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本卷共11小题,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基于信息技术的推动,新型文艺样式不断涌现,数码艺术、闪客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层出 不穷,艺术新观念与新概念令人( )。这些新样式、新观念、新理论无不源于这样一个事 实,就是网络文艺的跨介质创作与即时性互动已成常态。图像、声音、文字仿佛插上翅膀,不 受单一媒介限制,向着渴求知识信息和心灵慰藉的人们飞翔,丰富着大众的文化选择,而大众 也以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参与到文艺生产传播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们为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欢呼雀跃时,“潘多拉魔盒”也随之被悄然 打开。各式各样的自媒体呼啸而来,图像、声音、文字的海量数据流纷纷涌向“云端”,人们 对信息的追求永无止境:信息增长越快,欲望越是强烈。然而信息高速公路的拓展速度与管理 水淮,却常常满足不了对信息急剧增长的需求。在物质层面上,信息过载带来的是设备内存溢 出或频繁死机:而在接受心理层面,信息过载( )信息接受者焦虑不安,无法冷静地搜索 和取用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严重者甚至放弃自我判断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此一来, 信息过载成为文艺生产传播的阻碍,也给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埋下了隐患。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目不暇接 导致 淹没
B. 应接不暇 以至 淹没
C. 应接不暇 导致 湮没
D. 目不暇接 以至 湮没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也阻挡了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
B. 信息过载给文艺生产传播带来了阻碍,也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带来隐患。
C.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隐患,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阻碍。
D. 信息过载成为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阻碍,也给文艺生产传播埋下了隐患。
3.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 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 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 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 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 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 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 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秦 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 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 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 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 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 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 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 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 克 ·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 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 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 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比如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 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 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 学意象。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历史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 武 帝 盛 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 屠之。—《汉书》 大汉武力征伐对象
晚 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 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 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 乌鲁术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 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 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 舞轮台。—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 兵黩武
材料三: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 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 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 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 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 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 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 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 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 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 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 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 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 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 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
B. 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
C. “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
D. 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
5. 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对材料二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
B. 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C. 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D. “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6. 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 观点的一项是
A. “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 侵扰的盛衰变化。
B. 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
C. 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成为国力强盛 的文化符号。
D. 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
三、(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恽①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 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 猥随俗之毁誉也。 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 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忽羔, 斗酒自劳。其诗曰:“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 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 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 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 之有 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 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②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 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选自杨恽《报孙会宗书》,有删改)
【注】①孙会宗,杨恽友。杨恽被免官后,“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孙会宗便写信告诚他。本篇即是杨恽的复信。②西河;孙会宗的家乡。
材料二:
魏文侯过段干权之间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 ”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 段干木 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 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候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 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 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 其此之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
7. 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猥:随便,苟且
B. 方籴贱贩贵 籴:买进
C. 段干木之隆 隆:兴隆
D. 乃案兵,不攻之 案:停止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 毋吾以也
B. 于今乃睹子之志矣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C. 段干木光乎德 相与枕藉乎舟中
