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A)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A)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新乡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一、单选题
1.晋公室叔向曾认为“昔先王议事以制,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孟子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二者言论的共同之处在于( )
A.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 B.批驳了法家“隆礼重法”的思想
C.对传统社会等级秩序极力维护 D.肯定礼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南朝皇权复振,察举随即有所复兴。南朝皇帝还经常亲策秀才、孝廉,见于史传的秀、孝数量明显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C.士族阶层势力逐渐衰落 D.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3.唐高祖铸造“开元通宝”时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高宗时,调整为“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仗一百”。这一调整说明当时( )
A.法律执行松弛 B.私铸现象加剧 C.刑罚趋向理性 D.货币需求弱化
4.宋《文献通考》:“宋制,御史台与谏院并立,掌纠劾百官,肃正纲纪。谏官不专谏诤,亦得弹劾执政。台官则直言无讳,凡宰相以下,皆得奏劾,直达天子。”材料可佐证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台谏并立,强化分权制衡 B.监察权与相权结合,加强皇权
C.台谏合一,强化皇权专制 D.注重地方监察,削弱藩镇势力
5.北宋时期,士大夫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奢靡之风盛行。但是这种物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官僚阶层身份地位的脆弱性——他们的政治特权与经济基础都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缘于( )
A.官员职位流动加速 B.政治局势的多变性
C.官场举荐现象频繁 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6.明朝“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清朝设军机处“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上述两类机构成立的共同意图是( )
A.加强君主对决策的控制 B.通过增设机构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D.实现官僚机构内部权力制衡
7.雍正谕令:“向来云贵川广等处苗民杂处,地方官每欺虐苗民……今改土归流,原为翦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此谕令( )
A.开启了改土归流的历史进程 B.旨在革新西南地区的赋税制度
C.有利于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D.有效化解了边疆地区各类矛盾
8.“第二届高等考试规模较大,共有2639人报名参加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组织该次考试的应该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国民政府 D.新中国人民政府
9.如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年画《姑嫂选笔》,该年画反映出( )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争做时代新人的风尚
C.农业合作社的推行 D.“左”倾错误的结束
10.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高级官员去香港和欧洲等地考察。4月,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评估了香港在金融、工业和管理方式领域帮助大陆的潜力;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欧洲五国,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工人的整体生产效率。这些考察( )
A.有助于改革开放的起步 B.拉开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转移 D.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11.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公务员招考实行“凡进必考”原则,2005年《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这些规定( )
A.确立了公务员的政治中立原则 B.强化了公务员的职业化特征
C.扩大了公务员的职务任免权 D.削弱了党对干部的管理权限
12.继《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共和国又根据不同时期的立法需要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如公元前445年,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26年,确立禁止债务奴隶制的法律。据此可知,共和国时期的这些立法( )
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C.形成了完备的罗马法体系D.适应了对外战争的需要
13.加尔文指出,基督徒们只有在现世以克己节制、勤俭劳动的成果来验证自己是否获得恩宠。所以韦伯说,新教把自己在“俗世的秩序内的理性行为”,视为“恩宠考验的任务和手段加以肯定”,把行为的“成就”看作是神“赐福的标志”。由此可推知,新教伦理( )
A.调和了理性与信仰间的内在矛盾 B.削弱了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C.适应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D.深刻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14.1493年,罗马教皇为协调西班牙与葡萄牙就新大陆殖民问题的争端,作出仲裁并划出“教皇子午线”,明确两国势力范围。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教皇仅派使节听取会议。这一变化源于当时( )
A.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B.旧殖民体系受到冲击
C.外交制度的建立完善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5.1829年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上台后,宣扬“官职轮换说”“赃物属于胜利者说”。总统任职8年,把联邦一级官员几乎换掉了五分之一。此后,政党分赃制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政治稳定。这说明( )
A.三权分立对总统权力制约有限 B.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强随意性
C.政党政治阻碍了官员正常选拔 D.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已非常必要
16.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军队对君主负责,但由于双重合法性(君主与国民双重主权)的问题,军队实际上既不像议会主权政体那样受到严格的“文官控制”,又不像绝对主义君主政体下严格服从君主的意志,而容易演变为一种相对独立和自主的政治力量。这可用于说明德国( )
A.联邦制的结构具有松散性 B.政治的军国主义色彩
C.王朝战争提升了军队地位 D.君主的实际权力有限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时候设立州制不是偶然的。这时汉朝的疆域较秦扩大许多,设置郡国已达百二之数,管理有所不方便。有必要在郡国之上设新区划,置州刺史,使之督察郡国政务,中央因之了解到更多情况。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重“黄老思想”的传统,而用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治国。因此,儒家经典也被利用来解释一切现象,在全国设州也不例外,《禹贡》《职方》两篇是儒家经典中的篇章,合两者不重复的州名来设州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就在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摘编自曹尔琴《汉代州郡的设置及其分布》
