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3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考点1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 (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至隋赋役制度演变与农业发展 (2022,重庆·高考真题,6) (2021,重庆高考真题,3) 2025·重庆·高考真题 17(1):宋代矿冶业政策(政府干预与私人参与) 近五年高考,重庆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度较高,几乎每年都会设置一道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也涉及非选择题。五年高考题中国,除了中国古代村落、城镇与水陆交通这一考点暂未考查之外,其他三个考点都有设置试题,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贸易的考查频率最高。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均以文字形式为主,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等。考点2 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贸易 (2025,重庆高考真题,2)南朝商业与城市发展(乐府民歌反映的社会经济) (2025,重庆高考真题,6)明末清初江南经济转型(织网业与经营方式) (2024·重庆高考真题,5)元代海外贸易政策 重庆高考真题,4)北宋商业与社会 2023,重庆高考真题,16(1): 古代高利贷危害(6分)考点3 中国古代村落、城镇和水陆交通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7(1)罗马与咸阳城市规划理念(10分) 2021,重庆高考真题,16、(1)古代交通与经济(宋代峡路)考点4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021,重庆高考真题,6)疫病流行与医学理论发展考点01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1.(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2.(2022,重庆·高考真题,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3.(2021,重庆高考真题,3) 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考点02 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贸易4.(2025,重庆高考真题,2)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5.(2025,重庆·高考真题,6)明末清初,江南金山地区长青村发展成以织网业为主的渔具制造中心,“男女无田可种者,皆习此业,且为利数倍于田”“每见家有四壁,则数十人聚焉,自朝至暮,拮据不休”,以致“以织网而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可见当时江南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B.开始形成工商业集镇C.渔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D.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6.(2024·重庆高考真题,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7.(2022,重庆·高考真题,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A.心学思想盛行 B.士人阶层壮大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考点03 中国古代村落、城镇和水陆交通考点04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8.(2021,重庆高考真题,6)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9.(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据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记载:战国时期农村家庭状况分为上家七口、中家六口、下家五口。《孟子》中也有百亩之田可以养活“八口之家”“五口之家”的说法。战国时期农村家庭规模呈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B.国家户籍管理的需要C.宗法制度的进一步衰落 D.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3)北魏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贾思勰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并结合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完成了巨著《齐民要术》,将历代先进技术载入书中,实现了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宏愿。据此可知( )A.国家统一促进农业发展 B.民族交往影响学者观念C.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D.价值取向助推个人事业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3)《新唐书》记载:“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这反映了唐朝( )A.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B.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C.藩镇割据局面的加剧 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12.(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4)宋代以前民间烹饪方式多以陶制炊具小火慢煮为主。宋代出现“爆炒”的烹饪技术,用小块脆嫩原料,在铁锅中以猛火宽油快速加热,加入辅料和调料急炒至断生,以保持食材的脆嫩口感。宋代饮食中“爆炒”出现并流行主要得益于( )A.市民阶层的饮食喜好 B.农业发展提供丰富食材C.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1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5)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的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主要反映了( )A.重视风水的迷信意识 B.长幼有序的礼仪观念C.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D.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14.(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4)镇江市博物馆藏有宋代红陶胎人物陶塑,其中一组为南宋陶井神。如下图,两尊井神出土时分置于井壁下部两个相对的砖砌壁龛内,肩负监井司泉之责。男女井神的形象均作眉眼弯曲,笑容满面;宽袖,长袍,右衽,腰束带;端坐于涌泉状的座上。女井神披发;一臂抬起,一臂下垂,手伏膝部;右足平伸,左足弯曲于右足内。这体现出( )A.史学价值与艺术审美并重 B.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C.商家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 D.思想宽松使民间崇拜多元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5)据《明史》载:明朝政府“编置堪合及底簿,发各布政司及都司、卫所。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转运诸司亦有底簿比照,堪合相符,则如数给与。”这一措施的推行( )A.打破政府对食盐的控制 B.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特征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体现盐粮搭配销售的原则16.(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6)明清时期,福建棉布生产发展较快,其所需的棉花全部来自江南。在江苏太仓,“闽商大至,州赖以饶”。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松棉区农民“门里妻孥相向啼”,后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可用于说明( )A.新的生产方式在福建地区出现 B.闽浙地区成为纺织业中心C.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D.江南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17.(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时代,神庙充当银行的角色放贷给个人和君主。