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茂名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的接力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在历史的关键当口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没有穷期,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努力不会止步。无论世界怎么发展,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要以同球共济精神珍爱和呵护地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的乐土。
未来值得期许,挑战必须应对。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摘编自《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如是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来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充分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与各国希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愿望一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许利平分析称,这一特点也使得五项原则可以跨越时空,持续为引领国际关系发展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崔洪建指出,对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世界而言,70年历史充分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法原则,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世界和平与发展遭遇多重挑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从国际局势看,当前出现的地区冲突乃至战争背后,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得到有效遵守,进而导致地区国家失去和平与发展的机会。相比之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守得越好,支持力度越大,和平与发展越有保障。
在外界看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久弥新,还在于中国持之以恒探索解答“国与国如何相处”的重大课题。正如习近平在大会上所言,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走过7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历久弥新?》)
材料三:
尼泊尔前外交部长潘迪表示,不仅是尼泊尔,中国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时始终倡导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的当今世界,70年前正式发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潘迪认为,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方面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领土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能够消除极端贫困,持续保证自由、平等、人均寿命等指标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基本人权在中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尽管他们声称他们是民主的,尊重人权。但在他们的社会中,我们发现了肤色、经济、人权、政治权利等多方面的歧视。但在中国,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在和平地领导这个国家。中国人民正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前进。中国提出‘人类的所有成就’属于全人类,这个提议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中尼两国政府于2017年5月签署关于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目前,中国是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上半年,中尼贸易额为9.5亿美元,同比增长21.6%。潘迪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尼中在基础设施、电力能源、农业生产、传统医药、旅游观光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他希望未来两国能够发掘更多经济合作的机会。
(摘编自国际在线《尼泊尔前外交部长:中国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方面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社会现实,世界正在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
B.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所以我们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努力不会止步,要以同球共济精神为子孙后代开辟一片新的生存的乐土。
C. 如果不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区国家会失去和平与发展的机会,只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就有保障。
D. 潘迪先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解读,并对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尼泊尔带来的机会提出了期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讲话巧妙地将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
B. 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有效遵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启示我们,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当前的地区冲突乃至战争。
D. 作为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的中国能保证自由、平等、人均寿命指标,所以中国重视保护发展人权。
3.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与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发展关系提供正确指导,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汇聚合力。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未来日子里会引导人类以和平方式追求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其意义比70年前更大。
C.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了中国面对世界之变和时代之变,主动因时因势提出解决方案的努力实践。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判断句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样作为一篇重要讲话,材料一的用词和句式与此有何不同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走过70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历久弥新?请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香蕉林带[注]。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和妈妈脸对脸坐着,她们把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那位母亲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车厢外的香蕉林里笼罩着一片神秘的静谧。加足水后,火车又慢腾腾地行驶着,随后徐徐经过了几个跟前面所见几乎一模一样的小镇,最后一个有些不同,这里看不到香蕉林,留下的是贫瘠龟裂的土地。
