措施: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
①内容: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②措施:考虑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
①内容:几乎每个生态工程都是具有多组分、复杂结构及综合功能的系统,这样的复杂系统建设必须以整体观为指导。
②措施: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5.生态工程实例
实例 问题 对策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农村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的缩小和破坏(退化)问题 ①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②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特别提醒
1.生态工程实例中的“关键点”归纳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核心是沼气工程,优点是开发可更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并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2.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6.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①生态危机:不单纯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②解决措施: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陷阱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等
认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元素超标导致的
陷阱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认为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认为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认为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不属于就地保护
陷阱3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协调原理 “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循环原理
认为生态工程是一类多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1.关键概念与特征
(1)定义:外来物种(非本地原生的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新生态系统,成功定殖、繁殖并扩散,最终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或造成经济损失。
(2)入侵物种特征:生态适应能力强(如耐极端环境)、繁殖能力突出(如无性繁殖快速扩散)、传播能力强(如依附交通工具扩散)。
(3)入侵系统特征:本地生态系统资源充足、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如无天敌)、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如贸易频繁区域更易入侵)。
2.主要入侵途径
(1)人为有意引种:人类为农业、林业、观赏等目的主动引入,如作为饲料引入的空心莲子草、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凤眼莲,部分物种因失控演变为入侵物种。
(2)人为无意引种:借助人类活动意外传播,如随国际贸易货物带入的害虫(毒麦随农产品入境)、船舶压舱水携带的海洋生物(引发赤潮的藻类)、交通工具携带的植物种子等。
(3)自然扩散:通过风力、水流等自然力量扩散,如某些植物种子随气流传播到新区域,但人类活动是目前生物入侵的主要驱动因素。
3.严重危害
(1)生态层面
①破坏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抢占本地物种的资源(光照、养分、栖息地),导致本地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灭绝,如薇甘菊覆盖本地植物使其因缺乏光照死亡。
②扰乱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如入侵植物可能改变土壤养分结构,影响本地植物生长。
(2)经济层面:对农业、林业、渔业等造成巨额损失,如外来害虫啃食农作物导致减产,治理入侵物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成本极高)。
(3)社会层面:部分入侵物种威胁人类健康,如红火蚁叮咬致人受伤,某些入侵植物的花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4.典型案例
(1)凤眼莲(水葫芦):原产南美洲,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后,在我国南方水域大量繁殖,堵塞河道、遮蔽阳光,导致水下生物因缺氧死亡,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2)松材线虫:随木材贸易传入,寄生在松树体内,引发松树病害,导致大片松林枯死,对林业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3)红火蚁:原产南美洲,通过贸易货物无意传入,繁殖迅速且攻击性强,不仅破坏本地生态,还威胁人类和牲畜安全。
5.防治措施
(1)预防优先:加强出入境检疫,严格管控外来物种引入;建立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入侵风险。
(2)综合治理:采用物理防治(人工拔除、机械清除)、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生物防治(引入入侵物种的天敌,需避免天敌成为新入侵物种)相结合的方式,如利用天敌控制凤眼莲数量。
(3)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生物入侵是全球性问题,需各国协同防控;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危害的认识,避免随意引入、放生外来物种。
考点预测:
1.物种入侵判定:结合具体案例考查入侵物种的界定,如判断某外来物种是否属于入侵物种(需满足定殖、扩散、造成危害三个条件),可能给出某物种在新环境中的种群变化数据(如数量增长曲线),让考生分析其是否构成入侵。
2.入侵机理分析:从生态位、竞争优势、繁殖特性等角度出题,例如分析“外来物种为何能在新环境快速占据优势”,需结合生态位空缺理论(本地生态系统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繁殖策略(如红火蚁的多蚁后繁殖体系)等知识点作答。
1.(2025·贵州·高考真题)乌蒙山区的百里杜鹃林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彩带”,分布有40多种乔木型和灌木型杜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种多样的杜鹃构成百里杜鹃林群落
B.百里杜鹃林群落的分层结构主要由温度决定
C.百里杜鹃林中乔木型杜鹃终会取代灌木型杜鹃
D.百里杜鹃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D
【详解】A、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多种多样的杜鹃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 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高大的乔木占据上层,吸收大部分阳光,下层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则适应较弱的光照条件,B错误;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乔木型与灌木型杜鹃,往往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它们通过资源利用的分化实现共存。乔木型杜鹃虽然长得高大,但并不会完全取代灌木型杜鹃,因为后者适应于较低的光照环境,有其自身的生存策略和生态功能,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通常远大于直接价值(如观赏、药用等),D正确。
故选D。
【考点追溯】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以及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P91~92)
2.(2025·江西·高考真题)生物治沙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沙区普遍依照“以水定绿”的策略,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育草覆绿,绿洲前沿地带种植胡杨、梭梭等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和乔灌木的分区搭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生物治沙增加了沙漠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性
