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5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浸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史怀哲认为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墨子的“兼爱”说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
B. 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应遵循“天志”,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C. 墨子推崇“兼”,反对“别”,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墨子代表着农民和工商阶级利益,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虽内含平等思想,但也可能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或主张与墨子的思想相矛盾的一项是( ▲ )(3分)
A.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B.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D.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墨子的哪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①
(俄)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典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 ”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 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 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
“那么我该走了吧 ”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她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原文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聂赫留朵夫对他们的轻视。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两处加点的地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一种“叙事共鸣”的效果。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洁白的雪幕”和“明亮的窗户”反衬了监狱的阴森。
C.小说人物的语言平实而精彩,虽然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稍显单薄,但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
感。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典狱长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
8. 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结合文章,陈述英国人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托尔斯泰擅长刻画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从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而选择跟西蒙松走后,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如何刻画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材料三: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孟尝君所宾客者,至于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
(节选自苏轼《孟尝君宾礼狗盗》)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始[A]孟尝君列此[B]二人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E]有秦难[F]卒[G]此二人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倾,使……倾心。与《大学之道》中“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诚”用法相同。
B.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志乃反不能及”的“乃”意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的。与《论语·阳货》“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意义相同。
D.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持饭比之”的细节,展现了孟尝君平等待人的品行,这是士人多归附他的原因之一。
B. 孟尝君在秦国被扣押,全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该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最终使孟尝君逃出秦国。
C. 司马光认为真正的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批判了孟尝君养士是为私利,博取自己的虚名。
D. 四篇材料均围绕孟尝君“养士”的行为展开,《史记》侧重于叙事,后三篇则侧重对其行为的评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王安石与苏轼对孟尝君养士的评价有何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卧写喜雨①
唐庚
老去生涯白木镵②,脱逢艰食更何堪。
春深野色忧年恶,夜半檐声觉雨甘。
睡外莫听泥滑滑③,想中已睹麦含含。
明朝竹径添幽事,玉版④堂头作小参⑤。
【注】①原题为《壬辰九月不雨,至癸巳年三月,穑事去矣,今夕辄复霈然,喜甚,卧作此诗》。②白木镵(chán) :铁制掘土工具。 ③泥滑滑:竹鸡的别名,诗中指其叫声 。④玉版:笋的别名,此处指雨后新笋 。⑤小参:简短的参禅活动,体现诗人闲适心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题点明本诗的写作背景及缘由,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的作用相似。
B.首联中,“白木镵”暗示生活的不易,“更”字突出了粮食匮乏时的艰难。
C.连续半年没下雨,看到春深时田野的景象,诗人不禁担忧今年庄稼的收成。
D.诗人并不愿意听到竹鸡此起彼伏的叫声,因为它们的叫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16. 本诗原题中说:“今夕辄复霈然,喜甚,卧作此诗。”诗人是如何表现“喜甚”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承千年,影响了无数志士仁人,激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坚定意志,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2)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18~22题。
什么是想象的含义?……当我们考察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时,必须面对另外一种能力,就是洞察的能力。我的意思是说,( 甲 ),文学中的想象才真正出现,否则就是瞎想、空想和胡思乱想。
