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城区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阶段性练习(三)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城区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阶段性练习(三)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三)
8.A【详解】根据题干“秦末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黄巾军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和所学
知识可知,这些史实印证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秦末大泽乡起义、黄巾军起义都是农民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起义,这些起义虽然主体是农民阶级,但他们的行动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
动了历史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作用,而不是局限性,排除B项;秦汉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时期大部分时间国家是统一的,而不是尚未统一,排除C项:题干中的起义不能说明古代中
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盘庚迁殷是发生在
国民风彪悍,例如,历史上一些边疆地区或特定的地域可能因为自然环境较为艰苦、生存竞
商朝的,B项正确;炎黄联盟距今大约四千多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王伐纣是指大约
争压力大等原因,形成了民风彪悍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
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
9.A【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陶院落模型中可以看出,豪强大族的住宅不仅
B项。
规模宏大,而且配备有碉楼等防御设施。这种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的设计,明显反映
2.B[详解】根据战国形势图可知战国时期有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诸侯国,秦朝形势图
出豪强大族在当时社会中拥有强大的势力和财力,需要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
说明秦完成了统一建立秦朝,两幅图的变化说明了向大一统国家发展,B项正确;春秋战国
财产和人身安全,A项正确:虽然题目中的模型是陶器制作,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当时陶器
时期分封制度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题干没有说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频次,排除C
制作盛行,排除B项;题目中的陶院落模型主要反映的是豪强大族的生活状况,而非普通人
项;秦朝的出现代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民的生活,排除C项:住宅与防御设施的紧密结合,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是西楚霸王,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
如豪强势力的崛起和相互之间的争斗,而非国家政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
下,进行了楚汉战争,D项正确:商纣王和周武王之间指的是牧野之战,排除A项:夏桀和商
10.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皇帝早逝、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
汤之间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B项:素二世和陈胜之间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C
汉中后期,皇帝早逝,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皇帝长大后,
项。故选D项。
依赖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
4.C【详解】据题干“汉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秦朝之后统一了全国,出现了“汉并天
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
下”的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统一,C项正确;“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了天下,不是分
权“体现的只是外戚专权,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图片所示现象,排除C项;诸侯强大威胁中
裂,排除A项:“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天下,结束了战乱,排除B项:“汉并天下”反映的
央出现在西汉前期,与图示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是汉统一天下,没有体现出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1.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商道,诗句“风动驼铃运锦绸”直接描绘
5.A【详解】根据题干“秦朝规定:同一类型的量器,必须相等。西汉规定:胆敢私自铸铁、煮盐
的人,左趾要戴上脚镣。”和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西汉禁止私人
了丝绸之路上商队行进的场景,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们驮着
铸造铁器和煮盐,增加了西汉财政收入。据此判断,秦汉统治者采取的措施,都从经济上巩
沉重的货物,在沙漠和戈壁中艰难前行,而“风动驼铃”则是这一场景中最具标志性的声
固了统一,A项正确: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财政收入渠道稳定,
音,清脆悦耳的驼铃声随风飘荡,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里的“运锦绸”则明确指出
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扩大区域交流范围,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
了商队所运输的主要商品一一丝绸,它代表着古代中国高超的手工艺和丰富的物产,也
选A项。
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其反映的就是丝绸之路商队的情境,A项正确;
6.A【详解】根据材料“仓库的粮食一年压着一年,散落到仓外,至腐烂不可食”和结合所学知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反映的是胡汉战争的场面,体现了霍去病抗击匈奴,
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
排除B项;“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描绘的是王昭君出塞的情景,与丝绸之路
会秩序,汉高祖及其继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大
无关,排除C项;“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反映的是汉朝的兴盛,排除D项。故
幅增加,导致仓库中粮食堆积如山,甚至出现了“仓库的粮食一年压着一年,散落到仓外,至
选A项。
腐烂不可食”的现象,A项正确;增加徭役是秦朝的暴政,排除B项;严苛的法律与粮食腐烂
1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设辽东郡,加强了对东北的管理:设立象郡、桂林郡,加强了对岭
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货币的统一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与仓库粮食积压
南的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示意图体现出秦汉时期
腐烂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边疆治理的加强,B项正确: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不能体现先秦时期的国家统一,排除A
7.C【详解】根据材料“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
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可得出统治者通过推广祭祀天地宗庙,以此宣扬大一统的思想与理念,
项;示意图体现出秦汉时期边疆治理,没有体现对外交往,排除C项: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不
实现维护统治的目的,C项正确:分封制,即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
能体现汉朝时期的巩固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关中地
13.D【详解】根据材料“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可以得出司马迁亲自来到了韩信母
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属于经济角度,统治者通过推广祭祀天地宗庙属于思想角度,排除B
亲的坟墓之前考查,体现出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实地探访,D项正确;材料并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不能得出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C
未涉及司马迁查阅相关资料,没有体现查看档案文献,排除A项:司马迁并未询问别人,因
项。
此并不是搜集民间传说和找寻口述资料,排除BC项。故选D项。
