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考点1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 (2024·重庆·高考真题,6)王安石唯物思想 (2023·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法律儒家化与皇权干预 近五年高考,重庆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度较高,几乎每年都会设置一道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也会涉及非选择题。五年高考题中国,除了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这一考点暂未考查之外,其他三个考点都有设置试题,其中,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查频率最高。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以文字形式为主,也涉及图片形式,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等。考点2 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治理 (2025·重庆·高考真题,1)秦朝社会风俗整顿(琅琊石刻内容与顾炎武评价) 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至隋赋役制度演变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6(1):陕北治沙背景及效果(8分考点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5,重庆·高考真题,4)金朝民族融合政策(契丹人安置与女真化) (2023,重庆高考真题,6)清代木兰围场政治功能 (2021,重庆·高考真题,2)罗马搅胎玻璃瓶的考古发现与丝绸之路 (2021,重庆·高考真题,5)东北封禁与边务问题 2022,重庆·高考真题,16(1): 民族观念内涵与汉文化认同(10分)考点4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考点01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1.(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2.(2024·重庆·高考真题,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3.(2023·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考点02 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治理4.(2025·重庆·高考真题,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5.(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考点0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6.(2025·重庆·高考真题,4)金灭辽后,东北地区有不少由契丹人组成的猛安、谋克。金世宗“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后来又迁徙西北路的契丹人到上京等路安顿,“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与婚姻。”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 )A.改革猛安谋克制度 B.鼓励契丹人口增长C.发展东北地区经济 D.促成契丹融入女真7.(2023·重庆·高考真题,6)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8.(2021·重庆·高考真题,2)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9.(2021,重庆·高考真题,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考点04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2)下图是四川成都曾家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拓片,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老者赐物资的情景。该文物可以佐证汉代( )A.以孝治天下的统治理念 B.义仓是养老的重要保障C.国家救济保障民众生活 D.社会慈善组织开始兴起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2)曹魏明帝曾下诏,“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家属从坐,不及祖父母、孙。……正杀继母,与亲母同”;南朝律也规定:“子杀、伤、殴父母,枭首;骂、詈,弃市;妇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这反映了( )A.中华法系形成 B.人治高于法治 C.儒法逐步合流 D.伦理道德沦丧12.(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3)下图是从宁夏固原北周墓葬出土的外国金币,此类金币及其仿制品在新疆、甘肃等地大量出土。金币正面为皇帝查士丁一世左侧半身像,头戴王冠,身着铠甲;背面为胜利女神立像,右手执一长十字架,铭文意译为:VICTORIA(胜利),AVGGG(皇帝们),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这可用于佐证( )A.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 B.罗马帝国与东汉建立了官方联系C.拜占庭帝国与东方贸易联系密切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13.(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5)元至正八年(1348),定州民众捐资重建礼拜寺,附《重建礼拜寺记》。碑文记载“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称伊斯兰教“奉正朔,躬庸租,君臣之义无所异,上而慈,下而孝,父子之亲无所异,以至于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举无所异乎!”碑文内容反映了( )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统治者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 D.经济的发展影响民众信仰14.(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5)明万历年间,重庆綦江知县周作乐创立了文明书院。他命人在綦江文昌宫正殿两旁设书斋房舍以供学生学习和休息,每个月都去考核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为书院的师生亲自讲授程氏之学。这反映出,在当时重庆(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儒道合流现象出现C.理学融入地方社会治理 D.官员掀起办学热潮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迁都平城前,拓跋魏主要以游牧经济和军事掠夺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拓跋禄官时“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不赍粮用,唯以抄掠为资”“大众远出,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以支定收”的财政模式居于主导地位,以赏赐为主的财政再分配占主导地位,财政支出无序化。迁都平城后,北魏政府力推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积极进行官制改革。北魏政府通过捡括隐匿人口和增加“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奴任耕,婢任绩者”以及耕牛等征收对象,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也使得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财政体系的主导地位。——摘编自王万盈《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平城后财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16.(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即下令以里甲与老人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乡村。前者负责征收赋役,后者负责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律令。宣德以后,老人“皆归于里甲催科及仆隶顶当,朝捶暮楚,人皆耻当”,士绅为代表的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积极倡导组织乡约。嘉靖以后,乡约开始兴盛于全国,此时的乡约已经具备官方认可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已经开始有意介入乡约的制定与推广。乡约向三方面转型,其首要职责演绎圣谕;其次,与社仓结合,将传统乡约中的消极顾恤变为积极的救助与合作;第三,寓约于甲。“乡约之所约者此民,保甲之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摘编自宋文慧《明代乡约的发展与乡治实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考点1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 (2024·重庆·高考真题,6)王安石唯物思想 (2023·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法律儒家化与皇权干预 近五年高考,重庆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度较高,几乎每年都会设置一道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也会涉及非选择题。