C.生物治沙提高了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以水定绿”的策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答案】A
【详解】A、草和乔灌木的分区搭配属于不同区域(如绿洲外围、前沿、内部)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而非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指分层现象),A错误;
B、生物治沙引入多种植物,增加了生产者的种类,进而使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复杂,B正确;
C、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正相关,生物治沙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以水定绿”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绿化规模,符合生态工程中生物与环境协调的“协调原理”,D正确。
故选A。
【考点追溯】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P99)
3.(2025·浙江·高考真题)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关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完全依赖自然演替 B.严格管控污水排放
C.设立生态保护区域 D.科学地引入物种
【答案】A
【详解】A、完全依赖自然演替会忽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无法有效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需结合人工干预,A错误;
B、严格管控污水排放可减少污染,保护湿地水质,B正确;
C、设立生态保护区域能限制开发,维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科学地引入物种(如本地物种)可促进生态恢复,但需避免引入入侵物种,D正确。
故选A。
【考点追溯】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P95)
4.(2025·云南·高考真题)增加碳汇的目的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中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的是(  )
A.保护湿地 B.植树造林 C.秸秆还田 D.动物饲养
【答案】D
【分析】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减少碳排放也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重要途径。
【详解】A 、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保护湿地可以维持和增强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碳排放或增加碳汇,A 错误;
B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植物的数量,从而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碳汇,B 错误;
C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同时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会固定一部分碳,有助于增加碳汇,C 错误;
D 、 动物饲养过程中,动物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而且动物的粪便等在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放或增加碳汇,D正确。
故选D。
【考点追溯】
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5.(2025·湖南·高考真题)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现状,研究人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记录到多种动物,其中豹猫、猪獾在海拔分布上重叠度较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对豹猫进行最有效保护
B.该保护区的豹猫和猪獾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红外触发相机能用于调查豹猫的种群数量
D.食物是影响豹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分析】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如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往往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个体。在调查生活在荫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和猛兽时,这些方法就不适用了,可通过红外触发相机、粪便等进行调查。
【详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所以对豹猫进行最有效保护的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A正确;
B、虽然豹猫和猪獾在海拔分布上重叠度较高,但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同物种通常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即使在空间分布上有重叠,它们在食物、行为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所以豹猫和猪獾不可能处于相同的生态位,B错误;
C、红外触发相机可以在不干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一定区域内的豹猫进行拍摄记录,通过对拍摄到的个体进行识别和统计等方法,能够用于调查豹猫的种群数量,C正确;
D、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食物的多少会随着豹猫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对豹猫种群数量产生影响,当种群密度增大时,食物相对不足,会限制种群数量增长,所以食物是影响豹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
【考点追溯】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P95)
6.(2025·湖北·高考真题)深秋时节,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常会收集大量塘泥堆置于池塘周边,待其自然风干,再经过冬季自然腐熟后,次年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塘泥不能直接用作有机肥是因为其水分含量过高
B.腐熟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微生物的分解活动
C.处理后的塘泥作为有机肥,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D.塘泥的资源化利用符合生态学循环原理,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塘泥不能直接用作有机肥,主要原因不是水分含量过高,而是其中可能含有未分解的有机物等,需要经过腐熟过程让微生物将其分解转化为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物质,A错误;
B、在腐熟过程中,微生物发挥着核心作用,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塘泥中的复杂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B正确;
C、处理后的塘泥作为有机肥,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C正确;
D、塘泥的资源化利用,将原本可能被废弃的塘泥转化为对农业生产有益的有机肥,符合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原理,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考点追溯】
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如图)(P100)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6讲 人与环境(知识清单)
学习导航站
知识主脉络:可视化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核心知识库:重难考点总结,梳理必背知识、归纳重点 考点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考点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考点3生态工程★★★☆☆
陷阱预警台:识别高频错误,提供防错策略(3大陷阱规避)
素养加油站:前沿科研成果或热点问题分析
真题挑战场:感知真题,检验成果,考点追溯
考点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生态足迹(生态占用)