“梳梳头!”女人递给小女孩一把梳子。小女孩梳头时,那个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抹去脸上的油污。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又开进了一个镇子。这个镇子比前面三个要大一些,然而也更凄凉。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火车降低速度,不一会儿停了下来。车站空无一人,车站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裂开。小镇热得像蒸笼。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才开门。
母女俩沿着杏树荫径直走到神父家。女人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只听见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女人说。
“神父在睡觉呢!”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请进来吧!”开门的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
过了一会儿,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了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
“你有什么事?”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女孩子坐在那里,把那束鲜花放在膝盖上。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神父问道。
“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洛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拿出笔记本,低下头询问记录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神父头上开始冒汗。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渐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没有开灯,急忙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能想象出门在哪里,还能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呻吟。清晨,雷薇卡太太家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小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大人。神父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出来,瞅了眼神父。“人们都知道了。”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女人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径直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注]当时,外来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大量种植香蕉林,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逼迫当地人民做苦力,对他们进行压榨剥削甚至屠杀。且因为部分地区香蕉种植方法不当,对土地造成了伤害。人民因此苦不堪言,生活毫无保障。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梳头”“将花放在膝盖上”“插嘴”,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小女孩乖顺听话、心疼哥哥。
B. 卡洛斯宁可忍受拔光牙齿之痛,也要打拳养家,可见他是一个有责任心、顾家的人。
C. 面对母亲,神父“脸红”“冒汗”“吁了一口气”,他为自己误解冤枉了卡洛斯而紧张。
D. 文中的母亲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都于困境中展现出人的勇气与尊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反复强调准确的时间以及火车缓慢的速度,延缓了叙事的节奏,也更好地映衬出母亲当时平静自如的心理状态。
B. 小说用插叙的方式讲述卡洛斯被打死的故事,既交代了母亲祭奠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丰富,也避免了平铺直叙,令叙述曲折。
C. 小镇百姓常年午间昏睡,与后文大家纷纷醒来相对照,其中反映出小镇民众的精神状态与《祝福》中鲁镇众人有相似之处。
D. 《百年孤独》叙事充满魔幻色彩,而本文的情节设置更加接近现实,但都真实地反映出拉丁美洲遭受外来冲击的历史境况。
8. 小说前半部分为何一再描述沿途小镇的闷热、静寂和荒凉?
9. 唯一的儿子被当作小偷打死了,母亲却表现得有些反常。请概括母亲的反常之处,并分析她反常的原因。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②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戎、狄怀之,以正晋国,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假贷居贿,宜及于难,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③,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④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位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谥号宣,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栾武子的儿子是桓子,桓子的儿子是怀子。③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④於邑:愤懑之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及怀子改A桓之B行C而修武D之德E而离桓F之罪G以亡H于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狄,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西北、北方等地部落的统称。
B. 子,古代为男子的美称,称别人为“吾子”,可直译为“您”。
C. 耻,以……为耻,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友”用法相同。
D. 归,归还之意,与《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归”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栾武子没有很多田产,也没有完整的祭祀礼器,但是他能够行德遵法,故而荫及儿子桓子。
B. 由于叔向对自己的态度真诚,直言不讳,韩宣子深解其意,并且由衷感激。
C. 王充性格淡泊、不贪图富贵。他主张学习孔子,因孔子出仕,做小官不避权贵。
D.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孔子强调实现“仁”更需要自我修养和实践,不能指望别人帮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4. 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如何“修身”?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注],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表现情投意合、意趣盎然的夫妻生活。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明知西风之下自己是“独自凉”,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感情基调。
B. 上片次句紧承首句诘问,由眼前萧瑟之秋景而勾起沉思,一个孑立残阳、陷入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C. “被酒”一句谓酒后沉沉睡去,“莫惊”两字见出亡妻一片关心体贴的深情,“春睡”与上片的萧瑟秋意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很浓厚的温馨感。
D. 本词实写眼前之秋景,虚写梦境,实虚结合,拓展了表现空间,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异曲同工。