五年高考题中国,除了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这一考点暂未考查之外,其他三个考点都有设置试题,其中,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查频率最高。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以文字形式为主,也涉及图片形式,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等。考点2 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治理 (2025·重庆·高考真题,1)秦朝社会风俗整顿(琅琊石刻内容与顾炎武评价) 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至隋赋役制度演变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6(1):陕北治沙背景及效果(8分考点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5,重庆·高考真题,4)金朝民族融合政策(契丹人安置与女真化) (2023,重庆高考真题,6)清代木兰围场政治功能 (2021,重庆·高考真题,2)罗马搅胎玻璃瓶的考古发现与丝绸之路 (2021,重庆·高考真题,5)东北封禁与边务问题 2022,重庆·高考真题,16(1): 民族观念内涵与汉文化认同(10分)考点4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考点01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1.(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 ;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 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重庆·高考真题,6)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答案】A【知识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社会地位是指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答案】B【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公主遭驸马殴打流产,朝廷两方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法律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B项正确;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皇帝决定,并没有体现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皇帝支持门下省意见,只能说明皇帝个人倾向是判处死刑,不能由此说明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2 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治理4.(2025·重庆·高考真题,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巡行刻石中,“上农除末”(重农抑商)旨在稳定经济基础,“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规范等级秩序)与“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强化家庭伦理)则指向社会风俗的整顿。这表明秦朝通过政治手段干预社会风俗,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西周等级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而秦朝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核心,曾“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刻石中“合同父子”虽含儒家伦理元素,但未确立儒家为官方意识形态,排除C项;重农抑商思想在战国时期已由商鞅变法实践,并非秦朝首创,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 ;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 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0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6.(2025·重庆·高考真题,4)金灭辽后,东北地区有不少由契丹人组成的猛安、谋克。金世宗“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后来又迁徙西北路的契丹人到上京等路安顿,“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与婚姻。”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 )A.改革猛安谋克制度 B.鼓励契丹人口增长C.发展东北地区经济 D.促成契丹融入女真【答案】D【知识点】金朝的鼎盛与灭亡【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诏罢契丹猛安、谋克,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和“彼地土肥绕,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与婚姻”可知,金世宗通过解散契丹人的军事组织、将其编入女真体系,并鼓励通婚,目的是促进契丹人与女真人的融合,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政策直接目的是解散契丹军事组织而非改革猛安谋克制度本身,排除A项;材料主要措施是促进契丹人与女真人的融合,未体现鼓励契丹人口增长的特殊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土肥绕”仅为迁徙理由之一,经济开发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重庆·高考真题,6)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答案】C【知识点】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康乾二帝通过狩猎、宴乐、摔跤、拔河等活动,联络蒙古王公,目的在于寓绥远于讲武,C项正确;耀兵威于异域是古代外交而非民族政策的目的,排除A项;敦教化以厚风俗并非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深意”,排除B项;倡戏剧以娱万民与康乾二帝“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2021·重庆·高考真题,2)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答案】B【知识点】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埃及以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排除C项;资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故选B项。9.(2021,重庆·高考真题,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答案】B【知识点】疆域的奠定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B项正确;材料强调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4 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2)下图是四川成都曾家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拓片,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老者赐物资的情景。该文物可以佐证汉代( )A.以孝治天下的统治理念 B.义仓是养老的重要保障C.国家救济保障民众生活 D.社会慈善组织开始兴起【答案】A【知识点】中国古代政府的优抚政策【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描绘的是在当时的粮仓里,小吏给老者赐物资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孝治天下”是汉代重要的统治理念,其中的“孝”不仅包括对父母的孝顺,还包括对老年人的敬重和赡养等,而材料中的画像砖描绘了在粮仓里小吏给老者赐物资的情景,“老者”这一群体受到关注,且有小吏专门负责赐予物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对老年人的重视,与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统治理念相契合,A项正确;义仓是中国古代一种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粮食的仓库,出现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图中只是小吏给老者赐物资,不能明确这是国家救济,因为小吏的行为有可能是基于地方的治理举措或者是对孝道的践行等多种情况,不能确凿地说是国家救济保障民众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表明这是社会慈善组织在发挥作用,画像砖中的情景更可能是官方行为,无法得出“社会慈善组织开始兴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2)曹魏明帝曾下诏,“以言语及犯宗庙园陵,谓之大逆无道,要斩,家属从坐,不及祖父母、孙。……正杀继母,与亲母同”;南朝律也规定:“子杀、伤、殴父母,枭首;骂、詈,弃市;妇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这反映了( )A.中华法系形成 B.人治高于法治 C.儒法逐步合流 D.伦理道德沦丧【答案】C【知识点】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和南朝的法律条文均以严刑峻法维护宗法伦理(如对父母、宗庙的尊崇),体现了儒家“孝道”“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与法家重刑主义的结合。