出于宗教原因,神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自然成为相对安全的钱币存储地。再加上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寄托人的信任。祭司负责跟踪存款和贷款,神庙不对存款支付利息,但对贷款收取利息,也参与货币兑换和验证。——摘编自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材料二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 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事之采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摘编自《周礼·地官司徒》(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希腊神庙放贷与古代中国“泉府”放贷的不同点。18.(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关于甘蔗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招魂》。唐末,有史书记载“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宋中期以后,据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福建9省均有甘蔗种植的记录。明代,甘蔗在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得到广泛地专业种植,形成连片化经济效益。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明代甘蔗的种植技术。——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甘蔗种植的发展状况。19.(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苏州地方志《姑苏志》中说,“商贾所聚谓之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市镇,清初甚至形成了城镇群和城镇带。蚕桑业和棉业主要集中在苏嘉杭松江一带,这一带的水路交通便捷,成为南北方大宗货物的来往中转站。乾隆时期的《吴江县志》记载,“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商贩经营的大宗商品集中于布业、丝绸业和粮食业。一部分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则移居城镇投身利润丰厚的工商业。乡居地主中还出现了一种直接放弃经营农业,移居城镇的倾向。——摘编自范虹珏等《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人口的构成情况,并概括太湖地区市镇兴盛的原因。20.(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500年后直到1800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14-18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3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考点1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 (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至隋赋役制度演变与农业发展 (2022,重庆·高考真题,6) (2021,重庆高考真题,3) 2025·重庆·高考真题 17(1):宋代矿冶业政策(政府干预与私人参与) 近五年高考,重庆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度较高,几乎每年都会设置一道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也涉及非选择题。五年高考题中国,除了中国古代村落、城镇与水陆交通这一考点暂未考查之外,其他三个考点都有设置试题,其中,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贸易的考查频率最高。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均以文字形式为主,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如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等。考点2 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贸易 (2025,重庆高考真题,2)南朝商业与城市发展(乐府民歌反映的社会经济) (2025,重庆高考真题,6)明末清初江南经济转型(织网业与经营方式) (2024·重庆高考真题,5)元代海外贸易政策 重庆高考真题,4)北宋商业与社会 2023,重庆高考真题,16(1): 古代高利贷危害(6分)考点3 中国古代村落、城镇和水陆交通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7(1)罗马与咸阳城市规划理念(10分) 2021,重庆高考真题,16、(1)古代交通与经济(宋代峡路)考点4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021,重庆高考真题,6)疫病流行与医学理论发展考点01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1.(2024,重庆高考真题,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 “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A.均田制遭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国)。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缴纳田税,则不会被授田(课是指的田税);同时,隋朝也规定,缺乏劳动力的群体被免除了田税,所以更加要求了劳动力人口进行田税上缴,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 ;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应该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 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谈及地主或者国家这么规定收地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重庆·高考真题,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答案】D【知识点】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可知,王祯《农书》记载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以及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后,棉布从海南逐渐传至全国的过程,说明元朝时,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棉布的全国流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木棉的传播时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出口大宗棉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丝绸与棉布产量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3.(2021,重庆高考真题,3) 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宇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答案】D【知识点】封建土地所有制、隋朝兴亡【解析】依据材料“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可以看出隋炀帝时期对土地的占有进行严格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行的是以前的均田制度,规定了一家一户所占有的田地数量,因此会出现严格限制土地占有的现象,对超过占田数量的人进行惩罚,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土地占有进行严格限制,不能说明农民经济负担减轻,排除A项;对土地占有进行严格限制并不能说明隋朝推行严刑峻法思想,排除B项;对官员占有土地进行限制并不能说明其特殊权益消失,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D项。考点02 中国古代货币和商业贸易4.(2025,重庆高考真题,2)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答案】A【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朝乐府民歌中,以“江陵”“襄阳”等城市命名的诗歌,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以“估客”“贾客”(均指商人)命名的作品,直接以商人为主题。