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习诊断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研究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史前时期原始社会的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A.传说 B.文献 C.考古发现(化石) D.影像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时空观念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关键。下图中①、④对应的中国境内古人类是
A.元谋人、北京人 B.蓝田人、北京人 C.郧县人、元谋人 D.元谋人、蓝田人
3.遗址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请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
4.下列工具,可视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汉代耧车 D.宋代秧马
5.考古学家在河南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遗址
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农业出现 ②私有制 ③阶级 ④国家的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河姆渡人、半坡人、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黄战蚩尤、大禹治水等内容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学习,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旧石器时代的发展
C.北京人的生活 D.中国古代的上古传说
8.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9.《荀子·天论》中指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明了历史发展有自己内在运动的规律。“桀亡”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阪泉之战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
10.观察两幅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春秋时期的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手工工艺的提高
C.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D.战争武器的改进
11.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题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统一国家的建立
12.胡曾在《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绘的场景发生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13.如下图,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图片和这段史料记载共同反映的是战国后期的水利工程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
1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诸侯争霸 B.国家消亡 C.战争频繁 D.走向统一
1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16.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17.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18.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最适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方案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9.2022年10月底,邢台市扁鹊祭祀非遗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是
A.写有《论语》一书 B.著作为《黄帝内经》
C.总结出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 D.发现了龙骨上刻有古文字
20.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象征。以下是“龙”字不同的写法,其中已知最早的汉字是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行草书
21.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我国灿烂青铜文明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四川广汉三星堆独特的青铜文化的是
A. B. C. D.
22.在我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曾交替出现。其中,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①代表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3.某中学七年级学史明智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打算编排一部历史情境剧,各幕的名称暂定为:遇雨失期、揭竿而起、张楚政权等。该历史情境剧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秦国商鞅变法 B.秦灭六国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24.《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还记载,高祖曰:“此三者(张良、萧何和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A.原因 B.过程 C.影响 D.目的
25.秦末汉初的8年动乱,使人口由近3000万锐减到1300万左右。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的努力,到汉武帝初期,70年间人口增长了3.84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厉行节约的传统 B.休养生息的政策
C.盐铁专营的措施 D.平抑物价的施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26—29题),共50分。请在答题卡上按提示语正确做答,字迹要清晰准确。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片材料: 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 文献材料: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材料一中的图片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2分)图片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2分)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4分)
①制度:
②身份:A B
③积极作用: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
①历史现象:
②根本原因: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舌战群臣图 材料二 商鞅方升 这是商鞅变法时颁行的标准量器,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史料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类型。根据这一标准判断,材料一、二、三就研究“商鞅变法”而言属分别于什么史料类型?(6分)
史料类型: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依据材料二、三、四,说出商鞅两项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4分)
①主要内容:
②积极作用:
2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关键问题确定的。”结合上述单元目录,在“ ”处填写出本单元的主题。(2分)
主题: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铁器牛耕”、“争霸兼并”、“变法改革”、“百家争鸣”这四个词语,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 紧扣主题,阐述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50字左右,四个词语需出现在短文内。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展示了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图一 图二 图三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形象的展示了秦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请分别说出三幅图片反映的巩固统一的措施。(6分)
措施: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秦统一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秦统一中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6分)
阐述:
七年级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25.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D B B D A A B C B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A B D D C A D D C A B
26.(1) ①制度:分封制 (2分)
②身份:A(周)天子 B诸侯(2分)
③积极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大大加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4分)
(2)①历史现象:分封制逐步瓦解(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
②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或铁器牛耕出现)(2分)
27. (1)史料类型:材料一:图像史料 材料二:实物史料 材料三:文献史料(6分)
(2)①主要内容:严明法度、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说出两条即可4分)
②积极作用: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能依据材料言之有理2条即可4分)
28.(1)主题:主题: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分)
(2)评分标准:(满分10分)
底分2分(只要不是白卷,但凡是有点与元朝的史实相关的文字即可得2分)
①紧扣主题,阐述合理。(跑题者本题最多得2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8分,四个词相关的史实和论述各占2分。必须找到这四个词,少一个扣1分,每出现一处知识性错误扣1分,扣完为止)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逻辑不清晰者扣1-2分)
④字数在250字左右,四个词语需出现在短文内。(字数不够扣1-2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变动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动荡,各诸侯国为争夺资源与土地,纷纷卷入争霸兼并战争。为增强自身实力,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开展变法改革,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社会的急剧变革促使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诸子百家围绕社会变革展开激烈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这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9. (1)图一: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2分)
图二:(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2分)
图三:(以小篆作为)统一文字(2分)
(2)阐述:秦统一中国促使环境比较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加强了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能依据材料言之有理3条即可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