(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2)内容: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渔业用地、碳足迹。
(3)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 。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 。
(4)影响因素:人口规模、生活消费水平、技术条件和生产力等。
特别提醒
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因为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吸收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地球早已进入 。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4)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约用水用电、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
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
特别提醒
1.人口增长会带来环境问题,但环境问题的产生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2.缓解环境问题,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外,还需要大力提高生产力、开发新能源等。
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类型 主要原因及现状 防治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 浓度升高,使 加剧,全球变暖
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臭氧层破坏 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降低,在南北极附近,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 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氟氯烃类物质的使用
土地荒漠化 人类活动会导致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目前,除了 ,其他各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植被;大量营造防护林;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在急剧下降。目前,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率的1000倍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环境污染 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 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酸雨频发 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提倡使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考点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 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范围: 中。
(3)层次:
① 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
③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 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在促进生态系统中 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3) 价值:目前人们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特别提醒
1.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根本的表现;
3.物种多样性形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人类的活动对野生物种 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 。
(2) 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3)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4)农业和林业品种的 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 的物种消失。
(5)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措施
① :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③利用 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等。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2)关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3)实质:反对 开发利用大自然,提倡“ 就是最好的保护”。
特别提醒
1.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
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3.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但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考点3 生态工程★★★☆☆
1.概念:指人类应用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 ,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 ,从而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目的: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 的同步发展。
3.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4.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
①内容:由 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②措施: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
关系的条件。
(2)循环
①内容: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 ,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措施: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 ,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协调
①内容: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②措施:考虑生物的生态 ;考虑 。
(4)整体
①内容:几乎每个生态工程都是具有多组分、复杂结构及综合功能的系统,这样的复杂系统建设必须以整体观为指导。
②措施: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 ,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5.生态工程实例
实例 问题 对策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农村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的缩小和破坏(退化)问题 ①采用 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②在湿地周围建立 ,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 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山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其中,关键在于 ,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 群落的重建
特别提醒
1.生态工程实例中的“关键点”归纳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核心是沼气工程,优点是开发可更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并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2.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
(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自生原理。
(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
(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