这两类题材通过文学创作折射出商人在城市间的频繁流动与商业活动的活跃,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周代以来的等级文化体系,侧重祭祀、礼仪等官方规范,而乐府民歌属于世俗民间文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南朝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虽经济实力增强,但政治地位受士庶制度限制,且材料未体现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乐府民歌是汉代以来的传统文学形式,材料未提及新体裁(如诗、赋之外的创新),仅强调内容题材与商业的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5.(2025,重庆·高考真题,6)明末清初,江南金山地区长青村发展成以织网业为主的渔具制造中心,“男女无田可种者,皆习此业,且为利数倍于田”“每见家有四壁,则数十人聚焉,自朝至暮,拮据不休”,以致“以织网而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可见当时江南地区( )A.传统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B.开始形成工商业集镇C.渔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D.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答案】D【知识点】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江南长青村以织网业为核心,形成渔具制造中心,从业者多为“无田可种”的男女,且利润“数倍于田”,说明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突破了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数十人聚焉,自朝至暮,拮据不休”体现出集中生产的特征,与家庭个体手工业不同,这种规模化生产隐含着分工协作或雇佣关系。“以织网而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表明部分人通过手工业积累大量财富,反映出手工业商业化的深度发展。由此可见,这些现象反映出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项正确;自然经济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输入冲击下才逐渐解体,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工商业集镇在宋代已开始兴起,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织网业”(渔具制造业),而非渔业捕捞本身。长青村的经济支柱是手工业,并非以渔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重庆高考真题,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答案】D【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统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一一但是由于 宋朝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利润丰厚一一禁令成效甚微一一元朝政府也发现对外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所以放宽禁令,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同时约束不法行为,打击垄断,并要求权贵海外贸易所得应当与百姓抽成,发挥政府控制社会平衡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利润丰厚激励与推动元朝统治者改变原有政策,推进海外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材料重点谈及元朝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的变化,“与抽成”是元朝政府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举措,与A选项说法相悖,排除A项;不能将权势之家理解为贵族, 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权贵要求的,而是应对开放的利润趋势与大趋势,排除B项; 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百姓”里面包含了中小地主,所以这政策缓和了贫富矛盾,而没有解决农民阶级关心的土地问题,所以并没有调整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7.(2022,重庆·高考真题,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A.心学思想盛行 B.士人阶层壮大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答案】B【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收到了士人的欢迎,反映了士人阶层壮大,B项正确;心学在南宋时盛行,排除A项;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坊市制度,排除C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3 中国古代村落、城镇和水陆交通考点04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8.(2021,重庆高考真题,6)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答案】C【知识点】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解析】根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故选C项。9.(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据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记载:战国时期农村家庭状况分为上家七口、中家六口、下家五口。《孟子》中也有百亩之田可以养活“八口之家”“五口之家”的说法。战国时期农村家庭规模呈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B.国家户籍管理的需要C.宗法制度的进一步衰落 D.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A【知识点】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个体家庭形式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户籍管理是应国家加强对个体小农家庭而出现,是其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宗法制度的衰落与家庭规模缩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3)北魏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贾思勰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并结合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完成了巨著《齐民要术》,将历代先进技术载入书中,实现了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宏愿。据此可知( )A.国家统一促进农业发展 B.民族交往影响学者观念C.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D.价值取向助推个人事业【答案】D【知识点】农学【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贾思勰秉持“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价值理念,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并总结经验完成《齐民要术》,说明其价值取向助推了个人事业发展,D项正确;北魏时期社会动荡,并非国家统一状态,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民族交往相关内容,没有体现民族交往对学者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贾思勰结合经验著书以及其“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价值取向,并非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3)《新唐书》记载:“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这反映了唐朝( )A.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B.南北方的联系日益密切C.藩镇割据局面的加剧 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答案】B【知识点】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开元)二十一年……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可知漕运量激增反映南方粮食大量北运,南北经济依赖加深,B项正确;漕运量激增说明需求增加,“与民休息”政策与漕运量激增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藩镇割据加剧导致中央对地方控制弱化,而材料中开元年间漕运高效运行,排除C项;“外重内轻”指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漕运量增加体现中央调配资源能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4)宋代以前民间烹饪方式多以陶制炊具小火慢煮为主。