D. 其此之谓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B. 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C. 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D. 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10.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记”“表“书”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记”通常指散文杂记,如《登泰山记》;“表”多用于 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如《陈情表》《出师表》;“书”主要指信函,如材料一的《报孙会宗书》。
B. 古人讲话十分重视谦敬,对帝王、尊长乃至朋辈都会使用敬称,如“君”“子”“公”“先生”“大 人”等。自称时则出于礼貌使用谦称,如“仆”“愚”“足下”等。
C. 古人常用“除”‘拜”任”等词表示官位的授予,用“拔”“擢”等词表示提升官职,用“左 迁”“罢”“黜”等词表示贬官或解除官职。
D.《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相邦吕不韦及其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后秦始皇选择以法家思想治国,《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便是其中代表。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恽在这封书信的开首即言明致书孙会宗的缘由,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要向孙会宗 说明自己的心意。
B. 杨恽陈述自己沐浴皇恩,却不能有所建树,后遭遇变故,只好退而以小人自况。他自力更 生,却因此遭世人讥议,令他深感愤懑。
C. 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 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D. 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 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第Ⅱ卷
本卷共12题,117分
四、(27分)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1)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2分)
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3分)
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3分)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段干木,分别有何作用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可喜,旷荡□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注]①苏轼于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与秦观、参寥子(道潜)等众友在湖州游诸寺且分韵 作诗,苏轼分到“禅”字。②震泽,湖名,即今江苏太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开篇的“任所适”“辄留连”两处,体现出诗人此行“依心而行”的漫游态度。
B. “微雨”四句,描绘出五月湖州的景物特点,对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观的描写细腻传神。
C. “墟落生晚烟”与《归园田居》中“依依墟里烟”情境相似,展现出乡村静谧的氛围。
D.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意境飘逸清隽,空旷浩渺的景中融入诗人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慨叹。
(2)根据诗歌语境,从下列关联词中选择一组填入诗中空缺处,请写出你的选择并阐明理由。(5 分 )
①虽……但……(转折关系) ②既 …… ……(并列关系) ③如……就……(假设关系)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某历史纪录片中,旁白感叹:“江水奔流千年,见证了无数兴衰,却始终不改奔流的方向。” 此句脱胎于《赤壁赋》中“ , ”的哲思。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生命为国出力,报答皇帝的太恩大德的句子是“ , ”。
(3)在“奔赴山海”主题毕业演讲中,你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这两句诗勉励同学:“愿 我们能‘ ’,昂首向星辰,翻山越岭,追光前行;也能‘ ’,用心体万物,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2分)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 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 一条右腿从马 镫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 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 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 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 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僚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 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 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荣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 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 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 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 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 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 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 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 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四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 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 声。一阵比一阵更远, 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 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 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 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 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 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文本二:
《新唐书 ·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文本三: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
【注】李善德:虚构的长安城小吏。小说讲述大唐天宝14年,在贵妃诞辰前,他突接任 务,要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荔枝“一 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 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16. 下列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诞辰 枯槁 gǎo 马镫 dēng 雍荣华丽
B. 涓埃 青苔 tái 攒集 cuán 完美无瑕
C. 骊山lì 鼓瓮 wèng 擂响 léi 眼花僚乱
D. 次第 坊市 fang 绮丽yǐ 漫滤不清
17.下列对作品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本一标题“长安的荔枝”突出“长安城”和“荔枝”两个意象,全文以转运鲜荔枝为单 一线索,叙事节奏有张有弛,在紧张的转运过程中也有李善德的思考等较为舒缓的部分。
B. 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较材料三“一骑红尘”更具镜头感,先远景 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再聚焦特写,突显骑士的疲惫。
C. 文本一第 段画线句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 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
D. 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虽然寥寥数语,但作为人物传记,叙事整体上更细腻生动,“嗜” 精炼传神,一个“必”表现出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讽刺意味更浓厚。
E. 三则材料展现了唐代杨贵妃嗜荔枝的这一历史事件,三则文本体裁不同,又相互补充,丰 富了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呈现。
18.在进行几则材料的比较阅读时,有人提出文本一略显拖沓,比如第⑦段和第 段完全可以 删除,它们的存在使情节推进缓慢,缺乏波澜。对此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6分)
赏析文本一第③段画线句子。(4分)
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都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表现主旨,就此方面,结合 文本分析两文的不同。(6分)
六、(8分)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霜降,秋用霜的语言作最后的告别。(甲),比露犀利、比雪柔情。霜一打,残枝剥离,落 叶粉碎,那枝丫上最后一片叶子的倔强,大地上最后一棵小草的眷恋,都会被霜决绝地带走。 不舍、失望、后悔,都会被霜穿透打散,一阵风过,归尘归土,无牵无挂。霜一打,柿子落了 ,枣儿软了,苹果更甜了。霜会帮核桃脱掉外衣,也会帮栗子挣脱盗甲。是要离开保护区到更远的地方了,霜无情的把果实推向未知,果实们却甘之若饴,因为他们知道,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乙),才可以真正的安顿。世界一直在变,怎么能容纳得了不想变化的生命
不变就会有限,有限而后匮乏。所以眼前这看似被霜打败的世界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只 剩下躯壳的草儿们排成了阵列。秋阳和微风拂过,来年春生的热闹近在眼前。鸟儿们穿梭在断 枝间,互不打扰的惬意流淌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光秃秃的枝桠,有蓝天白云把它装点。霜褪去 了万物鲜艳的颜色,也就过滤了太多讨好的语言。所以,秋容易入思,冬容易入藏,那些不浮 于表面的美好,才容易入心。霜降,霜用冰冷打扫着秋的凌乱,煽的情被降落,过的意被降落 ,耀眼的被降落,夺目的被降落,只剩下光秃秃的大地,孤零零的水面,雁过留一痕,风过无 踪迹,这样万物才会更加清晰地知道根在哪里。
请在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2分)
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不变就会有限,有限而后匮乏”富有哲理,给人生以思考, 根据语意发展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顶针手法,表达合理流畅。(4分)
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四句话在表述上有两两重复的现象,是不是冗余 请简要分析。(2 分)
七、作文(60)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 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让你有何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