$七年级历史(三)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本七年级历史(三)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三)
七年纟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卷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A.炎黄联盟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2.下列两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3.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A.商纣王和周武王之间 B.夏桀和商汤之间
C.秦二世和陈胜之间 D.项羽和刘邦之间
4.右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分裂
B.战乱
C. 统一
D.开放
5.秦朝规定:同一类型的量器,必须相等。西汉规定:胆敢私自铸铁、煮盐的人,左趾要戴上脚镣。据此判断,秦汉统治者
A.从经济上巩固统一 B.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C.财政收入渠道稳定 D.扩大区域交流范围
6.“仓库的粮食一年压着一年,散落到仓外,至腐烂不可食”描述的是西汉初年的社会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
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B.增加徭役
C.实行严苛的法律 D.统一货币
7.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的主要依据
8.秦末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黄巾军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这些史实印证了
A.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秦汉时期国家尚未统一 D.古代中国民风彪悍
9.右图是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陶院落(模型)。院内有供瞭望的碉楼,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反映了当时
A.豪强势力强大
B.陶器制作盛行
C.人民生活困苦
D.国家政治清明
10.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11.某校开展“品诗词,学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诗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探寻其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下列是同学们搜集的部分诗句,其中描写丝绸之路的是
A.云飞丝路飘花雨,风动驼铃运锦绸 B.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C.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D.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2.右面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A.先秦时期的国家统一
B.秦汉时期的边疆治理
C.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D.汉朝时期的巩固政策
13.《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淮阴侯韩信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A.查看档案文献 B.搜集民间传说 C.找寻口述资料 D.进行实地探访
14.现在在中医院,医生给病人把脉,用听诊器听,看病人气色,问病情,这一系列是由谁开创的
A.神农氏 B.张仲景 C.扁鹊 D.华佗
15.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A.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先秦瑰宝·文化盛景。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先秦遗珍·多元并盛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历史名片和建筑,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项目任务】
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文物名片·展现历史”为主题,整理了下列历史名片信息,准备布展。
历史名片 青铜器 文字 货币
①利簋 ②楚辞
名片信息 信息:__▲__ 信息: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信息:__▲__
(1)请你根据上表中的相关信息,分别补全①、③文物承载的名片信息。(4分)
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百家争鸣”为主题,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设计展览。
(2)请从以上思想家中任选两位,分别简述他们被铸刻在纪念币上的理由。(4分)
17.政策惠民·汉室复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面对秦朝仅统治15年的深刻教训及凋敝不堪的经济形势,迫使统治者必须改弦更张,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为其后的统治者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徐卫民《汉初“无为而治”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形成》
(1)材料一中,面对汉初的经济形势,列举两例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2分)
材料二 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钱减为40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至20岁。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
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2)根据材料二,简述“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2分)解读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2分)
材料三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南宋诗人陈亮亦称“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摘编自臧嵘《关于光武中兴》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划线部分“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的理解。(4分)
18.交通开拓·交流初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岭南山高水险,道路崎岖,秦军粮饷供应不上,再加上越人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为尽快结束战争,秦始皇决定开凿灵渠,开凿的当年就统一了岭南……灵渠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航运史上的一颗明珠。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今天所见的灵渠面貌是历代人民创建、改进和完善的结果。
——摘编自彭鹏程《灵渠: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材料二: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骞出使西域》 (
材料三:
)
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汉时称精绝)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的机构。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境内),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修筑灵渠的直接目的。(2分)简述灵渠的历史价值。(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张骞出使西域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所采取的措施。(2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2分)
19.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秦皇汉武集权固统,甲骨文字源起,都江堰工程与医书纸术闪耀古史。
【举措·彰显政治智慧】
(1)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简述秦始皇是如何进行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4分)
【导图·见证汉代鼎盛】
(2)根据汉武帝的大一统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图中①②处内容的完整性;并简述这些举措产生的作用。(4分)
【图表·展现文化自信】
(3)请根据下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7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文化成就 领域 贡献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都江堰 工程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
《伤寒杂病论》 中医 该书承接前代,影响几千年,到现在日本仍然把书中药方制成的方药作为国家药典许可的“免检”药品畅销全球。
造纸术 科技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传到欧洲。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