这一现象是汉代以来“引礼入法”的延续,反映了儒家思想与法家制度的融合,C项正确;中华法系形成以《唐律疏议》为标志,魏晋南北朝尚处于其形成前的演变阶段,排除A项;条文属于法律明文规定,非单纯“人治高于法治”,排除B项;法律严惩违背伦理的行为,恰恰说明伦理被强化而非“沦丧”,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3)下图是从宁夏固原北周墓葬出土的外国金币,此类金币及其仿制品在新疆、甘肃等地大量出土。金币正面为皇帝查士丁一世左侧半身像,头戴王冠,身着铠甲;背面为胜利女神立像,右手执一长十字架,铭文意译为:VICTORIA(胜利),AVGGG(皇帝们),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这可用于佐证( )A.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传播 B.罗马帝国与东汉建立了官方联系C.拜占庭帝国与东方贸易联系密切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答案】C【知识点】拜占庭的兴衰与北周的对外交流【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周(中国)。查士丁一世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金币在宁夏固原北周墓葬以及新疆、甘肃等地出土,说明拜占庭帝国与东方在贸易等方面有密切联系,金币才会流传至此,C项正确;亚历山大远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与题干中查士丁一世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罗马帝国与东汉的联系,也没有相关信息指向这一点,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阿拉伯帝国以及其作为东西方交流桥梁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5)元至正八年(1348),定州民众捐资重建礼拜寺,附《重建礼拜寺记》。碑文记载“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称伊斯兰教“奉正朔,躬庸租,君臣之义无所异,上而慈,下而孝,父子之亲无所异,以至于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举无所异乎!”碑文内容反映了( )A.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统治者维护儒学正统地位C.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 D.经济的发展影响民众信仰【答案】C【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以及“奉正朔,躬庸租,君臣之义无所异,上而慈,下而孝,父子之亲无所异,以至于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举无所异乎”可知,一方面说明伊斯兰教在当地有众多信徒且保持着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将伊斯兰教的一些观念与儒家所强调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伦理道德观念相联系,体现了当时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不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定州民众捐资重建礼拜寺及碑文记载内容,没有体现元朝政府层面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排除A项;材料重点是在阐述伊斯兰教的情况以及它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联系,并非强调统治者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对民众信仰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5)明万历年间,重庆綦江知县周作乐创立了文明书院。他命人在綦江文昌宫正殿两旁设书斋房舍以供学生学习和休息,每个月都去考核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为书院的师生亲自讲授程氏之学。这反映出,在当时重庆( )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儒道合流现象出现C.理学融入地方社会治理 D.官员掀起办学热潮【答案】C【知识点】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重庆知县设置书院,为书院师生教授程朱理学的内容,使得理学融入地方社会治理,有利于儒家思想对基层的影响,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夸大了书院的作用与建立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对基层的影响,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是官员是个例,而非普遍性,无法得出官员掀起办学热潮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迁都平城前,拓跋魏主要以游牧经济和军事掠夺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拓跋禄官时“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不赍粮用,唯以抄掠为资”“大众远出,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以支定收”的财政模式居于主导地位,以赏赐为主的财政再分配占主导地位,财政支出无序化。迁都平城后,北魏政府力推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积极进行官制改革。北魏政府通过捡括隐匿人口和增加“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奴任耕,婢任绩者”以及耕牛等征收对象,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也使得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财政体系的主导地位。——摘编自王万盈《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平城后财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答案】(1)变化:财税来源由游牧掠夺转向农业税制;征收方式从“以支定收”无序化管理到设置专职机构预算管理。【解析】(1)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北魏中国。变化:据材料一“迁都平城前,拓跋魏主要以游牧经济和军事掠夺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迁都平城后,北魏政府力推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可知,财税来源由游牧掠夺转向农业税制;据材料一“‘以支定收’的财政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财政支出无序化”“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主导地位”可知,征收方式从“以支定收”无序化管理到设置专职机构预算管理。影响:据材料一“扩大了纳税面”及所学可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民族交融;据材料一“出现度支专职机构”及所学可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是税收制度的创新,为隋唐租庸调制奠定基础。16.(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即下令以里甲与老人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乡村。前者负责征收赋役,后者负责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律令。宣德以后,老人“皆归于里甲催科及仆隶顶当,朝捶暮楚,人皆耻当”,士绅为代表的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积极倡导组织乡约。嘉靖以后,乡约开始兴盛于全国,此时的乡约已经具备官方认可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已经开始有意介入乡约的制定与推广。乡约向三方面转型,其首要职责演绎圣谕;其次,与社仓结合,将传统乡约中的消极顾恤变为积极的救助与合作;第三,寓约于甲。“乡约之所约者此民,保甲之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摘编自宋文慧《明代乡约的发展与乡治实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答案】(1)特点:国家治理和民间自治相结合;法律和教化相结合;救助与惩治相结合。【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特点:由材料“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即下令以里甲与老人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乡村。”“士绅为代表的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积极倡导组织乡约”可得出国家治理和民间自治相结合;由材料“前者负责征收赋役,后者负责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律令”可得出法律和教化相结合;由材料“与社仓结合,将传统乡约中的消极顾恤变为积极的救助与合作”“乡约之所约者此民,保甲之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可得出救助与惩治相结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重庆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重庆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