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宁夏闽宁镇》课件(共3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宁夏闽宁镇》课件(共39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宁夏


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分析文章的线索和中心;
语言理解与应用
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闽宁镇的变化。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作用。
审美发现与鉴赏
细心揣摩,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参与
走进闽宁
1.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新 闻 通 讯
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
报道的客观性;
较弱的时效性
描写的形象性;
议论色彩较浓。
分类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貌通讯
工作通讯
1.文体知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文体结构
2.了解闽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2.了解闽宁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这曾经是用来形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所在荒滩的一句唱词。
直到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镇对口扶贫协作。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
如今,闽宁村已经变成了闽宁镇,人均年收入也由500元增至1.6万元。
写作背景
阅读文本
1.字音检测
闽( )宁 携( )手 部署( )
贫瘠( ) 牌匾( ) 花卉( )
雏形( ) 熏陶( ) 感慨( )
土坯( )房 憧憬( )
缔( )约 麓( )茬( )
鳞( )次栉( )比 阡陌( )交通
砥砺( )前行
mǐn
x ié
s hǔ

biǎn
h uì
dǐlì
qiān mò

c hú

xūn táo
kǎi
chá
chōng jǐng

lín
zhì
成语检测
鳞次栉比:
阡陌交通:
拔地而起:
砥砺前行:
鳞,鱼鳞。次:次序。栉: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排列。像鱼鳞或梳篦的齿那样紧密地排列着。形容建筑物等密集、排列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指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
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也作“砥砺奋进”。
2.题目解析
今日
金沙滩
闽宁镇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亲自命名建设、亲自授牌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
1997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宁村奠基之日发来贺信写道:“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20多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托,艰苦奋斗、艰辛创业,把闽宁镇从昔日戈壁荒漠、杳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了今日绿树成荫、百姓安居的“金沙滩”。
昔日
干沙滩
3.梳理结构
(1-7):闽宁镇的振兴背景。
(8-14):抓基础也要重改革:昔日“干沙 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
(15-20):要面子也要里子 :从“高颜值 到“气质美”的华丽转变。
(21-31):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由“要我致富”转向“我要致富”。
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的扶贫移民区,从此开启了两省区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艰辛而温暖的征程。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把民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振兴乡村,也振奋了人心,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闽宁这座崛起的新城中吹响,美丽画卷正在缓缓铺展。
引言
正文
请按照文中主要的时间节点,概述闽宁镇的发展历程。
1996年
习近平率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建设移民示范区。
1997年
1997年
2008年
2016
2017
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东南发达省市帮扶西部欠发达省区闽宁村诞生了。
1996年
习近平来宁夏调研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
2008年
习近平对进一步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水平作出战略部署。
2016年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1.2万,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60000多人。
2017年
根据课文内容,梳理闽宁镇的变化,并填写下表。
课文 劳动创造前 劳动创造后
宁夏闽宁镇 昔日干沙滩 今日金沙滩
“干沙滩”
“金沙滩”
基础设施建设差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双丰收
原隆村村民
路建花生活艰苦
开生态餐厅,
过上幸福生活
新闻报道中的小标题往往以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重要的信息提示给读者。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新闻小标题 关键词语 具体含义
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 干沙滩
金沙滩
要面子也要里子 从“高颜值”到“气质美”的华丽转变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由“要我致富”转向 “我要致富”
指干旱多沙、条件艰苦、尚未开发的闽宁村。
指已成为现代化生态移民“样板间”的闽宁镇。
指闽宁镇基础设施完善,已有特色小镇的雏形。
面子
里子
指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加强民风建设。
富口袋
富脑袋
指家庭经济条件提高,百姓生活富足。
指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寻找商机,发展本地产业。
合作探究
总写了宁夏闽宁镇的发展历程,并引出了“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话题。
1.概括引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开头以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闽宁镇原隆村美丽的村貌(总写)而后交代了自1996年福建与宁夏结成“亲家”,创建“闽宁”扶贫移民区。到2006年现代化生态移民“样板间”拔地而起的发展历程。接着,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提出闽宁镇应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从而引出正文部分对闽宁镇20年来巨大变化及其原因的介绍。
合作探究
写通过“抓基础”和“重改革”使得昔日“干沙滩”变成今日“金沙滩”的具体做法。
2.概括正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首先以移民创业者万军红作为代表,叙述了他从农户到创业者的变化,说明劳动人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诠释了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变生活的真理。又以光伏食用菌加工生产线为例,说明农业现代化的改革举措,让农民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合作探究
写通过“抓基础”和“重改革”使得昔日“干沙滩”变成今日“金沙滩”的具体做法。
第一部分7个自然段分别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1.闽宁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期盼。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写了几次有关习总书记的谈话或调研?作用是什么?
第①自然段:综述引题(抒情)
第②—⑦:叙议结合
合作探究
关于第一部分闽宁的画面,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归纳?运用了什么手法?
红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水泥马路宽阔整洁,阡陌交通鸡犬相……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这座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寻常风景。
第一部分兼有描写的手法,但仍以记叙议论为主。
介绍了闽宁镇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双丰收,形成了以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
概括正文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结论是什么?
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原隆村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的情况。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与现代观光农业相结合,形成的特色生态旅游扶贫产业园区既有高颜值,又有好气质。从农户到产业工人,再到业主,最终成为创业者的万军红,其实质是写百姓在乡村振兴推动下角色的转变。
合作探究
结论: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
概述了闽宁镇百姓的致富之路和发展前景。
概括正文第三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部分以原隆村村民路建花为例,对比了她致富前后家庭情况的变化,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说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振兴乡村,也振奋了人心”。为部分重在介绍闽宁镇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美好追求。闽宁镇有昔日干沙滩,变成今日金沙滩的真正原!、在于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守望相助奔小康。
合作探究
文章从村门口竖着“恩泽原隆 厚德为善”的牌匾入笔有什么作用
“恩泽原隆 厚德为善”反映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集中反映了20多年来,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艰苦奋斗、艰辛创业,把闽宁镇从昔日隔壁荒漠、杳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了今日绿树成荫、百姓安居的“金沙滩”。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隐含下文所写内容。
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
合作探究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合作探究
乡村产业兴旺
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要面子也要里子
不孤立。
三个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迎难而上、敢闯敢干,走出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体现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
有人认为这三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合作探究
乡村产业兴旺
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要面子也要里子
一是除第一部分叙述了闽宁镇振兴的背景外,其余三幅画面均叙述了闽宁镇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打好脱贫攻坚战,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三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闽宁镇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是全力讴歌党和政府在乡村振兴上的英明决策,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合作探究
乡村产业兴旺
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要面子也要里子
不重复。
从农户到产业工人,再到业主,最终成为创业者;写了村支书、还写了产业园负责人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等场面和对话,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闽宁镇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乡村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幅画面是否有主次之分?为什么?
合作探究
乡村产业兴旺
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要面子也要里子
没有主次之分。
三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闽宁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大力发展产业改变“穷日子”,兴学重教拔掉“穷根子”,改善生态环境摒弃“穷路子”,完善社会保障解除“穷绊子”,走出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拓展延伸