材料二 唐代道制改起于睿宗、玄宗之际,以景云元年(710)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为标志;到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以乾元元年(758)改置观察使,大历十二年至建中三年(777—782)制定观察使及僚佐俸禄,道的建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制为标志,前后持续近70余年。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实行州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后汉朝州制变迁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道制在“近70余年”中的改革趋向。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时期,乡间礼仪教化便已初见端倪。熙宁七年(1074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陕西蓝田著名士大夫家族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在家为父丁忧,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是礼仪下乡运动的肇始。《宋史》评价:“关中言礼学者推吕氏。”考虑到乡间实际情况,《吕氏乡约》制定了四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倡导乡民互帮互助,自愿入约,并选出约正监管值守。至明代,明太祖非常重视乡村社会教化,令行乡约,还有所谓“洪武六谕”的行世,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毋)作非为”,这也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明代的地方官也竭力提倡乡约,乡约与保甲、社学、社仓等形式结合,逐步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明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乡约,乡约这种基层治理模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明代大儒王阳明、聂豹、罗钦顺、吕坤、刘宗周、陆世仪等都曾于各自任内推广乡约。各地纷纷以《吕氏乡约》为蓝本,进行宣讲活动。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北宋《吕氏乡约》相比,明代乡约治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约治理变化的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代确立郡县制以来,中央政权通过行政层级直接统辖地方的模式逐渐定型。汉代刺史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唐代道制与宋代路制皆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分割地方权力。至明清时期,督抚制度与密折奏事体系形成垂直管控网络,地方财政、军事、司法权高度收归中央。这种“强干弱枝”的集权体制,使得中国古代虽历经王朝更迭,但政治文化传统始终延续。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封建制下,封君与封臣通过契约建立双向义务关系,庄园法庭依据习惯法裁决纠纷。11世纪后,城市通过赎买获得自治特许状,市民阶级组建行会管理市政。英国《大宪章》(1215年)确立了“王在法下”原则,三级会议、议会逐渐成为制约王权的制度平台。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提出分权制衡理论,美国《联邦党人文集》强调“用野心对抗野心”,形成联邦与州的双重分权体系。这种权力结构为近代西方政治转型提供了制度遗产。
——摘编自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欧中世纪至近代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形成差异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种政治体制对中西方文明发展路径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作用下逐渐生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渠道更加通畅,对民族分裂势力及外来侵略的抵御和抗击更加有力。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天下一统”的思想,各民族特别是建立过局部政权和全国政权的民族在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大一统时期,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政策包容性比较突出,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摘编自王欢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因素》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C D A C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A D B
17.(1)原因:疆域辽阔,郡国增多,出现管理难题(或答“加强对郡国监察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变迁概况:东汉时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
(2)改革趋向:增多道的数量;从变革运行机制到纳入正式官僚体制;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发展到地方一级行政实体。
18.(1)变化:明代乡约治理由民间自发推广转变为政府大力推行;内容上更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如孝顺父母、恭敬长上等);与保甲、社学、社仓等形式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参与推广的主体更广泛,包括中央政府、地方官员和大儒。
(2)原因:明朝君主专制加强,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和教化;儒家思想进一步普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地方治理的需要,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借鉴了北宋《吕氏乡约》的经验,加以完善和推广。
19.(1)历史条件:中国古代: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政治上自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不断强化;思想文化上儒家大一统观念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至近代:经济上中世纪庄园经济相对独立,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城市兴起争取自治;政治上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权力分散,近代资产阶级兴起推动权力多元化;思想文化上中世纪基督教神权限制世俗王权,近代启蒙思想倡导分权制衡。
(2)影响:中国古代:积极方面: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消极方面:后期抑制地方和社会活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西欧中世纪至近代:积极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城市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繁荣;消极方面:中世纪权力分散导致政治动荡、战争频繁,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20.论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
阐述: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奉行“天下一统”的思想,各民族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形成了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在强大的中央政权管理下,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渠道更加通畅,如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保持密切联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各民族共同抵御民族分裂势力和外来侵略,如清朝前期平定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抗,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大一统时期,统治阶级实行包容性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历史发展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凝聚各民族的力量,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