6.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我国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②设计缺乏 ,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 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2)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①生态危机:不单纯是 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②解决措施:不但要重视对 的保护,更要注重与 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
陷阱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等
认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元素超标导致的
陷阱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认为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认为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认为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不属于就地保护
陷阱3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几点易错点
易错表现 正确理解
认为“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协调原理 “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循环原理
认为生态工程是一类多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
1.关键概念与特征
(1)定义:外来物种(非本地原生的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新生态系统,成功定殖、繁殖并扩散,最终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或造成经济损失。
(2)入侵物种特征:生态适应能力强(如耐极端环境)、繁殖能力突出(如无性繁殖快速扩散)、传播能力强(如依附交通工具扩散)。
(3)入侵系统特征:本地生态系统资源充足、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如无天敌)、人类活动干扰频繁(如贸易频繁区域更易入侵)。
2.主要入侵途径
(1)人为有意引种:人类为农业、林业、观赏等目的主动引入,如作为饲料引入的空心莲子草、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凤眼莲,部分物种因失控演变为入侵物种。
(2)人为无意引种:借助人类活动意外传播,如随国际贸易货物带入的害虫(毒麦随农产品入境)、船舶压舱水携带的海洋生物(引发赤潮的藻类)、交通工具携带的植物种子等。
(3)自然扩散:通过风力、水流等自然力量扩散,如某些植物种子随气流传播到新区域,但人类活动是目前生物入侵的主要驱动因素。
3.严重危害
(1)生态层面
①破坏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抢占本地物种的资源(光照、养分、栖息地),导致本地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灭绝,如薇甘菊覆盖本地植物使其因缺乏光照死亡。
②扰乱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如入侵植物可能改变土壤养分结构,影响本地植物生长。
(2)经济层面:对农业、林业、渔业等造成巨额损失,如外来害虫啃食农作物导致减产,治理入侵物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成本极高)。
(3)社会层面:部分入侵物种威胁人类健康,如红火蚁叮咬致人受伤,某些入侵植物的花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4.典型案例
(1)凤眼莲(水葫芦):原产南美洲,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后,在我国南方水域大量繁殖,堵塞河道、遮蔽阳光,导致水下生物因缺氧死亡,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2)松材线虫:随木材贸易传入,寄生在松树体内,引发松树病害,导致大片松林枯死,对林业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3)红火蚁:原产南美洲,通过贸易货物无意传入,繁殖迅速且攻击性强,不仅破坏本地生态,还威胁人类和牲畜安全。
5.防治措施
(1)预防优先:加强出入境检疫,严格管控外来物种引入;建立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入侵风险。
(2)综合治理:采用物理防治(人工拔除、机械清除)、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生物防治(引入入侵物种的天敌,需避免天敌成为新入侵物种)相结合的方式,如利用天敌控制凤眼莲数量。
(3)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生物入侵是全球性问题,需各国协同防控;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危害的认识,避免随意引入、放生外来物种。
考点预测:
1.物种入侵判定:结合具体案例考查入侵物种的界定,如判断某外来物种是否属于入侵物种(需满足定殖、扩散、造成危害三个条件),可能给出某物种在新环境中的种群变化数据(如数量增长曲线),让考生分析其是否构成入侵。
2.入侵机理分析:从生态位、竞争优势、繁殖特性等角度出题,例如分析“外来物种为何能在新环境快速占据优势”,需结合生态位空缺理论(本地生态系统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繁殖策略(如红火蚁的多蚁后繁殖体系)等知识点作答。
1.(2025·贵州·高考真题)乌蒙山区的百里杜鹃林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彩带”,分布有40多种乔木型和灌木型杜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种多样的杜鹃构成百里杜鹃林群落
B.百里杜鹃林群落的分层结构主要由温度决定
C.百里杜鹃林中乔木型杜鹃终会取代灌木型杜鹃
D.百里杜鹃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2.(2025·江西·高考真题)生物治沙在我国的防沙治沙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沙区普遍依照“以水定绿”的策略,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育草覆绿,绿洲前沿地带种植胡杨、梭梭等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和乔灌木的分区搭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生物治沙增加了沙漠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性
C.生物治沙提高了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以水定绿”的策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3.(2025·浙江·高考真题)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关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完全依赖自然演替 B.严格管控污水排放
C.设立生态保护区域 D.科学地引入物种
4.(2025·云南·高考真题)增加碳汇的目的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中无法实现减少碳排或增加碳汇的是(  )
A.保护湿地 B.植树造林 C.秸秆还田 D.动物饲养
5.(2025·湖南·高考真题)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现状,研究人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记录到多种动物,其中豹猫、猪獾在海拔分布上重叠度较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对豹猫进行最有效保护
B.该保护区的豹猫和猪獾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红外触发相机能用于调查豹猫的种群数量
D.食物是影响豹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6.(2025·湖北·高考真题)深秋时节,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常会收集大量塘泥堆置于池塘周边,待其自然风干,再经过冬季自然腐熟后,次年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塘泥不能直接用作有机肥是因为其水分含量过高
B.腐熟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微生物的分解活动
C.处理后的塘泥作为有机肥,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D.塘泥的资源化利用符合生态学循环原理,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