1.1996年,福建(闽)与宁夏(宁)建立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20多年过去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认真阅读课文,按照文中主要的几个时间节点,概述闽宁镇的发展历程。
成果:从1996年到2016年,闽宁镇从一个扶贫移民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态移民的“样板间”,一个以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小镇。

1.1996年,福建(闽)与宁夏(宁)建立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20多年过去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认真阅读课文,按照文中主要的几个时间节点,概述闽宁镇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东南沿海发达省市帮扶西部欠发达省区。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成立的扶贫移民区闽宁村诞生了。
1997年,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入宁夏南部山区考察,建设移民示范区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宁夏调研,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提高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水平作出战略部署。
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1.2万,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60000多人。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小康社会实现积变已达85%。

2.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阅读课文,从“财富”“幸福”两个层面,说说闽宁镇的哪些变化体现了“劳动最伟大”的内涵。
幸福”层面:
小康生活的持续推进让人民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恩之情。通过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85%。“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荣誉让村民们充满了自豪感。
人民对未来规划更清晰。以往是在熬日子,现在通过劳动致富,人民开始买小汽车,产生了“带孩子们出去转转”的想法。
从“高颜值”到“气质美”的转变。劳动使得原隆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现在正逐渐通过教育和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移民心中,从外到内的华丽转变让每一名移民在这美丽乡村有强烈的归属感。

2.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阅读课文,从“财富”“幸福”两个层面,说说闽宁镇的哪些变化体现了“劳动最伟大”的内涵。
“财富”层面:
职业角色的变化。以万军红为代表的移民,由“贫困户”逐渐成为创业者,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断进行农产品生产“调优”“调绿”,实现增产又增收。
家庭条件的变化。以路建花为代表的劳动者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过上了好日子。
乡镇面貌的变化。原隆村村民们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和自身的艰苦奋斗,使原先的贫困镇,变成了样样完备的特色小镇。

3.课文是一篇通讯,注重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报道再现情景,刻画形象,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说明。
如文中“从过去‘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土坯房......路建花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美”把过去下雨漏水、黑白电视机信号接收不灵、求学读书路途遥远的情景,用形象的“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拍也拍不响”“走几十公里的山路”等描述出来,现场感十足,使人能够想象出当年条件的艰苦,同时和现在的生活条件形成对比,传达出百姓的幸福感,
归纳总结
1.课文组材合理,对比清晰,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
课文选取几个村民劳动致富真实生动的个例,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了解事件,既见事又见人严肃而不乏生动,真实而又振奋人心,有较强的可读性。
组材上既有典型人物的真实事例,又有闽宁镇在党的领导下全体村民劳动致富的叙述,点面结合,说明“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人”。
“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用“干沙滩”和“金沙滩”进行对比,显示出闽宁镇质的变化。
2.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大量引用人物原话,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叙述:对万军红、路建花等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叙写了他们移民、创业、致富的经过。
描写:对原隆村的村貌描写,让人仿佛漫步村中。
说明:对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红树莓生态产业园等的介绍。
议论:(穿插在文段之间)
引用:引用国家领导人、地方干部、产业负责人、基层民众的原话,真实而又有力地展现出上至国家下至百姓,在精准扶贫中各自承担的任务。
3.在客观叙述之中融入了作者明确的立场态度。
在课文中既能看到冷静客观的情况叙述、数据呈现,也能看到作者对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伟大的赞美,还能看到作者对闽宁镇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的分析。
党和政府的政策、闽宁镇人民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造就了闽宁镇现在的面貌。
村民们的笑容、干部的采访表态、技术员的自豪等都是作者对劳动精神的证歌,字里行间都能投射出这是一篇“有态度”的通讯。
本文记录了20多年来,闽宁村从白手起家的“移民吊庄”,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小镇。
展现了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一代代闽宁人的接力奋斗,是一批批扶贫干部、技术专家的无私奉献。
歌颂了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拼搏奉献,奋发有为,才有了老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
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保持坚忍不拔、负重拼搏的创业劲头,就一定能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文章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