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任务式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把握诗歌情感任务式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发情感,排遣情绪
考情分析
试 卷 诗 题 提问方式 分值
2025年全国I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16.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6分
2025年全国II卷 《咏省壁画鹤》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 6分
2024年九省联考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2021新课标卷I 《寄江州白司马》 15.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
2020新课标卷I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2019新课标卷I 《题许道宁画》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2018新课标卷I 《野歌》 14.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3分
[考查方向]
★ 鉴赏诗歌情感
★ 直接考查或间接考查诗歌情感
曲径通幽寻诗意
拾级而上觅深情
——古诗词鉴赏复习之把握情感
任务一:
“情”见于首,观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一、“情”见于首,观标题
卷别 标题 重要信息
(1)2023·新课标Ⅰ卷 答友人论学 ①表明了题材(酬答唱和诗);②暗示了诗歌的内容(论学)
(2)2023·新课标Ⅱ卷 湖上晚归 ①表明了地点、环境(湖上)、时间(晚)、事件(归);②表明了题材(即景抒怀诗)
(3)2022·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①表明了时间(人日)、地点(南山)、人物(提刑应懋之)、事件(约);②表明了体裁(词)
(4)2022·新高考Ⅱ卷 送别 表明了题材(送别怀人诗)
一、“情”见于首,观标题
古诗的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通过诗歌的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初步掌握情感基调。
看标题 明题材 知情感
《卜算子·咏梅》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桂枝香·金陵怀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情”见于首,观标题
寄寓高尚的情操和理想抱负
喜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
保家为国、思乡忧国
借古讽今、忧国感怀
依依惜别、别后思念
咏物诗
田园诗
边塞诗
怀古诗
送别诗
任务二:
知“人”论“世”,晓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缘由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知“人”论“世”,知作者
二、知“人”论“世”,知作者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表现手法的曲折有力、沉着蕴藉),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任务三:
引人“注”目,析注释
三、引人“注”目,析注释
分类总结试题中常出现的注释内容
(1)介绍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如:2024·新高考II卷【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
(2)解释疑难词语或人名、地名
如:2023·全国高考I卷【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3)解释典故内容
如:2020·全国高考I卷【注】③《楚辞 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 。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 。
三、引人“注”目,析注释
不要忘记亲人
对苏辙的担忧
任务四:
“语”短情长,觅情语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1)显性情语定情感
可以明显看出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如“喜”“乐”“思”“怜”“泪”“闲”“怅”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温故)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2.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显性情语”(知新)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2)隐性情语定情感
a.借景、物、事、典故等暗示情感的字词或句子。
景中情语
物中情语
事中情语
典中情语
b.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
间接抒情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
景中情
物中情
圈画诗中景→把握景之特征→揣摩情与景的关系
意象——寄托作者情感的事物(景物+情=意象)
技巧:
寻景
觅物
找意象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事中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用事抒情是指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来抒情,可分为因事缘情和咏史抒怀两种情况 。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用典:
①概念:引用古籍中的故事(事典)或词句(语典),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
②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利用典故的“彼时彼境彼情”来类比论证作者的“此时此境此情”
③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反用
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暗用
四、“语”短情长,觅情语
用典类型 特点 举例
明用 直白引述, 一眼可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暗用 暗藏深意, 融于字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正用 贴合原意, 顺承内涵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反用 颠覆原意, 另出新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任务五:
实战演练,知规范
五、实战演练,知规范
审答题范围:全诗,则多点作答,分点作答。
审答题要求:要求结合诗歌分析(分析具体诗句,概括情感内涵)。
(2021·山西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问: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实战演练,知规范
(2021·山西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问: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4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谁:
叶梦得和儿童/终军。
谁像谁:
无相似点。
谁想像谁,却不能像谁:
诗人想像终军一样,在年轻是能够主动请缨,杀敌报国,但很惭愧,自己已白发苍苍,已经无法像儿童一样,将来要像终军一样杀敌报国。诗人想像终军却不能,因而诗人壮志不已的心事油然而生。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问: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4·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
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南 江夜静、星悬高城,听阴虫绕鸣。诗人孤寂苦闷,因不得重用而辗转难眠。
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一方面是年老力不及的惭愧,另一方面是壮志未酬的遗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白头”和“儿童 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
[提升训练]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①
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②,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注】①沈四山人:即沈千运,与高适交好,后隐居濮上。②卖药:汉代真隐士韩康在山里采药卖钱。③东晋名士桓温与殷浩齐名,而桓温曾要与殷浩比高下,殷浩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诗人对沈千运“隐逸深山”的做法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提示:分层作答,分对象作答
(自己/对友人,国家/人生,历史/朝廷,故乡/自然等)。
[提升训练]
诗人对沈千运“隐逸深山”的做法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每点2分,共6分)
①好友将返回深山,虽有离别的不舍,但诗人仍以“识君心”表达了对友人志趣的理解和尊重;
②诗人认为“人生老大”应顺应心意,对友人能恣意洒脱、选择隐居深山并乐在其中的做法表示羡慕与赞赏;
③以殷浩的典故表明对友人与世无争、淡泊从容品德的敬佩。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