宋代出现“爆炒”的烹饪技术,用小块脆嫩原料,在铁锅中以猛火宽油快速加热,加入辅料和调料急炒至断生,以保持食材的脆嫩口感。宋代饮食中“爆炒”出现并流行主要得益于( )A.市民阶层的饮食喜好 B.农业发展提供丰富食材C.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进步【答案】D【知识点】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爆炒”的烹饪技术强调油锅猛火快速加热,铁锅取代原有的陶制炊具,煤炭的使用保障了火力的旺盛,这些物质的保障得益于宋代冶铁和采煤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因为爆炒保持食材脆嫩口感,受到民众的欢迎,然后才形成市民阶层的饮食喜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饮食中“爆炒”的出现得益于宋代冶铁和采煤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农业发展提供食材,排除B项;商业贸易繁荣不是“爆炒”出现的必要条件,也非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5)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的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主要反映了( )A.重视风水的迷信意识 B.长幼有序的礼仪观念C.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D.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答案】B【知识点】中国的民居发展【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在传统中国社会,长幼有序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在建筑上,正房为长辈居住,其高度最高,以显示长辈尊崇,东西厢房晚辈居住,高度较低,西厢房又比东厢房低,符合传统礼仪中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房屋朝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未提及风水术数中的吉凶判断,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材料侧重房屋等级差异,与哲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左右对称仅是建筑形式特征,无法解释东西厢房的高度差异所反映的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4)镇江市博物馆藏有宋代红陶胎人物陶塑,其中一组为南宋陶井神。如下图,两尊井神出土时分置于井壁下部两个相对的砖砌壁龛内,肩负监井司泉之责。男女井神的形象均作眉眼弯曲,笑容满面;宽袖,长袍,右衽,腰束带;端坐于涌泉状的座上。女井神披发;一臂抬起,一臂下垂,手伏膝部;右足平伸,左足弯曲于右足内。这体现出( )A.史学价值与艺术审美并重 B.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C.商家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 D.思想宽松使民间崇拜多元【答案】A【知识点】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从史学价值来看,这组南宋陶井神是实物史料,能帮助研究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制陶工艺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从艺术审美来看,陶井神造型具有美感,服饰、坐姿等细节也体现了宋代的艺术风格,兼具史学价值与艺术审美,A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宋陶井神而非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任何关于商家打造品牌形象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陶井神这一民间崇拜现象,没有反映宋代整体思想宽松程度以及民间崇拜多元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5)据《明史》载:明朝政府“编置堪合及底簿,发各布政司及都司、卫所。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转运诸司亦有底簿比照,堪合相符,则如数给与。”这一措施的推行( )A.打破政府对食盐的控制 B.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特征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体现盐粮搭配销售的原则【答案】B【知识点】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推断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商人纳粮后,政府会发放堪合及底簿,商人凭借这些到转运提举司支盐,转运诸司也有底簿比照,堪合相符才给盐,这体现了一种基于政府信用的商业交易流程,具有一定的商业信用特征,B项正确;明朝实行的是食盐专卖制度,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规范食盐专卖的流程,并非打破政府对食盐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该措施与边疆地区开发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人纳粮后凭相关凭证支盐,是一种规范食盐专卖的管理措施,而非盐粮搭配销售,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6)明清时期,福建棉布生产发展较快,其所需的棉花全部来自江南。在江苏太仓,“闽商大至,州赖以饶”。清初,一度出现福建棉商不至,苏松棉区农民“门里妻孥相向啼”,后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可用于说明( )A.新的生产方式在福建地区出现 B.闽浙地区成为纺织业中心C.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起 D.江南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答案】D【知识点】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福建棉布生产发展较快,其所需的棉花全部来自江南,使得江南农民因福建等地的棉花需求,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压缩粮食作物生产,导致农业结构从粮食转向经济作物。D项正确;“新的生产方式” 通常指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仅提及福建棉布生产发展和棉花跨区域流通,未涉及生产组织形式,无法推断 “新生产方式出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福建棉布生产依赖江南棉花,但未提及闽浙地区的纺织业规模、技术水平或行业地位是否超越其他地区。“成为中心” 缺乏数据支撑,排除B项;跨区域长途贩运在明清之前已存在,明清时期因商帮崛起而进一步繁荣。材料中福建与江南的棉花贸易属于长途贩运的具体案例,但 “开始兴起” 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7.(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时代,神庙充当银行的角色放贷给个人和君主。出于宗教原因,神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自然成为相对安全的钱币存储地。再加上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寄托人的信任。祭司负责跟踪存款和贷款,神庙不对存款支付利息,但对贷款收取利息,也参与货币兑换和验证。——摘编自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材料二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 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事之采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摘编自《周礼·地官司徒》(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希腊神庙放贷与古代中国“泉府”放贷的不同点。【答案】(1)不同点:古希腊是神庙放贷,古代中国 “泉府” 是政府机构;希腊神庙放贷一定程度上是商业行为;古代中国 “泉府” 放贷更侧重平抑物价、调节市场。原卷答案:放贷主体性质不同:前者是宗教机构。后者是政府机构;放贷对象不同:前者主要是个人和君主,后者主要是百姓;放贷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用于盈利,增加神庙收入,后者主要为稳定国家经济,增加国家收入。【解析】(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希腊、中国)。