16. 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为悼亡词,都蕴含着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感情的异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春江花月夜》中,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汉语如同一条澎湃的江河②汉文字的形、音、义是最核心的这条河流中三条干流。③就历史经验来说,④统一规范化的文字书写,⑤相较而言比统一语音更容易提高。规范化的文字书写方法,可以通过书籍或金石(比如石经)等媒介固定下来,且能较为快速地传播。至于语音,虽然可以以注音的方式确立,但在没有音像记录流传的年代,传播和推广标准语音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仅靠 A ,不仅难以见到成效,差错更是在所难免。
对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其得以维系的基础工程之一。如果此时的唐朝没有统一的语文的确立与推广,各种政令信息就无法准确传递。因此,唐代统治者在烽烟未尽的建国伊始,即将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列入议事日程, B 地开展起来。当然,如果没有一种为唐帝国上下所共同热爱和熟稔掌握的通用语文,也就不可能有流行于大江南北的唐代诗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内容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写出结论是:“所以,唐朝必须进行语言文字的统一”的“三段论推理”的大、小前提。
(1)大前提(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性原则或规则):___________,
(2)小前提(是具体情境下的特殊陈述,需符合大前提的范畴):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唐朝必须进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骨文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各地便陆续萌生了文字的雏形。这些早期的文字形式,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虽不能完整记录语言,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随着夏商时代的到来,汉字逐渐走向成熟。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字,甲骨文虽然还夹杂着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早期形态,但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语言,成为目前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数不胜数,这些字往往生动地描绘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得”字通过手持贝的形象,折射出古代贝作为宝物或货币的重要地位;“监”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古人以水为镜的生活习惯。尽管甲骨文尚未完全定型,但它已经展现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并遵循着“六书”的结构规律。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的总字头数已超过4000,这些常用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 。同时,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堪称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文字的瑰宝,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汉字的起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21.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其基本结构有所保留,脉络清晰可见,但笔势笔意有所变化
B. 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只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
C. 虽然笔势笔意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却得以保留,脉络清晰可见
D. 虽然在笔势笔意上有所变化,但保留了其基本结构,脉络清晰可见
22. 文中说“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具有一定情节和故事性的记事刻辞”,请从下列三组甲骨文及其对应的现代汉字中任选一组,仿照示例,根据字形推断本义。
示例: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雨里做个大人
阳光下做个孩子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茂名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D
3. B 4. ①善用四字词语,如“惨痛浩劫”“时代答案”“亲仁善邻”等,典雅古朴,朗朗上口,感染力强
②善用对偶、排比句式,如“未来值得期许,挑战必须应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使讲话内容更丰富,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5. ①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与各国希望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愿望一致。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历史证明其能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保障国家和地区之间和平与发展,促进国家彼此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④中国持之以恒探索解答“国与国如何相处”的重大课题,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⑤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环境的静寂、闷热暗示了母亲表面镇定实则沉痛煎熬。
②环境的荒凉暗示这一片土地因备受剥削而贫苦不堪。
③与后文小镇民众昏睡照应,暗示了小镇民众麻木、得过且过的状态。
9. ①母亲的反常之处有二:一是痛失爱子却始终保持镇定;二是光明正大的承认并祭拜被当作小偷的儿子,没有丝毫羞愧遮掩。
②保持镇定是因为母亲始终克制压抑自己内心的悲痛;光明正大的承认并祭拜儿子,是因为母亲始终相信理解儿子,对儿子有着深沉纯粹的爱。
③母亲会这样反常还因为她希望在众人面前、在苦痛面前维持着做人的体面和尊严。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担忧财物不足,我哀悼您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
(2)颜回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14. ①材料一从“安贫修德”的角度阐述;②材料二从“保持恬淡,不贪富贵”的角度阐述;③材料三从努力“克己复礼”的角度阐述。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同:两词均表达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和由此而产生的悲伤之情。
异:本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还蕴含着对不珍惜往日夫妻生活的追悔之情,苏词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岂曰无衣 ②. 与子同裳 ③. 此时相望不相闻 ④. 愿逐月华流照君 ⑤. 君子食无求饱 ⑥. 居无求安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口耳相传 B.紧锣密鼓/如火如荼
19. ②修改为:汉文字的形、音、义是这条河流中最核心的三条干流。
⑤修改为:相较而言比统一语音更容易实现。
20. ①. 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庞大国家得以维系的基础工程之一 ②. 唐朝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21~22题答案】
【答案】21. C 22. 饮: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从酒坛饮酒,推断本义为“喝”。
采: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推断本义为“采摘”。
秉:一只手握着一束禾苗,表示手持谷物,推断本义为“手持、握着”。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