现在我们讨论第一个话题——飞翔,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何飞翔。有一次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和朋友谈到《百年孤独》写作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俏姑娘雷梅黛丝如何飞到天上去。①对于很多作家来说,②可能并不是一个难题,③这些作家只要让人物双臂一伸就可以飞翔了,④虽然一个人飞到天上去本来就是虚幻的,⑤或者说是瞎编的。既然是虚幻和瞎编的,只要随便地写一下这个人飞起来就行了。可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伟大的作家,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雷梅黛丝飞到天上去既不是虚幻也不是瞎编,( 乙 ),是值得信任的叙述,因此每一个想象都需要寻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据。马尔克斯需要让他的想象与现实签订一份协议,马尔克斯一连几天都不知道如何让雷梅黛丝飞到天上去,他找不到协议。由于雷梅黛丝上不了天空,马尔克斯几天写不出一个字,然后在某一天的下午,他离开自己的打字机,来到后院,当时家里的女佣正在后院里晾床单,风很大,床单斜着向上飘起,女佣一边晾着床单一边喊叫着说床单快飞到天上去了。马尔克斯立刻获得了灵感,他找到了雷梅黛丝飞翔时的现实依据,他回到书房,回到打字机前,雷梅黛丝坐着床单飞上了天。马尔克斯对他的朋友说,雷梅黛丝飞呀飞呀,连上帝都拦不住她了。
我想,马尔克斯可能知道《一千零一夜》里神奇的阿拉伯飞毯,那张由思想来驾驶的神奇飞毯,应该是一个 A 的故事。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山鲁佐德的讲述,还是马尔克斯的叙述,当人物在天上飞翔的时候,他们都寻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可以说《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伯飞毯与《百年孤独》的床单是 B ,而且各有归属。神奇的飞毯更像是神话中的表达,而雷梅黛丝坐在床单上飞翔,则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济南的冬天》老舍)
B.“那个‘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药》鲁迅)
C.“他盯着钞票,眼睛快瞪出眼眶了。”(《百万英镑》马克 吐温)
D.“那么,愿你握住这个小小的种子,它是一座寂静花园的开端。”(《安慰》蒙肯)
19.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恰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序号:_▲_ 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号:_▲_ 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甲:
乙:
22.文段中说“神奇的飞毯更像是神话中的表达,而雷梅黛丝坐在床单上飞翔,则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你是否赞成“在床单上飞翔”这一情节充满“生活的气息”?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经》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毛泽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学年第一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答案】D 解析:D.“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指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2. 【答案】C 解析: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
3. 【答案】D 解析:A.林觉民对天下人的爱符合“兼爱”思想。B.体现了墨子的兼爱的思想,为政者只有爱护人民、为人民谋求福利、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C.杜甫对天下寒士的关爱符合“兼爱”思想。D.秦始皇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违背了墨子的节用思想。
4. 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指出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②然后分析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原因;③最后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述“兼爱”隐含的平等观。 (第一二两点各1分,第三点2分,“爱无等差”和“兼以易别”各1分)
5. ①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②“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③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④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⑤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⑥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每点2分,其中墨子思想1分,现实意义1分,写出三点即可,若涉及材料中提到的墨子的其它思想,若分析合理,则酌情给分)
6. 【答案】C 解析: A.“对他们的轻视”错误,是因为马上要见到玛丝洛娃了,他盼望忐忑、心不在焉。B.“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错误,结合后文“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可知,玛丝洛娃仍爱聂赫留朵夫,她的拒绝,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自由”。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7. 【答案】B 解析: A.“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C.“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稍显单薄”错,人物形象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D“写典狱长主要采用语言描写”错,写典狱长主要运用动作描写。
8. ①情节上,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②主题上,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避免了直接描写监狱,显得巧妙。 (每点2分,3点任选2点,写出2点即可)
9. 复杂内心:①失望、害臊,②羞愧、不舍,③厌倦、疲倦。(每点1分,共3分)
手法:①采用直接的心理描写(1分)②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1分)能结合文本分析(1分)
10.【答案】CDF(每断对一处 1 分)
【解析】
原句: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句意: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
“始”作状语,“孟尝君”作主语,“列”作谓语,“二人”作宾语,“于宾客”作补语,中间不能断开,在C处断开;“之”作“尽羞”的宾语,在D处断开;“孟尝君”作主语,“秦难”作“有”的宾语,在F处断开。
11.【答案】C