根据材料一“在古希腊时代,神庙充当银行的角色放贷给个人和君主”和材料二“泉府掌以市之征布”得出,古希腊是神庙放贷,古代中国“泉府”是政府机构;根据材料一“祭司负责跟踪存款和贷款,神庙不对存款支付利息,但对贷款收取利息,也参与货币兑换和验证”和材料二“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得出,希腊神庙放贷一定程度上是商业行为,古代中国“泉府”放贷更侧重平抑物价、调节市场。18.(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关于甘蔗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招魂》。唐末,有史书记载“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宋中期以后,据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福建9省均有甘蔗种植的记录。明代,甘蔗在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得到广泛地专业种植,形成连片化经济效益。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明代甘蔗的种植技术。——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甘蔗种植的发展状况。【答案】(1)历史悠久,不断发展;主要在南方大面积种植;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商品化日益明显,经济效益不断增加。【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关于甘蔗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招魂》”可知,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根据材料“甘蔗只生于南方”“宋中期以后,据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福建9省均有甘蔗种植的记录。明代,甘蔗在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得到广泛地专业种植”可知,主要在南方大面积种植;根据材料“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明代甘蔗的种植技术”可知,种植技术不断进步;根据材料“形成连片化经济效益”可知,商品化日益明显,经济效益不断增加。19.(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苏州地方志《姑苏志》中说,“商贾所聚谓之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市镇,清初甚至形成了城镇群和城镇带。蚕桑业和棉业主要集中在苏嘉杭松江一带,这一带的水路交通便捷,成为南北方大宗货物的来往中转站。乾隆时期的《吴江县志》记载,“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商贩经营的大宗商品集中于布业、丝绸业和粮食业。一部分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则移居城镇投身利润丰厚的工商业。乡居地主中还出现了一种直接放弃经营农业,移居城镇的倾向。——摘编自范虹珏等《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人口的构成情况,并概括太湖地区市镇兴盛的原因。【答案】(1)构成:手工业者,商人(行商和坐商),富裕农民和地主(工场主)等。原因:植棉、栽桑普遍,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水路交通便捷,商业贸易兴盛;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发达,出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生活观念变化,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构成情况:根据材料一“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得出,手工业者;根据材料一“商贩经营的大宗商品集中于布业、丝绸业和粮食业”得出,商人;根据材料一“部分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得出,富裕农民和地主。原因:根据材料一“蚕桑业和棉业主要集中在苏嘉杭松江一带”得出,植棉、栽桑普遍,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根据材料一“这一带的水路交通便捷,成为南北方大宗货物的来往中转站”得出,水路交通便捷,商业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得出,丝织业、棉纺织业等手工业发达,出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一“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则移居城镇投身利润丰厚的工商业”得出,生产生活观念变化,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500年后直到1800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14-18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参考示例】该学者认为,南宋以后的中国发展停滞,海外贸易的衰落导致了发展的落后。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总体上是不恰当的。南宋以后直到清朝,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科技发展没有出现根本的突破,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一定的停滞性。但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边疆管理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不断发展,市镇经济日益繁荣。农业产量提高,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和程朱理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该学者还认为中国是陆地国家,海外贸易止步不前,导致了社会落后。这过分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明清时期,私人海外贸易虽受到严格管理和限制,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经欧亚商路大量流入欧洲,还经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广泛销往美洲,由此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南宋以后的中国依然有长足发展。对于明清时期的逐渐落后,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而不仅是归因于远离海洋和海外贸易的衰落。【知识点】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商品经济的繁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时空是14—18世纪(中国)。看法:根据材料“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可知,该学者认为南宋以后的中国发展停滞,主要是因为海外贸易的衰落。评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总体上是不恰当的。南宋以后直到清朝,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科技发展没有出现根本的突破,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一定的停滞性。但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边疆管理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不断发展,市镇经济日益繁荣。农业产量提高,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和程朱理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该学者还认为中国是陆地国家,海外贸易止步不前,导致了社会落后。这过分突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明清时期,私人海外贸易虽受到严格管理和限制,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经欧亚商路大量流入欧洲,还经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广泛销往美洲,由此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南宋以后的中国依然有长足发展。对于明清时期的逐渐落后,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而不仅是归因于远离海洋和海外贸易的衰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3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重庆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03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重庆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