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RJ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评估卷(二)七年级历史(R)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一10课座号题号总分得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州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下面是原始人类劳动历程想象图。该图反映的是原始人类(台面岗先将沿台砾石打出面边缘打一个台面石片击出石片石片A.猎取动物B.制造陶器C.制作石器D.摩擦生火2.下面“山顶洞人的项链”是当时的人们用加工过的砾石兽牙鱼骨等穿缀成的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存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家躲山顶洞人的项链A.能制造工具B.学会人工取火C.有爱美意识D.过定居生活3.河南宜阳苏羊遗址发现的炭化植物遗存中,粟、黍、稻、大豆等农作物占出土植物的95.53%。这反映了A.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B.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C.南稻北粟的格局形成D.原始先民种植技术成熟4.某班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课后,构建了如下的思维导图。①②两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①原始农耕生活长江流域种植栗坡居河渡居种植②半地穴式房屋栏式房屋A.淮河流域粟B.黄河流域水稻器C.珠江流域粟D.长江流域水稻七年级历史试卷(RJ)第1页(共6页)5.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彩陶文化的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中原地区史前文化辐射范围广B.黄河流域已出现早期国家C.原始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严重D.手工业制作水平领先世界6.考古学家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发现宫殿基址与贵族墓地。这佐证了长江流域)A.最早掌握稻作栽培技术B.出现早期国家形态特征C.青铜礼器体系日趋成熟D.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7.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城东青台村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炭化丝织物。据此可知()A.考古发现能佐证所有神话传说B.中国是最早出现丝织业的国家C.神话传说能折射一定历史信息D.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8.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C.中国封建制度确立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9.西周时期,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等。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B.西周社会腐败不堪C.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特征D.西周青铜冶炼业发达10.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C.周王室地位衰微D.天子依附于诸侯11.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人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A.导致了政局动荡B.造就了文化繁荣C.推动了民族认同D.削弱了周王威信1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D.生产力飞速发展13.商鞅变法中“废除旧的土地制度”的措施,对秦国发展的关键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确立封建土地制度C.提高军队战斗力D.促进民族交融14.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如下一组文物作为佐证,可研究的主题是战国时期双镰铁范战国时期青铜冰鉴七年级历史试卷(RJ)第2页(共6页)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评估卷(二)七年级历史(RJ)参考答案1.C2.C3.A4.B5.A6.B7.C8.B9.C10.C11.C12.C13.B14.D15.C16.D17.B18.C19.B20.D21.(1)类型:实物史料。(1分)状况:石磨盘和石磨棒说明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红陶钵说明人们已经学会制作陶器。(2分)(2)历史信息及依据:①陶寺遗址存在阶级分化。依据:墓葬分大、中、小三类,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②陶寺遗址先民手工业发达。依据:大型墓出土彩绘陶盘、土鼓、玉石礼器等精美器物,体现较高的制陶、玉器加工技艺。(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意义:考古发掘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是人类探寻真实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22.(1)制度:禅让制、世袭制。(2分)评价: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地方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威胁中央,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了隐患。(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2)共同原因: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都增强军事力量;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给社会带来灾难;另一方面,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23.(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2分)(2)措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重农抑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影响: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分)(3)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分)24.(1)措施: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史称:“秦始皇”。(1分)(2)意义:①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②统一度量衡制度→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分)(3)造型特征:圆形方孔。(1分)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钱币形制的杂乱状态(或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25.【示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1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建造了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秦朝时,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人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几千年来对维护国家边境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扫描件_七年级历史(RJ).pdf 河南7上历史RJ第二次月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