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
B.正确。于是,就/竟。句意:于是就回去了。/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之,结构助词,的”错误,两者意义不同。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句意: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D.正确。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12.【答案】B
B.“全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逃出了秦国。”错误,到函谷关时“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还仰赖会学鸡叫的食客的帮助。
13.【答案】(1)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最终依赖他们的力量得以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
(“得士”,招贤纳士;“卒”,最终;“脱于虎豹之秦”状语后置,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句意通顺;每点1分。)
(2)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的方法。
(“是以”,因此;“尊”,使动用法,使……尊贵;“及”,推广至;句意通顺;每点1分。)
14. 【答案】①王安石认为孟尝君不能得士,只是得到“鸡鸣狗盗”之徒,(1分)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1分) ②苏轼承认孟尝君取士浅陋,(1分)但也肯定所取的鸡鸣狗盗之徒在危急时刻发挥的作用。(2分)(第①点2分,第②点3分)
【答案】D
D.“不愿意听到竹鸡此起彼伏的叫声,因为它们的叫声打断了他的思绪”理解错误。“睡外莫听泥滑滑”中,“莫听”并非“不愿意听”,而是“不必听”。结合尾联“明朝竹径添幽事”可知,诗人因雨生喜,想象雨后竹笋破土、可参禅赏景的惬意,“泥滑滑”的叫声反而是雨足的象征,并非“打断思绪”。此句实则以竹鸡啼鸣烘托雨后生机,表达对甘霖的欣喜。
16.【答案】①通过视听结合:“春深野色”是视觉描写,“夜半檐声”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使诗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更真实可感。
②巧用通感:诗人听到下雨时屋檐上的流水声觉得雨甘甜,将听觉与味觉联通,增强了“喜甚”的表达。
③通过虚实结合:雨声和竹鸡叫声是实写,小麦孕穗和竹笋放在厅堂之上是虚写,虚实结合,增强了诗人对下雨的喜悦之情。
(如果答想象、对比、反衬等手法,并有合理分析,酌情给分。)
17.【答案】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每空 1 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答案】A
【解析】划线句中的“签订”体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选项“贮蓄”“拿出”等词将水藻拟人化,B选项以“花白胡子”借代老人,C选项“瞪出眼眶”,夸张,D选项使用了比喻。
19.【答案】A 家喻户晓 耳熟能详 众所周知 妇孺皆知 B 异曲同工
(每处 1 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给分)
20.【答案】②修改为:这可能并不是一个难题
④修改为:因为一个人飞到天上去本来就是虚幻的
(每处 2 分,只指出不修改不给分,指出但修改错误给 1 分)
21.【答案】甲:只有当想象力和洞察力完美结合时
乙:而是文学中的想象 (如学生答到“现实的依据”,表达流畅,也可给分)
(每处 2 分,意思对、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2.【答案】
赞成
1.床单是日常用品,贴近生活;2. 灵感源于女佣晾床单的真实场景;3. 借日常物品承载飞翔,让奇幻感扎根生活,更易唤起读者生活体验共鸣。
不赞成
1.人坐床单飞翔违背生活逻辑;2. 晾床单与飞翔场景割裂;3. 设计核心是给想象找现实支点,未融入生活情感或场景,难显生活气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点 2 分,2点4分,3点满分 )
23.基准分43分
本题材料聚焦 “欲望与自满的边界” 这一核心,属于思辨类作文。老子的箴言警示人们需节制非分欲望、守住知足底线,毛泽东的论述则强调在求知进取中要摒弃自满心态,二者共同指向 “知足”与“知不足”的辩证智慧。脱离这一辩证关系空谈欲望或学习,则不能视为符合题意。
其他要求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题意解读
材料核心:两则材料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道德经》中的 “不知足”“欲得” 指向对名利、权力等非分欲望的贪求,强调“知足知止”的修身智慧;毛泽东所言的 “满足” 特指学习与进取中的自满心态,倡导 “从不自满开始” 的进取精神。二者共同揭示:人生需在 “节制欲望” 与 “永不止步”间找到平衡 —— 对非分所得要“知足”,对自我提升要“知不足”。
核心要求:文章需紧扣“知足”与“知不足”的辩证关系展开,既不能孤立谈论欲望的危害,也不能单一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更不能脱离二者关联空谈人生观。需体现对“欲望边界”与“进取尺度”的思考。
(二)立意参考
基础立意:
戒贪止欲守底线,戒骄戒满求进取
以知足之心立身,以不知足之志求学
辨清欲望性质,摒弃自满心态
深化立意:
“小满”智慧:人生当“满而不盈”,在知足中守本心,在不足中求成长
区分“可得之欲”与“不可得之欲”:求知欲当永不知足,贪欲需适可而止
自胜之道:以知足制欲,以知不足破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起身,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就刎颈自杀了。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到昭王的宠妾那请求解救。那个宠妾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担忧,问遍了宾客,没有谁能够有解决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不久,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于是就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材料二: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最终依赖他们的力量得以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材料三:
臣司马光认为: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所谓贤者,其道德足以敦厚教化、匡正风俗,其才干足以整顿纲纪,其智慧足以明察秋毫、高瞻远瞩;其刚强足以团结仁人、坚守正义。用在大处,则可有利于天下;用在小处,则可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的方法。可是,现在孟尝君的养士,无论其聪明还是愚笨,也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概予以收留。孟尝君盗用君王的俸禄,结立自己的私党,博取自己的虚名。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盘剥百姓,不过是个奸雄而已,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
材料四:
孟尝君礼相待的人,下至狗盗之人,都用客的礼节招待他们,他取士也太简陋了。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几乎都不得脱身。在当时情况下,即使是道德礼义之士,也没有用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